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塑垄塑蔓奎茎婴主兰垡笙茎 l _ _ _ _ l - _ l _ _ _ l - - - - - _ _ l - 一一 1 广卜 j 儿 摘要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t h a th o wam o r ed e t a i l e dr h y m es y s t e mi st oe v o l v e i n t om o d e mc h i n e s es i m p l e ro n ei nm a n d a r i n ,t h ew h o l e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e p m e n to f l a n g u a g es i n c et h em e d i e v a l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t a g e s :t h em e d i e v a l ,y u a nd y n a s t y ,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i ne v e r ys t a g e ,w ec h o o s em a t e r i a l sr e f l e c t i n gc h i n e s ec o m m e n l a n g u a g et oi n s u r et h a to u rr e s e a r c hb ec o n f i n e di nc h i n e s ec o m m e nl a n g u a g e i nt h e s t a g e ,w ef i r s tc h o o s em a t e r i a l si no r d e rt ow ef i n dt h en a s a lr h y t h m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 d i f f e r e n tm a t e r i a l s ,t h e nt h ec h a n g e sa r ef o u n d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n gd i f f e r e n tn a s a l r h y t h m s 1 a s t ,a l lc h a n g e sa r ea r r e n g e di ns u c c e s i o nt oa c h i e v eo u rg o a l s u s i n gt h es p e c i f i c m a t e r i a lo f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w ef m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n a s a lr h y t h m ,t h r o u g hv e r t i c a l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h o r i z o n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t h ed i f f e r e n tm a t e r i a l s k e y w o r d s :m a n d a r i n n a s a lr h y t h mh i s t o r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 l l i 2s5608 叭川1y 塑垄堡堇奎兰堡兰垡笙奎 _ _ l _ - _ - - _ i - i _ - l - _ - - _ _ - - _ _ l - 一 i v 吒_ l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为了理清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这个问题,本文将中古以来的语音发展 历史分了中古、元代、明清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来考察,运用不同时期的语音材料, 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不同材料之间反映的语音体系的比较,来研究不同历 史时期的汉语阳声韵的发展演变。 绪论介绍了中古时期的界定,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将中古时期界定为隋唐至宋 代,因为从韵书反映的语音系统上看,他们反映的语音系统是一致的。其次前人对 中古以来各个历史阶段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以及前人对各个阶段汉语阳声韵的各 种问题的阐述作了简单的综述,对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有个更清晰的了解,知道 哪些问题得到解决,哪些问题尚解决,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第三 节则将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之处作了介绍,本文重点是将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 的不同材料作对比,寻找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轨迹。创新之处是将对汉语阳声韵 的发展变化的考察同汉语共同语的发展相结合,来考察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 第一章是中古时期的汉语阳声韵的分类研究,首先是将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 一节着重介绍了切韵系韵书阳声韵的分类及其变化发展,第二节则对宋元时代 那些略有保守,反映中古时期语音系统的韵图作了对比研究,最后综合韵书韵图拟 定出中古时期汉语书面语的阳声韵系统。 