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应县方言语法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应县方言语法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应县方言语法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应县方言语法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应县方言语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应县方言语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应县方言是北方方言区山西方言的一个方言点。 本文在研究应县方言音系的基础上,首次较为全面地描写分析了应县方言语 法的特殊现象。 应县方言语音系统有2 0 个声母,3 3 个韵母,5 个声调。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 探寻应县方言语音特点。如:舌尖后音鞋喀、归入舌尖前音t s 、t s 、s ,前鼻 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合流为鼻化韵等。 语法方面,本文主要描写了最能体现应县方言语法特点的构词法和词类。 应县方言构词法主要有:分音词与合音词、重叠、儿化、“子”尾、附加法。 其中,附加法描写分析了应县方言的一些特殊构词词缀,如“货”、“猴”、“鬼”、 “圪”、“忽”、“达”等。 词类方面,本文从语音、语义和句法功能三个角度对应县方言代词、语气词 和副词的特殊现象进行了描写分析。 关键词,应县,方言,语法 s t u d i e so nt h eg r a m m a r o f y i n gc o u n t yd i a l e c t m a j o r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sp h i l o l o g y d i r e c t i o n :m o d e mc h i n e s ed i a l e f t s u p e r v i s i o n :v i c ep r o f g a ol i a n - p i n g a t h o r :m e n x i u - h o n g ( 0 2 2 1 4 ) a b s t r a c t y i n gc o u n t yd i a l e c ti sad i a l e c ti n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b e l o n g n i n gt on o r t hd i a l e c t t h ea r t i c l ed e s c r i b e st h es p e c i c a lg r a m m a r so f n gc o u n t yd i a l e c t ,o nt h eb a s i so f t h er e s e a r c ho f y l n gc o u n t yp h o n e t i c s 。 t h ea r t i c l ed e s c r i b e st h ep h o n e t i cs y s t e mo fy i n gc o u n t yd i a l e c t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 t w e n t yc o n s o n a n t s ,t h i r t y - t h r e ev o w e l s ,f i v et o n e s i tc o m p a r e st h ep h o n c t i cs y s t e mw i t h b e r i n gp h o n e t i cs y s t e m ,i no r d e rt of i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y i n gc o u n t yd i a l e c t f o r e x a m p l e ,喀、t 、c o m eu n d e rt s 、t s 、s ,f f o n t - - r h o n c h u sv o w e l sa n db a c k - - r h o n c h u s v o w e l si n c o r p o r a t e ,b e c o m i n gn a s a lv o w e l s ,a n ds oo n a b o u tg r a m m a r , t h ea r t i c l ec h i e f l yd e s c r i b e sw o r d - b u i l d i n ga n dw o r dc l a s s e s , w h i c he m b o d y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y i n gc o u n t yd i a l e c t sg r a l n n l a r w o r d - b u i l d i n gi n c l u d e s :t h ed i v i d e d s y l l a b l ew o r d sa n dt h ec o m b i n e d - s y l l a b l e w o r d s 、s u p e r p o s i t i o n 、t h es u f f i xo f “e r ”、t h es n 伍xo f z i 、a f f i x 。