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随着秦汉中郎将制度的发展,东汉末年,四中郎将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魏晋南北朝时期,四中郎将 经历了一个从稳崮到兴盛再到鼎盛直至衰落的过程。这一时期,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制度也紊乱多样。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四中郎将自曹魏起就一直被视为“显职”。在以后的发展中,四中郎将一直拥 有重要的军事权力,而后更与地方行政权相结合,其名号也愈加显贵。当然,其间也不免有泛滥的倾向。 考察魏晋南朝四中郎将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各个政权为稳同统治而作出的举措;各个 时期的政治特点和军事、政治制度的演变;士族和皇族之间权力的斗争和消长等。这也是本文试i 刳揭示 的内容。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包括引言,主题部分的四章和结语。其中引言部分介绍了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研 究的状况和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主要考证四中郎将的设置时间,从史料出发,通过对之前出现的几种观 点的比较,本文认为,四中郎将在汉末建安年间( 1 9 6 - 2 1 9 ) 是齐备的。第二章主要考察魏晋南朝时期 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的发展变化。该章按时间分为汉末曹魏时期、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南朝宋、齐、 梁、陈时期四部分来论述。通过对各个时期四中郎将任职者身份与官职的考察,可以看出四中郎将的职 权变化和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反映。汉魏时期,四中郎将为士族担任,位低权重,曹魏时皇帝多授予亲信, 领兵或持节都督地方。西晋武帝时,四中郎将开始与皇族紧密结合,皇族所占比例较大。惠帝以后,战 乱频繁,随着军权从皇族流向士族,皇族任四中郎将者保持稳定,士族任者却突增,在总数上居多。此 外,西晋中后期,四中郎将开始与地方行政权相结合。东晋时期,士族专兵为当时政治特征,四中郎将 几乎全为士族把持。东晋中期,四中郎将兼刺史镇守军事重地成为固定制度,且其名号的政治功用也开 始得到发挥。南朝时期,皇权复振,统治者为稳固政权,均加强皇族的权力。作为重要军权载体的四中 郎将职位,此时又完全为皇族所占据,四中郎将的名号愈显尊贵。通过对其官品的考察发现,魏晋南朝 时期,四中郎将只居四品。然而,其实际权力远大于与其秩级相近的其他军职。第三章主要探讨南朝时 期四中郎将为皇族专任的原因。本文依北中郎将为例,通过考察北中郎将在东晋时期的具体职权,发现 其多刺徐州,也就是东晋门阀和北府将刘裕都极为重视的徐州刺史一职,因为由此可以据有京口重镇。 刘裕为控制京口。将徐州刺史一职交由子弟控制,由此成为刘宋朝廷的固定制度。这样,刺徐州的北中 郎将一职即为皇族所把持同样原因,其余方郎将也各镇重地,其职亦被皇族所占据。此制为南齐、梁 所沿袭,直至陈代。由此可以认为,四中郎将在南朝为皇族专任,根本原因是四中郎将兼刺史出镇军事 重地,直接原因是刘宋时皇权强化。朝廷可以从士族手中将此职位夺过来交由皇族控制。第四章考察四 中郎将的开府问题。将军开府,是魏晋南j 匕朝时期显著的政治特征。据台湾严耕望先生考证,东晋时期, 军府系统得到定型。然而由于秩级较低,四中郎将于此时虽开府但政治影响较小。南朝时期,四中郎将 军府不但有完备的组织系统,其僚佐秩级也较高,有时甚至高于府主。由于南朝多以幼千为方郎将出镇, 军府僚佐常代其行事,由此架空府主,导致府主职权分离,同时也开启了四中郎将逐步从政治舞台消失 的犬门。结论总结全文,指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四中郎将一直是拥有实际权力的重要军职,考察其职 权、地位以及任职者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各个时代的政治特点和军政权力在各个阶层的流动;分 析其兴盛和消亡的原因,也可以看出军事、政治制度随当时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四中郎将职权官品皇族士族 a b s t r a c t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z h o n g - l a n gg e n e r a l ss y s t e mi nt h eq i n - h a r td y n a s t y ,b yt h e e n do f t h ee a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 t h ef o u rz h o n g - l a n gg e n e r a l sh a de m e r g e d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a g e b y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 i rc h a n g e sd u r i n gw e i j i n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 w ec a ns e et h ep o l i t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t h em i l i t a r ys y s t e mi ne v e r yd y n a s t y t h i st