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里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里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里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里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里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里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许奉恩是继蒲松龄之后一位较有代表性的文言小说家,其小说集里乘堪 称晚清文言小说的上乘之作,颇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第一章为作者研究,重点考察许奉恩的家世、生平、交游及其存世著作 从许奉恩的家世沿革情况入手,对他一生的主要经历进行了梳理。许奉恩一次又 一次地参加科举考试,甚至试图以军功谋取官巩但都没有成功。终生“游食幕 府”的他也因此得以与官僚、幕宾、佛门弟子等各色人物接触,本章对其中部分 人物进行了考察。许奉恩著述很多,但大多散佚,本章对其存世著作作了比较简 单的考述。 第二、三、四章为里乘研究许奉恩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愤而著书, 把一腔不平之气郁结书中。但他并没有一味地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是继承了传统 儒家功利主义的文艺观,教化救世的思想贯穿他的创作始终小说里乘明确 表达了。劝善惩恶”的创作主旨,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申述这一主旨这一部 分首先从取材于闻见、受其他作品影响,同源异流三个方面探讨里乘本事; 然后对里乘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了归纳分析。 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最后对许奉恩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肯定他在文学史 上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 许奉恩生平家世存世著作里乘 a b s t r a c t x uf e n g e ni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n o v e l i s ta f t e rp u s o n g h n 昏h i sc o l l e c t i o no fs h o r t s t o r i e sl i s h e n g ( 里乘) c a nb ec a l l e da l l o u t s t a n d i n gw o r k sd u r i n gt h ec l a s s i c a ln o v e l so f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i sw o r h t 0b er e s e a r c h e d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t h ea u t h o rs t u d yw h i c hi n s p e c t sx uf e n g e n sf a m i l y , 娃f c e x c u r s i o n sa mp r e s e r v e dw o r k s x uf e n g e n sf a m i l yh i s t o r ys t u d yi sc o n c e r n e d f i r s t , a n dt h e ni sh i sl l f er e s e a r c h x uf e n g e oo n c ea g a i n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t h e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 o rc v f na t t e m p t e dt o 弘i no f f i c i a lm i l i t a r ye x p l o i t , b u t w i t h o u t 鞠0 0 e s s a l lt h r o u g hh i sl i f e h ew o r k e df o ro f f i c i a l s s oh cr e c o g n i z e dl o t s o fo f f i c i a l s ,m u b i n , b u d d h i s t sa n ds oo i lp a r to ft h i s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r e s e a r c ho f t h e i rc o n t a c t s x uf e n g e nw r o t