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渭水流域仰韶早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在对渭水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发现与研究史回顾的基础上,首 先根据房屋建筑的室内布置对渭水流域仰韶早期房屋进行类型学分 析,然后结合其规模归纳出房屋的不同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姜 寨和大地湾聚落的房屋组群关系。之后对半坡、姜寨、北首岭和大地 湾聚落的平面布局进行考察,讨论其聚落形态演变情况,最后通过对 周边及其它地区同时期典型遗址聚落形态的比较概括出渭水流域仰 韶早期聚落形态的特点。 关键词:仰韶早期房屋分类房屋分组聚落演变渭水流域 a b s t r a c t t h ea u t h o rr e v l e w st h ed i s c o v e wa 1 1 dr e s e a r c hh i s t o 珂o fs e t t l e m e n t o ft h ee 砌i e rp h a s eo f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i nw e i h ev a l l e y 丘r s t l yt h e h o u s e so ft l l ee 砌i e rp h a s eo fy 抽g s h a oc u l t u r ei nw e i h ev a l l e yc a l lb e d i v j d e di n t ot y p e sa 1 1 ds h 印e sa c c o r d i n gt o 廿l ei n t e f i o r 猢g 锄e n t ,m e n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st h e c t i o na 1 1 ds c a l eo ft h e m t h eh o u s e so f j i 姐g z h a ia 芏1 dd a d i w a ns i t e sc a nb ed i 啊d e di n t os e v e r a l 黟o u p s a n dt h e n t h ea u t h o ri n s p e c t st l l eb a l l p o ,j i a n g 疝a i ,b e i s h o u l i n ga n dd a d i w a n s i t e s , d i s c u s st h e i rs e t t l e m e n t e v 0 1 u t i o n f n a l l y ,m ea u t h o rg e n e r a l i z e sm e c h a r a c t e ro fs e t t l e m e n te v 0 1 u t i o no ft h ee a r l i e rp h a s eo f 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 i n 、) v r e i h ev a l l e yb a s e do nc o n 缸a s t i n gt 1 1 er e p r e s e n t a 石v es e 砌e m e n ti n o t h e ra i a s k e yw o r d s :t 1 1 ee 撕e rp h a s eo f y a n g s h a oc u l m r e ;h o u s e sc l a s s i f i e d ; h o u s e sd i v i d e di n t og r o u p s ;s e t t l e m e n t e v o l u t i o n ;t h ew e i h e v a l l e y y 8 9 3 8 0 t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 第一章发现与研究简史 我国的聚落考古始于本世纪5 0 年代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1 ,对于中国新 石器时代聚落考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随着渭水流域的临潼 姜寨2 、宝鸡北首岭3 和秦安大地湾4 等重要聚落遗址的发掘,学者们对于渭水流域 仰韶文化早期的聚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总体说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 0 世纪5 0 年代初到6 0 年代末期开创阶段 半坡遗址于1 9 5 3 年发现,之后在1 9 5 4 1 9 5 7 年石兴邦先生主持了半坡遗址 的考古发掘工作6 ,揭露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屋、壕沟、陶窑、窖穴 和墓葬等重要的遗迹。这是发掘和研究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开端。随后, 陕西华县元君庙6 、华阴横阵村7 、华县涨村8 、彬县下孟村9 、宝鸡北首岭”等遗址 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对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认识。而对沪灞河沿岸”、 关中西部地区“、径水上游地区”的考古调查,为确定仰韶文化聚落的分布提供了 重要的资料。 1 9 6 3 年西安半坡发掘报告出版,报告中对于半坡聚落中的房屋建筑等 重要的遗迹的布局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其社会性质相当于母系氏族公社的 繁荣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半坡的发掘和研究借鉴了前苏联聚落考古的思想,取得 1 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走向2 l 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 9 9 7 年。 