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中文提要 中文提要 邓玉娇案、杭州飙车案、许霆案和刘涌案等社会热点案件突显出传媒与司法 之间的内在张力。在对这些热点案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这些热 点案件分为官民冲突案件、权贵身份案件、道德底线案件、社会民生案件等类型。 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对这些热点案件的态度和方法与民众的权利诉求之间还存在 着一定的差距。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从实践层面上分析,主要有:传媒的自由 和理性不足,司法机关没有真正独立。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既有言论自由及新闻 自由与当事人获得公平公正审判权利的矛盾,又有言论自由及新闻自由与司法权 及司法权威之间的矛盾。最后,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实践经验,文章提出了我国协 调传媒与司法关系应有的举措。 关键词:传媒司法独立新闻自由沟通机制 作者:王金风 指导教师:胡玉鸿 l e g a la n a l y s i so f t h et e n s i o n b e t w e e nm e d i aa n d j u d i c i a r y a b s t r a c t s o m es o c i a lh o tc a s e s ,s u c ha sd c n gy u j i a oc a s e ,h a n g z h o um o t o r c y c l ec a s e ,l i u y o n gc a s e ,x ut i n gc a :a n ds oo n ,h i g h l i g h tt h et e n s i o nb e t w e e nm e d i aa n dl a w w ec a n a n a l y z et h e s ec a s e s ,t h e nt h e s ec a s e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t y p e s :c a s e so f c o n f l i c tw i t ht h ep u b l i co f f i c i a l s ,c a s e so fe l i t es t a t u s ,c a s e so fm o r a lb o t t o ml i n e ,c a s e s o fp e o p l e sl i v e l i h o o d t h ea t t i t u d ea n dm e t h o d s ,t h a tt h ej u d i c i a r ya n dt h er e l e v a n t d e p a r t m e n t st r e a tt h e s es o c i a lh o tc a s e s ,a n dp e o p l e sr i g h tt oa p p e a lh a v e ag a pe x i s t s f r o map r a c t i c a lp o i n to fv i e w c a u s e so ft h ep r o b l e mn o to n l yi n c l u d el a c ko fm e d i a f r e e d o ma n dr a t i o n a lb u ta l s oi n c l u d el a c ko fi n d e p e n d e n c eo ft h ej u d i c i a r y f r o m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p o i n to fv i e w , t h ec a u s ei s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f r e e d o mo f s p e e c ha n dp r e s sa n dt h er i g h tt of a i rt r i a l 、j u r i s d i c t i o na n dj u d i c i a la u t h o r i t y l a s t ,l e a r n i n gf r o mf o r e i g ne x p e d e n c ei nl e g i s l a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e ,亘h a v ep r o p o s e d i n i t i a t i v e st oc o o r d i n a t em e d i aa n dj u d i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m e d i a i n d e p e n d e n c eo ft h ej u d i c i a r y t h ef r e e d o mo fp r e s s c o m m u n l c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w r i t t e n b y :w a n gj i n f e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h uy u h o n g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引言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传媒以其对社会现象反应的敏感性、报道的及时性以及受众 的广泛性,而成为监督国家权力合法、合理行使的一支重要力量。就中国的现实 社会而言,许多不良现象得以披露以及诸多违法行为得以矫正,传媒在其中扮演 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传媒对司法的监督也是如此。然而,传媒对司法的影响既有 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传媒对司法的积极影响在于其通过公开性能增进 司法机关的权威,当然,这建立在言论自由和司法独立都已获得制度保障的前提 下。但在我国,首先的问题在于:传媒本身是否承担起了公共性的职能,是否享 有真正的自由和理性;司法机关是否真正独立。其次的问题还有:如何平衡新闻 自由和司法独立,从而形成传媒与司法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些问题将是今后一个 阶段法学界与传媒界都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问题。 