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生活于十二世纪的郑樵,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 毕生从事学术研究,乡居数十年,经历坎坷,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和不懈追求, 经历了十年访求图书,三十年著书的艰苦历程,四十年如一日,发愤攻读,笔耕 不止,取得了丰硕成果,著述可考者达九类五十七种,但多数已失传,至今能见 到的有通志夹涤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以及一些零散文章。 其中通志是众多著作中工程最浩大的著作。通志,二百卷,五百余万言, 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书由纪、传、略、志、谱、表、世家和载记等六 部分组成,记事起于三皇,迄于隋末,诸略所记下及唐朝,是一部继司马迁史 记之后的通史力作,充分展示出纪传体通史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通志二 十略,既是他得意之作,又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通志二十略 所表现出的理论视野及学术见识,足以雄视百代。他自豪地宣称二十略为“总 天下之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即认为囊括穷尽了中华 民族漫长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全部重大学术门类,并且申言,“其五略,唐代诸儒 可得而闻;其十五略,汉唐诸儒不得而闻也。”这既是他一生学问的汇集,也是 中国文献学史上的巨著。通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在中国文化界影 响巨大,后人将其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全称为“三通”。 古代学者曾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可见通志在我国史学上的重 要意义。 通志是一部史学价值极高的史籍,它的史体对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如 续通志、清朝通志、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就 吸取了通志的成果。 二十略又为后人提供了大量详细的参考资料,它不 仅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对于如何搜集史料、储备史料、校勘史料 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方法和意见。这些意见,不仅对研究历史有重要参考 价值,而且对图书储藏部门搜集书籍、编排目录也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篇论文除了简要介绍郑樵的通志及其史学价值外,还浅谈了郑樵在目 录学、校雠学和文字学方面的贡献。他的传世之作通志中的校雠略、艺 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堪称我国古典目录学之经典,他提出的图书著录 原则、图书著录方法和图书分类对后世目录学研究有很大推动作用。郑樵在校雠 学上的贡献则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扩大了校雠学的范围;二是为校雠学设 定了一个完善的体系。至于他的文字学思想和成就,则主要从他的“六书”理论 和汉字生成理论两个方面简要介绍。 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通志的史学思想和价值以及郑 樵在目录学、校雠学和文字学方面的思想和成就。前人的研究多是对通志整 本巨著或者对其中某个方面的研究,本文重点在于归纳总结郑樵在我国历史上的 地位及影响。 郑樵是中国史上很值得注意的人。他有极高的热忱、极锐的眼光、极广的志 愿去从事学问,在谨守典型而又欠缺徵实观念的中国学界,真是突出异样的人物。 关键词:郑樵:通志;目录学;校雠学;文字学 i i a b s t r a c t z h e n gq i a o ,w h ol i v e di n1 2c e n t u r i e s ,i sa l lo u t s t a n d i n gh i s t o r i a n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c i e n t i s t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a l lh i sl i f e t i m eh ew a se n g a g e di n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 l i v e di nc o u n t r y s i d ef o rt e n so fy e a r s ,w e n tt h r o u g hm u c ht r o u b l e ,d e p e n d e do nh i s o w na s t o n i s h i n gp e r s e v e r a n c ea n dc o n s t a n tp u r s e ,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ed e c a d et ov i s i ta n d b e gh o o k sa n dt h eh a r dp r o c e s so f w r i t i n gh o o k sf o r3 0y e a r s ,4 0y e a r sl i k eo n ed a y , m a d ef i r mr e s o l u t i o nt or e a dh o o k s ,k e p tw r i t i n g , o b t a i n e dap l e n t e o u sr e s u l t ,t h e h