2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1 0 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舨社,1 9 8 3 年。 4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 9 7 8 至1 9 8 2 的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 9 8 3 年第 1 1 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 0 0 6 年4 月。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 9 6 3 年。 6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杜,1 9 8 3 年。 7 黄河水库考古队陕西分队:陕西华阴横阵发掘摘报,考古1 9 6 0 年第9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陕西t 作队:陕西华阴横阵遗址发掘简报,考古集刊( 四) ,1 9 8 4 年。 8 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 8 0 年第3 期。 9 陕西省泾水队:陕西彬县下盂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6 0 年第l 期;陕西彬县下盂村仰韶文化遗 址续掘简报,考古】9 6 2 年第6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m 版社,l9 8 3 年。 ”张彦煌: 产灞河沿岸的古文化遗址,考古1 9 6 1 年第1 l 期。 ”陕西考古渭水队:陕两风翔、兴平两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 9 6 0 年第3 期。 ”陕西省社科院考古所径水队:陕西泾水上游调查,考古1 9 6 2 年第6 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 9 6 3 年。 2 了丰硕的成绩,为其后聚落考古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这时期学者们形成了定的 聚落考古学思想,而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如何将聚落考古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 况相结合方面尚处于探索方面。在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 于当时社会发展阶段的讨论。 第二阶段:2 0 世纪7 0 年代初到8 0 年代末期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先后发掘了西安附近的临潼姜寨。和渭南史家2 遗址,渭水上游甘肃 秦安大地湾3 和王家阴洼4 遗址,并为测年需要对半坡进行了小面积的发掘5 。此外, 陕西省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6 ,发现在陕西境内的渭水流域发现分布密集 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 严文明、巩启明两位先生在从姜寨早期村落的布局探讨其居民的社会组织 结构一文中对姜寨一期聚落总体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对房屋进行了分类和分组, 对经济性建筑和墓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聚落内社会组织结构7 。之后,严先生 对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早期的房屋和聚落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房屋进行了类型 学分析,指出了仰韶文化早期聚落布局是内部有明确划分的凝聚式和内向式结构 8 ,讨论了有关房屋的分期9 ,初步提出房屋分区”,并综合性的研究了新石器时代 的聚落形态“。 这一阶段涉及到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综合性研究文章较多,主要研 究对象是房屋建筑结构与发展等问题”,也有学者运用民族学的资料对聚落进行 1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姜寨一一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 2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渭南史家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 9 7 8 年第1 期。 3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9 7 8 至1 9 9 2 的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1 9 8 3 年第 1 1 期。 4 甘肃省博物馆大地湾发掘小组:甘肃秦安王家阴洼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 9 8 4 年2 期。 5 西安半坡博物馆:1 9 7 1 年半坡遗址发掘简记,考古1 9 7 3 年3 期。 6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 9 9 8 年。 7 巩启明、严文明:从姜寨早期村落的布局探讨其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考古与文物1 9 8 1 年第l 期。 8 严文明: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 9 茹士安;略淡半坡遗址同时期存在的房屋的数字问题,史前研究创刊号,1 9 8 3 年;胡顺利:关于 半坡遗址f 6 和f 7 两房屋的层位认识离题,史前研究1 9 8 5 年1 期。