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并联双筒式减振器设计[减震器]【含CAD高清图纸和文档】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3224069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64.60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19-12-18
上传人:好资料QQ****51605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孙**(实名认证)
江苏
IP属地:江苏
45
积分
- 关 键 词:
-
减震器
含CAD高清图纸和文档
可控
并联
双筒
减振器
设计
CAD
图纸
文档
- 资源描述:
-
【温馨提示】====【1】设计包含CAD图纸 和 DOC文档,均可以在线预览,所见即所得,,dwg后缀的文件为CAD图,超高清,可编辑,无任何水印,,充值下载得到【资源目录】里展示的所有文件======【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的简洁性,店家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预览图,均为店主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后解压即可。======【3】特价促销,,拼团购买,,均有不同程度的打折优惠,,详情可咨询QQ:1304139763 或者 414951605======
- 内容简介:
-
综述题目:可控并联双筒式减震器 专业班级:机制08-4 姓名:师国宾 学号:200802010431文献综述题 目 可控并联双筒式减震器设计 学生姓名 师国宾 专业班级 机制08-4班 学 号 200802010431 院 (系) 机电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 肖艳秋(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2年 3月10日 5可控并联双筒式减震器设计1 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以及网上搜索,对减振器的发展状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我国与国外目前减振器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内外汽车行业的一些优势和劣势,简单了解了国外汽车行业的经典产品,和我国这方面的发展史,认清我国与美国等国的减振器行业的差距,探索下我国减振器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发展中应该努力的方向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文献,减振器,发展,前景2 引言减振器主要是用于减小或削弱振动对设备与人员影响的一个部件。它起到衰减和吸收振动的作用。使得某些设备及人员免受不良振动的影响,起到保护设备及人员正常工作与安全的作用,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床、汽车、摩托车、火车、轮船、飞机及坦克等装备上。近年来,尤其是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及铁路的火车提速、飞机的频繁起降等,对减振器的要求愈来愈高。人们不但要求安全可靠,而且要求旅途舒适,对此减振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我国和其它国家机械行业发展进程不太一样,尤其是和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比如美国、日本,差距相对较大。关于减振器我们国家和它们的发展状况怎么样呢?3 正文3.1 国外减振器发展状况主要探讨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减振器发展状况,如我们所知,减振器是主要应用于汽车上的,相比较来说,我国汽车行业起步晚,故美日靠等国汽车行业,起步早,有悠久的理论技术基础和相关应用实践,作为汽车上相对较为重要的零部件来说,那也是同理,技术顶尖的减振器厂家及科学家都集中在国外。像目前世界上生产减振器最大的企业,美国天纳克(TA)汽车工业公司是世界最著名的减振器生产商,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专业生产减振器的厂家,其生产的充气式减振器符合美国军用标准。同时还不断推出新的减振器,推动减振器技术不断向更高技术水平发展。比如悬架中运用最广泛的麦弗逊式悬架结构,都是国外经典的产品,对应的麦弗逊支柱式减振器,它是随着前轮驱动汽车的出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制造商开始采用麦弗逊式减振器。这种减振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通用公司麦弗逊工程师研制成功的。他把螺旋弹簧、液压减振器和上悬架臂杆组成一个紧凑的部件。其主要优点是体积小,适合前轮驱动汽车,可在与变速器组成一体的驱动桥上应用。另外,有一种电子控制减振器,能根据道路状况、车速和驱动形式自动调节悬架软、中、硬三种刚度。该减振器通过在汽车保险杠下方装有一个带声纳的测量部件监测路面状况,把测得的数据输入处理单元,然后调节减振器中的按键,以改变液流通道的尺寸。这种经典产品至今仍为令人津津乐道,运用也是相对广泛。还有充气式减振器,它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减振器。充气式减振器的特殊结构和充气参数,可以大大地降低噪音,并有利于保证活塞高速运动时的阻尼特征,同时减振器上的减振支柱实质上属于双筒结构,它除了阻尼减振还有如下附加功能:他和控制臂一起对车轮进行导向,国外对充气式减振器的研究已经发展到电子控制式减振器。这类产品目前成本较高,应用较少,相关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国外。3.2 国内减振器发展状况 我国自从1956年一汽底盘分厂按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国内第一支摇臂式汽车减振器;上海汽车底盘厂按美式汽车减振器式样仿制出国内第一支筒式汽车减振器后,到20世纪70年代基本上全部采用了筒式减振器.筒式减振器有单筒式和双筒式之分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全国的减振器年总产量只是美国底特律汽车城一个减振器生产公司年产量的20%30%,而且国产减振器属于中、低档减振器,经济效益远远赶不上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国内减振器的品种单调,适用车型有限.由于赛车、跑车等高档车型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发展,适用于此类车辆的减振器技术在国内还是一项空白.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轿车发展水平必将要求达到国际水平。据调查,目前国内双筒液阻减振器配套产能有过剩趋势,生产高档次减振器的不多。单筒充气式减振器国内生产厂家正在消化吸收设计技术和提高制造工艺技术阶段,产品质量还没很过关。