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认为,我国的“和谐 思 想,是由儒家所倡导的。孔子及其弟子曾提出的“和为贵”与“中庸”等著名的思 想观念在我国及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我们中国的“和谐 思想,早在儒 家产生之前就已出现。西周末年太史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 断,主张只有不相同的东西相“和谐 ,相作用,才能产生新的东西,万物都是这 么形成的。与此相反,相同的东西加在一起,则不能产生出任何新的东西。晏婴也 曾对“和同 发表过著名论断。这些思想形成我国“和谐”思想的初始,对古代之 中国和当今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地影响。 老子和谐思想不仅产生较早,也是第一个最为根本、系统的和谐观。“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著名论断,比较全面地回答了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 与自然界失衡,人与社会、他人的不和,人类自己的身与心的不平衡等问题产生的 根源。 时至今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题, 也深入亿万中国人民的内心,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哲学自古讲求天人合一, 合于大同。老子所言人应和于天,和于身,和与人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中的要义实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作为政府实现公共治理和谐的重要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源于党的十六大。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 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最广大人 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全体人民既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 能各自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当代和谐社会建设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阶段性的实践总结,这是它形成的理论和现实的根据。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混乱不堪、动荡不安的不和谐社会,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提出,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可以通过“道法自然”来实现和谐;在人与人关 系方面,倡导“损有余而补有不足 来减少贫富差距;在官民关系上,提倡当政者 要“无为而治”;在身心修养方面,要做到“知常、“知容 ,保持身心愉悦,只有 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老子的和谐思想,与我国当代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一定的 相通之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的战略目 标,并逐渐成为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老子的和谐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和谐;和谐社会;借鉴 a b s t r a c t h a r m o n yi so n eo ft h em o s te m i n e n tf e a t u r e s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tl s g e n e r a l l ys a i dt h a th a r m o n yw a s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 c o n f u c i u sa n dh i s d i s c i p l e sp r o p o s e dp e a c e f u l n e s s a n dt h ed o c t r i n eo ft h em e a n ,w h i c hh a da r o u s e d s e n s a t i o n a la t t e n t i o ni nt h ew h o l e c h i n aa n dg l o b e a c t u a l l y , h a r m o n i o u st h o u g h th a db e e n p u tf o r w a r dl o n gb e f o r e a tt h ee n do f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 s h ib o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r e c o r do f f i c i a lb r o u g h tf o r w a r dt h a th a r m o n ya m o n gd i f f e r e n c e sb r e e d sn e ww h i l e s a m e n e s se v o l v e sn o t h i n g , s od i dy a n gy i n g ,t h ef a m o u ss t a t e s m a nf r o mq io ft h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t h o s et h o u g h t so fh a r m o n yh a sag r e a ti m p a c t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l a ot z u sh a r m o n i o u st h o u g h t ,t h ef i r s ts y s t e m a t i ca n df u n d a m e n t dt h i n k i n gt h a tt h e w a y so fm e na r ec o n d i t i o n e db yt h o s eo fe a r t h ,t h ew a y so fe a r t ha r ec o n d i t i o n e db yt h o s e o fh e a v e n ,t h ew a y so fh e a v e na r ec o n d i t i o n e db yt h o s eo ft a o ,a n dt h o s eo ft a oa r e c o n d i t i o n e db yt h o s eo