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题目】: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研究 【作者】= 程光耀 【摘要】同字为训是一种特殊的训诂现象,在释名中也是一种重要的 释词方法。因此,以往研究者对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或多或少有过关注。 所谓同字为训,就是在训释语中重现了被训词。这个重现的被训词,是训释 语中的关键部分,它直接解释了被训词的语源义。表面上看这是以被训词本身解 释被训词,但实质上其被训词与重现词只是字形相同,意义却并不完全相同,语 音和词性有时也不相同。 在释名中,同字为训共1 5 8 例,可分为三类:典型式,即直解式的“a , a 也”类;次典型式,即直解+ 说解式的“a ,a 也,a a c a c c a ” 类;非典型式,即说解式的“a ,m a m a a c a c c a ”类。 在释名中,同字为训的被训词与重现词之间的字形关系,有同形多义、 同形异词、其中一个用古今字和其中一个用假借字四种情况;其语音关系,有声 同韵同、声近韵同两种情况;其词性关系,有都是名词、前名后动、前名后形和 前名后声四种情况;其意义关系,有形貌相似、功能相似和动作相似等相似联系, 以及形貌相关、功能相关和性质相关等相关联系两种情况。 在释名中,同字为训的历史地位,表现在被首次大量采用,且发展更加 成熟;其训诂价值,表现在所用的探源方法独特,表现的认知方式合理;其释义 缺陷,表现在阅读者不容易理解,训释者主观性太强。其中合理的认知方式,主 要是指利用相似联系途径解释的同字为训就是隐喻方式,利用相关联系途径解释 的同字为训就是转喻方式。 同字为训是声训,即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探求语源。这与释名的主要目 的正合,因此释名彳大量采用同字为训。 【关键词】:释名;同字为训现象;形式类别;内在实质;训诂价值 英文摘要 s u b j e c t :a s t u d y o n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e x p l a i n i n g a w o r d b y a w o r d h a v i n g t h es a n l ec h a r a c t e rb u td i f f e r e n tm e a n i n gi ns h im i n g a u t h o r l :c h e n gg u a n g - y a o s u m m a r y e x p l a i n i n gaw o r db yaw o r dh a v i n gt h es a m ec h a r a c t e rb u t d i f f e r e n tm e a n i n gi sas p e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 o f e x p l a i n i n gw o r d s i na n c i e n tb o o k s i ti s a l s oas p e c i a lm e t h o do fe x p l a i n i n gw o r d si ns h im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t h ef o r m e r 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m o r eo rl e s sp a i da t t e n t i o n st o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i ns h im i n g e x p l a i n i n gaw o r db yaw o r dh a v i n gt h es a m ec h a r a c t e rb u td i f f e r e n tm e a n i n gi s am e t h o do f e x p l a i n i n gw o r d s ,w h i c ht h ee x p l a i n e dw o r dr e a p p e a r si nt h ee x p l a i n i n g s t a t e m e n t t h ee x p l a i n e dw o r dr e a p p e a r si nt h ee x p l a i n i n gs t a t e m e n t ,c a l lb ec a l l e df o r t h er e a p p e a r i n gw o r d t h er e a p p e a r i n gw o r di st h ek e yp a r to ft h ee x p l a i n i n g s t a t e m e n t i ti su s e dt oe x p l o r et h el a n g u a g es o u r c eo ft h ee x p l a i n e dw o r d o nt h e s u r f a c e ,t h i sm e t h o di st oe x p l a i nt h ee x p l a i n e dw o