严文明:半坡仰韶文他的分期与 类型问题,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严文明:北首岭史前遗存剖析仰韶文化研究, 文物出版杜,1 9 8 9 年。 ”严文明: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和社会制度,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 “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考察,庆祝苏藁琦考古五卜五年论文集,文物m 版社1 9 8 9 年版。 ”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考古学报1 9 7 5 年l 期;刘敦帧主编:中国古代建筑 史,中国建筑_ t 业出版社,1 9 8 0 年:杨鸿勋:中国早期建筑的发展,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江苏 人民出版社19 8 1 年;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人麽了”,考古学报1 9 8 3 年第3 期:杨鸡勋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火 百科全书考古学第3 3 9 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s 6 年。) ;周星:黄河中上游新石器时代的住 3 研究1 。 这是一时期是大发现阶段,数处重要遗址的发掘不仅丰富了对渭水流域仰韶 文化早期聚落的认识,而且为分析渭水上游和中游聚落的区域特征提供了宝贵的 材料,特别是姜寨聚落遗址的发掘和报告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对中国新石器时 代聚落的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比较深入,学者们逐渐形成了聚落考古的观念。然而主要问 题在于综合性研究的文章比较多,而很少有对单个聚落进行全面研究的文章,在 运用民族学资料对考古资料进行研究时往往没有将两着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对渭 水流域仰韶文化早期的房屋进行分类时,包括研究性的文章和考古报告都仅以面 积大小为标准对房屋进行分类,没有揭示出不同类房屋之间的本质差异,制约了 对房屋的分组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对聚落布局的深入研究。 此外,张光直先生在北京大学系统介绍了外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方法2 ,对 下一阶段的的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建设和聚落考古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2 0 世纪9 0 年代初到至今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考古发掘主要有宝鸡福临堡3 、高家村4 、眉县杨家村5 、铜川吕家崖 5 、i 临潼零口7 和西安鱼化寨8 等遗址,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补充发掘9 。大地湾遗址 的发掘报告正式出版”。这一阶段的发现较前一阶段少,而有关研究和理论建设 宅形式与聚落形态,中国考古学研究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 9 8 7 年1 2 月; 王妙发:黄河流域的史前聚落,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委会编:历史地理 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9 月第l 版;周星:黄河流域的史前住宅形式及其发展,中国原始 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团昌五、石兴邦主编,文物出版杜,1 9 8 9 年9 月:谢端琚、赵信:黄 河上游原始文化居住建筑略说,中国原始文化论集纪念尹达八十诞辰,田昌五、石兴邦主编,文物 出版社,1 9 8 9 年9 月。 1 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住俗,考古1 9 6 4 年第8 期;李仰栓:西盟马散佤族村落对研究姜寨遗 址村落的启示,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 2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 9 8 6 年。 3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福临壁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 出版社,1 9 9 3 年。 4 宝鸡市考古队:陕西宝鸡市高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9 8 年第4 期。 5 刘怀君、刘宝爱:眉县杨家村发现仰青召文化遗址,考古与文物1 9 9 0 年第l 期。 6 铜川市耀州窑博物馆:陕西铜川吕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第2 集中国牡会科学 出版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措学院文博教研室:陕西铜川吕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9 9 3 年第6 期。 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霉口村,三秦 l 版社,2 0 0 4 年1 1 月。 8 孙福喜、程林泉:建所十年考古工作回顾,西安义物考古研究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成立f 周年 纪念陕西人民出版祉,2 0 0 4 年。 