fn a t u r e ,h a ds o l v e dp r o b l e m sr o u n d l yl i k ei m 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 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h u m a na n ds o c i e t y , h u m a nt h e m s e l v e s ,p h y s i o l o g ya n dp s y c h o l o g y , e t c n o w a d a y s ,b u i l d i n g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i s t h ei n s e p a r a b l et h e m ei nc p c s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c a r e e ra n do u rs t r u g g l eo b j e c t i v e ,d e e pi n s i d em i l l i o n s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sh e a r t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t h a to n e n e s s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h a r m o n y s u p e r i o rt os a m e n e s s ,a n dl a ot z u s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h u m a nt h e m s e l v e s ,p h y s i o l o g ya n dp s y c h o l o g y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a i m sf o r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b u i l d i n ga n dg o v e m m e n tp u b l i cg o v e r n a n c e i t i si nt h e16 t hn a t i o n a lc o n g r e s so f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o fc h i n at h a t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c o m eo u t f o rc u r r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o fc h i n a , g u i d e db yc p c ,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i s 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f e a t u r e d 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oa c h i e v e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l i k e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 , c i t ya n dc o u n t r y , w e s t e ma n de a s t e r nr e g i o n s ,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h o m ea n da b r o a dp r o s p e r , e t c ,i nw h i c hc h i n e s ep e o p l ec a nf u l l yr e a l i z et h e i rs u b j e c t i v ei n i t i a t i v ea n da l l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r e a l i s t i cb a s i so fb u i l d i n g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c o m ef r o mm a r x i s ma n ds t a g ep r a c t i c es u m m a r yo fs o c i a l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g a i n s tt h eb a c k d r o po fc h a o t i ca n dt u r m o i l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a n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p e r i o d ,l a ot z u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f o l l o w i n gn a t u r et or e a l i z e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 n a t u r e ,l o s sa n dm a k e - u pt u r n i n ga r o u n dt o f i l lt h eg a pb e t w e e nt h er i c ha n dp o o r , n o n i n t e r f e r e n c ei ng o v e r n i n gt od e a lw i t h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o f f i c i a l sa n dg r a s s 。r o o t s , h o l d i n gp o s i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t oa c h i e v eh a r m o n y , a l lo fw h i c ha r ec o n n e c t e dw i t hc u r r e n t c h i n e s es o c i a l i s mb u i l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i ns o m ew a y l e db yc p c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i so f f i c i a l l yo nt h et o pa g e n d ao fs o c i a l i s mb u i l d i n g a n dh a sb e e nt h em a i nt h e m ei nc h i n e s ep o l i t i c s l a ot z u sh a r m o n i o u st h o u g h ts t i l lh o l d s 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p r e s e n t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m c a r e e r k e y w o r d s :l a o z i ;h a r m o n i o u s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u s ef o rr e f e r e n c e i v 第一章老i 了和谐思想的当代审视 第一章老子和谐思想的当代审视 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和谐 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认为,我国的“和谐 思 想,是由儒家所倡导的。