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 文 摘 要 21 世纪以来,鉴于国内个人收入差距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 问题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开始就这个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了 广泛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但是研究的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些不同观点 的存在有些是由于学者们对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不一样,有些是由 于对分配问题中的一些概念理解出现了偏差。 中国的收入差距是否存在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以及公平 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争议较多的问题,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 结论。虽然学者们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相关文献也非常丰富,但相对深入 的研究仍显不足,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并不多见,这导致国内理论界仍然没能 出现一种具有统治性地位的结论。因此,本文选题主要从国内学者对于收入 分配相关问题的观点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众多观点的归纳,并运用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评析,试图找到分配问题的本质属性和产生的根 本原因。这种研究无疑对当今理论界能否形成一种统一观点和将来的政策制 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是否形成两极分化、 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公平效率之间关系等方面入手。试图在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前提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分配理论的基础 上,对我国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 本文认为,两极分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主义一般积累规 律时提出的,它是否存在依赖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与否。我国是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公经济的 存在带来了对工人的剥削,也带来了两极分化现象。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也 要从生产领域探寻,要分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区别,收入差距过大的现 象要看到其合理的一方面, 也要看到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中不合理的一方面, 在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出现的问题中讨论不可能发现问题的本质,也就谈不 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两极分化现象的存在才是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本 2 质原因。 对于区分公平效率之间的关系, 更要明确二者的概念和界定的范围, 不能用西方经济理论中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应用在处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 国,只有采用历史唯物和辩证的方法才能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文通过总 结西方有关效率公平关系的理论,指出其存在的理论缺陷,并运用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清其背后存在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协调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 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收入差距;两极分化;公平和效率 3 abstract since 21st century, chinese personal income has had an expansive trend, and the proble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has become one hotspot of investigations. scholars have comprehensive assay and probe into this problem, but there are prodigious disputes in outcomes. the reason why these different points exist can be concluded into two aspects. one hand, the springboard is different, the other h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appears deviation. as to chinese income differential, there are several questions inducing dispute between scholars, including whether polarization exists, the reason why income differential occu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these questions require deeper research to get final summing-up. although many scholars present their point of view and there are so many literatures, in-depth research is still relatively insufficiency; few of innovative point can be seen. it results in that there is no governing summing-up. therefore, these assay analyze this problem by inducing inland scholars point, and handling marxism economic correlation theory to proceed analysis. in the end, this thesis intends to get the inbeing attribute and procreative primary cause of the assignment problem. this kind of study can offer the theory direction and suggestion to the unify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question and future policy establishment. about this ques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it in three aspects, the actuality of chinese income differential; whether polarization exists; the reason bringing about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get estimation and summing-up in the precondition of mode of production 4 decide mode of distribution and in the foundation of marxism economics theory of distribution. marx discussed the principle of polarization in das kapital, his opinion is capitalism generality pile up and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occur it. public ownership is our countrys main body and diversified production material ownership compatible. other ownership economical brings the exploitation and the phenomena of polarization to workers. oversized income differential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area