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群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发展战略分析.doc_第1页
基于集群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发展战略分析.doc_第2页
基于集群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发展战略分析.doc_第3页
基于集群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发展战略分析.doc_第4页
基于集群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发展战略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基于集群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发展战略分析姓名:杨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导教师:刘国新20050501ABSTRACTThe noun of cluster was brought out by Potter,Professor of America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cluster formally in his book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Nation in 1990-This concept has become a new mode of thinking to know government economic and a new tool to promote economy and polic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ready. In our country,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has begun to show i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of such provinces as Zhejiang, Guangdong, etc. So ail authorities have set about cluster strategy from central authorities to the local governments.In recent years, many people of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n deep research to the industrial cluster problem, and the function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 has got the attention of every local government. Following the foreign good industrial cluster mode and the emerging of some domestic industrial clust&r of area,many provinces begin to make the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ut them into effect one after anotherwhat is the c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lusters relative to single enterprise? Through comparison and synthesis of the current popular cluster theory, the theoretical part of this paper gathers the core competition advantage that clusters have*To Hube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luster is not fully up to expectations. But the government has not ignored the importance of cluster but do all he can to catch u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s duster in a more cost-effective manner on the basis of using various kinds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synthetically A typical example is the photoelectric m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base of Wuhan of construction for February of 2001 formally (Wuhan Optical VaIIey).The emphasis point of this thesis lies in using various kinds of theories, including Management Industrys Economics, Geography Economic, Financial Theory to study how we can play advantages Wuhan have and its central point lies in how to develop Wuhan Optical Valley of China into a duster of high-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clustenAt the end of the paper, it carried 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uhan Optical Valley.Key words: Enterprise Clusters, Core competitiveness, Wuhan Optical Valley, Strategy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1.1问题的提出光谷的现状,提出其基于集群理本论文的初衷是想对现在所流行的集群理论做一个全面的搜集,然后研究集 群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实证部分,笔者最初是想将武汉中国光谷作为 集群发展的一个典型例子来验证集群所独具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对武汉中 国光谷的现实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情形并不 容乐观,至少与它最初的定位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发展可以表现为在某一个阶 段有所发展,但是结合武汉的资源琪赋,历史发展和人文现状,这种发展很可 能导致其持续性发展不足并最终被后发的地区所赶超。