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 学伊论文中文摘要 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及教育价值分析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张琪芳 指导教师张诗亚教授 摘要 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他们借助“歌唱”这一象征符号来完成记忆、交流 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侗族人民生产劳动,以歌传言:记叙历史,以歌传文:男女相恋,以歌 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唱歌不仅是劳动之余的娱乐,更是教育 下一代的手段,同时也是青年人体验生活、学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侗歌不仅是一 种民歌题材,更是侗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与教育传播的主要形式。研究侗歌的教育价值对 侗族的文化传承、民族认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对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学的视野之下,对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音乐形态等 方面做了较为深刻的阐释。有关侗歌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很薄弱,尤其是从教育人类学的视 野出发,深入一个村寨系统地对侗歌做教育人类学价值分析的则很少。 为此,本研究选取了有“侗歌之乡”的小黄村寨作为个案。通过居住式的田野考察,对 小黄侗歌的内容及形式、侗歌传承的主要途径、小黄的风俗习惯对侗歌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客 观而系统地描述。在这些田野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教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与理论,阐释了侗 歌与社区、侗歌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进而分析了侗歌的教育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侗歌的教育是以侗歌为主线,以节日,风俗习惯、集会等为依托,把侗 族的一整套社会历史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从而达到教育的功能。这种教育过程没有正 规的教育空间,也没有正式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与日常生活方式及生活习俗结合在一起的生 活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无意识、情境式的教育过程;也是通过侗歌这一象征 符号将儿童纳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和地方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其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侗歌在 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社会化与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这一研究结果拓展了新的教育资源、发现了新的不同于学校教育的教育模式、对于深刻 认识文化的多元性与教育的多样化形态等方厦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侗歌教育价值文化传承 i 西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英文摘要 t h ef i e l dw o r ka n dt h ee d u c a t i o nv a l u e a n a l y z ea b o u td o n gg g i nx i a o h u a n g m a s t e rm a j o r e di np e d a g o g yp r i n c i p l e :q i f a n gz h a n g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s h i y az h a n g a b s t r a c t t h ed o n g m i n o r i t yi nt h eh i s t o r yi san o n - w r i t i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 t h e yd r a ws u p p o r t “s i n g i n g w h i c hi sas y m b o l i cm a r kt oc o m p l e t et h em e m o r y 、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t h ec u l t u r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f u n c t i o n d o n gm i n o r i t yp e o p l ep r o d u c t i v el a b o rb ys o n gr u m o r ; r e c o r d sn a r r a t e s h i s t o r y 、p a s s e so nt h ew o r d sb yt h es o n g ;t h em e na n dw o m e nl o v e , t a k et h es o n ga 8t h ei n t e r m e d i a r y ;t h ej u b i l a t i o nf e s t i v a l ,c e l e b r a t e sb yt h es o n g ; f u n e r a ls a c r i f i c i a lo f f e r i n g ,b ys o n gw h e nc r i e s ;n o to n l ys i n g si st h ew o r k o d d 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i st h ee d u c a t i o n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m e t h o