(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管子》农业生产经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具有综合性质的子书,其中多数篇章反映 了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一,黄河 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和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至管子成书时,我国农业 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封建农业逐渐形成,农业耕作方式逐渐从刀耕 火种走向精耕细作。这为管子,尤其是地员篇的成书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条 件。管子中关于农业的记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农时知识,管子对它们进行 了总结,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时体系。通过对土壤和植被生长关系的考察,管子 不仅对土壤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而且对适宜生长的植被一一作了记录,因地制宜 的思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农作物和农具方面,管子记录了当时出现 的几乎所有农作物和农具,并且对作物的栽培、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都进行了 论述。水利方面,管子提出水是农业的命脉,通过对境内河流的考察,建立了 系统的农田水利知识体系,对修建水利工程和治理水害起到了指导作用。此外,管 子从大农业的角度给予了家禽牲畜饲养足够的重视,饲养六畜成为补充民众生 活的重要一环。 先秦时期的尚书禹贡、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上农等篇,包 含有丰富的农业知识,通过与管子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管子对 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管子在中国农学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是 对春秋战国以前各代农业生产经验的继承与总结,向下又为秦汉以后各代农学思 想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同时管子又是中国古代农学体系形成之初的重要 参考依据。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明史上,管子为后来的农学思想发 展以至整个农学体系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其在中国农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管子;春秋;战国;农业;经验 a b s t r a c t g 獬船z fi sa p 1 1 i l o s o p m c a lb o o kw h i c hi sv e r yi m p o r t 2 m t a n ds ) ,i l m e t i ci np r e q i i l p e r i o d m o s to fi t sc h a p 幢r sr e n e c tc a f ss o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w a 州n gs t a t e sp 甜o d y e l l o w 砒v e rv a l l e yi so n eo ft 1 1 ec r a d l e so fc h i l l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y e l l o w 硒v e r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f 矾【n a t i o n 锄dd e v e l o p m e n ti s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a 酊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 a i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0g “册乃印p e a r e d ,c h i i l a sa 鲥c u l t i l r eh a da h a d ye n t e r e dan e w p e r i o do f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l d 黟删l yf o m e dt l l ef e u d a la 酣c u l t l l r e f 锄i n g 铲a d u a l l ya p p r o a c h e d 丘o mm es l a s ha n db u mt 0p r e c i s i o nf a m l i n g ,w h i c hp r o v i d e da g o o d 、砌t i n gc o n d i t i o nf o r 眈玩口玎o fg 扰口门乃i np a r t i c u l 戤t h er e c o r d si ng 绷托乃o n a g r i c u l t u r eo fm es p r i n g 龇l da u t u r n np e r i o ds u m m e du pt l l ee x p e r i e n c ei na 鲥c u l t u m l p r o d u c t i o n i nal o n g - t e ma g r i c u l t u 融p r o d u c t i o np r o c e s s ,p e o p l ea c c 啪u l a t e daw e a l mo f d 馏s 历k n o w l e d g e g “口珂乃i sas u i 】瑚a r yo ft h e m ,a i l de s t a b l i s h e sar e l a t i v e l y c o i n p l e t es y s t e ma b o u ta b 馏砌f t 