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简介.doc_第1页
国学简介.doc_第2页
国学简介.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概述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热再次兴起一直沿袭至今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 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 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 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孝经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又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二、学习国学的意义 如何看待国学,新时期以来,有三种做法值得注意:一种是只注意国学中积极的一面,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基本精神,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文主义”等等。主张以儒教兴国的人往往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一部中华文明史,悠悠上下五千年,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的同时,中国文化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连续性文化。在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当然应该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第二种是,只强调中国国学中消极的一面,把其中的糟粕作为基本精神。诸如“封闭性”、“保守性”、“宗法性”等等。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意见的人虽然不是很多,却也曾经风光一时,主要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人。他们认为,中国落后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近代以来又大大落后于西方,都跟这种糟粕性的基本精神有关,而且是决定性的。 显而易见,以上两种倾向都不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也不可能正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价值取向来看,前者有新国粹之嫌,容易导致泥古不化;后者是民族虚无主义,难免陷入全盘西化。为了避免以上两类片面性,有些学者采取了“执两用中”的办法,这就是第三种做法:全面总结传统文化,从中抽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山大学哲学系的李宗桂教授在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中,把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是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八种。这本书是统编教材,影响很大)。1.世界意义1988年,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金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冲突、战争、社会矛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等,几乎均属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而孔子提出“和为贵”,“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儒学价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方面,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很有必要。因此,国学热的兴起,具有其特殊的意义。3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国学治本而非治标。“不是教你治病的,是告诉你怎么才不生病的。”国学启蒙不是教孩子近期考高分的,而是帮助孩子一生站高处的。凡是被称作“家”的,绝大多数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钱三强、钱学森、苏步青、华罗庚、张大千、黄永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能做匠,就算机缘际会,匠中的能工巧匠可能会成名甚至红极一时,但也还是匠。匠求技,家求道,庄子借庖丁的嘴说:“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说的就是这区别。(当今社会道德沦丧,药家鑫事件、食品安全等)三、如何学习国学现在人们开始关注国学,这是好事,能亲近好的道理,本是引人向善的。但在目前一些对待国学,人们似乎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认为国学是很深的,把它作为一门深奥的理论来研究,似乎用一种功利的态度出发,去理解国学的实用价值。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即是儒家著名的内圣外王之学。 论语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是学,学并非单指书本上的,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说明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实际生活中的见识经历都是学问。人学到知识就应该常常去实践,去体悟,这就是古人说的修身。儒学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放在第一位,可知涵养正气,修练品德,开启人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立业之基础。现在有许多人,把国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象学化学物理一般,似乎能背下来,了解意义就说学懂了。所以他们喜欢寻文字中的奥义,谈玄论道,但不喜欢去实践,认为这些太简单了。更有一些人喜欢研究玄妙之学,以为是脑子灵光,但究其实其基础很薄弱。他们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没有领悟到国学的深理。孔子说,如果他五十岁以后能学易,就能无大过了。可见孔子学易的目的是为了明人生,使自己的修为中少犯过错。孔子如此大的学问,他要象普通人一样学易还不容易,但他学易是想确确实实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有以前深厚的修为,去详研易理而深悟宇宙,最后而知天命。孔子的修养是一步一步的,不可能一步而能登天。国学之学习其实并不难,非常简单,如扔一块石头一般。佛家有一小故事,有位禅师对僧人们说,学佛其实很简单,就象举起自己的双手一样容易,就让这些僧人练习举手,日日练习,不得间断。这些僧人开始还都在练习,日子一长就怀疑了,说这不是佛法,都不练了。只有一位僧人,他不顾别人,独自一人坚持不懈。终于这位禅师对坚持练习的僧人说,你已经悟到佛法真谛了,并传其衣钵。论语中一些理也非常简单,如不要巧言,要时时省察自己,对朋友要讲信等,人人都能做得到,是平常朴素平凡的道理。但正因为其理朴素而平凡,却包含着真理。人可以一时能行善,但要坚持行善就难。坚持就是修养,克服自己暴露出来的缺点,使自己心态趋向于安和镇定,而少为外界私心所干扰。但很多人就是如此,因为简单而不去行,不去实践,所以失去了修养的基础,如此就无法进阶学问之门了。做学问,人们常说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莫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能知已的人是智人,知已就能知人,就能知宇宙人生。学问除多闻,多问,还需多思,如此疑惑大解也就是心悟了,此悟是在实践中来,而生真知。论语中“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就是一种淡泊名利,心境安然的超然心态,如此心态,不以物喜不以物忧,心宁而思畅,是大智慧者修养。人无忧,则思无滞碍,能通明观察,而得常人所难理解妙理,这就是为什么修身能开启人智慧的原因。人的行为合于道,顺于天时,心态必定是顺畅的,他们比没有修身的人智慧高是合乎常理的。“吾日三省乎吾身。”非常朴实的一句话,有人说这话太简单了,我真想说他几句,简单吗?理解是简单的,但理解又什么用呢?就象僧人举手一般,最后没几个紧持到最后。这句话在修养中非常重要,修身就是要时时反观自己,知道自己的过错,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时时加以纠正,如此学问才会长足进步。一个人做学问,最怕三天打鱼,二天晒网,外境一来,就放纵自己,不反省自己,稍有些长进,一放纵,老毛病又犯了,不但于学问无进,并且使老毛病更加顽固,做学问人于此不可不慎。现在人开始懂得了,人心应该向善,一步步完善自己。千里之足始于足下,百层的高楼都是一砖一瓦添加上去的。人们在学问之初不要好高骛远,应从实际里地简单做起,使自己确实感到有体会,确实感到“乐在其中”。国学很简单,就象迈开自己的腿一样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学问虽简单,确贵在坚持,要有信心,确信一定会有所成就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目及其读法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墨子 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尚书国语春秋左氏传 战国策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 丙)韵文书类诗经楚辞乐府诗集 郭茂倩唐百家诗选等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说文解字古书疑义举例等 戊)随意涉览书类四库全书总目摘要世说新语水经注文心雕龙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 附录一: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四、国学启蒙书籍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朱熹曰:“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小学是旧时封建社会的小学教材,宣传孔孟之道,灌输封建思想。其中自有两重性,有它必须批判的糟粕,也有它应该继承发扬的优良成分。诸如讲究节气,重视品德,强调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等,在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结构方面理学是有影响的。蒙求 唐 李翰撰 明万历刻本。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 此书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