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越野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设计开题报告.doc

东风越野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设计【汽车类】【5张CAD图纸】【优秀】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32362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5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4-09-21 上传人:上*** IP属地:江苏
50
积分
关 键 词:
东风 越野 平板 运输车 转向机构 设计 汽车 cad图纸
资源描述:

东风越野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设计

50页 24000字数+说明书+任务书+开题报告+5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东风越野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设计开题报告.doc

东风越野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设计说明书.doc

任务书.doc

审定表.doc

开题报告封皮.doc

摇臂轴.dwg

目录.doc

答辩相关材料.doc

螺母.dwg

转向器装配图.dwg

转向螺杆.dwg

转向螺杆侧盖.dwg

过程材料封皮.doc

目    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第 1 章  绪  论……………………….…. .….1

   1.1 引言……………………….….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 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6

第 2 章  转向机构方案分析.…………. . 7

   2.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7

   2.2 循环球式转向器…………………………………………. .………………9

   2.3 蜗杆滚轮式转向器………………………………………….…….… 10

   2.4 蜗杆指销式转向器…………………………………………………….11

   2.5 转向盘的尺寸及布置…………………………………………………….11

   2.6 转向轴的防伤安全措施………………………………………………….11

   2.7 转向机构方案确定……………………………………………………….12

   2.8 本章小结………………………………………………………………….12

第 3 章  转向机构的参数分析与确定…………13

   3.1 转向系计算载荷的确定….13

   3.2 转向器的效率…………………………………………………………….14

     3.2.1 转向器的正效率.…………………………………………….15

     3.2.2 转向器的逆效率.…………………………………………….16

   3.3 传动比的变化特性.……….….16

     3.3.1 转向系传动比…………….….16

     3.3.2 传动比与转向系角传动比的关系…17

     3.3.3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18

     3.3.4 转向器角传动比及其变化规律…………………………………18

   3.4 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19

     3.4.1 转向器传动间隙特性……………………………………………19

     3.4.2 传动间隙特性的确定……………………………………………20

   3.5 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22

   3.6 本章小结………………………………………………………………….22

第 4 章  转向机构设计………………………………………….…… …….23

   4.1 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23

      4.1.1 螺杆、钢球、螺母传动副………………………………………23

      4.1.2 钢球直径及数量…………………………………………… 23

      4.1.3 滚道截面…………………………………………………………24

      4.1.4 接触角………….………………………………………….…….24

      4.1.5 螺距和螺距导程角………………………………………….….24

      4.1.6 工作钢球圈数…………….……………………………………25

   4.2 齿条、齿扇传动副设计…………………………….28

   4.3 滚珠螺旋传动…………………………………………………………….32

      4.3.1 工作原理与结构…………………………………………………33

      4.3.2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和施加预紧力的方法……………34

   4.4 单螺母预紧原理(偏置导程法).………………………………………35

   4.5 转向摇臂直径的确定…………………………………………………….35

   4.6 转向传送机构的臂、杆与球销………………………………………….36

   4.7 本章小结………………………………………………………………….37

第 5 章  转向机构强度计算…………………………………………… …. .38

   5.1 钢球与滚道的强度计算………………………………………………….38

   5.2 齿轮强度计算…………………………………………………………….39

   5.3 轴的强度计算.40

       5.3.1 转向横拉杆稳定安全系数………………………………………40

       5.3.2 转向节臂弯曲强度验算……………………………………….….40

       5.3.3 转向摇臂弯曲强度验算……………………………………………41

   5.4 本章小结………………………………………………………………….41

结论. 42

参考文献. …………………………………………………………….43

致谢. ……………………………………………………………44

摘    要

   在汽车行驶中,转向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我们通过方向盘来操纵和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从而实现自己的行驶意图。在现代汽车上,转向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系统之一,它也是决定汽车主动安全性的关键总成,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特性,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各汽车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介绍汽车转向系的组成和作用,在对大量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运输车用循环球转向器的性能指标和机构方案。并且采用相关数据进行机械式转向机构的设计,对各种机械转向器的利弊进行分析,进行循环球转向器的总体和零部件CAD设计。

关键词:驾驶;转向系统;转向器;设计;计算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ravelling, steering is the most basic movement. We operate and control the automobile through the steering wheel, thus to achieve our intention of driving. On the modern automobile, the steer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systems, it is also  a essential unit which affect the automobile’s initiative secure. How to design the steering characteristic of automobile, enable the automobile to have good handling quality, which is always an important topic to various automobiles factory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Especially at the time of coming to high speed, drivers becoming personnel amateur, stream of vehicles crowded today, 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crowd of driving, the  design of automobile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ly.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 automobile steering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system, and uses the correlate data to carry on the design which based on mechanical type rotation gear, carriy on the analysis to each kind of mechanical diverter advantages, designs the corresponding steering gear. Analysising the advantages and defect of different kind of streeing machinery,and carry on designing the whole and part on cad roof.