d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a l s oi s t h e y o u n gp e o p l ee x p e r i e n c e st h el i f e ,t h es t u d yl i f eo n ei m p o r t a n tw a y t h e r e f o r e ,n o to n l y d u n gg ei so n ek i n do ff o l ks o n gt h e m e ,i st h ed u n gm i n o r i t yc u l t u r ei n h e r i t a n c em a i n c a r r i e ra n dt h ee d u c a t i o n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m a i nf o r m t h e r e f o r e r e s e a r c ht h ee d u c a t i o n v a l u eo f d o n gg et od o n gm i n o r i t y sc u l t u r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 ,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r e c o g n i z e st h e s a m el e v e la s p e c tt oh a v et h ev i t a lr o l e f o r m e r l ym a i n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t ot h ed o n gs o n gr e s e a r c hu n d e rt h em u s i c o l o g y f i e l do f v i s i o n ,t od u n gm i n o r i t yb i ga s p e c t sa n ds oo ns o n gm u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m u s i c s h a p eh a sg i v e nam o r ep r o f o u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 c o n c e r n e dd u n gg ee d u c a t e st h e f u n c t i o na s p e c tt h er e s e a r c ht ob ev e r yw e a k ,e m b a r k si np a r t i c u l a rf r o m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f i e l do fv i s i o n , e n t e r i n gv i l l a g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m a k e s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v a l u ea n a l y s i st od u n gg et h e nv e r yf e w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r e s e a r c hs e l e c t e dav i l l a g en a m e d x i a o h u a n g w h i c hi st o w n s h i p o f t h ed u n gs o n gt ot a k et h ec a s e t h r o u g ht h eh o u s i n g l i k ef i e l di n s p e c t i o n ,t ot h ex i a o i i 西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英文摘要 h u a n gd u n gg e c o n t e n ta n dt h ef o r m ,t h ed o n gs o n gi n h e r i t a n c em a i nw a y , t h ey o u n g h u a n gm a n n e r sa n dc u s t o m st od o n gs o n ga s p e c t sa n ds oo ni n f l u e n c eh a sd o n e o b j e c t i v e l ya n dd e s c r i b e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i nt h e s ef i e l df a c t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 e d u c m i o na n t h r o p o l o g yr e s e a r c hm o d e la n dt h et h e o r y , h a v ee x p l a i n e db e t w e e nd o n g g ea n dt h ec o m m u n i t ya n dh u m a n ss i g n i f i c a n c ec o n n e c t i o nt h e nh a v ea n a l y z e dt h e d o n gg e e d u c a t i o nv a l u e t h ef i n d i n g si n d i c a t e d :t h ed o n gg ee d u c a t i o ni sb yd u n gg ea st h em a s t e rl i n e , t a k et h ef e s t i v a l ,t h em a n n e r sa n dc u s t o m s ,t h ea s s e m b l ya n ds oo na sab a c k i n g ,ad o n g m i n o r i t y so n ew h o l es e ts o c i e t yh i s t o r yc u l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o fg e n e r a t i o no fi n h e r i t a n c e , t h u sa c h i e v e st h ee d u c a t i o nt h ef u n c t i o n 。