第二章是元代的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主要运用的材料是中原音韵。第 一节讲宋代以后,汉语共同语南北两系的语音系统逐渐发生较大的分化,北系承接 中芒,时期的语音系统进一步发生变化,而南系的语音变化始终晚于北系,因此我们 采用t :i i :系。第二节里,对中原音韵的音系性质进行考察,我们认为中原音 韵反映的是北方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并据其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进一步考察 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的材料:第三节我们将中古时期韵书韵图反映的语音系统与中 原音韵反映的语音系统作对比,来考察中古以后汉语阳声韵发生的变化。 第三章是明清时期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这个阶段所采用的材料仍然限定在 反映北方话汉语共同语的范畴内,所采用的材料有韵略易通韵略汇通重订 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韵略新抄、韵助略集等,第一节是对这些韵书韵图材料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做一些介绍,第二节则是将这些材料与中原音韵反映的语音系统和现代汉语普 通话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元代之后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 第四章是综述,这一章将中古以来汉语阳声韵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以摄 为顺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完整展现汉语阳声韵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轨迹。 v 1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中文文摘v 目录v i i 2 蕾论。1 第一节确定中古时期的界限及音系性质1 第二节前人对中古以来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成果综述2 第三节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之处5 第四节本文采用的材料、研究方法,理论依据以及目的和意义5 第一章中古时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7 第一节切韵一系韵书阳声韵分类研究7 第二节三种韵图反映的阳声韵系2 6 第三节小节“3 9 第二章元代韵书反映的阳声韵系统4 1 - 第一节汉语共同语的发展演变4 1 - 第二节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4 2 第三节中原音韵反映的阳声韵的发展变化4 4 第三章明清时期阳声韵的发展演变5 3 第一节明清时期北系韵书韵图5 3 第二节明清时期北系韵书反映的阳声韵的发展变化5 5 。 第四章结论_ 6 3 参考文献。- 6 7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 9 翌谢。7 1 个人简介7 3 v i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1 1 1 绪论 绪论 第一节确定中古时期的界限及音系性质 中古时期的界限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周祖谟先生将2 2 卜5 8 8 年魏晋南 北朝时期定为中古时期;耿振生将魏晋至宋末看作中古时期,并将中古时期分为魏 晋、南北朝和唐宋三期。之所以把宋代划在中古时期是因为宋代共同语跟唐五代一 脉相承,均以河洛方音为中心基础方言。董同躲将隋唐宋初定为中古时期,依据是 此时的共同语音系为切韵所代表的音系。高本汉将六朝到唐代这一段时期称作 中古时期。马伯乐则主张六朝到宋代均为中古时期,其中六朝到唐代为中古前期, 唐末宋代为中古后期。罗常培、周祖谟在对汉魏晋南北朝分期时,将汉初到隋末八 百多年的时间分作三个时期,分别是:两汉时期,语音接近于周秦音;魏晋宋时期, 韵部类别既不同于两汉,也不同于齐梁,是承前启后的时期;齐梁陈隋时期,其语 音接近切韵的分类。综合各家的分类,我们将隋唐至宋代定为中古时期。依据 是这个时期是切韵音系的前承后继的历史时期。 考察中古以来汉语语音系统中阳声韵的发展演变,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汉语语音 系统的音系性质。我们知道,中国地域辽阔,汉语因地域不同,通行的广狭又有不 同的地域变体,不同方言语音系统也存在一个自周秦时代就已在汉族聚居的黄河流 域中心地区形成而后历朝历代不断使用的共同语。限于材料的缺乏,我们当然不能 以局部的方音现象来考察某一区域里语音发展,即使材料有,能够考察出方音的发 展历史,能否代表汉语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未可知,较为合理的方法是以通行全国的 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为准来考察阳声韵历史发展演变。 语音面貌都会在当时留下痕迹,被当时人记录下来,以韵书韵图的形式流传下 来,我们因此而得知当时的语音面貌,因此中古以来语音发展史就是以我们所能见 到的反映那个时段共同语语音面貌的韵书韵图来考察。我们分中古、宋元、明清三 个大的阶段,其中中古时期分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是按照韵书的来考察阳声 韵,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按照韵图来考察阳声韵的发展演变。