Key words:Drive; Steering System; Diverter; Design; Calculate

1.1 引言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为了适应各种道路情况和行驶条件,经常需要改变行驶方向或修正行驶方向,如转向、超车和避让等。因此,转向系对汽车行驶的适应性、安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系统,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各汽车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车辆高速化、驾驶人员非职业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操纵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对转向系统产品的需求随着汽车化的提高而发生着变化。最初驾驶员们只希望比较容易地操纵转向系统,而后则追求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舒适性和良好的操纵感。传统的汽车转向系统是机械系统,汽车的转向运动是由驾驶员操纵方向盘,通过转向器和一系列的杆件传递到转向车轮而实现的。普通的转向系统建立在机械转向的基础上,通丸根据机械式转向器形式可以分为齿轮齿条式、循环式、蜗杆滚轮式、蜗杆指销式。常用的有两种是齿轮齿条式和循环球式(用于需要较大的转向力时)。这种转向系统是我们最常见的,目前大部分低端轿车采用的是齿轮齿条式机械转向系统。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为减轻驾驶员体力负担,在机械转向系基础上增加了液压助力系统。它是建立在机械转向器的基础之上的,额外增加了一个液压系统HPS(Hydraulic?power?steering),一般有油泵、油管、供油装置、除噪装置和控制阀。由于其工作可靠、技术成熟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现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在实际中应用的最多,根据控制阀形式有转阀式和滑阀式之分。这个助力转向系统最重要的新功能是液力支持转向的运动,因止可以减少驾驶员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向系统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电子元件。相应的就出现了电液助力转向系统。电液助力转向可以分为两大类: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EHPS、电控液压助力转向ECHPS。ECHPS是在液压助力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原来有发动机带动的液压助力泵改由电机驱动,取代了由发动机驱动的方式,节省了燃油消耗。ECHPS是在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电控装置构成的。电液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特性可根据转向速率、车速等参数设计为可变助力特性,使驾驶员能够更轻松的操纵汽车。?现代电液动力转向系统主要通过车速传感器将车速传递给电子元件,或微型计算机系统,控制电液转换装置改变动力转向的助力特性,使驾驶员的转向手力根据车速和行驶条件变化而改变,即在低速行驶或转急弯时能以很小的转向手力进行操作,在高速行驶时能以稍重的转向手力进行稳定操作,使操纵轻便和稳定性达到最合适的平稳状态。为了保证转向轻便性,要求增大转向器的传动比。但是,增大角传动比虽然可以减小转向盘上的手力,但同时也造成汽车对操纵的反应减慢,甚至有可能导致驾驶员没有能力来转动转向盘进行紧急避障等转向操作,即不够“灵”。 ECHPS相比传统HPS降低了能源损耗。但电液动力转向系统,不论ECHPS还是AHPS都与传统的HPS一样存在液压油泄漏问题。   因现代汽车发动机功率在不断增大,行车速度也不断提高,对于两轮转向的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将使其操纵稳定性变差。从20世纪80年代末四轮转向系统已进入实用阶段,不仅保证了汽车低速行驶的转向灵活,也保证了汽车高速行驶的操纵稳定性。

   对转向系的主要设计要求如下。

   (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瞬时转向中心旋转,这项要求会加速轮胎磨损,并降低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任何车轮不应有侧滑;

   (2)汽车转向行驶后,在驾驶员松开转向盘的条件下,转向轮能自动返回到直线行驶位置,并稳定行驶;

   (3)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不得产生自振,转向盘没有摆动;

   (4)转向传动机构和悬架导向装置共同工作时,由于运动不协调使车轮产生的摆动应最小;

   (5)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 ;

   (6)操纵轻便。具有迅速和小转弯行驶能力;