t h i s1 【i n do fe d u c a t i o np r o c e s sn o tr e g u l a r e d u c a t i o ns p a c e ,a l s od o e sn o th a v et h eo f f i c i a ls t u d yp r o c e s s ,i so n ek i n dw i t ht h ed a i l y l i f ew a ya n dt h el i f ec u s t o mu n i f i e si nt o g e t h e ra d a p t a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p a t t e r n t h i sk i n d o f e d u c a t i o np a r e mi so n ek i n do f u n c o n s c i o n s n e s s ,t h es i t u a t i o n l i k ee d u c m i o np r o c e s s , a l s oi st h es y m b o lm a r ki n t e g r a t e st h r o u g hd u n gg e t h ec h i l dt ol o c a ls o c i a ll i f em a dt h e p l a c es e x u a lk n o w l e d g es y s t e mp r o c e s s i t se d u c a t i o nv a l u em a i np e r f o r m a n c ef o rd o n g g ei np r o m o t i o ni n d i v i d u a lb o d ya n dm i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d i v i d u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 c u l t u r a la s p e c ta n ds oo ni n h e r i t a n c ep o s i t i v er o l e s t i l i s f i n d i n g sd e v e l o p e d t h en e we d u c a t i o nd d s o u t c e s ,h a dd i s c o v e r e dn e w e d u c a t i o np a r e n t , w h i c hw a sd i f f e r e n tw i t ht h es c h o o le d u c a t i o n r e g a r d i n gp r o f o u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m 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m u l t i e d u c a t i o nh a s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f u n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d o n g g e e d u c a t i o nv a l u e t h ec u l t u r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 i i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尘! 亟旦望叁塑室丝墨窒墨塑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狨谈豸签字日期:加- 7 年钎月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涉攘豸导师签名:谚声够 签字日期: 枷- 7 年中月侈日签字日期:7 彬7 年争月,乡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邮编: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绪论 第1 章绪论 1 1 引言 伺族主要聚居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因语言的差异,侗族内部又分为南、 北两个方言区,亦可将侗族文化分为南北两种形态。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黎平 县、从江县、榕江县以及锦屏县的部分地区属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南侗地区因 交通阻塞,环境封闭,储存了较为典型的侗族文化。在没有文字的南侗地区,人 们选择了“侗歌”来传承自己的文化。“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成为 他们世代相传的文化沿革习俗。将歌唱本身以及依附在歌唱中的生活习俗与生活 方式代际传承,由此创造并延续了一种以歌唱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地方文化。因此, 侗歌是一种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民歌题材。它不仅是侗族稻作农耕文化 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侗族人民保持民族独特性、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 手段。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从侗族大歌的音乐特征入手,对侗族大歌的旋律、和声、 演唱特点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个别的研究者从侗歌的歌词来分析侗歌的起源及 侗族的历史文化,对侗歌教育价值的研究很薄弱。 本文所要做的是通过田野考察,对侗歌作教育人类学的价值分析。之所以要 突出“教育人类学”是因为教育人类学倡导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认识现代教 育的本质,从生活本身出发来认识教育及教育的存在形式,改变了原有的“就教 育论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全方位考察教育及人的发展。 这种研究拓宽了教育研究的领域,使我们对教育的认识从学校走向田野,从课堂 走向生活,在人类生活的不同时空与不同领域去追寻教育的意义,以一种更加广 阔的视野来审视教育这一人类学事实。 笔者曾于2 0 0 6 年1 月、2 0 0 6 年9 月先后两次进入南侗地区作居住式的田野考 察,试图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采用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对侗歌做一个质性的研 究与探讨。在大量田野事实的基础上,阐释侗歌在侗族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作用, 探寻现代社会中除学校教育之外存在着的原生态的、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模式。 