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训练的无碳小车的设计_戴海燕.pdf_第1页
基于工程训练的无碳小车的设计_戴海燕.pdf_第2页
基于工程训练的无碳小车的设计_戴海燕.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基于工程训练的无碳小车的设计_戴海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日期:2014 06 12 作者简介:戴海燕 ( 1982)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零部件设计。E- mail:137165362 qq. com。 基于工程训练的无碳小车的设计 戴海燕,蔡锴文,吴鈅烺,邹伟辉 (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摘要:针对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对无碳小车设计的要求,依据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本知识,选择合理的结构形 式,设计出一种完全依靠重力驱动行驶的纯绿色环保型小车。通过 SolidWorks 运动学仿真和实车调试发现:设计的小车结构简单, 性能良好,符合竞赛要求。 关键词:无碳小车;能量转换;绿色环保 Design of Carbon- free Car Based on Engineering Training DAI Haiyan,CAI Kaiwen,WU Yuelang,ZOU Weihui (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carbon- free car design in moder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raining competition,according to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nd mechanical design,choosing reasonable structure,a kind of pure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 tion type car was designed which was driven by the gravity Through SolidWorks simulation and debugging,it is proved the car has simple structure,good performance,and meets competition requirements Keywords:Carbon- free car;Energy conversion;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0引言 此课题是基于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而提出的,主题为 “无碳小车越障” 。即设计一种小车,其动 力不依靠与碳有关的任何能源,如燃油或者电能等,而是根据 能量转换原理,由给定重力势能转换来的。给定重力势能为4 J ( 取 g =10 m/s2) ,竞赛时统一用质量为 1 kg 的重块 ( 50 mm 65 mm,普通碳钢)铅垂下降来获得,落差 ( 400 2)mm, 重块落下后,须被小车承载并同小车一起运动,不允许从小车 上掉落。该车在运动过程中,需遵循一定规律,正确转向并绕 过固定障碍物。与其他类似小车设计相比,该车设计更注重小 车行驶的稳定性和能量的利用率。 1无碳小车设计总体方案 要求该小车为三轮结构,其行驶的动力全部来自于重块下 落的重力势能,不依靠外来任何能源,因此可分析得到小车的 结构简图,见图 1。 图 1小车结构简图 比赛中要求小车能够绕障,具有转向控制能力,即小车从 赛道一侧越过一个障碍后,整体越过赛道中线且障碍物不被碰 倒,且重复该路线,直至小车停止为止。走过的路线为如图 2 所示的 S 形曲线。 图 2小车绕障路线图 S 形轨迹 2 m 一个周期,其幅值大小与车宽有关,车宽越 大,幅值应越大,以避免小车碰倒障碍物。 经分析得知,如果要满足小车的运行条件,则小车至少具 有 5 大机构: 转向机构、原动机构、传动机构、行走机构和微调机 构,还应具有其他某些附属部件。该车的整体框架如图 3 所示。 图 3无碳小车系统总体结构 2无碳小车的设计 完整的无碳小车结构至少包含以上 6 大机构,而 6 大机构 中,最主要部件是传动机构和转向机构。 2. 1原动机构设计 该车行驶动力完全来自于重物的重力势能,即将重物直线 下落运动转化为小车车轮的旋转运动,从而使得小车向前运 行。在小车原动机构设计时要求结构简单,质量小,重块下落 的动能尽可能转化到驱动小车前进上,若垂向方向速度较大, 前进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重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摆,将会大大 影响整车行驶性能及能量利用率。 一般比较常见的原动机构主要有绳轮式、弹簧储能式和链 轮式。考虑到结构简单性、能量转换效率尽可能比较好、成本 低廉,故选择绳轮式。 