1 1 r o u 曲t h ei n s p e “o no fm er e l a t i o nb e 觚e e n 也es o i l a i l dv e g e t a t i o n 伊o 、巩h ,g 绷刀乃n o to i l l yc a 仃i e do u tad e t a i l e dc l a s s 俯c a t i o no ns o i l ,b u t a l s or e c o r d e df o r 也es u i t d b l eg r o w t ho fv e g e t a t i o no n eb yo n e ,a c c o r d i i l gt 0t h el o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i i lw h i c ht l l ei d e aw a s 伽l yr e n e c t e d i i lc r o p sa n df 锄t o o l s ,t h eg “口即z f r e c o r d e di i la j m o s ta l lt l l e c r o p sa n df a r mt o o l s ,t h ec u h i v a = t i o no fc r o p s ,f i e l d m a l l a g e m e n ta l l dh a e s t i l l g ,a i l do t h e ra s p e c t sa r ea l s od i s c u s s e d t h e 觎口船乃t ow a t e r i st h e1 i f e l i n eo fa 酣c u l t u r e ( 玩口hz fe g t a 西l i s h e da k 1 1 0 w l e d g es y s t e ma b o u ti r r i g a t i o n 也m u g hs t u d yo fl o c a ld v e r s ,a n di tp l a y e dag u i d i i l gr o l ei i lt l l ec o n s 缸u c t i o no f 呦 c o l l s e n ,趾c yp r o j e c t s a n dn o o dc o n 仃0 1 i i l a d d i t i o n ,g 加以乃t h i n k sp o u l 田a i l d l i v e s t o c ki si m p o r t a n t ,a 1 1 dp o u l 奶,a n d1 i v e s t o c kb e c o m ea 1 1i m p o r t a i l tp a r to fl i f e c o m p a r i n gg “口拧乃、析也o m e r b 0 0 k s 访p r e - q i np 嘶o ds u c h 嬲鼢口馏砌“妇 g d 上f 。地p 三f 馏a i l d 三霞跏f 劬姗q f 材砌口略d 馏a n do t l l e rp a p e r s ,w b j c h i i l c i u d eaw e a j 也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jk n o w l e d g e ,w ec a i le n s u r eg 猢船乃h a sa f - a r - r e a c l l i n g i i i l p a c to nf 嘶u r eg e n e r a t i o i l s g “a 胛乃p l a y sa 呦s i t i o i l a lr 0 1 ei nt h el l i s t o 巧o fc 1 1 i n a i s a 咖c u l t u m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h i c hs u n l l l l e d u pm d u g h ta b o u t t 圭l e e x p e i i e n c e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i n 也es p r i n ga 1 1 da u t 咖 1 1 1a n dw 撕n gs 协c e sp e r i o d ,a 1 1 dl a i d t t 也ef o u i l d a t i o nf o rt 1 1 e d e v e l o p m e n ti 1 1q i l l h a nd y n a s 吼g 扰口九乃i sa ni m d o i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a tt h eb e g i i l i l i n go f 让i ef o m l a t i o nf o rt l l ea i l c i e n tc h i n e s es y s t e m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n l el n j d d l e 觚dl o w e rr e a c h e so fm ey r e l l o w 彤v e r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i lt h eh i s t o r vo f 让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细幽g ,国口珂z fo p e n st h ew a yf o r 纰l a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鲥c u l t u r ea n dt h ew h 0 1 ei d e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o fa g 五c u l t u r e ,s oi th a sa i l 嘶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i i lt h em s t o r yo fc h i n a t sa 鲥c u l t i 】r e k e yw o r d s :g “口玎乃;s 埘n ga i l da 蛐p e r i o d ;毗嘣n gs t a t e sp 舐o d ;a 鲥c u l n 珊; e x p e r i e n c e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奇勺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眭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酌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t ,、“: _ j、jj 毒:j 。