1 2 侗歌概念的界定 侗族是古代百越族系的一支,自称为“干”,古籍上常作“洞”、“峒”或“溪 洞”是指黔、湘、桂、粤一代的少数民族,包括侗族在内。现在的“侗”是他称, 上个世纪5 0 年代,为了更加准确的表示人民的共同体,才将“洞”、“峒”改为“侗”。 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鄂四省( 区) 毗邻地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根据语音不同,侗族居住地又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侗歌是普遍流行 西南大产硕十宁伊论文绪论 在侗族的一种民歌形式,有侗族大歌与小歌之区分。侗族大歌,侗语称为“嘎老” ( a l l a o x ) ,少数地区也称为“嘎嘛”。“嘎”是汉语中“歌”的意思,“老”和“玛” 在侗语中是近义词,都有“大”或“深远”的含义。“嘎老”,汉语对译为“歌大”, 由于侗语中有的词句是倒装的,因此,“嘎老”被译为“大歌”,2 0 世纪5 0 年代初 开始,音乐工作者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把侗族民间多声合唱歌曲“嘎老”,译作 “侗族大歌”一直沿用到现在。1 。侗族大歌一般指由多人合唱并有高低声部区分 的侗族歌曲。小歌没有专门的称谓,是个体单独唱得歌曲,包括了笛子歌、玩山 歌、情歌对唱等。侗歌对于无文字的侗族人们来说,不仅是一种歌曲,更是一种 传承文化与教育传播的形式。 1 3 侗歌研究现状概述 侗歌自土改时期被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人所发现并进一步整理挖 掘后,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侗歌不仅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也逐渐的进入了人们 的研究视野。有关侗歌的研究从时间上可分为三大阶段,共涵盖了三大块的内容。 从2 0 世纪5 0 年代开始到8 0 年代,侗族大歌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侗族大歌的名 称、分类、基本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结构、演唱形式与演唱特征等方面,从 民族音乐学的角度进行了归纳与梳理。 8 0 年代至9 0 年代末,许多研究者开始从音乐美学、音乐民俗学等方面作了 大量的研究,另外还采用了民族学的方法,主要对侗族大歌的起源与生成背景进 行了深刻的探讨。侗歌的起源与生成背景是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而且 大部分集中在对侗族大歌多声部形成及起始年代的研究方面。对于侗歌起始时间 及成因的探索,主要从历史文献、口碑资料、传说、民间习俗及侗族大歌的演唱 场所鼓楼的历史来推论出大歌产生的年代。把音乐放在文化这一大的背景之 下来研究可谓是一大进步,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文化的各个要 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音乐艺术的研究同样也不能脱离产生它的土壤,侗歌 的研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从9 0 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侗歌的传承与保护方面。 关于侗歌的传承,龚荆忆的两篇文章高增侗歌的传统传承方式与高增 侗歌传承的文化变迁比较有典型性与概括性,从对高增歌师朱厦条等九人的采 访中了解了侗歌的主要传承方式以及在历史以来传承发展的历程及特点。侗歌传 统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亲子传承、歌班传承、师徒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中传承等 几种方式。这几种传承方式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对侗歌的源远流长起到了促进 作用。传承的主要历程是:1 9 5 8 年大跃进以前的繁荣阶段、1 9 5 8 1 9 7 8 年的停滞 普虹:t 1 1 族大歌一民族的瑰宝,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 0 0 3 年第3 期。 2 明南人学硕十学伊论文绪论 阶段、1 9 7 8 - - 1 9 8 8 年的恢复阶段以及1 9 8 8 年至今的衰落阶段。这种研究结论在中 国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是有普遍意义的。现在随着人口的流动,外出打工的人数不 断增加,使得一些外界的流行音乐进入侗寨,原生态的侗歌受到了冲击,人们从 保护民族文化的立场出发呼吁抢救侗歌并提出以下一些措施:如让侗歌进学校、 建立侗歌保护站、依靠法律进行保护等。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其中以杨 殿斛民间音乐:“保存”与“传承”的话题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九届年会 暨侗族大歌研讨会引发的学理追问一文中所提出的关于少数民族音乐保护的问 题较为全面,他从学理层面提出了追问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吁,在客观地说明了 中国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杜亚雄先生、广西艺术学院龙明洪先生以及云南杨金 和先生就侗歌传承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后,进一步追问了“保存”、“继承”、“传承” 的准确含义,最后总结出“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的文化走向不可能首先去分清 楚是“保存”还是“发展”,然后再去操作。很多时候,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向 是在一种没有宣言没有旗帜下的不自觉的情况下的营造。因此,具体的民族文化 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需深思熟虑”2 。这段话为目前盲目的呼吁 抢救民族文化的热潮敲了警钟。 关于侗歌研究的主要著作与成果有很多,其中以张中笑先生的侗歌研究5 0 年上下篇极具概括性。张先生在侗族大歌研究5 0 年( 上下) 篇中对侗歌从 1 9 5 3 年到2 0 0 2 年5 0 年间的研究做了一个很详细的评述。上篇中张先生按照研究 者著作出现的先后顺序及重要性做了一个纵向的梳理,内容主要包括了侗族大歌 的名称、分类及总体概括。