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概说,1,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构成元素(一)语文课程理论1、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2、语文课程论:是关于语文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二)语文教学理论1、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并获得成果的全部行为方式2、语文教学论: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原则、过程、方法等方面基本理论,2,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畴(一)语文课程论的研究范畴1、为什么教学语文?2、语文教学什么?(二)语文教学论的研究范畴1、语文教学是什么?2、怎样教学语文?,3,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它是为培养合格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于一体的应用理论课程。它的理论从语文实践中概括而来,又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学习这门课程,应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并注意两相结合。,4,第二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即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有关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事实及问题(“静观其变”)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即发现和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化中不变的本质特点(“万变不离其宗”)三、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即将所学理论用于语文教学实践探索,缩短成长差距与时间(“以不变应万变”),5,第三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第一时期(19021918):孕育期侧重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第二时期(19181924):国文教授法独立成科。侧重研究语文教师的“教”第三时期(19241939):国文教学法由侧重研究语文教师的“教”,进一步拓展到同时研究学生的“学”第四时期(19391978):语文教材教法研究范围由“教”与“学”,在拓展到语文教材,6,第五时期(19781989):语文教学论由以前只重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再到现在同时重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第六时期(19891997):语文教育学由以前只重语文“教学”的研究,再到现在同时重语文“教育”的研究第七时期(199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但缺乏终极目标,7,发展演变特点的总结,一、由最初对语文教学具体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到对:教法、学法、教材等教学要素展开全面研究;二、再由对教学实践层面上升到教学理论层面的研究;三、然后再由语文教学范畴扩展到语文教育范畴。具体概括,片面全面,过程终极目标,8,发展演变规律的启示,一、要多元素、多层面、多范畴地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展开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二、既要积累丰富的具体实践经验,又要掌握深厚的理论基础三、既要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活动过程有全面认识,又要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终极目标有把握,9,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研究对象的发展),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古代语文课程教材:1、蒙学阶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2、提高阶段:“四书五经”,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一方面突出了语言文字工具的独特性,一方面也紧密结合了社会文化的需要。,10,二、古代语文课程教学的文化遗存(一)可以继承的经验1、识字教学:(参见教材23-24页)集中识字,韵文化,文道互用,联系生活,激发兴趣2、阅读教学:(参见教材25页)重吟诵,重背诵,重博览,精思熟读,圈点批注,11,3、写作教学:(参见教材25-26页)注重基本功训练,多读多写多改,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二)必须思考的问题1、“先德”地位2、泥古3、死学4、脱离语言实际5、脱离应用实际,12,第二节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件大事一、语文单独设科开始了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二、“国文”名称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积极变化:1、语文教育宗旨具有了现代性(参见教材33页)2、由“先德教育”进到“文道统一”3、开始重视对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区别的根本标志,13,四、语文学科的定名意味着语文教育在观念和行动上的根本转变五、“工具说”理论的确立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根本特性六、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1、语文教学大纲颁为语文课程标准,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启动2、多样化的当代语文教材出版3、众多有影响力的优秀语文教师和独特语文教学方法涌现(参见教材51页)4、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反思和理论研究更为深入,14,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语文课程的内容元素及其特性1、语言(源):工具性2、言语(流):工具性3、言语文化及其作品(衍):人文性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语文课程的其他重要性质:1、基础性2、实践性3、民族性,15,四、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九义部分),(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素养:语文学习的平时修养2、全面:指语文学习应有的素养结构1)语文知识素养:各种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能力素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3)语文智力素养:语文记忆、感受、思维、联想与想象4)语文思想品德素养:语文学习中应有的思想认识与道德品质5)语文审美素养:语文美的发现、感受、理解、鉴赏、创造6)语文学习身心素养:语文学习中生理与心理的健康状态,16,(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内涵丰富的特点,应注意:熏陶感染,价值导向,尊重独特体验。