9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 = = ( = 物出版社,2 0 0 6 年4 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 0 0 6 年4 月。 d 成绩突出。 在理论建设方面,学者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许多重要的文章相继发表, 有关聚落考古的会议召开,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2 ,严文明先生对聚落考古 工作进行了及时的总结。这些都促进了对聚落考古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在研究方面,综合性的研究文章增多4 ,学者们开始关注聚落与环境之间的 关系5 。同时学者们对渭水流域仰韶文化早期的聚落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注重对聚落中局部遗迹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6 ,有力的推动了聚 1 张光直:聚落,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第6 7 页,三秦出版社,1 9 9 1 年( 吴加安、唐际根译) ; 曹兵武:聚落考古学的几个问题考古1 9 9 5 年3 期: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文物1 9 9 7 年第6 期:严文明: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走向2 l 世纪的考古学第1 0 7 页,三秦出版社】9 9 7 年;陈淳:聚落居址与围墙城址,文物1 9 9 7 年第8 期:赵辉:t 遗址中的“地面”及其清理,文 物季刊1 9 9 8 年2 期;魏峻:聚落考古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t 南方文物1 9 9 8 年第2 期;张光直: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胡鸿保、周燕译,陈星灿校,华夏考古2 0 0 2 年第1 期;王建华:聚落考古 综述,华夏考古2 0 0 3 年第2 期: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文明探源,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3 期;张忠培:聚落考古初论,中国考古学一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杜,2 0 0 4 年; 刘辉:史前聚落与考古遗址,2 0 0 0 年第6 期。 2 李力:史前城址与聚落考古学术研讨会综述,文物1 9 9 6 年第l l 期。 3 严文明: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考古与文物1 9 9 7 年第2 期。 4 巩启明、王小庆:论中国新石器时代住宅建筑与聚落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考古学研究,考古学研 究编委会编,三秦出版社,1 9 9 3 年l o 月第j 殷;严文弱:中国环壕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国学研 究第2 卷,1 9 9 4 年;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酋邦社会的发展,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 践,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6 年;任式楠: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考古2 0 0 0 年7 期;冈 村秀典著,姜宝莲、秦小丽译:仰韶文化的聚落结构,考古与文物2 0 0 1 年6 期;巩启明:从考古资 料看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中原文物2 0 0 1 年第5 期。 5 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考察,史前研究( 辑刊) 1 9 9 卜1 9 9 1 年;周昆 叔:关中环境考古调查简报环境考古第1 辑,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张维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 人与半坡人居址选择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 9 卷第4 期,2 0 0 0 年1 2 月; 毛曦:中国新砸器时代的人地关系及其特点,人文地理第】7 卷第4 期,2 0 0 2 年8 月;钱耀鹏:史 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回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3 2 卷第4 期,2 0 0 2 年8 月;李水城:区 域对比:环境与聚落的演进,考古与文物2 0 0 2 年第6 期;刘长江、孔昭宸、朗树德:大地湾遗址农 业植物遗存与人类生存的环境探讨,中原文物2 0 0 4 年第4 期。 