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重法地法研究.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重法地法研究.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重法地法研究.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重法地法研究.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重法地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律史专业论文)宋代重法地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幺越 日 期:丝! l 壁。拉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拓者签名:址导师签名:二蔓兰堕日 期:监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1 a b s t r a c t 2 前言l翮青”“”“l 一、重法地法概述4 ( 一) 重法地法的概念4 ( 二) 重法地法设立的背景4 ( 三) 重法地法的历史沿革:7 ( 四) 重法地法的特征9 二、重法地法的效力范围1 1 ( 一) 重法地法的空间效力1 l ( 二) 重法地法的时间效力1 7 三、重法地法的适用对象1 8 ( 一) 强盗1 8 ( 二) 窃盗2 0 ( 三) 囊橐之家2 2 ( 四) 以重法论的犯罪2 4 四、保证重法地法实施的相关措施2 6 ( 一) 与官吏有关的措施2 6 ( 二) 与百姓有关的措施2 9 ( 三) 与犯罪人有关的措施3 2 五、重法地法的实施效果及其评价3 7 ( 一) 重法地法的实施效果3 7 ( 二) 对重法地法的评价3 8 ( 三) 余论4 0 参考文献4 2 致谢一一4 5 一 一一 些奎盔兰堡! :兰篁鲨苎 一 - _ _ 。- _ - - _ i _ _ - - _ _ _ i _ - - - _ - i _ _ _ _ _ _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 。- _ _ 。一一一 c o n t e n t s a b s t r a c ti nc h i n e s e ”l a b s t 豫c ti ne n g l i s h 2 p r e f h c e 1 1 g e n e 豫l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s e v e 心l a wi ns p e c i a ia 代a s 4 1 11 1 1 ec o n c e p t i o no f s e v e r el a wms p e c i a la r e 勰4 1 2m 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e s t a b l i s t l i i l e n to f s e v e r el a wi i ls p e c i a la r e a s 4 ,l j 31 h ee v o l u t i o no fs e v e r el 删i i ls p e c i a la r e 嬲7 1 4t h ef e 姗so fs e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l 趾e 瑟9 2 t h es c o p eo f v a l i d 姆o fs e v e l l ei a wi ns p e c i a la r e a s 1 1 2 1v a l i d 时o f s e v e r e1 a wi ns p e c i a l 鲫:a si ns p a c e 1 1 2 2v a l i d i t ) ,o f s e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ja r e a si nt i m e 1 7 3 t h eo b j e c t so f a p p i i c a t i o no f s e v e 聆l a wi ns p e c i a la 他a s 1 8 3 1r o b b e n r 1 8 3 21 1 1 e r 2 0 3 3a b e t t o r 2 2 3 4c r i m e st h a ti 1 1 c r e a s en l es e v e r eo fp e n a l 够2 4 4 t h ea c t i o n st og u a r a n t e et h ei m p l e m e n to fs e v e nl a wi ns p e c i a ia r e a s 2 6 4 1a c t i o n sc o n c e n l i n gm eo 伍c i a l s 2 6 4 2a c t i o i l sc o n c e n l i n g 恤c o m m o np e o p l e 2 9 4 3a c t i o n sc o n c e n l i i 培t h ec r i m i n a l s 3 2 5 t h ei m p l e m e n t 粕de v a l u a t i o no f s e v e ni a wi ns p e c i a la 代a s 3 7 5 1m i i i l p l e m e n te 虢c to f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la r e 嬲3 7 5 2t i l ee v a l u a t i o no fs e v e r el a w ms p e c i a la r e 弱3 8 5 3o m e r c o m m e n t s0 n v e r el a wi i ls p e c i 甜a r e a s 4 0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4 2 a c k n o w i e d g m e n t 4 5 山东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重法地法作为宋代的一项刑事特别法,无论在立法形式上还是法律内容上,都有 很多独特之处。