2、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注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3、语文课程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7,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部分)(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18,第二节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一)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即,全面、平衡、终身发展总的方向: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二)价值转型中应追求的理念:1、教育民主:尊重学生受语文教育的平等权利,提供高质量语文教育2、理解多元的文化: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能互融3、回归生活:联系实际学语文,在生活中学用语文4、发展个性:个性即天性,由个性培养创造性,19,二、语文课程目标重建(一)新的知识观:知识与能力重要,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同等重要(二)新的学生观: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发展的对象(三)新的环境观:语文课程不仅仅依存于学校教育,也依存于社会大生活,要紧密联系生活,20,第三节语文课程目标解读,一、九义语文课程目标解读(一)“一个聚焦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总的架构:“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1、“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1,(三)主要特点: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主导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3、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四)文本研读例说:1、总目标部分1)1-3条主要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1条,着重在:语文的人文素养的全面育成第2条,着重在:语文的文化性传承第3条,着重在:语文的良好心理品质养成,22,2)4-5条主要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4条,着重在:对语文智力,对学习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提出了要求第5条,着重在:对学习方式提出了要求3)6-10条主要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第6条,着重在:识字与写字能力的要求第7条,着重在:阅读能力的要求第8条,着重在:写作能力的要求第9条,着重在: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第10条,着重在:传统的和现代的语文自主学习的一般能力,23,2、阶段目标研读方法例说,1)首先在一个“领域”的纵向上选择某一个观察点,接着将此点在四个学段不同的表述进行对比,解读其中依据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所提出的要求。例如:“识字与写字”领域,关于默读要求的表述(1)“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一学段)(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二学段)(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三学段)(4)“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可以发现,第一步要求从有声读过渡到不出声读,学习和掌握默读的方法;第二步,则要求形成并具有一定的默读能力,能运用默读方式思考问题;第三步,则提出了速度的质量要求;第四步,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对默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4,2)是在一个学段内,选定某一个“领域”,将其全部表述进行横向比较,解读其中结构性的要求。例如,第四学段“阅读”的15条目标:(1)1-3条,对阅读基本方法提出了要求。(2)4-5条,对阅读过程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3)第6条,对阅读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提出了要求。(4)第7条,对阅读常见文学作品样式提出了要求。(5)8-10条,分别对欣赏文学作品、阅读科技作品和简单的议论文提出了相对应的要求。(6)11-12条,分别对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提出了要求。(7)第13条,对语文基础知识提出了要求。(8)14-15条,对搜集信息资料和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25,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解读(一)“一个聚焦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总的架构:“三个维度”、“五级阶梯”和“两个基点”1、“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五级阶梯”“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3、“两个基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26,(三)主要特点: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主导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3、管控性与自主性的统一(四)文本研读例说:1、总目标部分1)第一阶梯:积累与整合是就语文学习过程的基本方式方法而言,指出应重视对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积累,重视对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以及人文素养等要素的整合。明确打基础要扎实、素养提高要全面的道理。,27,2)第二阶梯:感受与鉴赏是就阅读过程对感受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发展提出的要求。明确了“品味语言”,具有和提高语言感受力的重要性。也特别要求,重视阅读过程的体味美和感受美,以及培养高尚情趣、提升审美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3)第三阶梯:思考与领悟是就阅读过程对思考力、思考的品质和习惯提出的要求。“领悟”和“探讨”是其主要学习思考方式,“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是其学习思考必须具备的品质,“独立思考、质疑探究”是其必须养成的习惯。同时,“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也是必须的。,28,4)第四阶梯:应用与拓展是就语文运用提出的要求,其总的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比较明确具体地指出“开阔视野”、“发展兴趣特长”、“跨领域学习”、“拓展学习范围”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在应用和拓展中应当关注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多元文化的理解、当代文化生活状况的了解、先进文化的传播交流等,以加强文化修养。,29,5)第五阶梯:发现与创新这是在普通高中阶段对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上的要求。