a f f i x e si n c l u d e “g o o d s ”、“g h o s t ”、“m o n k e y ”、“g e ”、h u ”、d a a n ds oo n a b o u tw o r dc l a s s ,t h ea r t i c l ed e s c r i b e sp r o n o u n 、m o o dw o r da n da d v e r b ,f r o mt h e p o i n to f v i e wo f s o u n d 、m e a n i n ga n ds y n t a xf u n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9 y i n gc o u n t y ,d i a l e c t ,g r a m m a r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 第一章序言 一应县方言研究综述 1 1 论文选题的背景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 们常常以为方言语法跟普通话语法大同小异。因此,方言学界研究语法,只是零 星地罗列一些差异现象。8 0 年代出版的方言志,方言语法的篇幅大多微乎其微, 如:文水方言志、忻州方言志、长治方言志、原平方言志等,多注重语 音、词汇描写,语法描写较少。8 0 年代以后,方言的语法研究逐渐得到重视。9 0 年代以来,方言语法专题研究的论文日益增多,系统研究方言语法的论著也开始 出现,如:成都方言语法研究、马h 江村方言语法研究、射阳方言语法研究、 万荣方言语法研究、广州四邑方言语法研究。 总的来说,方言语法研究尚不深入,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 1 2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山西方言属北方方言,自1 9 8 5 年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中首次把山 西省及其毗连的有入声地区从北方方言中分出,称作“晋语”以来,二十多年来, 山谣方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到目前为止,“山西省各县市方言志丛书”有4 1 种,地点方言词典3 种;还 有反映全省方言概貌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现代晋语的研究、晋方言 语法研究等重要著作以及山西方言研究论文4 0 0 余篇。既有综合研究,也有专 项研究。 山西省很多县市方言都有专门的研究专著出版,如:洪洞方言研究、怀仁 方言志、大同方言志等。 应县现属朔州市,地处山西省北部。应县方言研究,目前,发表的论文很少, 没有专著发表,只在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现代晋语的研究等著作中偶 有涉及。应县方言语法研究基本是空白。 本人是应县人,又从事方言研究,父母亲戚多在应县生活,这为我从事应县 方言语法研究提供了便利,使我能够对应县方言语法现象进行较为深入、准确地 分析和描写。 1 3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的语料,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得。 主要的发音合作人有: 门生彩5 2 岁农民初中文化程度,应县臧寨乡人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门生平3 5 岁农民初中文化程度,应县臧寨乡人 马喜喜3 2 岁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应县城关镇人 杨翠芳2 5 岁学生中专文化程度,应县南河种镇人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比较研究法,即主要通过应县方言语 法与普通话语法的比较,对应县方言语法的特殊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 1 4 研究应县方言语法的意义 本文以应县方言口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普通话语法的比较,对应县方言语 法的特殊之处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地描写,希望填补应县方言语法研究的空白, 建立应县方言语法的初步框架;求出应县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的对应规律,以 便更好地推广普通话;同时希望为山西方言研究、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提供一定的 方言语料。 二应县的历史人文 2 1 应县的历史概况 应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战国时归赵,秦归雁门 郡。西汉时在应境建剧阳县。北魏置恒州,三国魏度,唐末置金城县。五代后唐 以金城置应州。宋代应州为辽所据,元朝应州领金城、山阴县。明初金城县并入 应州,清朝应州隶属大同府。中华民国元年应州改为应县。1 9 4 8 年隶属察哈尔省, 1 9 5 2 年归山西省雁北地区。1 9 9 3 年应县划归朔州市管辖。 2 2 应县地理气候 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地跨东经1 1 2 0 5 8 ,- 1 1 3 。3 7 ,北纬3 9 。1 7 ,- 3 9 0 4 5 ,之问, 全县平面图呈平行四边形。东邻浑源县,西向平朔邻山阴县,北邻怀仁县,南毗 繁峙县、代县,总面积1 7 0 8 平方公里南北长4 7 5 公里,东西宽4 6 5 公里。 应县地处大同盆地南端,一分山二分川,恒山、龙首、黄花三山南北拱卫, 浑河、桑干河东西绕城,山列如屏,水环似带。境内南高北低,最高卧羊场海拔 2 3 3 3 米,最低北张村9 8 3 米,相对高差1 3 5 0 米。