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前人对中古以来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成果综述 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古以来阳声韵的发展演变,做好这篇论文需要重点解决以 下两个问题,一是近代汉语音系性质的问题,二是各家对韵书阳声韵系统的研究, 其中前人对韵书韵图阳声韵的研究是包含在对整个语音系统研究之中的,因此我们 从各家对整个音韵系统的研究中寻找其x , - - i j b 声韵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是隋唐时代韵书韵图及其韵系性质,主要是切韵的性质的讨论,隋唐时 代尚无韵图,其他的韵书分韵又与切韵大致相似,都是切韵一系性质的, 甚至到宋代时期的广韵集韵仍然是由切韵一系发展而来。研究隋唐时期 韵书的性质就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性质,主要成果有:邵荣芬的切韵音系的性 质和它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他认为切韵音系大体上是一个活方言的音系, 只是部分地集中了一些方言的特点,具体地说,当时洛阳带是它的基础,金陵一 带的语音是它的主要参考对象;何九盈的切韵音系的性质及其他,他主张切韵 所代表的是古今南北语音的综合语音系统;王显 的命名和切韵的性质和 再谈 音系的性质,。他主张切韵音系是以洛阳话为基础,适当地吸收了 魏晋时代和当时河北地区其他方言的个别音类以及当时金陵话的一部分;史存直从 唐七家诗的用韵情况看切韵的性质( 汉语音韵学论文集) ,他从唐代诗人古诗用 韵情况证明切韵音系是不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的,其所代表的音系是一个综合 的音系;李新魁的中古音一书中论及切韵不是一个单一的音系,而是以当 时的河南音作代表的共同语语音为主体或基础,兼采其他一些古音和方音的音类区 分编成的。 二是宋辽金时期韵书韵图及音系性质,包括对五音集韵、四声等子、切 韵指掌图、切韵指南等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宁继福校订五音集韵从中发 现了五音集韵包含的分别反映当时读书音和北系共同语口语音的两个音系;应 裕康论 与宋元韵书韵图之关系:赵诚中国古代韵书主要是对列 出五音集韵的韵目及同独主用,并认为凡是其中合并的韵,其音读一定无异, 凡同用而还没有合并的韵其间定有细微差别,但音近可通,凡独用的韵,相互之间 的距离就大: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肯定了五音集韵编排体例上不仅分韵类 绪论 也分声类的革新;李新魁中古音对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 掌图切韵指南等都作了介绍;唐作藩四声等子研究则对该韵图的版本及语 音系统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许绍早切韵指掌图试析先研究指掌图的开合、 四等、重纽及舒入声的相配,又从韵书排列顺序及异平同入上考察指掌图的语 音系统,从韵类分合痕迹看声类系统;陈晨论 和 的韵母 系统及其构拟;胡安顺音韵学通论对指掌图、四声等子、切韵指南的 语音系统作了大致的对比,使我们看出其中的分合;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对历史 上各个时期出现的各类性质的等韵图作了归类并逐一对各种韵图作了大致的介绍。 三是元明清时期的韵书韵图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原音韵、韵略易通、韵 略汇通、五方元音、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等北系韵书韵图的研究。主要研 究成果有: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文集分别对中原音韵、韵略易通、韵略 汇通、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等反映近代语音系统的韵书韵图作了较为系统的 研究:宁继福的中原音韵表稿运用内部构拟法严格按照中原音韵列字,把 每个字都逐一列于相应的空格内并为这拟音;杨耐思的中原音韵音系从中原 音韵的版本、语音基础、入声性质及语音系统的角度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李新 魁的 音系研究的特点在于分类讨论了中原音韵各个韵部及其韵 类分合的变化:赵遐秋、曾庆瑞的 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 的性质 认为中原音韵音系的基础是元代的大都音,中原音韵中“入派三声”确实反 映客观语言入声的消失;李新魁的关于 音系的基础和“入派三声的 性质;张玉来 系研究:濮之珍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和赵诚中国 古代韵书对北系韵书均有大略的阐述;李新魁汉语音韵学则对历史上出现的 各种韵书及韵图分类作了大略研究:叶宝奎的明清官话音系一书则是先阐明了 近代汉语音系性质问题,然后分期对明清官话音系韵书韵图的声韵调系统作了较为 细致的研究;张鸿魁的明清山东韵书研究对包含韵略汇通、韵略新抄、韵 助略集、等韵便读等在内的出现在山东境内的明清韵书声韵调系统作了细致的 研究。 