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传播学专业论文)公共领域视野下的网络论坛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 要 网络论坛因其自身的技术特征被众多的学者认为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良好 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与构成要素的基 础上,将网络论坛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并结合 2007 年“重庆钉 子户”事件,对强国论坛、网易、天涯杂谈三个不同类型的网络论坛中关于此事的 言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网络论坛呈现“公共领域”的雏形,但与 “公 共领域”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官方型网站、商业型网站还是在民间型网站都无 法承担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重任,而且网络论坛中, “理性精神的欠缺” 、 “广 泛参与和有效对话之间的二难” 、 “共识与民意的差距” 、 “知识分子与网络论坛中话 语霸权的呈现” 等都是网络技术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也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 “瓶颈” 。因此,本文在“公共领域”视野下,对网络论坛的建设给出建议:培育 理性的公民文化;给予网络媒体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化解 “数 字鸿沟” ;开辟更为多元的讨论议题;提高论坛管理者素质,规范讨论方式等,使 “公共领域”重要载体之一的网络论坛逐步实现由雏形到理想的跨越。 关键词:网络论坛 公共领域 “重庆钉子户”事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some experts believe that internet forum relying on it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will become a good platform of constructing an ideal public sphere .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communication,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this thesis researches “ public sphere” theory ,analyzes the valve of its existence and the elements , makes a content analysis about “ chongqing ding - zi- hu” event among net ease, qiangguo forum and tianya forum .based on this ,it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internet forum is the prototype of “ public sphere” , bu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internet forum and “ public sphere” . regardless of the official website, a business website or the civil- construction site can not afford the mission of constructing an ideal public sphere. the technology of internet forum is not able to overcome some difficulties including of “ the lack of rational spirit” , “ the contradictions of broad participation and effective dialogue” , “ the gap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consensus” , and “ intellectuals and hegemonic discourse” , which is also the bottleneck of constructing an ideal public sphere. finally, in the public sphere vision, this thesis give some advices to build internet forum: nurturing rational civic culture; giving the network media more freedom development space ;seeking policy support to resolve the digital divide; opening up more pluralistic topics for discuss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et forum managers and regulating to the discuss ways and so on ,to promote progressively the cross of internet forum from the prototype of “ public sphere” to the ideal. key words: internet forum public sphere “ chongqing ding - zi - hu” even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赵亿 日期:2008 年 3 月 