下篇中张先生遵循研究者视角的转变,从文化基因、 文化结构及社会条件等方面论述了侗族大歌的起源及成因、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 传承等。除此之外,张中笑先生还列举了有成就的研究者及其著作,从历时性与 共时性的研究中构建了侗族大歌从各个方面研究的“总体网络观”。既有对侗族大 歌总体的研究,也有具体的侧面研究,还有它们的相互关系,较充分的概括了已 有研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在里面,提供了较多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在里面,是 做侗歌研究必看的文献。 1 4 已有研究的不足 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侗歌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音乐学研究到音 乐民族学研究的过程。从单纯的乐理研究逐渐的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把音乐放 在文化这一大的背景之下来研究可谓是一大进步。音乐的民族性直接与民族的形 成和发展相关联,这是自8 0 年代以来人们在侗族大歌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的转变。 2 杨殿斛:民间音乐“保存”与“传承”的话题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几届年会暨侗族犬歌研讨会引发 的学理追问,黔东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3 两南大学硕七宁伊论文绪论 但美中不足的是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民族文化对民族音乐的影响,却没有对侗歌 这一文化要素与其他文化要素之自j 的关联性作系统的研究,只是在研究侗歌的起 源与生成背景的时候谈到侗族的文化,也只有只字片语,没有进行整体的文化剖 析。除此之外,已有研究不足的地方还体现在:只局限于对侗族大歌即侗族多声 部歌曲的研究,对同样有着重要意义的侗族单声部歌曲却只字未提;侧重于对侗 族大歌音乐学方面的研究,对侗族大歌超音乐功能的研究很少;对侗歌教育功能 和教育价值的研究是个空白。侗歌从歌词的内容、演唱的形式、歌师的教化以及 编创歌曲的过程等方面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义,是一种“活”的教育,集多种 教育功能为一体,对侗歌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对于侗族本身的文化传承、民族认 同有着重要价值,同时给其他无文字的民族在传承与发展自己的文化时提供一种 很好的参照,前人的研究空白也就成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1 5 本文的研究取向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侗歌的教育价值及侗歌在传承文化过程中的作用。这就要 求研究者必须身临其境地走入这种文化并融入当地的生活作自然式的探究,在亲 身的观察与体验中描述并阐释这种文化。因此,本论文属于质的研究,通过质的 研究来描述侗族人群互动的生活方式的图画。侗歌作为侗族的一种艺术文化,是 侗族稻作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侗族的其他文化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研 究正强调文化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一方面从侗族稻作农耕文化的整体性中去理解 侗歌这一文化要素,另一方面从侗歌与侗族其他文化要素的关联性中构建整体的 文化观念。虽然我的研究不可能完全掌握这种文化,但整体的观念可随时提醒我 认识文化现象互相依赖的性质。假如,把人的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从他产生的脉 络中分离出来,那么将看不到这个手势与动作的真实含义。因此,从文化的整体 关联性中建构意义是本研究的焦点之一。格尔兹曾经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说 到:“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 学”。那么对侗歌的研究就是要在掌握大量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侗族人民如 何组织他们日常生活的社会世界? 他们如何解释这种社会经验? 并在此基础上做 出进一步的阐释与理论建构,试图在事实与理论之间尽快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本 研究沿着解释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在充分说明侗歌的同时,试图使侗歌与社区及 人之间建立起意义关联,从而进一步地说明侗歌的教育价值,侗歌对社区、对个 体的发展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进而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 4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2 章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 任何人类群体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以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作 为劳动对象和交往空间,进而创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即文化是在“生态环境一 生计方式一生活习俗一文化传统一民族性格一文化精神”这样的一个适应环境的 过程中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交往与生存的空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文 化模式。 2 1 侗族的文化模式分析 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由各种文化特质、 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每一种文化模式内部又必然 具有自己的一致性,否则各种文化特质、文化集丛便不可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 特色的文化模式。纵然文化模式不同,但每一种文化模式内部又有构成各自文化 体系的一些共同的要素。