, 学住串;人( 学位诂文作耆) 签名7 :!盛童盘 ,j j 7 :j ? ,。: 一。 。、| _ :;,i ”- j ,2 :od 譬卑户月“日 二+ 。 j ,_ 0 udo t - ,7l 嗣 :,“j j ,i ;7乳 : o 。,| ,j , ? 。,。_ 2 ,:0 毫:;i:i 一:。,j ”;: | |一 “。i 。_ , ,j 。j , j 一,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i ? ? 一 | 1 。,i j 、? j 。j7 | -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子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奎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韵,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住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_塑! 重盘 2 9 时年a s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耋卫:上乞 一 讪0 8 年6a | rb (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 绪论 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具有综合性质的子书。今本管子中既 有管仲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和发展,称其为百科 全书式的经邦治国之书亦不过分。然而,正因为它的包罗万象、综合性和多样性, 道家、儒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学派均能从中找出与各自相关的思想 渊源,使得该书自晋代以来就颇受争议。后世学者们对该书进行了大量的考证研 究。然而,由于时间久远、资料有限,关于管子的作者和成书时代,学者们 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关于管子一书在中国先秦史上的重要地位,张岱年 曾说:“惟有管子一派既肯定法与势的重要,又不忽视道德教育,强调礼义 廉耻,国之四维。这种比较全面的切合实际的政治学说,确实具有很高的理论价 值。 之前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多集中于管子7 中的政治、经济、哲学等思想, 而对管子中的其他思想研究相对较少,如对管子中的农业思想的研究就 相对薄弱。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学者们对管子学 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应加强对这一重要的、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的研 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前关注较少的农业、艺术、教育、法律、生态环境、救 荒等思想,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论文对管子中的农业生产经验进行了一番梳理。管子中的一些篇章 如地员、度地、治国等篇中包含着春秋至战国甚至汉代的农业资料,且 有些论述甚详。前人对管子中的农业也有一定的关注,但多着重于宏观方面 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宏观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今天可以从 微观论证、多重比较论证等角度重新进行探讨。管子中的农业生产经验可以说 是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思想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从黄河文明的 。张岱年:( 管子) 学说的价值,管子学刊1 9 8 7 年8 月创刊号,第8 页。 1 形成角度讲,齐鲁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东部濒临大海,独得海洋之优势,通 过实行盐铁政府专卖的政策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农 业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齐国,至秦统一前,农业水平在当时诸侯国 中一直处于较领先的地位。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政策与后来鲁国的“税亩 制度亦有异曲同工之效。 管子学说是齐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自己独有的特色,与鲁文化尊崇 礼乐和齐文化推崇征伐的目的不同,管子的征伐不仅要“广地”、“王天下”, 更要富国富民。管子认为,国家的根基在于农业的发达,“以农为本”是国家 所有对内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对于农业问题,他们进行了较为透彻的 分析。如提出“欲富国,必先富农”、“农事为先”、“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 育六畜,则民富 、“行其田野,视其耕芸,计其农事,而饥饱之国可知也。”等。 所以,梳理探讨管子中的农业思想,总结其中的农业生产经验,对于研究管 子、齐鲁文化乃至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l 、国内研究述评 管子一书早在战国就已经广泛流传了,韩非子五蠢有如下记载:“今 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此可作为一个证据。司马迁对管子 也推崇有加,他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 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汉代的桑弘羊、贾谊、晁错等也都很重视管子一 书。