of production, in this proceed; we must make a clear distinc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means of subsistence. the phenomena of oversized income differential has its rational aspect, and unreasonable aspect of distributive realizing form. if we focus on the distributive concretion from, we cant get the inbeing of the question; furthermore, we cant find the answer to the purpose. the presence of polarization is the inbeing cause of the oversized income differential. to partite the relation between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we must definitude the notion and the range of definition, and cant use western economic theorys worthiness estimation to apply china under socialist system. adopting history materialistic and dialectical method, we can assay the physical circumstances. in this thesis, we sum up the theory of relating efficiency and impartiality and indicate the defect of existing theories, and handle socialism political economys point, find out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s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 and relation production. it means that i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tun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both of them can promote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keywords:keywords: polarization;income differential; impartiality and efficiency 独独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1 前 言 收入分配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话题, 也是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收入分配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制度变革、阶 层结构变化和利益调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当前,尽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是仍出 现了很多影响正常经济发展的因素,由此引起了诸如两极分化、收入差距过 大乃至公平效率失衡等现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在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收入 分配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 焦点之一。本文也将研究视角聚焦在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对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收入分配 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系列观点。虽然由于其出发点和侧 重点的不同,加之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这些观点并不统一,但是在研究 方法上,学者们多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之上来探讨我国分配领域出现 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够沿着马克思经济理论出发,从生产决定分配的生产关 系着手研究我国当今分配问题的本质。正是由于大部分学者研究方向出现了 偏差,脱离了对收入分配问题本质的研究,转而研究在市场或计划经济体制 条件下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才形成了国内收入分配相关问题的各执一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有关分配问题的研究方法,是指导我国制定相关收 入分配政策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 市场经济发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从收入分配问题 的本质出发,研究决定分配方式的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了解现阶段国内 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因此,文章将 90 年代以来国内有关收入分配的相关 理论问题如两极分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以及公平效率的主要研究 成果作以梳理和评析,并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就相关问题作一阐述。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2 第 1 章 对中国收入差距现状的认识 21 世纪以后,在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我国开始逐步 实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和举措。这个过程中,社会中却迸发 了很多问题,其中就有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个人收入差距却逐渐扩 大的事实;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冲突与现实矛盾逐渐让人们重视起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到底是什么。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 间的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对 待它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在今后健康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本章主要描述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 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都 是通过统计资料,并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或是数理统计方法如基尼系 数1和库兹涅茨倒“u”曲线等等加以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下面主要将国内学者对我国收入分配现状的研究成果简单做一阐述。 1.1 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 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如表所示: 1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又译基尼指数及坚尼系数,是 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 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一般认为 0.2 以下表示居民间收入“高度平均”; 0.20.3 之间表示“相对平均”; 0.30.4 之间表示“比较合理”; 0.4 作为收入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0.40.6 为“差距偏大”;0.6 以上视为“高度不平均”。