r db yi t s e l f i ne f f e c t ,t h e r e a p p e a r i n gw o r da n dt h ee x p l a i n e dw o r do n l yh a v et h es a m ec h a r a c t e r ,b u td i f f e ri n m e a n i n g ,s o m e t i m e si n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p a r to f s p e e c h i n s h i m i n g ,t h e r ea r e l 5 8e x a m p l e so f t h i s k i n d t h e y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r e e t y p e s :( a ) t h ec l a s s i c a lo n e s ,t h a ti s “a ,ay e ”,w h i c he x p l a i n saw o r db ya w o r d d i r e c t l y ;( b ) t h ep r o x i m a t e l yc l a s s i c a lo n e s ,t h a ti s “a ,ay e ,a aa c a c c a ”,w h i c he x p l a i n saw o r db yaw o r df i r s t ,t h e ne x p l a i n si tb yae x p l a i n i n g s t a t e m e n t ;( c ) t h en o tc l a s s i c a lo n e s ,t h a ti s “a ,a a a a a c a c c a ”, w h i c he x p l a i n saw o r db yae x p l a i n i n gs t a t e m e n t i ns h im i n g ,t h ee x p l a i n e dw o r da n dt h er e a p p e a r i n gw o r do ft h i sk i n do f e x a m p l e s ,h a v em a n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nt h ea s p e c to fc h a r a c t e r ,t h e r ea r ef o u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 a ) t h e ya r et h es a m ew o r db u th a v ed i f f e r e n tm e a n i n g s ;( b ) t h e ya r e d i f f e r e n t w o r d sb u t h a v e t h es a m e c h a r a c t e r ;( c ) o n e o f t h e m i s a na n c i e n tc h a r a c t e r o rad e s c e n d e n tc h a r a c t e r ;( d ) o n eo ft h e mu s e sac h a r a c t e rw h i c hi su s e df o ro t h e r w o r d s i nt h ea s p e c to f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t h e r ea r et w o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 a ) t h e yh a v et h e 3 英文摘要 g a m e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 b ) t h e yh a v es i m i l a rf i r s ts o u n db u tt h es a m ef i n a ls o u n d i nt h e a s p e c t o f p a r t o f s p e e c h 。t h e r e a l e f o u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 a ) t h e y a r e b o t h n o r m s ( b ) t h ef o r m e ri san o u n ,b u tt h el a t t e ri sav e r b ;( c ) t h ef o r m e ri san o u n ,b u tt h el a t t e r i sa l la d j e c t i v e :( d ) t h ef o r m e ri san o u n ,t h el a t t e ri saw o r dw h i c hi si ni m i t a t i o no f s o m es o u n d i nt h ea s p e c to f m e a n i n g t h e r ea r et w o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 