重法地法本身并不特指某一部法律,而是对在常法之外,针对特定地 区特定犯罪所适用的一系列敕令的统称。重法地法的出现与当时的经济状况、社会环 境、法律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个集合概念,重法地法从出现到废止有一个演 变的过程。作为局部法,重法地法始终以州县为单位施行于有限的范围内,政治、经 济、交通、资源、自然环境等都是影响重法地分分布的因素。作为特别法,重法地法 只针对统治者认为会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包括强盗、窃盗、藏匿强窃盗的囊橐 之家,以及其它严重危及封建统治秩序的犯罪。作为补充法,重法地法并不能单独适 用,它没有设置新的罪名而只是加重了相应的刑罚,实践中必须参照常法的内容。为 了保证重法地法的顺利施行,立法者从赏、罚两个方面,针对官吏、百姓、犯罪人三 个不同的主体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影响犯罪的因素很多,法律只是其中之一,重法地 法并未达到统治者所期望的目标,单纯的刑事措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犯罪。重法 地法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贼盗犯罪的加重处罚,而是关注了法律的地域性。重法地法 规定的是一种地点加重犯,但地点本身并不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如何论证地点作为 加重因素的合理性,是推行重法地法的关键,也是重法地法备受责难的症结所在。在 引发犯罪的自然原因中,地理环境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规定并惩罚犯罪的法律自然也 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统治者对重法始终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因为重法并不是目的, 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稳定的社会关系才是立法者应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宋代重法地法加重刑地域性 熟列弦,j 饥知 -_-i_i-_i1i l 山东大学硕二l 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o fs p e c i a ll a w so fc r i l n i n a li ns o n gd y n 卿,s e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l a r e 弱h a si t s o w nf e a _ t u r e sb o t l li i ln l ef o ma l l dc o n t e n t s e v e r el a wi ns p i e c i a la r e a si t s e l fi s1 1 0 tai a w i i l s t e a di tr e f e r st 0as e r i e so f l a w sm a t 印p l yt oc e 疵nc 血洫l a l si i lc e n a i l lp l a c e sa l o n g 丽mt l l e c o n v e n t i o n a ll a w s s e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l 鲫昌弱c 锄ei n t ob e i n gw i mt l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i i l i cc o n d i t i o l l s ,s o c i a je n v i r o i l i i l e n t 锄dl e 鲥t 硼i t i o n s a sa c o l l e c t i v e c o n c 印t i o 玛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la r e 弱u r l d e r t o o kal o n gt 疏e 丘o mt l l eb e g i 疵n gt 0n l e a b o l i s h m e m 触a ,1 0 c a jl a w s e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l 龃e 弱a p p l i e st 0l i m i t e da r e a su s i n g c o 咖_ t ) r 嬲u i l i ti i lw l l i c ht h ep o l i t