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3 表 1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1 说明:19782004 的数据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 2005 ,中国统计局 2005 年数据来源于: “200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中国国家统计局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从 1998 年开始, 城乡收入差距由 2.51: 1 上升到 2005 年的 3.22:1,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表明:2005 年农民 人均收入3255元, 而当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高达10493 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共同发布 2006 年 农村 经济绿皮书中显示:2006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有学者认为如果 考虑到物价上涨和城镇职工工资外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还要大得多。 2实 际上,如果考虑城乡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以及物价 上涨的因素, 有学者粗略测算我国在 1999 年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可能已经高 达 5-6:1。3 另外,在农村内部,由于不同地区之间非农业发展的不平衡、个人收入 构成的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等原因,也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其中非农收入分配的悬殊是农村出现富者更富的一个根本原因。 ”4 同样李实等人通过对比 1995 年和 2002 年的城镇和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 (见下表) ,证明了城镇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5 1 权衡: “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的现代分析:转型期中国经验与理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 版,第 192 页。 2 邢伯春: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讨论综述”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6年第3期,第75 页。 3 权衡: “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的现代分析: 转型期中国经验与理论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一版 第 192 页。 4 李实、赵人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 经济研究1999 年第 4 期,第 7 页。 5 在全国基尼系数增加的同时,农村的基尼系数反而减少了,说明城镇的基尼系数增加值大于农村的 基尼系数,也就是说城镇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恶化了。 年份 1978 1985 1986 1987 1989 1990 1991 倍数 2.57 1.86 2.12 2.17 2.29 2.20 2.40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倍数 2.58 2.80 2.86 2.71 2.51 2.47 2.51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倍数 2.65 2.79 2.90 3.11 3.23 3.21 3.22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4 表 2 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1995 年与 2002 年的比较1 1.2 不同行业间的收入水平差距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各 行各业的工资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其提高的程度却不尽相同, 乃至引起各行业的收入差距也不断加大。从历史上看,我国不同行业间的收 入差距早就存在,但是理论界对行业差距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一方面是由 于统计真实的数据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还受到不同地区 享受不同政策的影响; 直到 90 年代后期, 这个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并且逐 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 早期的研究一般都采用最高行业工资与最低行业工资之间的差别程度来 说明行业收入的差距。 (如下表)可以明显看出,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 参差不齐,差距越来越大,不同行业间的工资差距的逐年拉大,已经形成一 种趋势。 表 3 不同年份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工资比 1 李实、岳希明: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 , 财经 ,2004 年第 3、4 期合刊,第 33 页。 基尼系数 城镇 农村 全国 2002 年 0.319 0.366 0.454 1995 年 0.280 0.381 0.437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工资比 1.76 2.23 2.60 2.84 2.99 4.63 绝对差额 1177 4321 8436 10696 12737 25275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5 当今学者在分析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时,更多的开始关心不同收入状况 下行业的性质和种类。 就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来看,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显示:1978 年 以来,工资增长幅度最大的行业是金融业,27 年间平均工资增长了 52.8 倍, 年均递增 15.8%;其次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长了 41 倍,年均递 增14.7%; 第三是卫生、 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增长了36.7倍, 年均递增14.3%。 而收入变化最小的是农林牧渔业,27 年仅增长了 17.7 倍,年均递增 11.2%, 建筑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和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收入增速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 年中国收入水平最高的五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 件业 (40558 元) 、 金融业 (32228 元) 、 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27434 元)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073 元)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2885 元) ;收入最低的五个行业是农林牧渔业(8309 元) 、住宿和餐饮业 (13857 元) 、 建筑业 (14338 元) 、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4753 元) 、 批发和零售业(15241 元) 。最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最低的 农林牧渔业高出 32249 元,可以说一个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的职工在 2005 年的收入相当于从事农林牧渔业职工 4.9 年的收入。 就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来看, 在 1990 年以前, 中国的垄断行业与非垄 断行业职工收入水平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比较小,工资水平最 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比率为 1.721。 1990 年以后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快速增加,到了 2000 年工资水平最高的金融 保险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比率为 2.61,2003 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年工资 为 14040 元。其中,非垄断行业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工资为 6969 元,电力、煤 气、水等垄断行业是 18752 元。2005 年金融保险业与农林牧渔业比率更是高 达 3.91,比全国职工平均水平高出 75.