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雯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雯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雯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雯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雯及其诗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吴雯及其诗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0 l n o r t hf ua n ds o u t hw u b u tt h ep r e s e n tq i n gd y n a s t y p o e t r yr e s e a r c h e rs t u d i e st oh i m a r ev e r yf e w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l l e c t e da n d r e o r g a n i z e dt h ew uw e np o e t r y t h eb i o g r a p h i c a l c h r o n o l o g ya n do t h e rr e l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g o a li se l a b o r a t e sh i sl i f es t o r y t h et h o u g h t e v o l u t i o n 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c h a r m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sw e l la sh ea n d w a n gs h i z h e nc o n t a c ts i t u a t i o na n ds oo n t h i sa r t i c l ep r e p a r e st a k et h ef o u rb o o k s w a n t st h i s l o t u sf o r e i g nc o l l e c t i o n a sa t e x t a n a l y z e sw uw e n ss c e n e r yp o e m t h e l i v e l i h o o d o ft h ep e o p l eh a r d s h i pp o e m t h e l i b r a r yl i f ep o e ma n dt h et h i n ko ft h e h o m e t o w na n df a m i l ym e m b e r sp o e t r y s 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f r o mt h ep o e t r ys t y l e e l a b o r a t e st h ep o e tp o e t i c st oi n h e r i tr e l a t i o n a la n di t ss t y l ed i s t i n c t i v eq u a l i t y a n dh a s m a d et h es h a l l o we l a b o r a t i o nt ow uw e na n dt h ep o e t r yh i s t o r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 t r i e sh a r dt o c a u s eu sh a st ow uw e na n dt h ep o e t r yb ya l lo v e r a l la s s u r a r l c e k e y w o r d s w uw e n p o e t r y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i i i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本文重点研究清初著名布衣诗人吴雯及其诗歌 全文分为绪论 五个章节和四 个附录 现将文摘录于下 绪论 分四部分 1 选题的缘由 2 吴雯研究综述 3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4 选题的创 新之处和创作性成果 第一章研究吴雯的生平思想 