应县有3 个镇( 城关镇、下社 镇、南河种镇) ,1 6 个乡( 镇子梁、过耀、义井、臧寨、大营、大黄巍、杏寨、 南泉、下马峪、北曹山、大临河、北楼口、三条岭、白马石、双钱树、梨树坪) , 3 2 1 个行政村,3 8 6 个自然村。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应县城关镇,全县总人口 约2 8 万人。 应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7 1 ,日照2 8 4 4 小时,降雨量3 8 0 毫米左右。山区无霜期9 0 1 1 0 天,川区无霜期1 3 0 一1 4 1 天。 2 3 自然资源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 应县共有土地2 5 6 1 万亩,其中农耕地1 1 6 3 万亩( 基本农田8 2 万亩) ,黄芪 地1 6 2 万亩,林地2 3 7 万亩,果园l 万亩,牧草地4 2 万卣,水域占地1 5 万亩, 建设用地1 0 万亩,未利用地3 9 1 万亩( 含盐碱土沟、岩石裸露山地、荒地、滩 涂) 。1 9 9 9 年末人均占有耕地3 4 亩。土地资源丰富,是一个农业大县。应县主要 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马铃薯、大麦、高粱等。主要经济作物有 甜菜、葵花、蓖麻、胡麻、黄芪、瓜类和各种蔬菜。应县境内野生动物有5 4 种。 哺乳类有灰狼、沙狐、猪獾、金钱豹等,草食动物有孢子、野兔、鼠类等。鸟纲 类有野雉、石鸡、半翅、猫头鹰、啄木乌、麻雀、鸽等。树种平川的主要有杨树、 柳树、刺槐,山上有华北云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等。经济林主要有仁用杏、 苹果、接李树等。天然野草花有2 7 5 种。野生药材有黄芪、甘草、枸杞子、柴胡、 秦艽、苍术、远志等十余种,各种花卉7 4 种。特产正宗黄芪条长而顺,皮光而细, 空心小、粉质大、质地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治疗各种癌症的保健药品,年 产3 0 万公斤,销往东南亚、西欧等3 0 个国家。 应县水资源总量1 5 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 6 4 立方米,亩均占有量 1 8 3 立方米。全县地表水总流量0 6 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0 9 亿立方米。从 7 0 年代开始,由于降雨量逐年减少,致使全县地表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峪口 清水流量、水库蓄水量也相从减少。 应县境内无煤,已经发现矿产资源达2 0 多种。主要分布在南山。脉金矿、沙 金矿初估储金量1 吨左右。赤铁矿矿体厚度3 米左右,最商品位5 8 2 ,储铁量 4 0 0 万吨,银矿储量8 0 0 吨左右,铜矿储钢量9 0 0 吨左右,稀土金属矿石储量5 万多吨,稀土总储量2 9 8 吨。非金属矿石英石质地纯白,含硅达9 8 以上,易于 开采储量5 0 0 万吨。石灰石氧化钙含量5 4 ,储量达8 0 0 0 万吨。瓷白矿储量2 0 0 0 万吨,长石储量2 2 万吨,沸石储量1 0 0 0 万吨,花岗石、辉绿岩、玄武岩质地硬、 色泽好、块度人、易开采,总储量达1 亿万立方,是加工石板材的好原料,具有 广阔的开发前景。 2 4 人文景观 应县山河壮丽、文物奇秀,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中外、高耸于县城的释 迦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 公元1 0 5 6 年) 。塔高6 7 3 1 米,底层直径3 0 米,平面为 八角形,外观六层,内构九层,建筑奇巧,雄伟壮观,虽经九百余年风吹雨打, 傲然挺立,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下古香古色辽代 一条街,牌楼高耸,建筑别致,相配巨观,每年吸引成千上万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创建于金天会二年的净土寺大殿藻井,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全部木雕,设计 奇巧,做工精细,造形美观玲珑剔透,堪称一绝。打开寺门,阳光铺地,光线 反射于层层楼阁之上,金碧辉煌,龙飞风舞,与壁画浑为一体,观之如置仙境,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为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县八景有黄花架、跑马粱、 石柱沟等自然风景区,石柱沟万山似林,鬼斧神工,千姿百态,翔栩如生。文殊 寺、大安寺佛像巧夺天工,意态动人;镇海寺松柏掩映,香烟缭绕,小瀑布飞流 直下;跑马梁,马创泉,传说中杨六郎的赛马场,饮水处,山奇水美、林幽云媚, 令人如入仙境,流连忘返,是夏季旅游避暑的好地方。 应县自建州以来,文化发达,名人辈出。唐朝末年,从应卅l 起家的李克用父 子横行中原数十年。辽代萧孝穆之女为辽兴宗耶律宗真皇后。五代时,应州人李 嗣源作皇帝,政治较为安定。历代名宰相如安重海、高汝厉,及清初之鲍承先均 为应州人,文人学士金代时有曹之谦,明清之际有左光图、鲍珍,均有著作传世。 