   (7)转向轮碰撞到障碍物以后,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力要尽可能小;

   (8)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的球头处,有消除因磨损而产生间隙的调整机构;

   (9)在车祸中,当转向轴和转向盘由于车架或车身变形而共同后移时,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电子控制电动动力转向系统(ECHPS)技术发展趋势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电力驱动技术:ECHPS系统中的电机要求端电压、转速较低、输出转矩相对较高、尺寸小。由于电机端电压低,而功率相对较高。所以电机电流较大,这给驱动单元的电子器件选择和电路设计带来一定困难。

   (2)非接触式传感器技术:ECHPS系统中的转向盘转矩传感器要求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价格便宜,精度适中。考虑到可靠性问题,目前国外多采用非接触式。而接触式传感器应用较少。

   (3)转向控制技术:由于ECHPS系统在原有的机械式转向系统中增加了电机和减速器,使得转向操纵机构的惯性增大,为此需引入惯性控制和阻力控制,避免在电机开始助力和结束助力时对转向操纵产生影响。同时,为获得更好的“路感”,必需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转向状态确定合理的助力大小和方向。

   (4)ECHPS系统与整车性能匹配:汽车本身是由各子系统组成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当汽车某个子系统改变时,整车性能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必须对EPS系统与汽车上的其它子系统进行匹配,以利整车性能达到最优化。

   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即取消转向盘与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完全由电能实现转向,这就是线控转向系统。

   线控电动转向系统的特点:提高了驾驶员的安全性,由于减少了转向柱等机械机构,使得驾驶员周围空间变大,正面碰撞时对驾驶员的伤害得到了大大的降低。另外同样安全气囊与驾驶员间的距离加大,使得安全气囊可以张得更大,以增加对驾驶员的保护;提高了汽车的操纵性,由于可以实现传动比的任意设置,并针对不同的车速,转向状况进行参数补偿,从而提高汽车的操纵性;提高汽车的全面智能化,线控转向系统可以和其它的设备如ABS、防碰撞、自动导航、自动驾驶等系统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汽车的全面智能化;改善驾驶员的路感,在SBW中路感由模拟生成,使得在回正力矩控制方面可以从信号中提出最能够反应汽车实际行驶状态和路面状况的信息,作为方向盘回正力矩的控制变量,使方向盘仅仅向驾驶员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为驾驶员提供更为真实的“路感”。

   线控转向系统还存在着可靠性的问题,目前欧洲汽车法规还要求驾驶员与转向车轮之间必须有机械连接,而闲空转向系统作为一个还不成熟的技术目前还不能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可靠性。其次,线控转向系统还需要在可靠性与成本之间做出较好的平衡;线控转向还将与其它的汽车电气系统通过CAN总线连接在中央控制器上,由中央控制器统一协调控制汽车的运用,从而实现汽车电气的一体化和智能化;

   总之,线控转向在EPS的基础上,将转向系统的发展又推进了一步,它将为实现汽车智能化驾驶提供技术支持。

1.3 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资料,分析与确定转向机构的整体设计方案。对设计参数进行分析与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转向机构计算研究。对设计结果进行强度计算校核以保证转向机构的可靠性,安全性。   汽车转向器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转向器机构涉及整车的操纵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它的质量也反映了车辆的质量,其综合性能直接关系车辆性能的关键部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高安全性汽车转向器的研究。

   本文主要是对汽车转向机构进行设计。在阅读大量的基础上,对多种形式转向器进行分析比较,选定设计方案并依据传统的经验公式进行参数计算。 依此对转向机构进行设计。在此设计中已完成的部分有:

   (1)以汽车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汽车转向机构的类型、组成以及转向机构的设计和转向性能并综合评价汽车转向机构的发展趋势

   (2)对多种转向器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确定了最符合设计题目的总体方案。

   (3)对转向机构的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设计转向器的总体结构。

   (4)通过计算确定了转向器的各部分尺及结构,介绍了其原理。

   (5)进行了强度计算,确保了转向机构的可靠性。

   (6)对设计的转向机构介绍了简单的维护保养方法。

   在本设计中,力求达到合理、完善、可靠、经济,但在许多情况下,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只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工程中实际问题。由于时间紧张,有些问题没有做太深入的研究。

   通过毕业设计,使我对汽车设计方法、步骤有了更新的认识,熟悉了设计工具、软件的使用。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的思想,严谨求实的作风,培养了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晋跃,于英,程振东等.特种作业车辆的技术发展趋势[J];专用汽车,2004.