i c s ,t h ee c o n o m mt l l e 仃a n s p o n a t i o l l ,n l er e s o u r c e s 锄dt h e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mp l a y e di m p o r t a n tr o i e s a sas p e c i a ll a w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la r e a s o n i ya p p l i e st 0t l l o s ec r i m e sr e g a r d e db y 廿l e a u t l l o r i t i e st 0b ed a l l g e r o u st 0s o c i e 饥 i n c l u d i n gr o b b e 1 e r ,t l l e r r o b b e d ,c o n c e a l i n ga n do t l l e rc r i m e st h a te n d a l l g e rt h ef e 疵眦 m l i n gs y s t e m a sas u p p l e m e n t a 巧l a w ,s e v e r el a wi i ls p e c i a la r e a ss h a nn o ts 印删c e l y a p p l ys i n c ei th 嬲n 0i t so 、) v i lm m e a n di t j u s ti n c r e a s e st h es e v e r eo f p e n a l l 够i tm u s tr e i 谴 t ot h ec o n v e n t i o n ml a w s t b 昏掰锄t e em ei m p l e m e n to fs e v e r el a w 洫s p e c i a la r e a s ,t l l e l e g i s l a t i o np a r t yt a k e st w 0d i 毹r e n ta c t i o n s ,r e 眦d i n ga l l dp 证s l l i l l e mf o rm r e ed i 旋r e n t s u b j e c t s ,m eo 伍c i a l s ,m ec o 衄o np e o p l e 锄dt l l e 嘶m i i l a l s 1 1 1 el a wi so n eo f 舭f a c t o r s 廿l a ti i l | 1 u e n c ec r i m e s s e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ja r e 弱f a i l e dt or e a c h l eg o a lo ft i l em l i n gc l 嬲s s i n c ec r i m e sc a m l o tb ee l i m i 彻t e do m yt l l r o u 曲l a w s t h em o s tv a l 优l b l ef o rs e v e r el a wi l l s p e c i a la r e 雒l i e si i lt 1 1 a ti tc o i n c su p 丽m l o c a t i o nm m e rm 趾i n c r e a s e 舭s e v e r eo fp e m l 够 s e v e r el a wi i ls p e c i a la r e 硒l a y si t sf o c u so nt l l ec r i m i n a j st l l a ts h o u l db ep m l i s i 砌 e x c e s s i v e l yi i lc e r t a i np l a c e sw h i l e l ep l a c ei t l fi s n tt h e 嗍u i s i t eo f 嘶m e s h o w t 0 p m v em el o c a t i o nt 0b e 印p r o p r i a t ef o ri n t e n s i 锣i n g t l l e p e n a h y i s t l l e k e yf a c t o rt 0 i m p l e m e m v e r el a wi ns p e c i a ja r e 嬲a i l di t i sa l s 0w h ys e v e 舱l a wi i ls p e c i a la r e a sh 嬲 r e c e i v e d n 瑚哕c r i t i c s i i lt h e 删e n v i r o 加1 e n t 触t o r st l l a t i i l n u e n c ec r i m e s , g e o g r a p m ce n v 的1 1 1 1 1 e n tc 锄o t b ci 掣l o l - e d n e i t l l e rc 锄m el a w t h em l i n gc l 嬲st a l ( e st h e 2 1】lli 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s e v e r el a wi l ls p e c i a la r e a sc a l l t i o u s l yb e c a u s es e v e r el a wi t s e l fi sn o tn l eg o a l ,ag o o d s o c i 址o r d e r 、啊n las t l b l es o c i a li - e l a t i o ni s k q 啊o r d s :s o r 唱d y l l a s 饥s e v e r el a wi 1 1s p e c i a la r e a s ,s e v e r ep 岫i s l l r n e n t ,l o c a t i o n 越抓w j i - 仇矽 3 i 山东火学硕t 学位论文 前言 一、重法地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法地法作为宋代的一项刑事特别法,在多数法制史的教科书中都会提及,但皆 是一笔带过。