h e m sm a k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o p i ci ns i x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e sc o n c e r n i n gt h eq u e s t i o n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s t i l d y c h a p t e r1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t i m ei nw h i c ht h ef o u rz h o n g - l a n gg e n e r a l sa r ee s t a b l i s h e d c h a p t e r2 a n a l y z e st h ep o w e r sa n ds t a t u so ft h ef o u rz h o n g - l a n gg e n e r a l sd u r i n gt h el o n gh i s t o r y , a n d 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s t a t u so f t h e mw a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a n ds p e c i a li n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 3i n t e r p r e t st h er e a s o nw h yt h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f o u rz h o n g - l a n gg e n e r a l sw a s o n l ya w a r d e dt ot h e 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 i n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c h a p t e r4 e x p l o r e st h eq u e s t i o nc o n c e r n i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s u b o r d i n a t e so ft h ef o u rz h o n g l a n gg e n e r a l s t h ef i n a ls e c t i o nd r a w sa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f o u rz h o n g - l a n gg e n e r a l sa l w a y sc o n t r o l l e dt h em i l i t a r yr i g h td u r i n gw e i j i n a n d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y i naw o r d ,t h i st h e s i se x p o u n d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f o u rz h o n g - l a n g g e n e r a l sd u r i n gw e i j i na n ds o u t h e md y n a s t ya n dr e v e a l sar u l et h a t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m i l i t a r y s y s t e r n se v o l v ew i t ht h es o c i a ls i t u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t h ef o u rz h o n g - l a n gg e n e r a l sp o w e r s o f f i c i a lr a n k i m p e r i a lf a m i l y a r i s t o c r a t i cf a m i l i e s 文中表格 表1 :东晋四中郎将职权分析表1 6 表2 :刘宋四中郎将表1 9 表3 :南齐四中郎将表2 0 表4 :梁四中郎将表2 2 表5 :陈四中郎将表2 3 表6 :刘宋四中郎将职权分析表2 5 表7 :南齐四中郎将职权分析表2 5 表8 :梁四中郎将职权分析表2 7 表9 :陈四中郎将职权分析表2 7 表1 0 :东晋北中郎将表2 9 附表1 :东汉四中郎将表3 8 附表2 :曹魏四中郎将表3 8 附表3 :西晋四中郎将表3 9 附表4 :东晋四中郎将表4 1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西云 日期:2 0 0 7 年5 月1 0 日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筐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张西云 日期:2 0 0 7 年5 月1 0 日 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 绪论 中国古代的郎官问题,历来研究不多。对于出自郎官而后性质逐步发生变化的中郎将,很少有专门 的研究。台湾学者严耕望先生的秦汉郎吏制度考开今人研究郎宫制度的先河,但仅局限于对秦汉郎 官资料的考证。王克奇先生论秦汉郎官制度及杨鸿年先生汉魏郎官对郎官问题也展开了一些有 益的探讨。e t 本学者人庭修汉:中郎将、校尉;魏:卒善中郎将、卒善校尉以及久村因郎中将、 中郎将设代郎官。侧面对汉代的中郎将做了专门研究。