三应县方言语音系统 3 1 应县方言声母概述 3 1 1 应县方言共有2 0 个( 包括零声母) ,声母分别为 双唇音:p 、p 、m 唇齿音:f 、v 舌尖前音:t s 、t s 、s 、z 舌尖中音:t 、t 、n 、l 舌面音:婶、t c 、g 舌根音:k 、k 、x 应县方言声母表 发音部位 发八双唇 唇齿 舌尖前舌尖中舌面舌根 力磋 塞 不送气 p 帮布 t s 招糟t 到道 k 贵跪 清 日 送气 p 怕盘 目初粗t 太同k 杰开 塞不送气 t c 经精 擦 清 送气坼秋丘 音 鼻音m 门明 n 南暗 边音l 兰路 擦清f 飞奉s 散书q 修休x 话灰 音浊v 物闻z 绕脑 零声母 围而远以言影 3 1 2 应县方言声母与北京音系声母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2 1 中古精组字声母在洪音前,今北京音系读为舌尖前音t s 、t s 、s ,知、 庄、章、日组字声母读为舌尖后音吣、而在应县方言中,它们都读为 舌尖前音t s 、t s 、s 、z ,因此应县方言没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之分。 3 1 2 2 中古疑、影、云、以母字,无论开口呼,还是合口呼,在今北京音系 中多读为零声母。 中古疑、影、云、以母开口呼,在今应县方言中声母多是舌尖中音n ,如:挨 【c n e 】、爱 n e 、藕 。n z u l 、呕 m o u 、暗 丽3 1 、安 盛】、恩 t o r t 、硬 n 彳】, 部分也是零声母,如:鸭【c i a 、爷 d e 、移【训、舀【i 。】、由 如咄音 c 喇、 疑 司、引 i 羽、雁 i f 、英 。i 司。中古疑、影、云、以母合r 7 呼在今应县方 言中声母多是浊辅音v ,如:乌【。v 1 1 、伟【、e 】、碗【 、挖【“a 】、温【。v 韧、 往 、a 、握【v 、铽。时】,部分也是零声母,如:鱼 t y 、远 。问、月 y e 3 】、 域 y 1 、用 y 旷1 。 32 应县方言韵母概述 3 21 应县方言共有3 3 个韵母,分别为: 单韵母( 1 0 个) :a 、o 、e 、3 、o 、i 、u 、y 、1 复韵母( 1 3 个) :i a 、i e 、i o 、i 。、u a 、u o 、r i o 、u e 、y a 、y e 、y o 、o u 、i o u 鼻化韵母( 1 0 个) :l 、i i 、幢、y 、i 、讯吣、据、a 、记 应县方言韵母表 韵母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麓 a 爬合各i 第地u 故母 y 居去 一 兀。我 日 e 盖妹 韵 7 耳 母 。保烧 a 河舌蛇 1 资知 复 o u 斗 i a 架百铁接l l a 花郭y a 确缺 一 兀 i e 茄介u o 过活y e 靴月 日 i 9 北直踢鹿勿 y o 欲曲 韵 i o 药条t i e 怪帅桂 母 i z u 流牛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鼻i 胆干i e 减连证短船蟾圆权 化t 根庚横i f 林灵紧星蝇魂翁舛勋胸琼 l 韵母6 床光党i d 讲良 3 22 应县方言韵母同北京音系韵母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 2 2 i 应县方言音系同北京音系一样,有开、齐、合、撮四呼,但北京音系 中的零声母合口呼在今应县方言中无一例外是浊辅音声母“v ”的开口呼。如: 吴【s 、我 、o 、微【“e 】、挖 m 】、晚 、物 u 。,】、握【v k 】 3 2 22 应县方言韵母系统与北京音系韵母系统相比较,有简化趋势,表现在: 北京音系中的很多双元音韵母在应县方言中是单元音韵母,北京音系中的多元音 韵母在应县方言中是双元音韵母。如 北京音系韵母 应县方言音系韵母 3 u e a n o n 、o t jy 1 n 、l r jl y u 鲁n 、u a ou y y o n , y o l j y a 3 2 2 3 古“威、深、山、臻”四摄鼻音韵尾在今北京音系中合流为e n ,“宕、 江、曾、梗、通”五摄在北京音系中仍保留后鼻音韵尾。在应县方言中,中古九 摄鼻音韵尾全部消失,转化为韵母主要元音的重鼻化,因此应县方言韵母没有前 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别。如: 北京音系韵母应县方言音系韵母 a l l 、i a n 、u a n 、y a h _ o n 、钓y u a n 、u a 日u y y n 、弼y y - m 、1 日1 y d 孙u a r j 、l 叫 3 22 4 古入声韵在今北京音系中已转化为舒声韵,应县方言中多数仍是入声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 韵。应县方言入声韵的特点是:多数仍保留古入声韵的主要元音,塞音韵尾或韵 头消失或者古入声韵的韵头在应县方言中变为主要元音,而古八声韵的主要元音 在应县方言则成为入声韵的韵尾。且应县方言中的入声韵后带弱喉塞音 ? 。如 例字中古韵母今应县方言韵母 a p 帖 l 印 1 a 质i 善k1 a 陌i t “呔 物i u o tu 0 3 3 应县方言声调概述 3 3 1 应县方言共有五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应县方言声调表 i 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 例字刚开婚穷寒鹅古口舌近盖共急各入 i 调值 2 13 15 22 1 42 3 3 2 应县方言声调和北京音系声调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 3 2 1 古平声、上声、去声三个调类在今北京音系和应县方言音系中的演变 规律是一致的,即:古清声母平声字演变为今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演变为今阳 平。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和古去声字合流为今去声,其余上声仍为上声。不同的是 两个音系每个调类的具体调值不同。 3 3 2 2 古入声字在今北京音系中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而是归入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而古入声字在今应县方言音系中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目前随着普 通话的推广,应县方言有入声舒化的现象出现。