更详细的论述也是散见于宋代法制通史或刑法研究的著作中,并没有专 门的论著。 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 多卷本) 第五卷及薛梅卿、赵晓耕主编的两 宋法制通论均将重法地法列入刑事法律一章,将其看作宋代刑法的渊源及组成部分。 两书在结构上均是以时间为线索,重点分析了重法地法的历史沿革。戴建国在宋代 刑法史研究一书第四章宋代主要罪名中提到了重法地法,将其看作惩治贼盗犯 罪的特别法。 郭成伟的略论北宋惩治“盗贼 的 是较早对重法地法进行关注的论 文。文章界定了“贼盗罪的概念及实质,认为“贼盗”罪既涉及社会的经济基础, 又涉及社会的上层建筑,本质是阶级斗争的问题。重法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在历数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法实施的情况后,得出重法统治破产的结论。郭东 旭的论北宋“盗贼重法 亦从贼盗罪的内涵着手,用统计的方法得出北宋贼盗犯 罪具有广泛性、不平衡性、分散性等特点,并认为这是重法地法得以施行的前提。同 样以时间为线索说明了贼盗重法的变化,同时还介绍了重惩贼盗的法外酷刑以及防治 贼盗犯罪的主要措施。章深的北宋“盗贼重法 解析兼论“刑乱国用重典”的 法律传统对重法地、重法人以及相关法规进行了分析,认为贼盗重法是以恶制恶, 并非事不得已的非常之法,用现代的法律观念对重法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重法统治 并未达到遏制贼盗的目的,指出执行难是导致重法无效的主要原因。王晓勇的略论 北宋的“盗贼重法 制度分析了盗贼重法出现的原因,一是严惩贼盗的历史传统, 二是现实的阶级矛盾,但所涉内容甚少。对贼盗重法给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其体现 了“世轻世重 的立法思想,解决了法律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张晓丽的宋代重 法区与平法区的划分及影响提出了平法区的概念,以指称与重法区相对的实行常法 的地区。 山东大学硕 学位论文 由上述分析可见,目前对重法地法的研究是分散的,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制定重法 地法的原因、重法的内容、适用范围、适用对象、实施效果等,但对每一问题又均是 点到为止,不够深入。且在一些问题上还存有不同观点,如在重法地法的存续时间上, 王晓勇认为重法于元符三年( 1 l o o ) 废止,郭东旭则认为是大观元年( 1 1 0 7 ) ,其他 观点只是笼统的说重法统治破产,并未给出具体的时间。又如两宋法制通论中认 为南宋时期无“贼盗重法”之名,亦无“重法地”之分,而张晓丽文中则说“南宋时- 期,平法区已寥寥无几”,如此可推断重法地仍大量存在。 在重法的效力范围上,中国法制通史中认为元丰时重法路已占全国总路数的 4 2 ,以此说明重法在全国范围的扩张,各文也是持这种观点。但是,既然重法是以 路为单位施行的,为何统治者又多次下诏列明实施重法的州县? 另外,为什么是这些 地区成为了重法地? 统治者将某一地列为重法地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问题上 述文献中并未给出解释。 在重法的适用对象上,以“盗贼重法 指称“重法地法”即表明重法地法主要适 用于贼盗犯罪。但古时贼盗犯罪的内涵丰富,杀人不忌为贼,取其非物为盗,宋刑 统贼盗律中更是规定了谋反、逆叛、谋杀、造妖言妖书、夜入人家、强盗、窃盗- 等诸多罪名。现有的研究中虽对贼盗犯罪的内涵及实质进行了界定,但并未明确指出 究竟哪些罪名可以适用重法。 在重法的实践上,中国法制通史中认为重法在重法地区已经取代了宋刑统碱 盗律的法律地位,而未看到重法只是对常法的补充,本身并不能单独适用。 在保证重法实施的措施上,中国法制通史中提到了保甲法、捕告自首法、加 重官吏的责任等,郭东旭文中也提到了严捕盗之令、重告奸之赏、轻饥民为盗之罪等。 但这些措施都是零碎的,事实上,为了保证重法的顺利施行,统治者针对不同的主体 制定了多方面的保证措施。 在对重法地法的评价上,多强调了其残酷、重刑的一面,而未看到统治者对待重 法的谨慎态度、重法对犯罪地域性的应对等。 2 二、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对重法地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为重法地法概述,包括重法地法的概念、设立的背景、历史沿革及特征。 山东大学硕一l :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为重法地法的效力范围,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重点分析了重法地 分的扩张及其分布特点。指出重法地法以州县为单位施行于有限的范围内,同时分析 了影响某一地成为重法地分的因素。 第三部分为重法地法的适用对象,包括强盗、窃盗、囊橐之家及以重法论的犯罪。 