a ) t h e yh a v e s i m i l a rs h a p e s ,f u n c t i o no ra c t i o na n ds oo n ;( b ) t h e yh a v ec o r r e l a t e ds h a p e s ,f u n c t i o n o rp r o p e r t i e sa n ds oo n h is h im i n g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e x p l a i n i n gaw o r db yaw o r dh a v i n gt h es a m e c h a r a c t e rb u td i f f e r e n tm e a n i n gh a si t so w n p l a c ei nh i s t o r y :( a ) i ti st h ef i r s tt i m et h a t t h e r ea r em a n ye x a m p l e so f t h i sk i n di nal e x i c o n ;( b ) t h em e t h o dh a sa l s ob e e nv e r y m u c hd e v e l o p e di ns h im i n g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h a si t so w nv a l u e :( a ) i ti sas p e c i a l m e t h o d ;( b ) t h em e t h o da l s or e l a t e sw i t hc o g n i t i v es t y l e ,t h a ti s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w h i c ht h ee x p l a i n e dw o r da n dt h er e a p p e a r i n gw o r dh a v es i m i l a rs h a p e s ,f u n c t i o no r a c t i o ni sam e t a p h o r ,a n d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w h i c ht h ee x p l a i n e dw o r da n dt h e r e a p p e a r i n gw o r dh a v ec o r r e l a t e ds h a p e s ,f u n c t i o no rp r o p e r t i e si sam e t o n y m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h a si t so w nd e f e c t s :( a ) i ti sn o te a s yf o rt h er e a d e rt oc a t c ho n ;( b ) t h ee x p l a i n e ra n dh i se x p l a n a t i o ns o m e t i m e sa r es u b j e c t i v e t h em e t h o di st oe x p l o r et h el a n g u a g es o u r c eo f aw o r db yaw o r dw h i c hh a st h e s a m eo rs i m i l a r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t h i si sq u i t eu pt ot h em a i np u r p o s eo f s h im i n g a n d s o i t i sa d o p t e d a l o t i n s h i m i n g 【k e yw o r d s1 1 s h im i n g 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e x p l a i n i n gaw o r db yaw o r d h a v i n gt h es a m ec h a r a c t e rb u td i f f e r e n tm e a n i n g ;t y p e s ;h e a r t ;v a l u e 4 引言 在释名 o z l 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训诂现象:被训词在训释语中重现,并且 是训释语中的关键部分,它直接解释了被训词的语源义。表面上这是以被训词本 身解释被训词,而实际上被训词与这个重现的被训词( 以下简称重现词) 只是字 形相同,意义却并不完全相同,语音和词性有时也不相同。例如: ( 0 0 1 ) 传,传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後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也。( 释 宫室p 2 7 0 ) o ( 0 0 2 ) 齐,齐也,地在勃海之南,勃齐之中也。( 释州国p 9 1 ) 例( 0 0 1 ) 中,前后共出现三个“传”,分别称作:“传l ”、“传2 ”和“传3 ”。