从研究现状来看,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早在上世纪9 0 年代末就成为法学界和新 闻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 顾 培东,法学研究1 9 9 9 年第6 期) 、媒体与司法三题( 贺卫方,法学研究1 9 9 8 年第6 期) 、论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 谭世贵,中国法学1 9 9 9 年第4 期) 、媒 体与司法( 张志铭,中外法学2 0 0 0 年第1 期) 等,这些文章在研究司法与媒体 的关系时侧重媒体对司法的监督,还初步提到了媒体监督司法可能带来的冲突。 之后,刘松山的冲突与平衡: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徐迅的中国传媒与司法 关系现状评析、台湾学者陈新民的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等文章更从不同的角 度对传媒与司法关系的相关问题作了精彩的论述。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的著作还有康为民主编的传媒与司法、卞建林、焦洪昌主编的传媒与司法 等。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富有智慧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研 究成果,但对现实中媒体与司法关系现状的全面考察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媒 体与司法冲突背后的权利和权力仍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为了进一 步协调传媒与司法的关系,继续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仍然具有很大的学理意义 和实践价值。 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 就当代中国传媒关于司法的报道而言,可以发现:一些案例的新闻报道或者 频现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汇;或者代替司法机关进行审判,或者先入为主,素材 选取夸张、失实;或者在法院判决前发表偏袒性的评论和意见;或者对判决进行 无端的指责。在媒体的影响和引导下,社会各界对于司法案件的关注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热度。可以说,这些司法案件已不再是单纯的法律关系问题,而成为代表 着不同价值和利益的社会各种力量的竞技场。其造成的后果,则是司法审判活动 受到干扰,司法独立受到威胁。 第一节涉及传媒与司法关系的热点案例 一、邓玉娇案 邓玉娇,湖北恩旋州巴东县野三关镇雄风梦幻城的女工。2 0 0 9 年5 月l o 日, 邓贵大等三名乡镇干部要求邓玉娇提供异性洗浴服务。面对无理纠缠、拉扯推搡、 言辞侮辱等不法侵害,邓玉娇持水果刀杀一人伤一人。案发后,邓玉娇向公安机 关自首。6 月1 6 日,巴东县人民法院判决宣称:被告人邓玉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 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但鉴于邓玉娇是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人,并具有防卫过 当和自首等情节,可以对邓玉娇免除处罚。 “邓玉娇案 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因为媒体的大量报道,该案引 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但媒体的报道,如新浪、网易、腾讯等网站制作的邓玉娇 案新闻专题,明显地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感情化色彩,从而加重了案件背后的道 德纷争。如2 0 0 9 年0 5 月1 3 日楚天金报的报道“受辱女工愤而持刀相向”、 1 9 日三峡商报发文“女工受辱自卫关抑郁症何事 、汉中日报“从邓烈女 手刃淫官到嫖宿幼女轻判 等报道,标题即极尽夸张之能事。而且,一些评 论还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如5 月2 1 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对邓玉娇涉嫌故意 杀人的质疑”、鲁中晨刊“如邓玉娇故意杀人,邓大贵岂不死得光荣 等报 纸的评论,明显地寄寓着对邓玉娇的同情。 在媒体的影响下,社会舆论普遍表示出对邓玉娇的支持,网民也对邓玉娇持 同情或赞颂的态度,如央视网设置的“邓玉娇是否有罪 的民意投票调查,其中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 认为“邓玉娇属正当防卫,应无罪释放 的票数高达9 2 。通过这些舆论表象所 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大众在既没有完全掌握详细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材 料,又没有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前提下,仅是依据媒体所披露的事实,就断然判 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这样的舆论攻势自然会对审判施加压力,侵害司法独立。 二、杭州飙车案 2 0 0 9 年5 月7 日,一年轻男子驾三菱跑车飙车撞死路人。8 日,杭州警方认 定车速为7 0 码。9 日,该男子即胡斌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拘。1 4 日,杭州公安局 鉴定报告认定该车时速为8 4 - 1 0 1 公里。1 7 日杭州飙车案疑犯胡斌因交通肇事罪 被批捕。2 0 日,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受害人父母获赔1 1 3 万。 7 月2 0 日,杭州飙车案被告胡斌一审获刑3 年。法院认为:被告人胡斌违反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机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严重超速行驶,造成一人死亡并 应对事故负全部责任,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而且,其犯罪情节严重,应从重 处罚,但认定其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缺乏法律依据。 