o o k sw h i c hc o u l db et e s tt or e a c hn i n et y p e so f 5 7k i n d s ,b u tt h em o s tw e r el o s t ,n o w w ec a ns e e 勋愕劢j i a j i h g a o , e ry a z h u , s h i b i a nw a n g , l i u j i n g a o l u n a n d s o m es c a t t e r e dp a s s a g e s a m o n gt h e m , t o n gz h ii st h eh u g e s tw o r k s t o n gz 舷2 0 0 v o l u m e s ,m o l et h a nf i v em i l l i o nw o r d s ,c o n d e n s e sh i sw h o l el i f es t r e n u o u se f f o r ta n d e n e r g y t h ew h o l eb o o ki sm a d eo f s i xp a r t s :j i ,z h u a n ,l u e , z l f i ,p a , b i a o ,n o b l ef a m i l y a n dz a ij li t sr e c o r dr i s e sa f t e rs a nh u a n ga n de n d si ns u id y n a s t y , e a c hh i er e c o r d s t n lt a n gd y n a s t y , i ti sah u g cw o r k sa f t e rs im a q i a n ss h ij ,s h o w sg r e a tl i f eo f j i z h u a ns y s t e m 乃略z h i 2 0l u e i sn o to n l yh i sb e s tv o l u m e s ,b u ta l s ot h ec o w r yo f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t i m e sl e a r n i n gh e r i t a g e s t o n gz h i0 2 0l u es h o w st h e o r i e sv i s u a lf i e l d a n da c a d e m i ck n o w l e d g ew h i c hc a ns e e1 0 0g e n e r a t i o n s h es a i dp r o u d l y2 0l u ei s t h et o t a la c a d e m i cw o r l d , t h e1 0 0c h a r t e ro f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s c h o l a r sa b i l i t y m a t t e r , f u l f i l lh e r e t h a ti st os a y , i tc o n t a i n sa l li m p o r t a n ta c a d e m i ct y p e so f 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sl o n gh i s t o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h es a i d , i t s5i u e ,t a n gd y n a s t y s c o n f u c i a n sc a l lg e t ;i t s1 5h i e ,h a n gt a n g sc o n f u c i a n sc a n tg e t ”t h i sn o to n l y g a t h e r e dt o g e t h e rh i sw h o l e l i f e sk n o w l e d g e ,b u ta l s oi ti st h eh u g ew o r k si n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a lf i e l d 扬愕z h ii st h o u g h th i g h l yo fb yp e o p l ea l lt h et i m e , m a d eg r e a t i n f l u e n c ei nc h i n 雠c u l t u r a lf i e l d , t h ep o s t e r i t yc a l l si t s a nt o n g ”w i t hd uy o u s t o n gd i a no f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m a d u a n l i n sw e nx i a nt o n gk a oo fy u a nd y n a s t y t h ea n c i e n ts c h o l a r sh a v ee v e rt h o u g h t i ft h ep r i v a t ed o e s n tr e a ds a nt o n g , h ew i l l n o tp a s s f o r mt h i sw ec a l ls t o n gz h ih a sa l li m p o r t a n tm e a n i n gi no u r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乃馏z h ii s ah i s t o r yw o r k sw i mg r e a th i s t o r y sv a l u e ,i t sh i s t o r ys y s t e m 1 1 1 p r o d u c e di m p o r t a n t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h i s t o r yb o u n d a r y , s u c h a sc o n t i n u o u st o n gz h l q i n gd y n a s t y 