[2] 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

[3] 邓楚南,轿车构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 邱峰,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关键技术[J].技术纵横,2001, 5.

[5] 余志生,汽车理论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6] 王小静,机械工程与摩擦学[J].世界科学,2006, (10)9-10.

[7] 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王望予,汽车设计[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9] Werner Harter, Wolfgang Pfeiffer, Peter Dominke,et al.Future electricalsteering systems: realizations with safetyrequirements[C]. SAE Paper 2000,01.

[10] 毕大宁,汽车转阀式动力转向器的设计与应用[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11] 吴宗泽,机械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12] 陈家瑞,汽车构造(下)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40~97.

[13] 崔增辉,宋祖德.专用汽车发展趋势研判[C].汽车工业研究,2006.

[14] 徐灏,机械设计手册3卷[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9:114~118.

[15] 刘惟信,汽车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16] 徐灏,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9.

[17] 王世刚,张秀亲,苗淑杰.机械设计实践[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18]  Guo Konghui and Guan Hsin.Modeling of DrivcrNehicle Directional Control System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1993.

[19]  Makoto Sato. Steering Control. Automotive Electronics Handbook (2nd).

内容简介:
SY-025-BY-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系部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班级B07- 8班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教授从事专业车辆工程是否外聘是否题目名称 东风越野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设计一、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现状1. 平板运输车应用现状随着我国造船业和桥梁建筑业的发展,各大运输企业陆续从国外引入了一些大型自行式平板车来满足生产要求,但存在成本高、维护不及时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自行式动力平板运输车。国外自行式动力平板车的技术起步早,专业化程度高,其技术已很成熟。目前国际上大型的液压平板车的品牌主要有Cometto(科米托)、Goldhofer(歌德浩夫)、Nicolas(尼古拉斯)和Scheuerle(索爱勒)等。国内有上海电力环保设备总厂有限公司、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等。目前国内各工程项目的不断开展, 带动了平板车市场强劲的籍求, 尤其是大吨位平板车。以运梁车为例,运梁车是高速铁路施工中的重要设备,拟建中的京沪高速铁路线路全长的60%以上将建在桥上,全跨预注、逐跨架设的简支箱梁及小跨度连续梁将成为桥梁建设的主体,而平板车是预制梁的最好运输工具。因此平板车在国内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尤其是大型平板车。随着平板车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平板车功能的延伸。平板车的技术日趋先进和复杂。(1)平板车的吨位不断增加(额定载重量达100t),长度很长(L20 米),宽度很宽(B4米)等,在长度较长时,如何使主梁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主梁还有略有上弓要求;在台面宽度较宽时,整车转向不用回转支承,而是拉杆,相比成品回转支承转向来说,拉杆平板车运行中更稳固、安全;拉杆系统设计和其转向润滑机构设计是此类平板车设计的技术核心及发展趋势。(2)对于部分客户需求的中大吨位平板拖车,要求自带停车制动和行车制动,行车制动有液压制动和气压制动,液压制动应尽量采用多回路设计,避免制动滞后和回路动力损失;气压制动设计技术核心在于其与发动机及制动桥的匹配衔接;(3)自带动力源平板车的设计开发,采用交流控制、交流再生制动、液压马达驱动齿轮转向技术等,满足特殊场合极小转弯半径下的使用需求。上述平板车中的特殊要求大大超出了普通平板车的设计制造技术,它的设计技术代表了平板车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平板车生产企业的技术含金量。2. 转向器研究和制造现状汽车转向器属于对行驶安全影响较大的零部件,在汽车系统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其规模和质量已成为衡量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重型汽车、大型客车等载重量较大的汽车中,通常用动力转向器来操纵汽车行驶方向。