四是关于近代共同语音系性质的文章,主要研究成果有:叶宝奎的关于汉语 近代音的几个问题认为近代汉语基础方言代表点多极化,南京音、中州音、北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音并存而这些地点方言都不是汉语共同语标准音,标准音高于基础方言,更高于基 础方言代表点,与之同源异流,地点方言的变化可以带动共同语的变化,但是这种 变化只有经普遍认可之后才有可能为标准音接纳;叶宝奎的谈清代汉语标准音 通过具体语音资料的考察得出结论:中州音、北京音不是清代汉语标准音,清代汉 语标准音是以变化了的传统读书音为基础的官话音,明清时期官话音逐渐向北京音 靠拢,但直至清末官话音与北京音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仍然保持一定的差别; 叶宝奎的也谈雅言、官话、国语;李新魁的论近代汉语共同语标准音认为认 为汉语很早以来就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共同语,这种共同语的标准音就是 黄河中游河洛一带的中州语音,并一直沿流下来。到了元明清时期,汉语共同语的 标准音仍是中原之音,直到清代后期,北京音才逐渐上升为共同语的“正音”,而北 京音与中原音系相差不大,共同语本身的变动也不太大:耿振声的再谈近代官话 的“标准音”;张玉来的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构成特点及其发展共同语一旦在某 一基础方言上形成便具有了历史传承性,即自古及今汉语共同语是一脉相承的,近 代汉语共同语存在读书音和1 3 语音两个差异较大的音系,而汉语共同语的口语两宋 f 翰。 以后渐渐产生南北之别,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正音悌今之标准音不同,它是缺乏统一 标准弹性较大的共同语系统;黎新第的近百年来辽宋金汉语共同语语音研究述略、 近百年来明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研究述略、近百年来清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研究述 略。三篇文章均主张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分读书音和口语音,读书音又分革 新型读书音、保守型读书音、保守型趋时读书音,而口语音又分中原地区即北系共 同语口语和南系共同语口语。三篇文章分别将近百年来各家对辽宋至清各时期出现 的反映共同语音系的韵书韵图的研究按此系统作了大致的梳理;王力论审音原则 认为普通话之所以要以北京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因为民族共同语必 须有一个地区的方言作为基础,又必须有一个地点的方言作为语音标准,然后定出 一个标准来,普通话具有超越方言的性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指的是北京的语音 系统,我们不能在北京音系上增加别的音素或声调,而不是以北京音具体读法为标 准,全国人民说话不必像北京人一模一样。王力论汉族标准语:标准语是建立在 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上的,它是加工规范了的民族共同语,有了标准语,民族共同语 就会更加统一,更加巩固。 绪论 第三节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之处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确定中古时期的汉语共同语的语音面貌以及不同历史时期 汉语共同语的历史比较。对于前者,我们首先研究并梳理了这一时期该系列的韵书 的发展演变、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脉络;其次,我们使用反映这个时期语音系统的韵 图,对其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和不同韵图之间语音系统的比较,以此 来寻找这个时期的汉语阳声韵的发展变化;第三,对于韵书韵图反映的语音系统是 否就是实际的语音系统,如果不是或者不完全符合,那其与实际语音系统有多大差 别,我们再在这一时期诗人的古体诗诗文用韵的材料中去寻找答案,并对这种差别 做出合理的解释。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汉语共同语作了简单的梳理,并在汉语共同语的范围内对 不同时期的汉语阳声韵的语音系统作了详细的比较,从中发现汉语阳声韵的发展演 变的轨迹。 第四节本文采用的材料、研究方法,理论依据以及目的和意义 本文采用的材料是各个历史阶段能够反映汉语阳声韵音系的韵书、韵图和诗文 用韵的实际语音材料。韵书韵图是时人对韵类的分类整理,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 韵类的演变我们可以寻找汉语阳声韵的演变轨迹,韵图或者是对韵书的反映或者是 按照实际语音在韵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也是考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的重要材料。 本文采用的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不同材料之间,同一类型不同材料之间横向比 较的方法来研究,通过更细致更严密的纵横的比较,更准确的考察汉语阳声韵的发 展演变。 历史上出现的反映不同时期语音面貌的韵书韵图或是方音性质的,所反映的语 音系统具有某种方音特点;或是共同语性质的,反映当时通行全国的语音:或具有 保守性与实际语音面貌有一定距离,或是趋时性的,基本能反映实际语音系统。只 有用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的方法将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韵书韵图进行比较才能知晓各 种韵书韵图的音系性质,进而才能将不同时期出现的共同语音系性质的韵书韵图反 映的阳声韵系统进行比较,考察出中古以来个历史阶段汉语共同语所发生的阳声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变化。 本文目的即是在共同语的范畴内,通过纵横比较寻找汉语阳声韵的发展演变的 轨迹。