分四节 第一节考述吴雯生平 吴雯 字天章 号莲洋 又号玉溪生 山西蒲州 今永济 人 清初著名诗人 清顺治元年甲申 1 6 4 4 生于辽东 康熙三年甲辰 1 6 6 4 吴雯怀着建功立业的 梦想携诗北上拜访其父挚友 康熙十八年己未 1 6 7 9 吴雯应试博学鸿词科报罢 康熙十九年庚申夏 1 6 8 0 吴雯出外游历山河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1 7 0 4 五月二 十七日辞世 享年六十一岁 第二节为吴雯思想嬗变历程 吴雯生活在一个王朝更迭 由乱到治 风雨初霁的时代 他从小受到中国儒家 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人生观基本属于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 因而他希翼入仕有所作 为 但随着一次次的求仕失败 吴雯的思想也经历了很大变化 由胸怀建功立业的 大志到求仕之心逐渐变得淡泊 隐居避世之心渐渐强烈 再到最后的倦游返乡 归 隐中条 从中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到吴雯这个不得志的士子思想嬗变历程 第三节介绍吴雯性情志趣 本节从吴雯诗歌及其友人的著作中总结出吴雯独特的性情志趣 1 拙于时事 性情孤高 2 喜游山水 素心恬淡 3 求知若渴 虚怀若谷 4 关爱民生 胸怀 天下 第四节为吴雯与王士祯的交游考 吴雯一生交友甚广 其中他与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的交游最值得关注 因为王 士祯对吴雯的人生观的形成和所取得的诗学成就影响最大 本节分为吴雯和王士祯 的交游历程 二人友情建立的基石以及王士祯对吴雯的重要影响 v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为吴雯诗歌的思想内容 吴雯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诗 民生疾苦诗 书斋生活诗 思家念亲诗等几个 类别 本章就这几类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研究 第一节为吴雯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情寄山水 付诸诗咏 是历代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当然吴雯也不例外 在其 莲洋集 中 山水田园诗占有很大比例 他的隐逸诗 送别诗 记游诗等诗歌中 都有对山水田园的描写 这些诗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节着重 从其山水田园诗中的佛道情怀 隐逸情趣 离愁别绪三方面去深入研究 从中可以 看到他诗中山水和田园的完美交融 从而领略到他异彩纷呈的精神世界 第二节为吴雯民生疾苦诗的思想内容 吴雯出身没落官僚家庭 自小受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 再加上他一介布衣 这 些就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 并抱有真挚深厚的感情 具有一颗 仁慈悯民之心 在其诗中有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 有同情人民生活的 艰辛和悲苦 有谴责统治者的压迫和无所作为 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本节力图 展示诗人的爱民忧民之心 第三节吴雯书斋生活诗的思想内容 历代文人为了求取功名 努力博览群籍 所以诗集中有反映他书斋读书生活和 书生情趣的诗歌 这些诗颇似读后感文体 在他品评历史人物 感叹人世际遇的同 时 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悲 第四节吴雯的思家念亲诗的思想内容 吴雯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离乡背井在外漂泊 再加上山川阻隔和交通不便 自 然会产生思念亲人 想念家乡的情感意绪 本节通过对这类型诗歌的研究 可以看 到吴雯在爱家庭 爱亲人 爱家乡方面的真诚亲切 第三章探究吴雯诗歌的艺术成就 数千年文化史料的积累为吴雯的诗歌创作提供足以借鉴的丰富经验 再加上其 渊博厚实的学识 不俗的作诗能力 一代宗师的教化 力求出新的不懈追求 使吴 雯既吸取了古人和当代名家的长处 诗歌颇得神韵精髓 又自出机杼而不拘泥于师 学的独特风格 本章分四节 第一节写吴雯诗歌的继承和创新 主要写吴雯诗歌所表现出来的 唐韵风骨 以及继承其师王士祯神韵精髓的 学 并在此基础上自己的 创 第 谬 1 i 中文文摘 二节写吴雯诗歌所蕴含的浓厚文化意蕴 