这一时期由于与管子的成书年代相距较近,语言上的运用和理解基本上 不存在障碍,因此,虽然管子一书受到推崇,却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性的 解读,亦或许有研究但后世已经遗失。到了晋代,由于相隔时间比较久,管子 。( 周) 管仲著,( 唐) 房玄龄注:管子牧民,卷1 ,中华再造善本子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年 版( 下i 司) ,第3 页。 管子八观,卷5 ,第l 页。 ( 清) 王先慎撰,钟哲点校:谁玮非子集解卷1 9 五蠹,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2 0 0 3 年重印,第4 5 1 页。 固( 汉) 司马迁:史记卷6 2 管晏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2 1 3 6 页。 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始成为了难解之谜。傅玄是最早对管子提出质疑的学者, 他说:“管子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轻重篇尤鄙俗。”这也拉开了后世对 管子一书争议的序幕。到了唐宋时期,对管子的研究进入第一个高潮期, 孔颖达、尹知章、苏辙、朱熹、叶适等都对管子进行了研究,但他们认为管 子的作者并非管仲,而是后人假托管仲之名所写,尤其是他们提出管子“非 一人一时所作”的观点,影响了后世多数学者。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为管子作 的注,如唐代房玄龄、尹知章注本,但后世评论认为“其文浅陋,颇不足采” 。 元明清时期,对管子的注解、研究、刊印多了起来,如:明代赵用贤的管韩 合刻本,刘绩补注本,朱东光中都四子本,又有清代戴望综合宋元明众家所 长而成管子校正一书。 2 0 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有关管子的研究专著和论文达数十篇, 其中专著有黄汉的管子经济思想、余寰澄的管子之统制经济,梁启超的管 子传,罗根泽的管子探源,王毓瑚的管仲等。对经济思想研究是这一时 期的重点,其中也涉及很多关于农业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到2 0 世纪7 0 年代末, 发表的关于管子专论的文章仅4 0 余篇,但成就却很大,尤以郭沫若、闻一多、 许维通的管子集校最为突出,它集尹知章注以来的众多考释之大成,并附有 郭沫若等三人的见解,为后世学者研究管子提供了很大帮助。此外,胡寄窗 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管子经济学说对管子的经济思想进行了专门 研究。这一时期对管子中的农业思想也进行了分篇研究。2 0 世纪8 0 年代初, 中国史学界整体复苏,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呈现欣欣向荣之象。诸子百家的学说 得到了足够重视,学者们的研究也渐从宏观考析转向微观内证。对管子的研 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这期间发表的专著论文超过百篇,内容涉及哲学、政 治、经济理论、伦理、法学、教育、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尤其是1 9 8 6 年首届全 国管子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对之前的研究做了一个较全面的总结。1 9 8 7 年管 子学刊问世,1 9 8 9 年召开“管子与齐文化国际研讨会等,把研究推向了又 。( 南宋) 于应麟:困学纪闻卷1 0 诸子,四部丛刊三编子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1 9 年版,第1 4 页。 ( 清) 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 0 1 管子,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版,第2 0 6 2 页。 3 一个高潮。 对管子的研究,从内容上来说,首先是关于管子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认为管子中的绝大多数篇章出自管仲与其弟子; 认为主体部分出自管仲学派;认为管子并非一时一人所作,或是包括管 仲遗著、管仲学派和稷下学者的汇合著作;更有学者直接否定管子产生于 春秋时期,是管仲之作。目前,“非一时一人所作 的观点较占优势。其次是关于 管子中经济、政治、哲学、军事、法律、农业等思想的研究。其中又以研究 经济思想者居多,这与管子现存7 6 篇中三分之二的篇章涉及经济,二分之一 的篇章主要论述经济问题有关。管子的作者似乎触摸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边缘。 从2 0 世纪8 0 年代末以来,发表的关于管子的专著和论文约2 0 0 部( 篇) , 其中关于农业的3 0 多篇,论文大多载于管子学刊。如:关于农本思想的有: 叶世昌的( 管子) 的农本思想( 管子学刊1 9 8 7 年0 2 期) ,胡显中的( 管子) 的本末观( 管子学刊1 9 8 9 年0 2 期) ;侧重农工商关系的有:周乾渫的( 轻重) 篇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管子学刊1 9 8 9 年0 2 期) ,马开梁的( 管子) 中的农 工商业发展观从农工商业并重到以农为主兼顾工商( 管子学刊1 9 9 3 年0 2 期) ,张建军的( 管子轻重) 重农抑商思想特色(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4 月第2 期) ;关于农时观的有,李零的( 管子) 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一 一再谈( 玄宫) 和( 玄宫图) ( 管子学刊1 9 8 8 年0 2 期) ,乐爱国的( 管子) 与( 礼记月令) 科学思想之比较( 管子学刊2 0 0 5 年0 2 期) ;关于土地及赋 税制度的有,李衡梅的“相地而衰征”考辨( 管子学刊1 9 8 9 年0 2 期) ,袁林 ( 管子) 所反映的土地制度( 管子学刊1 9 8 9 年0 4 期) ,陈逸光的( 管子) 与齐国土地制度演变( 管子学刊1 9 9 0 年0 1 期) ,曹旭华( 管子) 关于充分利 用土地及其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管子学刊1 9 9 1 年0 1 