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doc_第1页
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doc_第2页
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doc_第3页
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doc_第4页
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姓名:陆春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导教师:王新驰20090501ABSTRACTThe boundary of firm has been the core problem of business enterprise theories research. Especially since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he boundary of firm exercises more multifarious. From the horizontal integral to lengthways integral, from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o return to core, the boundary of firm constantly changed and also caused different scholars studies. Such as the lately classic economics theories, the trade expenses economics theories and the lately produce power theories. But these essential business enterprise theories inclined to explain the boundary activity of the firm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s. Although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explains the business boundary activity problem from the angle of ability, it hasnt enough. This thesis answers the boundary of the firm, so as to solidify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This thesis sets up a competence management frame, so as to provide instruction for boundary activity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This thesis takes firm competenc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akes business enterprise type as a connection, it explains the boundary of the firm from both static state angle and dynamic state angle, and it also sets up a competence management frame which keeps competitive advantage. So this thesis has strong theoretic and realistic instruction meaning to the firm boundary strategy. 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1) Basedon analysing the existing firm boundary theories and the competence theories, this thesis perfects existing theory system. It answers the existing of firm from the angle of competence. And it also takes firm as a competence system.(2) Accordingto the competence theories and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type, this thesis explains the relation between firm competence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type so as to come to a decision that the competence type decides business enterprise type.扬州大学硕i:学位论文(3) Thisthesis explains the boundary decision from the angle of core competence and subsidiary competence, it explains the boundary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the dynamic competence, so as to come to a decision that the competence size decides business enterprise boundary.(4)To the demand of competence enhancement, it sets up a competence management fram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continuously competence promoting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obtaining. This frame include competence identify, competence cultivate, competence allocation, competence maintenanc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The demonstration proves the argument of the competence type decide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type, and the competence size decide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boundary. The demonstration shows that the boundary definition according to competence and the competence management frame have important instruction meaning to modem business enterprise strategy and to obtaining and keeping the long-te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business enterprise.Key Words: firm competence, business enterprise type, business enterprise boundary, competence management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 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曰期:二0(/1年6月了曰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釆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 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 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1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曰期:年月7曰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一年石月t日陆春花: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1绪论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经济实体,企业的存在当然有其边界的存在,企 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其边界的运动。