第三节写吴雯诗歌体裁多种多样 第四节 写吴雯诗歌词语锤炼精当 第四章论述吴雯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 吴雯及其诗歌在后来的文学史中一直没有给予广泛的关注 而且历来的文学史 家似乎对吴雯及其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探讨 本章先考述 当世及后世名家对吴雯诗歌的肯定性和否定性评价 并从政治 诗学 个性三方面 分析其诗歌弊病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原因 最后论述吴雯被当代文学史所忽视并对其 错误定位的原因 第五章为结语 本章以精炼的语言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 吴雯一生诗作颇丰 流传下来 的也很多 本文结合吴雯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对吴雯的诗集进行分析研究 进而使 我们对吴雯诸多方面的研究达到一定高度 抛砖引玉 引起更多的人们对他的关注 使其研究更加全面 力图还原诗史原貌 最后论述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附录有四 l 吴雯年谱考略 通过对各种相关材料的收集 以翁方纲 莲洋吴 徵君年谱 为轴 对吴雯的事迹作一简编 2 吴雯诗集的版本流传情况 主要考述 吴雯 莲洋集 版本在后世流变状况以及各个版本的优 缺点 3 现存吴雯撰 评 的古籍善本书目及其所藏之处 供后来研究者参阅 4 吴雯交游的部分人物一览表 包括部分交游人的字 号 著作等简略情况 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些许方便 i j 目录 摘要 a b s t r a c t 中文文摘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吴雯研究综述 v 1 三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3 四 选题的创新之处和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吴雯的生平思想研究 第一节吴雯生平考述 第二节吴雯思想嬗变历程 一 携诗求仕怀大志崇佛爱道显真性 二 归心日增报罢后仕意渐淡豪游中 三 归隐田园得其乐潜心佛道解其忧 第三节吴雯的性情志趣 5 8 1 3 1 7 一 拙于时事性情孤高 二 喜游山林素心恬淡 2 1 三 求知若渴虚怀若谷 2 1 四 关爱民生胸怀天下 2 2 第四节与王士祯的交游 2 3 一 吴 王交游历程 二 吴 王的友情基石 三 王士祯对吴雯之影响 第二章吴雯诗歌的思想内容 2 3 3 2 3 5 第一节 山水诗的思想内容 m 3 5 i x l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山水诗中的佛道情怀 3 6 二 山水诗中的隐逸情趣 三 山水诗中的离愁别绪 第二节民生疾苦诗的思想内容 3 9 4 4 一 第三节书斋生活诗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思亲念家诗的思想内容 5 1 第三章吴雯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诗风的继承和创新 5 5 一 从师但不拘于师 二 学古但不泥于古 9 第二节文化意蕴浓厚 6 2 第三节体裁多种多样 6 3 第四节词语锤炼精当 6 3 第四章吴雯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结语 7 3 附录1 吴雯年表考略 7 5 附录2 吴雯诗集的版本流传情况 附录3 现存吴雯撰 评的古籍书目及其藏处 8 9 附录4 吴雯交游部分人物一览表 9 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1 1 5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x j 绪论 绪论 清代是古代诗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辉煌时期 诗歌创作在数量超过任 何一个朝代 作为诗选本的 晚晴移诗汇 就选入六千一百余位诗人的两万七千余 首诗作 上至皇帝亲王 下至僧尼歌妓 作者遍布各阶层和各行业 足见诗歌普及 程度之空前 清初诗坛也是诗家辈出 吴雯便是其中之一位 一 选题的缘由 吴雯传世诗作颇丰 对吴雯生平 著作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对清初三晋文人的 创作情况有更深层的挖掘和完善 吴雯一生未仕 却因学识渊博 诗才卓逸而与傅 山并称三晋的 北傅南吴 且得到王士祯 朱彝尊 赵执信 