重法地法并未设置新的罪名,仅是规定了相应的加重刑,只能作为常法的补充,不能 单独适用。 第四部分为保证重法地法实施的相关措施,包括官吏、百姓、犯罪人三个方面的 内容,其中一些措施虽非重法地分独有,但对保证重法地法的顺利施行仍起了重要作 用。 一 第五部分为重法地法的实施效果及其评价。重法地法最终被废止的命运表明其并 未达到统治者所期望的目标,但统治者始终将重法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对法律 地域性的重视,仍可看做重法地法的可取之处。 3 山东人学硕卜学位论文 一、重法地法概述 ( 一) 重法地法的概念 目前学者大多是从法律渊源的角度来解释重法地法,认为重法地法是特别刑事法 规,是以皇帝编敕的形式演变成的强化镇压的刑事特别法。但重法地法本身并不特 指某一部法律,而是对在常法之外,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犯罪所适用的一系列敕令的统 称。 重法地法既包括规定重法地分的诏敕,如熙宁四年( 1 0 7 1 ) 正月丁未诏“开封府 东明淮阳军别立贼盗重法 ;也包括规定重法内容的诏敕,如治平三年( 1 0 6 6 ) 四月五日诏“开封府长垣获强劫罪死者,以分所当得家产给告人不用灾伤降 等 ;还包括其它与重法相关的诏敕,如元丰五年( 1 0 8 2 ) 七月癸未诏“重法地县尉, 并差使臣,其当差使臣监当处,对注选人”。固重法地法从出现到废止经历了一个漫长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布的所有与之有关的敕令都是重法地法的组成部分。因此, 本文将重法地法看作一个集合概念,既是同一时期与重法犯罪相关的敕令的集合,也 是历史沿革中有关重法规定的动态的集合。 ( 二) 重法地法设立的背景 社会历史背景是对某一事态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和 社会条件。 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都是 。参见张晋藩、郭成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宋,北京: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五章。文中认为“重法地 法,又称重法与盗贼重法”,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在“重法地法”这一标题下,作者写到r 窝藏重法、 重法、贼盗重法,这是一个法令演变的过程,所以重法地法并小等同与重法或贼盗重法,它们之间 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另外,在标题中并未加书名u _ 的重法地法到j ,行文单就加r 书名u ,这或许只是标 点符号使用的规范问题,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有部名为重法地法的法律存在。删时町参见薛梅卿、 赵晓耕主编:两宋法制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七章。 岱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2 1 9 ,熙宁四年正月丁朱,5 3 2 6 页 圆宋会要辑稿( 以下简称 宋会要) 兵i i 之2 6 。 固长编卷3 2 8 ,元# 五年七月癸朱,7 8 9 l 贞。 酋康树华,王岱,冯树梁主编:犯椎学大辞书,兰州s 甘肃人民i “版社1 9 9 5 年版,8 2 2 页。 4 山东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为重法地法的效力范围,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重点分析了重法地 分的扩张及其分布特点。指出重法地法以州县为单位施行于有限的范围内,同时分析 了影响某一地成为重法地分的因素。 第三部分为重法地法的适用对象,包括强盗、窃盗、囊橐之家及以重法论的犯罪。 重法地法并未设置新的罪名,仅是规定了相应的加重刑,只能作为常法的补充,不能 单独适用。 第四部分为保证重法地法实施的相关措施,包括官吏、百姓、犯罪人三个方面的 内容,其中一些措施虽非重法地分独有,但对保证重法地法的顺利施行仍起了重要作 用。 第五部分为重法地法的实施效果及其评价。重法地法最终被废止的命运表明其并 未达到统治者所期望的目标,但统治者始终将重法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对法律 地域性的重视,仍可看做重法地法的可取之处。 3 山东大学硕t :学位论文 一、重法地法概述 ( 一) 重法地法的概念 目前学者大多是从法律渊源的角度来解释重法地法,认为重法地法是特别刑事法 规,是以阜帝编敕的形式演变成的强化镇压的刑事特别法。但重法地法本身并不特 指某一部法律,而是对在常法之外,针对特定地区特定犯罪所适用的一系列敕令的统 称。 重法地法既包括规定重法地分的诏敕,如熙宁四年( 1 0 7 1 ) 正月丁未诏“开封府 东明淮阳军别立贼盗重法 ;也包括规定重法内容的诏敕,如治平三年( 1 0 6 6 ) 四月五日诏“开封府长垣获强劫罪死者,以分所当得家产给告人不用灾伤降 等 ; 还包括其它与重法相关的诏敕,如元丰五年( 1 0 8 2 ) 七月癸未诏“重法地县尉, 并差使臣,其当差使臣监当处,对注选人 。重法地法从出现到废止经历了一个漫长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布的所有与之有关的敕令都是重法地法的组成部分。因此, 本文将重法地法看作一个集合概念,既是同一时期与重法犯罪相关的敕令的集合,也 是历史沿革中有关重法规定的动态的集合。 ( 二) 重法地法设立的背景 社会历史背景是对某一事态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和 社会条件。 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都是 。参见张晋藩、郭成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宋,北京: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五章。文中认为“莺法地 法,又称重法与盗贼重法”,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在“晕泫地法”这一标题下,作者写到r 窝藏重法、 重法、贼盗重法,这是一个法令演变的过程,所以重法地法并不等同与重法或贼盗重法,它们之间 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另外,在标题中并未加书名号的蕞法地法到了行文单就加了书名号,这或许只足标 点符呼使用的规范问题,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有一部名为重法地法的法律存在。同时町参见薛梅卿、 赵晓耕主编:两宋法制通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七章。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2 1 9 ,熙宁四年正月丁未,5 3 2 6 页 宋会要辑稿( 以下简称宋会要) 兵l l 之2 6 。 长编卷3 2 8 ,元# 五年七月癸未,7 8 9 l 页。 康树华,王岱,冯树梁主编:犯罪学大辞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8 2 2 页。 4 i 山东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社会历史背景的构成要素。本文将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法律传统等方面来分析重 法地法的设立背景。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状况与 国家运势有着密切的联系,财用充足说明国力昌盛,财用困窘则意味着国势衰弱。宋 初至仁宗的百余年时间被认为是北宋的全盛时期,国家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甚至略有 结余。宋初“天下生齿尚寡,而养兵未甚蕃,任官未甚冗,佛老之徒未甚炽,外无夷 狄金缯之遗,故上下给足,府库羡溢。”但仁宗后期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待英宗治平年间财政更为恶化,财政收支平衡被打破,财政缺口巨大。“及祥符、天 禧以后,内之蓄藏稍以空尽,而仁宗景佑、明道,天灾流行,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 不能定。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 皆以财为虑矣。盖财无乏于嘉佑、治平 。圆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战争都严重削弱 了国家的经济实力,而重法地法正是在嘉佑、治平年问出现,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还 是二者之间确有联系? 重法地法重点惩治的是贼盗犯罪,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皆为盗之源,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 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神宗时开始了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 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增加财政收。增税一方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 起了农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也使民力更为困顿,无力从事再生产而陷入恶性循环。“富 者日以兼并,贫者日以困弱 , 这种资源的集中、贫富的分化成为社会动荡的一个重 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宋改变了以往国家直接剥削农户的方式,采取的是一种“农 夫输巨室,巨室输州县,州县输朝廷 的间接方式。这种间接方式使得农民起义的反 抗很少直接针对朝廷,出现了反官吏不反皇帝,承认最高统治者权威的局面,从而有 了化盗为民的可能。 虽然宋朝一直标榜百年无内乱,但北宋从建国到灭亡,大大小小的贼盗犯罪几乎 国文献通考卷2 4 ,国用考二。 o 同上 毋有关两宋的财政状况可以参考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第一编,第一、二章,以 及漆侠:宋代经济史,北京:中华书局2 0 0 9 年版。 固【宋】刘敞:“患盗论”,高绍先主编:中国历代法学名篇注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 5 7 l 页。 