孔子及其弟子曾提出的“和为贵”与“中庸”等著名的思 想观念在我国及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我们中国的“和谐”思想,早在儒 家产生之前就已出现。西周末年太史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 断,主张只有不相同的东西相“和谐”,相作用,才能产生新的东西,万物都是这样 形成的。与此相反,相同的东西加在一起,则不能产生出任何新的东西。晏婴也曾 对“和同”发表过著名论断。这些思想形成了我国“和谐”思想的初始,对我国社 会、文化、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和谐思想不仅产生较早,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为根本、系统的和谐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著名论断,比较全面地回答了目前人类 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界失衡,人与社会、他人的不和,人类自己的身与心的不平衡等 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现代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有肴蓖婴的借攀意义。 ( 一) “道”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 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的“道”,本意是道路。眷秋时期的文献中,多次捉到 “天道”、“天之道”、“人道”等概念。老子的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 为一个独立的形而上学的范畴。但什么是“道”呢? 老。f - 一书并没有难面的界 定它,而是留下了不同层面的说明、暗示、隐喻,让人们去体验并接近“道y j o 老 子一书中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道”:一,“道”究竟是什么? 二,“道”的的特性 是什么? 三,应该和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去认衫 和把握“道”? 对于第一个方面,老 子明白的指出:道在天地之先,是创造天地力物的根源。“龙,名天地之始;有,名 力- 物之母。” “道者,力物之奥” ,“渊兮,似万物之宗。”“始”、“母”、“奥”、 “宗”、“渊”这几个概念在此处含义完全一致,老子使用这几个概念是为了更好的 表达“道”为万物始基的重要思想。又如“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国国语郑语 圆老子二寸五章 老子第一章 囝老j 了六十二章 笙兰垡! 堕塑! 堂! ! 垒堡堡翌查王塑堂璺望塑堡鳖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在这些文句中,老子明 确地指出了道就是力物的本原、本始,既是一种时间的在先也是一种逻辑的在先。 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子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 或“大自然”,而 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含义。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者,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以自身为法的本体性存在。这就是道的第一个特性。“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 得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 也 就是“道”的同义词,故而唯一性是道的第二个特性。“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 名日希,博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圆这段话说明道是不可 感知的超经验的存在,相对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而言,可以称之为“无”,“道”。 从一个方面讲是“无”,这是道的第三个特性。“反者道之动”。举凡自然、社会、人 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这就是道的第四个特性。 对于第三个问题,即认识和把握道的方法论问题,老子提出“涤除玄鉴 的理 论,“涤除”喻指排除附加往人们心中的私欲和成见,“玄鉴”是对事物本质和全体 的一种深远的观照。通过涤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成见及偏见,使心灵从狭隘的、封闭 的局限中提升出来,从而达剑返朴归真的a 然状态,如此便如同进入了“道”的境 界,就可以进行“玄鉴”了。 ( 二) “冲气以为和”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 “道”作为老予和谐心想的翌望论基础,它的基本特征是和谐。老子通过对道化 生万物过程的表述,认为“和”是几物生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和谐统一 作为始因产生、存在、联系、变化、发展的全局全程。老子肯定道生化天地万物的 运动根源和根据是“和”,“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生发,天地力物只有在“和”的 境界中才能生发、运动。而“和”与其它力物一样,是以道为根本的,没有道就没 有阴阳二气,不会有“和”。“道”以万物为:实在内依,万物以“道”为存在依据。“道” 既是切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纽带,又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和 谐是力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宇宙万物的处境和发展必须遵从这一规律。 