陈维崧 王苹 陈 廷敬 沈德潜等名人学士的高度推崇 其诗集曾出现过一刻于吴中 再刻于都下 三刻于津门的盛况 足见其在当时诗坛上的声誉显赫 他还与同时的李雯 田雯推 称 三雯 光绪七年 张之洞在太原建四徵君祠 将吴雯与傅山 阎若璩 范都 鼎合祀 称 晋士楷模 其诗集 莲洋集 被收入 四部备要 中 历来评价都 颇高 是研究清诗的重要文献 遗憾的是目前除了期刊上几篇简介性文章之外 还 没有专门研究吴雯的专书 所以对于吴雯及其诗歌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意 义 故本文选择吴雯及其诗歌作为研究对象 二 吴雯研究综述 对吴雯及其诗歌 前人有褒有贬 且褒多于贬 无论褒贬 都明显多于当今的 评论 吴雯的恩师王士祯称其诗歌风格殆不减杨廉夫 并认为得其诗学精髓 称赞 吴雯是清初第一 仙才 且诗风 古澹闳肆 得古作者精意而自成一家之言 灼 傅山为山西阳曲 今太原市 人 太原位于山西中部 吴雯为山西蒲州人 今永济市 永济位于山西南部 故有 北傅南吴 之称 清朱庭珍在 筱园诗话 卷二 国初遗老 山西顾宁人 傅青主二征君 此说不确 切 清诗话续编 收有 筱园诗话 末加注一条 按顾炎武字宁人 乃江苏昆山人 非山西人 康熙十七 年诏举博学鸿词时 顾炎武在山西 但是当时真正与傅山同为山西籍而又齐名并称 北傅南吴 或 二征君 的诗人应该是吴雯 朱庭珍盖以此牵连而致误 o 孙殿起 贩书偶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2 年 第3 3 4 页 l r r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可传于后者也 赵执信认为吴雯诗 风骚适榛芜 挥刃侔神工 认为可比拟 温庭筠 且在 谈龙录 中云 千顷之陂 不可清浊 天姿国色 粗服乱头亦好 皆非有意为之也 储水者期于江湖 而必使之潆洄澄澈 是终为溪沼耳 自矜容色 而故毁其衣妆 有厌弃之者矣 免于此者岂唯吴天章乎 沈德潜完全赞同赵之 评价 沈在评洪界诗歌成就时云 渔洋及门中 在吴天章之下 余子之上 应以 可传许之 言外之意是吴雯在渔洋门下的数以千计的诗人中诗才名列第一 朱彝 尊认为吴雯是继元好问之后三晋著名诗人 可和屈大均并列 陈廷敬则认为吴雯的 诗作可以和高适 刘长卿相媲美 延君寿认为 吴莲洋 五律一体 实在本朝 诸人之上 谢章埏和f f l 同之在他们的诗集中对吴雯也评价甚高 如此赏识之语不胜 枚举 当然也有批评者 朱庭珍和康发祥在其诗话中对吴雯诗持部分否定态度 多 也击中其弊 无论是褒还是贬 至少说明 清代学者对于吴雯还是给予极大的关注 对其诗集研究也是取得一定成果的 近年来 学术界关于吴雯及其诗歌的研究明显不足 只有山西古籍整理委员会 整理的 莲洋集 点校本以及零星的几篇简介性文章 在高校通用的 袁行霈本 等 中国文学史 教材中 未见其被关注 甚至都未提及 他的优秀诗作也未被选 取 在朱则杰 清诗史 严迪昌 清诗史 刘世南 清诗流派史 等专门研究 清诗史的著作中对吴雯虽有所涉及 却都篇幅很短 没有深入的剖析研究 但这至 少说明 吴雯开始为清诗研究的专家所关注 这是可喜的信号 总体而言 目前对 吴雯的研究还大多把他作为王士祯的陪衬而贬低其诗歌的文学价值 这也正是 四 库总目提要 所说的那种 俗见 即认为吴雯完全是依靠王士祯而获得名声 这 种 俗见 直至今日仍然存在 致使人们对吴雯一直持有这种错误定位 论文方面 专门论述吴雯的文章笔者见到的寥寥无几 其中以孟肇咏先生为代 表 如1 9 9 9 年发表的 诗仙吴雯和他的 和 诗仙 吴雯诗作的艺术特 色 主要着眼论述吴雯诗歌的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虽然观点新颖 不过因篇幅短 小而影响对诗作的深入把握和论证的充分严密 张梅秀1 9 9 6 年发表的 吴雯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3 年 第1 1 9 页 赵执信 饴山诗集 卷十六 怀旧诗 引自吴雯 莲洋集 附录 四部备要本 上海 上海中华书局 第l l 页 赵执信翁方纲著陈迩冬校点 谈龙录石洲诗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1 年 第1 6 页 张维屏编撰陈永正点校 国朝涛人徽略 卷十四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 0 0 4 年 第2 1 7 页 o 延君寿 老生常谈 引自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 清诗话续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 8 2 8 页 习j 绪论 集 版本述略 条理很清晰 但也是存在受期刊篇幅局限的问题 许多版本研究的 不是十分详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学者对吴雯研究的忽视 