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逐年增加,19782005 年年平 均增速达 13.4%(未剔除价格因素) ,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及城乡居民收入 水平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开始向技术含量高、新兴产业及垄断 行业倾斜,而传统的体力劳动、资本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 业收入水平在相对降低,使得不同行业从业人员其原本就存在的收入差距呈 扩大趋势,部分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6 1.3 不同性质企业的收入差距水平 由于资料所限,无法得到不同所有制职工所享受福利待遇的准确数据。 因此,本文主要依据人均工资水平来说明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距的扩大趋 势。 表 4 不同所有制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数据计算所得。 如表所示: 19902001 年全国职工工资增长较快, 平均工资增加了 9722 元,增长 8.47 倍。虽然各类职工工资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不同所有 制职工工资起点水平不同, 过去 10 多年中增长幅度也不同。 其中国有单位职 工工资平均增加 10107 元,增长 8.33 倍;集体单位职工工资平均增加 6153 元,增长 6.36 倍;其他单位职工工资平均增加 10589 元,增长 7.37 倍。正因 为不同所有制职工工资平均增长速度不同,低工资职工工资增长速度低于高 工资职工工资增长速度,使得不同所有制职工的工资绝对差额和相对差额都 呈扩大趋势。 国有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单位职工工资相比, 由 1990 年的 1.36: 1 扩大到 2001 年的 1.63:1;其他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单位职工工资相比, 由 1985 年的 1.49:1 扩大到 2001 年的 1.77:1。 因此可以得出,国有经济单 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增长快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 1985 1990 19951996199719981999 2000 2001 全国平均 1148 2140 55006210647074798346 9371 10870 国有经济 1213 2284 56256280674776688543 9552 11178 集体经济 967 1681 39314302451253315774 6262 6867 其他经济 1436 2987 74638261878989729829 10984 12140 国有:集体 1.25:1 1.36:1 1.43:1 1.46:1 1.50:1 1.44:1 1.48:1 1.53:1 1.63:1 其他:集体 1.49:1 1.78:1 1.90:1 1.92:1 1.95:1 1.68:1 1.70:1 1.75:1 1.77:1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7 资收入。 1.4 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水平 我国根据地域的分布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东 部指东部沿海地区,西部指广大西南西北等不发达地区,其余为中部地区。 目前, 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 gdp 差距已扩大至 10 多倍; 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 2%, 而 10%最高收入家庭 的财产总额则占 40%以上。 1关于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关系如 下表所示: 表 5 不同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 说明:上表数据含义从左向右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另三个地区 gdp 的增长速度,1999 年分别为 9.6%、7.9%、7.0%,2003 年分别为 12.8%、10.6%、10.8% 本表数据根据中国经济年鉴2003 年版统计数字整理得出 可见, 虽然三个地区 gdp 增长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东部地区得天 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较好的工业基础使得其经济发展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 位,其 gdp 增长率也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因此,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就会一直 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1 李晓楠: “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再分配” , 政府转型与社会再分配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 3 月第 1 版,第 91 页。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1978 年 1.09:1:0.91 1.10:1:1.01 2003 年 1.52:1:0.68 1.47:1:1.01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8 1.5 本章小结 上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描述了当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可以很明显 的看出,随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的收入分配秩序 却由于某些因素显得比较混乱。无论是城乡、地区还是不同行业之间及其内 部,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许多学者开始围绕这一问 题展开了讨论,即这样差距的扩大化趋势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或者说,在 我国现今的收入分配中两极分化现象存不存在?下章将对此问题作一详细阐 述。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9 第 2 章 有关两极分化的争论 2.1 “两极分化论”与“两极未分化论” 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 人穷” 。2“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了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 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真是走了邪路了。 ”3两极分化的概念被邓小平同志 反复引用,并被作为评价改革正确与否的一个标尺。针对我国当今收入分配 领域存在差距逐渐拉大的趋势,理论界对社会上是否已经出现两极分化存在 着较大分歧。本文主要归纳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运用马克思经济理论 中有关两极分化的概念加以分析评价。 2.1.1 两极分化的界定 迅速拉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收入 分配问题的格外关注。国内学者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判断标准,对目前的 收入差距问题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是否出现了 两极分化。 本文主要从两极分化的含义、表现的特征以及衡量标准三方面对当今国 内学者就两极分化概念的不同界定作一总结。 1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73 页。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64 页。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11 页。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10 1、两极分化的含义 1、两极分化的含义 两极分化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多是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 对资本主义一般积累规律的论述, 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总结得来的。 一些学者从阶级划分和剥削的角度来理解两极分化的含义。李修波、杨 胜先提出“两极分化既是个经济范畴,又具有阶级属性。资本主义社会 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剥削阶级对劳动者实 行残酷剥削食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1杜惠敏同样认为两极分化是剥削阶级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的产物。