七老了二l 五帝 9 老了i 阳帝 2 第一章老予和谐思想的当代审视 ( 三) “反者道之动一一一老子和谐思想的一般规律 辩证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远古阴阳、五行里体现了辩证法 的萌芽,易经更是一部包含丰富辩证法的著作。老子的辩证思想源于周易, 但比周易则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如前所述,“道”最初是一个混沌未分的“混成”之物,是世界的原本状态。“道” 中有阴阳,阴阳相反相成,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成为宇宙万物生化发展的动因。 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依循着某些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 :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老子认为无论在社会中还是自然界,都存在着大量 的矛盾。它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诸如:大小、高下、前后、生死、难易、进 退、估计、始终、正反、长短、智愚、巧拙、美恶、j 下奇、敝新等等。老子书中 正是通过这八十多对的对立性概念的表述,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同 时他还十分注重相成必相反的现象,并认为这种现象可以趋向道的最高境界,“反者 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因而,他十分强调从相反的方向努力,来达到目的,事物 达到极致,就会以相反的形态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更高境界。那么,只要抓住事物的 棚反方面,就能达成最佳的目的。这也正是“曲则全,枉则直,窄则盈,弊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一所揭示的。老子论述辩证法时,最重视的是“物极必反”的规律, 这条法则普遍的存在于自然和人事中:在天象,“r 中则移,月盈则亏”;在无机物, “峰则毁矣,锐则挫矣”协;在生物,“物壮则老,木强则折”:在人事,“强梁者不 。 得其死”= 47 ;在感情,“乐极生悲”;在认识,“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 过度则知识乱”。 在个人修养原则,“自见者不明,自视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殆者不长”;在 道德,“善复为妖”。由“物极必反”这条法则又可推出“对立转化”的准则,即事 物中包含着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的矛盾,这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证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揭示的道理一样。此外,老 子还提醒人们要注意“微明”,及时察觉事物所处的转化的萌芽状态,自觉发挥能动 性,延缓、防止事物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3 ,啦二 常尊 墩二一八卜卜f卜卜川一天川五了了了了了老老序老老 , - 1 坠兰! ! 主塑塑堕堡全篷壁翌耋:王塑堕墨塑塑堡鉴 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以致有些人甚至认 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界的切为人类的利益服务,人类已经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大 肆地从自然界攫取各种资源。最终物极必反,导致现在全球变暖、沙漠化、植被大 面积破坏等生态和环境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也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人 类无限度的利用自然、破坏自然平衡,最终也尝食到自己种下的恶果。如果人类早 一天认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就会更 长久的享受到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资料,两千多年前的伟人老子在这方面的论述具 有跨时代的战略眼光。 ( 四) “知止 “知足力一一老子和谐思想的认识基础 老子认为,作为“道 的化生物的人,应该以“道”为根本,效法自然,遵循 自然的和谐规律。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老子提出了认识论的“三知 ,即“知常 、 “知足”、“知止”。 “知常”就是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能 够觉悟宇宙万物消长盛衰的永恒法则才是大智慧,不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按照人 的主观思想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必然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知止”就是知道何时可 做何时该做某事,何时不可做何时不该做某事。“知足 就是对自己的欲望有所满 足,有所限度和节制。老子十分推崇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 知足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所以“祸 莫大于不知足。”为什么不知足会给人带来灾 祸,老子说:“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说名与身,身与财,得与失哪个重 要? 由于不知足而甚爱与多藏,其结果必然是大费与厚亡。所以,知足则不受侮辱, 知止则没有危险,这样生命也就会长久。那么,如何才能知止知足呢? 老子认为, 应该守中。“虚而不握,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的守中显然指的 是合乎道的规范。 老予还指出奢侈物质生活的弊病,提倡人们过简朴的生活。“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反对挥霍和浪费,不以当代人的过度消费损害后世子孙的正常消费需求。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开发自然,但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个“度”,知道适 可而止,否则会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老子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础,认为天 o 老了第五帝 q 老了二i 几章 4 :茎二兰耋王塑堂璺鳖竺兰垡! 