张金龙先生汉魏之际政治与禁卫武官制 度的变革对中郎将制度的变化做了一定的研究,阎步克先生品位与职位在研究军阶的演生问题时 对四中郎将的秩级和方位稍做说明,史云贵、于海平外朝化与平民化:中国古代郎官考述对中郎将 制度的形成与变迁也做了一些论述。 学界对古代郎官及中郎将的研究,集中在秦汉时期,对魏晋南北朝中郎将制度的研究,很少有人闯 津。中郎将制度起自秦汉,其后中郎将的身份与职权不断发生变化,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性质与初时 已迎然相异,其名较之秦汉屡见于史籍。故而不少学者在撰文做其他问题研究时,对中郎将制度时有提 及,且所持看法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因而,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郎将制度的系统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郎将制度的演变中,诸多杂号中郎将从泛滥走向凋落,而四中郎将地位越来越特 殊和重要。魏晋时期,四中郎将已号为“显位”。据南齐书职官志,南朝朱、齐时期,四中郎将为 皇族专任,士族没有居此位者。依据南朝来、齐官志。四中郎将为“四品,秩中二千石”,地位居中尚 偏f ,却得皇族青睐,以至全部把持而不予士族,实际权势已居多数“重号将军”之右。 鉴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四中郎将地位之重要,本文拟在以上专家、学者对此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 期四中郎将职权和性质的发展变化做进一步的考察。考虑到南朝时期四中郎将地位较北朝特殊和本人学 力有限,本文只就魏晋南朝时期四中郎将进行考察和论述。 魏晋南朝叫中部将考论 第一章四中郎将的设置及确立 本章主要考察四中郎将设置经过及确立的时间。由于四中郎将是在中郎将制度的发展中派生出来 的,故在考察四中郎将的出现及确立时,需要论述一下秦汉以来中郎将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中郎将的身份、职能及其发展变化 秦有“三郎”,为郎中、中郎和外郎。中郎上隶中郎将,三郎将为郎中令所总。汉承秦制,至汉武 帝时,又在中郎的基础上派生出议郎和侍郎,并设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统诸中郎。东汉又置三署郎及 虎贲、羽林中郎将,以五官、左右中郎将分掌三署,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三署郎年五十以 上属五官中郎将。9 中郎将的职责是率领诸郎“掌门户,出充车骑”,担当宫廷侍卫是其本职。两汉时期,郎官制度也 是政府选拔和储各人才的重要途径,中郎将作为郎官首领,地位重要,容易迁升高位。至西汉武帝后, 中郎将的职能扩大。据北堂书抄卷6 2 设官部十五所载,有司马相如以中郎将奉节巡查四方; 苏武以中郎将持节使匈奴:张安世为中郎将领兵渡辽击乌桓等。中郎将由内朝官逐渐被委以外任,特别 是颁兵出战,迸一步提高了中郎将的地位。东汉中后期,中郎将领兵作战成为常事。到东汉后期,朝廷 还以中郎将督军,对此,陈仲安、王素先生在其合著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一书中有如下论述:“东汉 后期,除御史外,还以中郎将督军。如顺帝时,滕抚为中自5 将,督扬、徐二州击张娶:桓帝时,宗资为 讨寇中郎将,督州郡兵讨叔孙无忌;同时,皇甫规为中郎将。持节督关西兵讨零吾诸羌。”可见,东汉 中后期,中郎将的军事职能已得到较大的发挥。 两汉时期,中郎将名称与职能相对稳定。东汉建武二十六年( 5 0 ) ,始置使匈奴中郎将,中郎将的 名称逐渐多元化。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不堪忍受,于是黄巾起义爆发,瞬间席卷全国。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东汉政府先后以卢植为北中郎将,董卓为东中郎将领兵。黄巾起义失败后,董卓专 史云贵、于海平外朝化与平民化;中国古代郎官考述,一文对此有较深入的探讨,文中认为。秦汉的宫省翻 度,帝王所居可分为宫中、禁中,那么,邮中给事禁中者为中郎给事宫中的称郎中,给事宫外者为外郎中郎上隶中 郎将,郎中上隶郎中将。外郎上隶外郎将。部中令总三郎将与三邮一 后汉书和帝纪注引汉官仪 ;。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 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无员” 2 魏晋南朝i ,l i 中郎将考论 权,群雄并起,各自为政,中郎将一时泛滥,诸多名号中郎将纷纷出现。朱倩以平黄巾有功迁镇贼中 郎将;黑山贼张燕乞降,受封平难中郎将;董卓、曹操、刘备、吕布等自署部下为中郎将,如曹操以曹 洪为扬武中郎将,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等。此时,东汉政府名存实亡,中央不能赋予中郎将实际职权, 而割据一方的豪强一方面为笼络自己的亲信,另一方面为显示与朝廷的关系亲近,对中郎将这一名称特 别垂青。由此以来,不但中郎将从内向外踏出了实质上的一步,有的将领拥有实际的领兵权,而且中郎 将的职权从政治军事扩展到经济领域,曹操所立的典农、度支中郎将就是主管经济的官员。 汉末诸多名号中郎将的出现,和这一时期诸多杂号将军涌现一样,与当时的军事斗争频繁有关。阎 步克先生在其所著品位与职位一书中说:“不难看到,和平年代将军制度往往会趋向于简化,而战 乱频仍之时,杂号将军或征伐将军就伴随着四起的狼烟一起增值了。” 安作璋、熊铁基先生把将军区别为“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自大将军至前后左右将军,均为 重号将军,为皇帝的最高级武官。此外还有众多的杂号将军,或者说列将军。”。 对应于将军的区分,诸多名号中郎将也可作相应的区分。