28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赵亿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2008 年 3 月 28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 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这本著作中高度概括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 的地位和作用: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 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 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 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同时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 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 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电脑和网络媒介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信息,使人类的联系趋 向无限整合、无比致密,也促进了人类交往行为的变革。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 性、匿名性使得人们能够在其间平等、自由的交往,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网络中的 “公共领域”得以形成。在国外,2001 年, “911 事件”使得网络成为重要的新闻 之源;2002 年 12 月,美国多数党领袖洛特的不慎之言被博客网盯住,而丢掉了乌 纱帽;2003 年,围绕新闻报道的传统媒体和万联网上的伊拉克战争也同时开打, 美国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2003 年 6 月, 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 制造假新闻的真相被在网上揭开,引爆新闻史上的最大丑闻。 在国内,特别是网 络在中国发展的十几年里,从 2003 年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经由网络传播而引发社会 关注的事件,如 sars、孙志刚事件、宝马撞人案、刘涌案、虐猫事件等等,网络 成了人们揭露事情真相,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王怡指出:“网络 媒体不像传统平面媒体那样,在每次舆论的潮流中发挥着主动的策划者和推动者的 作用网络舆论最显著的东西有两个,一是分散化的和铺天盖地的民意沸腾;二 是一批公共知识分子作为舆论领袖的崛起” 。与以往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中交流的 王怡. 2003 年网络舆论的价值eb/ol. 学术批评网, 2004- 2-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自由、舆论的沸腾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网络公共领域问题的探讨自然 而然地提上了日程。在探讨我国网络媒体与公共领域问题上,乐观与悲观的态度和 言论相互抗衡,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体重构了公共领域而不是消解,而有人则认为在 我国由于公共领域的先天不足,几千年的封建奴役,缺乏建立理想公共空间的人文 和制度基础。 对于此种问题,公共领域理论的构建者哈贝马斯也没有给我们 明确的答案: “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特征是大众通过电子传媒相互交往遇到了越来越 大的选择强制。种种情况表明,公共领域的民主潜能具有暖昧特征” 。但是,在网 络媒体渐渐成为强势媒体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媒体正越来越影响着我们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那么,在网际网路所形成的网络空间中,是否存在着“公共 领域” ,或者说,新媒体的出现对日渐式微的“公共领域”产生着什么样的影响, 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此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转变,使得新旧价值观之间发生了激 烈的冲突。同时,全球化加快了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与力度,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 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追求,带来了传统观念与现代 观念的巨大冲突,使得价值观念体系面临着消解与重构。网络特别是网络论坛,作 为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事物,浓缩了我国人民在转型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们真实内心世界的写照;网络媒体的 新技术特点,如开放性、广容性、交互性、去中心化等特征也使人们在其中的沟通 和交往有了不同于真实“地理空间”中的特点,更能形成开放的舆论环境,因此, 通过“公共领域”视野中的网络论坛研究,探讨网络论坛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异 同与差距,剖析促成或阻碍我国 “公共领域”得以形成的各种因素,从而折射出 公民精神培养,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以及新媒介带给社会的新变化。