期) ;关于生 态思想的有,博生( 管子地员) 篇的植物生态学知识( 管子学刊1 9 9 1 年 0 2 期) ,孙天胜( 管) 、( 荀) 的生态思想( 管子学刊1 9 9 2 年0 2 期) ,陈隆文 ( 管子) 地学思想初探( 管子学刊1 9 9 6 年0 3 期) ;关于农业管理思想的有, 4 吴斯全的( 管子) 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管子学刊1 9 8 9 年0 3 期) ,刘冠生的 ( 管子) 农业经济管理思想概观( 管子学刊2 0 0 5 年0 2 期) ,认为管子中 包含以农为本、农官管理、农地管理、农时管理、农税管理、农粮管理、农民管 理、重农抑商等许多方面的思想,对齐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农具 的有,周昕( 管子) 所述古农具略论( 管子学刊1 9 9 2 年0 1 期) 、关于水利方 面的有,王秀珠和李英森( 管子) 的水害论与农田水利建设( 管子学刊1 9 9 3 年0 4 期) ;其他综合论述管子农业思想的还有,周昕( 管子) 与农业( 管 子学刊1 9 9 0 年0 3 期) ,曹俊杰的浅谈( 管子) 和( 经济论) 的农业思想( 管 子学刊1 9 9 8 年0 4 期) ,论文从农本观、地宜观、农时观、人力观和农技观等五 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后,认为管子的重农思想对人类的农业文明作出了重 要贡献。 2 、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对管子研究也颇有成果,尤以日本为最。从1 7 世纪后半期起, 学者们多是注释管子,其中以日本学者猪饲彦博的注释较为突出。但是管子 的日文译本直至1 9 2 2 年始相继出版。此外,还有一些专题研究论文,其中以町田 三郎的成果最丰,他撰写了大量考证类论文。在欧洲,最早研究管子的学者 应数德国人甘贝伦茨( v 0 nd e rg a b e l e n 忆) ,他在1 9 世纪末发表了管子哲学著作 等论文。和他大约同时其的还有一位法国人哈勒茨( h a r l e z ) ,他发表了关于管仲 治齐等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介绍性的,比较深入地研究,实际开始于2 0 世纪3 0 年代。法国汉学家亨利马斯波罗,瑞士学者伯恩哈德卡尔格伦等。应 特别指出的是,英国的哈隆( h a j o u n ) ,荷兰的罗恩( l o o n ) ,他们写的考证性论 文,很受学术界重视。自2 0 世纪5 0 年代以后,管子研究在美国和苏联也有所 发展,先后出版了大部头译文和研究著作。在美国有马弗目克( m a r e r i c k ) 主编的 管子选集古代中国经济问答,汉学家李克( w a l l y n 鼬c k e t t ) 以英译管 子哲学思想为主的管子中国古代之思想宝库( 香港大学出版社1 9 6 5 年 印刷) 一书及管子全书英译和研究的第一卷,即管子中国早期政治经 5 济和哲学文集,他的译注研究在西方引起过巨大反响。管子学刊在1 9 8 8 年0 2 期曾发表冯禹的( 管子) 英译本评介,0 4 期发表美国学者罗宾( r o b i l ld s y a t e s ) 著、郭明光翻译的一评李克译注( 管子: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哲学论文集) 、 索介然翻译美国学者包尔茨( w i l l i 锄gb o i t z ) 的评李克译注( 管子) ( 第一卷) , 对李克的研究做专门的评介。在苏联则有史太因的管子研究和俄译一书出版, 其中主要研究经济思想。这些著作和论文的发表,对于世界了解管子,理解中 国古代丰富的政治、哲学等思想有很大帮助。但不足之处是,这些论著多是介绍 类的,研究类的文章相对较少,且集中在对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方面。 ( 三) 研究目的 前人关于管子农业生产经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系统研究更少,大 多数论著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论述,但又由于对某些字句的释读不同,研究所得 结论常有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地方。笔者在大量搜集文献资料的同时,也阅读了许 多前人的相关论著,通过与其他先秦相关著作如禹贡、礼记月令、吕氏 春秋上农四篇农学论文等的比较研究后,认为有必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管子的农业生产经验进行较系统的梳理,以复 原管子中丰富的农业知识,并借以管窥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之灿烂。 从农业产生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 生产经验,有了长足的进步,管子的出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管子形成 了以地员为代表,以四时、五行、度地等为主要篇章的农业知识体 系,管子中不仅有重农理论,而且有具体的重农措施,这种既重视理论又重视 实践的做法,在先秦农书中并不多见,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而在农时观、土 壤学、农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农田水利知识等方面,管子既有与尚书禹 贡、礼记月令、以及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辨土和审时 等农书相似的地方,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农学发展体系,而 且奠定了其在中国农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6 管子的成书背景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和农业的产生与发 展密切相关。至管子成书时,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封 建农业逐渐形成,农业耕作方式逐渐从刀耕火种走向精耕细作。这为管子,尤 其是地员的成书提供了很好的写作条件。