堡 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尺度,人是万物的类,人的行为也应该有所“禁止”,人的行 为当有所“满足”,得出“知足者富”的天才结论。其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是很重要的价值观念。 ( 五)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和谐思想的实现途径 老子针对西周以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上帝有知、天道有为的宗教思想,提出了 天道自然无为的命题。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完全排除了有意志的天的地位。“无为 而无不为”是道家文化中重要的行为规范,这一行为规范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和谐 内涵。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因此道是无不为的,“道”并不 是有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所以它又是无为的。道无意而为,顺其自然而为, 但却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这是道的根本特征和属性。将道的这一特性落实到人 生层面,老子要求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世。 老子在论述“无为”的含义时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国家治理方面,他认为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为无为,则无不至治”2 。只要圣人无为, 天下便自然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要统治者无为,百姓自然会自己管理自己。其二是自身修养方面,“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君主远离诱惑,百姓也就不再追求诱惑。“是以圣 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为袭明”a 。在老r 看来有救人就 有弃人,有救物就有弃物。以不救救之,就可以人无弃人,物无弃物。这罩实际上 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人要“为道”,要仿效“道”的样了l 面生活, 要复归于自然,必须排除多余的东西,“为道”贵在减损,“损之又坝,以至于无 为” ,即损到无可再损的地步,也就是体认、把握“大道”之时,这就是“无为而 无不为”。 在老子思想罩,“无为”不等于“不为”,也并不是什么都4 、= 做。“无为”恰恰 是一种“为”的方式。“无不为”以“无为”为条件,体现在“无为”之中,只有做 到“无为”,刁能做到“无不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可以说“无为”是于段, “无不为”则是目的,即通过“无为 的手段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通过 老了:三十七章 老子七十二章 老子五十七章 老了第二章 老了二十七章 老予四十八章 笙兰! ! ! 婴塑塑垫垒些垡翌查王塑塑墨竺塑堂鉴 各种例子反复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告诉我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告诫人们要 以“无为”的心态做一切事,顺应自然,才能实现“无不为”的目的。否则,反受 “有为”之害。 老子的“无为”哲学还包含着“守虚”、“致虚”、“柔弱”、“处下”、“不 争”、“希言”、“无欲”、“无事”、“不有”、“不宰”等范畴,其内涵博大 精深。人性的追求不能仅仅限于物质层面的追求,如今有些人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 使得许多人慢慢失去自我,在纷繁复杂的物欲中迷茫甚至走向罪恶的深渊。“道法 自然”的“无为”哲学无疑是指引人生旅途的一盏明灯,在追寻理想的人生路上, 比照“道”而行,终不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二、老子和谐思想的具体表现 ( 一) 自然的和谐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经典文本,其著作中对和谐的思想的深刻阐释对后 世有着深远影响。老子的不同层面e 对和谐进行体认和阐述,其中,最基本的是在 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过程中对“和”、“和谐”地充分肯定。 在老子那罩,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和发展归根到底不过是道的变化、发展。“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力物。 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 十二章) 道即是一,这个独立不改,删行一i 始的“道”自身包含着阴阳二气的对立 统一,阴阳二气两者在相互冲撞,相作川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生出冲气,即 是三,阴阳二气以及冲气的和谐运动,而后生出宇宙万物。在老子关于和谐的思想 中,首先肯定了“和”在万物生成和变化发展c 卜的霞要作用,是万物生成难能可贵 的契机。他认为和谐是“道”的运行状态,顺从了“道”就是遵循了和谐的运行法 则,如此万物才能产生发展、循环誊i :复,牛生不息。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卡h 处中, 必须遵从“道”的规定。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第二十五章)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 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道生力物,为万物生长的法则,却又不干涉万物的生成、 发展和运行,而是听任它们遵循自身的规律去生长。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是以万物 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j 人与自然的和i 皆是“道”的内在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 国老- c 五f - 一章 6 第一荦老j 二和饼思想的当代币视 然的关系中,应该深刻体会老子“道”的内涵,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 子在第三十四章说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大道宽广,无所不 在,道承载万物却未闻其任何怨言。