由于动力转向系统有着传统机械式转向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转向轻便灵敏,回位性能及手感良好,极大的减轻了汽车驾驶员的工作强度,特别适用于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转向。因此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汽车越来越多地配置了动力转向系统。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问世至今,汽车工业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为减轻驾驶员体力负担,在机械转向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液压助力系统它是建立在机械系统的基础之上的,额外增加了一个液压系统HPS(hydraulic power steering),一般有油泵、V形带轮、油管、供油装置、助力装置和控制阀。它具有工作无噪声,其灵触度高、体积小,能够吸收来自不平路面的冲击力等方面的优点并且其工作可靠、技术成熟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现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在实际中应用的最多。在当时这个助力转向系统最重要的新功能是液力支持转向的运动,因此可以减少驾驶员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现代的汽车与发展初期相比,广泛地应用了各种高新技术,并且还在发生更深刻的变革。转向系统作为汽车底盘中的独立分系统,在汽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转向技术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机械转向、液压(气压)动力转向、电子控制液压动力转向、电动转向、电子线控转向和主动转向几个阶段,它们分别代表了转向技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1)机械转向机构几十年来,各种汽车都使用循环球式转向器。由于这种转向器是滚动摩擦形式,因而正传动效率很高,操作方便且使用寿命长,而且承载能力大,广泛应用于载货车上。从70 年代起轿车兴起了齿轮齿条转向器,这种转向机构由方向盘、转向轴、万向节、转动轴、转向器、转向传动杆和转向轮(前轮)等组成。方向盘操纵转向器内的齿轮转动,齿轮与齿条紧密啮合,推动齿条左移动或右移动,带动转向轮摆动,从而改变轿车行驶的方向。这种转向机构与循环球式等其它类型的转向机构比较,省略了转向摇臂和转向主拉杆,具有构件简单,传动效率高的优点。而且它的逆传动效率也高,在车辆行驶时可以保证偏转车轮的自动回正,驾驶者的路感性强。(2)动力转向系统现代轿车马力大、速度快,为了操纵的轻便和灵敏,中高档轿车的转向器都普遍应用动力转向系统。采用动力转向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减小手动转向力矩,改善转向轻便性,同时也可以改善转向的平稳性及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动力转向根据工作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气压式和液压式。气压式动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压力比较低,一般不高于0.7MPa,对于需要较大助力的汽车,气压式动力转向系统的尺寸将过于庞大,所以已经很少采用。相比之下,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压力可高达10MPa 以上,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的部件尺寸也很小,并且工作时噪声极低,工作滞后时间短,能够吸收来自不平路面的冲击,所以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在各级各类汽车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3)电动动力转向系统电动动力转向系统以电动机为动力源,电动机由汽车电源供电。在操纵方向盘时,扭矩传感器根据力的大小产生出相应的电压信号, 由此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就可以检测出操纵力的大小;同时根据车速传感器产生的脉冲信号又可测出车速、再控制电动机的电流大小,从而形成适当的转向助力,提高操纵的轻便性。(4)电子线控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零部件少、结构紧凑、所占空间较少、重量轻,其重量可比液压动力转向系统轻25%;由于电动机只是在转向时才接通,故可节约燃油约2.5%;电动转向还可有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和故障自诊断功能; 且电动转向系统与汽车上其它电气设备相连接,有助于四轮转向的实现,并能促进悬挂系统的发展。汽车电子转向系统是一种全新概念的转向系统,其取消了方向盘和转向车轮之间的机械连接,通过软件协调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可以实现一系列传统转向系统无法实现的特殊功能。它可以实现传动比的任意设置,并对随车速变化的参数进行补偿。并且可以和ABS、汽车动力学控制、防碰撞、单个车轮转向、轨道跟踪、自动侧向导航等功能相结合,实现对汽车的整体控制。电子转向系统由于取消了方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完全摆脱了传统转向系统的各种限制,不但可以自由设计汽车转向的力传递特性,而且可以设计汽车转向的角传递特性,给汽车转向特性的设计带来无限的空间,是汽车转向系统的重大革新。(5)主动转向系统主动前轮动力转向AFS(Active Front Steering)的出色性能主要归功于先进的转向动力学技术,其性能与采用电子传控转向系统相类似。电子控制的动力转向系统使车轮转向角能够大于或小于驾驶员操纵方向盘的转向角。主动转向系统的基础是行星齿轮系统,它由3 个主要部分组成:太阳轮在中心,一套行星齿轮围绕着太阳轮,大齿轮环在最外侧,内齿与行星齿轮啮合。