经过长时期的摸索,人们积累了大 量的关于农业生产的经验,此时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进而用其指 导农业生产,管子等史籍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适时出现,总结了前代的农本 思想,使之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管子的农业思想尤其是土壤 学知识主要集中于地员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管子的篇目有所遗失,其 具体写作年代也变得模糊不清,成了后世学者争议的课题。 ( 一) 管子的作者之争 管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具有综合性质的子书。今本管子中既 有管仲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和发展,称其为百科 全书式的经邦治国之书亦不过分。然而,正因为它的包罗万象、综合性和多样性, 道家、儒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等学派均能从中找出与各自相关的思 想渊源,所以,后人对管子一书的作者也变得莫衷一是,成了学术上的一个 很有争议的课题。 历代对管子之作者的意见总的来说可划分为两种:管仲作者说和非管仲 作者说。晋代以前的学者、历代官志目录的作者都认为管子的作者是管仲, 如韩非、司马迁、刘向、班固等认为是管仲作管子一书。今人罗以迪在试 论( 管子) 作者一文中说:“由于我国学术界基本上沿袭朱熹对管仲是管子 书作者的否定说,所以得出错误结论:管子非管仲亲著。笔者通过对管子 书的学习,得出与此相反的看法,认为管仲是管子的作者。 此说在主张管 。罗以迪:试论( 管子) 作者,管子学刊1 9 9 4 年第2 期,第6 6 页。 7 仲作管子书中颇有代表性。此外,刘建国、张连良、乔长路等认为,“管子 中除管子解非管仲遗著,短语内言外言中个别段落有后人窜入文字 。 外,其余篇章都出自管仲之手。 虽然历代官志目录认为管仲是管子一书的作者,但是对于管子应归 于何派,又有不同意见。汉书艺文志将管子列于道家,而隋书经籍 志及以后的所有正史著作皆列之于法家。但是,无论怎么划分,“管仲是管子 的作者 为其共同观点。 非管仲作者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管子非一人一时所作。自晋代傅玄提 出疑义以来,学者们也纷纷怀疑管仲作管子。傅玄说:“管子书过半是后之好 事者所加,轻重篇尤鄙俗。”唐代孔颖达说:“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后人 所录。 宋人苏辙也说:“至战国之际,诸子著书,因管子之说而益增之。 其依 据为从常理推断“其废情任法,远于仁义者,多申韩之言,非管子之正 也。”众学者中,朱熹之说更直接,也更有影响力,他说:“管子之书杂。 管子非仲所著。仲当时任齐国之政,事甚多。稍闲时,又有三归之溺,决不 是闲工夫著书底人。著书是不见用之人也。其书老庄说话亦有之。想只是战国时 人收拾仲当时行事言语之类著之,并附以它书。” 叶适也认为“管子非一人之 笔,亦非一时之书,莫知谁所为。以其言毛嫱、西施、吴王好剑推之,当是春秋 末年。” 另一种为综合说。此说多为当代学者所持。学者们大都认为管子一书并 非管仲遗著,管仲遗著说并不能成立,但仍存在分歧。有的认为管子虽掺入 了稷下学士的部分文章,但并非稷下学者的论文集。其中既有春秋时代的文字, 又有秦汉间的文章。有的认为,管子由管仲遗著、管仲学派的著作和稷下学士 宣兆琦、徐宇之:方兴未艾的齐文化研究,历史教学1 9 9 0 年第4 期,第5 l 页。 国( 南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1 0 诸子,四部丛刊三编予部,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1 9 年版,第1 4 页。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3 7 页。 够( 宋) 苏辙撰,舒大刚,桑海风点校:古史( 二) 卷2 5 管晏列传,三苏全书史部第4 册,北京:语文 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5 0 页。 蒋( 宋) 黎靖德编,王兴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 3 7 战国汉唐诸子,理学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第3 2 5 2 页。 ( 宋) 叶适著:习学纪言序目卷4 5 管子,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6 6 3 页。 8 著作三部分构成。无论认为管子是管仲遗著或非管仲遗著,管子一书出现 的管仲身后之人名如毛嫱、西施,身后国名如梁、三晋等明显与管仲时代、思想 所不符者,是显而易见不能回避的,但若仅凭此就认为管子一书非管仲所作, 甚至认为其为伪书,则有以偏概全之嫌。 笔者认为,管子一书能在先秦时代就产生重大影响,并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必有其值得研究的价值,但是又不能对其作者及成书避而不谈。现存管子非 一人一时所作,其中既记载有管仲的治国思想,又有其幕僚思想的体现,之后流 传中又加入了后人对该书的阐释与发展,这些人不仅包括管仲的门人弟子,而且 包括推崇管仲之学的所谓“管仲学派”。稷下学宫对管仲思想的流传也有着重要的 贡献。稷下学宫建于田齐桓公时期,在战国时代是各家各派学者荟萃的一个学术 中心,对百家争鸣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管仲学派在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以至 于后人认为管子原书就是稷下学宫性质的丛书。原本管子早已散失或根 本未成书,今本管子乃经刘向编订后始流传于后世的,可以说它是对之前管 子书的一个总结。 ( 二) 管子一书形成之前黄河流域的农业概况 现代农史学把农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 渔等多个方面,狭义的农业则仅指作物的栽培。但是在农业产生之初,并无广义 和狭义之分。据考古材料证实,农业的产生源于原始的采集业,妇女起到了关键 的作用。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过程中,妇女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野生植物的知 识,在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摸索后,原始的农作物栽培产生了。