重号将军比较稳定,而杂号将军多生于战 乱,和平时期多为虚名,甚至消失。诸多名号中郎将,出现于汉末乱世,历经曹魏西晋,从泛滥走向简 化。相异于其他中郎将的凋落,四中郎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在对汉末魏晋南北朝中郎将的 考察中,四中郎将可称“重号中郎将”,其他名号中郎将则为“杂号中郎将”。 第二节四中郎将的设置及确立 同征、镇、安、平四方将军类似,四中郎将也是以东、西、南、北方位命名o ,这在诸多名号中郎 将中显得比较特殊。此处主要考察一下四中郎将的设置情况。 资治通鉴卷6 2 汉纪献帝建安元年胡三省注;“西汉有中d k 将,东汉分置三署、虎贲、羽林中郎将。建安 之后,群雄兵争,自相署置,始有名号中郎将” 资治通鉴卷6 2 汉纪献帝建安元年孔“袁术与吕布书,劝令袭下邳。布大喜,引军水陆东下。备中郎将丹 阳许耽开门迎之。”三国志先主传 裴注引英雄记k 。建安三年( 1 9 8 ) 春,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备兵所钞。 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各。”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齐鲁书社,1 9 8 4 ,上册第2 4 4 - 2 4 5 页 阁步克品位与职位:。东西南北四中郎将与征镇安平四将军相似,加之于方镇长官,所以东西南北字样都是 以方位而定的。” 3 魏晋南朝凹中郎将考论 后汉书百官志- - ) “羽林中郎将”条刘昭注云: 案:汉又有四中郎将,皆帅师征伐,不知何时置。董卓为东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椅,献帝 以( 曹操) 【曾植】为南中郎榜。 宋书百官上云: 东中郎将,汉灵帝以董卓为之;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中以临淄侯曹植居之;西中郎将;北 中郎将,汉建安中以鄢陵侯曾彰居之凡四中郎将,何承天云并后汉置 晋书职官志云: 四中郎将并后汉置,历魏及晋,并有其职,江左弥重 刘昭说汉( 即东汉) 有四中郎将,但不知置丁二何时;沈约引何承天的看法,也认为四中郎将置于东 汉;晋书所说与二者相同。 后汉书卷6 4 卢植传:。中平元年( 1 8 4 ) ,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以 护乌桓中郎将宗员副,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资治通鉴卷5 8 汉纪五十灵帝中 平元年三月“遣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条胡注日:。北中郎将则刨置于此时,盖以讨河北黄巾也。”同卷 六月“遣东中郎将董卓代之( 卢植) ”条胡注日:“卢植先为北中郎将,卓为东中郎将,四中郎将始于此。” 此处,胡三省认为,四中郎将始置于汉灵帝中平元年( 1 8 4 ) 。 后人对“四中郎将置于东汉”的论断多深信不疑。近来张金龙先生撰文对此论断提出异议,并认为 胡三省的说法“言过其实”,其看法如下: 卢植为北中郎将时仅他一人为方郎将,董卓为东中郎将时亦无别人同任,并无同时存在四中 郎将的情况董卓卸任后,亦未再见刭四方中郎将之号此后出现过以乞降的黑山黄巾张飞燕为 “平难中郎将,使领河北诸山谷事”,显然只是为了表示安抚可见当时出现北,东中郎将是为 了应付征讨黄巾战事而临时设置的,并非固定制度似可看作是四中郎将制度之滥觞,而认为“四 中郎祷始于此”则言过其实一直到建安二十三、二十四年,才在曹操的霸府中始置北中郎将及 南中郎将续汉书百官志二“羽林中郎将”奈刘昭注:“案:汉末又有四中郎将,中郎将皆 帅师征伐,不知何时置董卓为东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献帝以曹操【植】为南中郎将”宋 书卷三十九百官志上:。东中郎将,汉灵帝以董卓居- l ;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中以临淄 侯曹植居之;西中郎将;北中郎将,汉建安中,以鄢陵侯曾彰居之凡四中郎将,何承天云并后 汉置北中郎将,中平元年卢植任之已见前,宋志不确;西中郎将无考东汉未任四中郎将 可考者亦仅此三人,表明四中郎将之制的确立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问晋书卷二十四职官 志溉“四中郎将并后汉王,历魏及晋,并有其职,汪左弥重”其说并不准确四中郎将大体出现 4 魏晋南朝四中b 将考论 于汉魏之际,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到西晋时方固定为正式制度。 在此,张金龙先生对四中郎将制度的确立加以考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参考价值,但还存 在一些问题。首先,张先生认为,董卓卸任至建安二十三年( 2 1 8 ) 之间,未见四方中郎将之号,其说 不确,在此期间,尚有董越、程昱任东中郎将。汉献帝初平二年( 1 9 1 ) ,关东群雄讨董卓,“( 卓) 乃使 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 。建安元年( 1 9 6 ) ,“天子都许,以( 程) 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墨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 守,都督兖州事”。其次,文中说“东汉末任四中郎将可考者亦仅此三人”。实际上,张先生已经在 文中明确列出东汉末四位任四中郎将之人:卢植、董卓、曹彰、曹植,此处云“可考者仅此三人”,当 属统计之误。事实上,加上董越、程昱,东汉末任四中郎将可考者应有六人。 一个制度从出现到确立,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和解决当时的问题,逐 步稳定后才得到确立和制度化。