这起被称为“杭州富家子弟,飙车致人死亡案 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案件时,使用了很多带有强烈定性色彩的标题,强烈地表达 了自己的主观倾向。情绪化和煽动性的措辞,在各报道中也屡见不鲜。随着该案 件的进展,舆论的焦点又集中在对犯事者罪名的认定上。未经审判,胡斌已被媒 体定罪。兹列举一些报纸和网络的报道如下: 2 0 0 9 年5 月1 1 日钱江晚报发表文章,称“有关专家质疑交通肇事, 认为一胡斌行为已涉嫌危害公共安全。 2 0 0 9 年0 5 月1 3 日浙江在线浙江日报上的“公众质疑5 7 飙车致死案: 宽松的执法 的文章认为,胡斌在繁华地段的飙车行为致人死亡,已经构成了“漠 视不特定的公众人员的安全 ,符合“危害公共安全罪 的犯罪要件。 当日,法制日报发表评论,称“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处罚飙车行为不过分 。 2 0 0 9 年0 5 月1 5 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 + 1 ”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发表观 点,称:“若对飚车案量刑过轻,悲剧恐非最后一次。 2 0 0 9 年0 5 月1 6 同东方早报发表作者为杨涛的评论文章飙车者胡斌“该 当何罪 。作者认为:“公安机关以胡斌涉嫌交通肇事罪对他报捕,似嫌勉强 ,“当 然,最终如何认定胡斌涉嫌的罪名,应当由司法机关依据证据和法律加以认定, 但请司法机关认真考虑公众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3 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2 0 0 9 年0 5 月1 9 日检察日报发表与其他报刊不同的观点,但仍是关于胡 斌的定罪问题,称“飙车案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7 月2 3 日腾讯评论频道的辩论会以“飙车案判轻了,还是判重了 为辩题展 开辩论,有8 6 2 1 0 人支持正方,认为判轻了,胡斌绝对应该被判“危害社会公共 安全罪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是死刑;有9 2 1 9 人支持反方, 认为判重了,造成舆论审判,司法无法独立。 该日第9 6 5 期腾讯网的评论频道以“飙车案判决的困惑为标题的文章声称: “这样的判决,不仅让老百姓大失所望,还会纵容下一个胡斌的孳生。这样的结 果,正是由法规的弊病和判决的缺乏智慧造成的。评论者不仅以大众的代言人自 居,甚至还质疑法律的准确性,并有侮辱法官人格之嫌。 三、许霆案 2 0 0 6 年4 月2 1 日晚1 0 时,许霆在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自动取款 机取款时,发现自动取款机存在故障,便超额刷卡取走了1 7 万5 千元。2 0 0 7 年 1 1 月2 0 日,广州市中院审理后认为: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 用秘密手段,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判处许霆无期 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许霆提出上诉后,广东高院 将案件发回重审。2 0 0 8 年3 月,广州中院重新组成合议庭审理后仍认定许霆犯盗 窃罪,但将一审的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两万元。由于是在法定 刑以下判处刑罚,该判决结果层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而后,许霆再度上诉,2 0 0 8 年5 月,广东省高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该案从一审宣判到重审都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其定性和判决引发了社会 各界的激烈争论。媒体几乎一致地倾向于被告,对于一审判决书作了严厉的批驳。 例如:2 0 0 8 年0 1 月0 2 日新京报发表文章“许霆案,过时的严刑峻法急需修 正 :1 3 日,该报又以“许霆案:没有适合的罪名就一定要定罪吗? ”为题质疑一 审判决;1 9 日,该报发表北京律师郭向东的文章“许霆行为不构成犯罪 ,该文章 后来被各网站不断转载;2 2 同中国新闻网转发南方都市报的文章“许霆案判 重罪就是酷刑 ;2 3 日检察同报的媒体评论发文“许霆无罪银行出错却要顾 客负全责? ;4 月2 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许霆父称一周后上诉8 成网友 认为判5 年过重的文章。 媒体或引用专家学者的言论来试图论证许霆无罪或者罪轻,或引用普通受众 4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 的观点来试图说明判处许霆无期徒刑是不公平的。综观媒体的上述报道,我们发 现这些媒体都已经脱离了客观中立的立场,充当起辩护入和法官的角色。 四、刘涌案 刘涌,原系沈阳嘉阳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 0 0 3 年4 月,辽宁省铁 岭市中级人民法院原一审判决认定,刘涌的行为构成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 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多项犯罪。数罪并罚,应当判处死刑。刘涌 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2 0 0 3 年8 月1 1 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刘涌案公开 宣判,以“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为由撤销原 一审判决,将原判决中的死刑立即执行改为死刑缓期执行。2 0 0 3 年1 0 月8 日,最 高人民法院以原二审判决不当为由,决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此案,1 2 月2 2 日, 最高人民法院再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刘涌死刑,并决定执行死刑。 从立案到刘涌被执行死刑,刘涌案一直都是全国媒体的焦点。媒体对侦查、 起诉、审判等每一个阶段都进行了大量的报道,特别是从被改判死缓到最高人民 法院提审并判处刘涌死刑立即执行后的一段时间,该案倍受媒体关注。 