那么到底什么是提商并 维持这种竞争优势的可行性战略呢?笔者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和 国内外研究较为成熟的理论,结合武汉中 论的发展战略。.2本文的构架通过对国内外一些成功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产业集群的研究,对集群构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文章分析认为产 业集群的组织模式对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文章认为,集群的优势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具体体现为人才竞争优势(人 才和分工)、创新的研发能力优势、及时的信息寻获能力、依托专业市场而生的 管理体系和独特的文化支撑。结论表明,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模式是 有效提升每个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了进一步证实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集群内能够形成一种可自我增强的创 新优势机制,文章随后对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竞争优势及劣势进行了分析。 接着,本文简要分析了在集群发展过程中国内有代表性的几个认识误区, 如果地方上在打造产业集群时如果不弄清楚哪些方面影响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一味的照搬成功集群的发展模式,则会导致一定的盲目性。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集群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战略。.3本文研究目的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简要来说,本文选题有两个目的:1) 计对当前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现状,找出它发展的优势方面和劣势方 面,进而提出相应的集群战略,希望能够为促进它的健康发展起到一点作用。2.12) 针对当前的一些文献在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区别有所混清的现状, 文章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出发,归纳出产业集群相对于单个企业或者简单的企 业扎堆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将一般竞争优势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打造新的产业集群。第2章产业集群理论概述本章基于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集群理论,分别从集群的概念,集群的特征,集 群的分类,集群的特征,集群存在的意义和影响集群产生的因素等方面对集群 前沿问题的研究做了一个综合。业集群的概念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由于对产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考察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产 业集群的定义也有所E别。除了波特对集群的定义(将在后面介绍),其它具有 典型意义的产业集群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Rossenfeld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为:产业集群是相似的、相关联的或互补的 众多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聚集,有着通畅的销售渠道,积极的交流及对话, 共享社会关系网络、劳动力市场和服务,共享市场机会及分担风险。这一定义 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及企业间的合作对中小产业集群的活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区位论的鼻祖,经济学家韦伯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更注重集聚因素引入, 他的定义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企业的集聚体。这一定义强调 了产业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他在分析投资E位选择时,把区位因 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和集聚因素(Agglomeration factor)。 韦伯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 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I业通过相互験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高级集聚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产业集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0. Williamson)提出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为: 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众多中小企业集合起来的组织,这种 组织结构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 层级组织灵活。这一定义是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的,因为在介于纯市场 组织和科层制组织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性组织,这种中间性组织是克服市场 失灵和科层组织失灵、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另外,国内专家一些专家都为产业集群下过定义。两明iS认为:产业集群是指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人员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企 业之间的结合,是一种新生的企业和产业组织制度。集群内企业之间连接相对 松散但专业化分工关系却很强。