eal o to fw o r k s , b u tm o s ta g ei nd i s p e r s i o n h i s p r e s e r v e dw o r k sa r ea l s oc o v e r e db r i e f l yi nt h i sc h a p t e r t h e ,i i i i vc h a p t e r sa r cl i s h e n gr e s e a r c h i nt h ea b s e n c eo fh o p et ob ea l l o f f i c i a l , x uf e n g e nb e g a nh i sw r i t i n g a l t h o u g hh cf a i l e dt ob ea no f f i c i a l h ed i d n o ts i m p l yv e n th i sg r i e v a n c e $ i nh i sw o r k s t h es u c c e s s i o n so ft h eu a d i t i o n a l c o n f u c i a nv i r t u eo ft h e a t r i c a lc o n c e p t , 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i n d o c t r i n a t i o ns a l v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h i sc r e a t i v e w a y sa a l s of o u n d l i s h e n gd e a r l ye x p r e s s e st h e t h e m e - ”p u n i s h i n gt h ee v i l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g o o d 。a n df r o mb o t hp o s i t i v ea n d n e g a t i v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 , f u r t h e r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i st h e m e t h ec o m p o n e n t so f l i s h e n g a r ee x p l o r e dt h r o u g ht h ea n g l e so fc h a r a c t e r sf r o mt h eh o r i z o n , o t h e rw o r k sb yt h e i m p a c to fh o m o l o g ya n dh o m o l o g y f l o w t h et h e m ea n d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a a l s o a n a l y z e d f i n a l l y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s t u d y , i tc o m e st oa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o b j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o nx uf e n g e na n dac o n f i r m a t i o no fh i sd u es t a t u si n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k e y w o r d s x uf e n g o nl i f ea n d f a m i l yp r e s e r v e dw o r k s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引言 许奉恩生活的时代,正是社会开始大转型的时代,拥有坚船利炮的帝国主义 侵略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夺从道光年间起,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 穷凶极恶的侵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夺取中国的领土,勒索 大量赔款,设立租界,开设通商口岸,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种种特权。这一方面 使得本已日薄西山的清朝封建统治更加难以维持。加重了对广大百姓的盘剥与压 迫,中国人民在内外交加的双重压迫下,生活难以维持,纷纷揭竿而起;另一方 面,侵略迫使中国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外国的科技、文化陆续被介绍到中国。 奉恩少时即以其出众的才华深受许多前辈学者文人的期许,长成后却久困场 屋未得一售,不得不“传食幕府”,也因此足迹遍及吴越、巴蜀、荆楚、燕赵等 十三行省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对他格外苛刻,不仅历经两次鸦片战争,还卷入了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流离转徒,九死一生。