而略劢w e nx i a nt o n gk a oa n do t h e rw o r k so fn i n et o n g ,t h e i rs t y l e a b s o r bt h er e s u l to ft o n gz h i 2 0l u ep r o v i d e dp l e n t yo fd e t a i l e d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 p o s t e r i t y , i tn o to n l yp r o v i d e dp r e c i o u sh i s t o r yd a t af o rp e o p l e ,b u ta l s op u tf o r w a r d m a n yv a l u a b l em e t h o d sa n do p i n i o n sf o rh o wt oc o l l e c t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 s t o r e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n dc o l l a t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 e r e t h e s eo p i n i o n s , n o to n l yh a v ei m 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t ot h er e s e a r c hh i s t o r y , b u ta l s oh a v eag r e a t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t oc o l l e c t b o o k sa n da r r a n g ec a t a l o g u ef o rb o o k s s t o r e h o u s e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s y n o p s i si n t r o d u c e sz h e n gq i a o st o n gz h ia n d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 t h et h e s i ss h a l l o w l yt a l k e dz h e n gq i a n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c a t a l o g , j i a oc h o ux u e , y i w e nl u e , j i ns h il u ea n dt up ul u eo f h i sf a m o u sw o r k st o n gz h ic a nb er e g a r d e da s t h ec l a s s i co fo u rc l a s s i cb i b l i o g r a p h y , h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m e t h o d sa n d t h ec l a s s i f yo fw r i t i n gb o o k sw h i c hh a dag r e a tf u n c t i o nt o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b i b l i o g r a p h yr e s e a r c h z h e n gq i a o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b a nc h o ux u e h a st w oa s p e c t s : t h ef i r s ti st oe x t e n tt h es c o p eo f j i a nc h o ux u e t h es e c o n di st os e tap e r f e c ts y s t e m f o rj i a oc h o ux u e a sf o rh i sw r i t i n gl a n g u a g e st h o u g h t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 im a i n l y t a l k e dh i sl i us h ua n df o r mo f c h i n e s et h e o r i e s o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f o r ep e r s o n sr e s e a r c h ,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h i s t o r i c a l t h o u g h ta n dv a l u eo ft o n gz h i a n dz h e n gq i a o st h o u g h ta n da c h i e v a m e n to nc a t a l o g , j i a oc h o ux u ea n dw r i t t e nl a n g u a g e t h ep a s tr e s e a r c hi sm o s t l yt ot o n gz h it h e w h o l eh u g ew o r k sa n dac e n a i na s p e c t ,t h i st e x tp o i n tl i e si ns u m m a r yz h e n gq i a n s p o s i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i no u rh i s t o r y z h e n gq i n oi saw o r t h w h i l ea n da d v e r t e n tp e r s o n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h