四中郎将制度的确立,同样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四中郎将的设立, 也不是同时并置。依史料记载来看,北中郎将的名号并不以卢植担任为肇始。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云:“延熹元年( 1 5 8 ) ,南单于诸部并畔,遂与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以张奂为北中郎将讨之,单 于诸部悉降。”资治通鉴卷5 4 汉纪桓帝延熹元年载:“诏拜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 以讨匈奴、乌桓等。”胡三省注云:“按奂传,即护匈奴中郎将。”何天明先生东汉使匈奴中郎 将探讨亦云:“东汉建武二十六年( 5 0 ) ,始置使匈奴中郎将,亦有护匈奴中郎将,行中郎将以及北 中郎将等别称。”则早在东汉初期,北中郎将的名号已经出现,故有后来张奂任北中郎将的记载。当然, 此北中郎将为使匈奴中郎将的别称,是作为中央政府的使节,负监护南匈奴之责,与后来的四中郎将的 性质大不相同,但可视为四中郎将名号之滥觞。 东汉中后期,经常以中郎将领兵出征,逐渐成为惯例,这为四中郎将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上的土壤。 面对黄巾起义的严峻形势,东汉政府拜卢植为北中郎将,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当时,卢 植为北中郎将,却可统帅天下兵马,虽为暂时统领,也可见其地位之显赫,此时,北中郎将的名号显然 已经与使匈奴中郎将脱离了关系。后董卓以东中郎将代卢植讨张角,四中郎将于此开端。开始并不代表 完备,故胡三省认为“四中郎将始于此”,也算不上“言过其实”。董卓因军败抵罪后,有董越、程昱任 东中郎将,建安二十三年( 2 1 8 ) ,曹彰任北中郎将,次年。曹植任南中郎将。可见,四中郎将从出现 张金龙;汉魏之际政治与禁卫武官制度的变革,山东大学学报社哲版,2 0 0 4 2 ,第6 7 页。 后汉书 卷7 2 董卓传 三国志卷1 4 程昱传) 5 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 后至建安年间,不乏任者。洪饴孙三国职官表以南中郎将、北中郎将分别始置于曹植、曹彰任时, 还认为东中郎将即为左中郎将,西中郎将则是右中郎将,这显然都是不对的。不过洪先生指出四中郎将 皆秩比二千石,第四品,倒值得参考。 张金龙先生认为,当时出现j 匕、东中郎将是为了应付征讨黄巾战事而临时设置的,并非固定制度, 四中郎将大体出现于汉魏之际,于两酱时方尉定为正式制度。在这里,张先生过于强调事物i 艋时性与确 定性的对立,导致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断层的夸大。北、东中郎将虽属l 临时设置,但自出现以后 就得到不断的发展,在汉末乱世扰攘之时,仍时有任者。 曹操接献帝于许昌后,即开始其霸府政治,在任命诸多杂号中郎将的同时,也应对地位更显重要的 四中郎将有所建设,故有建安后期对曹彰、曹植的任命。可以认为,四中郎将以北,东中郎将初登政治 舞台为开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至少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应该是齐备的,晋二伟、宋书编纂者 均认为四中郎将置于后汉,也非空穴来风。史云贵、于海平外朝化与平民化:中国古代郎官考述一 文也认为:“东汉中后期,常以中郎将领兵作战,至东汉末,遂派生出东、西、南、北四中郎将。”。虽 然献帝建安年间缺少西中郎将的记载,应与这一时期的史料缺乏有关,其实,即使在四中郎将屡见于史 籍的西晋,西中自e 将也鲜于见到。宋书、晋书于官志中均不提任西中郎将者,通典云“晋 以谢曼、桓冲为之”,但其人已属东晋,故张金龙先生也说西中郎将无考。实际上,晋书中确有关 于曹魏西晋时任西中郎将者的记载: 晋书卷4 4 李胤传: 伐蜀之役,为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后为河南尹,封广陆伯。 晋书卷3 7 高密文献王泰附南阳王模传: ( 司马模) 表遣世予保为西中郎将,东羌校尉,镇上邦o 晋书卷8 6 张轨附子塞传: 塞字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永嘉初,固辞骁骑将军,请还凉州,许之, 改授议郎及至姑臧,以讨营祛功,封建武亭侯寻迁西中郎将,进爵福禄县侯建兴初,除西 中郎将,领护羌校尉轨卒,州人推塞摄父位愍帝因下策书日:。维乃父武公,著勋西夏顷 胡贼狡猾。侵逼近甸,义兵锐卒,万里相寻,方贡远珍,府无虚岁。方委专征,荡清九域,昊天 不吊,凋余藩后,朕用悼厥心维尔隽劭英毅,宜世表西海今授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西中 郎将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西平公往钦哉! 其阐弘先绪,俾屏王室” 李胤为西中郎将,在魏元帝景元四年( 2 6 3 ) 司马昭伐蜀时,司马保和张塞任西中郎将,当在西晋 怀帝永嘉( 3 0 7 - 3 1 3 ) 初。愍帝建兴二年( 3 1 4 ) ,张轨卒,张蹇继任凉州刺史,仍为西中郎将, 史云贵,于海平:外朝化与平民化:中国古代郎官考述 ,( 史学月刊 2 0 0 4 1 ,第2 6 页 资治通鉴卷8 7 晋纪怀帝永嘉五年) 称“表遣世子保为平西中郎将”,不知何据恐有误 6 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考论 直至东晋元帝太兴三年( 3 2 0 ) 为其帐f 阀沙所害。相较其他方郎将,西中郎将现于史籍较晚,西晋以 前任职者甚少,除史料缺乏外,还应与汉末至两晋时期长安以西战事较少有关。 三国志卷1 4 蒋济传云: 及文帝即王位,转为相国长史及践阼,出为东中郎将济请留,诏日: 。高祖歌日:安 得猛士守四方! 