这些曲折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民 生的艰难,对落难之人他慷慨相助,对战争造成的血流成河的惨剧大加谴责。丰 富的阅历让他对人生世事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悟。 许奉恩一生著述很多,从留存下来的作品来看,只有 里乘最能代表其艺 术水平。客观上说,在中国文学史上,里乘还远不能与聊斋志异、阅微 草堂笔记相提并论,但是不可否认它的思想和艺术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并有一 些创新之处。置身于晚清文言小说中,里乘仍可算上乘之作里乘问世之 后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多次刊印,然而时至今日,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 比较通行的一些文学史,都没有给里乘一席之地 里乘的各种校点本的前言或后记中对许奉恩的生平事迹作了一些简单的 评述俞驾征留仙外史前言对许奉恩生卒年的考证都有问题,特别是对其 卒年的考证,所引资料为平步清霞外捃屑的记载:“丁亥四月廿一日, 例举留仙外史一文钱来说明异姓合股经营的问题;台湾出版 的影印光绪五年( 1 8 7 9 ) 常熟抱芳阁刻本直接把它归入史料笔记之类。 与清末大多数笔记小说一样,里乘也是聊斋志异影响下的产物又 因为它明确标榜“劝善惩恶”的创作目的,从这一点来说它更近于纪昀的阅微 草堂笔记 笔记小说大观评价它融合了两家的风格是很有道理的许奉恩的 小说创作不仅有明确的思想指导,而且他一再强调其所叙“多系实事”,以纠正 他所认识到的笔记小说创作的四种流弊,即亵、横、诞、荒。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现存的许奉恩作品及其相关资料,对他的家 世生平、著作,交游作综述。然后从本事、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全面考 察小说 里乘以许奉恩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为基础,重点对他的小说创作加 以重新评价,以证其“发愤”著书之心和为人盛称之名。从对许奉愚的研究出发, 尝试着对那一时代处于相似处境的作家文人的总体面貌加以概括总结,尤其是他 们在时代巨变前的思想状况、创作理念、价值体系等一系列的变化。这是作者的 发力点,也是本论文的目的所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里乘的引用频率较高,除另作说明外,文中 所引里乘均为齐鲁书社一九八八年版本。对出自里乘的引文,只注明卷 数、篇名等信息 o 华中师筢大学学报) ( 哲社版) ,1 9 0 4 年第2 期 e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 0 0 9 年第2 期 o 社会学研究) ,1 9 9 6 年第6 期 o 经挤师,2 0 0 3 年第l l 期 v 第一章许奉恩家世生平著作考述 第一节家世考述 许奉恩( 1 8 16 ( i l l 8 7 8 ) ,字叔平,室名为兰苕馆,故号为兰苕馆主人,安徽 桐城黄华里( 今属安徽枞阳县) 人。关于许奉恩的字,清光绪五年( 1 8 7 9 ) 常熟 孢芳阁刊本里乘十卷每卷所署字均不相同,分别是:叔平、勖屏、顼平、熟 凭、束萍、术频;旭平、勖坪、赎聘、秫瓶从他的交游中可以确定,“叔平” 是最为通用的一个,而其他的九种除此之外未被使用过。安徽桐城一带元末动乱 年代为朱元璋与陈友谅互相争斗的战场,当地居民十不存一明初,许氏远祖许 道随舅父方淡轩由婺源迁来定居。方公无嗣,许氏后人乃以许方二姓选氏其一, 故由婺源迁桐,方姓许姓后入实为一族,所以有黄华许方氏之称。 许奉恩高祖符高公,率家人从范庄迁居韦庄,于韦庄西南隅筑敖园数间作 为读书的别业。后来许迈、许筑相继远宦,教园因为无人居住而颓杞。道光十八 年( 1 8 3 8 ) 春,奉恩父亲重加修葺,沿袭旧称,后来为奉恩与伯兄( 即许恩诏o ) 读书居住之处。仲兄许勤恩与四弟许星恩则居住韦庄老屋其实两处相距很近, 两屋中间有一石墩,有事登上石墩一呼就可以互相听见敬园东有奎星阁相传 许迈、许绂登第时,奎星在园中现身,故建阁祀之符高公为邑增广生,著述丰 富,尤精于易学,所著易解 数十卷,今已散佚。当时,其乡里治易学以钱氏 为最,而符高公适得其真传,所以前来拜师的人达数百之多他的居所也因此命 名为“读易堂”,去世后门人私谥“退密先生气 许奉恩曾祖许迈,字啸斗,号石村,生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 7 0 5 ) 以易 补邑廪生,选拔贡生,中乾隆十七年( 1 7 5 2 ) 恩科顺天乡试南元( 第二名) 由 知县改就教职,敕授修职郎,出任扬州府高邮州学正,诰赠文林郎,晋封奉直大 。关于许奉恩的生年,t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作1 8 1 5 年,井有注云:。许奉恩生年或作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6 ) , 或缺载。