eh a s g r e a te n t h u s i a s m s ,v e r yw i d ef i e l do fv i s i o n ,v e r yw i d ew i s h e s ,t ob ee n g a g e di n k n o w l e d g e ,a n dh ei sr e a l l ya no u t s t a n d i n ga n d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o ni na d h e r i n gs t r i c t l yt o t h et y p i c a lm o d e lb u tl a c k i n gt h ea c t u a ln o t i o no f 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i o n a lc i r c l e s k e yw o r d s :m r z h e n gq i a o ;乃愕z h i ;m ul ux u e ;j i a oe h o ux u e ;w e nz ix u e i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昀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奄渤k 弘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襄矾佯 签字日期:而 年p 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交作者完全“r 解郾括呔、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阔。本人授权唷) 参心。以将学位论文昀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徘者签名:辆1 咩锄签名弗l 种 签字日期:认川年呼只q 日签字日期:j 。7 年手月弋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诵讯地址:邮编: 引言 引言 一、研究价值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郑樵占有重要的地位,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等书中,对郑樵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史学的成立与发展,最有关系的有三人: 一、刘知几;二、郑樵;三、章学诚此三入的见解,无论谁都值得我们专门 研究。”“史界之有樵,若光芒之一彗星焉。”可见,研究郑樵具有重要意义。他 的代表作通志是一部综合历史史料而成的通史兼专史,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 远,其中的二十略是通志的精华。唐宋时期,我国在史学方面,出现了空前 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很多史学著作,郑樵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经过三十多 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完成了这部通史巨著。该书与唐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 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古代学者曾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之说, 可见“三通”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同时,这三本著作和后来的续通典、续 通志、续通考、清通典、清通志、 清通考、清续通考合称为“十通”, 可见其书在历史上的价值。郑樵也在通志中体现出了他的目录学、校雠学、 文字学等思想和成就。通志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在文献学( 包括目 录学、校雠学等) 方面亦有独特价值,它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发展有卓越贡献。 研究郑樵及其通志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史学的发展,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二、研究概况 自章学诚为郑樵“正名”之后,研究郑樵的人逐渐增多,成果不少。其中有 评述郑樵的专著,如顾颉刚先生的郑樵传、黄玉石先生的传记文学郑樵传、 徐有富先生的郑樵评传等。这些著作大多对郑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但并没 有就郑樵在目录学、校雠学和文字学方面的成就作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史学角 度研究郑樵的论文也很多,如龚抗云的论郑樵的史学思想( 湖南大学学报 1 9 9 9 年第二期) 、王旭东写的郑樵的史学思想探析( 见史学理论研究) 、 史健写的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 见辽宁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1 期) 。从文献学角度研究郑樵的成果亦不少,但多侧重于从文献学所包含 的一些细小分支入手研究。如钱亚新先生的论郑樵校雠略研究( 商务印书馆, 论郑樵 1 9 9 8 ) 、曾贻芬的郑樵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 史学理论研究1 9 9 3 年第一期) 。 这些主要就二十略中的艺文略校雠略、金石略、图谱略探讨郑 樵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其他论文不一一列述。