如: “秃”,在今应县方言中分别读 t u 2 1 ,属阴平调: “贼”,在今应县方言中读 t s e “ ,属阳平调; “舌”、“局”,在今应县方言中分别读 s 0 5 2 、 t $ y 5 2 ,属上声调; “错”、“六”。在今应县方言中分别读 t s u 0 2 ” 、 1 i o u 2 “ ,属去声调。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二章分音词与合音词 一分音词 所谓分音词就是把单音节词分成两个音节两个字来说,分化后的双音节词即 是分音词。分音词前字音节的声母与单音节词音节的声母相同,后字音节的韵母 与单音节词音节的韵母相同。应县方言分音词多有音无字,所以多用同音字代替。 应县方言分音词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 分音词前字音节的声母多是塞音,通常为 p 、p 、k 、k 、t 、t ,与单 音节词音节的声母基本一致。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分音词前字音节的声母与单 音节词音节的声母可能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送气与否的差别或发音部位的 差别,分音词后字音节的声母多是 1 。 1 2 分音词前字音节的韵母多是入声韵,主要有 o 、i o 、 :后字音节的韵 母与单音节词音节的韵母基本相同,有少数不同,主要表现为韵头或韵尾的丢失。 1 3 分音词后字的声调多与单音节词声调相同,少数分音词前字的声调与单 音节词声调相同,极个别分音词的前字和后字的声调都与单音节词声调不相同。 1 4 应县方言分音词中往往有几个固定的表音宇,如“不”、“骨”、“圪”、“拉”, 它们可以和多个表音字组成不同的分音词,这可能是语言类推作用的结果。 1 5 分音词中的每个字只起表音作用,没有任何意义,是单纯词。由于语言的 发展,分音词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与单音节词的语义不是完全等同,如“得阑” 的单音节词是“谈”,二者都指谈话,但“得阑”,在色彩上,带一定的贬义,往 往指无聊的、没有意义的唠叨。当然大部分分音词与其对应的单音节词的意义是 一致的。 1 6 应县方言分音词数量较多,使用频率较高,涉及名词、动涌、形容词、量 词、拟声词等各个词类,是应县方言的一部分特色词汇:另一方面,此类词在山 西方言内部呈现出较大的一致性,即山西省的其他地区方言也存在大量的分音词, 虽然各地方言分音词的数量多寡不同,但采用的表音字,构词形式基本相同。现 将应县方言部分分音词列表如下: 单瞢衔司读音9 - g 祷3读音革音节词读音分音词读音 棒 p n 不浪 p a ,l a j 蹦 p y 不楞 p 9 ;盱 拔 p 如 不拉 p o ,j a 摆 p e 不来 p a ,1 e 拖。c u o特拉t o ,a a谈c t 毫得阑t 3 ,i l 提 d l 踢溜t i a ,。l i o u团 矗u 芭 突阑t u o ,e l e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 瞪 妒 得愣1 矿 滚 x u 譬骨噜k u z ,:l u 刮飞u a骨拉k u 9 ,a a孔 量h f 窟窿 k u 9 :l u i 翘t c i ,圪料 k 色l i 0 3 埂 圪棱 k o ,l 彳 圈却y 园圃 k u l v e 3 刮 k u a 骨拉 k u z :l a 精c t c 埒 即令 c t g i o l i 矿 歙g t s u a出拉o t s u 。l a 划x u a忽腊x u 3 ,l a落l a 漓拉l i o ,a a 二合音词 所谓合音词是指把两个单音节词合成一个单音节词,或者把双音节词合为单 音节词,合成后的单音节词即为合音词。一般来说,取前一个词( 字) 音节的声 母,后一个词( 字) 音节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即是合音词的读音。应县方言 合音词数量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上,使用频率也非常高。 合音词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语言经济简明的原则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适应 口语的快节奏需要产生的,连说快读时,省略了两个音节之间的语音成分,或者 后个音节是零声母,连读。合成为一个音节,约定俗成即成为一个词。 普通话中也有少数合音词,如“诸”、“焉”、“甭”,它们都是古汉语合音词的 遗留。应县方言有自己的一批特色合音词,没有特定的书写形式,在方言中多写 成两个字。下面我们对应县方言合音词进行描写: 2 1 “怎么”合音为“咋”,读为 飞a ,在应县方言中是个使用频率极高 的特殊疑问代词,多置于谓词性词语前,有时为了强调所提问的成份,也可置于 句首。如: n 1 你咋把衣裳闹成这样啦? ( 2 ) 你那是咋穿衣裳哩? ( 3 ) 昨你又跑回来啦? 2 2 谓语动词“傲” t s u 与疑问代词“啥” g a 合音为 ;t s u a ,做句 子谓语,其后常跟趋向动词“去”。如: ( 1 ) 您这是做啥 如i l a 去? ( 2 ) 她儿做啥 ;t s u a 去啦,把孩子一个儿尔( 尔:留、放,表处置义) 上? 2 3 “去”在应县方言中做句子补语一般读为轻声 t a i ,位于句末,当其 后有语气词“呀”时,二者多合音为 tg i a 。如: ( 1 ) 我进城去呀 t 矿i a 。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2 ) 他上街买东西去呀 t q i a 。 2 4 应县方言的否定副词“甭” p a 3 是“不用”的合音,多做句子的状语, 用于祈使句中。