通过考察出中古以来汉语共同语阳声韵发生的变化,对反映汉语历史语音的 材料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解反映历史语音的各种韵书韵图的音系性质和其反映的语 音面貌,以便更好的进一步利用它,为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 对汉语语音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楚地认识,为进一步了解汉语语音史作准备。 第一章中古时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 第一章中古时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 第一节切韵一系韵书阳声韵分类研究 切韵系韵书主要指陆法言的切韵、唐代王仁晌的刊谬补缺切韵宋濂 跋本唐写本、孙缅的唐韵、宋陈彭年等人的广韵、宋祁、贾昌朝等人的集 韵、金人韩道昭的五音集韵、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和刘渊的壬子新刊 礼部韵略。这些韵书以陆法言的切韵为基础,又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它进行了 修订、增补和刊谬,每一韵书对前一韵书都有所更新,因之彼此不尽相同。总的说 来,这些韵书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过程。 我国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为诗文用韵服务的韵书,已知较早的是李登的声类 和吕静的韵集,南北朝是“韵书蜂出 的时代,诸如李概的音谱声谱等 书。北齐阳修之著有韵略和同为北齐的杜台卿和前凉的夏候该亦各编纂韵略 一书。此外还有周顺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等。李新魁指出:南北朝时 期编纂的韵书不少,这些韵书的出现为后来隋朝陆法言切韵的诞生提供了足资 参考的材料,为切韵的面世,准备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为了更好的考察切韵系韵书阳声韵的前承后继的状况,我们将先研究切 韵之前出现韵书阳声韵的分韵状况。由于切韵之前的韵书已经亡佚,我们将 从王仁旭刊谬补缺切韵韵目小注概况入手来逐渐分离出切韵之前各家韵书 的韵目情况。 王仁旭刊谬补缺切韵有三个版本。第一种是唐写本,称王一本,敦煌石室 出土,现藏于法国的巴黎图书馆,在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有收录,其韵目 小注的概况为:平声不存:上声5 2 韵,小注有1 9 处;去声5 7 韵,小注1 7 处;入 声2 8 韵,小注9 处。第二种版本是保存于内府中的唐写本,书前存王氏及长孙讷言 的序文各一篇,书后有项子京题跋,故一般简称为项跋本王韵或内府本王韵,简称 “王二”。唐五代韵书集存中有收录。其韵目小注只有平声韵目下存有四处韵目 小注。第三种版本是1 9 4 7 年由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影音唐人写本王仁旭刊谬补缺切 韵。一般称为故宫本或宋跋本,简称“王三”。王一、t - - 两个版本是残卷,王三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完整版本,我们将三个版本相互比照补充,知王书韵目小注共有6 7 处,这6 7 处 整理如下: 平声5 4 韵,存韵目小注1 7 处: 二冬阳与钟江同,吕、夏侯别,今依吕、夏侯。 六脂吕、夏侯与之微大杂乱,阳、李、杜别,今依阳、李、杜。 十四皆吕、阳与齐同,夏侯、杜别,今依夏侯、杜。 十五灰夏侯、阳、杜与眙同,吕别,今依吕。 十七真吕与文同,夏侯、阳、杜别,今依夏侯、阳、( 杜) 。 十八臻吕、阳、杜与真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二十殷吕、杜与文同,夏侯与臻同,今并别。 二十一元阳、夏侯、杜与魂同,吕别,今依吕。 二十二魂吕、阳、夏侯与痕同,今别。 二十五删李与山同,吕、夏侯、阳别,今依吕、夏侯、阳。 二十六山阳与仙同,夏侯、杜别,今依夏侯、杜。 二十七先夏侯、阳、杜与先同,吕别,今依吕。 三十一肴阳与萧宵同,夏侯、杜别,今依夏侯、杜。 三十六谈吕、杜与唐同,夏侯别,今依阳、夏侯。 三十七阳吕、杜与唐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四十三尤夏侯、杜与侯同,吕别,今依吕。 五十一咸李与衔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上声5 2 韵,存韵目小注2 0 处: 一董吕与肿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五旨夏侯与止为疑,吕、阳、李、杜别,今依吕、阳、李、杜。 八语吕与虞同,夏侯、阳、李、杜别,今依夏侯、阳、李、杜。 十二蟹李与骇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十四贿李与海同,夏侯为疑,吕别,今依吕 十八隐吕与吻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十九阮夏侯、阳、杜与混同,吕别,今依吕。 0 第一章中古时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 二十三产吕与早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敦煌本产在潸后事正确的,二十三 潸,二十四产,字下小注不改动) 二十四潸阳与铣猕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二十五铣夏侯、阳、杜与猕同,吕别,今依吕。 二十七傺李、夏侯与小同,吕、杜别,今依吕、杜。 二十九巧吕与皓同,阳与绦小同,夏候并别,今依夏侯。 三十四敢吕与槛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三十五养夏侯在平声阳唐入声药铎并别,上声养荡为疑,吕与荡同同,今别 三十七梗夏侯与静同,吕别,今依吕。 三十八耿李、杜与梗迥同,吕与静同与梗别,夏侯与迥梗别,今依夏侯。 三十九静吕与迥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四十一有李与厚同,夏侯为疑,吕别,今依吕。 