其 中“传i ”是被训词,“传2 ”、“传3 ”都是重现词。“传t ”与“传2 ”、“传,”字 形相同,但意义、语音和词性都不相同:“传l ”意为“驿传”,上古音为端母元 韵 ,名词;“传2 - “传3 ”意为“相传”,上古音为定母元韵,动词。这一例是 用“相传”义的动词“传2 - “传3 ”解释“驿传”义的名词“传l ”的性质特征, 即“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後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例( 0 0 2 ) 中,被训词“齐i ” 与重现词“齐2 ”、“齐3 ”则字形相同,意义不同,语音和词性倒相同。“齐”上 古只有一音为从母脂韵。“齐l ”意为“齐国”,名词。“齐2 ”、“齐3 ”也是名词, 但“齐2 ”、“齐3 ”当为“脐”的古字,所以意义为“腹脐”。王先谦注:“苏林 引解道彪齐记云:临蕾城南有天齐泉,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天之腹 脐也:先谦曰:吴校下勃作如是。”1 0 1 】( p 9 1 看来,这一例是用“腹脐”义 的名词“齐2 ”、“齐3 ”解释“齐国”义的名词“齐i ”的地点特征,即“地在渤 海之南”,就像腹脐在中间一样。 这种被训词与重现词字形相同,意义却不完全相同,语音和词性或者相同或 者不相同的训诂现象,就是同字为训现象。而本文要研究的对象,就是释名 中的这种同字为训现象。 。本文摘录的刘熙释名中的训沽实例,采白干先谦释名疏证补川l ,形式均如此例所 示,例后的“( 释宫宝p 2 7 0 ) ”,表示例( 0 0 1 ) 这一条实例摘自释名疏证补的第2 7 0 页,且是释名中释宫室部分的,下类推。另外,为便区别和统计,凡本文摘录的释 名中的同字为训实例,统一标有( 0 0 1 ) 、( 0 0 2 ) 等序号,而其它各种刖例则均无标号。 ;本文所埘上古音采臼唐作藩上古音手册1 0 2 l ,但在文中不再一一标注该音住l s 中的页码。 6 第一章研究设想 同字为训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训诂现象,而且在释名中这类现象又特别多, 因此引起了古今研究者或多或少的关注。 第一节研究现状 以往对释名同字为训现象的研究,多是在研究释名声训时所作,但 总起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研究成果 清代顾广圻释名略例综括释名全书,把所有声训分为两类:“本字” 和“易字”。又细分为l o 小类,其中“本字”类中有:“本字”、“叠本字”、“本 字而易字”。1 0 3 1 刑3 顾广圻所说的“本字”一类。,虽是对释名声训体例的分 析,但包含了同字为训,所以也可看作对同字为训现象的论述。 毕沅在研究释名时,曾经注意到了部分同字为训中被训词与重现词字音 的不同。例如: ( 0 0 3 ) 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释天p 2 6 ) 毕沅在“宿l ”后注:“息柚反,下皆所录反。”【o l 】( p 2 6 但毕沅所说,当为中古音 之别。“宿”现在有三个音:宿( 星宿) ,x i f l ;宿( 止宿) ,s o ;宿( 一宿) ,x i a 。 这三个音,上古均为心母觉韵,中古时为二音:宿( 星宿) ,息救切国;宿( 止宿、 一宿) ,息逐切。这一例是用“止宿”义的动词“宿2 ”、“宿3 ”解释“星宿”义 的名词“宿l ”的状态特征,即“各止宿其处”。 叶德炯不仅注意到了释名中部分同字为训中被训词与重现词字音的不同, 并且阐释了两词词义之间的引申关系: ( 0 0 4 ) 乐,乐也,使人好乐之也。( 释言语p 1 8 5 ) 叶德炯注:“乐字古有二音,一读如礼乐之乐,此正音;引申之则为喜乐之乐, 一读如乐山乐水之乐,此变音也。凡音之转变,皆以音疾徐轻重为之,后世四声 之法,盖即仿此。”i o q t p l 8 5 ) “乐”上古时即有二音:乐( 乐器、礼乐) ,疑母药韵; o 有关顾r 圻所谈“本字”类的这三小类的具体说法,详址本文第2 2 页。 。本文所 h 中占音,人部分采臼j - 声树编录、李荣参订的占今字音对照手册1 0 4 1 ,但文中 不- 再一一标注该音住 s 中的具体页码;有些从该 5 中雄以书剑的,则采白余硒永新技互;t 宋本广韵t 0 5 中的原文及余遁水注文,且部标有相麻页码。 一7 一 第一章研究设想;第一节研究现状 乐( 快乐、喜乐) ,来母药韵。这两个音,现在分别读为y u 6 和1 6 。这一例,是 用“好乐”义的动词“乐2 ”、“乐3 ”解释“礼乐”义的名词“乐l ”的性质特征, 即“使人好乐之”。 张金吾1 日言录在顾广圻“本字”、“易字”之外增“借字”一类,并分为 五小类,其中有“借字”、“借本字”、“借双字”三小类;又在“易字”下增一小 类,即“易字兼本字” 。这四小类虽然也是为了说明释名声训的体例,但 也涉及了同字为训的问题。 杨树达释名新略例分释名声训为3 大类9 小类:“释名音训之大 例有三:一曰同音,二日双声,三日叠韵。其凡则有九:一日以本字为训,如以 宿释宿,以阙释阙,以苍苍释苍天,以孚甲释甲之类是也。”国这也是由声训涉及 同字为训。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在顾广圻l o 小类基础上主张再增8 小类。