与普通话中的合音词“甭”语音形式稍有不同,意义和语法功能 都相同。如: f 1 ) 你甭去啦,老是给人添忙。 ( 咱们甭吃饭,直接回家去哇。 2 5 指示代词“这”、“那”指物时,分别和数词“一”合音为i - t s e i 3 、 n e i 3 或 t 盯 、e n e i 。如: ( 1 ) 这 t s e i 个兜子是谁的? ( 2 ) 这 t s e i 座院子是我爷爷给我小叔叔留的。 ( 3 ) 那 n e i 个洋车是我的。 ( 4 1 那 n e i 些个钱是我妈给我的。 2 6 “这”、“那”常和“么”分别合音为 t s o u 、 。n o u ,修饰形容词,表 程度加强。如: ( 1 ) 这家这么 t s o u 脏,你呀,不懂得打扫打扫? ( 2 ) 你给我这么 t s a u 些鸡蛋,我一下呀,吃不了。 ( 3 ) 那营生那么 n a u 多,你不能就指望我一个儿做。 ( 4 ) 你跟我还那么 n o u 拿糖( 拿糖:客气) 做啥哩? 关于分音与合音的现象早在上古汉语就已出现,在先秦的雅言与方言之间、 不同地域的方言之间和同一地域内部的方言之间就存在着一些联绵词和与之相关 的单音节词之间的互变构词,分音词和合音词以语音联系为根据的互变构词是不 同方言之间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异同并存,词语转写的一种需要。今天在应县方 言中出现的大量分音词和合音词在普通话中往往有其对应的单音节词或双音节 词,可见互变构词方法在今天不同方言系统的交流融合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 第三章重叠 重叠是使某种语言形式重复出现的语法手段。应县方言中的名词、动词、形 容词、副词、量词都可以重叠,概括而言,包括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构词重叠 包括音节重叠和语素重叠;构形重叠主要指词重叠。重叠前的形式叫“基式”,重 叠后的形式叫“重叠式”。我们通过与普通话重叠式的比较,对应县方言重叠式比 较特殊的词类,从构成形式、语法功能和表义特征等角度进行全面描写。 名词重叠式 普通话中的名词主要是a a 式重叠,是表亲属称谓的名词和少数普通名词的 重叠。而应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形式多样,数量丰富。其熏叠式主要有a a 式、 a a b 式、a b b 式、a a b b 式、a b c c 式。 1 应县方言名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 1 1 a a 式 1 11 基式a 是单音节名词性语素或词 11 1 1 基式a 是单音节名词性语素,重叠构词。这种重叠在普通话中也大量 存在,多是一些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或部分普通名词。应县方言此类重叠式有自己 的独特范围,普通话中的部分重叠名词,在应县方言中则不用重叠名词表示。如: 目前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同一指代在应县方言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使用不同的 亲属称谓,即同一指代有多个称谓。如:普通话中的“爸爸”,应县方言3 0 岁以 上的人称为“大大”,3 0 岁1 2 岁之间的人多称为“爹”,1 2 岁以下的儿童多称 为“爸爸”。而且“大大”和“爹”在应县方言中的使用范围逐步缩小,“爸爸” 的使用范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应县方言中部分重叠名词,在普通话中则不是重叠名词。如 l 应县方言妗妗姨姨婶婶 姥姥 普通话舅妈姨妈叔母外婆 1 1 1 2 基式a 是表时间或空间的单音节名词,重叠后,表遍指或逐指。普通 话中也有这类重叠式名词。如: 家家户户天天分分秒秒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 1 1 3 基式a 是单音节名词,重叠后,意义发生改变,且后一个语素往往要 j l f - l 。如 止 哺乳动物,体型粗壮牛牛儿体积微小的昆虫 楼楼房楼楼鸽子 胯上胁下的部分,在身体的中 腰腰腰儿棉背心 部 眼眼睛眼眼儿d , - f l 扑克牌等纸牌;用木板、金属 牌牌牌儿 泛指扁而薄的东西。 片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志 面泛指小麦、玉米等磨成的粉面面儿粉末 嘴 指人或动物的口腔器官 嘴嘴儿器物的内外流通处 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书上或图片上的有 人人人儿 言的高等动物关人的图案 1 1 1 4 基式a 是单音节名词,重叠后,概念义不变,增加了“小巧、可爱” 的色彩,表“小称”。重叠式a a 中的后一个词多要儿化。此类重叠属构形重叠。 单音节名词多可独立成词或做词根和“子”缀一起构成名词,表泛指或统称。如: 碗碗儿一碗桶桶儿一桶盆盆儿一盆勺勺儿一勺子盘盘儿一盘子碟碟儿 一碟子裤裤儿一裤子 112 基式a 是单音节动词性语素,重叠后,构成名词。后一个语素多要儿 化,增加了小巧、可爱的色彩。此类单音节动词性语素也可做词根和“子”缀, 构成名词,表泛指或统称。如: 铲铲儿一铲子刷刷儿一刷子盖盖儿一盖子擦擦儿一擦子扣扣儿一扣 子 1 1 3 基式a 是单音节形容词性语素,重叠后,构成名词,后一个语素多要儿 化,增加了小巧、可爱的色彩。这类名词在应县方言中数量相对较少,且多用名 词性定语修饰。基式a 也可做词根,和“子”缀组合成词,与重叠式名词的差别 主要表现在语体色彩上,“子”缀词书面色彩较浓,重叠式名词口语色彩较浓。如: 尖尖儿:物体的顶端,如:山尖尖儿、刀尖尖儿 弯弯儿:物体的拐弯处,如:炉桶弯弯儿 方方儿;药方,药方方儿 1 14 基式a 是单音节量词性语素,重叠后,构成名词,后一个语素a 多儿 化。此类单音节量词部分可加“子”尾,构成名词,表泛指或统称。