从企业组织产生至今,企业的边界在不断地 运动着,特别是从19世纪开始,企业的边界经历了一系列的扩张和收缩运动。从 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企业边界在不断地扩张, 包括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的横向并购、20世纪20年代的纵向并购、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初的混合并购。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对 以往的扩张活动进行了修正。首先,出现了大量的资产剥离活动,众多企业改变 以往的多元化扩张战略,实施归核化经营战略,即企业将非主导的业务分拆出去, 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经营。其次,当今企业的兼并已由不相关多元化的纵向 一体化转向高度相关的横向一体化,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第三,企业与市 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企业整体的平均规模在缩小,企业的实体边界有收缩的 趋势,但企业的虚拟边界却是在不断地扩张,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大大加强, 各种形式的中间组织急速发展,如战略联盟、非核心业务外包、供应链管理、虚 拟企业等。企业的边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变化着。这一变化迫使人们去思考 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企业的合理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以及究竟是什么因素限 制着企业的规模和范围。最早从斯密的古典分工与协作生产理论开始,到新古典 经济学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新产权学派理论等等,不同学者对企业边界 运动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些理论偏向于从 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企业的边界运动,忽视了企业的能力性质。而企业能力理 论从能力的角度阐释企业的存在和企业的边界运动,将企业看做是一个能力体系 的集合,并认为企业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边界运动的关 键因素,因而运用企业能力理论可以对企业边界问题作出一个较为圆满的解释。本文从管理学的视角基于能力理论的角度对企业的边界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核 心思想是:能力结构决定企业类型,能力大小决定企业边界。 1.1.2选题意义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的边界对于促进企业自 身的存在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又能使企业在自身运行 时实现难以达到的目标。因此,研究企业边界的界定和演变对现代企业的建设和 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2、本文旨在从企业能力理论的角度解释企业的边界问题,将企业看作是一个 能力体系的集合,通过提出能力结构决定企业类型、能力大小决定企业边界的观 点来完善原有的企业能力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本文从企业发展规律出发,探讨企业能力与企业边界运动之间的关系。从 核心能力和附属能力的角度解释企业的边界界定,从动态能力的角度解释企业的 边界演变,并构建了企业能力管理框架,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和持续竞争优势 的获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2研究目的、硏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从企业能力理论的角度对企业边界问题进行回答,拟达到以下几个 目标:1、对企业边界和能力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2、对企业能力的类型进行界定,构建一个全面的能力体系;3、将能力体系与企业类型进行匹配,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探讨企业边界 的界定和演变,以论证能力结构决定企业类型、能力大小决定企业边界的观点;4、构建企业能力管理框架。 1.2.2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本部分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 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等内容。第二章是对现有的企业边界和能力理论进行文献回顾与评述,这是本文的理 论基础。在这一章中,按照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分别对古典分工与协作生产理 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新产权学派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 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和评述,特别对企业能力理论进行详细回顾,包括企业能力 理论的形成、内容(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和企业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评述。第三章,首先是说明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的集合,并以价值链活动 为基础构建企业的能力体系;然后对企业类型进行界定,并将能力体系和企业类 型进行匹配,提出核心观点之一“能力结构决定企业类型”;最后基于能力的视角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解释企业边界界定及演变,提出核心观点之二 “能力大小 决定企业边界”。第四章,为了促进企业边界的有效发展,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本章提 出一个能力管理框架,包括能力的识别、培育、配置、维护和发展五个方面。第五章,通过对江苏国力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来论证本文 的核心观点。第六章,结论及研究展望。 1.2.3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大量收集国内外有关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加以 整理并分析,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以构建论文的理论基础。2、实证分析法。通过对江苏国力锻压机床有限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获取必要的 一手资料,以此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论证本文的观点。1.3本文的创新1、从企业能力的角度解释企业边界问题,将企业看做是一个能力体系的集合; 将能力体系与企业类型结合,提出能力结构决定企业类型的观点:从核心能力和 附属能力的角度解释企业边界决定,并从动态能力的角度解释企业边界演变和发 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能力大小决定企业边界的观点,从而 完善现有的能力理论。