王明华称,从本质上讲“两极分化表现为富 有者对贫穷者劳动的无偿占有,体现了富有者和贫穷者之间在分配关系上的 对立和根本利益上的矛盾。 ”2 还有部分学者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两极分化作了解释。邢伯春认 为两极分化所体现的是居民在占有财富状况上所存在的差距,它表示某个时 点的财富状况。3王检贵认为只要收入(或财富)差距确已达到了非常大的程 度,即使没有出现“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也完全有理由说社会上存在两极 分化。 4更多的学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分析,认为两极分化的含义应该是 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存在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发展趋势,才是两极分化。 持这种观点的包括卢嘉瑞5、陈宗胜6等人。 2、两极分化的特征 2、两极分化的特征 国内大多学者在探讨两极分化时,多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联系在一 起,将两极分化的表现简单描述为一极表现为财富的积累,另一极表现为贫 困的积累。例如董长瑞认为两极分化通俗地讲就是“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7。 这部分学者认为两极分化代表着一种趋势。 有学者认为只有出现新的阶级才能说明出现两极分化。王仕军等人认为 “两极分化”不仅表现在贫富两极差距逐渐扩大,而且沦为赤贫者的人数要 1 李修波、杨胜先: “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2 期,第 38 页。 2 王明华: “论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之关系” , 经济问题 ,2003 年第 9 期,第 3 页。 3 邢伯春: “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讨论综述”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6 年第 3 期,第 75 页。 4 王检贵: “两种不同类型的两极分化” , 经济学家 ,2000 年第 2 期,第 70 页。 5 参见卢嘉瑞: “收入差距与两极分化”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3 期,第 15 页。 6 参见陈宗胜、周云波: 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 1 版, 第 30 页。 7 董长瑞: “关于两极分化研究方法的选择” , 经济学家1998 年第 1 期,第 2428 页。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11 越来越多,并且要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1黄爱军分析了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表 现为: “社会出现一个阶级,他们占用大量生产资料,以致作为统治生产者 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无偿占有别人创造的剩余劳动,而劳动者则只靠劳动 生存。 ”2这部分学者认为两极分化代表着一种状态。 3、国内学者对于是否出现两极分化的衡量标准 3、国内学者对于是否出现两极分化的衡量标准 一些学者将两极分化界定为一种状态,认为贫富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就 会出现两极分化,也有一些学者将两极分化界定为一种趋势,不同的界定标 准也带来了衡量社会中是否出现两极分化的不同测算方法。 黄泰岩等人认为两极分化代表了一种贫富分化的现象,而测量这种贫富 分化程度的方法, 与测量收入差距的方法是一样的, 比如五分法和基尼系数。 而静态数量两极分化的界限还没有定论。 3但就基尼系数而言,很多学者认为 用于界定两极分化的数值也是不同的。有的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4;也有的 学者认为基尼系数在实际运用中应考虑各国经济结构不同而对收入差距有着 不同承受能力的事实。与西方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我国城乡二元经济 各自形成相对封闭的系统, 系统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较小, 整个承载能力尚可。 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 0.5 作为判断我国是否出现两极分化的标准。5另有学 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确定基尼系数两极分化的界限值应考虑居民自身对 收入差距的主观感受。应在经济分析基础上引入居民判断收入分配差别程度 合理与否的主观判断指标相对剥夺感。 6在计算全国基尼系数时,应在每 个收入阶层前将该阶层的相对剥夺感水平作为一个权重乘入,以涵盖人们主 观感受的差别。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相对封闭,城乡居民具有各自的参 照系,具有不同的相对剥夺感水平。而全国总的基尼系数则是一般计算结果 乘上社会总体的相对剥夺感水平。因此,如果 0.5 是引起社会不稳定的经济 学意义上的临界值,则按社会意义来判断的基尼系数界限值就应更高。 1 王仕军、李洪军: “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中的三个不等式” , 探索 ,1997 年第 4 期,第 64 页。 2 黄爱军: “一个无须回避的话题两极分化” , 经济体制改革 ,1999 年第 4 期,第 52 页。 3 黄泰岩、王检贵: 如何看待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年 5 月第 1 版,第 66 页。 4 国际标准的基尼系数至少要达到 0.5 以上才算是两极分化。 5 邱晓华: “贫富差距总体合理” , 6 相对剥夺感是人在比较中产生的主观感受,人们在收入上的相对剥夺感是在将自己的实际收入与他 人或期望得到的收入进行比较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12 认为两极分化是一种趋势的学者,也需要一种标准来界定这种趋势。李 实等人两极分化并不等同于整体的收入差距的扩大, 而是指“整体中的部分有 向两极方向变动的趋势。提出了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1。 用“绝对收入趋势比较法”和“相对收入趋势比较法”研究不同收入组收入 变动的趋势,进而界定有无“两极分化” 。2 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本质上从贫富差距到两极分化这种从 “量变” 到 “质 变”的“度”取决于能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2.1.2 “两极分化论”与“两极未分化论” 学者们依据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究 竟是否存在两极分化,至今众说纷纭。有人承认两极分化,而且认为不可避 免;有的认为不存在两极分化,否则就是否定改革。 1、两极分化论 1、两极分化论 总结起来,在我国学者中,坚持两极分化论的观点,主要的依据有以下 几点: 第一,城乡贫困人口和高收入人口、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 距呈现扩大趋势。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我国收入状况的数据研究分析,得出 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两极分化。一 些学者认为我国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使我国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十分明 显, “居民收入差别正在随着两极分化而加剧”3,中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 的现实和趋势已成定局。银翠莲认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一部分人还没 有解决温饱,两极分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现象。4 第二,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在占有金融资产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研究学 者主要从居民占有财产所能带来的财富入手,分析出高收入者占有的金融资 产与低收入者占有的金融资产数量越拉越大,加速了两极分化的过程。刘志 1 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是指最高收入组的绝对实际收入提高的同时, 最低收入组的绝对实际收入下降; 两极分化的相对标准是指最高收入组的收入与中位组平均收入的比值上升的同时,最低收入组的收入 与中位组平均收入的比值下降。 2 李实、赵人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 经济研究 ,1999 年第 4 期,第 4 页。 3 辜胜阻: “如何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 , 经济研究参考 ,1996 年第 4 期,第 43 页。 4 银翠莲: “关于两极分化的认识与思考” , 阴山学刊 ,2002 年 2 月第 1 期,第 79 页。