仇保兴认为,产业集群指的是由众多独立自主又相互关联的小企业在某一地 理空间高度聚集而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这种组织介于纯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 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其协作即为集群中企业间的 互动行为,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间 的交换与适应,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 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而适应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 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 关系,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而以“信任和承诺” 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 争优势。另外,北京大学的王缉慈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 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 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除了某一个 或几个产业为核心外,集群还可能以大学和研发机构为核心,也可能以某类技 术为核心等,前者为知识集群,后者为技术集群。2.2集群的特征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虽然经济学家们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不相同,似也只是因为考察的角度不同。综合起来,一个发展成熟的集群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从地域分布上看,具有地理上的临近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6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从产业联系上看,具有同质性和关联性,即集群内的企业从事相同 相似和辅助性的经济活动。(3) 产经营方式看,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实现弹性专 精的生产和经营活动。(4) 从组织结构看,具有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包括贸易网络和非贸易网络, 网络中经济活动主体和与之有关的各种机构及组织不仅完备而且功能强大。(5) 从社会文化特征看,集群内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即根植 性,形成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6) 从演化特征看,集群处于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 化之中。(7) 从外部联系看,集群是一个与外部环境高度互动的开放系统,而不是 个封闭的自给自主系统。集群形成的网络纳入了全球网络之中,形成全球一 一地方连结的网络体系。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产业集群存在的意义企业集群的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如表2-1总结了集群对不同对象的意义表2_1集群存在的意义对企处对产对个人对区域或城市对国家获得专业的技能劳 动力沟通跨产朴 的知识和信增加收入形成地方劳动分工创造更好的内生 机制获得更先进的客户(市场)1 i增加了产! 的有效需求 与供给有更多更安 全的就业岗 位以选择;形成生产和开发知 识的幕础结构获得更多的外资 和技术更早地获知霜要开 发新产品的信息, 促进合作创新构建价值链增加创业机 会和创、卜动 机形成有利于创新的 文化环境j减少E7域差异更快地扩散新技术 和技艺扩大产业规 模获得更有效 的教育和培 训形成有弹性的社会 结构减少就业压力和 贫困在邻近的地方有髙 度专业化的供应商保证产的有更好更和 谐的生活环 境创造更多的税收棍商E!民素质持续创新 I , , -m获得金融机构的支 持和更多的投资克服产业衮 退1促进新企业的繁衍改善生态环境从政府和教 育机构吸弓更多 的投入提升产 业竞争力1 j用生态思想改造本 地工业系统,共同解 决环境问题增强口1家竞争力帮助企、fk发展出口加速农村工 业化和城市化应对全球化提高介、丨牛产率2.4产业集群的分类2.4.1国际上界定集群的标准集群有两种差异明显的发展道路,形成两类集群:创新型集群和低成本型集 群(王缉慈,2004):(1)高端道路和创新型集群,以在欧洲成功的产业区为典型,其现象特征 是创新、高质量、功能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良好的法规制度下沧7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间自觉地发展合作关系。(2)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集群,其参与竞争的基础是低成本。廉价的原料、 大量劳动力的灵活性和廉价劳动力(Sengenberger and Pyke, 1991),在很多发 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集聚是普遍的现象。很多城市郊区,大量小企业甚至微型 企业相互靠近而且生产相似的产品。金属加工、木工和坊织等行业的集群是很 多的,但是很少有创新性成功集群的那些优点。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之间的合 作只是偶然的,甚至不存在。虽然通常企业家在很近的地理范围内一起生活和工作,也很少共享信息、讨论共同的问题。这些集群信任度低,企业之间恶性 0一些文献(主要是欧洲的文献)认为,两种道路是相互排斥的,因为低端道 路的集群内企业由于恶性的竞争而破坏高端道路。在Schmitz (1989)的文章中 建议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大量的劳动力剩余,会使竞争建立在低薪而不是创 新和质量提高基础上。然而 Nadvi and Schmitz (1994)提出,这种二分法不 能抓住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实质。在发展中国家某些集群是明显处于低端道路, 另一些却二者兼顾。有时候创新和廉价劳动力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企业。有时廉 价劳动力为基础的集群中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性企业与依靠低成本的企业并行存 在但是服务于不同的市场0这是因为劳动力剩余事实上已经成为低薪的主要I素,甚至在迅速增长的集群中也是如此。地方劳动力市场难以随时间变化, 就业机会可以大量增加,而工资却难以增加。研究表明,现阶段在我国的一些集群尚属于第二类,处在低端道路的发展阶段。