造化有功,却不居功自恃。衣养众生却不占有, 这就是所谓谦小。加纳万物却不主宰,这就是所谓伟大。老子以为“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在域中四大里,道处于最高的位置,而“人”只是其中最基本的存 在,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必须效法道的德行,自觉遵守自然运行的规律, 顺应自然的要求,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反对人们对自然的任意妄为,正如他在三十二章所言:“天地相合,以降甘 霖,民莫之令而自匀。自匀 就是自我调节的功能。天地相合,阴阳相交,产生 和谐之气,自然的和谐普降甘霖使万物生长。百姓没有谁能够命令它而自然使之均 匀。因此,万物顺应自然和谐之气,必会自由生长。人类产生之后,虽然对自然具 备了一定的改造能力,但是人始终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份子,人生来就必须遵守自然 的和谐之道,不能冈为一己之私去破坏自然。要知道当人类破坏自然的和谐,最终 受到自然惩 0 的还是人类自身。 ( - - ) 社会的和谐 从老,的自然之道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的道是和谐的,适中的。而人道 是效法天道的,因而人道也是内在地包含和谐的。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着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就是老子尊崇的天道。但是 在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老子看到的并不是人道遵循天道而行,人们常常反其道而 行之,偏婴“损不足以奉有馀”。老子强烈谴责社会的不公,王侯将相占有大量的社 会财富,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食不果腹,却必须将自己的劳动果实献给那 些不劳而秩的高官贵人。老子认为这一“夺贫奉富”的现象完全是由统治者的贪欲 和肆意妄为造成的。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是天下无道的表现。失道之君王,无 异于窃幽之大盗,其行径f 如老子在第五十三章中所痛斥的一样:“朝甚除,田甚芜, 仓甚虚。服义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在老子那里, 就已经强烈谴责社会的不公,期望建立一个以“有余以奉天下”的和谐社会。老子 认为只有这种和谐的社会彳是经久不衰的。他认为:“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 。老了七i 七章 7 丝堂垡! 里塑堕! ! 垒堡壁翌耋王塑堡垒型塑笪墨 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他向为政者提出告诫, 天道自然,默然有序。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使它们这样 呢? 是天地。天地的狂风暴雨尚不能长久,更何况于人事呢? 老子认为自然的一切 冲突和对立都只是暂时的,而社会上的一切猛政狂飙也是不能长久的,只有顺乎自 然的和谐才是永恒的。 另外,老子还从相反的角度论证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他指出:“大道废,有仁 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认为大道废弃, 于是才有了仁义:智者迅速出现,于是才产生了大诈大伪;六亲不和,于是有了慈 孝;国家昏乱,于是有了正直之臣。我们知道,老子一向推崇远古时代小国寡民的 理想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没有所谓的仁义、慈孝、忠贞。人们自然仁义、慈孝、 忠贞。只有当“大道废”,统治者为了社会安定,才会大力宣扬这些所谓的品德,让 人们身体力行。因此,仁义、慈孝就成为统治者治国的权术,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 当人们不顾一切想要获得这些美名时,就加速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与儒家只重视仁 义、慈孝、忠贞的正面不同,老子看到的是它们背后的虚妄、不和与昏乱。从而提 出了根本的解决方法,即是遵循自然,返璞归真,惟道是从。这样才能是社会安定、 和谐。老子对和谐的维护和期盼可谓是用心良苦,他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报 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他告诫统治者不要随心所欲,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一旦 政令偏废,导致民怨四起,再去妄想行仁政以补救,也是无法弥补这些既成的灾难 的。 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老子主张人道从天道而行, 彳能守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j 下。”道即是一,自然之天地遵道而行才能清宁,社会之王侯遵 道爿能天下归一。社会的和谐就是建立“平贵贱,均有余”的公正社会。 ( 三) 人与人的和谐 老子所晚的和谐社会是充满正义和诚信的,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老子主张 “言善信,j f 善治”的和谐观。 。老了二j 三章 4 老了七f 九章 虹老。于三l 。九章 8 第一章老f 和谐思想的当代审视 首先,在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上,老子崇尚水的“不争”特性。他在第八章中 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入,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以“水德”喻“人德”,水利力 物而不争,居卑下之地,纳世人所弃,其宽柔之德,近乎于道。因此,在处理人与 人的关系中,个人首先要对自己的人格修养做出严格的要求,如水之“不争”,但我 们必须认识到老子所说的“不争绝不是消极悲观的厌世情绪,相反,却是一种积 极的处世态度。他所倡导的是水的谦下、包容、乐施、守信、清正、尽能、善时的 品格。 1 谦下。水顺势而下,“居善地”,是把“下”看成是有利之地势。高处不胜寒, 人竟高终究会有风险,而水却居下聚势,犹如潜龙在渊。谦虚的人,从不以居下为 耻,也不以竞争的姿态与人相处,而是时刻适应环境的变化,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胜不骄败不馁,时刻以平常之心处事。 2 包容。“心善渊”必是有容人之量。只有谦谦君子才能做到包容。气度狭窄的 人凡事必都斤斤计较,绝不可能见义让利,居下不争。 3 乐施。如果谦下和包容都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那么谦下和包容就 失去了其本该有的意义。因此,老子还强调“与人善 。水之德,见于其生长万物之 利,而人之德,在于回报社会之益。