2、为了保持企业能力的提升,获取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本文构建了能力管 理框架,从能力的识别、培育、配置、维护和发展五个方面对能力进行系统的整 合与管理,对企业能力的提升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 代企业发展规律相符和。2文献回顾与评述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细胞,自然也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最 受宠爱的对象,而企业存在和企业边界的问题是企业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关于 企业存在和企业边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经新古 典经济学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新产权学派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等各阶段 学者的努力而得以发展。2.1古典分工与协作生产理论在古典分工与协作生产理论中,对企业问题的认识侧重于分工和协作所带来 的企业规模扩大的角度,此时的企业只能算是一种初级的企业形态,而企业边界 也是一个非常粗略的概念。斯密1776年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强调了专业化和分工所带来的规模报酬递 增现象。斯密把分工和企业的界限联系起来,认为企业的边界由分工的程度及相 应的市场规模和容量决定。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上的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 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 1997)”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而这种技 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从而导致企业规模的更进一步扩 大。但是,他又认为,这种企业规模的扩张不是无限的,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限 制。斯密的理论为我们研究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有其特殊的意义。但是,分 工并不必然导致企业的出现,分工的各环节亦可通过市场组织起来。企业边界由 分工程度决定的理念实际上没有具体区分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因而最终很难 准确界定企业边界究竟在哪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企业问题也有述及,他认为企业的产生是人类劳动 技能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企业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协作及其对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他指出,协作和单个劳动之间肯定是一种1+12 的关系,也就是说团队生产创造合作剩余”,因此,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应由协作 劳动创造剩余的大小决定,或者说共同劳动的规模由团队协作生产产生的集体力 所决定。此外,由于协作生产是技术上不可分的,所以,协作的规模就是企业的 最小规模,技术的变革能导致生产所需的最低资本额发生变化,使协作规模变大, 从而导致企业边界扩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边界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技术手段。 马克思的协作生产理论深刻地分析了企业随着协作而产生,并随着其深化而不断 扩张的趋势,但他并没有能具体分析企业边界和协作程度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因为协作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和协调。可见,古典分工与协作生产理论中, 企业的规模与企业内分工协作和社会分工协作的关系处于模糊状态。2.2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延续了古典分工与协作生产理论的传 统,关注企业的生产属性,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规模,把企业看作是 一个生产函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企业体系就是一个由参数和变量构成的联合方程组表 示的一般化的均衡体系,其中参数表示经济环境,是外生的;变量则是由体系本 身所决定的、需要解出的结果;方程表示均衡条件。这种视角下的企业就成了将 若干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性单位,其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表示出来: Y=F(Xi,X2,,Xi,X),其中i=l,2,n。式中,Y表示产出,Xi表示第 i种要素。企业所要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从这个公式所表达的均衡体系中得出最优均 衡或均衡条件。由此可见,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把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生产性函数,在完全信 息、市场出清和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下,运用边际和均衡的分析方法,分析厂商 如何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以此决定企业的边界。该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目标 是企业边界决定的基本原则。在这种理论中根本不需要企业是一种组织,它所需 要的全部是一个简单的所有者管理者雇员关系,而且,实际上新古典经 济学理论也没有注意实现企业内众多的组织问题(德姆赛茨,1999)。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虽然以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分析企业的边界,符合微观经济 主体的“经纪人”的基本假设,但其理论只是从生产成本方面来分析企业的规模, 把企业作为一个生产工具和“黑箱”看待。至于企业活动为什么是在这样一种结 构中进行,或者说分工和组织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黑箱”内部发生了什么,为 什么存在,以及作为“黑箱”的企业的扩张和收缩过程本身是否亳无代价等问题 则根本没有论及。2.3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按照通常的观点,关于企业存在和企业边界问题的探讨兴盛于科斯1937年发 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交易费用经 济学理论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仅从生产成本方面来分析企业问题的弊端,提出 交易成本等概念,同时继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边际替代分析等方法,解释企业的 存在、边界、结构及成长。科斯认为,企业就是作为市场交易来组织生产的替代物而出现的(Coase, 1937)。只要企业的管理成本低于其所替代的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活动的调整所 获的收益多于企业的组织成本,人们就会釆用企业”这种方式。这意味着企业 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市场是通过价格手段来调节,企 业内部则是通过权威来实现。鉴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采用价格机 制组织生产明显的成本是发现有关价格的成本(Coase,1937)”,而企业权威关系 却能大量减少需分散定价的交易数量,所以,企业作为节约成本的市场替代物而 得以存在。