里乘金安清跋云;今夏再游邗江出以见示,盖已付剞劂,公诸同好矣先生年已六十 此文未明言作于何时,考此书前后序跋,包括作者自序。均作于同治十三年甲戌( 1 8 7 4 ) ,故定金安清跋亦 作于此时,并据此推定其生年”案,方涪颐二知轩文存卷十七许叔平六十寿序 :“去年予六十初度, 友人之寿予者,倩叔平捉刀”由此可见方长许一岁,丽方撸颐生于嘉庆二十年( 1 8 1 5 ) ,则许奉恩生年可 确定为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8 ) 又,季伟实许志熹撰许奉恩评传 l 。许奉恩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丙子( 1 8 1 6 ) 六月五日午时,捧行第三” o 许奉恩评传作许溥恩,此处据兰苔馆杂记 改许奉恩评传 。李伟实、许志熹攮,明清小说研 究,1 9 9 9 年第2 期 夫,考终任所,宦橐萧条。当时奉恩祖父尚未成人,曾祖母殷太君扶榇携孤归故 里,亲自课读,每日仅以薄饩充饥。许迈著作很多,有文稿刊行于世,但多已散 佚,诗作仅存数首于桐庐集中有抄本 和材集行世。 奉恩祖父许镟,字曙声,号文英,一号问凫,生于乾隆十一年( 1 7 4 6 ) 以 易补邑廪生,中庚子( 1 7 8 0 ) 科举人许绒历任湖南安仁、安福、会同等县 知县,敕授文林郎,晋封奉直大夫,为官有乃父清廉之风,卒于任所,几乎无钱 归榇。祖母程氏,事迹不详。有关许城的事迹颇多。据里乘卷二 夜话载, 当时许家家道中落,甚至曾祖母也要亲自“荷藤负锸”许镄中举时,前来报信 的人竟然向正在菜匿里种菜的许续母亲询问许家居址许敛在京师时,为纪昀、 彭元瑞。所推重,延为上客。一日,纪昀在彭府做客,戏以俗物为对联,其一日 “盘香盘,盘盘香”,正苦思不得其对,恰好此时许续也到了彭府,纪昀即以此 联阀他,许正在喝茶,应声答道:“盖碗盖。盖盖碗,差堪对否? ”o 二人抚掌叹 绝机敏若此却屡试不中。他任安福知县时,有吏人请求驱逐妓女出境,他却不 以为然,作“以沟为壑,谁堪作风月之乡;迁地为良,或可破烟花之格”的对联 诏示当地当时“开府楚南”的万桂黔先生听说此事后,谓其“以名士之笔,写 仁人之言,可谓面面俱圆,头头是道。”许绒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在会同做县 令时,县治有宋玉城,中有宋大夫墓,墓对面为看花山当地人重修这些名胜后 请许绒撰写槛联,其联为:“城址依然,吊古遍寻芳草地;墓门何在,招魂遥指 看花山。”为时人传诵。 许奉恩父亲许丙椿,字若秋,号农生,晚号敬园,自称垂钓先生,生于乾隆 五十年( 1 7 8 5 ) 。由郡庠生考授贡生,同治六年( 1 8 6 7 ) 钦赐举人,赠五品钦衔, 敕授奉直大夫,卒于光绪三年( 1 8 7 7 ) ,享年九十三岁著作有易萃、 敦园 诗文集) 、数园诗谈等奉恩母亲史氏,“生性慈和,最喜隐恶扬善”( 奉恩语) , 卒于咸丰三年( 1 8 5 3 ) ,享年七十二许奉恩有伯父三人,长贶生公,次祈生公, 次佑生公。贶生公与佑生公都没有子孙。祈生公生有二子,长许光黼( ? 一1 8 7 8 ) , 字子良,邑优廪生,工括帖及诗古文词;次子黻,字予衡,精医理,出嗣为贶生 公后。佑生公幼年聪慧,为许镄所钟爱,但十六岁时就因病而殇。当时许绒在京 师,快马加鞭赶回家中,恸哭不已,为早天的爱子作挽联:“十六岁终儿命薄, o 彭元堵( 1 7 3 1 1 8 0 3 ) ,字云楣,江西南昌人,死后谥文勤。奉传见清史稿) 3 6 册3 2 0 卷 o 兰苕馆杂记 ,稿本 2 三千里外父心悲。”囝奉恩父亲因为佑生公为许绒所钟爱,不能没有后人,即以奉 恩承祧佑生公一脉。, 许奉恩同母兄弟四人。伯兄许恩诏,字孟沅,邑庠生;仲兄许勤恩,字仲衡, 邑廪生,恩贡生,加五品衔,署南陵、祁门、五河、贵池诸县学官,补授祁门县 教谕;四弟许星恩,字季安,。小奉恩三岁,资质甚优,但生性不好举业,幼年 时从金陵侯云松( 青甫) 学画,“颇得南田草衣瓯香饭遗意,”回亦能作诗。五弟 许怀恩固系妾黄氏所出,生于咸丰三年( 1 8 5 3 ) 八月十四日,奉恩等奉父命作诗 贺之兰苕馆杂记) 记载黄氏此前已生三予,但他们的事迹不见任何记录 第二节。利名两遗憾”生平考述 许奉恩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又聪明好学,博览群书, 少时即以其才华名动一时。据方涪颐 - - 知轩文存卷十七载,奉恩八岁时即能 模仿苏老泉辨奸论作君子小人论,为何橘洲孝廉所激赏,并谓“此儿他 日当以文章名世”o 。奉恩不仅才华出众,而且人品亦为世人所重。大梁刘毓楠 曾经撰楹联一副:。于此间得真名士,愿他日为贤有司。”并谓其“真率无饰,恂 恂然书生本色,可亲可敬,望而知为有道士也。”o 奉恩一生经历坎坷。他生活在清朝末期,而此时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动荡 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腐朽的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揭去了繁荣 的面纱。社会的种种流弊诸如官场的黑暗、人民生活的困苦等等都暴露无遗作 为一位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许奉恩在很长的一段人生中都是积极 进取的,但科场淹蹇让他无能为力命运之神似乎对他格外苛刻,他不仅历经两 次鸦片战争,而且还卷入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流离转徙,九死一生而且因为 他曾经做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将领的幕僚,在运动中的遭遇可想而知,有家不能 回,几乎无立足之地。