如,语言、物质特质、艺术、神化与科学知识、宗教信 仰、价值观念、家庭与社会体制等。 侗族历来多住在河谷盆地、低山坝子,或山泉较为充足的半山隘口地带,依 山傍水和聚族而居是侗家人建立村寨的主要原则。在这样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基 础上,侗族形成了其独特的山区稻作农耕文化。即因从事稻作生产而产生的有关 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有关水稻主体的产生、发展及稻作生产技术传 播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包括由稻作生产影响所及的民间生活方式、宗教民俗、 礼仪,以及稻作民族特有的文化心态、社会道德、审美理想等诸多精神准则。如, 侗族地区的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饮食、服饰等都是围绕着稻作农耕所产生 发展的。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优质糯禾,穿的是自己加工的亮布,住的是背靠大 山的“干栏式”建筑。除了这些显在的物质文化与围绕农耕习俗所产生的农事节 日及风俗以外,侗族社区还有着隐性的高度自理和自治的文化制度,如权威产生 的民主性( 如,寨老的产生) ,婚姻缔结的地域性,以及文化上强烈的族群认同意 识与集体意识等,这些都使得侗族的农业文明在发育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之后,已 趋于一种稳定和成熟。 由于这种文化是在适应了侗族山区的地理环境之后发展起来的。因此,与其 他同类的稻作农耕文化相比,他们与大山和自然更加亲近、环境更加封闭、资源 更加丰富、生活方式更加贴近自然、人民更加团结,民风更加朴实,给人们一种 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画面。以稻作生计方式为核心,以稻作社会资源管理制度, 农耕习俗、精神信仰、文化艺术等文化事项的优长互补为调适,调节人与自然、 两南大学硕+ 学忙论文 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 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2 2 侗歌在侗族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据文献记载,侗歌早在宋代就有,“宋代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 卷四) 中 说:“辰、沅、靖等蛮,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 吹笙在前导之”3 。 明代邝露在赤雅中说:“侗亦僚类,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 长歌闭目,顿首摇足”4 。 旧三江县志卷二中说:“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已喉音佳者唱 反音,众人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6 。 清凝秀庵记中对侗族民间某种歌唱情景有这样的记载:“前者唱吁而后者 唱喁,连袂而歌”。“吁喁”在辞海的解释为“前后相应和之声”。无疑描述的 是当时一种多声演唱的形式。凝秀庵记虽成书于清末,但书中所记事是百余年 前的多声侗歌演唱情景6 。 上述第- - 贝, j 资料“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描述的是侗族当时踩歌堂的 情景,第- - - n 资料中的“胡琴”、“六管”是指现在侗族的乐器“琵琶”和“芦笙”: 而“长歌闭目”与“顿首摇足”则指演唱侗歌时歌手们的动作表情。如果说前两 则资料仅限于描述当时风俗习惯及侗歌演唱时的外在形式,后两则资料则具体清 晰地描述了侗族大歌多声部组合的特点。一人领唱高音,众人在低音部合唱,而 领唱者以“喉音佳者所担任”,以及“前者唱吁而后者唱喁,连袂而歌”都与现在 侗族大歌的组合形式与多声演唱方法相吻合。因此,上述资料虽出于宋代或明代 之后,但从所记述的歌唱形式来看当时侗歌的演唱已经相当成熟,可见侗歌的流 传年代甚为久远。 侗歌在侗族的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那么在这样 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侗歌究竟对侗族的文化发展,对侗族个体的社会化,对社区 有着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在侗族社会系统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无法靠书本来传承文化、教育后代。因此,侗族传 统的历史文化只能通过口头来传承,以口头教育为主是侗族传统教育最为显著的 特征,由于这种单一的口头教育模式,他们选择了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一歌唱。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阴,中华书局i 跹社1 9 7 9 年版,第4 8 页。 文中的“辰”、“沅”、“靖”指现柚:湘西南的黔阳、会同、新晃、通道、城步和黔东南的锦屏、天柱、黎平 等地区,也是现在侗族最集中的地区。“仡伶”是侗族自称的音译。 4 文中的“胡琴”指侗族的琵琶:“六管”指现枉侗族的芦笙。 - t z 县忠:= 三江侗旗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中华民罔三十五年出版的二江县忠翻印,2 0 0 2 年 1 0 月。 6 转引自张中笑、】:化民:中国民间歌l i l 集成贵州卷之“侗族大歌述略”第7 7 4 页。 6 阳南大学硕十学帝论文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 通过歌唱,把侗族的社会历史、故事传说、政治、伦理道德、生活经验、生产斗 争、男女交往、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从而达到教育的功能。 因此,侗歌是侗族人民认同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参与社区生活、加强集体 记忆、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是侗文化的代表,要了解侗族的文化,首先要 听侗族的大歌。 在现实生活中,侗歌是侗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侗族人民生产劳动,以 歌传言:继续历史,以歌传文: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丧 葬祭祀,以歌当哭。唱歌不仅是劳动之余的娱乐,更是教育下一代的手段,同时 也是青年人体验生活,学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侗族人建立了一套严格有序而 又完整的社会教育系统。