6 赵青春:姜寨一期墓地再探,华夏考古1 9 9 4 年第4 期;李新伟、贾笑冰:探讨姜寨一期聚落的重 新分组,考古1 9 9 s 年第9 期:陈雍:姜寨聚落再检讨,华夏考古1 9 9 6 年4 期;钱耀鹏:关于半 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考古1 9 9 8 年2 期;赵春青:也谈姜寨期村落中的房屋与人口,考古与文 物1 9 9 8 年第5 期:钟晓青:秦安火地湾建筑遗址略析,文物2 0 0 0 年5 期;钱耀鹏:关于半坡聚 落及其形态演变的考察,考古19 9 9 年6 期;郎树德: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r 肃社会科 学,2 0 0 2 年第5 期;邮树德:大地湾遗址房屋遗存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 0 0 2 年5 期;张力刚、 程晓钟:试论大地湾环漾聚落的演变及儿社会性质,( 程晓钟主编: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 f 肃文化出 版社2 0 0 2 年:汪国富:从大地湾一、二期文化遗存看我国古代母系氏族祉会,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第 2 2 卷第6 期,2 0 0 2 年1 2 月:邹家删;巴的氏族内的五个群体家庭与姜寨聚落遗存中的五个房屋群落,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3 3 卷第1 期,2 0 0 3 年】月:何周德:萎寨遗址“牲畜夜宿场”遗 5 落考古研究水平的提高。严文明先生提出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特征可概括为内部有 分划的向心式联合体1 。 这一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阶段,西安鱼化寨等遗址的发掘丰富了渭水流域 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认识。除对大地湾遗址进行的补充发掘外,没有以研究为目 的主动性的大面积发掘,从而制约了对聚落遗址发掘方法技术的进步。 在研究方面,学者们注意到半坡遗址和大地湾遗址的聚落演变情况,同时对 姜寨聚落的房屋分组进行了讨论2 。然而这一阶段的研究在房屋分类上仍然以面 积为标准对房屋进行分类,没有从本质上揭示房屋的功能,从而在房屋的分类上 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迹辨析,考古与文物2 0 0 3 年第2 期;郎树德: = r 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聚落形态及其演变考古, 2 0 0 3 年6 期。 。严文i 删:近年聚落考古的进展,考古与文物1 9 9 7 年1 2 期。 2 李新伟、贾笑冰:探讨姜寨一期聚落的重新分组,考古1 9 9 5 年第9 期;陈雍:姜寨聚落再检讨 华夏考古1 9 9 6 年4 期。 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一文中主要根据房屋大小、平面形状、建造方式和室内 布置等几个方面对仰韶文化的房屋进行分类,其中涉及到了渭水流域仰韶早期的 许多房屋1 :对于姜寨一期的房屋,姜寨中主要将房屋的面积大小和室内布置 结合起来进行分类2 :而有学者只以面积大小为标准对其进行分类3 ;大地湾在 考虑到房屋内的布置以及出土遗物的同时主要依据房屋的面积大小等对房屋进 行分类4 。以上诸位先生的研究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房屋的性质,不过都没有 提出房屋进行分类的准确依据,特别是对于中型房屋的归类依据,因此在揭示房 屋性质方面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房屋的分类中,不同类的房屋的面积大小往往有交叉现象,所以不能以面 积大小为标准对房屋进行分类;此外,房屋的平面形状和建造方式等所体现的是 房屋的建筑技术,不能揭示房屋的性质,同样不能作为房屋分类的标准,而房屋 的基本功能在于居住和炊饭,因此最能体现房屋使用性质的分类标准是房屋的室 内布置。房屋的室内布置包括灶坑、土床、室内窖穴和房屋地面上发现的陶器等 等,而灶坑和室内土床最能体现房屋的功用特点。本文将在以往诸位先生研究的 基础上,主要根据室内灶坑的有无将房屋分为三大类,即有灶类、无灶类和不确 定类。之后根据灶坑前的小坑、灶台的有无,土床的有无对房屋进行型和式的划 分5 。 第一节有灶类房屋建筑 a 型:仅有单灶的房屋。这一型的房屋室内只有一个灶坑,且灶坑周围没有 与之配套的其它设施。 a i 式:没有室内土床的房屋。 属于这一式的姜寨遗址的房屋有圆形和方形。圆形房屋共有3 7 座,分别是: f 8 、f 1 2 、f 1 5 、f 1 9 、f 2 0 、f 2 8 、f 3 4 、f 4 0 6 、f 4 4 7 、f 4 5 、f 4 8 、f 5 0 、f 6 1 8 、f 6 4 、 1 严文明: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杜,1 9 8 9 年。 2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m 版 社,1 9 8 8 年1 0 月。 3 陈雍:姜寨聚落再检讨,华夏考古1 9 9 6 年4 期。 4 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笸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 0 0 6 年4 月。 5 这里所分的式仅仅作为一种分类的方法,式的先后没有演变关系。半坡和北首岭遗址所发现的虏屋f i :报 告中没有房屋登记表,无法获知灶坑和十床的有无,因此我们仅根据报告中详述的房屋进行分类。 6 在房屋登记表中f 4 0 自两个灶坑k 8 8 和k 9 3 而k 9 3 柏:二期灶坑登记表中,且叠压f 4 0 所以f 4 0 只有 一个灶坑k 8 8 。 7 f 4 4 在房屋姜寨一期房屋登记表中没有灶坑,实际卜室内商灶坑,k 1 3 8 。 8 在登记表f 6 1 的灶坑是k 1 4 2 ,而前者发现在t l8 3 ,后者发现在丁l8 2 有误。 f 6 8 、f 6 9 、f 7 0 、f 7 3 、f 7 6 、f 7 9 、f 8 0 、f 8 1 、f 8 2 、f 8 3 、f 9 5 、f 9 6 、f l o l 、f 1 0 4 、 f 1 0 6 、f 1 0 8 、f 1 0 9 、f 1 1 0 、f 1 1 2 、f l l 4 、f 1 1 6 、f 1 1 9 、f 1 3 l 。在姜寨中仅 叙述了五座,分别是f 1 2 、f 4 4 、f 4 5 、f 4 8 、f 1 0 9 。我们现在以f 4 5 和f 1 0 9 为例。 方形房屋有共3 1 座,分别是:f 2 、f 7 、f 1 3 、f 1 4 、f 2 12 、f 2 7 、f 3 0 、f 3 5 、f 3 7 、 f 4 1 、f 4 6 、f 5 2 、f 5 6 、f 6 3 3 、f 6 6 、f 7 0 、f 7 5 、f 7 7 、f 7 8 、f 8 8 、f 8 9 、f 9 1 、f 9 2 、 f 9 7 4 、f 9 8 、f 9 9 、f 1 0 0 、f “l 、f 1 1 7 、f 1 2 3 、f 1 3 8 。