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选取网络论坛作为切入点,将网络论坛置于传播学、 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引入 “公共领域”理论来探讨是否在我国的网络论坛中 出现了公共领域,如果出现了“公共领域” ,它有没有其独特的特征;如果没有出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3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现, 它与公共领域相比较有哪些差异, 是哪些因素阻止网络论坛中公共领域的形成, 并给出相关建议。为了不至于从纯粹的由理论到理论,此次研究遵循学理与实证相 结合的原则,以 2007 年热点话题“重庆钉子户”事件的网络言论作为具体的个案 考察。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独立学术研究课题出现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它发韧于 1962 年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出版。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社会批判理论的滥 觞,它在整个西方世界获得空前传播,国外许多学者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 行了多层面的深刻剖析。 伴随着网络的兴起与逐步普及,“克林顿拉链门事件” 、“ 纽 约时报执行主编和总编辑制造假新闻 ”等纷纷在网上呈现,网络中交流的自由、 舆论的沸腾引发了西方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鉴于网络的交互性、匿名性、开 放性等特征,网络将意味着一个新的民主参与时代的来临,它开辟的空间可以充当 起公共领域的角色,为讨论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从而促进社会民主政治进程,复 兴在哈贝马斯眼中已经衰减的公共领域,为政府民主决策施加正面、积极的影响。 如美国学者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中就断言“网上传播以 及开辟了一些渠道,在全球贯彻雅典式的地方民主,至少是民主城邦直选让全民表 达意志的那种民主” 汤普森(jthompson )在大众传播、社会理论、公共生活(social theory,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life)中表示:网络传媒只是重构了而不是取消 了公共领域,这对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在国家机构水平上的获取方式、实施方式以 及维护方式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瑞因高德(rheingold)在虚拟社群(virtual 美保罗 莱文森著, 何道宽译, 数字麦克卢汉 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01. 102 j .thompson: social theory,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life” , in the polity reader in cultural studies,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polity press, 199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community)一书中认为,互联网具有最强大的民主传播力量,它将挑战现存政治 阶层,打破政治结构对于强而有力的大众传媒的垄断,它将重振因商业化、社会化、 消费化等因素分裂而衰落的公共领域,将网络视为一个“没有奴隶的雅典城” 。凯 尔纳也在知识分子、新公共领域与科技政治学一文中表达了他的乐观态度, “网 络已经为信息、论辩和参与创造出了崭新的巨大潜力” 。 上述的这些观点被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是“乌托邦”似的构想,是在无限夸大媒 介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希尔与休斯(hill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4 (2) “冲突型”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冲突明显,支持一方与反对一方势 均力敌; (3) “靶子型”一主帖的观点招致群起而攻之,基本无人同意其观点; (4) “无人回应型”一主帖无人回复,或只有一两个; (5) “螺旋型”一对主帖的回复,将话题引向别处,特点是回复的帖子长, 又引起许多回复形成一个讨论组,既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复合的结构,主帖反倒 成了次要的。 表 4- 5 主帖与回帖的关系表 响应型 冲突型 靶子型 无人回应型 螺旋型 其它 类 别 网 站 组 数 占总 组数 的比 例 组 数 占总 组数 的比 例 组 数 占总 组数 的比 例 组 数 占总组 数的比 例 组 数 占总 组数 的比 例 组 数 占总 组数 的比 例 强国论坛 32 22 14 9 7 5 56 38 6 4 33 22 网 易 201 42 133 28 43 9 27 6 8 2 66 13 天涯杂谈 6 22 4 14 7 25 6 22 5 17 0 0 在论坛意见形成的过程中,通过上表可以看到论坛中的讨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特征,各个论坛中在讨论“重庆钉子户事件”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态的帖子组数。 强国论坛呈现“响应型”的帖子组数为 32,占总组数的 22,网易则为 201 组, 占总组数的 42,天涯为 6 组,占总组数的 22,看来在论坛中完全赞同、认可 主帖意见,并能过达成共识的组数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网民们对于此事有一定 程度的共识。靶子型的帖子组数说明所有的跟帖都反对主帖的观点,因此也能从一 定程度上说明跟帖的网民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共识。