人工栽培农作物 被认为是农业产生的重要标志,考古学也把农业的产生看作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 征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农业都是最重要的经济生产形态。中 国古史传说农业是神农氏发明的。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 谷。这应该是对中国早期农业产生阶段带有神话色彩的追忆。 ( 汉) 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卷1 9 修务训,四部丛刊初编第9 6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本,第1 4 3 页。 9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和周边地区相比,农业一直处于较领先的 地位。在黄河流域,农业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7 0 0 0 8 0 0 0 年的磁山文化和 裴李岗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规模更大地以仰韶文化 为代表的农业文化,它以旱田耕作为主要特征,主要种植粟类作物,时间约在公 元前4 8 0 0 年到公元前3 6 0 0 年。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是渭河流域、豫西和晋 南地区,东至豫东和河北,南达汉江中下游,西到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北抵河 套地区,其范围远超早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 5 0 0 年到公元前2 0 0 0 年,继仰韶文化之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另一农业文化_ 龙山文化, 它仍然继承着旱田耕作的传统,耕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黍。龙山文化的分布 东临海滨,西至陕西,南达江苏北部,北抵辽东半岛,其范围包括了以黄河中下 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制为主。 大约在公元前2 1 世纪,夏王朝建立。夏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较龙山文化时期有 了较大的进步,从现在传世的夏小正中可以管窥到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夏小正不仅记录了人们对当时的气象、物候的观察,而且有关于耕种、农具 修补、养蚕植桑、养马等农业和畜牧业经济状况的描述。从文献与出土材料中可 以看出,夏代的农业生产部门增多、生产多样化,人们掌握的农业生产知识也较 丰富。 从公元前1 7 世纪开始,商王朝开始统治中原大部分地区,其势力范围主要集 中在河南、山东、河北、湖北一带。研究商代社会状况的文献资料较少,主要依 靠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等材料。甲骨文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文字,在商代的墓葬、 遗址中出土很多,其中就有关于商代农业发展情况的记载,从已释读的甲骨文等 材料看,商代社会主要的经济部门仍然是农业。商王朝时期,旱田耕作仍然在黄 河流域占据统治地位,部分地方出现水田耕作。耕作方式由抛荒休耕逐渐发展为 轮流休耕,商代的粮食种类主要有粟、黍、稷、麦、稻等,此外还种植较多的桑、 麻和一些瓜果蔬菜。 约公元前1 1 世纪,西周取得了对中原的统治,至公元前7 7 0 年周平王东迁前, 其控制区域以陕西、河南为中心,东至山东,南至湖北、湖南、四川、江西,西 1 n 到甘肃,北抵北京、内蒙古、辽宁一带。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 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相当发达,农业生产中除流行旱田耕作外,水田耕作也 逐渐流行起来。西周的农业经济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方面是由 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经验的积累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天文、 历法等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人们将其应用于农业生 产上,使农业生产有了更快的发展,粮食品种和单位面积的产量都有所增加,农 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外畜牧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考 古发现中出土了大量的牛、马、羊、猪等残骸。从诗经等文献记载和考古实 物中可以发现,西周时期的农作物和蔬菜主要有黍、粟、菽、稻、大麦、小麦、 麻、郁李、葵、枣、瓜、葫芦、油菜、芜菁、芥菜、白菜、杏、桃、梅等等。 公元前7 7 0 年周平王东迁后,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金属农具已经登上历史舞台,铁制农具也己出现。据考古资料可知,铁农具最早 出现于春秋晚期,如河南省洛阳市水泥制品厂出土的1 件铁铲,是目前已知的早 期农具之一。山东临淄郎家大墓出土铁器1 6 件,发掘者认为是盗掘工具,该墓 的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墓早年被多次盗掘,由铁器形状考知,当属战国 无疑。这一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至迟于春秋晚期流行的 铁器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同时犁耕的出现、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等使大量 的荒地得到开垦,土地的利用率有了提高,施肥、灌溉等田间管理的推行使农业 逐渐向精耕细作模式发展。