科斯将企业视为节约成本的市场替代物的思想对企业边界的界定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企业的存在或扩充取决于成本之间的比较:当企业内部的成本高于市场 交易的成本时,企业边界(规模)将趋于缩小乃至消失,即市场替代企业;反之, 企业得以存在或扩充边界(规模),即企业代替市场。科斯之后,阿尔钦和德姆赛茨、威廉姆森、克莱因等从不同侧面进一步完善 和发展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其中,阿尔钦和德姆赛茨(1972)从团队、绩效 测度的困难及偷懒的角度对企业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团队生产的总收益在减掉监 督成本以后还优于分别进行生产的收益的总和时,企业就由此产生。威廉姆森 (Williamson, 1985)关于企业边界与规模的理论框架是对科斯思想的深化。他的 观点是: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与资产专用性决定企业边界与组织规植的变化。不 确定性越大,内在化程度越高;交易频率越高,越需内在化;资产专用性越强, 越需要内在化。按照这种逻辑,纵向一体化及企业组织的扩大会逐步取代市场交 易和横向一体化进程。于是,企业边界越来越大。克莱因等(Klein,1992)则从 契约的不完全和资产专用性出发对“要挟”理论和契约自我履行机制作了进一步 分析,认为纵向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节约了 履约成本,使企业内的交易比企业间的交易更为经济。综上所述,以科斯等为代表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将交换关系、交易成本变 动作为企业形成(边界变动)的基本依据,使人们意识到交易费用及对分工效率 的重要影响。但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忽视了企业的生产 属性,而生产是企业的主要功能;二是按照科斯等的观点,企业的边界应该是明 晰的,但实际上企业的边界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三是不能合理解释企业规模与市 场规模同步扩大的历史现象,因为按照科斯等的理论,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企业管 理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企业规模的扩大就意味着市场规模的缩小,企业 规模与市场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2.4新产权学派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的缺陷,引发了新产权学派的不满。新产权学派认为: 存在专用性投资的企业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这会影响各方的事前关系专用性 投资,因此应该设计某种最佳产权结构来保证最大化的联合产出。最佳产权结构 通常要求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所有权安排给投资重要的一方,或者投资是不可 缺的一方。陆春花: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21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 and Hart, 1986),哈特和穆尔(Hart and Moore, 1990),哈特(Hart, 1995)以不完全契约为背景,构建了著名的格罗斯曼一哈特 一穆尔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是由它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构成的。不完全契约 的存在,使一部分资产的权利在合约中不能明确界定或界定成本相当高,形成所 谓的剩余控制权,这种权利成为所有权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剩余控制权是关 于企业非人力资产在初始合同未规定的所有情况下如何被使用的那种排他性决定 权,这种权力天然地归非人力资产所有者所有。不同的剩金控制权安排会影响资 产所有者各方的投资决策,而且达成契约后也会对各方产生不同的激励,从而影 响效率。因此,格罗斯曼一哈特一穆尔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比较各种所有权 (剩余控制权)安排的效率差别上,并从这个角度分析企业边界的决定。格罗斯曼一哈特一穆尔模型用资产所有权最优配置来解释企业的边界问题, 将企业视为资产,并将对企业的所有权等同于财产所有权,因此,他们认为的企 业边界实质上就是对企业财产所拥有的产权。然而,对企业的所有权是指对剩余 的索取权,不同于财产所有权,因此,格罗斯曼等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企业的边 界并不是对财产产权的界定。2.5企业能力理论为了克服上述理论的缺陷,一些学者提出,必须要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寻 求一种全新的理论,以更好地解释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边界在 哪里、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以及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等问题。学者们把 研究的视野聚焦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能、能力及知识,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 度分析企业,一种全新的理ife企业能力理论应运而生。 2.5.1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拥有一组特定资源和特殊能力的组织结合体,它 能够运用这些资源和能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效地处理 现实生产中的各种难题(徐康宁、郭昕炜,2001)。企业能力理论用能力(资源、 技能、特殊能力、知识等)概念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存在、边界、结构及成长问题, 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企业内在成长理论为企业能力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基 础。企业内在成长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斯密(1776)提出 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成长。他认为分 工意味着某些企业专门从事某一行业、某一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因而在此方面形 成的能力比别人更强。他提出劳动分工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生产效率:第一,工 人重复类似的工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第二,把复杂的工作任务分解为众多简单 的作业工序后,工人由一项工作转向另一项工作的转化成本大幅度降低;第三, 一个工人专门从事一项简单的工作有利于机器代替手工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 率。可见企业内部分工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影响企业的成长。马歇尔(Marshell, 1925)进一步发展了劳动分工的思想,提出了企业内部各 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指出这种分工直接与各自 的技能和知识相关,马歇尔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 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他认为,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职能分工产生了不同的职 能单元,不同的职能单元拥有不同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由此导致了企业内部差异, 产生了协调与整合各职能部门间关系的“内部”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产业是由 不同专业分工的企业构成的,产业中的各企业在生产管理、专业知识和市场份额 等方面是异质的,不同企业间也需要协调解决“外部”经济问题。