o 宋会要食货7 0 之1 2 4 。 参见壬育济:“宋代社会的基本经济矛盾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东岳论从1 9 8 3 年第5 期。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年不有。“一患未灭,一患已萌。无一处无事。而又内则百姓困敝,盗贼纵横”, “大则谋欲杀官吏、劫仓库,小则谋欲劫民户、入山林,多至三五十,少亦一二十 数”。这些贼盗犯罪虽然没有对宋的统治造成根本性的威胁,但其造成的社会失序、 混乱还是不容忽视的。当时的贼盗犯罪具有次数多,但规模小,地方性强且持续时间 短的特点,这种小范围的反抗为司法的镇压提供了可能。在这些贼盗多发地区适用 特别的法律,以严刑峻法换取社会的稳定。这也是统治者选择在特定地区而非全国范 。 围推行重法的现实依据。 中国历代都有重惩盗贼的传统,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宋时也不例外。 “祖宗仁政,加于天下者甚广。刑法之重,改而从轻者至多。惟是强盗之法,特加重 者,盖以禁奸宄而惠良民也, 加重对贼盗犯罪的处罚是两宋_ 以贯之的政策。“夷 狄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疾,深可忧,将贼盗犯罪看作是心腹大患, 远重于外地入侵。面对严峻的犯罪形势,执政者皆主张以重法惩治盗贼,“为今计者, 必先峻法令。法令峻则人知所畏,自趋而击贼 , “不立法禁,深可为国家忧。 乞朝廷严为督责捕贼赏罚”。 l 之所以选择颁布制敕而不是修改宋刑统来加强对贼盗犯罪的控制,是因为宋 时有着律敕并行、一地一法的传统。关于宋代律敕的关系,学界曾有广泛而深刻的讨 论,并有以敕代律、律敕并行、敕令优先等说法。 制敕本身并不是法律,“诸制敕断 罪,临时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 , 要想取得法律地位,还必须经过编敕 这一立法程序。编敕既是一项立法活动,又是立法活动的结果。经过编修、删定后的 制敕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可以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终宋之世敕令不断发布,编敕活 动也不断进行。既然敕令可以取得法律地位,立法者也就没有必要修改祖宗成法。梁 o 长编卷1 4 5 ,庆历三年十二月是月,3 5 1 6 页。 o 长编卷1 5 9 ,庆历六年十月甲戌,3 8 4 9 页。 何竹淇的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收集了大量两宋农民起义的资料,而我们所说的农民起义在当时的统治 者看来就是贼盗犯罪。韦祖松在他的帝国生存环境的诠释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中根据这份汇编统计了 北宋时民变与兵变的情况,并认为北宋的民变具有次数多、规模小、时间短、范围狭、地方性强等特点。郭东旭 在论北宋“贼盗”重法一文中也认为北宋的贼盗犯罪具有广泛性、不间断性、不平衡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详 见何竹淇: 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韦祖松:帝国生存环境的诠释北宋国家 安全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2 4 6 2 9 2 页。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 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2 6 - 1 2 9 页。 晋书卷3 0 ,刑法志,9 2 2 页。 宋史卷1 9 9 ,刑法志一,4 9 7 9 页。 o 长编卷1 4 l ,庆历三年六月癸丑,3 3 8 8 页。 o 长编卷1 4 1 ,庆历三年六月甲子,3 3 9 0 页。 有关内容可以参考吕志兴: 宋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第一至五章;戴 建国: 宋代刑法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二、三章。薛梅卿:宋刑统研究,北京:法 律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八章。 宋刑统卷3 0 ,断狱律断罪引律令格式) ,4 8 4 页。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启超在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中评价宋代的法律时说到“前代偏重一般法, 宋则多有局部法前代偏重普通法,宋则多有特别法前代偏重刑法,宋则多有 刑法以外之法终宋之世无岁不从事于编撰法典之业 。又如“天禧四年( 1 0 2 0 ) 二月九日,参知政事李迪等上一州一县新编敕五十卷。十一月十七日,宰臣李迪 上删定一司一务编敕三十卷。 可见宋时确有编修地方法、部门法的传统,立法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因事因地立法,随时损益,以达到法律运行的实效。