因此,乐施最为明显地表现了老子所说的“不 争”并非消极遁世,而是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 4 守信。乐施好善之心,人常有之。然偶为之易,常守之难。老子随即提出“当r - 1 善信 ,即时为了提醒人们要言善行善,说到做到。 5 清正。大自然有自净的功能,水不仅如此,而且更有排污之功。君子行善, 犹如水之排污,以诚信为本,以去恶为宗,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正善治”。所谓h 一- 转- 立 千仞,无欲则刚,j 下人君子行事从不追求一己之私,因而就无所畏惧。 6 尽能。有清正的品格,还必须具有办事的才能爿会取得成功。老子所泌的“;扛 善能”就是赞扬水虽居下,却能柔韧达变,借力生力,故能无峰不摧。而老予心口 中的圣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7 善时。所谓“动善时 ,在老子看来,人和水一样,皆应顺天而动。水或静或 动,皆于天候相关;人或静或动,皆与天时偕行。如果时机不成熟,即使愿望再美 好,也不应采取任何行动。 在道德修养的实践中,老子进一步提出与他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办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 9 笙兰垡! 里塑堕生垒垄鳖翌耋王! 堕璺鳌堕笪篷 吾亦信之,德信。”老子主张以博爱治天下,博爱即不能偏爱,对一切人都要平等 地爱,既要爱为善者,也要帮助乏善者,这样爿能以善服人;要诚待守信者,也要 诚待寡信者,这样才能取信于人。老子在其道德实践中主张用博爱去消除社会上的 寡信乏善的状况,从而使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实现“言善信,j 下善治”、“不争” 的和谐交往的局面。 ( 四) 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应该包括人身体的和谐和心理的和谐。那么,如何保持身心 健康呢? 老子在对人生的把握当中,有一个阶段是老子非常推崇的,即婴孩时期。 在其著作中,有不少对婴孩的描述。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含德之厚 者,比与赤子。精之至也;终同嚎而不嘎,和之至也”。意思是说具有浑厚德行的 人好比出生的婴儿。其精力非常充足,他整天嚎哭,嗓子却不沙哑,这是因为他元 气非常淳和。老子眼中的婴孩,其虽弱小,却又求生的顽强意志,不仅精神饱满, 而且元气充和。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 j 婴孩来比拟圣人,老子描述的 有道者就是内心如婴孩般纯净无暇、朝气蓬勃,其处事也以顺应自然为根本。因此, 老子理想中的人与自身的和谐集中体现在婴孩身上。 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是身心的统一,f 如老了所浼:“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人乃是神形的统一体,精血融畅爿是养身之道。然而形神合二为一,不能偏废其 中任何一方。修身就是为了达到利,肉体与精神臻于统一之“和”的境界。老予所 说的这种境界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可企及的。他同时提f f j 了许多具体施行的方法。“挫 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群智卉减l 乓锋芒,卸擅 j 解难,韬光 养略,居尘世而心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持i f i j 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 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正如我们所常见的,双手捧得满满的,不如适可而l i :。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 久。金玉堆满仓库,谁也不可能长期守住它。富贵i 骄横傲慢,等于给自己留下祸 患。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这才是符合天道啊! 老子四十九章 老予第十章 老了五f 。五章 老子第十章 老予第九章 l o 笙二翌耋至塑堂璺型塑兰垡! 堡 总的来说,老子的这些方法即是持净守中的“中庸之道”,人在把握事物时保持 内心的宁静淡泊,居下不争的心态,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就与后来诸葛 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谋而合。人只有保守内心的安宁 无欲,才能如婴孩般蓄势待发,身心合一。修身、宁神、明心、善政、顺天、守朴 是为修身之六要。体格强健,心态专注而又放松,涤除玄鉴以明心修慧,为政者, 爱民克己,这样才能达到“去妄”的境界,通往“天人合一。顺天知天都必须有谦 虚豁达的心态,老子把这种豁达的胸怀称之为“明白四达”。“明白”使心犹如平川, 所以视野开阔,能够察近识远,“四达”是因为心之所向,无所壁障,因而能够兼听 八方,博采众长。老子所向往的人与身心的和谐即是这种“明白四达”的“天人合 一的状态。 ( 五) 国家、世界的和谐 春秋战囤时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百姓民不聊生。老子极其厌恶 战争,对发动战争的争霸卉也提出了严正的警告。老予第二十九章中说:“将欲 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 谁要想夺取天下而为私,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所谓天下,就是神圣的 国家权力,这个不足哪个为私的人能随便得到的。为私而取天下的人必定失败,即 使取得了天下,也终究会& 失。凶此,老子认为那些疲于争霸的野心家们,妄想操 纵天下,实在是无稽之谈。他把天f 比作神吊的公器,是公有的,因而任何企图占 有天下的人必将败之,失之。 老子认为发动战争存之所以会失败,是凶为战争破坏了“道”的和谐法则,不 符合“道”的规定。“火兵者,不洋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戈乃是 不详之物,令人厌恶。故有道之士,总是避而远之。从之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 出,老予所谓的有道之:应是遵从自然和营的法则,顺应自然天命,淡泊宁静,没 有任何私欲的追求,此,他必然要远离兵戈。而战争就是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 无限膨胀的欲望而发动的,这就破坏了“道”的和谐法则,“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 战争所及之处,必是荆棘遍野。大军过后,必是灾祸横生。 因而,老子提倡困家、世界的和谐,首先就是反对战争。老子对战争的抵制并不是 。老了二卜章 辞老了三l 帝 笙当垡! 里塑堕壁垒堡堡翌耋:至塑塑墨塑竺堡鉴 盲目的,他承认征战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时候。但“不得己而用之,恬淡为上。