不可否认,对郑樵在文献学方面 的成就的研究,前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对而言比较零散,难以全面而系统 地表现郑樵对我国文献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本篇论文则主要从目录学、校雠学 以及文字学三个方面全面介绍郑樵在我国文献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内容结构 本篇论文是对郑樵的文献学思想和成就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全文在结构上 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介绍郑樵的生平和著作情况,第二章是介绍郑樵的代表作通 志,分为四部分,包括通志的成书背景、成书过程、内容以及它的史学思 想和价值。第三章是介绍郑樵的目录学思想及成就,主要从郑樵提出的图书著录 原则、图书著录方法、图书分类来简要介绍他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四章是郑樵对校雠学的贡献,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扩大了校雠学的范围; 二是为校雠学设定了一个完善的体系。第五章是谈郑樵的文字学思想及成就,主 要从他的“六书”理论和汉字生成理论两个方面介绍。最后是结语。 本篇论文的特点是系统总结了郑樵在我国目录学、校雠学和文字学上所做出 的重大贡献,完整的论述了通志中所体现的思想,并概括了它的历史地位和 影响。对研究郑樵及其通志的读者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2 第一章郑樵的生平与著作 第一章郑樵的生平与著作 第一节郑樵家世与生平简述 郑樵,字渔仲,号夹涤,自称溪西逸民,学者们称之为夹涤先生,福建路兴化军 兴化县( 今属福建莆田市) 人。他的生卒年月历来颇有争议,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 小组根据郑氏族谱与辛巳亲征录等书,断定郑樵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 三十日( 1 1 0 4 年4 月2 6 日) ,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三月初七( 1 1 6 2 年4 月 2 2 日) ,终年5 9 岁。 根据郑惠元的郑氏族谱的记载,郑樵的先世是晋代中原南迁的望族,于唐 代时入莆,先辈均为读书和做官的。七世祖居泰当过湖州安阳簿、涪州参军司法, 高祖冲监杭州酒税,都是一些职位不高的官吏。郑樵的曾祖予堂“补太学,中漕司 举,复中本贯”,祖父宰“熙宁三年庚戌进士”o 。其父郑国器作过太学生,曾举贡 元,为人乐善好施,曾出卖自己部分产田来资助苏洋陂水利工程的修筑,深受乡人 所敬重。郑樵深受其父影响,也助筑苏洋陂,民间广为流传。他自幼资质敏慧,勤 奋好学,博闻强记,涉猎六经及诸子等书。北宋徽宗宣和元年( 公元1 1 1 9 年) , 其父亡,从此家道衰微,郑樵便谢绝人事,埋头读书。起先他与胞弟及堂兄结庐越 王峰下的南丰草堂闭门读书,不久弟死又与堂兄郑厚结伴前往城北的夹涤山上读 书。在夹潦山上,筑屋三间,名日“夹涤草堂”。在“草堂”里,两人志同道合, 刻苦读书,互相切磋学问、孜孜记录学习心得。同郑樵一样,郑厚也是一位聪颖好 学、才华出众的人。他们常常是“寒月一窗,残灯一席,讽诵达旦,而喉舌不罢 劳,或掩卷推灯,就席杜目而坐,耳不属,口不诵而心通,人或呼之,再三莫 觉”。 他们白天整理简编,晚上观察星象( 今夹潦山有观星台遗址) ,研读辩论, 不畏困苦当时的福建,因未受兵火,所以前代书籍,多半都还保存,而藏书最盛的 地方,又正是郑樵的家乡莆田。郑樵父亲去世后,家道衰败,所以“家贫无文籍”。 他就到各藏书家去借读。“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 住曾不吝惜。”。在平时,他只要有书可读,便感到心满意足,对生活方面则不怎么 。吴泽中国史学史论集( 二) o 转弓i 吴泽中国史学史论集( 二) o 纪昀四库全书| 夹涤遗稿( 1 1 4 1 ) 。纪昀四库全书夹潦遗稿( 1 1 4 1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 上海:上海人民h 版社1 9 8 0 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 第3 1 5 页 第3 1 5 页 第5 2 2 页 第5 2 2 页 论郑樵 讲究,“夏不葛亦凉,冬不袍亦温,肠不饭亦饱,头发经月不栉,面目衣裳诟腻相重 不洗”,以致亲友们把他看作“为痴,为愚,为妄”。他在献皇帝书中对这段 经历作了如下描述:“入山之初,结草之日,其心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人之书, 欲通百家之学,欲讨文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虽困苦之极,而寸阴 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声不绝,积日积月,一篑不亏。”郑 樵不畏艰苦,笃志于学,为他日后写作群书,尤其是编纂通志打下了坚实的学 识基础。 宋代有征集图书的传统,早在宋太祖乾德四年( 9 9 6 年) 就开展了征书活动。 此后,太宗、真宗、徽宗等都下诏征集过图书。宋高宗继承了北宋的文化传统, 十分重视图书典藏事业。南宋政府稍事安定后,即令“搜访遗阙,屡优献书之赏。” 面对宋政府大规模征集图书的活动,郑樵积极参加了献书活动。绍兴十九年 ( 1 1 4 9 年) ,他带了已经写成的著作十八部一百四十卷,徒步二千里,来到京都临安, 献给朝廷,并呈上简述自己身世及抱负的献皇帝书,颇受高宗赵构赞许,将他 所献的书“诏藏秘府”。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清怀兴奋地回到家乡。这时他的 名气大增,四方慕名来求学的,多达二百余人。他写的文章,总是一写完就被传诵, 有的甚至未及终篇便被传抄。