为此,马歇尔 建议应当把源于企业的“内部”经济问题和源于企业之间交互作用的“外部”经 济问题区别开来。这两类经济问题后来演变为后马歇尔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在 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了潘罗斯和理查德森各自独立的深入研究。与马歇尔相比,潘罗斯几乎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的研 究。潘罗斯把企业定义为“被一个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体 (Penrose, 1959)”,认为企业是在特定管理框架之内的一组资源的组合,企业内 在因素决定企业成长,企业成长是企业有效的协调其资源和管理职能的结果。她 认为企业使用自己拥有的资源所产生的服务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企业的成长并 非由市场的均衡力量所决定,而是由每个企业自身的独特力量所推动。因为,能 力只能产生于对资源的使用过程,所以,每个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能力 必然是独特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她主张企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地挖掘未利用 资源的无限动态变化的经营管理过程,管理资源是企业成长的资源,突破管理服 务供给的限制,释放管理能力对企业成长有着显著的意义。潘罗斯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马歇尔经济理论中的“内部经济”问题,而理查德 森(Richardson)则把注意力集中于马歇尔经济理论中的外部经济”问题。理查 德森是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他对企业能力进行了区分,能力反 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是企业活动的基础。企业的具体活动,基于 同一能力的经营活动可称为“替代性活动”,而基于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条件, 并与其他活动相匹配的经营活动可称为“互补性活动”。“替代性活动在企业范围 内部组织协调,因为一个组织能力的发挥倾向于使其自身精通的经济活动专业化; 互补性活动则要由具有不同能力的企业之间进行整合和交流来实现;而当企业遇 到既非替代性活动,也非互补性活动时,更好的决策方式是交由市场来承担。 (Richardson, 1972)”此外,理查德森还宣称,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基本的制度 形式之间,存在着迄今为止一直被人们忽视的第三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形式, 即组织间协调。“这种相互协调方式不应完全置于企业之中,因为这种活动并非相 互替代,也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力量,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某种物品总供给和总需 求的平衡,而是单个企业投资计划之间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相互匹配。(Richardson, 1972)”2.5.2企业能力理论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企 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基础 理论”等理论,推动企业能力理论不断向前发展。 2.5.2.1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是在潘罗斯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沃纳菲尔特、巴尼等人的 发展而形成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讨论企业之间为何会产生绩效上 的差异以及企业如何利用它们来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沃纳菲尔特(Wemerfelt) 1984年发表了经典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标志 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诞生。沃纳菲尔特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他将资源定 义为“任何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给定企业的力量或弱点的东西,更正式地说,一个 企业的资源可以被定义为企业半永久性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资源的例子 有:品牌、内部技术如知识、高技能雇员、合作伙伴、设备、高效流程、资本等。 (Wemerfelt, 1984)”资源“位势障碍”保护了自身的优势资源,并在其被利用过 程中将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保证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1986年,巴尼(Barney)发表文章认为,假如战略性资源在所有相互竞争的企业中均匀分布且可以自由流动的话,企业不可能利用其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Barney, 1986),因此引发竞争优势的“资源”必然具备:有价值、稀缺性、难 以完全仿制、无法替代、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为企业获得等五个充分条件,那么 “资源”可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所控制的并使其能够制定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 的战略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征、信息、知识等。(Barney, 1991)” 1989年,迪瑞克斯和库尔(Dierickx and Cool)则在批评巴尼的基础上,以“资 产存量积累”分析框架强调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的内生性质,企业有效竞争的资 产存量只能通过连贯性投资才能积累起来,即内生发展起来,而不能通过公开市 场交易获得。所以“历史上的成功带来了有利的原始资产积累,并进一步为将来 的资产积累奠定基础0 (Dierickx and Cool, 1989)” 2.5.2.2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内的资源有多种多样,但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基于 这些考虑,一些学者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 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 力,而企业本质上是“能力的独特集合体”,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的核 心能力。正如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所认为的,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 面的资源、技术、不同技能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并没有超出企业能力理论的边界,只是企业能力理论发展 的新阶段,它更强调能力的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特征。1990年,普拉哈 拉德和哈默(Prahalad and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影响深远的“公 司核心能力”一文,正式确立了核心能力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的地位。