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使其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也消磨 了昔年的豪隽之气,在出仕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愤而著书 o 兰苕馆杂记,稿本 o 许奉恩评传载许星恩曾为翰林院待诏 o 兰苕馆杂记 ,稿本 o 许奉恩评传作许荣恩。此处据兰苕馆杂记 改 。方涪颐1 - - 知轩文存卷十七许叔平六十寿序 ,续惨四库全书 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四年捌 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版 o 里乘刘毓楠序 3 许奉恩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起一直到3 7 岁为第一时期, 即从嘉庆二十一年( 1 8 1 6 ) 到咸丰二年( 1 8 5 2 ) ;从3 8 岁到5 3 岁,即从咸丰三 年( 1 8 5 3 ) 到同治七年( 1 8 6 8 ) 为第二期;从5 4 岁到6 3 岁,即从同治八年( 1 8 6 9 ) 直到光绪四年( 1 8 7 8 ) 去世为第三期。 第一期占了许奉恩一生的大半时间,是科考与壮游期,也是他一生中最为得 意的一段。少时就已名动乡里的许奉恩与科举考试密不可分。应童子试,成绩卓 异,被目为奇才为桐城廪贡生,邑试首列。城绅不平,邑侯复面试十人,以竹 夫人命赋,他信笔直书,居然六朝骊体,士林叹服;少年时代的他即以出众的 才华为许多高官所器重,如学政沈维孀、知府卞士云、安徽巡抚程憩棠、布政使 倪莲舫等人他在二十四岁那年还曾被邀到浙江督学使襄校试卷。名重一时的许 奉恩不断参加科举考试,“每秋试闱艺,群相许可,”o 可事与愿违,群相称许、 自视颇高的他却屡试不中这让汲汲出仕的他相当尴尬。不过,此时他还没有流 露出太多失望消颓的情绪,依然意气风发的出入于名卿士大夫问,总以为功名唾 手可得而且还趁着到南京参加秋试的机会,在秦淮三修花史,成为传颂一时的 风流韵事多年以后还有人向他询问当时的盛况,但彼时已时过境迁,昔日风流 倜傥的年轻书生已届不惑,佳人亦随流水一去不复返,。往事不堪回首。”参 起初或许只是为了捧遣落第后的郁闷和不平,从道光二十三年( 1 8 4 3 ) 秋试 下第后,许奉恩开始了里乘的创作从最初的纪录他人讲述的家事异闻,到 后来自觉进行创作,后者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价值都远远超过了前者这一变化 其实是有根源的,方潜颐( - - 知轩诗钞卷一一酬叔平四叠前韵:。漫夸干氏 搜神记,熟读坡仙证道歌”小注云:“君喜说神鬼事,兼工导引”也正是由 于个人的兴趣所在,许氏三十年笔耕不辍,历尽坎坷,终于完成了里乘的创 作。而正是这部小说集让他留名后世热衷功名未遂,而幸以小说传世,没有因 为混迹于乌烟瘴气的官场而湮没于荒草之中,实是不幸中的大幸。 虽然科场屡屡失意,受了一些打击,甚至愤而作起了小说,但这一时期的生 活还是颇为平静,而且是相当优渥的。这期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但很快就 以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结束。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大多数人远远没有意识到它的重 o 里乘方锡庆跋, 。兰苕馆杂记 中有言:。昔人谓有不堪回首者三事:贫时忆富时不堪回首,老时忆少时不堪回首,离乱 时忆太平时不堪回首。 4 要性和深远影响,更何况许多官吏还竭力掩盖事实真相。在许奉恩现存的作品中, 对这场战争几乎没有任何记录。这场战争没有在他的生活中激起任何波澜,他甚 至仍在南京流连于歌馆楼台,修着花史咸丰二年( 1 8 5 2 ) ,三十七岁的许奉恩 又一次到南京参加乡试,受到汤雨生都督的盛邀,游览了汤氏位于南京城北的狮 子窟别墅,并在此参加了有众多高官、名士、应试士子加入的宴会,相当得意。 从咸丰三年癸丑( 1 8 5 3 ) 到同治七年戊辰( 1 8 6 8 ) 是第二期。相对上个时期, 这段时间的生活一波三折,几度出生入死,备尝人间的困苦艰辛,离愁别绪。咸 丰元年( 1 8 5 1 ) 年底在广东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战火很快蔓延到了大江南北 咸丰三年( 1 8 5 3 ) 正月,太平天国军队下江南,攻克南京,镇江、扬州,控制了 中国的心脏地带。紧接着,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金陵为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 对峙的政权四月间,太平军开始了北伐和西征八月,西征军以安庆为军事政 治中心经营两皖,建立安徽省政权。同年,清政府也派钦差大臣向荣绕南京城建 江南大营,派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这年十月,许奉恩生母史太 恭人去世,奉恩守丧在家许奉恩的父亲在这年底携亲眷从安徽某幕府归居敦园, 一家人因为战乱而得以团聚。