到了绍兴二十七年( 公元1 1 5 7 年) ,郑樵由经侍讲王 纶、贺允推荐,召对说:“臣处山林三十余年,修书五十种皆就,尚欲取历代之籍, 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日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并指出“断代 为史”的失当,同时呈献修史大纲十二篇、夹涤书目一篇。高宗闻奏说: “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 ”高宗授他为右迪功郎,礼兵 部阁的官职。不久,遭到御史大夫叶义向弹劾,改监潭州南岳庙,给他笔札回去抄 写所著的通志。 郑樵回乡后更加勤奋著述不辍,不到两年时间,通志全书二百卷编纂而 成,实现了他会通众史,“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夙愿。绍兴三十二年( 公元1 1 6 2 年) ,高宗下诏命郑樵进献通志,但郑樵疾病缠身,未能成行,同年二月即病逝 家乡。 综观郑樵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郑樵除因求仕,献书及出仕而短暂外出以外, o 郑樵夹潦遗稿下。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2 第 1 1 页 。郑樵夹潦遗稿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2 第1 1 页 。脱脱宋史艺文志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年第5 0 3 3 页 4 第一章郑樵的生平与著作 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家乡访书读书,著述讲学因此,我们可以说郑樵的一生是孜孜 不倦治学的一生。而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其治学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是治学范 围的广博性,第二是治学方法的科学性他在家乡三十年间所治之学分别为:“十 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 理之学、为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为图谱之学、为亡书之学”。 由此可见,郑樵治学的范围是非常广博的。郑樵在治学过程中,很注重采取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知识,检验知识。如在获取与动植物有关的知识时,日日 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惰性。” 研究天 文,他用丹元子的步天歌学习天文知识:“一日得步天歌而诵之,时素秋 无月,清天如水,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胸中矣。”。郑樵治 学,在许多领域取得很大成果与其科学的治学方法分不开。 可是,八百多年来,郑樵和其通志,很少得到好评,郑樵本人被骂为“陋 儒”、“妄人”,通志则被指责为“漏略百出”、“语多袭旧”。清代以来, 有不少人出来鸣不平,想为其人其书洗刷冤屈,其中最力者首推章学诚。他在文 史通义一书中,特地写了释通、申郑、答客问等篇专力为之辩护,认为 “郑樵生千载而后,概然有见于古人著述之源,则知作者之旨,不徒以词采为之, 考据为学也。于是遂欲匡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而独取三千年来 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而对其 所著通志,则谓“卓识名理,独见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声,后代不能出其规 范。虽事实无殊旧录,而诸子之意,寓于史裁。” 可谓推崇备至。其后梁启超更 认为,在中国史学史上,郑樵应当与刘知己、章学诚齐名,并说“自有刘知己、郑 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而其代表作通志,尽管除二十略外,竞 不能发现其有何等价值,然仅二十略,固自足以不朽。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 天之一彗星焉。” 于是他的学术地位,才为人们所注目。 。纪昀四库全书- 夹涤遗稿( 1 1 4 1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5 1 5 页 。郑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年第1 9 8 1 页 。郑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年第4 5 0 页 。章学诚文史通义申郑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5 6 年第1 3 4 页 。章学诚文史通义释通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5 6 年第1 3 2 页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2 页 5 论郑樵 第二节郑樵著作考略 郑樵著作流传至清乾隆三十七年( 1 7 7 2 ) 四库全书收录时,除通志2 0 0 卷外,只有尔雅注3 卷和后人编辑的夹涤遗稿3 卷;另外一部六经奥论 据全书提要考证并非郑著。 由于郑樵著作抄本十之八九已散失,故迄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总数。以前一 般论文只泛称有5 0 多种或6 0 多种,而据顾颉刚郑樵著述考所考定为6 8 种, 后又考出其中彭门纪乱非郑著,更正为6 7 种。1 9 6 3 年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樵 研究组到莆田作实地调查,考察出郑樵著作达8 4 种。近来,吴怀祺先生据有关史 料综合编成郑樵著述表,合计达九十五种。 然而我们认为,郑樵著作考证不同于版本考证,不能简单地用比增的方法凑 数,而必须通过对有关资料的综合校勘,剔除一书多名、一书多稿、一书多版等重 复部分,以求得合乎实际的结论。