胜 而不美;”纵然万不得已,也要慎酌用之。胜之以武,则无以为荣。 在反战思想的基础上,老子进一步提出了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的方式。老子在 这又一次以水做比。“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故大国以下小邦, 则取小邦;小国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大的国家,就像处在江河的下游,是天下 雌柔的一方,是天下水流交汇之处。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小国,就会取得小国的 归附。小国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就会赢得大国的尊重。在老子看来若要保持邦 国之间各得所欲,大国尤其要保持谦下的态度,即“大者宜为下”。 老子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还是始终遵循“道”的和谐的原则。所 谓“恶兵”、“大者宜为下”都体现了老子对道法自然的原则的遵从。处理国家之 间的关系,犹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善若水 、“居下不争”才能实现世 界和谐的最终愿望。 。老了六| _ 一章 1 2 第二章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状况 第二章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状况 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老子的和谐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谐社会的思想被正式提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议程,并 逐渐成为我国政治、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和谐”二字第一次进入党的十六大报告,江泽民提出“六个更加”。随后,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概念。同时,也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由 以往的三位体,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扩展为包括发 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潮一 浪高过一浪之际,我党及国家领导人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总结历史经验,反思当 前问题,不断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新的内容。2 0 0 5 年2 月1 9 闩,在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中,胡锦涛同志就深刻认 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等方面 内容发表了重要讲话。随后,中央政治局组织2 0 次集中学习,重点研究和谐社会问 题,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 时至今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成为我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主题,也 深入亿力中国人民的内心,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哲学自古讲求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TR 14496-24: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 Part 24: Audio and systems interaction
- 【正版授权】 ISO/IEC 21122-5: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PEG XS low-latency lightweight image coding system - Part 5: Reference software
- 【正版授权】 ISO 18719:2025 EN Fine ceramics (advanced ceramics,advanced technical ceramics) -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impurities in yttrium oxide powders using inductively cou
- 【正版授权】 ISO/ASTM 52953:2025 E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metals - General principles - Registration of data acquired from process monitoring and for quality control
- 【正版授权】 ISO/TS 23359:2025 EN Nanotechnologies -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relate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rom powders and liquid dispersions
- 山东省潍坊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 2025-2026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强化训练试卷(北京版新教材)附参考答案
- 崇左中波实验台搬迁重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安全生产月总结
- 2025年中考有价值的试卷及答案
- 员工5S培训课件
- 施工现场有害气体检测与通风管理方案
- 农村应急机井施工方案
- 禁止视频外露协议书
- 2026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后勤服务编制单位及直属幼儿园招录(聘)人员17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涉密人员岗前培训
- 2025年法宣在线宪法学习试题库和答案
- 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R2)特种作业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家居护理创业计划
- 2025年贵州省综合评标专家库考试题库(二)
- GB 31975-2025呼吸防护压缩空气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