父亲回归后,奉恩为他。建厅室,拓池馆,栽花种 竹”,一家人吟咏唱和,其乐融融 但是,好景不长,变乱又起在咸丰四年( 1 8 5 4 ) 正月就发生了奉恩继配夫 人方景孟被劫持事件。最后,他不得不虚张声势,用计将方氏救出同年冬免丧, 即奔赴江苏方伯倪良耀幕府从此,他开始了十余年的流离转徙生涯在他将要 离家出走之时,其侧室朱景桓( 稚君) 脱。缠臂金”以资旅费,其时处境虽然十 分窘迫,但他还是谢却了上路才四天囊中即空空如也,又无法典当,困在旅社 中进退维谷。幸好偶然遇到汪起恒,得以与之同行三天后到达江苏高淳,夜宿 农家二人夜谈,奉恩向汪言及当年三修花史之事,颇为感慨。二人分别时,汪 起恒赠钱二缗。途经高淳、东塌、溧阳等地,又一次陷入窘境,欲往苏州而不名 一文。许氏不得不暂时投奔其师张寅( 子畏) ,当时张寅在筅厘局任职,暂请奉 恩代作书记,并在张家度岁。 咸丰五年( 1 8 5 5 ) ,元旦第二天,他立即赶赴苏州探望病中的倪良耀,张寅 赠番银六十元。奉恩即以半数赠送汪起恒,汪却而不受。当几天后到达苏州时, 倪良耀已经病故,终未见上最后一面,仅赶得上为他撰写行状迫于生计,十天 5 后许奉恩就应田涛( 岫生) 太守之邀,在高淳为总戎和顺( 怡亭) 、太守田涛司 文案。在此期间,迎稚君同居于田涛租屠的孔氏旧屋。奉恩曾跟随和、田二人出 巡,坐骑踏裂浮土,奉恩坠马而没有受伤,马却筋断骨折此时,他颇得和、田 二人所赏识,他所提出的建议也多被采纳。而且这年前后,和顺曾要保荐他,但 恰值清军负责江南大营的钦差大臣向荣国死于军中,保荐之事遂不得行。 咸丰六年( 1 8 5 6 ) ,和顺听信他人之言而不听许奉恩等人的劝阻无故拔营, 导致兵败。奉恩预知其必败,不得不事前避居石臼湖西,此次逃亡得到了桐城往 来江浙贩盐者的救助因为当时盐户贩盐,要经过重重盘诘,稍有不慎即被当作 太平军抓起来,他们不胜其苦许奉恩向当权者建议抽盐税,这样既可以补充军 饷,又让盐户的贩盐合法化,这一建议被采纳。至少从当时看来,给这些盐户带 来了极大的益处。当他避居湖西时,却差点几被乡民出卖给起义军,又连夜述到 了湖东刚返城不久,起义军又攻到了,只得再次逃往湖东在这次逃亡途中, 他救助了一张姓男子和一妇人,不料他们却要杀人劫财,被乡邻捉住扭送官厅( 太 平军政权) ,许奉恩被迫出庭。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担心义军政权是否 会公正执法,另一方面更担心自己出面是否会被捕杀,毕竟他曾经为那些镇压起 义军的官吏出谋划策。然而,太平军的判决不仅公正,而且不计前嫌,很轻易地 就放过了他这让一贯仇视义军的他很尴尬,内心的感激溢于言表。这件事发生 后的第二天,他就听从盐户的建议,改陆居为水居之后和顺再次相招,依着他 的本心绝不肯再去但迫于生计,又碍于人情,不得不同意赴溧阳和顺幕府,途 中拜访了杨明府。八月初,他就想返归高淳,但和顺坚持挽留他在此过中秋,又 只得留下,并代和顺写奏折以求免其无故拔营之罪大约与此同时,稚君与婢女 险些被掳掠,幸亏得到盐户救助才得以脱险。处处不得已之人生境遇,让他十分 苦闷。终于到了杨明府军中才得以舒其郁积之气,杨某听从他的建议,借兵克复 高淳,奉恩也得以与稚君相见 在如此混乱的局势下,许奉思决定回乡避乱不料,归途中又遇急难,稚君 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欲代夫死。在这危急关头,得到张氏少年相救,得以 脱险,并在张家住到年底才辗转回到家乡。十几年后,奉恩在去扬州途中,特意 前去拜望张氏,但此时张氏已卒,因为战乱家道中落,物是人非许奉恩虽然自 。向荣( 1 7 9 2 一t 8 5 6 ) ,字欣然,四川大宁人,行伍出身,官至提督咸丰六年被太平军击败自杀,谥忠武 6 己也是囊中羞涩,还是赠给张家的孩子一点钱去读书。许奉恩父亲因为战乱也暂 住家中,兄弟几个也都避乱在家,一家人在战火中又幸得团聚。居家期间,许奉 恩与诸兄弟结社为诗,颇得天伦之乐。但好景不长,奉恩被诬为。妖头”,被迫 卖婢女秋桂 来贿赂当地官员才幸免被捕但这更激起了恶官敲诈之贪心,至此 已不能安居家中,只得挥泪别老父,只身一入到高淳投奔杨明府形单影只,茕 茕相吊,心中悲苦至极。 咸丰八年( 1 8 5 8 ) ,四十三岁的许奉恩辞别杨咀府去参加乡试仲夏到了故 人何元辅家,何当时为镇海令住两旬后又匆匆启程北上六月末,携仆人到京 口( 即今江苏镇江) ,仆人挟资潜逃,无奈返回苏州住蔡泽存参军家这年冬天, 访海保( 鹿门) 别驾o ,并在他家中度岁第二年举行恩科乡试,因为南京被太 平天国所占,江南借浙闱于十月举行孙葆元( 莲塘) 代办监临,许奉恩获得预 试机会,但无果而终。届残冬时,因为同乡叶瑗( 季华) 司马有“从事毛锥,究 非长策,择木而栖,高飞远举,宁为功狗,不作儒枭”o 之言,再加上本身科场 屡屡败北,他决心投笔从戎,毅然前往新安投奔张小浦中丞途中与同乡方锡庆 重逢。方锡庆眼中,此时的奉恩“少年豪隽之气已消失殆尽矣”毋 咸丰十年( 1 8 6 0 ) 正月,许奉恩到了杭州,暂时留住叶壤府中,新安之行也 暂时打住当时,叶壤住在金衙庄( 即桐园) ,与孝妇陈桂灵为邻,陈颇有才华, 三人时有唱和,桐园杂咏西等诗约作于此时不过,太平军很快就攻陷了杭州 叶壤因为投奔的亲属过多而无法远述,奉恩只身逃亡。逃亡途中,几次险被义军 捉住,有一次竞仅凭一张破席蔽门而侥幸躲过了搜捕。几天之后,杭州被清军夺 回,奉恩返归桐园与叶相见。战乱后的杭州颓蔽残落,繁华不再经此一役,奉 恩决心赴张小浦军中,是年三月十六日偕朱筱云别驾辞别叶季华同舟离开杭州 中途受朱筱云再三邀请,同到朱家。