在这一传承体系中,最基础的社会组织是“歌队”,寨子 里每一个村民都是歌队的成员,传承歌唱的灵魂人物是“歌师”。歌师是寨子里 公认的本族文化人并具有极高的威望和权力。歌师们不仅系统地教授歌队如何歌 唱,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歌唱教会年轻人认知本族传统并带领人们通过歌唱进入社 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侗歌本身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歌库”,其中不同类型 和层次的歌曲形成了明显的技术难度等级和不同的文化深度,这为循序渐进( 由浅 入深,简单到复杂) 的教学提供了目标清晰的材料。长久的传教经验中,歌师们形成 了一套稳定的“教歌”模式,这一模式以口耳相传。在歌师的带领下,在同伴的 相互帮助下,个人通过唱歌进入到各种重要民族社交场所和各种民俗活动中,比 如走相思、吃新节等。“饭养身、歌养心”和“汉人有文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 这两则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高度地概括了侗 族人民的生活体验。歌与稻禾代表着侗族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两翼,两者都是 稻作文化观念的反射。因此,侗歌是一个长期处于无字社会的民族对自己社会文 化及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观念。 7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 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 第3 章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 3 1 小黄侗寨基本概括 小黄是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的一个侗族村寨。小黄原来是小黄乡政府所在地, 2 0 0 6 年,乡镇合并,被并入了高增乡。小黄距高增村1 6 公里,距从江县城2 4 公 里,东接贯洞,西邻占里,北接黄岗,南毗岜扒。平均海拔6 3 0 米,年均气温1 8 4 度,年降雨量1 1 9 0 毫米,属亚热带气候。小黄原是由金吐( 土坡寨) 、你百( 2 0 0 户寨) 、宰岭( 凌上寨) 三个分寨组成的一个大寨,如今三个分寨被规定为三个相 对独立的行政村即小黄村、高黄村、新黔村,全村人口共3 3 4 0 人,全是侗族。 小黄不仅保留了侗族文化的总体特征,而且是传说中侗歌的发源地,是侗族 大歌原生态保存较完好的地方之一。在小黄,几乎人人会唱歌,个个爱歌如命, 小孩从小就被编入相应的歌队,终生与此歌队的成员结成团体,荣辱与共。地理 位置上,小黄地处南侗第二方言区从江县和黎平县的交叉点上,而从黎二地目前 被认为保留了最完整和典型的南侗文化,加之环境相对闭塞,因此,研究侗歌, 小黄是一个理想的地方。笔者分别于2 0 0 6 年1 月中旬与2 0 0 6 年9 月中旬去小黄 考察侗歌,时间达5 0 天,考察地点限制在上述三村聚集的中心聚落。 3 2 小黄人的歌唱生活 小黄有3 0 0 0 多人口,共有7 0 多个歌班。每个歌班有七八个、十几个或二十 几个人不等。每个歌班的人数虽不一样,但相对固定,因为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 候按性别把年龄相近的编为一个歌班,一直到老,所以就每一个歌班来说,人员 又是相对固定的。以前小黄的人们上学的很少,女孩基本都不上,所以唱歌就像 现在的“普九”一样,要求人人都学会,与“普九”不同的是没有硬性要求,学 歌唱歌已成为不成文的惯例,父母亲或孩子自己都自觉地学歌,尤其是年轻的小 伙子与姑娘更是学地积极,因为在侗族唱歌是谈情说爱的最主要方式,小伙子唱 歌唱得好,琵琶弹得好就能娶到漂亮能干的媳妇;姑娘也一样,侗歌唱得好是好 姑娘的一个标准。所以,在侗族,小孩子们从四五岁就开始学歌,最初由父母亲 或爷爷奶奶教,等到7 、8 岁或稍大一点声音开了,就七八个、十来个组成一个歌 班到歌师家学歌。农闲的时候,人们通常都通宵达旦的唱歌,或者是在鼓楼前对 歌,一直要唱到天亮,现在没有以前唱得多了,但是在农闲的时候也是要唱到半 夜或者更晚,老人与小孩子也参加,小伙子要是“走姑娘”7 ,也是要唱到天亮。 7 走姑娘:是侗族行歌世夜的一种习俗当地人俗称“走姑娘”,在小黄这一习俗尤其盛行。“走姑娘”的时 候璺互相对歌,互相敬酒。 8 两南大学硕十学伊论文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 小黄村的寨规民约也都编成了歌,在上午与晚上定时在高音喇叭上播放,像开会 一样,只是以歌的形式放出来了。 在小黄,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歌来表达,而且人们都是自觉地学歌, 不用人督促。小孩子以儿歌为主,节奏也较欢快,大部分是描述大自然的,如:猫 头鹰歌、青蛙歌、细细娃儿学唱歌,其中有一部分是让小孩了解其社会历史 的,如祖公落寨,让儿童从中大体上了解祖先的来历。还有一部分是用生活中 的例子来教育儿童的如:懒汉歌、想不唱歌又怕青春流水过等,教育儿童勤 劳,珍惜每一天。到了十六七岁或十七八岁就开始学唱情歌,用各种各样的情歌 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结婚后一段时间还唱情歌,但歌曲的内容有了很 大的变化,比如:现在有丈夫( 妻子) 了,不比以前我们自个了,咱们现在都有 仔了,应该做个好妈妈、好爸爸等。等孩子长大一些,到了中年也就过了谈情说 爱的年龄了,人们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孩子与家庭上。这个时候就自觉地开始学 唱叙事歌,内容包括了小黄的传统风俗,历史教训、乡规民约及小黄以前重要的 事或人及自己以往的经历等,以全面地了解小黄,为以后教育孩子打基础。到了 老年就以教歌为主了,教孩子们和年轻人唱各种各样的歌。其中以古歌、叙事歌、 情歌为主,老年人也为自己编一些老年歌来唱,老年歌主要以老年人感叹年龄易 老,青春易逝为主,感叹自己不像年轻时那样唱歌好听了以及“我象花谢了一样” 等。 3 3 小黄侗歌的内容及形式 小黄有各种各样内容的歌,有声音大歌、叙事大歌、鼓楼大歌、礼俗大歌、 儿童大歌等。但侗歌从题材上划分则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记述以往的叙事歌、联 系生产的劳动歌、崇拜神界的巫师歌、沟通人际关系的理歌与情歌8 。这四个方面 题材性质的歌反映了侗族的社会历史、故事传说、生产实践、伦理道德及其生活 习俗等各个方面。 3 3 1 记叙历史的叙事歌 祖公上河可以说是侗族的一部古代史,叙述了侗族祖先的迁徙过程及落 寨定居的过程。歌词大意如下:( 翻译:小黄歌师:贾福英) 祖公原来住江西, 没吃没穿到另栖。 来到广西梧州府,住的数年得东西。 后到融水两岸河,说起话来真稀奇。 