而论坛中冲突型组数的帖 子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这种围绕同一个问题,双方争论不下,不能达成共识的帖 子组数在论坛中只占极少的部分。螺旋型的帖子,即把主帖的话题引向别处,或探 讨问题比主帖更深入的理性帖子在天涯所占的比例最高,这也印证了前文所论述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5 “天涯杂谈为重庆钉子户事件提供了一个理性讨论的平台” 。从帖子组数来看,网 络论坛在小的讨论范围内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4.3.6 事件情感态度分析 表 4- 6 事件情感态度分析表 挺 杨 倒 杨 中 立 其 它 类 别 网 站 帖子数 占总帖 比例 帖子数 占总帖 比例 帖子数 占总帖 比例 帖子数 占总帖 比例 强国论坛 197 48 78 19 89 22 39 11 网易 1252 61 512 25 94 42 186 98 天涯杂谈 242 46 107 20 74 14 102 20 对网民所发帖的情感态度的分析可以作为网络论坛中是否形成普遍共识的一 个参数。在对是否支持或反对杨武夫妇或保持中立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到无论是 强国论坛还是网易和天涯杂谈, “挺杨”的帖子在网络论坛中都占了很大的比重, 强国论坛为 197 条,占总帖比例 48,天涯为 242 条,占 46,网易则达到 1252 条,占到 61,超过了网络论坛发帖的半数。在三个论坛“挺杨”的帖子中,网易 高出强国和天涯很多,或者说网易在“挺杨”上有更多的共识。而三个论坛中“倒 杨”帖子占总帖量的比例接近, “倒杨”的帖子数均不到“挺杨”的一半。因而笔 者认为,三个网络论坛在是否支持“杨武夫妇”的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论坛中“挺杨”所占比例居多是否就代表了民意如此呢?“ 民意的量度是对 民意观点分布的整体考察,由量度指标确认它的基本追求,通过运算得出总人口意 向的最大比例。把民意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绝大多数人赞成的意见, 综合的结果就是民意总体意志的反映。 ”而由于网民发言的匿名性,网民的背景无 从考究,因而发表言论的网民数、阶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民意,发言者是否 与事件本身没有利害关系,是否理性等问题,都不能确定。因而简单的把网民的讨 刘建明. 舆论传播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0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6 论当成民意,势必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片面和偏激。 特别是无论在“挺杨”还是“倒杨”的帖子中,笔者看到了大量的言辞过激的 帖子,这更令笔者对网民所体现的“民意”有所怀疑。但在论坛中笔者也欣喜地发 现了许多跳出派系之争和个人恩怨的“中立”帖子,他们以局外人的角度对重庆钉 子户事件或是就事论事,或是跳出事件本身,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论辩中体现出 理性思维的火花。从三个网络论坛的中立帖子中,笔者发现网易的中立帖子数所占 总帖量的比例最少,仅为 4.2%,天涯杂谈和强国论坛的中立帖子分别占到了 14、 22,这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也正好印证前文用帖子字节数和帖子内容考察所得出 的:商业网站未能形成理性沟通的氛围。 4.4 考察发现 网络论坛初现“公共领域”的雏形 从前文对网络论坛的介绍以及个案研究,可以发现网络论坛已具备了某些“公 共领域”的特征。首先,网络论坛的进入准则为网民自由、公开、平等地进入网站 参与讨论提供了前提。在论坛中,不论网民的身份、地位、阶层如何,只要面前有 一台联网的电脑,并同意遵守论坛的准则,就可以自由地进入网站发表言论。而且 网民在论坛中的发言是公开的,能为所有与此台电脑联网的世界各地的网民看到, 甚至得到他们的回应。在对“重庆钉子户”事件的个案研究中,论坛显示来自全国 各地的网民参与了此事的讨论。尽管网民在发言中要遵守网络论坛的准则和互联 网电子公告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于违反这些规定的帖子,将会遭遇“删帖” , 但就像强国论坛主要创办人蒋亚平所说的“只要不违法,只要格调健康,只要不攻 击他人或对国家领导人进行攻击,那么可删可不删就不删。 ”这同时也说明网络论 坛实行的是一种有管理的自由。 其次,网络论坛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讨论、制约和影响公共事务的理性批判的 功能。在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论述中,他认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 彭兰. 强国论坛的多重启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7 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 。在此次的“重庆 钉子户事件”的个案研究中,由网民发的帖子史上最牛钉子户 、 重庆钉子户形 成的真正原因 、 重庆钉子户与公共利益 、 对于重庆钉子户最好解决方案 、 重 庆钉子户事件提出的法律问题等都引发了网民对此事的热烈讨论。其中 “为何 会出现钉子户” 、 “重庆钉子户事件该如何解决”和它所涉及的“物权法” 、 “公共利 益”等问题是网民讨论的焦点,网民不断地追根溯源,不断地寻找此事的解决方案, 在论坛中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话与交流” 。此外,在天涯杂谈和强国论坛中出 现了一些论述详细、深入的理性帖子,在“重庆钉子户”事件 3 月 17 日至 4 月 2 日和解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批判功能: “重庆钉子户”事件实际上早在 2004 年就发生了。2004 年 10 月后,由于没 有达成协议拒绝搬迁, 吴苹家被断水断电, 小楼的四周被开发商挖出十米多的深坑, 成为“孤岛” 。