朱本来有消渴疾,再加上战乱中饱受惊吓, 回家不久即逝。奉恩协助经理了他的丧事事后他到了张小浦中丞幕府,与挚友 徐同善( 公可) 、族弟许硕甫相遇。这年重九时,奉恩往依曹仲萱太守,但第二 。此处按转徙余生记 的记载兰苕馆诗钞 卷七归家杂感 诗小注载卖婢女夏荷作旅资从家中违 亡事,疑所述为同一件事,但婢女名字不同 海保( 1 8 1 1 1 8 7 2 7 ) ,字鹿门,汉军镶红旗人威丰七年( 1 8 s 7 ) 任江苏吴淞司巡检,参与镇压上海小 刀会 o 转徒余生记 一卷,l 丛书集成续编 奉 o 里乘方锡庆跋 oi 兰苕馆诗钞卷五 7 天莲溪和尚就告诫他曹某品行恶劣。恰当此时起义军将要攻到,奉恩借机离开曹 氏幕府,往桃源岭寻徐公可,一起往遂昌怀古田舍。路经山涧,桥断,几乎堕入 深涧而死。到达遂昌后,奉恩等协助遂昌令韦仙洲刺史办团练,但后来有人造谣 诽谤排挤韦仙洲,直接导致了遂昌的陷落。奉恩不愿为新令效力,愤而乞归。韦 仙洲曾以知县保荐奉恩,但送奏折的兵弁中途遇害,后来又因杭州的再次陷落而 作罢。 咸丰十一年( 1 8 6 1 ) 仲夏,闻说太平军将攻到他们的居所,公可与母亲先行 避居山中。不到半月,起义军攻到,奉恩与公可长子徐石甫出逃。时正当五月末, 梅雨绵绵,奉恩饥饿难行,一位曾经在公可家佣作的老妇人赠送给他们几颗龙眼, 才勉强支撑下去到了山中与徐公可会合后,二人带领军民同住草棚,依山防御, 共同对抗起义军。但起义军绕山而至,他们这些散兵余勇只得再次选亡,混乱中 再次失散。奉恩徒步近百里去见公可的母亲,几乎疲累致死,作仓猝吟o 诗 记录此事。六月,与公可一家从避难的尹家坑迁至衢州,l b 识安徽人丰与九司马 为他们租屋居住。九月之后,太平军包围了衢州。丰与九以当地有楷木圣像安慰 奉恩,而心有余悸的奉恩与公可竟延请僧人设醮以求保全事实上,衢州防御很 好,太平军无功而返。徐公可因祖上是四川驻防汉军,这时决定返回四川,奉恩 与之同行。 第二年即同治元年( 1 8 6 2 ) ,许奉恩靠博戏所得的钱随同徐公可一家入蜀 中途经过苏州时。与司马冯子良谈诗甚洽。后买舟到湖北新堤,在刘馨石观察处 逗留月余再后来到宜昌,入三峡,到万县后改为陆路,年底才抵达成都一路 走来,奉恩写下了许多诗歌。他的峡石行再现了三峡两岸的奇石;“鼋兽蹲 伏争含沙,毒龙砺角张爪牙,翻波跳浪怒攫孽,吞舟作势伺水涯”o 同治二年( 1 8 6 3 ) 仲春,因为徐公可的推荐,许奉恩开始为镇压太平天国的 大吏江良臣办理文案。三月,跟随江良臣由成都起行顺道围剿太平军,依次到达 樊城、豫州、齐、秦、晋。过襄阳时寄诗给倪文蔚o 途中还做了许多怀古咏时 的诗歌。兰苕馆诗钞卷六途次假馆感作其- - : 蛛网都金箱,凄凉旧洞房残花抛绣槛,乱草藉雕床几净尘偏厚,奁空粉 o 兰苕馆诗钞 眷十 o 兰笤馆诗钞 眷三 过襄阳寄倪文骑的诗被许奉恩删除,没有收入兰苕馆诗钞 8 尚香羡他双燕子,安稳并栖梁 这首诗真切描写了战乱中人们背井离乡,抛弃的家园荒无人烟,只有燕子安居房 梁。 五月末,到达河北保定,由江良臣、制府刘应渠二人保荐,奉恩被授以知县 职,加五品衔,敕授文林郎,诰封奉直大夫,晋授通议大夫头衔得了一大堆, 但最终因谒选绌资未能赴知县任。这年年底,许奉恩辞别江良臣由衡水入都,住 叶毓桐主事家。接下来的四五年大都在北京度过,居住在半亩园,o 以吟诗唱和 打发时间,并数次重读整理自己的诗集结成玉台旧馆葫记。o 从同治七年( 1 8 6 8 ) 起直到光绪四年( 1 8 7 8 ) 去世,是第三个时期这是他 生命的最后十年,出仕无望,专心傲起了幕僚,继续文学创作,小说集里乘 正式刊行 在亲历了太平天国的战乱,在以生命换得卑微的职位却又因为谒选绌资而不 能赴任之后,许奉恩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从北京返归故乡途中他作了许 多即景抒情的诗歌,而这些景致大都是故地重游。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兰苕 馆诗钞卷七重过燕子矾: 燕子自来去,年年春复秋可怜经浩劫,何处觅高楼草长连天暗,花飞遍 地愁登临感身世,风雨一扁舟 深感自己如同风雨中的一叶扁舟漂泊不定他的人生观、世界观至此发生了质的 变化,这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量变的必然结果。 许奉恩自弱冠直到逝世的四十年间,正当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 末,对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是动乱的年代,悲剧的年代, 也是奋起的年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威逼和阴谋下,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都以腐朽的清王朝的失败而告终;五十年代爆发了全国范围的、持续十几年的太 平天国革命战争,在侵略者与黑暗的封建王朝的夹缝中难以生存下去的人们,奋 起反抗,给予压迫者以沉重的打击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 兴”,但这昙花一现的中兴局面很快就随着上层统治集团的矛盾斗争而宣告结束。 慈禧太后勾结帝国主义侵略者实现了她篡权窃国的阴谋,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的 。叶毓桐( 1 8 2 4 1 8 8 8 ) ,字挺生,四川华阳人 ,半亩园,兰苕馆诗钞) 卷六半亩园小住偶成,题注:。