在姜寨中仅叙述有四座, 我们以f 4 6 和f 7 7 为例。 属于这一式的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和方形。圆形房屋是f 3 、f 6 、f 1 1 、f 1 9 、 f 2 2 、f 3 4 :方形房屋是f 1 3 、f 2 5 、f 3 7 、f 3 9 。我们以f 3 为例。 属于这一式的北首岭遗址的房屋有圆形房屋和方形房屋。圆形房屋仅1 座, 是f 3 6 ;方形房屋4 座5 ,分别是f 1 1 、f 1 7 、f 2 3 、f 3 5 。我们以圆形房屋f 3 6 和 方形房屋f 1 7 、f 3 5 为例。 属于这一式的大地湾遗址的房屋以方形房屋为主,还有一些由于破坏严重而 形制不清的房屋。方形房屋7 0 座,分别是f 1 、f 2 、f 3 、f 4 、f 5 、f 7 、f 1 0 、f 1 l 、 f 1 2 、f 1 3 、f l o o 、f 1 0 1 、f 1 0 2 、f 1 0 3 、f 2 0 0 、f 2 0 l 、f 2 0 3 、f 2 0 4 、f 2 0 8 、f 2 0 9 、 f 2 1 2 、f 2 1 5 、f 2 1 8 、f 2 2 3 、f 2 2 7 、f 2 3 0 、f 2 3 2 、f 2 3 7 、f 2 4 9 、f 2 5 0 、f 2 5 l 、f 2 5 4 、 f 2 5 5 、f 3 0 5 、f 3 0 8 、f 3 1 9 、f 3 2 0 、f 3 2 1 、f 3 2 2 、f 3 2 8 、f 3 3 2 、f 3 3 4 、f 3 3 7 、f 3 4 1 、 f 3 4 8 、f 3 4 9 、f 3 5 1 、f 3 5 2 、f 3 5 3 、f 3 5 4 、f 3 6 0 、f 3 6 1 、f 3 6 3 、f 3 6 4 、f 3 6 6 、f 3 6 9 、 f 3 7 0 、f 3 7 3 、f 3 7 6 、f 3 7 7 、f 3 8 1 、f 3 8 3 、f 3 8 4 、f 6 0 0 、f 6 0 1 、f 6 0 2 、f 6 0 3 、f 6 0 6 、 f 7 1 3 、f 7 1 4 ;圆形房屋1 座,是f 2 3 8 ;形制不清的房屋3 0 座,分别是f 1 0 5 、f 1 0 6 、 f 1 0 7 、f 2 0 2 、f 2 1 4 、f 2 2 1 、f 2 3 l 、f 2 3 5 、f 2 3 6 、f 2 5 2 、f 2 5 6 、f 3 2 7 、f 3 3 3 、f 3 3 5 、 f 3 3 6 、f 3 3 9 、f 3 4 6 、f 3 7 4 、f 3 8 2 、f 3 8 6 、f 3 8 7 、f 6 0 4 、f 6 0 7 、f 6 0 8 、f 7 0 0 、f 7 0 6 、 f 7 0 7 、f 7 0 8 、f 7 1 0 、f 7 1 1 。我们以f 5 和f 3 6 0 为例。 1 登记表中没有f l l o 的形状记录,正文中将其列入圆形房屋。 2 在房屋登记表中f 2 l 的灶坑是k 4 2 ,而在灶坑登记表中k 4 2 不属于任何房屋,k 4 i 却属于f 2 l 。不过f 2 1 、 k 4 2 的所在探方都是t 6 8 k 4 1 所属探方是t 1 0 7 ,因此有可能是灶坑登记表登记有误f 2 1 的灶坑应当足 k 4 2 。 3 f 6 3 在房屋姜寨一期房屋登记表中没有灶坑,实际上室内有灶,k 1 4 9 。 4 在房屋登记表中f 9 7 的灶坑是k 2 3 8 ,而在灶坑登记表中k 2 3 8 不属于任何一座廊屋。监十f 9 7 和k 2 3 8 同在探方t 2 7 5 ,所以k 2 3 8 可能应属十f 9 7 。f 9 9 与其灶坑k 2 5 2 情批与此相同, 5 严文明:北首岭史前遗存剖析,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l o 月。北首岭遗址的f 2 7 有 可能属于较晚的遗存所以不在这里进行类型学分析。 9 u 米 图一萎素f 4 5 平面图 1 5 柱渭6 灶坑7 门道8 现代墓 : ;米 1 - j 图三姜寨f 4 6 平面圈 l 4 。柱漏5 灶坑6 门道 北 圈二姜寨f 1 0 9 平面圉 1 柱恫2 灶坑3 门道 :。 j 米l - - - - j 圈四姜寨f 7 7 平面圈 l 4 柱漏5 获坑6 ,灶耽 北 属于这一式的铜川李家沟的方形房屋是f 8 、f 9 、f 1 2 、f 1 3 ,圆形房屋是f 4 、 f 5 、f l o 、f 1 5 。 属于这一式的下孟村遗址的方形房屋f 1 。 属于这一式的王家阴洼遗址的方形房屋是f 1 。 姜寨f 4 5 ( 图一) 为圆形半地穴式,面积1 4 平方米左右。门道大部分被墓 破坏。屋内中部有灶面一个,直径1 2 0 米,呈暗红色。居住面平整,呈黑狄色 硬面。墙壁高7 5 厘米,屋内有5 个柱洞。 0 姜寨f 1 0 9 ( 图二) 为圆形半地穴式,面积在8 平方米左右。门道呈长椭圆 状,门槛被破坏。浅穴灶正对门槛,灶壁为草泥涂抹,经火烧呈暗红色硬面,有 灶圈,内径6 4 、深2 0 厘米。灶内有陶钵一件。居住面也为草泥涂抹,呈硬灰色。 穴壁作墙,为平整的红色硬面。屋内发现有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十件。东部墙壁 外有柱洞一个。 姜寨f 4 6 ( 图三) 为正方形半地穴式,门道呈外窄里宽的斜坡,其中段和后 端分别有小隔墙。灶坑为平底浅穴,直径o 6 0 平方米,呈青灰色硬面。房屋中 部东西和门槛东西分别有两个柱洞。居住面和墙面均用粘土、料姜石粉末加草筋 拌合涂抹,居住面上发现有较多的生活用用具和一个石块,屋内东北角有两个泥 圈土墩。 姜寨f 7 7 ( 图四) 为正方形地面式,面积5 平方米左右,室内有青灰色灶面 一个,直径7 4 厘米。居住厩用草泥涂抹,呈灰色硬面。墙壁用黄土筑成,残高 2 0 厘米,内壁涂以草泥。房屋四角向外突出,并各有一个柱洞。 半坡f 3 ( 图五) 为圆形半地穴式,直径5 米,深约o 1 8 米,进门两侧有隔 墙。地面光滑,厚8 厘米,其下铺垫一层树枝以坚固屋基。灶坑位于房屋中间, 作为瓢形,长1 0 6 ,宽o 7 ,深o 3 2 米,周围高出居住面呈圆脊状。灶面仅一 层,厚1 6 厘米,全为细泥土所制成。在灶的前后和两侧有6 个大柱洞,排列整 齐。 北首岭f 3 5 ( 图六) 方形圆角半地穴式,门向西北,东西长5 4 、南北宽5 3 5 米,面积2 8 9 8 平方米。居住面很平坦,由铺在草泥土之上的料姜石构成。