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 曾明确规定: “严禁采取停水、停电、停气、停暖、阻断交通等手段,强迫被拆迁 居民搬迁。 ”有学者称“这件看似只是因为拆迁户与开发商协商未成而引发的纠纷, 由于我国城镇房屋拆迁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事实上给予的行政支持背景,一开始就 在民 民冲突中沾染了官 民冲突的意蕴。当地房管局、法院光后做出 拆迁裁决后,这种色彩就更加浓厚了。 ”这实际上也是很多研究者所猜测的当地媒 体对“孤岛”事件低调处理的原因。直到 2007 年 3 月 17 日,天涯社区关于重庆 拆迁户的一则照片,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与大量转载,随后全国各大媒体和国外 知名媒体纷纷赶赴重庆,采访报道这一事件。尽管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此事,但主 要局限于官方的最新表态和杨吴夫妇的最新说法以及强制拆迁的时间表上,基本未 涉及 2007 年 3 月 16 日公布的物权法和“公共利益”等问题的探讨。将“重庆 钉子户”事件引向更为深入、理性探讨的却是网民。3 月 22 日,强国论坛、天涯杂 谈、网易等论坛中的网民频频发帖重庆钉子户的意义在于不要打着公共利益损害 个人利益,这种事做得太多了、大家看看重庆钉子户的最新消息,如果真是这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2.125 李滨. 从“ 最牛钉子户” 事件, 看传媒角色的多元展现j. 新闻记者, 2007, (5): 3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8 样,大家对物权法的好心就没什么意义了重庆钉子户告诫:不要打着公共利益 的旗号来剥夺个人的财产权等等,尽管这些发帖还仅限于“标题式”的呐喊,却 引发了舆论对于此事的思考。也正是这些“标题呐喊式”的帖子引发了网络论坛、 传统媒体对此事的更深入、理性的言论。如强国论坛和天涯杂谈中随即发表理性文 章重庆钉子户问题:土地增值到底如何分配? 、 从重庆钉子户事件,看我国司 法体系的缺欠 、 重庆钉子户取得双赢的解决办法 房地产从业者谈物权法和重 庆钉子户问题 ,同时,强国论坛还请来专家与网民们畅谈此事。而传统媒体中国 青年报冰点周刊直到 3 月 28 号才发表拆迁时代的典型样本 。3 月 30 日, 中国新闻周刊则做了钉子户为何这样牛?的系列封面文章,在事件报道后配发 评论员文章政法应限制土地使用权触及事件核心。 此外,当传统媒体还处在刚刚触及事件实质的阶段,网民们已经不断在论坛中 发帖探讨解决“重庆钉子户”的方案,如重庆钉子户取得双赢的解决办法的帖 子有理有据,获得很多网民的支持。由于众多网民和社会舆论支持“杨吴夫妇” , 反对法院的“限期拆除”和“如不在 3 月 22 号前拆除,将强拆钉子户” ,这对重庆 九龙坡区法院以及当地政府形成了极大压力,并最终促进 4 月 2 日事件以“和解” 的方式解决, 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物权法的关注。 可以说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 网络论坛始终发挥着“先锋”作用,并发挥了理性批判功能。与此类似,在以往的 “孙志刚事件” 、 “刘涌改判死缓案” 、 “苏秀文案”中,网络论坛的理性批判功能也 被展露无疑。 第三, 网络论坛的话题涉及众多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件,并在一定范围、一 定程度上形成共识。无论是官方型网站、商业型网站还是民间型网站所开设的时政 论坛中所涉及的话题多为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件,这同网络论坛的定位密切相 关。但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即便一些非时政论坛,也经常涉及“公共利益”有关的 话题,如天涯杂谈的定位是“以舒发人文的、休闲的,感叹人生精彩的,非时政话 题的宗旨” ,社区管理人员还发布了“将对不符合板块宗旨的内容采取删除、转移、 封口等处理” ,但仍然有许多网民在其中讨论与“公共利益”有关的时政话题,象 “孙志刚事件” 、 “刘涌案” 、 “重庆钉子户事件”有成百上千的网民在其中发帖讨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9 这也说明,论坛管理员在两难管理中,仍然以尊重网民为主。 共识性是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论坛中有着纷杂 的观点派别,网民在对事件辩论的过程中几乎不可能达成整个论坛的一致意见。但 笔者在“重庆钉子户事件”通过对主帖与回帖的关系,网民情感态度的考察中,发 现虽然不能形成论坛的一致意见,却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某问题达成共 识。如,在一组帖子的讨论中,参与其中的所有的跟帖可能都赞同主帖的意见,也 有可能都反对主帖的意见,这是一定范围内达成的共识。而且通过三个论坛对网民 “事件情感态度”的考察中也发现,网民的发言会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如三个论 坛的“挺杨”帖子几乎占据了论坛的一半,这实际上说明“支持杨吴夫妇”的舆论 在网站中占据优势,属于“在论坛中形成的一定程度上的共识” 。 第四,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共领域”前提条件的重构。 “国家与 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 “充分的沟通媒介”是哈贝马斯理想公共领域存在的条 件。 在哈贝马斯那里,公共领域从他一诞生起就是对强权政治的宣战,反对统治成 为公共领域的使命。 而现阶段, 公共领域的主要理想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 从而使国家更好地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需要“国家与社会 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因为:其一,只有如此私人领域中的私人才能独立于任何 类型的“旧权力” ,才能建立起超脱个人私利的“公共领域” 。