在这种 法律传统的影响下,重法地法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重法地法的历史沿革 若重法地法是对一系列敕令的统称,则必然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重法地法 始于仁宗嘉佑年间( 1 0 5 6 1 0 6 4 ) ,“凡重法地,嘉佑中始于开封府诸县,后稍及诸州”, “自嘉佑六年,始命开封府诸县盗贼囊橐之家立重法 ,重法地法最初只限于开封 府诸县,并且仅针对窝藏盗贼的囊橐之家。窝藏重法的内容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应是 比照宋刑统中“知情藏匿罪人的规定加重了处罚。对特定地区的特定犯罪加重 处罚并不是嘉佑年间的首创,早在景佑二年( 1 0 3 5 ) 修改强盗法时,其它地区窃盗十 千才刺为兵,、“京城持仗窃盗,得财为钱四千,亦刺为兵。白是盗法惟京城加重, 可 谓宋代重法地法之滥觞。 英宗( 1 0 6 4 一1 0 6 8 ) 即位以后,治平二年( 1 0 6 5 ) 九月,“命开封府判官王 靖复提举捉杀开封府界及曹、濮、渲、滑州未获盗贼。因言盗贼不戢,由大姓为 囊橐,请以重法坐匿者。着为令。 此处的“重法 或许就是嘉佑年间的窝藏重法, 嘉佑重法仅限于开封府诸县,此时又及于曹、濮、澶、滑四州,正是“稍及诸州 。 随后,治平三年( 1 0 6 6 ) 四月又下诏,“开封府长垣、考城、东明县并曹、濮、 澶、滑州诸县,累有凶恶之人结集,强劫人户财物,杀害捕盗官吏,须义别立重法。 此次重法的内容有了较详细的记载,但重法的适用对象仅限于强劫贼人。治平四年 。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1 4 8 1 5 6 页。 口宋会要刑法l 之4 。 固宋史卷1 9 9 。刑法志一,4 9 7 8 页。 回长编卷3 “,元丰七年三月乙巳,8 2 5 5 页。 毋宋史卷1 9 9 ,刑法志一,4 9 7 6 页。 长编卷2 0 6 。治平_ 二年九月辛巳,5 0 0 2 页 o 宋会要兵i i 之2 8 。 7 山东大学硕:学位论文 ( 1 0 6 7 ) 刑部还曾对此重法提出了修改意见。 英宗在位仅四年,神宗( 1 0 6 8 1 0 8 6 ) 即位以后,熙宁四年( 1 0 7 1 ) “从检正中 书刑房公事李承之请”对“开封府东明、考城、长垣县,京西滑州,淮南宿州,河北 澶州,京东应天府、濮齐徐济单兖郓沂州、淮阳军别立贼盗重法”。圆此次重法的内容 史料多有记载,以后对重法的修改也是以此次内容为蓝本,其中包括对劫盗、窃盗、 囊橐之家的处罚,捕盗官吏的责任,以重法论的犯罪等。熙宁十年( 1 0 7 7 ) ,又下诏 增加了重法地分,元丰时,重法的内容也时有修改。 哲宗( 1 0 8 卜1 1 0 1 ) 继神宗位,元佑二年( 1 0 8 7 ) 再次扩大重法地的范围,并降 下权宜指挥,加强对贼盗犯罪的控制。元佑六年( 1 0 9 1 ) 大理寺对重法地分窝藏犯的 内容做了修改。元佑七年( 1 0 9 2 ) ,诏“应重法地分,劫盗五人以上或凶恶者,行重 法,余依常法,窝藏人准此 。所谓凶恶者“诸强盗十次得财( 原注:一伤人当两得 财,并谓有财主照证者。经恩尚有余罪,或该配者,皆理为数) ,或亲伤捕盗官,或 手杀捕盗将校、财主,或该凌迟、处斩,或结枭徒党于州县镇寨内强盗,或朝廷遣使 招捕者,并为凶恶。”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重法的使用范围,减轻了刑罚。至元 符元年( 1 0 9 8 ) ,刑部言“请依元丰敕,重法地分,劫盗不以人数,并行重法;窃盗 三犯,杖配本州。从之。” 又恢复了重法。 徽宗( 1 1 0 l 1 1 2 6 ) 时,贼盗犯罪更为严重。建中靖国元年( 1 1 0 1 ) 曾有“如强 盗徒党结集数多,许安抚司于见存指使及听候差使内选差人,量贼势带领兵甲掩捕 的规定,有观点据此认为北宋全面的军事镇压代替了重法镇压,重法统治破产。 但领兵甲掩捕盗贼早就有之,如熙宁九年( 1 0 7 6 ) 曾诏“强盗州县力不能制,或凶 恶巨蠹十人以上,先选募本州不系将兵收捕。不足或无,即牒将官选募军马,非将副 驻札处知州选募,仍捕盗官统之”, 可见领兵捕盗并不意味着重法的废止,而只是借 助于国家军事的力量保证重法的旌行。重法地法具体废止的时间应该为大观元年 宋会要兵l l 之2 7 。 o 长编卷2 1 9 ,熙宁四年正月丁未,5 3 2 6 页。 参见宋史卷1 9 9 ,刑法志一,4 9 7 8 贞;长编卷3 “,元丰七年三月乙巳,8 2 5 5 页;文献通考卷1 6 7 , 刑考六,1 4 4 9 页。 回长编卷4 7 8 ,元佑七年十一月已酉,1 1 3 9 3 页。 庆元条法事类卷7 5 ,部送罪人旁照法,7 9 7 页。 长编卷4 9 9 ,元符元年六月乙酉,1 1 8 7 4 页。 o 宋会要兵1 2 之1 4 。 郭成伟:略论北宋惩治。贼盗”的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科研处编法史研究文集( 上) 1 9 8 3 年, 第3 1 7 页。 长编卷3 跖,元佑元年八月乙酉,9 3 9 8 页。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1 0 7 ) ,正月戊子大赦,罢重法。至此,始于仁宗嘉佑的重法地法,历经英宗、神 宗、哲宗、徽宗而宣告结束。 南渡之后,法令散佚,高宗建炎三年四月,“始命取嘉佑条法与政和敕令对修而 用之。朐嘉佑条法与政和敕令中并无重法地法的内容。再加上南渡后,国土面积减少, 贼盗犯罪严重,立法者选择了在全国范围内加重对贼盗犯罪的处罚,而不再单独列出 重法地区。重法地法是与同一时期的常法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当重法成为一种常 态时,也就无所谓重法地法了,因此本文认为南宋时期并无重法地法。 ( 四) 重法地法的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