灶坑 正对门道,距离门道很近,瓢形,长1 5 、宽1 、深o 2 3 米。灶口有高出居住面 约7 厘米、宽约8 厘米的一道土梁与居住面相隔。 北首岭f 1 7 ( 图七) 为近方形半地穴式,东西长6 i ,南北宽5 4 米,面积 3 2 9 4 米平方米。地穴四角圆钝,壁高o 6 一o 7 米。居住面和壁上涂有很薄的 料姜石和草泥土,经火烤,较平整坚硬。灶坑为瓢形,与门道相对,长,l ,5 6 、 宽1 0 8 、深o 3 2 米。灶口略大于底部,灶的四壁加工情况与墙壁相同,呈坚硬 的青灰色。灶的北端埋有一个粗砂红陶罐,罐横置,口部对着门道。居住面上发 现有柱洞5 个。居住面上还发现有陶罐和陶瓶碎片,当是房内用具。 北首岭f 3 6 ( 图八) 为圆形半地穴式,口径3 8 米,面积约l l 平方米。口 部大于底部,底部平。墙壁最高处o 6 米,墙壁和居住面抹有草泥土。灶坑开在 房屋的西北,呈椭圆形,长1 ,0 3 、宽o 8 、深o 2 2 米,灶尾埋有一斜置粗砂陶 罐。灶坑周壁经火烤,十分颦硬。在房屋中部有两个柱洞。 大地湾f 5 ( 图九) 为方形半地穴式,长、4 8 米、宽4 米,墙壁残深o 5 8 一o 7 6 米。居住面中部正对门道有一瓢形灶坑,近圆形,口径1 0 5 1 1 5 、底 径l 、深o 2 5 米,东部向门道方向伸出一个三角形的通风坡道,长o 2 、宽o2 6 米,通向灶坑底部。灶尾埋有火种罐。灶西0 5 米处的居住面上有一直径o 2 、 深o 1 5 米的圜底圆坑,内壁均以草泥土抹光,似为放置尖、圜底器而设置的。 居住面上分布有大小不等的一些柱洞。 图七北首岭f 1 7 平面圈 1 5 柱润6 陶搪7 灶坑8 门通 l j 米 圈六北首岭f 3 5 平面圈 1 、2 柱洞a 尚磕4 ,灶境5 门道 圉八北首岭f 3 6 平面目 1 、2 柱洞3 陶罐4 灶坑5 门道 大地湾f 3 6 0 ( 图十) 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门向北,长5 9 6 、宽5 7 米, 墙壁残高0 4 o 4 6 米。居住面和墙壁均用草拌泥涂抹。房屋内正对门道有一灶 圈十三北酋峙7 忭3 平面圈 1 土床2 5 柱洞6 灶坑7 门道 图十四孝家沟的一组圆屋 1 土睐2 5 灶轨6 9 门递 李家沟f 3 ( 图十四) 为椭圆形地面建筑,平面近似于一个乒乓球拍、长径7 、 短径6 5 米,居住面结构为草泥质红烧土硬面,室内西南部有一平台,高出居住 面积约8 厘米,经火烧烤得比较坚硬,似为睡卧之处。灶坑为圆形浅穴式,正对 门棚,口径1 0 0 、底径8 0 、深2 0 厘米。灶面系用料姜面末抹成,厚约8 厘米, 由于长期烧烤的缘故,呈非常坚硬的青灰色烧结。灶坑周边有一圈高出居住面8 厘米的凸脊。灶坑附近有六个柱洞。 b 型:有组合式灶的房屋。这一型的房屋的灶或是由多个灶坑组合而成,或 是室内有多个灶,或是在灶坑的一侧有小坑或灶台等与之相配套的设施1 。 b i 式:室内没有土床的房屋。这一式的房屋有组合式的灶,而室内没有土床。 属于这一式的姜寨遗址的圆形房屋是f 1 2 7 ,方形房屋是f 1 7 、f 2 9 。 属于这一式的半坡遗址的圆形房屋是f 9 ,方形房屋是f 2 1 。 属于这一式的大地湾遗址的房屋共2 2 座2 ,其中方形房屋1 6 座,分别是f 2 0 6 、 f 2 2 4 、f 2 3 4 、f 2 4 5 、f 3 0 1 、f 3 0 3 、f 3 0 6 、f 3 0 7 、f 3 1 0 、f 3 3 1 、f 3 4 7 、f 3 5 5 、f 3 6 2 、 f 3 7 5 、f 7 0 9 3 、f 7 1 2 、f 7 1 5 ;圆形房屋1 座,是f 2 0 7 ;形制不清的房屋5 座,分 别是f 2 1 3 、f 2 2 0 、f 2 2 2 、f 3 6 7 、f 3 6 8 。我们以f 3 l o 为例。 属于这一式的师赵村的房屋是方形房屋f 3 l 。 i 由于大地湾二期房屋建筑的灶坑有通风坑和藏火种洞的情移0 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在房屋登记表中没有表 现小这两点,致使无从查证大部分虏屋有通风坑和藏火种洞的情况因此二期房屋建筑内的通风坑和藏火 种罐不作分型的标准。北首岭房屋建筑中有藏火种罐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因此也不作为分型的标准。 2 人地湾二期一些房屋灶前有坎,可能是作为灶台使用的,j e 情况与姜寨期房屋普遍在灶坑周边有一周 凸脊灶翮不| 司应当视为组台灶。而大地湾二明的f 2 0 7 的灶前有半圆形的灶圈也应视为灶台,因此f 2 0 7 的灶也是组合式的灶。 3 大地湾f 7 0 9 室内有两个灶坑,是组合式的灶。 jt,f o l 来 图十五姜塞f ”平面圈 1 6 柱锕7 灶坑8 灶台9 门道 姜寨f 1 7 ( 图十五) 为方形半地 穴式,面积3 1 2 平方米。门道呈缓 坡状,有门槛。门槛与灶坑之间有方 形内凹平台一个,其内凹0 1 米,长 l _ 1 5 米,宽o 6 4 米。圆形灶坑与平 台相连,内径o 8 4 米,深o 1 4 米, 加上灶圈,灶的直径为1 1 6 米。平 台与灶坑均用细泥涂抹,呈青灰色硬 面。居住面和墙壁面均用草泥涂抹, 呈青灰色或红色,光滑平整。房内有 6 个柱洞,室内放置有生产工具和生 活用具。 姜寨f 2 9 ( 图十六) 为正方形半 地穴式,面积2 3 5 3 平方米。门道东端有小隔墙,门槛在其中间。灶坑和门槛之 间的地方低于居住面8 厘米,应当是一个坑。圆形浅穴灶坑的周边有凸脊灶圈。 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其上放置着许多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墙面是草泥涂抹,呈 硬面。室内有对称的4 个柱洞。 姜寨f 1 2 7 ( 图十七) 为圆形半地穴式,面积1 0 平方米左右。门道为斜坡状, 门槛经轻度火烤。门槛和灶之间有凹坑,长为1 米、宽o 3 2 米。灶为浅圆穴, 径7 0 、深1 4 厘米。灶面、墙壁面和居住面均为草泥面,呈青灰色硬面。居住面 中部偏西有一个柱洞。灶坑东部的居住面上有陶盂、陶钵、陶罐、石磨棒各一件。 半坡f 9 为圆形房屋,门向略南偏西,残破过甚,仅南部保存较好,平面大体 呈圆形( 5 8 5 6 米) 。居住面平整光滑,灶做长方形,低于居住面9 厘米。灶 的南边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小平台:东端的是正方形,每边约为4 0 ,高6 0 厘米; 西端的为长方形,高8 厘米边长3 0 一4 0 厘米。 