这不符合清初诗学 史发展的真实情况 所以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清代诗歌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清代初期涌现出如王士祯 赵执信 朱彝尊 施闰章等一大批著名诗人 对他们当中任何一位进行研究都有着 重要的文学意义 限于自己的学识 我选择了吴雯这样一个诗作颇丰却被当代清诗 研究学者忽视的诗人 从吴雯的生卒年来看 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 清初康熙一朝 前后五十余年 因此对其人及其诗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 先 可以使我们看到清初诗坛一部分布衣文入学士艰难的生存状态和不屈的心路历 程 从一个侧面窥见清初文化史之一斑 其次 可以使我们在领略当时风靡诗坛的 神韵诗风的同时 也看到迥异于神韵诗风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 这样就会更加比较 全面地了解清初诗坛的真实状况 再次 从当朝及后世名家对吴雯及其诗歌的评论 来看 可以看出他确实是清初诗坛的一位杰出诗人 对其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 补了清代诗歌研究方面的空白和缺憾 从而使一些诸如吴雯这样具有诗学价值的研 究对象被当代诗学界所重视 在开阔研究视野的同时 也有利于促进清诗史的重新 建构 另外 吴雯作为当时和傅山齐名的三晋诗人 对他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 挖掘河东的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 总之 对吴雯的研究可以推动清代诗史的研究向 纵深发展 吴雯 王士祯眼中的 仙才 当今对他的关注显然不足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 对其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文围绕吴雯其人及其诗作进行研究 全文分五 章论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吴雯的生平思想研究 第三章 吴雯诗歌的思想 内容 第四章 吴雯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 吴雯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 最后为 结语和四个附录 四 选题的创新之处和创造性成果 由于前人对吴雯的研究比较零散 且大多是着墨于吴雯的诗歌特色方面 对其 他方面涉及不多 就算偶尔有所论及也只是蜻蜒点水 浅尝辄止 有些甚至不尊重 史料 纰漏百出 鉴于此 本文通过全面考查和梳理史书中关于吴雯的一些零散记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载 力图更加完整地呈现出吴雯的生命历程 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相对比较全面而 真实的诗人形象 并且从吴雯的诗作入手 对吴雯的诗学思想及其在诗歌创作方面 的师承和独创成就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这些是前人所未做过的 也是本文的创 新之处 从清代诗学界直到当代诗学界 对于吴雯在清初诗坛上的地位一直存在明显分 歧 其中有褒有贬 有些评论恰如其分 合情合理 但也有些评论失之偏颇 背离 事实 本文在充分尊重诸家观点的前提下 通过结合当时社会背景 诗人性情 诗 坛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对诗人及其诗作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进一步客观评价了吴雯在清诗史上的地位 这是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所在 特别需要值得指出的是 限于自己的学识 有些论断是否合理 能否成立 还 需要后来研究者的检验 一些肤浅 不成熟的观点也有待于方家的批评和指征 l 霞 蔚 露和两个妹妹 母朱氏有节操 抚君及弟霞等 皆成立 国 同时由于孤 贫无力返回原籍 遂寄籍于蒲州 成为蒲州吴氏 家居中条山南的永乐镇 即 春秋魏毕万所封古河中府河东县也 唐相李石 李福 李程兄弟及吕仙岩故里 该地风景秀美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卜居此地 后人便将永乐涧水称为玉溪 另 外 韩愈 司空图 卢纶 