太阳轮和行星齿轮分别是输入和输出端,大齿圈与电控电机在外部啮合。当电机不转时,转向速比被固定,一旦电机按指令作出动作后,转速比就会改变。(二)目的和意义牵引车属于专用汽车,采用可拼接、模块化组合方式,可以根据所运设备的具体情况和路面条件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以适应各种运输要求。但现有的运输车存在成本高、维护不及时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牵引车。目前自行式牵引车的转向系统采用液压独立转向,其转向角度可达到 47以上。本设计的牵引车它的转向行驶模式有:直行、斜行、横行,正常转向行驶。转向灵活,成本低。现在,世界各国著名零件厂商正在大力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动力转向系统,即电子控制电动动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电动动力转向系统是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作用在转向盘上的转矩信号和车速信号,通过电子控制装置使电机产生相应大小和方向的辅助力,协助驾驶员进行转向操纵,并获得最佳转向特性的伺服系统。随着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公路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对汽车的专业化、高速化、重型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对专用汽车的需求逐年增加。近年来,专用汽车增长率均大于载货车增长率,各国专用车的产量占载货车产量的比率逐年递增,发达国家尽量以专用车替代载货汽车。目前专用汽车占载货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从世界各国专用汽车的技术含量看,专用汽车技术含量比普通载货汽车高,而重型专用汽车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其附加值达40%以上。本设计的目的就是以我国现今发展情况探讨开发一种适合我国国情、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牵引车循环球式转向器,并在重型汽车的转向系统、转向装置、动力转向装置等底盘转向部件上进行重点探讨。要求设计方法简单、可靠、使用,设计出的底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经济性,满足当前重型车辆使用中对转向系统基本的使用性能要求,并在方案实施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二、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1)行式平板运输车独立转向机构总体设计方案分析确定;(2)确定机械转向器部分的性能参数(3)行式平板运输车独立转向器结构的选择与设计;解决问题:转向机构结构的设计,选型,尺寸参数的确定:由于齿轮齿条式转向器逆效率高(60%70%),汽车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发生在转向轮与路面间冲击力的大部分能传至转向盘,反冲现象会使驾驶员紧张,并难以控制汽车行驶方向,转向盘突然转动又会造成“打手”,同时对驾驶员造成伤害。蜗杆滚轮式转向器正效率低,工作齿面磨损后调整啮合间隙比较困难,传动比不能变化。固定销蜗杆指销式转向器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但因销不能自转,指销工作部位基本不变,所以磨损快、工作效率低。旋转销式转向器的效率高、磨损小,但是结构复杂。双销式的结构较单销式复杂,尺寸及质量也较大,且对两指销间的位置精度、蜗杆上螺纹槽的形状及尺寸精度要求较高,角传动比的变化特性及传动间隙特性的变化也受到限制。根据原始数据确定各项参数。三、技术路线(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可行性分析总体传动方案确定转向器的运动和受力分析计算转向器的设计计算转向器装配草图设计设计零件图设计、液压系统设计零件图、正式装配图设计计算说明书四、进度安排(1)第 1 2周(2011年2月28日2011年3月13日) 调研、开题报告,开题答辩(2)第 3 4周(2014年3月14日2011年3月27日) 总体传动方案确定(3)第 5 6周(2011年3月28日2011年4月10日) 传动参数设计计算(4)第 7 9周(2011年4月11日2011年5月 1日) 转向器装配草图设计(5)第1011周(2011年5月 2日2011年5月15日) 转向器正式装配图设计(6)第1213周(2011年5月16日2011年5月29日) 零件图设计、液压系统设计(7)第1415周(2011年5月30日2011年6月12日) 编写设计说明书(8)第16周(2011年6月13日2011年6月19日) 设计审核、修改(9)第17周(2011年6月20日2011年6月26日) 毕业设计答辩准备及答辩五、参考文献01 陈燎,田晋跃,殷金鉴,赵煦。130t升降平台运输车转向系统设计. 工程机械,2001年 第32卷 第01期 02 丁礼灯,杨家军,刘照。廖道训等.汽车动力转向器转向力矩的分析与计算.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03 张高升,郑绍春,魏艳。WTW90型重型平板运输车非线性转向系统控制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4 04 张玉莹 循环球式转向器设计的几个问题J二汽科技 1987,1005 朱福培,张枫念。循环球式转向器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探讨J汽车研究与开发 1996,1206 毛元祥,丁诚,刘海峰,容青松,罗爱玲。循环球式动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东风越野平板运输车转向机构设计【汽车类】【5张CAD图纸】【优秀】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323623.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