四十五琰吕与忝范同,夏侯与范赚别,与忝同,今并别。 四十九赚李与槛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去声5 7 韵,存韵目小注2 0 处: 二宋阳与用降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六至夏侯与志同,阳、李、杜别,今依阳、李、杜。 十三霁李、杜与祭同,吕别,今依吕。 十六怪夏侯与泰同,杜别,今依杜。 十七央李与怪同,吕别,与泰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十八队李与代同,夏侯为疑,吕别,今依吕。 二十废夏侯与队同,吕别,今依吕。 二十四愿夏侯与恩别,与恨同,今并别。 二十五恩吕、李与恨同,今并别。 二十八谏李与裥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三十霰夏侯、阳、杜与线同,吕别,今依吕。 三十二啸阳、李、夏侯与笑同,夏侯与效同。 三十四效阳与啸笑同,夏、杜别,今依夏侯、杜。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 六茴吕与杩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匹十漾夏侯在平声唐入漾宕为疑,吕与宕同,今并别。 r j 十二敬吕与诤劲径同,夏侯与劲同,与诤径同,今并别。 四十六宥吕、李与侯同,夏侯为疑,今别。 四十八幼杜与宥同,吕、夏侯别,今依吕、夏侯。 五十艳吕与梵同,夏侯与掭同,今并别。 五十四陷李与鉴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入声3 2 韵,存韵目小注1 0 处: 二沃阳与烛同,吕、夏侯别,今依吕、夏侯。 七栉吕、夏侯与质同,今别。 八迄夏侯与质同,吕别,今依吕。 九月夏侯与没同,吕别,今依吕。 十四屑夏侯与薛同,吕别,今依吕。 十六锡李与昔同,夏侯与陌同,吕与昔同,与麦同,今并别。 二十二洽李与狎同,吕、夏侯别,今依吕、夏侯。 二十四叶玄吕与怙洽同,今别。 二十七药杜与铎同,夏侯别,今依夏侯。 三十二乏吕与叶同,夏侯与合同,今并别。 从王韵的韵目小注方面来研究五部韵书的分韵情况,前人已做过许多工作。 较为全面的是侯莉的王仁昀 韵目小注研究,文章先从小注出发, 寻找内部证据,具体分析小注中提及的分合情况,再从切韵及魏晋南北朝韵书 残卷的佚文材料中寻找证据。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对照。最后,从外部来证明,将 共时分析与历史比较结合起来,将语音发展的特点、韵部分合的规律与相应的时代 的韵文材料相结合来推论,三方面结合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体系。我们将其对 五部韵书阳声韵韵部系统表列如下: 一、吕静韵集的韵部系统 平声 1 东 2 冬 3 钟 4 江 5 唐 6 庚 7 耕 8 清 9 青 1 0 蒸 1 1 登 1 2 元 1 3 寒 1 4 删 1 5 山 1 6 先 1 7 仙 1 8 文 1 9 痕 2 0 侵 2 1 覃 2 2 衔 2 3 盐 上声 1 肿 2 讲 3 荡 4 梗 5 迥 6 拯 7 等 8 阮 9 混 l o 早 1 1 铣 1 2 猕 1 3 轸 1 4 吻 1 5 很 1 6 寝 1 7 感 1 8 槛 去声 1 送 2 宋 3 用 4 绛 5 宕 6 诤 7 证 8 嶝 9 愿 l o 翰 1 1 谏 1 2 裥 1 3 霰 1 4 线 1 5 震 1 6 问 1 7 掀 1 8 恨 1 9 沁 2 0 勘 2 l 阚 二、夏f 8 耕 9 清 1 0 青 1 l 蒸 1 2 登 1 3 元 1 4 寒 1 5 桓 1 6 删 1 7 山 1 8 仙 1 9 真 2 0 臻 2 1 文 2 2 侵 2 3 覃 2 4 谈 2 5 盐 2 6 添 2 7 衔 2 8 严 2 9 凡 6 迥 7 拯 8 等 9 阮 1 0 旱 1 1 缓 1 2 潸 1 3 猕 1 4 轸 7 劲 8 径 9 证 l o 嶝 1 1 愿 1 2 翰 1 3 换 1 4 谏 1 5 裥 1 6 线 1 7 震 1 8 稃 1 9 问 5 隐2 0 掀 6 寝 2 l 沁 7 感2 2 勘 8 敢2 3 阚 1 9 忝 2 0 槛 2 l 俨 2 2 范 2 4 掭 2 5 鉴 2 6 严 2 7 梵 1 2 三、李概音谱韵部系统 平声 1 东 2 钟 3 江 4 阳 5 唐 6 庚 7 耕 8 清 9 青 1 0 蒸 1 1 登 1 2 元 1 3 魂 1 4 痕 1 5 寒 1 6 桓 1 7 山 1 8 仙 1 9 真 2 0 文 2 l 侵 2 2 覃 上声 1 肿 2 讲 3 荡 4 耿 5 迥 6 拯 7 等 8 混 9 很 1 0 旱 1 1 缓 1 2 潸 1 3 产 1 4 猕 1 5 轸 1 6 吻 1 7 隐 1 8 寝 1 9 感 去声 l 送 2 用 3 绛 4 漾 5 宕 6 诤 7 劲 8 径 9 证 1 0 嶝 11 恨 1 2 翰 1 3 换 1 4 裥 1 5 线 1 6 震 1 7 问 1 8 掀 1 9 沁 2 0 勘 2 1 阚 2 3 盐 2 4 添 2 0 忝2 2 掭 2 5 衔2 1 槛 2 3 鉴 2 6 严2 2 俨 2 4 酽 2 7 凡2 3 范2 5 梵 四、阳休之韵略韵部系统 1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一l _ _ _ l l _ l l - - 平声 l 东 2 冬 3 钟 4 阳 5 唐 6 庚 7 耕 8 清 9 青 1 0 蒸 1 1 登 1 2 寒 1 3 删 1 4 山 1 5 仙 1 6 真 1 7 文 1 8 欣 1 9 魂 2 0 痕 2 1 侵 2 2 覃 2 3 谈 2 4 盐 2 5 添 2 6 衔 2 7 严 2 8 凡 上声 1 肿 2 讲 3 养 4 荡 5 迥 6 拯 7 等 8 旱 9 产 1 0 猕 1 1 轸 1 2 吻 1 3 隐 1 4 混 1 5 很 1 6 寝 1 7 感 1 8 忝 1 9 槛 2 0 俨 2 l 范 五、杜台卿韵略韵部系统 平声上声 1 东 2 钟l 肿 3 江2 讲 3 养 4 唐4 荡 5 庚 去声 1 送 2 用 3 绛 4 漾 5 宕 6 诤 7 劲 8 径 9 证 1 0 嶝 11 翰 