在辽宁省高院二审判决之前,媒体关注和披露的主要内容是刘涌的发家史、 其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发展历程及有关官员充当其“保护伞等内幕。从这些媒体 带有选择性和倾向性的报道来看,刘涌显然是一位“血案累累、独霸一方的黑 老大。例如,新华社的两篇通讯稿沈阳“黑道霸主 覆灭记、黑道霸主 刘涌是如何“当 上人大代表的就是如此。这些报道导致社会公众对刘涌作出 了甚或一致的评价:作恶多端的人、罪大恶极的人、判十次死刑都不为过的人 在刘涌被辽宁省高院改判死缓以后,舆论哗然,激起万千民愤。民众普遍认为法 院判决不公,并在各大媒体发表评论予以质疑。例如,8 月2 2 日,外滩画报发 表评论文章对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的质疑,称“如果罪孽深重如刘涌都 可以不死,那么,死刑留给谁用? ,文中还提出了两个问题:“留刘涌一命的根据 在哪里? 刘涌和宋健飞谁更应该被立即执行? ”该篇文章被网络媒体大量转载, 众多网民纷纷跟进以质疑省高院的改判。甚至有网民发出“刘涌不死,正义必亡 的评论。在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刘涌死刑并予立即执行以后,大多数人认为这一结 果是法律的胜利、民意的胜利、正义的胜利。只有少数人批评最高人民法院审判 的不公开,并质疑其判决。 o 参见卞建林、焦洪昌等:传媒与司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l - 2 0 0 6 年版,第2 9 8 2 9 9 页。 5 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第二节对上述案件的类型化分析 上述几个案件的审判都因受到民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而成为舆论的热点或焦 点案件。对于一些案件为什么能够受到民众和媒体的关注,孙笑侠先生认为“是 与它鲜明的主题有关,这个主题反映了它所发生的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问 题 。顾培东先生也认为“任何司法个案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中更具 普遍意义的社会冲突与矛盾。 由此可知,上述司法个案之所以倍受关注,成为 焦点,是因为其中包含着民众关心的各种社会问题。通过成为那些焦点的个案, 民众表达出在相关社会问题中的切身利益和对公共利益的诉求。 在公案的类型上,孙笑侠先生认为这些“最容易引起民众关注的案件,大致 可分为官民冲突案件、权贵身份案件、社会民生案件、道德底线案件、公德困境 案件、迷离疑难案件。 以上述类型化方法为标准,可以发现,邓玉娇案和杭州飙车案可分别归属于 官民冲突案件和权贵身份案件。在邓玉娇案件的舆论浪潮中,娱乐城、修脚女、 地方官员等元素从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中被公众抽取出来,从而使该案本身具有 了“烈女刃淫官 的当代传奇色彩。杭州飙车案中的贫富差距问题是该案深受关 注的重要原因,因“富家子弟 、“飙车 、“撞死人 等字眼而使案件被解读为富 家子弟和平民学子的碰撞,这起交通肇事案也演变为对标签化的“富二代情绪 宣泄的公众事件。稀缺的真相,更激发了网民对这起交通肇事案中权力与财富勾 结的想象。 “对权势阶层的警惕和仗势欺人的痛恨是引发公众怒潮的一个导火索。一 刘 涌案所引起的公众意见的“井喷 ,就集中体现了公众对黑社会组织的憎恶。 在许霆案中,对许霆“弱势群体 身份( 打工仔) 的体认,对银行业长期傲 慢自大作风的不满,对人性共有缺陷易受诱发性的惧怕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构 成了社会公众呼吁轻判许霆的实际动因。回 m 顾培东:公众判意的泫理解析对许霆案的延仲思考,载中国法学2 0 0 8 年第4 期。 。孙笑侠:公案及:l ;背景透视转型期| j 泫中的民意,载浙江社会科学2 0 1 0 年第3 期。 伽何海波:公众意见j j 司法判决,北人法律信息网, h t t p :a r t i c l e c h i n a l a w i n f o c o m a n i c l c _ p r i n t a s p ? a r t i e l e i d = 5 1 4 1 0 ,最后访问l | 期:2 0 1 1 年2 月1 5 同 回参见顾培东;公众判意的法理解析对许霆案的延伸思考,载中国法学2 0 0 8 年第4 期。 6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 第三节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的应对态度和方法 社会舆论的背后是民众的权利诉求。在案件进展过程中,司法机关应该依法 对民众的权利诉求及关注焦点及时作出回应,以形成司法机关与舆论的良性互动。 但是,我国现阶段司法机关的回应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知情权的期待和需求, 存在着大众权利诉求和司法能力不对称的问题。媒介可以在未经司法程序“洗涤 或法制理性辨析的情况下,纯粹出于职业的敏感,在第一时间向民众做出独特的 案件评价。但司法机关自身的宣传意识与应对机制却无法将事件中的争论及冲突 依照法律告知社会民众。 另外,接受对审判的舆论监督,案件处理的结果以人民满意为衡量的尺度, 这也是最高法院近年来所一直强调的。对“人民满意 的强调意味着强调法律和 判决应该具有社会的可接受性,使法律裁决符合社会的要求和价值取向。然而, 在实践中的社会可接受性往往发生了逆转,变成很不具有社会可接受性了。正如 何兵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它的可接受性并不是在于社会的可接受性,而是在于左 右它背后力量的可接受性,司法自身不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思维来导演,而是考虑 判决能不能被领导接受、关注案件的媒体能不能接受、当事人会不会接受等因素。 也正是上述原因的存在,我国法院判决普遍缺乏内在论证、演绎及推论,也 就是日常所说的“法官不讲理 ,法律方法论没有受到司法界或法官的真正重视。 郑永流先生对这一因果关系进行了精彩阐述:司法的过程或者判决做出的过程常 常不是先找大前提和小前提进而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而是相反:首先有与可接 受性相关的结果,然后去找适合这样一个结果的前提,即法律规范。就此而言, 法官不需要讲理。 比如,在许霆案中,广州市中院判决书对许霆的刑事责任进行了 如下论述:“鉴于许霆是在发现银行自动柜员机出现异常后产生犯意,采用持卡窃 取金融机构经营资金的手段,其行为与有预谋或者采取破坏手段盗窃金融机构的 犯罪有所不同:从案发具有一定偶然性看,许霆犯罪的主观恶性尚不是很大。根 。