半坡f 2 1 ( 图十八) 方形半地穴式,门向南,面积3 6 平方米。灶坑正对门 道,与门道相通。灶坑西南有一个高起的小平台。 大地湾f 3 1 0 ( 图十九) 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前后套房建筑,门向西北。前 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6 1 米、东西宽5 6 米,墙壁残深o 4 0 6 米。近门道 处有一瓢形灶坑,坑呈椭圆形,向门道处延伸出一条通风道,直伸入门道内,长 o 4 5 、宽0 4 米。灶坑口略大于底,长径1 5 、短径1 2 、深o 3 5 米,底部呈青 于前室o 2 米。后室中部偏西有一圆形浅灶坑,坑径为0 8 米、深01 米,底部 呈浅灰色硬面,壁为砖红色硬面。中部东西分布有两个柱洞。由于前室和后室都 各有一个灶坑,因此我们将f 1 0 归为拥有组合式灶的房屋。 b i i 式:有室内土床的房屋。这一式的房屋有组合式的灶,且室内有土床。 属于这一式的姜寨遗址的方形房屋有9 座,分别是: f 1 、f 3 6 、f 4 7 、f 5 3 1 、 f 7 4 、f 8 4 2 、f 1 4 0 3 、f 1 4 1 、f 1 4 2 4 。 属于这一式的大地湾遗址的方形房屋是f 1 7 、f 2 2 9 、f 2 4 6 、f 3 8 5 、f 6 0 5 。 我们以f 2 2 9 为例。 属于这一式的下孟村遗址的方形房屋是f 3 5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7 0 4 米 t j 一 图:十姜寨f 1 平面圈 1 、2 土床3 、4 柱洞5 灶坑6 灶台7 小坑8 门道 姜寨f l ( 图二十) 为长方形 地面式,面积为1 2 8 平方米。门 道呈缓坡状,门内有方形小坑一 个,长o 6 0 米、宽0 5 米、深 o 5 米;紧接着方形小坑有内凹3 厘米的平台一个,内长o 7 5 米、 内宽o 7 米,沿宽o 1 8 米:与平 台相连的是圆形灶坑,其内径 1 2 米,深0 5 米,有灶圈,其 沿宽0 2 0 米。这三种设置均用细 泥涂抹呈青灰色,光滑坚硬。房 内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平台一 个,均高出居住面9 厘米,面积 各是1 7 6 0 平方米和1 5 4 0 平方 米。平台表面、墙壁内面和居住 面均用草泥涂抹,呈青灰色或灰红色硬面,光滑平整。屋内中部偏西有两个柱洞。 姜寨f 3 6 内的连通灶是由三个坑组合而成,而f 4 7 、f 5 3 、f 7 4 和f 1 4 2 内的 连通灶是由两个坑相连而成。 。f 5 3 在姜寨中没有具体叙述不过根据姜寨一期主要遗迹分布图上的f 5 3 观察,其在灶两边有平台。 2 姜寨的文字中没有f 8 4 的灶是组台式的灶,不过根据其平面图可以判断其灶是组台式的。 3 荽寨中没有对f 1 4 0 进行叙述,根据f 1 4 1 的f 面圈中的f 1 4 0 的平面图观察,此灶坑前有坑左右自 平台。 4f 1 4 2 在姜寨中没有具体叙述,且在姜寨期主要遗迹分布图上电没有标i n ,不过其灶坑k 3 3 0 是连 通灶。肯鉴于所有连通灶所属的房崖其室内都冉两个平台,故将f 1 4 2 划入引j 式。 5 从报告中叙述的情况看f 3 仅是有土床的单灶房屋,不过灶的“连口k2 8 5 ,圆形直径1 4 ”,形制很大, 很有可能是组台式的灶坑。 、l l l; 姜寨f 3 6 ( 图二十一) 为方形半地穴式,面积3 9 6 9 平方米。门道呈斜坡窄 道,门道口有三块石头。门内有三个坑构成的连通灶。号坑呈椭圆形,口径东 西长7 5 厘米、南北长1 0 5 厘米、底径6 5 7 0 厘米,深1 0 0 厘米,号坑和号 坑之间有平台。号坑口径4 7 5 0 厘米、底径6 5 7 0 厘米、深9 0 厘米。号 坑口径1 8 3 0 厘、底径1 8 2 5 厘米、深7 0 厘米。三坑之间有火道相通。、 号坑之间的火道直径4 4 厘米,、号坑之间的火道直径6 4 厘米。灶坑两侧 各有一个平台,高出居住面约l o 厘米,面积各约5 平方米。平台坚硬,与居住 面一样均用草泥涂抹。屋内有三个柱洞和一个柱础。 姜寨f 4 7 和f 7 4 室内的灶和平台等的结构基本相同。我们以f 4 7 为例。 姜寨f 4 7 ( 图二十二) 为方形半地穴式,面积8 9 平方米。门道呈斜坡状, 有门槛,门槛内有一个低于居住面o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企质量负责人岗前培训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企业客户开发渠道拓展技巧与策略培训试卷及答案
- 2026年施工团队绩效考核协议
- 2025年医院三基考试医师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学校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处置安全的应急预案
- 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项目探究:我是家乡宣传员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鲁教版2024三年级上册-鲁教版2024
- 环保治理技术协议
- 中医股骨颈骨折护理查房
- DBJ51T 069-2016 四川省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 新版进口报关单模板
- 劳务外包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民爆物品安全知识》课件
- DBJ51-T 198-2022 四川省既有民用建筑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MOOC】《电路分析》(北京交通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第25课《文言文二则曹冲称象》课件(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 202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25篇)
- 2024年度民宿民宿装修与设备采购合同3篇
- 环境监测职业生涯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