2.4.2我国产业集群的具体分类根据我国集群现象的实证研究,现阶段我国存在以下五种典型的集群现象:(1) 以东壳信息行业为代表的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2) 以中关村为代表的智力密集型地区。(3) 以温州打火机集群为代表的浙江等地的一些乡镇产业集群。(4) 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开发医。(5) 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核心的老工业基地。2.5影响集群产生的因素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和蹄选,这里提出影响dk业集聚的四个核心 因素,分别为:集群内的相互信任;产品较长的价值链;全球化市场和不断创 新的理念。另外,还提出了形成集群的两个辅助条件:完善的辅助设施和良好 的社会资本。2.5.1集群内的相互信任连续性多次交易是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处于一个相对狭小的地理位置上的企业通过连续性多次交易,企业之间非常熟悉和了解。处于 对长期利益的考虑,他们在交易时往往会放弃机会主义行为而进行充分的合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私人信任是在具体交易中建立的。每个人都会根据他人与自己 的关系进行信任度分类,并在连续性多次交易中进行动态识别。识别的过程就是 多次博弃的过程,企业总是在重复博弈中建立起自己的好名声,减少道德风险,降 低交易成本,从而以较低的边际成本获取较高的边际收益。信任是建立在假定交 易对方守信基础上的。没有信任,就没有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通过重复博弈建 立起来的信誉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价值资源。2.5.2较长的价值链较长的价值链为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也为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很大的空 间。新企业的进入是一个集群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它是保持产业集 群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有的学者甚至把产业集群称之为新企业的栖息地。鞋谷 和128公路在信息产业的竞争结果就很好说明了这个问题。桂谷和128公路存 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两个地区都有美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当地的企业家精 神也都很优秀。今天这两个地区还有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库、充足的风险资本供 应及促进新公司创立的良好基础条件。但128公路以小型机为主导产业发展途 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没法同以半导体为核心的桂谷进行竞争。半导体是信 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应用领域极广,同时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变化很快,它能持续不 断地产生新的机会促进新公司的产生。而小型机行业仅是计算机产业的一部分。 因此,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幵始硅谷就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128公路却在 很长时间内缓慢发展且无力与桂谷竞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S.3全球化的市场实际上,集群的销售范围是非常广的,一个产业集群甚至可以在全球垄断相关 产业。对于全球化市场绝不能把它理解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外在的、辅助性的条 件,它是个核心条件,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条件(许庆瑞,2003)。义乌的小商品业 集群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鸡毛换糖的文化及当地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义乌 的小商品业集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幅起,但其很快面临各地小商品市场的 挑战,小商品作为一种价值链较短的产品无法支持义乌的持久竞争优势。义乌及 时对其价值链进行了调整,首先其托运市场得到了很快发展,形成了 “买全国货, 卖全国货”的周面,把产业集群的核心从小商品制造本身转移开来,避免了小商品 制造价值链较短的缺陷。到了九十年代末义乌更是向信息化迅速进军,电子商填 初具雏形,使其同全球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保证了义乌模式不易被其它地 区模仿。不在全球市场中竞争的产业群是很难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的,墨西哥曾 经有很强大的制鞋产业群,但随着其严密保护市场的开放,原先的产业受到了极 大的冲击,进口额在短短几年内增加了十倍。2.5.4不断创新的理念波特在其国家竟争优势” 一文中指出,自然察赋、需求状况和相关及辅助 产业的带动都能给一个区域带来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却不能转化为核心竞争 力。新英格兰地区优质的木材使其生产的高尔夫器材称雄一时,纤维材料的兴起 却使其迅速衰落。作为世界信息产业心脏的娃咎和128公路能生产个人计算机 所需的最好的部件,为什么在个人计算机整机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呢?创新是所有 问题的关键,没有不断的创新就不可能有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对自然襄赋的过分 依赖在受到其它具有更好的自然襄赋地区的挑战或技术大的变迁面前只能是束 手就擒。对需求的过分依赖,在这个需求多变的年代更是不可靠。相关及辅助 产业的优质也不一定能给某个产业带来必然的竞争优势,如果不能不断创新,硅 谷和128公路就无法称雄个人计算机产业。2,5.5完善的辅助性机构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系统,霈要辅助性机构来实现制度规范,并对企业的经营活 动进行支持。以娃谷为例,硅谷作为一个完善的集群,其辅助性机构也很完善,它 集聚了全球主要风险资企ik,同时它还有完善的商业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9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师事务所、经理人市场和职业咨询机构,这些辅助机构甚至本身还形成了自己的 集群,比如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就集聚着桂谷的主要风险投资企业。