2. 2传动机构设计 传动机构主要是将重物下落过程中动能传递给车轮部分。 传动机构主要有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蜗轮蜗杆传动 等,为提高传动效率,传动步骤越少越好。相对于其他几种传 动方案,高精度的齿轮啮合传递动力效率较高,动力传递稳 定,能够很好地符合小车运行的需要。传动机构在设计时确定 传动比为 4 1,根据结构的需要,计算大小齿轮的基本尺寸, 实现将绕线轴的动力传递到后轴。如图 4 所示。 图 4齿轮传动机构 2. 3转向机构设计 小车以 S 路前进时,采用前轮导向。其中的转向机构是该 小车设计的关键部分,直接决定着小车的功能。转向机构也 同样需要满足尽可能减少摩擦耗能、结构简单、零部件易获 得等基本条件,同时还需要有特殊的运动特性:能够将旋转 运动转化为满足要求的来回摆动,带动转向轮左右转动,从 而实现拐弯避障的功能。能实现该功能的机构有:凸轮机构 + 摇杆、曲柄连杆 + 摇杆、曲柄摇杆、差速转弯等。应用机 械原理知识,选择曲柄连杆机构可实现整车的 S 轨迹行驶, 如图 56 所示。 图 5转向机构三维模型 图 6转向机构结构简图 2. 3行走机构设计 行走机构主要部件为 3 个轮子,轮子有薄厚、大小的区 别,也有材料的不同,因此需综合考虑。小车在行走过程中, 地面摩擦阻力直接影响了小车总的行驶距离,因此主要根据 能耗原理进行设计与计算。设小车内部的能耗系数为 1 , 即小车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小车轮与地面的摩阻系数为 , 理想情况下认为重块的重力势能都用在小车克服阻力前进上。 则有 3 i =1 Ni i si= mgh 3 i =1Ni = m总 g 式中:Ni为第 i 个轮子对地面的压力;i为第 i 个轮子的半径; si为第 i 个轮子行走的距离;m总为小车总质量。通过选取合适 的参数,最终计算出车轮参数大小,同时结合其他各项参数确 定出各零部件的相关尺寸,从而得出具体小车整车模型,如图 7 所示。 ( 下转第 37 页) 图 8齿条齿背等效应力图 图 9齿条齿部等效应力图 由图 7 可得出:在载荷作用下,齿条左部区域变形量很 小,从啮合中心向右,变形量逐渐增大,在齿条端部达到最大 值,为 0. 81 mm。 由图 8、图 9 可看出:在载荷作用下,齿条应力由啮合区 向两端扩散;且在齿条受压一侧应力为 343. 22 MPa,齿条受拉 一侧应力稍大,为 525. 29 MPa。此应力均小于材料的屈服极 限,这也说明了齿条的刚度实验为非破坏性实验。 2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为了验证有限元分析结果,对 6 种不同规格的转向器齿条 进行刚度分析及实验,分析及实验结果列于表 2。 表 2齿条刚度有限元及实验结果 产品 编号 齿条直 径/mm 变形/mm 有限元结果实验结果 准确 度/% 1 号 240. 810 880. 8397. 7 2 号 270. 846 310. 8698. 4 3 号 280. 491 160. 5294. 4 4 号 280. 597 150. 6296. 3 5 号 300. 258 370. 2795. 7 3结论 通过对齿轮齿条动力转向器齿条进行刚度分析,并与实验 结果进行对比,现得出结论如下: ( 1)齿条按文中描述载荷进行刚度实验时,齿条材料处于 弹性变形区,为非破坏性实验,且齿条受拉侧应力较大; ( 2)运用 Workbench 对齿条刚度进行分析,其结果与实验 测试值比对,准确度达到 94%以上。 ( 3)运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齿条刚度进行分析,可以为齿 条的刚度设计及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蒋建平, 蒋晶 浅析汽车安全新技术与道路交通安全J 绿色 科技, 2013( 11) : 213 215 【2】张洪欣 汽车设计 M 2 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5 【3】禹红斌 转向器齿条通气孔截面应力的分析J 装备制造技 术, 2007( 10) : 12 13 【4】李兵 ANSYS Workbench 设计、 仿真与优化 M 北京: 清华大学 出版社, 2010 【5】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编写组 机械工程材料手册金属材料 M 5 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 上接第 27 页) 图 7小车整车模型 3总结 此次设计的无碳小车结构简单、质量轻、传动件少、能耗 较低,利用绕线牵引,实现重物重力势能转化为小车运动的动 能,且应用曲柄摇杆机构成功实现绕障转向。根据机械设计和 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对小车的关键结构部件进行了设计和计 算,并对小车的整体结构应用 SolidWorks 进行了运动仿真分 析。实践证明:该车结构设计合理,性能优良,小车行驶平 稳,符合性能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斌, 王衍, 李润莲, 等“无碳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