杨巨源等名流都曾在此隐居或游览 吴雯 幼明慧 善属文 天资聪颖 勤奋好学 嗜书如饮食 o 少朗悟 记览甚博 尤长於诗 顺治十五年戊戌 1 6 5 8 十五岁的吴雯 补诸生第一 考中后 他似乎看到了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希望 从而 旋食饩益发愤读书 回 闭 门苦读不辍 他 浏览群籍于六经三史外 先秦两汉 下逮六朝 唐 宋 元 明 国按 另一说吴雯生于顺治元年甲申十二月二十二日 公历应为1 6 4 5 年元月1 9 日 待考 圆王士祯 吴徽君天章墓志铭 云 六年 吴允升 授蒲州学正 而王士祯 渔洋文略 卷七 吴临颍墓表 云 顺治七年 就选得蒲州学正 二篇所记之年不同 翁方纲 莲洋吴徼君年谱 认为 盖选蒲州在六 年 到官则在七年耳 国王士祯 吴徼君天章墓志铭 引自钱仲联主编 广清碑传集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 第3 3 9 页 四库提要 引自张维屏编撰陈永正校点 国朝诗人徵略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1 9 7 页 o 王士祯 带经堂诗话 卷五张宗楠纂集娥鸿森校点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3 年 第2 4 4 页 母王苹 吴徵君雯传 引自钱仪吉编 清碑传合集 卷一百三十八 上海 上海书店 1 9 明年第1 7 1 5 页 o 王士祯 吴徵君天章墓志铭 引自钱仲联主编 广清碑传集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 第3 3 9 页 回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列传二百七十一 第四十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7 年 第1 3 3 5 7 1 3 3 5 8 页 西王苹 吴徵君雯传 引自钱仪吉编 清碑传合集 卷一百三十八 上海 上海书店 1 9 8 8 年 第1 7 1 5 页 口王苹 吴徵君雯传 引自钱仪吉编 第十八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7 年 第5 7 8 9 页 o 王士祯 吴徵君天章墓志铭 引自钱仲联主编 广清碑传集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 3 3 9 页 o 赵执信 饴山诗集 卷十六 怀旧诗 引吴雯 莲洋集 附录 四部备要本 上海 上海中华书局 1 2 页 o 翁方纲 莲洋吴徼君年谱 引自吴雯 莲洋集 年谱 四部备要本 上海 上海中华书局 第8 页 翁方纲 莲洋吴徵君年谱 引自吴雯 莲洋集 年谱 四部各要本 上海 上海中华书局 第8 页 o 郑方坤 国朝名家诗钞小传 莲洋诗钞小传 引自钱仲联主编 清诗纪事 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 1 9 8 7 年 第2 9 0 7 页 o 王士祯 吴微君天章墓志铭 引自钱仲联主编 广清碑传集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 3 3 9 页 王士祯 带经堂诗话 卷五 张宗枘纂集藏鸿舞校点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3 年 第1 2 0 页 j 1 j 第一章吴雯的生平思想研究 京的诸文士名流于万柳堂别墅 冯溥久闻吴雯诗名 意欲收到其门下 于是在席间 出扇面向雯索诗 吴雯在扇面上写了两绝旬作为回赠 不作颂语 他这种恃才傲物 不阿附权贵的品格使得王士祯等文士对他更加敬重和钦佩 但也注定了他日后进仕 之路的艰难 三月三十日博学鸿词发榜 吴雯报罢 但他 亦不悔 遂离京归中 条隐居永乐奉母 后再因生计困难 于康熙十九年庚 1 6 8 0 夏出外漫游以求故旧 友人的资助 游食于燕赵齐鲁吴越秦楚 足迹几半天下 其间友人也捐助他成 为贡生 但他毅然丢弃举业 再无任何仕途幻想 抵天津 有知其贫者 假千金 鬻财里中 拙营殖 值大饥 失千金 其人官布政 致之幕下十年以偿称贷 而不 知者谓其负若 但他生性耿直 难作媚态来讨好主人 再加之体弱多病 故经常 困顿而归 吴雯报罢之后 仕途之心淡泊 其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四处干谒的漂泊生 活中度过 所至之处广交当地名流 与王士祯 洪舁 冯班 陈维崧 王苹 赵执 信等当时名家唱和赠答 切磋诗艺 留下许多漫行华章 所写的诗愈多 技巧愈工 诗名也愈大 王苹曾云 四十年来 布衣诗名之盛 倾动四方如徵君者 未之有也 王士祯也誉其为写诗的 仙才 吴雯游历后返回蒲州 在友人张霖的资助下 于 雷首山的郑谷口置一花园 园中种竹 黄梅 橘树等数百株 他在园中构筑草堂 背依雷首山 遥瞻太华山 