其二,在“国家=社 会”的情况下,国家与社会之间也不存在自己与自己相协调的问题。尽管国家存在 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它所管辖社会的整体利益,但在现实中,国家作为一个最大 的“法人行动者” ,其不受制约的“法人代表”有意或无意的失当行为很可能导致 国家所为与社会需求的背离。而这一趋势若得不到及时的控制,那么它将同时导致 国家与社会的衰落。 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科层制的发展和国家权力的膨胀导致了近代资产 阶级公共领域的衰落。但种种迹象表明,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正在颠覆传统的纵向金 字塔式中央集权统治结构,而且正在导致“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但这次“分离” 许英. 论信息时代与公共领域的重构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5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0 与近代资产阶级国家与其对应社会的“分离”不同,那时的“分离”仅仅是指在地 理上重合的国家与社会在功能上有所区别而已。而信息时代的国家与社会在管辖地 域和承担功能上都将有所差异。由于信息科技已经完全消融了空间的三维概念,相 对于传统的“地理国家”和“区域社会” ,信息时代的公众所面对的社会将日趋国 际化。这样,在“社会国际化”的趋势中, “国家地理化”的特征相对明显:以国 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传播方式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从而使各大跨国集团 的商业利益再度与国家利益分离;另一方面也使网络使用者得以接触来自世界各地 的信息,从而有可能动员起多元的参照系。因而信息时代的国家将像前信息时代的 个人或团体面对国家一样面对国际社会。现在这种新的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趋势仍 在发展中。 公共领域为参与者们提供能够进行充分讨论与沟通的媒介或者说公共场所是 哈贝马斯言说的“公共领域”的条件之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媒介或公共场所,那 么进行交流的“私人”便因为零散而不能形成“公众” ,更无法形成舆沦的力量, 干预实践。同时, “由于媒介决定着信息的数量和流向。单向非沟通的媒介导致信 息匮乏也就是导致了意义的缺失,在单面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面前,参与者的 理 性 ”和独立毫无意义。 ”而对于网民来说,网络论坛的平等、开放与“零成 本”进入,为公众的言论自由表达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 “这不仅是指有更多的公 众能够利用网络的便利和容量,获得表达的机会,同时也是指公众能够在网络上就 更广泛的题目发表更多元的信息和意见”在对“重庆钉子户”事件讨论中,如果 没有网络论坛为公众提供一个自由言说的公共场所,该事件可能会永远在传统媒体 的“选择强制”中无法进入公众的视野。可以说网络论坛为网民提供了更少的象面 对传统媒体那样的“选择强制”的机会,是人们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理想场所。 许英. 论信息时代与公共领域的重构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52 闵大洪: 在理性与现实的冲突中 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诌议j. 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8, (3): 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1 5 网络论坛与公共领域差距的冷思考 5.1 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 公共领域是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大众通过自由沟通达成的。理性沟通的前提是 要求公众必须具备理性沟通的能力,即理性批判能力。根据哈氏理解,理性沟通包 括四个外部条件:可以理解、包含真理、正当性以及态度真诚。如此要求就如同对上 帝宣誓一般有效, 必需完全信守, 哈氏认为这是达成理想交流所必要的有效幻构(an operatively effective fiction )这也就说明,即使完美的沟通交流在现实生活中 难以达成,但作为理想的交流,这种有效幻构是必要的。除此以外,理性交往还需 要一种内在自觉,即个人愿望、情感、意向的集合,具体到个人,就是要求个体要 有“求知的勇气” ,对真理的坚持。 但在对网络论坛的研究中,笔者发现理性的主体网民欠缺上述的外在“有 效幻构”与内在的“自觉性” 。有学者认为,因为网络论坛中的匿名性导致了网民 的非理性存在,但笔者认为这只能是网络论坛与理想公共领域精神实质差别的原因 之一,更重要的是体制原因和参与者自身的内在因素: 其一,从我国媒体自身的性质来看, “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 “媒体要 宣传党和国家的声音” ,即便是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仍然要被束缚在这种正统论调 之下。当网民们在为网络的技术特征提供了自由言说的空间而欢呼时,国家对网络 的种种管控手段也随之出现,网民深知其中的潜规则和外在权威的力量。很多的网 民出于保护自己的心理,在网络上采用匿名的方式发言和传播信息,但也正是这种 匿名性导致网民在在发言时忽视了自己的公民身份和参与政治的神圣不可侵犯的 权利。因为匿名才敢发表观点,只能说明他们还处在对政治窃窃私语的阶段,尚不 具备明确的政治主体意识,不把参与政治视为自己的正当权利,这也是公民精神欠 缺的表现。 胡敏琪. “ 网络公共领域” 的理性迷思 从虞美风事件” 观察eb/ol. 线上网络研究中心网站, 2004- 11-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2 其二,从网络论坛参与者来看,缺乏具备理性参与能力的主体。