参见季卫东: 中国司法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特征,法律思想网, h t t p :w w w 1 a w - t h i n k e r c o n f f n e w s p h p ? i d = 2 7 3 ,晟后访问口期:2 0 1 1 年4 月1 5 日。 o 参见季卫东: 中国司法的思维方式及其文化特征,法律思想网, h t t p :w w w 1 a w t h i n k e r c o r n n e w s p h p ? i d = 2 7 3 ,最后访问1 1 期:2 0 11 年4 月1 5r 。 卿参见郑永流:事实j 规范评季卫东 ,载郑永流:转型中国的实践法 律观法社会学论集,中国法制j 十i 版社2 0 0 9 年版,第1 6 页。 7 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据本案具体的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许霆可在法定刑以 下判处刑罚,即判处许霆5 年有期徒刑。该判决适用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6 3 条 所确立的酌定减轻处罚条款,即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 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然而从该判决书的表述自身来看,我们还是很难理解为什么可以对许霆在法定刑 以下判处刑罚,适用酌定减轻处罚条款的正当性是什么。所以有学者认为:“法院 对其所选择的酌定减轻情节以及减轻刑罚的幅度,应当有较为充分的裁判理由,并 进行必要的法律推理,从而确保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这种法外开恩的裁判表示信 服。 圆 再看“刘涌案 。首先来看辽宁省高院二审改判死缓判决书的表述:“一审判 决认定被告人刘涌的主要犯罪事实和证据未发生变化,应予以确认。对刘涌及其 辩护人提出的公安机关在对刘涌及其同案被告人讯问时存在刑讯逼供的辩解及辩 护意见,经查,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刘涌系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其所组织、领导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所犯的 全部罪行处罚。其所犯故意伤害罪,论罪应当判处死刑,但鉴于其犯罪的事实、 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本案的具体情况,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 执行。 这样的判决书显然不能算作一份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透彻、说理 充分的判决书。正如学者所质疑的那样:“至于二审中提交了哪些相关证据或者新 证据,为什么这些证据能够改变一审判决中关于刑讯逼供的认定,二审法院没有 作出具体解释。在实体方面,论罪应当判处死刑的刘涌鉴于什么样的犯罪的 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本案的具体情况而改判为 死刑缓期执行,也没有详细说明。总之,根据该判决书所说的十分笼统的理由, 不能必然得出改判的结论。 判决书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判决结果 倍受质疑。可以说,“正是由于审判不精密、不统一,没有妥当遵循程序规则和论 证规则,致使有些专业技术性错误无法通过制度的渠道来避免或及时纠正,结果 才出现了合法正义不得不靠民意的强烈表达来维护、兑现的事态。 总结本章所列举的案例以及媒体和司法分别所作的应对,我们可以发现,媒 函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2 0 0 8 ) 穗中法刑二莺字第2 峙刑事判决书,北人法律信息| 琦4 , h t t p :v i p c h i n a l a w i n f o c o m c a s e d i s p l a y c o n t e n t a s p ? g i d = ii7 5 3 10 41 ,最后访问i j 期:2 011 年3 月31 日 瘟陈瑞华:脱缡的野马从许霆案看法院的自由战量权,载 中外法学2 0 0 9 年第l 期。 学最离人民法院( 2 0 0 3 ) 刑提:,第5 号刑事判决书,转引自法制】报2 0 0 3 年1 2 月2 4 日,第2 、3 ,4 版。 4 、宋英辉:从刘涌案件改判0 i 起的社会反响看公开裁判理由的必要性,载政法论坛2 0 0 3 年第5 期。 季j m 东:法制的转轨,浙江人学f ;版社2 0 0 9 年版,第1 4 9 负。 8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第一章传媒与司法张力的表现 体对于案件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案件有着特别的兴趣,而其宣传报道上的偏袒之辞, 又会直接影响着大众对案件的观感。当媒体取舍事实,甚至不顾法律而要求法院 如何时,又会进一步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正因如此,媒体、网民甚至普通大众 都以法官自居,轻则说三道四,重则质疑司法公正和法官人格,因而也进一步影 响着正在下滑的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而对于法官而言,本该详细说理的不予 说理,本该依法回应的不作回应,往往在舆论的压力和领导的批示之下被动行事, 由此也使得本该脱离社会喧嚣而冷静作出的判决,往往是以屈服舆论的压力了事。 以上状况,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反思,寻找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 形成可取的应对之策。 9 第二章传媒与司法关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第二章传媒与司法关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传媒缺乏真正的自由和理性 我国传媒业的飞速发展、资讯传播的日益发达、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运用, 不仅使资讯的传播突破了其他任何媒体所不及的界限,而且使公民自由直接地表 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成为可能。