这里着重强调:(1)掌握发现和创新方式、方法的重要性,如,“观察”语文现象,“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养成“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2)具备发现和创新的心理动力的重要性,如,“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3)对发现与创新过程应具备的品格也提出了要求,如“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30,2、分目标部分1)阅读与鉴赏(1)第一条,侧重阅读与鉴赏的“价值取向”,要求充实精神,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加深思考与认识。(2)第二条,侧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是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被动阅读)的要求,接着是对文本进行判断、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主动阅读)的要求,再就是对语义解读能力的要求。(3)第三条,侧重新概念“阅读方式”提出的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为了“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31,(4)第四、五条,侧重“阅读方法”和“多种文本类型的阅读”。要求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浏览、速读和朗读等,其目的在于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感受。同时对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也有要求。(5)第六、第七条,侧重“文学作品的鉴赏”。文本依次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须“具备积极的鉴赏态度”,体现其文学鉴赏“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的功能;其后是形成“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能力;再接着是要达到“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鉴赏效果。同时,也要求在文学鉴赏中了解常见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基础知识,以及鉴赏中所需的背景知识。,32,(6)第八、第九条,侧重“古代优秀作品的阅读鉴赏”。第八条着重在把握、传承与批评作品的文化内涵方面;第九条则着重在作品的文言知识学习与积累方面。(7)第十条,侧重“课外的拓展阅读”。要求具体体现在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读书好,是质量的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是数量的要求。,33,(8)第十一条,侧重在“现代学习方式”。一是阅读与鉴赏的过程注重合作学习,二是阅读鉴赏的结果应乐于交流分享。(9)第十二条,侧重在“利用学习工具和信息平台的能力”。2)表达与交流(1)前六条是关于写作的要求。1)第一条,侧重在“写作取材”。要求学会科学地从生活中取材,丰富素材,并形成自己的感受与思考。2)第二条,侧重在“写作立意”。要求能根据写作需要,“负责”地表达真情实感和科学理性精神。3)第三条,侧重在“写作构思”。强调此方面不仅要达到一般要求,也要达到发展思维,尤其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34,4)第四条,侧重在“写作的个性表达”。特别强调表达要“有个性、有创意”和“有感而发”。5)第五条,侧重在“写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一是要求进一步提高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二是要求有较强的语言加工能力。6)第四条,侧重在“写作的修改与交流”。要求“能独立修改”、“多写多改”、“养成交流的习惯”并“乐于交流”。同时对写作速度和课外练笔也有规定标准。,35,(2)关于“口语交际”的1)第七条,侧重在“口语交际的人文素养”。自信、尊重他人、文明、大方、善听、应对敏捷,是重点。2)第八条,侧重在“口语交际技能”。要求能应需而说,并能借助语音要素和副语言手段增强效果。3)第九条,侧重在“口语交际基本方式”。分别对“演讲”“讨论”“辩论”和“朗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36,附:第四节中学语文说课,一、语文说课概说(一)语文说课的含义语文说课是语文教师以口头言语的方式,介绍语文教学设计或解说语文教学操作的内容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活动。(二)语文说课的作用1、有利于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语言能力2、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3、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交流4、有利于应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招聘(三)语文说课的类型1、介绍型说课:课前,对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原理进行介绍、说明。2、解释型说课:课后,对语文教学操作的内容和原理进行解说、阐释。,37,二、语文说课的内容(一)说“教什么”说教材特点与要求、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二)说“怎样教”说教学过程:主要环节、内容、方法和预期效果(三)说“为什么教”说“教什么”、“怎样教”的专业理论依据,即对前述两方面进行理论解说,38,三、语文说课的形式,(一)语文说课的“写”1、语文说课稿的写作特点:1)专业性2)理论性3)模式性2、语文说课稿的写作格式及其要求:1)标题:(课文题目)说课稿2)说课者:某某某,39,3)正文:(1)说教材:课文篇目出处及作者,课文主要内容与特点,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学情分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目标确定依据(为什么)、目标内容表述;重难点确定的依据(为什么)、重难点内容表述。(3)说教学方法(教法与学法):主要教学方法名称及其运用方式、理论依据(为什么),以及预期效果。,40,(4)说教学过程:主要教学环节。每一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主要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理论依据(为什么)。(5)说板书设计:该课板书设计的特点,板书设计的目的(为什么)。,41,(二)语文说课的“说”1、语体要求:书面语与口头语的结合1)以书面语为主,表述规范、准确;2)以口头语为辅,易于倾听。2、口头表述要求:1)必须脱稿2)仪态端庄、大方、自然3)语言表达(1)使用普通话,有一定的抑扬顿挫;(2)“教什么”“怎么教”语气稳重、态度客观;(3)“为什么”用强调语气、重音;(4)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部分,用较明显的描述语气;(5)配合一定的手势。,4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阅读教学第一节阅读教学理念与目标,43,一、阅读教学的理念(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二)应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三)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五)在阅读过程中应促使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44,二、阅读教学目标(一)义务教育阶段:1、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本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45,2、多维度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系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不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46,(二)高中阶段:1、总目标:使学生应该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2、分目标:(见课标第7-9页)阅读的价值追求“1.”