1 2 裥 1 3 线 1 4 震 1 5 间 1 6 掀 1 7 恩 1 8 恨 1 9 沁 2 0 勘 2 1 阚 2 2 掭 2 3 鉴 2 4 酽 2 5 梵 去声 l 送 2 用 3 绛 4 漾 5 宕 1 4 第一章中古时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 5 耿 6 迥 7 拯 8 等 9 旱 1 0 潸 1 1 猕 1 2 轸 1 3 吻 1 4 混 1 5 寝 1 6 感 1 7 忝 1 8 槛 1 9 俨 2 0 范 2 2 掭 2 3 鉴 2 4 严 2 5 梵 隋唐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韵书是公元6 0 1 年陆法言作的切韵,他的 出现在中国音韵学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切韵的编纂体例是以平、上、去、入四 声分卷,把同音的字合在一起,用反切注明读音,因平声字较多分为两卷,共五卷, 收1 2 1 8 5 字,分隶1 9 3 个韵部。关于这部韵书的编纂,陆法言在其切韵序上 说的明白,该书集合了刘臻等人“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意见,讨论涉及六 朝以来韵书以及各地方音的得失,并认为韵书的编纂必须“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 俗,考核古今,为之折中。 这个讨论的结果成为陆法言编纂切韵的纲纪。后来 在编纂过程中,陆法言以金陵洛下之音即当时流行范围较广的通语语音系统为语音 基础,参合前代韵书分韵立部的情况,仔细地区别各地读音的音类,古今异者从其 异,南北分者从其分。“剖析毫厘,分别黍累”。这一点从王仁晌的刊谬补缺切韵 的韵目小注中可以看出来。我们参合前代韵书按照从分不从合的原则重新分韵立部 得出下面的表格: 争功径正嶝翰谏裥线震问恩恨沁勘阚 莒主龟o 1 2 3 4 5 6 7 8 9 o 1 6 7 8 9 1 l 1 1 1 1 1 l 1 l 2 2 阱青苛蓑登寒删山仙真文魂痕侵覃谈盐添衔严凡 li 0 1 2 3 4 5 6 7 8 9 o l 2 3 4 5 6 6 7 8 9 1 1 1 1 1 1 l 1 l 1 2 2 2 2 2 2 2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声 1 东 2 冬 3 钟 4 江 5 阳 6 唐 7 庚 8 耕 9 清 1 0 青 1 l 蒸 1 2 登 1 3 元 1 4 寒 1 5 桓 1 6 删 1 7 山 1 8 仙 1 9 真 2 0 臻 2 l 文 2 2 欣 2 3 侵 2 4 覃 2 5 谈 2 6 盐 上声 1 董 2 肿 3 讲 4 养 5 荡 梗 耿 6 迥 7 拯 8 等 9 阮 l o 早 1 1 缓 1 2 潸 产 1 3 猕 1 4 轸 吻 1 5 隐 1 6 寝 1 7 感 1 8 敢 琰 去声 1 送 2 宋 3 用 4 绛 5 漾 6 宕 敬 诤 7 劲 8 径 9 证 1 0 嶝 1 1 愿 1 2 翰 1 3 换 1 4 谏 1 5 裥 1 6 线 1 7 震 1 8 椁 1 9 问 2 0 掀 2 1 沁 2 2 勘 2 3 阚 艳 1 6 第一章中古时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 2 7 添 2 8 衔 2 9 严 3 0 凡 1 9 忝 2 0 槛 2 1 俨 2 2 范 2 4 掭 2 5 鉴 2 6 严 2 7 梵 这个表格中的韵部跟切韵的韵部的格局和分类基本是一致的。切韵韵书 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前代韵书基础上综合各家韵书韵部分类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切韵这种以审音为主,从分不从合的编纂原则,李新魁说它:“既反映了当时以 通语为主的读书音系统,同时也兼顾了古音及方音的分合异同,这使这部韵书反映 的语音镜面大大超出隋唐一时一地之音,反映了广泛的语音的纵切面与横断面, 使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大范围的历史语音状况。 之所以将已读为一类的音再据方音或者古韵书之分类在细分开就是基于这样的 一个认识:方言中有别的,或韵书中有别的,现在方言或通语中读为一类的音原来 也当有区别,只是这种区别后来就逐渐消失而成为一类音。这种将所有可能的韵类 都一一分开的语音系统的最大的功用,就是让后人知道这些韵类曾经是有区别的, 后人可以根据它来判断通语或者方言中哪些韵类尚分,哪些韵类已经合在一起,以 此更好的得出通语或者方言的语音面貌,也为方言对比或者通语与方言的对比提供 更有效更便捷的途径。切韵不是描写当时的某一音系的实际面貌,我们不能拿它 当做单一音系看待,不能将其看作中古时期的共同语标准音系统,也没有哪一个单 一音系会如此复杂。 不论在体例安排上,还是在音类划分上切韵均能博采众家之长,在审音辨 韵上更有其精确之处,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韵书之集大成者,它问世之后,得到广泛 流传,前代韵书不及其优越,渐渐推出历史舞台,几乎归于废弃。而其后的韵书直 到元代蒙古字韵、中原音韵才另起炉灶,据实际语音改变编纂原则,真正摆 脱切韵及其继承者广韵的束缚。期间七百多年的时间,所产生的韵书虽有 改革但均未摆脱切韵广韵的框架,均为广韵系韵书,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尽管切韵博采众长,审音更精确而被定为官韵,但是它并没有结束韵书发 国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 3 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的历史,相反切韵之后,韵书不但没有比前朝减少,反倒产生了更多的韵书。 这种现象江寿明、潘文国在其汉语音韵学引论中说,这是由于时人:“对切韵 不满引起的,实际上是对切韵原则的讨论和深化。”这些韵书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完全反对切韵的综合方针的,唐代实际语音已经发展为以北方话为 主,而切韵中却综合了南方方言的内容,这是一部分韵书作者不能接受的。