吴潘两姓走一方,祖公寻找到小黄。 。这种分类方法借用了李惟自苗岭乐坛中对苗歌的分类方法。 9 两南人学硕十学忙论文 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 一洞喊为二千九,二洞千三四寨乡。 千五平过多走路,六洞山坡近上王。 九洞九堡到往洞,上寨黎平劳动忙。 潘老住在路边上,长春满团好风光。 锦屏天柱还记谱,湖南通道叫侗乡。 这首歌不仅阐明了小黄的历史由来,更说明了整个侗族祖先的地理分布及地 域名称,既有历史知识又有地理常识。看似简单的一首歌却涵盖了很多的知识在 里面。 小黄在宋朝岳飞抗金之期,侗族从江西吉安府逃出到广西梧州等地,至明朝 永乐年间上到都柳江两岸居住,吴、潘两姓寻找良机到小黄堪舆,发现此地有4 8 条小溪、水利条件好,左有三重青龙堡,右有凤凰山,寨头有个青石乌龟,寨尾 有株麻栎树,过河两头生根,就在此落户。到清朝初期,小黄发展到三十多户, 修建三个鼓楼,即现在的土鼓楼、高黄鼓楼,告罗鼓楼。根据鼓楼的位置又分为 三个村寨,三个寨子之间互相对歌,男女各队,歌班里有老年人、中年人,少年、 儿童等各年龄阶段的人,歌班每年初七以后开始,一个村寨与一个村寨请姑娘到 鼓楼对歌为乐。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出色的歌师。如,潘乃甲宾,此妇女上坡 遇到鸟叫便编出鸟歌,遇到蝉叫编出蝉歌。后来,接连出现了许多歌师、戏师, 潘金拜、潘公吞、吴甫雷、潘公吉、潘喜姣、潘公坎、潘甫刚、伍德太等,村寨 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些歌师、戏师就编了下面的歌、戏并一代代的传颂,希望这些 歌师能够永远的被人们记住。 过去出色歌师潘金拜,赛歌玩耍到处游。 来到九洞逢婢秒,( 人物名)中少年来并老头。 三天三夜口昌不完,转回新来快到收。 甲兵奶奶女歌师,黎平岩洞昕她唱不愁。 潘公吞编出桃梨花,唱的咿呀不想愁。 苦桃边溪h 吉出, 无处地方唱不出。 有潘喜饺编得破镜又重圆, 中年夫妇共枕头。 潘i - 刚编出“人不唱歌人也老”,五六十到人人忧。 潘公坎编出杨h 刚侗戏给小黄,唱词美好传口昌不休。 欠始欠终有个吴德太,外国来访问我谁为头。 这些歌师、戏师都是小黄历史上有名的歌师、戏师,为小黄侗歌与侗戏的繁 荣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也为小黄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样重 要的历史人物无法写在书里面,只能记在侗族人民的心坎里,只能通过歌曲传唱 的方式被人们一代代地颂扬。 1 0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小黄侗歌的实地考察 曼曼曼! ! 皇鼍曼量曼曼量鼍曼曼! 曼曼曼曼量曼曼兰! 曼! ! 曼罡鼍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 皇曼曼曼! 曼曼! 皇曼曼! 皇曼曼量! 蔓曼曼兰苎! i l l 以地域为纽带,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款”,在侗族村寨内部以及村寨之问起 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民众的自治组织,又是负责对付外来敌人的军事联盟。因 此,历史上许多侗族人民起义大都是以“款”组织的形式开始的。下面这首咸 丰五年天下乱9 记述的就是咸丰年间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咸丰五年天下乱,民不聊生动刀枪。 四面八方举义旗,侗寨鼓声震天响。 义军开战就得胜,一举攻进下江城”。 杀掉一个官老爷,名叫“桂大人”。 六洞、三百寨,处处响起牛角声, 齐心合力打官家,一举攻破永从城”。 各路义军往前进,杀过檀溪逼锦屏“, 打下龙里和新化”,趁着威势攻黎平“。 这首歌记载的是公元一八五五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贵州苗族张秀 眉,侗族姜映芳举行起义的同时,黔东南的“六洞”( 今属从江县) 、“八洞”( 今 属黎平县) 、“四乡”( 今属湖南靖县) 、“四脚牛”( 今属黎平县的水口,广西三江 县的商安一带) 等侗族地区揭竿而起,开展反抗清王朝的斗争,坚持二十二年之 久,给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 这种类似的农民起义歌有很多,除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人人皆知以外,几乎 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领袖人物带领大家共同抵御入侵的外来势力,与之相应就产 生了大量的歌颂领袖人物的歌曲。例如,姜大王”,盼勉王”等,都是对当 年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程安全月防护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雅思考试教育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65∕T 4906-2025 《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运行规程》
- (正式版)DB2312∕T 077-2023 《盐碱地水稻栽培技术规程》
- 第一节 地球自转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地理中华中图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中华中图版五四学制2024
- 3.1 青春飞扬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2025年中医护理正高职称题库及答案
- 13《桥》(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 统编版
- Unit 5 Section B(1a-2b)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英语七年级上册
- 第13课 多场景动画说课稿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 1200吨黑水虻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 office办公软件试题
- 13《黄鹤楼》公开课课件
- 申办餐饮食品经营许可证:14项管理制度清单
- 第2课 第一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 鱼池净化系统施工方案
- 新概念第一册语法汇总
- 第八届全国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骨科概论课件
- 公司职级职务管理办法RL
-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