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内在要求“2.”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多种阅读能力的要求“3.”多种文本阅读、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4.”“5.”,47,文学鉴赏与丰富人文修养的要求“6.”文学基础知识的要求“7.”吸收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8.”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9.”课外拓展阅读的要求“10.”合作学习的要求“11.”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12.”,48,第二节阅读教学的内容与任务,一、阅读能力的培养(一)阅读感知力:感知字、词、句、篇的能力,即语感。(二)阅读理解力:弄懂文字材料意义的能力。(三)阅读鉴赏力:鉴别与欣赏文字材料是非、优劣、美丑的能力。(四)阅读迁移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五)阅读创造力: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获得独到认识的能力。(六)阅读记忆力:将阅读材料、阅读结果有效记忆的能力。,49,二、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培养1、乐学2、好思善问3、勤读书4、多读书5、心、眼、手、口、耳并重三、阅读方法的学习(一)朗读、诵读、默读(感官运用的不同)(二)精读、略读、浏览、速读(内容处理方式的不同)(三)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反思性阅读(智力活动方式的不同),50,四、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一)阅读中的情感教育1、良好的情感品质:情感感受的灵敏、细腻情感体验的真切、深刻情感内容的丰富、健康2、高尚的情感:道德感:对祖国、社会、民族的感情等;对人的爱情、友情、亲情、同情感;对自己的自尊感、羞耻感、荣誉感等;责任感、义务感等美感:对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文艺作品美的评价和欣赏理智感:热爱知识、崇尚真理、坚定信仰、痛恨丑恶等感情,51,(二)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审美能力(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鉴赏、审美想象、审美发现、审美创造)2、审美情趣3、审美品位(三)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思想认识:对祖国、社会、民族、自我、世界、自然的认识等2、道德品质: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基本道德准则与高尚品德等3、意志行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52,第三节阅读教学过程,一、阅读的过程及其特点(一)阅读的过程:1、阅读期待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鉴赏阅读运用(阅读心理)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一般认识论)阅读期待:需要、求知欲、兴趣阅读感知:对文字材料的感知觉与表象活动阅读理解:阅读感知基础上的思维活动阅读鉴赏:对阅读对象的鉴别与欣赏活动阅读运用:将阅读认知结果应用于再阅读活动中,53,(二)阅读过程的特点:1、流程性:环节线性展开2、完整性:每个环节不可或缺3、内隐性:不易察觉的内部活动4、背景性:生活与阅读经历、词语积累二、阅读教学的过程及其特点(一)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一般模式)阅读教学的启动(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大意深入理解课文,弄懂思想内容反复鉴赏品味,获得审美感受总结归纳,整体提升拓展阅读,开拓视野巩固迁移,布置作业结束语(结课),54,阅读教学的启动(导入):激发情趣,引发动力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引导统摄课文形式与内容的大意主要内容、基调、思路、结构、段落等深入理解课文,弄懂思想内容:引导把握课文的内在意蕴文字材料背后的表达意图、目的、作用等反复鉴赏品味,获得审美感受:情感、审美熏陶总结归纳,整体提升:回归整体,概括提炼拓展阅读,开拓视野:比较,举一反三巩固迁移,布置作业:练习、训练,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结束语(结课):回味情意,再次激发情趣,55,(二)阅读教学过程的特点:1、流程性:环节线性展开2、完整性:主要环节不可或缺3、内隐性与外显性:不易察觉的内部活动与可见可控的外部活动4、互动性:主体间的交流5、情景性:情趣、物质条件,56,三、阅读教学过程的参考模式(一)国外的阅读教学参考模式:1、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莱茵“五阶段阅读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3、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4、莫扎生“单元教学法”:试探提示自学组织复讲5、史密斯“四级阅读法”: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6、芦田惠之助“七段阅读教学”:初读书写谈话精读书写品读复读,57,(二)我国的阅读教学参考模式:1、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2、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3、钱梦龙“四步读书法”(导读法):整体感知重点阅读揣摩思路认识特点4、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模式:初步整体感知感受深入理解整体理解、把握品评、鉴赏,58,第四节阅读教学的方法,一、阅读教学方法的性质与使用要求(一)性质:是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手段、工具(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员工能力培养策略
- 高考作文坚持理想的试题与答案
- 医疗行业的数字化革新与领导者的角色转变
- 校招:国企会计岗位面试题目及答案
- 行政法学教材重点内容试题及答案
- 软件设计师考试难点详解试题及答案
- 资本市场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试题及答案
- 网络管理员考试成功经验试题及答案
- 小公司软件开发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件设计师常见问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试题(附答案解析)
- 2024年广东省普宁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警务岗笔试题带答案
- 《社会保险知识普及教学课件》
- 2025委托维修服务合同模板
- 延安通和电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上海市松江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2024年新疆吉木乃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辅警23名笔试题带答案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教职工招聘真题2024
- 陕西电网面试试题及答案
- 品质组长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考语文大题突破训练:微写作(北京专用)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