其它产业集群 的成功也是同辅助性机构分不开的,比如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128公路的 MIT、英国的剑桥、意大利的一些商会。虽然辅助性机构有助于集群内的企业公 平高效地幵展合作与竞争,并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但它并不能对产业集群 的形成构成关键影响。有很多文献都把某个区域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识外溢及衍生看作是集群 形成的重要条件,其实同世界上无以计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比起来这只能解释为 偶然现象,大学及一壁国有研究机构的目标同企业是有根本差别的,它们很少涉 足到高度依赖于市场需求的、从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这也就是 为什么128公路在二战前在大学及金融机构方面都比硅谷有着绝对优势却为什 么还是不能同桂谷竞争的原因。2.5.6良好的社会资本良好的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信任,增强企业合作的意愿,减少企业间 的交易成本,加快集群内知识的扩散和应用。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在这方面是最闻 名的,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以亲缘地缘等关系形成了紧密的纽带。温仲 人的特有的文化所形成的大营销网络也为当地的产业集群走向市场做出了重要 贡献。挂谷由惠普公司所带来的自由、平等、鼓励创新和容忍失败的文化也被 认为是其成功的一大要素。第3章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到一个区域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只要有 它成功的地方,就必然有一种核心竞争优势作依撑。本章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 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其具备的能力和特征,与前一章的集群理论相结合,得出 了集群在提升企业乃至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3.1核心竞争力基本概念分析3.1.1核心竞争力定义“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 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990年,布拉罗哈德,哈 默)在当今发达国家的一些战略管理专家看来,专利、品牌、产品和技术不能 算核心竞争力,战略规划、灵活应变和团队协作这些含义广泛的管理能力不能 算核心竞争力;质量、生产率、客户满意度等企业主题也不能算核心竞争力。严格来说,核心竞争力包括两类能力:洞察力、预见力。这些能力有助于企 业发现并掌握能够形成先行一步优势的事实或模式。这些能力的来源是:能够 触发一系列发明的技术和科学知识,如佳能公司的光学知识和缩微能力;专有 数据,如花旗银行的行为和信用评分知识;在交易中拥有髙端交易的最大份额, 从而获取的信息;能不断发明成功产品的创造力,如迪斯尼公司在动画业务领 域就有这样的能力;卓越的分析和推断能力,如微软对市场变化的准确预测能力。3丄2核心竞争优势必须具备的能力(1)创造价值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那些能够为企业所利用,通过抓 住机会或减少威胁而创造价值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越大越好。(2 )竞争力的稀有性。他只能为一个或者几个目前和潜在的竞争者所拥有 的能力。(2) 模仿和学习成本很高。(3) 不可替代的能力。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3核心竞争力具备的特征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一下的几个特征:(3) 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而不是产品或者传统职能的活 动。.产品即使有法律保护也会很容易被模仿、学习和替代,而在新产品背后的 硏究幵发能力,以及支持这种能力的管理结构和体制,则有可能成为核心竞争 力。核心竞争力主要不是传统职能活动中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能够打破职能划 分的综合或者整合的技能。正是各个职能活动之间的整合或者有效的相互作用, 使企业在营销、研究开发等许多方面超过竞争对手,同时又为竞争对手所难以 模仿、学习。面对未来,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和体现知识和技能整合特点的活 动所创造的价值越大,也越有可能成为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领域。(3) 具有应变力和扩展的空间。集中于过于狭窄的领域寻找核心竞争力, 有可能承受外部变化所带来的髙风险或者失去发展的潜力。建立核心竞争力的 真正挑战,是在一个领域建立主导或者领先的技能这种技能的纵向提高和横 向扩展,能够为顾客不断地提供有竞争力的价值。(3有跟的数目大多数企业是在价值链上选择二个或者三个/组(不会少于个或者多过五个)对未来成功最关键的活动建立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将所有的齿 业特征作为核心竞争优势来重点发展。(4)在价值链上具有独特的杜杆作用。有效的战略管理者都在寻找一个适 合于自己的独特的市场领域或活动空间,而且对这个领域或空间的投入有可能 对整个价值链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C5)存在于企业可以控制或者主导的领域。企业在一个具体的领域或者活 动上进行长期和大量的投入,它必须有可能在这个领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超过 其他竞争对手,获得主导地位。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在 企业无法控制的领域建立核心竞争力D例如政府的特殊关系或者寻求行业保护。 C6)建立在顾客长期认为重要的领域。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在顾客长期认 为重要的领域,而不是短期重要或者顾客认为不重要的领域,其中至少有一个 核心竞争力应该与理解和服务顾客有直接的相关性。(7)根植于企业系统的能力。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根植于企业的 系统,不能够依赖企业内部的一、两个明星人物这会使竞争对手更加难于模仿、 学习和替代。