园在内城弓弦胡同完颜崇朴山将军,实地山 制军兄弟之宅也将军公子嵩申犊山,华毓幼山邀予小住其中,赋此。 o “玉台旧馆“一称在现存的其他资料中没有提到疑其为奉恩的某处届室,时问应在兰笤馆之后 9 真正拥有者。从此,国是日非,日薄西山的封建政权已无力继续维持下去,更不 用说在列强的强势进攻下力挽狂澜了。事实上,它的所作所为,更加速了自身的 灭亡。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许奉恩历经家变、国变,饱经人间忧患,即使在同 治中兴的年代,长期旅居京师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竟是因 为绌资的缘故不能赴任,他内心的失望、悲愤可想而知。酬公可一诗这样写 道:。且莫论时事,相看酒一杯。此生但安命,斯世几怜才。落落冲霄气,鸣鸣 斫地哀。神仙如可作,何处不蓬莱。”不过,这更让他清楚地认清了现实的黑暗。 这对一个无望出仕的文人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正是无情现实的磨折,希望一 次次的幻灭,才促使他愤丽著书,以儆来世许奉恩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艺术家, 他的创作主导倾向是进步的。但是由于时代及自身所受教育的局限,他的思想也 有很多矛盾之处,比如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解甚至仇视。 这一时期,许奉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扬州方潜颐幕中许方二人订交,时间 在同治七年戊辰,即公元1 8 6 8 年。当时许奉恩己5 3 岁,社会的昏暗,民生的疾 苦,世态的炎凉,至此都已经切身体会过了是年,刘毓楠在安徽见到了许奉恩, 刘某眼中的许奉恩“真率无饰,恂恂然书生本色,可亲可敬,望而知为有道士也” 9 ,他所见到的正是一位饱经暴风雨洗礼、本色俱现的书生。同年十二月,方溶 颐北征太平军,居住在安庆。赋闲在家的许奉恩。以诗见投”,二人遂成莫逆 除夕元旦,二人在逆旅联句,欢饮达旦第二年,许奉恩即奔赴扬州方氏幕府。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入幕与前两次有明显的不同,同样为了生计,这次的幕主 不仅身居要职,而且颇有文人之气。方溶颐对许十分赏识、器重,不仅让他为自 己的诗集t - - 知轩续诗钞) 作序,甚至出资为他纳妾安家 在方潜颐卵翼下的许奉恩生活无疑是优渥舒适的,这不仅指物质上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声气相投方溶颐时常与幕僚吟诗唱和,品评书画,他自己 的诗集中收录了不少当时唱和的联句。然而,作为一个深受正统思想影响的传统 儒士,许奉恩始终不能忘怀于功名。他在转徙余生记自跋中写道:“予时 年亦逾日艾,精力就衰,慰情无人,万念灰冷徒以老父在,不得不忍息延喘, 求尽子道。意俟大事告毕,即当披发入山,与世长辞矣。”而事实上,就在同治 o 兰苕馆诗钞 卷五 o 里秉刘毓楠序 九年( 1 8 7 0 ) ,已经5 5 岁的他不听方溶颐的劝告,一意入京谒选。但结局与七年 前的那次谒选同样凄惨,这从第二年他重又回到扬州幕府中可以看得出。就在谒 选的同一年,他还参加了乡试,也无果而终。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不啻当头捧喝, 至此,他才真正绝仕宦之心就在这次入京期间,他与友人于半亩园重读 ( 光绪四年戊寅春刻) 有许奉恩作的跋;( - - 知轩文存 卷十五也收录了方涪颐 作的兰苕馆文品论诗合钞序。许奉恩的诗集中保存了一些寄怀方溶颐的作品, 而方潜颐不仅为许奉恩作寿文,而且还出资为他纳妾安家。转徙余生记自跋) : “怜我困饥寒也,而衣食之;怜我乏似续也,而家室之。” 2 、倪文蔚( 1 8 2 3 - - 1 8 9 0 ) ,字茂甫,号豹岑,咸丰二年( 1 8 5 2 ) 进士,钦点 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河南巡抚,河道总督。他幼时家境贫寒,常以野菜充饥,但 天资聪颖,深受塾师喜爱。十六岁入邑庠,十八岁补廪膳生,二十六岁拔贡,二 十八岁中举,次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另外,倪文蔚不仅勤子政事,而 且学识渊博,工于诗画。 倪文蔚在兰苕馆诗钞序中写道,他与许奉恩的第一次会面是道光癸卯 ( 1 8 4 3 ) 于其叔父倪次郊家中,自此之后,郡试省试二人都会相见,他也因此尽 读许奉恩所作的骈文及古今体诗歌。当时的许奉恩不足三十岁,。才思横溢,倾 倒一时”,终日与人酬唱。后来因为战乱,二人音信阻隔十余年。直到同治癸亥 ( 1 8 6 3 ) 许奉思路过襄阳时寄诗给他,“俯仰今昔,不胜身世之感”许奉恩临终 时把自己的诗集托付给倪文蔚,而他也没有辜负许的遗愿,辗转十年后刊行了兰 苕馆诗钞。 3 、汤贻汾( 1 7 7 8 1 8 5 3 ) ,字雨生,七十岁之后以字行江苏武进人祖及 父均殉台湾之难,荫云骑尉,官至乐清协镇。解组归,卜居秣陵,筑琴隐园后 又构别墅,日狮子窟,饶有幽泉峭石之致,啸咏其问书画诗文名满天下太平 军攻陷白下,时年逾七旬,赋绝命诗,从容投荷池以殉事闻,赐谥贞愍,国史 馆立传。其诗词稿,为人从间道携出旧友吴平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