这对于民主制度而言,固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但是,从我们上章所言及的案件的媒体参与来说,我国传媒的自由和理性仍然不 足,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成为压制司法、破坏法治的力量,这是我们必须要予以注 意的。当然,出现这一情形,既有传媒自身的原因,也有传媒所受的限制。 一、传媒的自由受到限制 与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相比,“机关报 或“机关刊物是我国媒体与国外媒 体的明显区别。这意味着,“我国媒体一般不是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而是依附于某一机关,是该机关的一个组成部门,是该机关的喉舌。一正是源 于这样一种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导致了媒体要以所隶属机关的意志为意志,而不 能够单纯地以新闻事业的规则去运作与之相适应,对机关的依附又常常导致媒 体的官僚化和对受众需求的漠视。简单地说,报社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也无从 决定它所要宣传、报道的内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作为大众媒介而言应有 的中立、超然地位。 传媒自由受到限制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地方政府打压记者以封杀言论和新 闻监督。这样的事件经常发生 。比如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报道浙江凯恩 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改制黑洞和违规交易,被遂昌县公安局下令“全国通缉 。 类似的事件还有,2 0 0 6 年深圳法院受理富士康天价索赔记者案、2 0 0 8 年辽宁西丰 县警察“进京抓记者 等,这些事件都表明了媒体生存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地 方政府主动或在资本怂恿下迫害记者、压制新闻、封锁言论,官员个人的“乌纱 帽”可能暂时安全了,但将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此外,司法机关对媒体也存在诸多限制。2 0 0 3 年1 1 月2 l 同,广东省高级人民 国贺1 1 开:司法权威的宪政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5 1 页。 审参见贺1 了方:传媒与一d 法三题,载法学研究1 9 9 8 年第6 期。 西参见5 i 。p i 觇:新闻自由足防腐利器,爱思想网,h u p :w w w a i s i x i a n g c o r n d a t a 3 5 4 3 2 h t m l ,最后访问口期: 2 0 1 0 年8 月1 2j | j 1 0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第二章传媒与司法关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法院向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广州海事法院、广州铁路运输两级法院下发了关于 禁止戎明昌等六名记者旁听采访我省法院案件庭审活动的通知( 粤高法 2 0 0 3 2 5 2 号,以下简称通知) 。依据这份通知,从2 0 0 3 年1 1 月2 0 日至2 0 0 4 年1 1 月1 9 日,分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大报业集团6 家报社的6 名记 者将被禁止到广东省三级法院旁听采访案件的庭审活动。如果这种做法法院 直接对记者实施制裁,停止他们的报道权被全国其他地方法院效仿,媒体对 司法的报道将会更加有限和困难。 二、传媒的理性不足 新闻从业人员的数量随着报刊种类、电视频道的猛增和新闻内容的扩充而不 断增加。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说,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 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较弱。媒体对第一章所列举的案例进行报道和评论时,就表 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和感情化色彩,脱离客观中立 的立场;充当起辩护人和法官的角色,甚至还质疑法律的准确性、司法公正和法 官人格。 之所以造成上述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传媒行业有效的自律准则和组织, 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具体、全面调整传媒与司法关系的法律规范。 ( 一) 缺乏传媒行业有效的自律机制 目前传媒行业的自律准则是1 9 9 1 出台并在l9 9 7 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 职业道德准则,其中规定: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 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 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和案情的报道;公开审理案件的报道,应符合司法程序。 从内容上看,该规定相对落后且过于抽象,同时对于媒体违反相关报道纪律和相 关职业规范的行为,也没有可行的制裁性措施。再加上该准则的权威性和震慑力 不足,导致该道德准则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面对这样的职业道德 准则,媒体很难做到严格的自律。 我国传媒内部的行业自律组织在工作机制上也亟待完善。新闻自律组织目前 主要有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记者协会以及各媒体的自律组织。但两者都不是受理 受众投诉和争议的专门机构,不仅有自身的内部工作,而且自身也参与有关节目 和稿件的发行。这样的新闻自律组织难以承担起行业的自律工作,也不能客观公 正地对待受众的投诉和争议。 第二章传媒与司法关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 二) 缺乏具体、全面调整传媒与司法关系的法律规范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新闻法,新闻报道与司法审判之间的关系还得不到法律 的全面、具体地调整。