企业的系统应该包括“企业的价值、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如果我们把心竞争力的概念扩展到-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对于核心竞争18力应具有的特点,在:1k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有如下的认识:(3) 于一个医域乃至一个国家所选择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其独特性, 是其他地区所没有或程度不及的,在竞争中能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具有充分 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能够极大地满足经济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具有发展的 长远性和持续性,就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赵修卫,2001)(3) 于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所选择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注重于产业层 面,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努力提高产业的内在素质,釆用新技术,向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方向发展;以增强自我调节和发展机能为目标, 积极探索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结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努力培育和 发展有前途的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不断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使地区经济 和产业发展长保活力。3.2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撰写国家竞争优势时,实际上他已 经幵始运用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并且最先引入了集群的概念,特别在他所 提出的菱形模型(Diamonds framework,有人译为钻石模型)中将核心竞争力和集 群有效结合起来。菱形模型解释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四个基本 决定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如图所示,四个基本决定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 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决定要素创造了 企业竞争的一个基本环境。每一个决定因素都会决定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 两个辅助因素是机会和政府。如21图所示。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的菱形模型通过钻石模型,波特引入了集群的概念: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的、在技术上和人才上互相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集 群(cluster,也有人翻译为产业链),是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种地理 上的相对集中加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缩短了相互之间沟通的渠道,能够快速地 相互学习 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观念交流,并不断扩大着其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研 究力量,形成了产业群内部的一种自加强机制,这种产业群如果参与国际竞争并 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则其所形成的宽争优势是难以被其他地区的企业夺走,因此 是有持续竞争力的。波特强调,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体中的企业最好 全部由国内企业组成(而不是某一环节从国外釆购,特别是由本地企业组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发展链条,这样所形成的国际竞争优势才是稳定的、可靠的。zjl波特指出,他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一个相互影响、自我强化的有机整体。有竞 争力的产业不是随意分市的,而通常是通过纵向(买主卖主)或横向(消费者、 技术和分销商)关系联结在一起的。产业集群通常也不是根据自然规律分布的,它 们倾向于地理上的集中一个产业群一旦形成,那么整个产业集团就能相互支持。Ik内部企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能扩张到其他产业,信息和创新技术也会快速扩散,带来新的方法和新的机会。波特认为,集群是长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 源,群中的企业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收益,专业化的要素可更方便的获得,互动 的增加可使创新更加容易。技术的不断溢出给别的企业带来利益。例如,从其 它企业汲取互补性的技能,在单个企业不能单独投标完成大项目时就可以利用 量的优势达到目的。通过每个企业的进一步专业化生产,通过联合釆购共同的 原材料得到优惠以及共同开展市场营销等等,合作可以使企业利用规模经济的 优势。基于此,集群企业能够具备集群外dk业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产业 价值链的排列顺序,集群的优势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具体体现为人才竞争 优势(人才和分工)、创新的研发能力优势、及时的信息寻获能力、依托专业市 场而生的管理体系和独特的文化支撑。以下将分别对这几种集群核心竞争力进 行详细分析:3.2.1人才竞争优势(人才和分工)在产业集群附近聚集的一大批熟练产业工人为集群内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充 足的劳动力。而且这些工人长期在特定行业中从业,技术十分姻熟,对于接纳 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节省职工培训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因而相比集群外企业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些集群内部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十分突出,专业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仅是企业进行日常运作的基础,而且是工艺创新和产品改进型创新的直接组织者,这些创 新为节约生产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使产品更加适合消费 者需求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而为了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并保持知识与 行业知识进展的同步,这些专业管理人才往往愿意在产业集群内部流动。