其中对 本字为训又增三小类,即“省本字而易字”、“省本字”和“加本字”【0 7 】( 9 2 0 3 2 0 4 ) , 这也涉及了同字为训。他还从词性角度谈了顾广圻的不足 ,即认识到在字形相 同的形式下,其实有词性、词义之不同。 方俊吉音训与刘熙的释名也看到了同字为训中被训词与重现词语音词性 的差别:“释名以本字为训者,其被训字与训字,虽系字形相同,然此二字在当 时读之,音必少异,此则由其词性不同( 被训字多属名词,训字多属形容词或动 词等) ,而于声韵上容有声韵、洪细、清浊、声调等差异,故读音有别。”【0 8 ( r 1 0 8 ) 李茂康试论 中可取的声训从词性、词义、语音角度谈了同字为训 的一些可取之处:“同字为训( 一称本字为训) ,其可取一见便知者。例如:释 天: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释宫室:o 观,观也,于上观望也。宿, 本义为住宿,动词;引申为星宿,名词,即星之所处。上例被训词宿即为星 宿,今音x i n 。观,本义为仔细看,动词;引申为古代宫门外高台上的望楼,名 词,即上例被训词观,今读去声。这类被训词与训词书写形式相同,但词性、 词义有别,前者为后者之引申。” 0 9 】( 9 9 2 ) 刘兴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声训系联中看 在名物探源上的创 。有关张金音对顾j “圻“本字”和“借字”类义增这四小类的具体说法,详见本文第2 2 页。 。本文所引杨树达释名新略例的内容转引白齐佩路训洁学概论 o ”第1 2 9 页引文。 o 有关胡朴安对顾广圻所谈“本字”类义增j 口的这三小类的具体说法,以及他从同性角度所 谈顾广圻的不足的具体说法,详见本文第2 2 页。 8 一 第一章研究设想:第一节研究现状 见认为释名有8 8 7 条声训能通过同训、互训、递训系联到一起,构成条目 多少不等的词族2 4 9 组,还有6 5 2 条不能系联到一起,其中有以本字为训的9 6 条、以相同偏旁为训的1 2 4 条、双音节词( 包括多音节词) 2 5 1 条、单音节词1 8 1 条。他谈到:本字可通,不假异字,这是释名全书的通例。他将本字为训分 为叠本字和就字释义两种:( 1 ) 叠本字例。“瑟,瑟瑟然”者为摹形,计有l o 条。“饶,饶饶”者为摹声,计1 2 条。( 2 ) 就字释义。“节,有限节也”者为加 本字为训,计有4 9 条。“炙,炙于火上也”者为单字为训,计有3 4 条。并认为 就字释义中反映了两个重要的语言现象:一是物有同状,取名亦同。如:“( 弩) 其柄日臂,似人臂也。”二是动名同词。如:“咽,咽物也。” i 0 1 0 , 4 6 ) 这些分析的角 度、观点新颖,值得参考。 陈焕良、王君霞论 含声训字复音词一文谈了同字为训中含声训字 复音词的作用:“释名中共有2 0 多例同字为训,即被训字与声训字是同一 个字,但词性和词义是不相同的。被诫字和声训字之间词性词义的差别靠渊释短 语中的复音词获得信息。例如:释天: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宿 有名词动词的区别,。止宿表示声训字宿用作动词,与被训字名词义星 宿有别。释疾病:疾,疾也,客气中人急疾也。7 疾有名词与形容词 之别,急疾表示声训字用的是形容词义非名词疾病之疾。”“同字异词 还表现在读音的不同其殊别主要表现于声调。”1 ( 嘲) 魏字文论 的“同字为训”兼论词义引申问题认为:“释名 的同字为训,前人既把它当作文字学的问题来定位,又把它当作如字、破 读的情况来处理。其实同字为训本身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这一点曾经被 人们忽略。”u 2 1 ( ”2 ) 他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是:第一,他认为:“前入对释 名本字为训的解说,是根本上把字本位和词本位混为一谈了。字本位是从 字用的角度,讨论字的本用、转用、借用和通用的问题,而词本位是从发展的角 度,讨论词的本义、基本义和引申义等的问题。讨论释名的训释方式,应从 词本位的角度出发,因为释名对词的训释是根据词的构词理据作的训释,尽 管释名的声训主观臆测的地方很多,不能说明事物得名的由来。”【1 2 ( 9 7 0 第二, 他认为:“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的训释方式实际上便是王宁先生说的引申义 列的第一种结果”0 2 1 ( p 7 0 ) ,即多义词引申义列。他就是根据多义词引申义列理沦, 第一章研究设想:第二节本文设想 以释名中的同字为训为例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1 ) 字有两读,词性、词义 均不同,但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处在同一引申义列中。( 2 ) 字有一读,词性、词义 均不同,但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处在同一引申义列中。另外,他还谈到了另一种情 况:( 3 ) 字有一读,词性、词义均不同,但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处在不同的引申义 列中。u z l ( p 7 1 7 3 第三,文中提到释名中的同字为训只有2 0 多例。 1 2 1 ( p 7 3 魏宇 文运用引申义列理论分析释名中的同字为训,补充了以往对同字为训现象反 映的词义引申问题的研究。 