所 以他们针对切韵而另起炉灶。这部分韵书有武玄之的韵铨、张戬的考声切 韵、元廷坚的韵英等反映北方话语音最早的韵书。 另一类是赞同切韵综合方针的,但因对“赏知音”、“广文路”两个原则各 有侧重而又产生分歧,侧重前一个原则的,认为切韵分韵还不够细,要求分得 更细。这类韵书从文献记载上看有唐玄宗的天宝韵英,宋人所见的一些分韵比广 韵更多的也属于此类。从后一个原则出发的,更注意诗赋的实际用韵情况,希望 韵书同时具有字书的功用。江寿明、潘文国在其汉语音韵学引论中说:“它们对 切韵的发展主要是对其刊谬、补缺、增字、加注。这是唐代韵书发展的主流。 前两类韵书现在都已经亡佚。只有这类韵书还部分保留全本和一些残卷。江、潘二 人在其著作中对这些卷本的说明如下: 全本的韵书是宋濂跋本王仁晌刊谬补缺切韵,或称王韵、王三,是1 9 4 7 年 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 韵书的残卷中,重要的有:( s - a s t e i n 为斯坦因劫掠本;p = p p e l l i o t 为伯希和 劫掠本) 陆法言原书抄本$ 2 6 8 3旧称切一 长孙纳言笺注本$ 2 0 7 1旧称切三 $ 2 0 5 5 旧称切二 王仁昀刊谬补缺切韵p 2 0 1l旧称王一 裴务齐刊谬补缺切韵故宫本旧称王二 孙缅唐韵吴县蒋斧藏本。又说文解字大徐本用的也是唐韵反切 李舟切韵已佚,但可从徐凯改订的说文解字篆韵谱中见其一斑 1 9 8 3 年周祖谟先生编写的唐五代韵书集存收集了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唐五 代韵书及其残卷。这是目前最为齐全的本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韵书提供了极为珍 第一章中古时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 贵的资料。下面我们介绍这部分韵书及其残卷: 切韵之后,又有许多人为它加字、补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仁啕的刊 谬补缺切韵。王仁晌,为唐中宗时人,曾任衢州信安县尉,书约成于唐龙兴二年即 公元7 0 6 年。原书散佚一千多年,直到最近才发现几种唐写本。对此书之名,王仁 晌在标题下有明确的说明:“刊谬者谓刊正谬误,补缺者谓加字及训。 作者在切 韵序中也说:“谨依切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说明此书保留了切韵的 结构框架。该书的特点是为切韵增字和加注。其所加的韵目小注是我们研究切 韵韵目系统的重要材料,前面已有所述,此处不多言。该书现存三个版本,其中 王一本残缺,王二本( 项跋本) 是凑和本,王三( 宋跋本) 最好,是全帜。王韵比 陆氏切韵多上声俨、去声酽两韵,为1 9 5 韵。俨韵字在王仁晌刊谬补缺切韵 之前的笺注本切韵、唐写本切韵残卷里全部收在“琰 韵下,系统上不与“琰 韵相混。而“酽 韵字在王韵前不仅列于“艳 中,也有的在“梵”韵中,王 韵独立为一韵。如下图: 切韵 盐琰( 含俨韵)艳( 含酽韵的一部盐 分) 严严 凡范梵( 含酽韵一部分) 凡 刊谬补缺切韵 琰艳 俨 范 酽 梵 唐人孙俪针对切韵的谬误之处,略加刊正,将切韵改编,写成唐韵。 书约成于开元二年即公元7 3 2 年,该书以朝代为名,著成之后又曾献给朝廷,具有 官韵的性质。唐韵有两种本子,一为唐唐玄宗开元年间写的稿本,其分韵为1 9 5 部,比陆氏原书增加严韵的上声、去声两韵,赵诚说:“开元本唐韵所多的上声 一韵和去声一韵,与王韵相同还是与广韵相同不得而知 但是严韵 的上去韵是确定无疑的,在一点上开元本书与王仁晌书基本相同;另一种为玄宗天 宝年间的改定本,此本在开元本基础上将合在一起的韵按开合口的不同分为不同的 韵部,一共增加了1 2 个韵部。对于歌戈、寒桓、真谆为什么会独立,陆招英在其歌 戈等十三 论:唐五 韵从寒 桓、缓、 天宝本少 赵诚 面使韵书 事说: 唐德 韵书。李 刺史等职。李舟切韵唐书艺文志著录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五卷,其书今 亦不传。宋徐铉改定说文解字篆韵谱序时曾以此为主要参考书,并在书的序言 中说:“韵谱既成,更与诸儒精加研核。又得李舟切韵,殊有补益。其间疑者, 以李氏为正。”这样李舟切韵的部分反切就保存在了韵谱中,其部类次序也 可以通过韵谱考出。李舟此书在分韵列部上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它调整了韵目 的排列次序,使韵部排列以类相从,二是改变了入声次序漫无条理与平上去三声不 能一一相配的混乱局面,对其加以调整,形成四声相承相配有条不紊的整齐局面, 奠定了广韵2 0 6 韵的基础。三是承用孙俪唐韵将开口韵真寒歌与合1 2 1 韵谆 桓戈分开的做法,在仙后列宣不列移。这样李舟的切韵仍为2 0 5 韵。王国维在 其观堂集林- 李舟切韵考中称“李舟切韵之为宋代之祖,犹陆法言切韵 之为唐人之祖也。” 从韵书的编纂体制和编排的格局来看,韵书是在逐步走向成熟的,但是韵书的 著作更主要的是为诗文用韵服务,韵书在满足了“广文路”这个原则的同时,却因 编纂侧重审音,分韵过于苛细而使属文之士苦不堪言。所以在唐初之时就有了合并 窄韵通用的做法,这一点在唐封演闻见记中有记载:“隋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 南、北音,撰为切韵,凡一万二千一百八十五字,以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之 类,分别为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窄韵,奏合而用 4 赵诚中国古代韵书中华书局第3 8 页 第一章中古时期汉语阳声韵发展演变研究 之。 顾炎武在音论中说:“所谓一东二冬三钟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而小 字注云独用同用,则唐人功令也。”可见唐代就已经有了同用独用之例。而且闻见 记及音论中所提及的先仙、山删、东冬钟的同独用与广韵所注处是相同 的,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