普拉哈拉 德和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 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ad and Hamel, 1990)”,具有三个 重要特征:(1)延展性,即核心能力为企业进入多产品市场提供支持,保证企业 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2)用户价值,即企业依靠核心能力能为客户提 供可识别的根本价值差异,且价值超越;(3)独特性,即竞争对手难以模仿,与 其他企业资源相比,受替代品威胁相对最小。陆春花:基于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研究15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强调核心能力的培育发生在多层次上:第一,开发与获取 构成核心能力的技能和技术层面,以形成一定的核心能力;第二,整合核心能力 层面,一组分散的技能、专长必然需要有机协调、有效整合;第三,核心产品市 场份额层面,核心产品连接企业核心能力与终端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体现。 因此,企业短期竞争力来源于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而长期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 业能实现低成本、反应迅速、独特的“核心能力”。虽然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目前尚无统一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但在一些问题上己 达成初步共识,即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 的来源,而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 2.5.2.3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个人决策的有限理性,对企业来说,某一时期形成的 核心能力不能够长期维持。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能力置于环境 中分析,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不仅要关注能力的突出性、特殊性,还应着眼于 能力的动态性、适应性。动态能力概念和理论于1990年由提斯(Teece)、皮萨诺 (Pisano)和舒恩(Shuen)在公司能力、资源和战略概念一文中首次提出, 并经过1994年提斯、皮萨诺的静态规则与动态能力、1997年提斯、皮萨诺和 舒恩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提斯、皮萨诺和舒恩将演化经济学的企业行为和能力模型引入能力理论,建 立并发展了动态能力理论。所谓“动态”,即强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 业应具备适时学习、更新知识、发展能力的技巧与意向;而所谓“能力”,即强调 在企业整合、重组内外部资源,构建自身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要时能发挥战略 性管理效用。动态企业能力理论框架中包含三个关键性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路径。(1) 组织过程。组织过程在企业运行中有三个作用:协调与整合、学习、重构与转变。 (2)位置。企业在行业竞争与对外服务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些先天或后天的“根 本性差异”,使得企业追逐特定的战略定位,并处于市场的特定位次。企业的战略 位置不仅取决于组织过程,还取决于特定资源。(3)路径。企业动杰能力的发展受到路径依赖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将重点集中于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内生 创造上,强调企业战略选择在静态时点的有限性,坚持竞争优势来源于嵌入在企 业内部运行的、由组织过程和位置决定、演进路径塑造的高绩效的惯例中。(Teece Pisano and Shuen, 1997) 2.5.2.4企业知识基础理论随着对能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隐藏在企业能力 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 仿的隐性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同时,正是由于知识所固有的性 质导致了企业能力的核心刚性。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是从分析知识的特性开始的。传统的企业理论虽然也使用 知识这一概念,但它所关注的仅仅是那些能够得以明晰地说明的显性知识,而不 是具有意会性的隐性知识。而企业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知识是高度情境化的, 具有意会性和离散分布性的特征。知识的意会性是指知识的不可完全表达性,它意 味着企业知识是通过特定实践获得的,并且它的使用对企业内部环境具有高度的 依赖性。知识的离散分布性是指企业知识不可能以集中的形式存在于某一单个头 脑中,而只能由那些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人或团队分散化地掌握。企业知识的意 会性和离散分布性,决定了它的难以转移性和不可模仿性,也决定了企业的异质 性,因而构成竞争优势的源泉。按照巴尼关于资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讨论,企业的知识满 足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完全被模仿的和不能完全被替代的四个条件。事实上, 无论是能力理论还是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都强调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的“独特 资源”,这种“独特资源”不是别的,正是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和模仿的知识。 企业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组织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企业 核心能力基础,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2.5.3企业能力理论的评述围绕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基于资源、核心能力、动态 能力、知识等的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形成了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框架。企业能力理论立足于企业内部,把企业内生的能力作为研究的视角,认为企 业内部条件对获得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独特资源与能力是解 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是一个具有特殊能力的组织, 这种特殊能力形成某种内核,企业的活动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与性质,企业的边 界取决于能力的发挥。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把经济学与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 且把理论与实践也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不仅从本质上去认识和分析企业,而且植 根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显然,企业能力理论对于企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企业的持续成长,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企业能力理论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终究形成时间不长,相对不 算成熟,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包括:(1)企业能力理论侧重于关注企业内部“惯 性”,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导致与企业边界的关系没有得到 很好的解决,对维持核心能力的持续性也很难得到实证支持。