从前文所描述 的数据来看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35 岁及以下的网民占 82.5%, 35 岁以上的网民仅占 17.5%; 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仍然占据大多数, 达到 71.5,其中网民中文化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达到 31.1%,网民 以学生居多,占到 32.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九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网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决定了在他们在网络论坛 中缺乏理性沟通能力的主体因素,因而在网络论坛中,我们大多只能看到一些“标 题式呐喊”的感性帖子或是一些发泄情绪的过激帖子。 5.2 广泛的参与者与有效对话之间的二难现象 在对哈贝马斯理想公共领域构成条件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广泛的参与者和有效 的对话交流是形成公共领域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对强国论坛、天涯杂谈和 网易关于“重庆钉子户事件”的讨论中却彰显了一个悖论、一个难以克服的“二难” 现象:商业型网站论坛的参与者众多,发帖量多,有效的对话少(理性对话少) ; 官方型网站论坛与民间性网站论坛的参与者少,发帖量少,有效的对话多(理性对 话多) 。 网易是一个商业型网站,在其开设的论坛中,从网民发帖的数量和 id,我们可 以看到参与讨论的人数众多,这说明网民参与其中的热情很高,乐于在其中公开自 己的观点,但从帖子的内容和质量来看,很多限于“发泄情绪”和“相互对骂”似 的帖子,真正能够形成有效的沟通和理性对话的寥寥无几。强国论坛是一个“高知 型”的思想论坛,属于官方型网站,它们应该既是一个传播文化、深刻交流的市民 社会的原型,更是对传统社会政治构成冲击的一股力量,而其中较少的参与者使得 “深刻交流” 、 “对传统社会构成冲击”的力量大大减弱。 “天涯杂谈”是一个传播 思想的民间型网络论坛,有着和谐的对话氛围,却和官方型网站一样,参与讨论的 人数少。 虽然“强国论坛”和“天涯杂谈”在对话的有效性上远远超过商业网站“网易” , 但较少的参与讨论的人数客观上影响了“公共领域”的形成。从此种现象来看,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3 想形成哈氏笔下的“理想公共领域” ,无论是商业型网站还是官方型网站或是民间 型网站都难当此重任,除非将三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方可形成理想的言说情境。 然而,在这个消费文化主导的大众社会中,商业与思想永远是两条难以相交的 平行线。而官方型网站的计划型运营方式使其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缺乏核心竞 争力。兴许有人认为民间型网站可担此重任,然而传统的意识形态与宣传理念的影 响也使其难以迈开“革新”的脚步。因而从种种现实的条件来看,要实现参与的广 泛性与对话的有效性的结合,网络论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5.3 共识与民意的差距 哈贝马斯曾在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中引用朗兹胡特的话来描述 “公众舆论” : “现代国家把人民主权当作其自身存在的前提,而这种主权就是公众舆论。如果没 有这一前提,如果没有将公众舆论作为一切权力(能够对所有人产生约束力的决定 权力)的起源,那么现代民主政体就缺少其存在的根据” ,如果“人民主权就是公 众舆论” , “能够对所有人产生约束力的决定权力”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在现代国 家“民意即公众舆论” 、因为在现代民主政体中只有体现民意的决策才“能够对所 有人产生约束力的决定权力” 。而在网络论坛中,我们所考察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共识” ,是否真正的体现着民意,这点我们现今还无从考察。但电子论坛中存在 的浮躁气氛,以及由煽动性帖子的巨大渲染里犹如旋风带来“沉默的断层” ,在一 定程度上阻断了客观、公正民意的形成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我国严重的“数字 鸿沟”现象也说明仍然有许多网民由于种种原因无法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试 想,如果网络论坛中的言论并未真正的体现民意,它又能对多少人产生约束力? 5.4 知识分子与网络论坛中话语霸权的呈现 公共领域的建立离不开知识分子,因为就中国的情形而言,许多底层的人们要 么没有发言的能力,要么没有发言的机会,真正在社会中能够发出声音的还是知识 s.landshut, volkssouveraenitaet und offentliche, festschrift fur rudolf laun zu seiem 70. geburtstag, hamburg, 1953, s. 58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4 分子, 因此, 知识分子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树立社会价值观方面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尤其是关注社会发展,有着浓厚人文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 齐格曼鲍曼(zygmunt bauman)曾给“知识分子”下过这样的定义: “ 知 识分子一词始终意味着一种广泛而开放的邀请邀请人们加入到这一种全球性的 社会实践中来” ; “无论何时何地,被招募与自我应征的活动,共同创造了知识分 子 。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意向性意义在于,超越自身所属专业或所属艺术门类的 局部性关怀,参与到对真理(truth )、判断(judgement )、和时代之趣味(taste ) 等这样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探讨中来。 ”因此,知识分子被赋予了启蒙职责,他们的 言论、行为往往被看作是最具有理性的象征体。它与理性、知识在人们的“公共生 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公共生活”实际上是被理性、 知识建构起来的。今天的西方, “知识分子”主要是指“社会的良心” ,认为他们是 整个社会基本价值(如公平、正义、自山、理性)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 些价值标准去批判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他又努力使这些价值在社会前 进中得以实现,因此,知识分子的使命不仅是重大的,而且也是长远的。 在传统媒介中,由于“把关人”的限制,知识分子直接步入公共领域的能力非 常微弱,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伴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兴起,知识 分子发挥启蒙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更加宽广了,在这宽广的平台上他们真的能 成为“整个社会基本价值(如公平、正义、自山、理性)的维护者”吗? 在对网络论坛的考察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具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以 社会的基本价值为标准去批判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向社会提供了值得信赖的观念 和思想。但在考察中更多的是看到一些颇具论辩能力的“知识分子”在其中陷入到 孰是孰非的争论与谩骂之中,试想这样的论辩对唤醒平民社会,对唤醒腐蚀麻痹的 心灵,让它由异化变为正常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这样的论辩太多,以至于笔者认 为更多的“知识分子”忘却了他们加入到论坛中的职责。 在对网络论坛的考察中,笔者还发现一种现象:我们一方面渴望更多的知识分 子加入到论坛中,另一方面却发现在这些知识分子的论辩更多的时候成了“独角 齐格曼 鲍里. 立法者与阐释者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5 戏” 。如,在“重庆钉子户事件”的网民发帖统计中,强国论坛和网易占id 总数不 到 20的网民发主帖超过总主帖比例的 40,而且这些主帖的字数大大超过其它 主帖的字数,其中强国论坛的这些主帖中,千字以上的有 14 篇,这些千字帖的点 击率很高,但回帖率却很低。强国论坛的这些帖子中,最长的主帖有 3937 字,该 帖的点击率也很高,为 273,但回帖只有 1 篇。这种情况,也许正如有的学者所言, 由于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实生活中的话语霸权现象在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赫 林在 1993 年对两个学术电子邮件列表研究后发现:少数人仍然掌握着话语权,主 导着话题的选择,并表现出一种自我申辩、唯我独尊的激进语言风格那些能言 善辩、 言辞富有攻击性的网民对性格内向、 沉默寡言的网民会产生强大的抑制效果, “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中依然存在。其他学者也从人口统计学角度指出,网 络空间存在与现实领域相似的政治分化,并据此认为,网络只能作为一个附加的表 达意见的空间,而不能根本改变政治态度和结构。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呼吁“在 网络空间中, 知识分子应该学会走出他们特殊的职权框架, 寻求更为普遍的立足点, 并能够站在他者的立场上,重视更为边缘的和受压迫的群体” herring.(1993):gender and democracy i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 ( 2 ) hiii- a, kevin and hughes, john e(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能源行业CCS项目经济性研究:国际合作与竞争态势
- 2025年教育领域创新案例研究: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 民兵工作面试题库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检测模拟卷一套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库附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模拟卷带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包带答案详解(研优卷)
- 演出经纪人之《演出经纪实务》从业资格考试真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练习题附答案详解(综合卷)
- 厂房带租约出售合同范本
- 中心城区排水防涝改造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租用企业宿舍协议书
- 巴西白糖联营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河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招生考试(政治理论)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医院收费处课件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甘肃-甘肃护理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2025年新人教版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 心理学基础(第2版) 课件 第2章 心理发展
- 药物多靶点联合治疗-洞察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