诗小雅信南山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左 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鞍之战中,齐战败,晋要求齐国“尽东其亩”以利其 征伐,齐国认为“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 而加以拒绝。这些都说 明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一 家一户自主经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它也成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的主要经济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形成了以五谷、桑麻、六畜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2 4 页。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毛诗正义卷1 3 小雅信南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 9 6 4 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成公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年第二版,第7 9 8 页。 l l 构,即以种植谷物为主,以种植桑麻和饲养猪、鸡、犬等家畜为副业的小农经济 生产模式。在这种形势下,对农业生产经验的记录多了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古 代的农学体系。 中国的畜牧业萌芽出现于大约l 万年前,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存第一文化层出 土的猪骨,是迄今中国境内最早的家畜遗存。学术界一般认为,至新石器时代晚 期,传统的“六畜 马、牛、羊、鸡、犬、猪即已齐备。出土的甲骨文为我 们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属于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刍、牧、牢、厩、庠等反映圈养 动物的字。西周时期,农业部门下面已经设立了专门管理畜牧的机构。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畜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至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出现了相畜术, 西汉时期的相畜术就是根据春秋战国时的相畜专著而成,但此书后来佚失, 还出现了相畜专家,如以相马闻名的伯乐。考古中发现最早的关于马的证据是西 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两颗马齿和一节趾骨,山东历城城子崖、河南汤阴白营等龙山 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了马骨和马齿。但是这些材料并不能作为马已被驯养的证据。 在夏商西周三代,关于马被驯养和利用的证据多了起来。竹书纪年帝相:“商 侯相土作乘马”,乘马是指用马驾车。相土是商代始祖契的孙子,是商代的第三 世祖先,其生存年代恰在夏朝年间。苟子解蔽:“乘杜作乘马,” 吕氏春秋勿 躬:“乘雅作驾, 乘杜、乘雅都是指相土。这进一步说明夏代已经驯养了马。 商代和西周时期,养马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 步提高,在运输和战争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自商代开始,就设有 “马小正”一职,至西周分工更细,出现“驭夫、“校人”、“趣马”、“巫马”、“牧 师”、“度人 、“圉师”、“圉人 、“马质 等官职,专门负责驾车、选马、医马、 放牧、调教、饲养、相马等。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认为至迟在距今4 0 0 0 年左右的 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已普遍驯养了家马。但是现有材料只表明马在这些 时期多被用于交通运输、军事等领域,而用于农耕则未有明确记载。至春秋战国 。( 梁) 沈约注:竹书纪年卷上帝相,四部丛刊初编第2 1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本,第7 页。 ( 周) 苟况著,( 唐) 杨惊注:苟子解蔽,四部丛刊初编第7 2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本,第1 5 7 页。 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勿躬,上海:学林j i :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0 7 8 页。 ( 汉) 郑幺注:周礼卷8 夏官司马下,四部丛刊初编第3 册,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本,第1 5 8 1 6 0 页。 1 2 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养马的技术也逐渐成熟,马的饲养日益规模化,但马 仍是十分珍贵的,“马之平贾万也,金之平贾万也,”而“言上之败,常贪于金玉 马女,”一匹马的价格与一斤金相当,尤其是到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普遍以骑兵为 主,更体现了马的重要。 关于家养牛起于何时,历来意见不一,黄河流域流行饲养水牛的证据主要见 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和河北、陕西等地龙山文化中,此外,据大汶口和王因遗址出 土的家牛骸骨看,当时应该也开始了饲养黄牛。而牛被用于农业生产,尤其是用 于耕地,学术界却仁智互见,但多数学者认为至迟到春秋晚期已经出现牛耕了。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两条材料,一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名叫冉耕,字子牛;另一条是 有个叫司马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