因此, 集群内部企业得以保持和持续增强生产能力。3.2.2创新的研发能力优势由于创新要素的大量聚集,I体表现为技术突破能力强,技术幵发成本低和模仿创新能力强。 (1)技术突破能力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项复谷的科技攻关项目或者技术创新项目总是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多个领域和多种技术,而个别企业受到技术和资金实力的限制,不能够独自完成。 通常,大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成功率普遍很低的原因即在于此。而作为集群的 小沧业却具有独特的降低技术障碍和分散技术风险的创新体系特征,这在合作 主导型与复合型小产业集群表现尤为明显。在这些集群内部,通过分工和协作, 可以将复杂的技术项目分解为很细的零件或者工序,每个零件或工序都有一大 批小企业幵展技术研究幵发活动,虽然其成功率很低,但只要其中一个小企业 取得成功,那么整个技术项目就获得了推进。 、1 技术幵发成本低。技术开发对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十分重要,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D然而对 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研发成本往往占产品的绝大部分,而且产品研发存在很大的 风险。而将企业的内部研发转为企业外部研发是为集群内部企业节约技术开发 成本和技术转换成本的有效途径。在浙江,企业往往只是在某些技术幵发环节 聘请兼职科研人员、租用仪器设备,这些在小产业集群内部能够很容易得以实 现。与全部靠投资建立自己的科研幵发力量相比可以节约大笔人员、设备等投 入,节省大量的技术开发成本。而且,当企业对技术需求发生变化时,不需支 出大笔固定转换费用,因而技术转换成本较低。由于浙江产业主要以轻工业品 和小商品生产为主,所需要的技术并不是什么尖端技术,因而往往能够迅速在 企业外部寻获,与全部自主开发相比,既节约了幵发成本,又缩短了开发周期。所以,充分利用外部技术源有利于产业集群抓住市场先机,也有利于加速 知识积累和技术升级。2 模仿创新能力强-0 1在企业规模和技术装备实力都比较弱小的情况下,通过企业的集聚,形成集 群组织依然可以获得相当高的企业和产品竞争力。这不仅是由于在集群组织内 部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而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髙和生产成本的降 低,还在于基于知识的溢出和共享而导致这些小企业在要素投入不多的情况下 却产生了极高的产品模仿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二者都意味着企业的集聚所形 成的集群组织知识对于维系和强化这一集聚的重要性3.2.3及时的信息寻获能力依托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可以充分利用经常更新的市场信号,进行产品品r种、质量和规格的改进,进k推动全面的技术创新活动。这种信息的寻获往往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十分迅速和准确,较之于群外企业,竞争力十分突出。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 周围的小商品生产产业集群得益于该市场几万商户(其中国外长驻达6000人左 右)和每日大量的釆购顾客流,对市场信息盯得紧,反应快,收益大。对于竞争 主导型和一部分复合型小产业集群,这种依托专业市场而生的强大的信息寻获 能力十分突出,成为这个小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由此,集群内企业获得了 一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D最典型的是义乌的小商贸产业集群,这类企业往往能 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按照市场最新信息,调整商品结构,调整营销手段,从 而获取领先于集群外企业的市场机会。3.2.4依托专业市场而生的管理体系通常,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是相伴而生的。例如,在小产业集群十分发达 的浙江,专业市场十分发达。一般来说,专业市场是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以 某一类商品为主,而交易商品的品类大多与当地产业集聚特征有直接关系。如 浙江柳市的低压电器市场与当地的低压电器产业a这些专业化的市场一方面为 产业集群带来了最直接的市场需求信息,节约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珑了 市场的低成本整合。另一方面它有利于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专业化生产,也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信号幵展技术创新。由此,依托专业市场而生的某些集 群企业具备突出的核心竞争力一营销能力。3.:2.5独特的文化支撑一般来说,作为一个成熟的集群,它应该具有以下的文化内涵:勇于创业, 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竟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 鼓励裂变。例如挂谷,没有人认为失败丢脸,一家公司没干成,再去干另一家公 司。桂谷对失败的宽容气氛,使得人人都想跃跃欲试,幵创新企业。这也对不想试 的人造成压力。若在其他许多地方,失败了则会遭人白眼;它的人才流动频繁,跳 槽的情况常有发生。一方面加州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一位法学 专家特别指出,美国各州都有商业秘密保护法律。雇员受雇时,要签一个保证书, 防止将来跳槽时商业秘密被泄露。在其它州这一法律的执行过于严格,使得原公 司比较容易告成跳槽的人。但在加州却不是这样,这就有利于跳槽。