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虽有“妨害司法罪这一专门罪 名,但也只是规定了一般人和一般组织妨害作证、哄闹法庭、破坏司法秩序的行 为,对于新的不断出现的侵犯司法权威和危及司法公正的行为,比如用言语攻击 法官和无理纠缠法官的行为、媒体的不当报道和评论行为、以诽谤、中伤和侮辱 等方式贬损司法尊严的行为等,均无法在法律中得以规制。 2 0 0 9 年1 2 月2 3 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 监督的若干规定,其中第9 条规定,人民法院发现新闻媒体在采访报道法院工作 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新闻主管部门、新闻记者自律组织或者新闻单位等 通报情况并提出建议;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一) 损害国家安全 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 二) 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 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公正审判的;( 三) 以侮辱、 诽谤等方式损害法官名誉,或者损害当事人名誉权等人格权,侵犯诉讼参与人的 隐私和安全的;( 四) 接受一方当事人请托,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干扰人民法院 审判、执行活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五) 其他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 公正的。 当然,该规定是为了落实“法院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根本目 的,体现出司法与媒体的沟通、互动。但该规定本身是比较粗疏的,条文数量较 少,用语相对模糊,涉及内容相对宏大、宽泛。 因此,为了使我国对媒体报道司法活动的规范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 了从法律上规制媒体报道司法活动中的失序现象,为了全面调整媒体与司法的关 系,制定专门的、与法治精神相契合、比较系统权威、具体实用且具有操作指南 价值的法律规范成为迫切的任务。 第二节司法机关做不到真正独立 司法机关自身缺乏独立,不能有效地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使媒体对司法 机关活动的不当干涉成为可能。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即使法官对公共舆论无 动于衷,公共舆论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影响法院的判决。一种情况是公共舆论如 果不能完全影响法官,但可以影响公众的代表议员的态度,然后通过立法机 1 2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第二章传媒与司法关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关作用于法官。另一种情况是公众舆论即使难左右法官,但却可能大大影响 来自于公众之中的陪审团的成员。”同时,司法自身的不独立也会严重损害司法 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司法独立是司法权威的制度保障,“没有独立的司法,法律 的权威将无法落实 。 如果司法经常屈从于社会上的种种压力,民众就难以相信 司法的独立与公正,司法的权威性也难以实现。 因此,要重视司法机关不独立的问题,切断一切包括传媒在内的社会力量干 涉或影响司法独立的渠道,创建一个保证司法人员独立办案的外部环境。 从司法体制外部来看,我国现实的情形是司法严重受制于立法权、行政权以 及其他类型的权力。 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采取“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体制,除最高人 民法院外,各级法院缺乏一套独立的预算体系,法院经费由同级财政承担。由于 立法对财政部门拨付法院经费的比例和数额未作规定,实践中法院获得经费的多 寡往往取决于其与同级党政部门,尤其是与同级党政部门负责人的关系。除此之 外,各级法院的组织关系、人事管理、物资装备等方面也由地方政府负责。从这 个意义上来说,政府实际控制着法院的人、财、物。而且,我国的法院受地方党 委的统一领导,地方党委将其视为一个普通的工作部门,法院的所有人员,包括 院长,都是当地最高权力的下属。在社会热点案件中,当地一些党政领导人的批 示或电话对地方法院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与上述种种制度因素是分不开的。所 以,传媒影响司法审判的模式也一般为“媒体一领导一法院。“通过媒体的表达 影响公众意见,通过公众意见左右政府及领导的态度,通过政府及领导的态度改 变案件的裁判 ,也就是说,媒体和大众的诉求表面是直接表达,但实际上却是要 影响领导的决策,并意图通过领导的干涉来影响案件的审判。而在现实生活中, 领导的这种干预一般是隐形的。郑永流先生对此有过形象的描述:“新闻舆论作用 和受信赖的机制为:批评文章发表重要领导人读后拍案而起并作批示有 关执法司法部门迅速调查很快有一个令大众比较满意的处理结论。 比如, 在许霆案中,广东省高级法院院长吕伯涛曾向媒体说明此案发回重审的考虑:“许 霆案发回重审,就是为了让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听取多方意见,以期最后寻找 出一个合法、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法。这是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最 。胡伟: 2 0 0 8 年第2 9 期。 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j j 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6 7 页。 痂参见魏水征、张咏华、林琳:两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人学u j 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7 0 页。 国参见康为民:传媒与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6 9 2 7 0 页。 