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13 英认为收入的差距会导致财富差距,而财富差距会加大收入差距,二者相互 作用,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1 第三,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存在剥削,就一定存在两极分化。而其原因是 由于私有制造成的。胡悌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 件下,存在产生两极分化的私有制基础,私有制在对社会主义发挥积极作用 的同时,这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出现。2 2、两极未分化论 2、两极未分化论 持两极未分化论观点的学者之间,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其主要观 点如下: 第一, “失当论” 和 “恶化论” 。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改革开放 20 多年, 我国目前人均收入都在提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指富的大富,穷的小富, 所以这不是两极分化的差距,而是向同一方向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运动中先富 和后富的差距。他们或是从静态横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 “过高” , 如赵人伟等人对我国收入差距进行国际比较, 认为中国基尼系数虽 低于非洲和南美一些国家,但高于亚洲的一些国家,更高于欧洲发达国家的 普遍水平, “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但已经过高”3;或是从动态纵 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恶化”4,如罗树明从纵向发展的 角度认为,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推进,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 社会已出现较大贫富悬殊,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恶化。 5邓永鹏认为目 前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和阶层差距已相当悬殊。6张嫘认为短短二 十几年,我国从一个居民收入差距高度平均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悬殊 的国家,并且趋势有增无减,收入差距处于“超度状态” 。 7 第二, “适当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我国贫富差距扩大了,但 是贫富之间的差距程度是合理的,远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我国居民 1 刘志英: 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年 8 月第 1 版。 2 胡悌云: “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年 3 月,第 810 页。 3 李实 赵人伟: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 , 经济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第 7 页。 4 魏众: “中国转型时期的贫困变动分析” , 经济研究 ,1998 年 11 期 第 5 页。 5 罗树明: “加强政府调控,防止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 ,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2 年 05 期, 第 26 页。 6 邓永鹏: “收入差距悬殊及其原因与对策” , 甘肃社会科学 ,2000 年第 1 期,第 86 页。 7 张嫘: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对策探讨” , 沈阳大学学报 ,2002 年 01 期,第 20 页。 当代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述评 14 收入分配差别总体状况大致是适当的。主要理由有:一是基尼系数没有超过 0.5 的两极分化水平线, 曾国安通过对 112 个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的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横向比较和我国自 1978 年以来收入差距的纵向历史比较认为,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与国际比较,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处于中等水平,城市 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处于低水平,但城乡居民之间和不同行 业的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偏大。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偏 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收入差距适中;1沈宝祥也认为收入差距虽 然拉大了,但对照国际上的情况(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种差距还应在“合 理区间” ,因此,不能做出两极分化的判断;2二是收入差距的产生和存在是 打破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必然结果;尽管收入差别已扩大,但包括贫困阶层在 内的所有阶层的绝对收入水平都提高了;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来看,这种收入分配差别是适当的,陈宗胜认为尽管收入差别已扩大,但包 括贫困阶层在内的中国所有阶层的绝对收入水平却提高了,对照经济增长速 度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来看,这种收入分配差别是适当的。王明华认为目前中 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收入分配差距如果单从数量或技术权衡角度来看的确已经 很大。但是,如果从多角度来综合分析,从总体上来说,仍在社会可承受范 围之内,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既不是现实,也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3 第三, “阶级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只有出现新的阶级才可能 称其为“一极” 。但现今我国高收入者的社会背景成分复杂,所处阶层并不清 晰,当今的富有者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因其所属的职业阶层,所有制形式 和社会身份而存在很大差异,因而目前还难以形成一极。因此无法说我国出 现两极分化。如上文提到的王仕军等人认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分别属于 各种不同的职业界,分散在许多层次,不可能成为两极中的一极。 ” 4持 相同观点的学者还认为, 两极分化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说两极分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学资源共享与建筑电气与PLC课程内容更新
- 2025个人委托贷款合同
-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辐射防护基础试题及答案
- 电工圆铝杆生产线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污水处理厂及配套附属设施工程建设工程方案
- 城市供热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特高压铁塔生产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 城市供热管网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教育培训机构品牌推广与广告投放合同
- 某光伏发电工程EPC总承包投标文件技术文件
- 高考英语688高频词汇excel版
- 圆度、圆柱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 第五章牛顿运动定律之板块模型问题专题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
-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
- 员工网络安全责任书
-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市政类线性项目))
- 士林变频器说明书SL
- 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1
- 第二章第一节 遗传论与环境论心理学课件
-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单元检测卷及答案(沪科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