对于充气式减振器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单缸充气式汽车减振器方面。在郭孔辉院士的领导下,长春汽车研究所作了大量的试验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橡胶的寿命不过关及设计、制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我国生产同时液阻减振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具有较大的研发,设计,生产规模。目前满足国内汽车市场的各种减振器大部分是由国内厂商生产的。但我国的筒式液阻减振器技术水平在总体上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缺点是产品结构单一,具有自主产权的先进减振器产品很少,制造工艺水平也参差不齐,产品工作稳定性较差。漏油、噪声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亟待解决。4 结构分析双筒式指减震器有内外两个筒,活塞在内筒中运动,由于活塞杆的进入与抽出,内筒中油的体积随之增大与收缩,因此要通过与外筒进行交换来维持内筒中油的平衡。所以双筒减震器中要有四个阀,即除了上面提到的活塞上的两个节流阀外,还有装在内外筒之间的完成交换作用的流通阀和补偿阀。5 总结通过以上查阅以及分析有关减振器的一些有关资料的过程,使我感慨良多。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减振器发展技术与国外确实有不小的差距。表1 近10年来减振器专利数量比较专利国别美国德国俄国日本英国专利数量1354228287专利国别法国中国加拿大波兰瑞典专利数量213111 数据来源:1912-1990年.北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表 1传统的被动式减振器的发展主要在于结构的局部改进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以不断改进其使用性能。机械可调阻尼减振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已经在一些旅行轿车,厢式车和普通轿车上得到应用,今后会进一步发展。而更多的中级轿车,高级轿车上会使用阻尼连续可调的电控式减振器。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减振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工作介质的性能上不能满足实用要求。但随着对这两种减振器的不断深人研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以及中国汽车行业对世界完全开放,二者必定会在汽车行业中大放异彩。减振器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的,专家门和设计师本着“使用方便,安全第一”的原则不断对减振器进行完善创新,使减振器的功能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国内减振器制造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主机厂配套占很大比例,在中低档轿车领域,基本是国产减振器的天下。另外,减振器的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高端产品也有研发。减振器其中的主要问题有:1)液压元件制造精度要求高,必须保证减振器油液的密封性,技术要求高和装配比较困难,使用维护比较严格。2)油液中混入空气易影响工作性能 油液中混入空气后,容易引起液压油变质,使系统的工作性能受到影响、会影响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减振器未来的发展是向着结构设计更合理,操作更简单,使用安全,采用新型材料,造价便宜的方向。在结构方面可以采用可调阻尼减振器,以实现减振器在不同的道路条件下,起到自动调节阻尼系数的作用。此外,由于轿车减振器是作为一个不可拆元件整体出厂销售的,一旦其中某个小零件发生故障或失效,整个减振器也就报废了,因而减振器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应该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和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人数众多,随着汽车的应用普遍化,已成为一个汽车使用的超级大国,然而这样汽车需求量超级大国,汽车核心技术却极其缺乏,却成为了国外的名企代工厂,长久以来国内低端车型难以立入国际市场,而外国的洋品牌却在我国卖的风声水起,诸多尴尬局面让我们不得不沉思。 故中国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筒式减振器作为汽车上大量使用的重要部件,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大力提高国内厂商的设计制造水平和制造技术水平,提高制造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减振器产品的自护设计和开发能力。同时,也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提高筒式减振器的高技术含量,促进筒式液阻减振器的现代设计方法的发展。相信其会有很好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5 参考文献1 谭 超 悬架双筒式液压充气减振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张文春 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出版3 王丰元 马明星 汽车设计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出版4 李世民 吕振华 汽车筒式液阻减振器技术的发展 车技术,200l(8)5 余 强 郑慕侨.汽车悬架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技术,19946 齐晓杰,吴涛,安永东.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7 陈南,张建润,孙蓓蓓,李普.汽车震动噪声控制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8)8 马秋生,杨建伟,王宁侠.机械设计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9 吉林大学,陈家瑞.汽车构造M.机械T业出版社,2005.(1)10 周松鹤,徐烈恒.工程力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11 谭刚,李华.KYBSL20减震器演算书J,1998.(2)12 马震来.汽车液压减震器参数优化设计J,2004.(3)13 臧杰,阎岩.汽车构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14 王望予.汽车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15 KoenraadReybr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