二、存在问题 由于以上这些研究,大都是在研究释名声训时附带谈到同字为训现象, 所以总起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对释名同字为训现象的认识不统一。一般都没有对同字为训概念加 以明确,更没有统一的认识,以致出现了魏宇文、陈焕良、王君霞所提在释名 中同字为训有2 0 多例,与刘兴均所说有9 6 例的巨大差别。 2 、对释名同字为训现象的剖析不深入。同字为训中的被训词与重现词 的语音、词性并非每例都不同,所以应该作出具体说明;分析语音时也不能只用 后时代的语音。另外,释名目的在探究语源,分析出同字为训所反映的引申 义列,不应该就此停止,有必要分析引申义列与探究语源的关系。实际上,同字 为训这种探究语源的现象,运用的是不同词义之间的意义联系,其表现就是用重 现词解释被训词的某种特征。 3 、对 释名同字为训现象的研究不系统。以上多为零散的研究,缺乏系 统的研究。例如,一般是举例说明,而非对释名中的所有例子进行全面分析; 对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的训诂价值、历史地位等也少有涉及。因此,有必 要对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作深入研究。 第二节本文设想 基于以往对释名同字为训现象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时,在内 容和方法上有如下设想: 一、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同字为训加以界定,并根据对同字为训所下的 定义,确定取材标准。二是确定对同字为训的分类方法,并进行具体分类。三是 第一章研究设想:第二节本文设想 通过分析被训词与重现词的字形、语音、词性和意义关系探求同字为训现象的内 在实质。四是分析释名同字为训现象的历史地位、训诂价值和释义缺陷。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朝着两个方向努力:一是资料与理论并重。对释名中的所 有同字为训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并以这些实例为材料,研究它们在形式类别、内 在实质和训诂价值等方面的理论内容。二是共时与历时相参。不仅对释名中 的同字为训现象进行共时性的研究,而且还将研究它在整个同字为训现象的历史 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材料确定 本文以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现象为研究对象,那么首先需要明白的是:什 么是同字为训,释名中的同字为训实例材料又有哪些。 第一节概念界定 同字为训,又叫“本字为训”。它的概念,以往研究者在研究同字为训现象 或者声训等其它问题时或有提及,着眼角度、所指现象也各不相同: 一、以往界定 许嘉璐传统语言学辞典把同字为训解释为:“训诂学术语。用原字解释 原字的释词方式。这种释词方式的产生,是由于一个汉字可代表几个词,一词也 可以有几个不同的义项,而这些词或义项之间可以相互训释广义的同字为训 还包括异体字、古今字之间的相互训释。”【1 3 】( p 4 3 4 ) 这个解释中有关广义的同字为 训的说法确为事实。从本文所见资料看,对同字为训的看法就可以分为狭义的同 字为训和广义的同字为训两种。 1 ,狭义的同字为训。狭义的同字为训,是指同字为训的被训词和重现词的 字形相同。大多研究者所谈同字为训都是这种,例如: 齐佩珞训诂学概论谈到:声训体例约有三种,其第一即为同字为训,例 如“易序卦:蒙者蒙也,物之稚也。”f 0 6 】( p 1 2 5 还认为同字为训是“声调别 义”:“音训为训诂之枢纽,语义的表示端赖乎音。” 0 6 1 ( p 1 2 5 ) “同字为训者,盖由 于声调之异以及词性之不同。” 0 6 1 ( p 1 2 6 ) “如弟,弟也之类,皆字同 而词异,盖有声调之别。文法学家谓之词类活用。” 0 6 1 ( p 1 3 4 ) 黄建中训诂学教程说:“用本字相训,是因为一个汉字常有几个意义, 表示几个词,这几个词的音相同,在书写上用一个字来表示,所以在音训中, 就用本字为训。” t 4 ( p 2 2 2 2 ) 杨安利说同字为训说:“同字为训是古书训诂中以原字解释原字的一种 释词方法。”i t 5 ( p 5 7 并谈到同字为训的特点是:“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字形相同,但 字义则异( 有时字音也不同) 。” t 5 1 ( p 5 7 ) 谢盒良 正文训诂的价值谈到:其f 文罩有因声求义的释义 方法,其中就包括同字为i j i i ,并认为同字为训“即被释词的意义,当为它作为本 第二章材料确定:第一节概念界定 字原来的意义。例如:孙之为言犹孙也。( 庄公元年) ”【1 6 k m ) 李音好 中的声训类型分析尔雅中的声训,具体分为七种类型, 其第一即以本字为训。并说:“以本字为训,其被训释词的意义是它作为本字时 原来的意义。如易序卦:剥者,剥也。”文中还说:“尔雅只有一处地 方以本字为训,即释言:抚,抚也。这里的被训释词抚,就是使用的原 义安抚、爱抚。”0 7 k p 4 1 2 ) 2 、广义的同字为训。广义的同字为训,是指被训词与重现词虽是一个字, 但二者是异体字或古今字关系。只有部分研究者谈到过这种同字为训,例如: 王筠说文句读谈到过古今字相训和异部重文相训。