如: 本本儿:本子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 把把j l :器皿上用手可以握的地方,统称为“把子” 枝枝儿:小树枝 包包儿:装东西的小袋子。 窝窝:玉米面蒸制的内空外实的圆锥形食物 片片j l :用糕面蒸制的椭圆形食物。 12a b b 式 a b b 式名词在应县方言中数量丰富,就其内部结构而言,可分为三类: 1 2 1a b 可独立成词,后一个语素b 重叠,且b 多儿化,属于习惯性重叠。 重叠后,词的概念义没变,但是增加了“细小”、“可爱”的形象色彩。如: 油点点几花袄袄儿鞋带带儿布条条儿桌腿腿儿菜汤汤儿药水水 儿牛车车儿 1 2 2 a b b 是一个整体。a b 不可独立成词,a 是形容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 b b 多是重叠式名词,a 修饰、限制b b ,合成一个新的复合名词。如: 洋娃娃鸡冠冠 面人人儿灯捻捻儿 此类a b b 重叠式名词有很大的灵活形性,由于a 是表修饰、限制的语素, 因此可用同属性的语素加以替换,进行再生。如:与“牛车车儿”类似的名词, 还有“马车车儿”、“驴车车儿”、“骡车车儿”;与“石凳凳儿”类似的还有“木凳 凳儿”、“铁凳凳儿”等。 部分a b b 式名词,a b 是核心语素,不可独立成词,重叠后构成复合词,a b 也可和“子”尾复合成词。重叠属于构词法。如: 石凳凳儿( 石凳子)案板板儿( 案板子)粪牛牛儿( 粪牛子)铁钉钉 jl ( 铁钉子) 1 2 3a b b 重叠式专有名词,其结构必须是一个整体,不可拆分,a b 不可独 立成词,b b 也不可独立成词。如: 酸溜溜:沙棘,长满刺的植物,冬天上面会结满成串的黑豆大小的橙色颗粒。 这种树和它结的果实都可叫酸溜溜。 毛莠莠:一种特定植物开花后结出的毛茸茸的穗子。 碗资资:碎碗片 1 3a a b 式 a a 是重叠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和表类别的名词b 一起组合成 偏正式的复合词,部分a a b 式名词的第二个重叠语素a 可儿化,有些名词的最 后一个语素b 可jl 化。这些名词多具有形象、可爱的色彩义。如: 娘娘腔琉琉球金金儿纸 跳跳板儿蹦蹦球温温儿水朦朦雨悄 悄儿话咕咕虫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 4 a a b b 式 a a b b 式名词的构成可分为两类:或是由预个单音节词的重叠式a a 和b b 合成;或由双音节名词a b 重叠而成。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a ”、“b ”属于同一 意义类别,组合成词后泛指某一类事物。如: 缸缸钵钵坛坛罐罐公公婆婆碗碗盏盏眉眉眼眼 驴驴马马蹄蹄爪爪花花草草糕糕片片肠肠肚肚 2 名词重叠的语义特征 应县方言名词丰富复杂的重叠现象,在语义特征上也呈现出多样性。我们通 过对重叠式名词的基式和重叠式的比较,对重叠式表现的语义特征分析如下: 2 1 基式与重叠式名词语义基本相同。 21 i 一些衷亲属称谓的单音节名词性语素,重叠后意义不变。如:妹一妹妹、 哥哥哥、舅一舅舅 2 1 2 单音节名词重叠后,意义未发生根本改变,重叠儿化后,表“小称”。 如;桶桶儿盆盆儿勺勺儿 2 1 3 部分a b b 重叠式名词,重叠后,词义基本不变,增加了“细小”、“可 爱”的形象色彩,不重叠不成词。如:骡车车儿、菜汤汤儿、板凳凳儿 z 2 重叠后,词义内涵扩大,主要包括两类: 2 2 1 表时间或空间的单音节名词重叠后表遍指或逐指,使所表达的空间扩 大或时量延长。如: 天一天天年一年年户一户户家一家家 2 2 2a a b b 重叠式名词,重叠前基式a a 、b b 或a b 指具体事物,重叠后, 泛指某一类的事物。如: 坛坛、罐罐坛坛罐罐( 指各种家用的放置东西的器皿) 花、草一花花草革( 泛指赏心悦目的植物) 2 3 重叠后意义发生转移,主要包括: 2 3 1 单音节名词重叠前后,意义不同,如: 牛:家畜一牛牛儿:昆虫头:人的生理器官一头头儿;领导 2 3 2 基式是单音节动词,重叠后意义由原来的表示动作行为转指与动作行为 有关的对象。如: 垫一垫垫儿刷一刷刷儿铲一铲铲 2 - 3 3 基式是单音节量词,重叠居意义由原来的表示计量的单位转指和该计 量单位相关的物体,如: 窝一窝窝本本本儿片一片片儿( 糕匝制成的片状食物) 3 重叠名词的句法功能 应县方言语法研究 与普通名词相比,重叠式名问的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语法功能与普通 名词基本相同,都可做句子的主语、定语、宾语,如: ( 1 ) 过大年的时候,家家外头挂得红灯笼。( 做主语) ( 2 ) 这个楼楼的翅膀折断啦。( 做定语) ( 3 ) 稀粥里头有个小牛牛儿。( 做宾语) ( 4 ) 那个男的说话那娘娘脏,真是难受。( 做主语) ( 5 ) 这会儿我们那儿有的厂子做酸溜溜罐头。( 做定语) ( 6 ) 我爸爸给我买了可多琉琉球。( 做宾语) ( 7 ) 我姥爷赶的牛车车儿可稳哩。( 做主语) ( 8 ) 这个洋娃娃的农裳脏得不行啦。( 做定语) ( 9 ) 我习惯用温温儿水洗脸。( 做宾语) ( 10 ) 这孩子的眉眉眼眼长得那喜人的。( 做主语) ( 1 1 ) 把这些个肠肠肚肚里头的脏东西打折干净。( 做定语) ( 1 2 ) 快把那些个坛坛罐罐都给咱搬走。( 做宾语) 二形容词重叠式 应县方言形容词的重叠式十分丰富,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重叠式a a 式、a b b 式、a b a b 式、a a b b 式外,还有x a x b 式、a x b b 式、a 了个a 式。 1 应县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结构形式 1 1a a 式,基式a 多为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 与普通话相比,应县方言形容词重叠式a a 的特殊之处在于:应县方言a a 式,后一个形容词必须儿化,才能重叠构形。