(2)能力体系的识 别、培育、保持与提升等能力战略管理问题缺乏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具有很大 的研究空间。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企业能力与企业边界3.1企业能力体系3.1.1企业:能力体系的集合对于企业本质,从不同的角度有着各不相同的解释。古典分工与协作生产理 论强调企业随着分工协作而产生,并随着分工协作的深化而不断地扩张和发展, 但该理论并没有能具体地分析企业边界和分工程度与企业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因为分工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和协调。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把企业作为一个 生产函数,假定企业是先验地存在着的,只是在既定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探讨利 润一产出最大化的途径,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过于强 调企业的交易性,也即市场的协调功能,以此来研究企业和市场的替代关系,认 为交易费用的存在是企业存在的充分条件而忽视了其生产功能。新产权学派理论 从资产所有权的角度出发,将企业视为资产,并将对企业的所有权等同于财产所 有权,显然并不可取。相对于上述传统企业理论而言,企业能力理论打开了企业的“黑箱”,对企业 存在做出了全面而深入的解释。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 具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异质性或特质性能力,这并不能通过交易从市场上取得。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应当以最本质的同质的东西来界定企业存在和企 业边界,这种同质的东西就是“能力”。企业的能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学习的结果, 和企业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企业的经历等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路 径依赖性。扬州大学硕i:学位论文21企业能力是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基本单元。首先,对企业进行分析的最小单元, 既不是单个的“人”,也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一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 则组成的“组织单元”,更不是其它的“物”的因素或具有“社会”性质的规则因 素,而是反映企业本质的能力。其次,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 源或资产,企业能力可以从本质上把企业能够承担和进行内部处理的各种活动界 定清楚,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第三,企业生存最终要 由市场来检验,因此,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企业的竞 争优势是由其所拥有的独特能力决定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单个企业拥有的比竞 争对手能够更加卓有成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第四,如 果一个企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地 位,则企业可以将这种能力应用于其他业务单位,实现竞争优势拓展。第五,企 业能力的动态发展保证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由此可见,企业能力是企业生 存和发展的关键,也就可以说企业能力是企业的本质。按照上述观点,既然企业 能力是企业的本质,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企业是一种能力体系的集合。 3.1.2企业能力体系的构成按照上述分析,企业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能力体系的集合。为了描述企业能力 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从企业所进行的活动来理解。理查德森关于能力与活 动的关系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我们把产业想象为进行大量的活动,包括与发现和 估计未来需求有关的活动,与研究、开发和设计有关的活动,与物质产品转换和 商品销售等过程的实施和协调有关的活动;并且,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活动必 须由有合适的能力,或者换句话说,有合适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组织进行。 (Richardson, 1972)”可见,企业的能力体现在它所支持的企业活动之中。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活 动是一种容易辨识的表面化的东西,相对而言,企业能力则是一种不易辨识的深 层次的东西,隐藏在企业的各项活动背后,支持企业活动的进行。因此,为了描 述深层次的企业能力,我们必须从对企业活动的分析入手,理清企业的各类活动 及其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来描述企业的能力体系。美国著名战略家波特(Porter,1985)的价值链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企业 活动进行分析的框架。波特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 那么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 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如图3.1所示:企业基础设施 利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开发V购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营销服务Z利 /动图 活 本 基辅 助、 活 动利资源管理开发润采购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营销利润值 价 本 基 1 如图3.1所示,企业的价值活动被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基本活 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 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 能以相互支持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 营销和服务;辅助活动主要包括釆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 价值链分析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它能有效地分析在企业从事的所有活动中, 哪些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并说明如何将一系列活动组成体系,以建 立有效竞争优势。从上述对价值链体系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是直接 生产活动,一般属于核心能力的范畴;而辅助活动是为基本活动提供支持的活动, 一般属于附属能力的范畤。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中的各类子活动又由相应的子能 力支持。此外,为了保持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还需要具备动态能力。因此,基于 以上观点,我们构造出如图3.2所示的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