说文:“舄( q u 6 ) , 雒( q u a ) 也。”o 句读:“玉篇同,此以同字为说解之例。纂文:舄, 古鹊字。案:表记释文云:字林作鹊,说文作潍。证知说文 有靛字。然玉篇收舄字于乌部,收雒字于隹部,所据当是说文古 本也。说文之例,同字而在两部者然后用为说解。赝( 1 1 ) 在鬲( i i ) 部,故麓( i i ) 部说日赝也圆;饼在人部,故垃部说日饼 也 。同字同部而以为说解者无此理,许君亦无此例也。”1 1 9 】( p 4 7 0 4 7 1 ) 对句读这一点,安兰明论王筠的 有详细说明。安兰明举 例说明了句读的注释方式中有以同字为训的,并说:“汉字处于不断地孳乳、 演化过程中,因此在字的发展历程中,同一个字就会有几个形体,而且它们还可 能同时存在于语言的交际领域,这样,在训释词语时就可以用和它意义相同的为 人们所熟悉的别种字形来解释它,既简洁又易懂。”【2 0 】( p 1 8 ) “古今字是人们早已认 识到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语言也就有了地域、时代 的特色。后人在解释字义时,用古今字作释,便于说明两者的关系。而异部重文 又是王筠对说文研究的重要贡献,他依据自己的理论对说文中的一些重 o 说文岛部“舄”条原文是:“舄( q u a ) ,雒( q u a ) 也镳,篆文舄从住昔。”【”h 9 ”) 其中“舄”与“雒”为古今字“昔”是“鹊”的异体字。另外,文中的古文字如“龌”字, 及那些雉以打出来的其它字如“持雠”字等,均是在电脑画图i :具上制作,并以图片形式牯 贴r 文本之中的,但闶制作较雉,故难求形神兼似,只求能够说明问题足矣,住此特竹说明。 。一砖( n ) 在鬲( 1 i ) 部”指的是说文崩部:“鬲,鼎属燃,汉令崩从 瓦麻( 1 i ) 卢。”【1 8 l ) 篇( 1 1 ) 部说口殿也指的是说文 嗣( n ) 部:目嗣, 麟( 1 1 ) 也,古文亦帑字凡弓鬲5 之属皆从帮”l l s l ”冈“:聪”和“诵弓”,“殿”和“煅”, 分别为异体字,所以各处写法不一。 。饼在人部”是指说文人部:“饼,稚也。”【”h “豌部说口僻也是 指说文兢部:“童立,饼也。” 1 8 l ( p 2 1 6 ) “侨”与“兢”,为异体字。 13 第二章材辩蒲定:第一节概念界定 出字作了删改。说文在训释字义时,就用了这种同字为训的方法,王筠将这 种方式明确的指出来,并作了进一步的说解。” 2 0 1 ( p 1 9 ) 毕沅在疏证释名时也曾谈到了释名中的例广义的同字为训现象, 即异体字相训: 炎,栽也。火所烧灭之余日裁,言其於物如是也。( 释天p 5 0 5 1 ) 毕沅注:“说文火部:裁( z a i ) ,从火,弋( z a i ) 声或从“火,籀文作 炎( z 6 i ) 。则栽、炎异文同字。”l o i ) ( 9 5 0 ) 高媛嫒 声训方式研究谈到用 同一个字训释的方式时就举有此例,1 2 1 】( p 7 9 说明她也认为这是一种同字为训。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谈到了古今字相训这种同字为训。他将尔雅普 通语词的释义方式归结为八条,其中之一就是同字为训:“释诂:于,於也。 段玉裁云:凡诗、书用于字,论语作於字。于、於古今字。释 诂以今字释古字也。以此推之,逼( 的i ) ,乃也。列子、释文:遁,吉 乃字。庚,缓也。说文以赓为古文须字。通,逮也。释文:通,古述 字也。此皆以今字释古字,所谓以同字为训者也。” 0 7 1 ( 9 5 0 宋琳 综述 说:这八种释义方式在小尔雅中一一俱存。”f 2 2 】( p 4 1 ) 叶荧光浅谈 与 释义方式的异同认为尔雅的释 义方式中有声训,声训中有同字为训,即用古今字互为解释,以今字释古字,例 如:释诂:“于,於也。”释言:“通,谴也。” 2 3 1 ( p 7 4 ) 二、存在问题 如果对以上所论仔细审视,可以看出以往对同字为训的概念界定明显存在以 下几个问题: 1 、对同字为训的名称所指不一。这是指存在有狭义的同字为训和广义的同 字为训。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出在“同字”身上。狭义的同字为训,虽然被训词 和重现词意义不同,但从字形角度看,却是训释语中重现了被释字,所以可说成 同字为训;广义的同字为训中的异体字相训和古今字相训,被训词与训释词字形 不同但意义相同,那么,从意义角度看,也是训释语中重现了被释字,所以也可 况成同字为训。不过,这些术语在运用时分别相称为更好。为了术语的分工清晰, 以今字释古字的,就称为古今字相训;以异体字注释的,就称为异体字相训;剩 下的狭义的同字为训,就直接称为同字为训。本文所谈的释名中的同字为训, 第二章材料确定:第一节概念界定 就是狭义的同字为训。 2 、对同字为训的定义表述不一。这是指就狭义的同字为训而言,以上表述 有两种不太一致的观点。一如许嘉璐传统语言学辞典中的定义:“用原字解 释原字的释词方式。” 1 3 i ( p 4 3 4 二如李音好在 中的声训类型一文中所提 到:“以本字为训,其被训释词的意义是它作为本字时原来的意义。如易序 卦:剥者,剥也。”0 7 j ( p 4 1 2 前者从字形角度看,后者从意义角度看。细究起来, 二人对同字为训所持定义的关键意思,前者当为“字形相同”,后者当为“意义 相同”。字形相同,只说出了表面现象,未谈及实质问题;意义相同,是对同字 为训的错误理解,察其用例“剥者,剥也”,意义也不尽相同。 3 、对同字为训的实质认识不一。这是指就狭义的同字为训而言,以上所论 大都谈及了同字为训这种释词方式的实质,但观点却并不一致也不全面。