天下未宁,要须良臣以镇边境如其无事,乃还鸣玉,未为后也 三国志卷2 1 吴质传注引魏略日: 及魏有天下,文帝征质,与车驾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 治信都 三国志卷5 9 吴主五子传孙登传云: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曹丕代汉( 2 2 0 ) 伊始,即以蒋济为东中郎将、吴质为北中郎将镇守边境,以防四方有变,甚至为 拉拢孙权而拜其子孙登为东中郎将。曹魏政治制度脱胎于曹操的霸府,曹丕初登皇位,还来不及对四中 郎将制度进行建设,其对四中郎将的任用自然是依据曹操霸府里已经存在的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在建 安年间,四中郎将制度已经确立了。 7 魏晋南朝叫中郎将考论 第二章魏晋南朝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的发展变化 本章主要考察魏晋南朝时期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的发展变化。根据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在这一时期 各个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本章共分四部分对其进行考察。 第一节汉末曹魏时期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考察 一、汉末曹魏时期四中郎将任职者概述 汉灵帝中平元年( 1 8 4 ) ,拜卢植为北中郎将,以讨黄巾。如同其他征伐将军一样,朝莛此举,乃 是为应付时局的l 临时举措。随后,董卓以东中郎将代卢植讨张角,则表明这种临时措施有稳固与发展的 趋向。因而,可以认为,四中郎将由此开始逐步登上政治舞台。 卢植以北中郎将统领天下兵马。其后董卓代领其兵,表明四中郎将初登政治舞台地位就不同寻常。 当然,四中郎将此时还处于开端,所享有的权力只是暂时的,很快,随着卢植与董卓的卸任,这种统领 天下兵马的权力也就不存在了。黄巾起义被镇压后,趁外戚和宦官集团争斗至两败俱伤之际,董卓进京 专权,废刘辩而立刘协为献帝。汉献帝初平二年( 1 9 1 ) ,关东群雄讨董卓,卓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 池,与诸将共御山东。董越当是董卓的族人和亲信,董卓以其为东中郎将率军抵御群雄赋予其很大的 领兵权。 三国志程昱传:“天子都许,以昱为尚书,兖州尚未安集,复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 守,都督兖州事。”汉末群雄割据,兖州是曹操发迹之根本,苟残比之为关中、河内,故在曹操趁陶 谦死欲取徐州时,苟或力劝其先破吕布,以保兖州。建安元年( 1 9 6 ) ,曹操接献帝都许昌,据有豫州, 充州因吕布、张绣窥视而未安定,乃以程昱为东中郎将,统领充州兵马,坐镇守卫。此后,四中郎将仿 佛在发展中出现了断层,其任职者不见于史籍,而其他杂号中郎将却层出不穷。究其原因,除归咎于这 一时期史料的缺乏外,还可以看到,诸多杂号中郎将多为割据者随意署置,而四中郎将的任命,则需要 有中央的名义。故而董卓、曹操或有任命,而袁绍,刘各,孙权等则无。建安二十三年( 2 1 8 ) ,代郡 乌桓反,曹操以其子曹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军平叛。建安二十四年( 2 1 9 ) ,关羽水淹七军, 降于禁,围曹仁于樊城,曹操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领兵救仁。曹彰、曹植任方郎将,领兵 出征,有明显的方位标志。在曹操的霸府政治时期,四中郎将任职者记载甚少,曹操以其子为四中郎将 领兵出征,有显著的尊宠意味。 3 魏晋南朝四中o h 将考论 曹操完成文王之业即撒手人寰,其于曹丕建魏称帝。考虑到夺人玺绶毕竟不光彩,为防天下有变, 践阼伊始,曹不即遣亲信蒋济为东中郎将,吴质为北中郎将,镇卫边疆。黄初二年( 2 2 1 ) ,封孙权子 孙登为东中郎将。三国志蒋济传:“黄初三年( 2 2 2 ) ,与大司马曹仁征吴,济别袭羡溪。仁 欲攻濡须中,济日: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 果败。仁薨,复以济为东中郎将,代领其兵。诏日: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常有超江湖吞吴会之 志,故复授将率之任。”检三国志曹仁传,曹f :薨于魏黄初四年( 2 2 3 ) ,则蒋济于黄初四年 复任东中郎将,并领大司马曹仁之兵。三国志曹爽传注魏略载桓范传:“明帝时为中领 军尚书,迁征虏将军,东中郎将,使持节都督青、徐诸军事,治下邳。与徐州刺史郑歧争屋,引节欲斩 歧,为歧所奏,不直,坐免还。”据晋书,在司马氏霸府时期,尚有司马亮任东中郎将,司马遂任 北中郎将,李胤任西中郎将。曹魏时期,任四中郎将者虽然不多,但贯穿于曹魏的整个时段,可见,四 中郎将制度自确立后,在这一时期得到稳固和发展。 二、汉末曹魏时期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的发展变化 汉魏时期,是四中郎将制度从出现到确立并得到稳同和发展的阶段,从其任职者实际职权和地位的 角度,可以观察到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的发展变化。从卢植、董卓领兵讨黄巾来看,四中郎将出现时类 似于当时的征伐将军,地位不明确,但有很大的领兵权。曹操以程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 州事,军事权力较大,且沿袭汉末以中郎将督军的安排,开四中郎将都督诸州军事并兼地方政事之先河。 很快程昱因功迁振威将军,后又拜奋武将军,显然,四中郎将在秩级上低于二者。建安末,曹操以曹彰、 曹植为方郎将,给予很大的领兵权,由于四中郎将地位较低,又使其行秩级较高的将军号。 曹丕建魏后,以亲信蒋济、吴质为方郎将都督边镇军事,权顷一时。