据陈振孙说,郑樵生前曾编定一部夹涤书目, “记其生平所自著之书”,但陈氏却未把这部书目抄下来。而现在唯一能补救这 一缺陷的,是李俊甫的莆阳比事。李氏是莆田人,著书年代距郑樵逝世仅5 0 年 左右,其时郑樵之子郑翁归约为5 8 岁,原文为:“夹涤书目五十八部,五百九十 余卷: 经旨类七种:诗辩妄、书辩妄、书考、春秋考、夹渫书传、春 秋传、跋刊谬正俗 礼类六种:谥法、运祀仪、乡饮礼、图器、服器、驳仪议 乐类二种:系声乐府、乐府谱序 校仇类十种:图谱有无记、群书会记、图书记、集古系时录、集 古系地录、求书阙记、书目正讹、校仇备论、 志书备载、求书外记 谱系类五种:氏族图、姓氏论、氏族源、氏族志、改姓录 天文类五种:分野记、补正王希明步天歌、彗星议、大象略、 天文横图 地理类四种:春秋地名图、百川源委图、郡县迁革志、春秋列国 图 方书类六种:本草成书、本草外类、鹤顶方、采冶录、畏恶录 食鉴 第一章郑樵的生平与著作 小学类九种:六书论编、字始连环、象类书、六书谱、续汗简、 音韵释文、论焚书、石鼓辨、经纬韵 小说类二种:臬说、该典 除以上5 8 部书目外,莆阳比事还载有溪西集十五卷。系郑樵的诗文中集。 此外,郑樵任编修时在京又著归正官制3 卷。综上所载,郑樵生前最后定本的 著作是:学术著作5 8 部5 9 0 多卷,通志1 部2 0 0 卷,溪西集1 部1 5 卷,夹 涤书目1 部1 卷,归正官制1 部3 卷,共6 2 部8 1 0 多卷这一结论与兴化 县志本传的记载完全吻合。 7 论郑樵 第二章郑樵的通志 第一节通志的成书背景 1 1 2 6 年,金人攻破北宋都城开封,而后挟掳徽钦二帝北归,史称靖康之难。靖 康之难以后,赵构虽于1 1 2 7 年即位于商丘,改元建炎,但金人的威胁并未解除,宋 代民族矛盾尖锐,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的爱国精神,激发了郑樵兄弟俩 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忱。他们义愤填膺决心投笔从戎,于是离开古书堆,结伴下山 为国效劳。兴化县志卷四儒林传记载说:“建炎初,时方多故,先生( 郑厚) 与兄弟樵慨然捐躯殉国之志,福帅江公常称之”。为实现自己的报国宏愿,郑樵与 郑厚曾多次上书给“给事中”江常和“签枢密院事”宇文虚中。- - n 畅谈时事, 指陈形势,二则抒发抱负,希望能得到引荐,获得报国的职位。在给字文虚中的信 中,郑樵兄弟二人自称为“沉寂人也,仁勇人也,古所谓死义士也”。并明确提出“用 甘一死,以售功、售名、售义、售知己,故比见阁下,一求其所也”,。满怀热情地 期待着他们的提携。郑樵还请求担任史职。年轻时代的郑樵是相当自负的。他以 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苏秦、张仪以及毛遂、蔺相如、马援、范滂等人自 命,并且把前人所有的优点集中于自己一身。他自信一旦得到起用,定能胜任朝政 大事,所以他非常自负地说:“使樵直史苑,则地下无冤人。”o 郑樵兄弟二人为报国而积极奔走,但江常,宇文虚中二人却未能给他们机会。 因为江常先后被摈出外,而宇文虚中建炎初便被以议和罪弹劾。所以他们为国效 劳的愿望未能如愿。不久堂兄郑厚赴泉州做官去了,郑樵报国无门,孑然一身重返 “夹涤草堂”,继续钻研学问,著书立说,搜访藏书。 人类历史发展到宋代,传统学术文化成果的积累已经达到了空前丰富的程 度。如隋书经籍志著录的经、史、子、集四部共1 4 4 6 6 部、8 9 6 6 6 卷;新 唐书艺文志著录与不著录的甲( 经) 部共5 9 7 部、9 5 0 5 卷,乙( 史) 部8 5 7 部、 2 9 2 0 1 卷,丙( 子) 部有9 6 7 部、2 2 7 6 7 卷,丁( 集) 部有8 5 6 部、1 7 7 4 8 卷,合计共3 2 7 7 部,7 9 2 11 卷。这些前人创造的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为他完成“集天下之书为一 书”的宏愿创造了有利条件。 。纪昀四库全书夹涤遗稿( 1 1 4 1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5 2 4 页 。纪昀四库全书夹潦遗稿) ( 1 1 4 1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5 2 2 页 第二章郑樵的通志 由于宋代学术是在唐代学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史学方面,出现了 空前繁荣的局面,旧五代史、新唐书、五代史记、资治通鉴等重要著 作,都是在宋代编修的。此外,对于当代“国史”的纂修,也有很大的成绩。宋 代私人修史的风气相当盛行,尽管在编修当代历史时,往往由于记述时政,触犯 了统治集团的某些人物,而遭到查禁,但是,总的来说,宋代私修的史籍比前代 有所增加。郑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而编修通志的。他原来计划“自今天子 中兴,上达秦汉之前,著为一书,日通史”。,后来又怕被人加上“擅修国史”的 罪名,便把宋代部分除去,而以“上自羲皇,下逮五代”。为范围;最后,由于“唐 书、五代史皆本朝大臣所修,微臣所不敢议,故纪传讫随,若礼乐政刑,务存因 革,故引而至唐云”国。由此可见宋代的政治学术的情况对郑樵编纂通志是 有很大影响的。 以福建来说,在南宋时代经济较繁荣,文化也相应发达,官府藏书民间藏书都 极为丰富。绍兴十五年( 1 1 4 5 ) ,兵部郎中叶廷琏上疏朝廷,有云:“切见闽中不经 残破之郡,士大夫藏书之家,宛始平时,如兴化之方、临漳之吴,所藏尤丰,悉 为善本”。;所以皇帝下令向福建各地抄录缴进。郑樵也说:“所赖闽无兵火之厄, 可以见天下之书” 。这种良好的环境,也为郑樵撰成一部“集天下之书为一书” 的通志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节 通志的成书过程 郑樵自幼好读书,勤于学问,他又出身于官宦家庭,因此少年时代有一定的 读书条件,本人也很努力,十六岁时就在夹涤山( 今福建莆田县西北) ,谢绝人 事,闭门攻读,其目的是“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 翼。但是在南宋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山居的生活也是不平静的。靖康元年( 1 1 2 6 年) 金兵包围汴京,宋钦宗屈辱求和,排斥抗战派首领李纲等人。