如: “好好儿”、“高高儿”、“硬硬儿”、“胖胖儿”、“绵绵儿”、“亮亮儿”、“光光 儿”、“瘦瘦儿”、“紧紧儿”、“松松儿”、“馋馋儿”、“甜甜儿”、“近近儿”、“远远 儿”、“多多儿”、“全全儿”等等。 也有极个别单音节名词重叠后意义改变,词性也改变,构成形容词。如: 木木儿:指水果的肉很硬,不容易咬动,水分也少,一般用来形容梨。 1 2a b b 式形容词的构成形式具体可分为三类: l | 2 1a 是单音节形容词,有实在意义,如:“尖、圆、满、齐、烂、软、热、 冷、香、甜”,b b 是叠音字,只记音,没有实在意义,不能独立成词,只能附着 西南师范丈学硕士论文 在a 之后,起描写限制作用,属构词重叠。如: 尖溜溜、软蔫蔫、硬梆梆、红蛋蛋、慢悠悠、紧绷绷、脆生生、干生生、滚 腾腾、满腾腾、齐刷刷、嫩茵茵、干巴巴、圆乎乎、蔫乎乎、热乎乎、俊蛋蛋 1 2 2 a 是单音节名词,有实在意义,b b 为叠音字,只记音,不能独立成词, 附着在a 之后,对其进行描写限制和说明及成词作用,属构词重叠。如: 瓷定定( 形容东西像瓷一样结实) 、毛漉漉( 形容动物全身是毛的样子) 、肉 菜莱( 形容人长得非常胖) 、水灵灵、血混混 1 2 3a b 为双音节的复合形容词,后一个语素b 重叠,表“程度加强”,属 于构形重叠。如: 亮堂堂、甜腻腻、明晃晃、光溜溜、阴森森金灿灿 上述三类a b b 式形容词,不管记音字b 的本读如何,重叠后,前一个b 变 读为上声,后一个b 变读去声。 l _ 3a b a b 式 a b a b 式的基式多为偏正结构或主谓结构的双音节形容词“a b ”,此类重叠 没有构成新词,而是使原来的形容词程度加强,属于构形熏叠。如: 干冷干冷漂白漂白嫩绿嫩绿苦威苦咸血红血红冰冷冰冷血阴血 阴笔挺笔挺蜡黄蜡黄死沉死沉 14a a b b 式 a a b b 式的基式a b 多为并列结构的形容词,重叠后未构成新词,使形容词 的程度增强,属于构形重叠。重叠后的a 和b 均读轻声。 大大方方、干干静静、平平安安、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高高大大、耐耐实 实 a b 也可以是用词缀“圪”构成的派生名词、动词、形容词,重叠后为a a b b 式形容词。如: 圪圪晃晃、圪圪摇摇、圪圪蛋蛋、圪圪歪歪 总的来说,a a 式、a b b 式、a b a b 式、a a b b 式重叠形容词在普通话中大 量存在,虽然普通话和应县方言重叠式具体的构词语素和词义有所不同,但其语 法意义和句法功能基本相同,这里不作赘述。 1 占x a x b 式 x a x b 式形容词,“x ”为构词词缀,它们多由应县方言的典型词缀“圪”、“忽” 承担,a 、b 为同义、近义语素,或为单纯表音字。此类重叠属于构词熏叠。如: 圪脊圪蛋:指东西的表面不舒展,忽高忽地 圪眯圪处:形容老人视力不好,眯着眼睛看东西的样子 圪扭圪撵:指说话、做事、走路等故意摆架子,不直爽 生墨直壹堡堡堕塑 圪摇圪晃:形容物体来回摇摆的样子 忽叽忽能:指东西质量不好,很脆弱,经不起折腾,应县话也可以说“很能” 1 5a x b b 式形容词, a x b b 式形容词,是在重叠式形容词“a b b 式”中插入构形中缀“圪”、“不” 或“忽”形成的,表“程度进一步加强”。不管b 本读如何,重叠式中后一个b 都变读为上声。如: 绵圪洞洞、水圪灵灵、沉圪甸甸、齐圪棱棱、甜圪腻腻、黑圪洞洞、软不叽 叽、蓝圪茵茵、喜圪茵茵、明圪晃晃、愣不兴兴、红圪瞪瞪、凶圪巴巴、软忽能 能、甜忽几几、能忽几几、寡不叽叽、光不溜溜、酸不几几、灰不楚楚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a c c 式中都可插入中缀,有些a c c 式形容词结合非常 紧密,不能在中间插入其他成份。如:毛漉漉、俊蛋蛋、尖溜溜、硬梆梆 1 ja 了个a 式 1 h 1a 是单音节形容词,“a 了个a ”式是一个整体,表形容词程度的加强, 属于构形重叠,此类形容词熏叠式可用程度副词“可”修饰。如: i b 了个旧、脏了个脏、坏了个坏、贱了个贱、破了个破、烂了个烂、亮了个 亮、酸了个酸、好了个好、寡了个寡、粘了个粘、歪了个歪、咸了个咸 少数双音节形容词也可用于这个构形重叠格式,形成a b 了个a b 式。如: 便宜了个便宜、嫩绿了个嫩绿、软忽了个软忽、圪溜了个圪溜( 圪溜:弯曲) 1 1 2 a 也可以是单动词,重叠后,表示“动作持续、重复”的语法意义。 此类单音节动词多是非短暂的、可延续的,表动作行为的动词。“a 了个a ”动词 重叠式也属于构形重叠。如: 补了个补、修了个修、学了个学、穿了个穿、拧了个拧、锄了个锄、骂了个 骂 “a 了个a ”动词重叠式在句中主要做谓语,常用副词“可”修饰。如: ( 1 ) 看那个孩子可怜的,衣裳可补了个补( 表示衣裳破得很厉害,补了很多 次) 。 ( 2 ) 这女儿可学了个学( 表示学习动作的持续,不停的学) ,呀没考住大学。 2 重叠式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应县方言a a 式、部分a b b 式、a b a b 式、a a b b 式、a x b b 式属构形重 叠,重叠后,表示“程度加强”,不可用程度副词“很”、“非常”、“可”等修饰。 如: 宽宽儿、高高儿、水灵灵、黄灿灿、冰冷冰冷、大大方方、棉圪洞洞 “a 了个a ”式重叠后,也表示“程度加强”的语法意义,但可以用程度副 词“可”修饰。如: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可) 坏了个坏、( 可) 烂了个烂 部分a b b 式和x a x b 式属于构词重叠。此类重叠式形容词形象生动,表事 物或现象的情状形态,不可用程度副词修饰。如:净蛋蛋、粘乎乎、圪扭圪撵、 忽叽忽能 3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 3 1 形容词的构形重叠,表示“程度加强”的语法意义,多不可用程度副词 修饰。构词重叠的形容词是状态形容词,也不可用程度副词修饰。 3 2a a 式形容词在句中可作定语、谓语、状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