三国志卷2 4 崔林传: “文帝践祚,拜尚书,出为幽州刺史。北中郎将吴质统河北军事,涿郡太守王雄谓林别驾日:吴中郎 将,上所亲重,国之贵臣也。仗节统事,州郡莫不奉笺致敬,而崔使君初不与相闻。若以边塞不修斩卿, 使君宁能护卿邪? ”可见,曹魏时,四中郎将名号已显尊贵,皇帝将之授予亲信之人,仗节统事,刺 史亦不能与之抗衡。故有桓范于明帝时任东中郎将,因与徐州刺史郑歧争屋,竞欲引节杀之。当然,四 中郎将的权力是与持节、督军事连结在一起的,曹丕封孙登为东中郎将,只是为拉拢而假其名号。至于 如此较显贵之职为何曹氏皇族没有任者,这应归因于曹魏时期对皇族采取压制政策,不给实权,也不赋 予显亲重之军职。四中郎将自出现后,就与领兵权连结在一起,在都督制开始盛行的曹魏,其任职者也 多持节都督军事,担将率之任。魏元帝景元二年( 2 6 1 ) ,司马遂为北中郎将,督邺城守诸军事,景元 四年( 2 6 3 ) 年,李胤为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均有领兵权。但总的来看,曹魏时,四中郎将所督 之地尚不固定。 由此可以认为,曹魏时期,随着四中郎将制度的稳i 古f 与发展,四中郎将不但持节督军事,拥有领兵 9 魏晋南朝凹中郎将考论 权,其地位也得到了拉升。依据陈琳国先生在曹魏都督制的渊源和定型兼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一文的考证,魏黄初元年( 2 2 0 ) 设有七个都督: 曾仁,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诸军事; 曾休,镇南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 夏侯尚,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 曹真,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 夏侯槠;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昊质,北中郎将,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 臧霸,镇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州诸军事。 可以看到,吴质为北中郎将,手中权力可与车骑和诸征、镇、安、平将军相媲美,且七个都督中, 独吴质一人为使持节。宋书卷3 9 百官上:“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 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 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因吴质可使持节杀二干石以下,故幽州刺史崔林别驾畏惧之。不过,从吴 质后为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来看,此时四中郎将的秩级仍低于振威将军。但至魏明帝时桓 范为东中部将,秩级已得到提升,和征虏将军大致相同。 第二节西晋时期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考察 一、西晋时期政治特点与四中郎将任职者变动关系考察 公元2 6 5 年,经司马氏三代经营,司马炎终于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西晋。鉴于曹魏科禁皇族而国 祚不永,晋武帝大封宗室诸王,使其握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四中郎将制度也由此步入一个大的发 展阶段。曹魏时期,尚无皇族任四中郎将者,与之相反,晋武帝对宗室却毫不吝惜。据附表3 :西晋四 中郎将表,晋武帝泰始年问( 2 6 5 - 2 7 4 ) ,任四中郎将者共1 2 人,其中皇族8 人,士族4 人,皇族占据 总数的2 3 。此外,跻身其中的士族为羊祜,王浑,山涛、华虞四人,此皆当时之俊杰,也是晋武帝的 亲信。由此可见,在西晋武帝时期,四中郎将不但任职者多,呈蓬勃发展之势,而且与皇族拉上了紧密 的关系。 见1 - - 国志 2 1 吴质传 及注引魏略,吴质先以北中郎将督幽、并诸军事,后以振威将军都督河北诸军 事。陈仲安王素先生汉唐职官制度研究 认为,曹魏时有关中、扬州、荆襄、青镎、河北五个都督区,其中河北都 督区包括幽、冀、并等河北诸州,在曹魏都督区中地位最低。可见,河北都督区包括幽、并诸州。吴质督河北诸军事应 为升迁曹丕以北中郎将督地位最低都督区也是考虐都督权力与将军名号的对应但即便如此,四中郎将的权力也高 出一般将军很多了 1 0 魏晋南朝阳中郎将考论 晋书卷3 7 ( 宗室安平献王孚附高阳元王琏传: 武帝受禅,封高阳王,邑五千五百七十户。历北中郎将、督鄹城守诸军事。泰始六 年入朝,以父孚年高,乞留供养 晋书卷3 7 宗室彭城穆王权传 武帝受禅,封彭城王,邑二千九百户出为北中郎将,都督鄹城守诸军事。泰始中入朝,赐衮 冕之服。成宁元年薨 晋书卷3 7 宗室安平献于乎附随穆王整传: 随穆王整,兄弈卒,以整为世子历南中郎将,封清泉侯,先父望薨,追赠冠军将军。 晋书卷3 7 宗室高密文献王泰附庄王确传: 庄王确,字嗣安,历东中郎将都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永嘉末,为石勒所害 从上可以看出,武帝推崇宗室,多以四中郎将为其初入仕途之武职,故武帝时其任职者多为皇族。 另一方面,对于士族而言,情况又有不同。 三国志卷3 4 羊祜传;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祜率营兵出镇南 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 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昊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 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竞以诡计令昊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t - f i - 余顷,大获其利。