2 6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第五章我国协调传媒与司法关系应有的举措 如果新闻界对这样的规则形成共识,将其作为报道案件的自律性规则,或许 可以避免实践中传媒与司法的大部分冲突。 就我国的传媒自律组织而言,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赋予现有新闻自 律组织制裁权以发挥其实际效用,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新闻自律组织合理的经费 来源,或者组建包括非新闻界人士在内的新闻自律组织。 除此之外,我国媒体加强自律,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体要尊重司法的独立性、公开性、程序性等特性,维护法律权威。 记者对审判活动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进行干扰审判的报道,明确自己的角色定 位。对尚在侦查和审理过程当中的案件,不得超越司法程序对案件定性或发表具 有倾向性的评论,以维护当事人受公平审判的权利和司法独立。其次,媒体要坚 持客观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来源和新闻采写的客观真实是舆论监督 的基础。记者应全面客观地报道和评论具体案件,不能主观臆断、断章取义,不 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不进行任意夸大和有意炒作。当然,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 新闻真实性不是绝对的,不能以科学家的标准要求记者。最后,传媒的从业人员 应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法律素质的具备可以避免在报道信息时因缺乏基本法律 知识而出现常识性错误,使新闻记者在采访、调查的过程中合法、守法,维护司 法的权威和独立。特别是法制新闻记者的法律素质更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其进行 法律知识培训或提高其从业门槛,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新闻专业中,增加必要的 与新闻相关的法律课程教学,培养新闻专业学生基本的法律意识。在录用报道司 法案件的记者时,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考察。 三、媒体不当报道和评论的责任追究 首先要将传媒报道司法和评论司法的行为区分开,葡萄牙最高法院法官佩德 罗菲格雷多马萨尔曾说:“这两者( 指事实报道和对事实的评论) 越来越经常地 被混为一谈且不为人所察觉,在我看来,这是传媒最为严重的邪恶之一。 圆所 谓报道是指媒体如实描述和反映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客观介绍控辩双 方的主张,不加入作者的主观思想和认识,不评价事情的是非曲直。而评论则不同, 它主要是作者根据自己对此事实的认识和判断进行评价、分析和论述,或表明肯定 或否定的态度,或对事实进行法律上的定性和法律责任的判定。 o 参见洪伟:大众传媒与人格权保护,华东师范大学 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2 1 页。 留徐迅:媒介的责任:将报道与评论分开,载人民司法1 9 9 8 年第1 0 期。 国参见景汉朝: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有契合,载现代法学2 0 0 2 年第l 期。 2 7 第五章我国协调传媒与司法关系应有的举措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 就传媒报道司法而言,可给予较大的自由和空间,允许媒体对尚未审结的案 件作客观报道,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诉讼中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 等,禁止媒体公开报道。 就传媒评论司法而言,应该区别对待。已经审结( 终审) 的案件允许媒体自 由评论,正在审理尚未审结的案件只可以报道而不得评论。如果允许媒体对未决 案件进行事实或法律的评论,在目前我国司法不能真正独立的形式下,承审法官 和法院很可能会受到外界的严重影响,在相关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即形成某种印象, 审判独立受到干扰,难以保证司法公正。 “对于新闻自由权利上的最大争议也许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新闻自由的权 利并非是唯一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自由的权利有时与社会维持治安的权力有抵触, 有时也会与个人权利,如同个人隐私权和要求公正判决的权利发生冲突。 所以, 划定传媒报道司法和评论司法的界限,以避免新闻自由权利与个人隐私权和要求 公正判决的权利发生冲突是必要的。 对于传媒的不当评论严重侵害公平审判权、司法权及司法权威的,应承担藐 视法庭罪的刑事责任。在我国新闻法尚未出台、媒体侵犯司法权之危险得不 到有效遏制的现状下,设立蔑视法庭罪在目前是必要的。蔑视法庭罪强调法庭的 权威,强调法庭独立于行政权,独立于新闻自由权,能够为司法秩序提供最有力 的保障,有助于我国司法体制独立的进程,也有助于树立法的权威性,增强社会 对法律的信仰。 第二节司法体制的构建和完善 如前所述,传媒的压力对于司法不独立消极影响的实质是隐藏在媒体背后的 权力对于司法独立的干扰。所以,要通过司法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来有效地约束和 防范党政领导等权力主体的干扰审判的行为。为此,司法机关要保持真正的独立, 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严格法官任用制及建立法官保障制度。 一、司法机关要保持真正的独立 最早明确提出司法独立原则的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看来:“如果司法 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丽为一, m 【美】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火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 ;版社1 9 8 9 年版第 8 8 页。 2 8 传媒与司法之张力的法理分析第五章我国协调传媒与司法关系应有的举措 则将对公民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