所以在桂吞, 有时候换公司都不用换停车场,因为停车场的这边是你原来工作的公I卩,而对面 可能就是你将要去的公司D另一方面伴随着人才流动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知识18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传播和共享,这就是典型的集群带来的信息优势3.3关于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教授经过研究,提出了集群与单个企业相比所具有的核心 竟争力,这是国内学者对集群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具体的表 现如表21;表2-1集群与单个企业相比所具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单个中小企业单个大企业集群经济规 模规模不经济,导致成本增 加,并在有些领域构成进 入障碍;规模经济形成成本优 势,并形成产业进入 壁垒,增强竞争和苹 断力量;群体的集体效率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取得外 部范围经济;金融与 投资活 动1介业从银行司接融资难, 也缺乏直接融资能力,资 本金来源于自身积累,滾 动式发展速度慢;容易从证券市场直接 融资,利用规模和企 业信誉容易间接艱 资,也容易和跨国公 司战略联盟,获得资 金帮助;区内优质资产优化组合,可以获 得h市机会;建立共同信贷押保 基金、本地金ffi机构的服务等获 得间接融资;1 1技术人 员供给通常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吸引或培育髙质 量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外部经济,形成本地充足供 给的劳动力市场技术创 新与扩 散难以支持IK式的、有规模 的研发活动,但中小企业 通过自身学习,巷于以渐 进性创新抓住市场空隙, 创新与扩散速度慢;能支持大规模的研究 与开发活动,可以通 过自身实力或战略联 盟,加强技术标准设 立,对技术垄断;介、Ik、中介与科研机构形成网络 式、互动式创新,由于隐含经验 和技能在本地容易传播,竞争弓 合作关系密切,技术在群内的扩 散速度很快,获得溢出效应;管理方 式企业家善于利用市场机 会,官僚作风少;容易应对复杂的环境 并实施公司战略,但 常常缺乏活力,有官 僚作风倾向;依靠低交易成本,形介 于市场和组织的网络组织, 管理效率最高;(资料来源: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第20页)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武汉中国光谷的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集群对提升企业乃至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是有相当的作用 的/作为本论文的中心部分,笔者将对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比较 全面的分析,找出它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优劣势,为提扭相应的集群战略 提供理论基础。4-1武汉中国光谷高科技产处集群简介4-1.1武汉中国光谷发展过程“武汉中国光谷”的诞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湖北省、武汉市一大批专 家学者多年研究、探索的结果。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赵梓森院士就注意到发展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 及时向武汉市政府就发展光通信等光电子技术作了建议。1998年12月,华中理 工大学黄德修教授在考察了台湾等地的光电子产业发展后,在周济院士的支持 下,正式向武汉市提出了要不失时机地迅速壮大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建设 “中国光谷”的构想。武汉市科委及时组织了调硏,并制定了 “光电子科技园” 的规划。2000年6月19日,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以信部产函【2000创】248号文件, 明确表示:“我们支持提案所建议的以国家级的武汉东湖幵发区为基础,建立集 光电子技术研究开发、光电子产品生产、光电子企业辉化、光电子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并就提案中提出的七大政策支持要求给予了全面的 支持。国家科技部在全面考核武汉发展光电子产业条件之后,于2001年2月28 日以国科发高字【2001】157号文件,正式批准在武汉建立火炬计划武汉光电信 息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在组织专家全面考察审议之后,于 2001年7月6日,以计高【2001】1220号文件正式批准在武汉建立国家光电子 产业化基地。至此可以认为建立“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议,己经得到国家全 面的肯定。4.1.2武汉中国光谷现状武汉中国光谷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61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高薪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在 光电子产业上,这里积聚了中国最大的光纤生产基地,还是全国三大激光产业 基地之一和中国重要激光技术的研发基地。现在已经形成了以长飞光纤光缆、 烽火科技、华工科技、武汉日电、武汉NEC、楚天激光、团结激光等大型企业 为骨干的光电子产业集群。2002年,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有生产企业250余家, 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274亿元,所生产的产品几乎涵盖了全部光电子领 域,是中国生产光电子产品最密集的地区。目前我国光缆年生产能力为3500万芯,光纤年生产能力2500万芯,其中 2002年武汉长飞、烽火通信的光纤光缆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公里和15万 皮公里,市场占有率达到35%,居全国第一,世界第八。光电子器件是光通信 系统的基础。武汉电信器件公司和武汉光讯科技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有源器件和 无源器件供应商,形成了较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2002年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已 经达到了 40%,华工正源光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光模块生产企业,产品供不应求。 近几年光传输设备发展非常快,2002年武汉烽火科技和和武汉NEC的光传输系 统和设备生产能力已达10亿元,占国内市场的10%,位次上升到第二位。在能量光电子领域,武汉光电子集群的综合实力居中国三大撖光产业基地之 首,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消费光电子产品也发展迅速,不断壮大。武汉中 光谷的糖起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湖北、武汉经济社会的发展。4.1.3武汉中国光谷发展模式从形成过程看,光谷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为自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模式。在 2001年2月28日以国科发高字【2001】157号文件以前,光谷发展属于市场导 向的自发为主的发展模式,随着条例的出台,光谷步入规范化的、市场自发与 政府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