祜 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诏罢江北都督,置南中郎将,以所统诸军在 汉东江夏者皆以益祜。 羊祜假节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刚。当时为防御东吴,在长江中游一带设有江北都督区和荆州都督 区,因羊祜镇守有功,为便于统一调度兵力,晋武帝于是罢江北都督,置南中郎将,将江北都督区的军 队交由羊祜指挥。这样,羊祜即以南中郎将都督整个长江中游一带的军队。故当羊祜欲夜出游逛时,军 司徐胤以“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为由拒开营门。晋书卷3 3 石崇传:“出为南中郎将、 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崇在南中,得鸩鸟雏,以与后军将军王恺。时制,鸩乌不得过江, 为司隶校尉傅祗所纠,诏原之,烧鸩于都街。”晋惠帝初。石崇为南中郎将,镇襄阳,说其在南中,应 是继承了武帝时羊祜为南中郎将所辖的都督区,在时人眼里,视为南中都督区羊祜以南中郎将都督万 里,凸显四中郎将地位之尊崇。其后,在武帝咸宁、太康年问,没有出现新任者,一方面表明当时政治 稳定,四中郎将任职者变迁较小,另一方面也显示晋武帝并不轻易将此名号送出。 三国志卷3 4 羊祜传) 魏晋南捌叫中b b 将考论 太康元年( 2 8 0 ) ,晋武帝统一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一度出现“太康繁盛”局面,史称“牛 马铍野,余粮栖亩”( 干宝:晋纪总论) 。然而。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腐朽和晋武帝立嗣不当,惠帝时 期,政局动荡,制度也开始紊乱,西晋从繁盛迅速走向没落。据晋 5 记载,白惠帝至愍帝末两晋灭 亡,任四中郎将者共2 5 人( 附表3 :西晋阴中郎将表列肯杜曾为南中郎将,但为自称,不是中央政府的任命,不计) , 其中皇族8 人,士族1 7 人。较之武帝时期,皇族任者人数不变,但所占比例不足总数的l 乃,而士族任 者却迅速增加。惠帝即位后,由丁= 没有能力主政,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加剧,先是后宫与外戚争权,很快 宗室诸手也卷入进来,爆发了妖达十多年的“八王之乱”。为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诸王各自拉拢士族, 给予其军权和地位,以便其效力于己。在宗室因混战而势力削弱时,士族各层攫墩了较丈的军事权力。 庞骏西晋士族掌军权初探: 武帝之后,惠,怀愍三帝时期是西晋历史后期,时问从2 9 1 年至3 1 6 年这期间“八王之 乱”在前,“永嘉战乱”继后统治阶级内战、人民起义武装活动、周速少数民族引发的民族战争 使西晋陷入动荡的战争状态加之此期至尊至上的皇帝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集中事权,使在封建体制 构筑下的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出现一个权力真空,国家军、政大权遂为强臣侵夺,分割在这过程中 各种军事力量此起彼侠,相互角遥,导致军权复杂纷呈的变化从军权的权力空间配置看,后期军 权由中央王权向方镇强藩转移;从军权的执控主体看,军权由皇帝向封王再向士族军将流动o 如引文所言,西晋后期,军权由皇族向士族流动。同其他掌握军权的重要职位一样,我们也可以从 这一时期四中郎将的授予上( 士族任者剧增,皇族任者所占比例大幅下降) 看出这种趋势和变化。 二、西晋时期四中郎将职权和地位的变化 晋武帝多以四中郎将为皇族初入仕途之军职,因而,武帝时期,四中郎将除少数士族能掌握较大权 力外,总体上权力较曹魏为低。晋书职官志云:“案武帝置四中郎将,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 然检武帝时期1 2 位方郎将任职者,四位士族全部督军事,而8 个皇族中只有3 位督军事。更重要的是, 这1 2 人中没有持节者,也无一人任刺史或太守,羊祜镇襄阳,荆州刺史也是由杨肇担任的。可见,晋 书职官志所言不确。姑且不谈任刺史一事,四中郎将督军不持节,权力就相对小很多,而那些不督 军的皇族任职者,只能说是晋武帝对宗室的眷顾了。 晋书卷3 7 宗室- 安平献王孚附下邳献王晃传: 晃孝友贞廉,谦虚下士,甚得宗室之称后为长水披豺南中郎将九年,诏日:“南中郎 将、下邳王晃清亮中正,体行明洁,才周政理,有文武策识其以晃为使持节,都督宁益二州诸 军事,安西将军,领益州刺史”晃以疾不行,更拜尚书,迁右仆射久之,出为镇东将军、都 庞骏:西晋士族掌军权初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 9 9 4 4 ,第1 1 3 页 1 2 魏晋南朝叫中郎将考论 督青徐二州诸军事惠帝即位,八为车骑将军,加散骑常侍将诛扬骏,以晃领护军,屯东掖门, 寻守尚书令迁司空,加侍中,令如故元康六年薨,追赠太傅 由上可以看出,司马晃先为南中郎将,并无实权,只是初入仕途的铺垫,后表为使持节,都督宁 益二州诸军事、安两将军,领益州刺史,又迁至镇东将军、都督青徐二州诸军事,才是真正受到重用 而握有实权。因而可以认为,晋武帝时,四中郎将为皇族所任,政治影响提高,实际职权下降。 惠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晋j s 职官志所指的四中郎将“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都 是在惠帝时期实现的。惠帝元康初,石崇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