第二年汴京沦 陷,徽宗、钦宗被俘北去。从此,宋室南迁,偏安江右。在这民族危机十分严重 。纪昀四库全书夹潦遗稿( 1 1 4 1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5 1 9 页 。郑樵上宰相书,夹涤遗稿卷三,从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2 年第l l 页 。邦樵通志总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第6 页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三, 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2 年第2 4 6 5 页 。周华上殿通志表见福建兴化县志) 卷六,1 9 3 6 年重刊本,第1 2 页 。郑檐献皇帝书,夹潦遗稿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1 页 9 论郑樵) 的形势下,广大人民和爱国的士大夫坚决主张抗战,而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官僚, 则主张屈膝投降。这时,广大人民抗金斗争的热情十分高涨,年轻的郑樵也不甘 落后,他和堂兄郑厚联名致书枢密院事宇文虚中、给事中江常,表示要以自己的 才干为国效劳。 年青时代的郑樵是相当自负的。他以屈原、宋玉、司马迁、班固、苏秦、以 及毛遂、蔺相如等人自命。他自信一旦得到起用,定能胜任朝政大事,他特别提 到“使樵直史苑,则地下无冤人”。,可见这时他已经希望当一个史官了。可是 不论是宇文虚中还是江常,都没有提拔他们,这两封信发出以后,便石沉大海了。 郑樵的爱国热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从此以后,他便专心致志于著述生活 了。 郑樵在家乡附近的夹涤山因陋就简地造草屋三间,以居住读书。当时他抱负 很大,“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 则无遗恨”o 。后来的事实说明,他的这个抱负基本上是实现了。从他自己晚年 的回忆中,人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是由于长期的刻苦 钻研。父亲去世,家道衰败,生活清苦,也未曾动摇过他读书的坚强意志。即使 “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郑樵在夹潦山上苦读了三四十年,常常是“寒月一窗,残灯一席,讽诵达旦,而 喉舌不罢劳,或掩卷推灯,就席杜目而坐,耳不属,口不诵而心诵,人或呼 之,再三莫觉”。家贫无藏书,就到各藏书家去借读。当时的福建,因未受兵火, 所以前代书籍,多半都还保存,而藏书最盛的地方,又正是郑樵的家乡莆田。莆 田为邹鲁之邦,其藏书家之多,藏书之富,全国有名,莆田的藏书家方略、方渐、 林霆等人与郑樵同时代,相互交往甚密。方略家有“万卷楼”,藏书1 2 0 0 简,编 有万卷楼书目。郑樵到他家借阅,其中许多书郑樵早已读过,所以只三天就 浏览了他家所有的藏书,书中有错之处还做了记号,可见郑的学识颇厚。方渐家 “富文楼”,藏书也达数千卷,郑樵也常往借阅、抄录。林霆除藏书千卷外亦好 金石,与郑樵结为金石之交。此外,郑樵还远游漳州等地,搜访图书,遍读了吴 与家藏书及书目等。宋史记载他“游名山大川,搜集访古,遇藏书家必 留,读尽乃去”。明代的陈循在寰宇通志中也称赞说:“惟有莆田郑夹涤,读 。郑樵上宰相书,夹潦遗稿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1 页 。郑樵献皇帝书) ,夹潦遗稿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1 页 1 0 第二章郑樵的通志 尽天下八分书。” 郑樵在夹涤山中住了三十年,对各门学问,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并 以研究成果,分l - j 另 j 类,撰成专著。十年为经旨之学,著书考、书辨讹、 诗传、诗辨妄、春秋考、诸经略、刊谬正俗跋等;三年为礼乐之学, 著谥法、运祀议、乡饮礼、乡饮驳议、系声乐府等;三年为文字之 学,著象类书、字始连环、续汉简、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解剖学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 湖南地理中考试题及答案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专项测评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2025监理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 考点攻克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重点解析试卷(含答案详解)
- 计算机职称高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顺德初一生物考试题及答案
- 万科中学分班考试题目及答案
-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机械传动与连接知识测试卷解析 含平键螺纹等测试卷有答案
- 肉桂课件讲解
- 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课件
- 锲而不舍成功从不言败主题班会课件
- 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副高职称评审申报指南(含六个附件证明模板)
- 公司商业模式的人工智能技术
- 初中科学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分析
- 初中1600个必背单词带英标
- 2022年湖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 农机合作社创业计划书
- ISO 14001:2015审核通用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