本文引 言部分已经提到过,同字为训中的被训词与重现词只是字形相同,意义却不完全 相同,语音和词性有时也不相同。然而,许嘉璐传统语言学辞典所说同字为 训“是由于一个汉字可代表几个词,一词也可以有几个不同的义项”没有提到语 音的情况;黄建中训诂学教程所说“音相同”忽略了语音有时不同的情况; 杨安利说同字为训所说“字义则异( 有时字音也不同) ”忽略了词性时同时 不同的情况;齐佩珞训诂学概论所说“盖由于声调之异以及词性之不同”则 是忽略了语音及词性有时也相同的情况。看来,有必要对同字为训重新界定。 三、本文定义 根据本文引言部分的论述,在以往研究者对同字为训界定的基础上,本文尝 试着给同字为训下了新的定义: 同字为训是训释语中重现被训词的一种释词方法。其重现的被训词( 简称 重现词) 是训释语中的关键部分,它直接解释了被训词的语源义。表面上看这 是以被训词本身解释被训词,但实质上其被训词与重现词只是字形相同,意义 却并不完全相同,语音和词性有时也不相同。 这个定义,体现了同字为训概念在外在形式、内在实质上特有的理解要点: 1 、从外在形式上看:一是必须强调是“重现词”,即直接解释被训词语源义 的关键部分是重现词,这就说明被训词和重现词在形体上是相同的。这一点,就 排除了广义的同字为训所包含的异体字相训和古今字相训。二是必须强调重现词 第二章材料确定:第二节取材标准 是“训释语中的”,因为这一方面是在强调重现词是训释语中的一部分,它参与 了释义;另一方面也是在说明重现词往往是与训释语中的其它成分结合在一起才 成为直接解释被训词语源义的关键部分,即同字为训除了一些“a ,a 也”的形 式外,往往更多的则是“a ,a ”、“a ,a c ”等形式,这比“以 原字解释原字”的解释更深入而具体。 2 、从内在实质上看:一是必须强调重现词是训释语中直接解释被训词语源 义的关键部分,要不然就与“为训”二字不合。二是必须强调被训词与重现词虽 字形一样,但意义永远不完全相同,语音和词性有时也不同。这也是理解和选取 同字为训实例的关键所在。 第二节取材标准 本文在选取释名中的同字为训实例材料时的主要依据,是同字为训的概 念定义。另外,还有一些辅助的标准。 一、概念标准 本文对同字为训所下的定义,主要包含了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这两方面要 点,它们都可以作为选材依据: 1 、形式标准。形式标准就是看训诂实例是否符合“训释语中重现被训词”, 如果不符合,那就排除。例如: 手,须也,事业之所须也。( 释形体p 1 2 0 ) 山顶日冢,冢,肿也,言肿起也。( 释山p 5 6 ) 这两例,都不能被选作同字为训实例。第一例训释语中根本没有重现被训词“手”。 第二例中虽然出现两个“冢”,但是“冢i ”和“冢2 ”都是被i ) i i 词,“冢2 ”不是 训释语中的一部分。当然,符合形式标准的,也必须符合下面的实质标准才能被 选为同字为训实例材料。 2 、实质标准。实质标准就是对符合形式标准的实例,再看看它是否符合同 字为训的内在实质,即“被训词与重现词字形相同,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语音 和词性有时也不相同”,且重现词是直接解释被训词语源义的关键部分。如果符 合,那就选为同字为训实例;否则,就排除。例如: 秃,无发沐秃也。( 释疾病p 3 8 8 ) 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 释姿容p 1 2 9 ) 第二章材辑确定:第二节取材标准 丁,壮也,物体皆丁壮也。( 释天p 3 8 ) 这三例,就不能选为同字为训。第一例中,“秃l ”意义指“秃顶”。释名释姿 容:“沐秃,沐者,发下垂;秃者,无发,皆无上貌之称也。”1 0 1 】( p 1 4 0 ) 可见,重 现词“秃2 ”也是指“秃顶”。“秃”上吉也只有一音为透母屋韵。所以,“秃i ” 与“秃2 ”形音义及词性均相同,因此该例不是同字为训。第二例,虽训释语中 重现了被训词“奔i ”,但直接解释“奔l ”语源义的关键部分是“( 急) 变”,并 且“奔2 ”与“奔l ”形音义及词性都相同,不符合同字为训的内在实质。第三 例比较特殊,训释语中重现了被训词,“丁2 ”与“壮”构成的“丁壮”也是用来 解释“丁i ”语源义的关键部分,且“丁l ”与“丁2 ”形同,意义却不同,音同, 词性不同,符合同字为训的内在实质,但直接解释解释“丁1 ”语源义的却是“壮”, 因此不能算作同字为训。这一例是用“丁壮”义的形容词“壮”解释天干名的名 词“丁l ”的得名之由,即“丁l ”所应之时“物体皆丁壮”。其实,“丁”上古 音为端母耕韵,而“壮”上古音为茌母阳韵,端、茬准双声,耕、阳旁转,“丁” 与“壮”音近,所以可用“壮”对“丁l ”作声训;而“丁2 ”与“壮”意义相 同,词性一样,所以也完全可以用“丁2 ”对“丁1 ”作声训,王启原对原例作 注:“吴校作:丁,丁也。”f o l 】( p 3 8 如果是这样,那就成了同字为i j l ,或者将原 例改成“丁,物皆丁壮也”同样可成为同字为训。但原例既然用了“壮”,那就 不是完全的同字为训。相反,下面的这些则可选为同字为训: ( 0 0 5 ) 下言於上日表,思之於内,表施於外也。( 释书契p 3 0 6 ) ( 0 0 6 ) 疼,痹也,气疼疼然烦也。( 释疾病p 3 9 6 3 9 7 ) 例( 0 0 5 ) 中,“表”上古只有一音为帮母宵韵。例中的“表,”词性为名词,毕 沅注:“蔡邕独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