署名 金鹅馆 恬然自足 有在此终老之志 康熙四十年辛巳 1 7 0 1 秋 年近花甲的吴雯最后一次出外访友 先到天津晤 赵执信等 最后到京与王士祯相见 论诗唱和如旧 不久就倦游返乡 吴雯有三弟 二妹 其三弟 四弟旱逝 吴雯娶祁氏有子二人 一名江兰 早卒 一名崇厚 蒲 回王苹 吴徵君雯传 弓l 自钱仪吉编 清碑传合集 卷一百三十八 上海 上海书店 1 9 8 8 年 第1 7 1 6 页 o 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 卷六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4 年 第7 3 8 页 国王苹 吴徵君雯传 引自钱仪吉编 清碑传合集 卷一百三十八 上海 上海书店 1 9 8 8 年 第1 7 1 6 页 固王苹 吴徽君雯传 引自钱仪吉编 清碑传合集 卷一百三十八 上海 上海书店 1 9 8 8 年 第1 7 1 6 页 o 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 雪桥诗话余集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 9 9 2 年 第1 0 6 1 0 7 页云 鲁庵方伯由 岁贡起家 官驾部郎中 出为陕西驿传道 wb 迁福建布政使 署云南巡抚 落职家居 筑遂闲堂 一亩园 问 津堂 思源庄 篆水楼 极园亭声伎之盛 天才不羁 性复慨慷 家饶于财 推解不倦 延接名流 一时主其 家者 如姜西溟 吴莲洋 朱竹姹 赵秋谷 查初白 汪退谷 梅定九 洪畴思 王石谷 方百j l 灵皋 朱 字绿 张石松 陆石麟 徐芝仙 王清淮 马清痰 同邑则粱崇此 李大拙 龙东溟 黄六吉 查汉客 飞笺 刻烛 文蒜无虚日 时人拟之月泉吟社 玉山草堂 莲洋曾与鲁庵言志云 我家中条山下 环以玉溪之水 倘 买圃郑谷之口 构草堂十余间 有楼眺远 有亭纳爽 有屋聍书 院种竹数百挺 黄梅数十株 面雷首 肘太 华 徜徉终老 足矣 鲁庵笑不言 居数年 莲洋告归 比抵门 见庐舍顿改 皆鲁庵为构植 一如其所言 莲洋 寄张汝作兄 云 慷慨成高隐 艰难就草堂 买山原所自 高谊不能忘 汝作 鲁庵字也 鲁庵轻 财好士 崇尚风雅 而任侠豪奢 卒因事下狱 家遭籍没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州附学生 亦前卒 后继娶聂氏 有继子名敦厚 孙名逢源 尚幼 家里的窘迫 兄弟 子女的早天使吴雯在晚年开始信佛学仙 用以排解郁积在心中穷苦郁闷之念 康熙四十二年 1 7 0 3 其母以八十二岁卒 他哀痛过甚 于康熙四十三年甲申 1 7 0 4 五月二十七日辞世 年六十一岁 当时正值炎夏酷热之际 可因家境甚贫 数日难 葬 恰遇以侍读督山西学政的汪灏出巡运城 闻讯出俸银三十两 才得以买棺入殓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 1 7 0 6 九月十一日 吴雯葬于蒲州姚温阡 光绪七年 1 8 8 1 山 西巡抚张之洞和提学使王仁堪于省垣令德堂建四徵君祠 以吴雯与傅山 阎若璩 范 部鼎合祀 以为 晋士楷模 永远接受后世文人学士的顶礼膜拜 第二节吴雯思想嬗变历程 吴雯生活在一个王朝更迭 由乱到治 风雨初霁的时代 他从小受中国儒家文 化的熏陶 人生观基本属于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 因此从他走上求仕之路的那一刻 起就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 兼济天下 的职责 所以在 白头愁易得 青眼世难逢 不寐 的残酷现实面前 仍然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济世之志 时刻提醒自己 丈夫事业须早立 莫使蹉跎成白头 吴门逢春感赋 深信 丈夫非偶然 会 有得意时 赠张子同学 儒家这种积极用世之道使他不知疲惫地去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而努力拼搏 而 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又注定了他必须登科进仕才能实 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吴雯在其前半生大部分时间都执着于仕途 企求为官 在吴雯 的诗歌里 我们可以看到他崇高理想和残酷现实相冲突所激起的心灵振荡 同时我 们也可以完整地看到吴雯思想嬗变的心路历程 一 携诗求仕怀大志崇佛爱道显真性 吴雯在康熙三年甲辰 1 6 6 4 赴太原考试失败后 便开始携诗四处求仕 这一 时期他胸怀凌云之志 以努力求仕为主导 经历了 二十年来晓梦空 蓬山弱水信 难通 感伤四绝句 其三 三十年来数益奇 海天惆怅髯成丝 哭张三公路 之丧而送之十首 其一 坎坷的求仕历程 同时他喜游览寺庙道观 体现出崇爱佛 道的自然秉性 翁方纲 莲洋吴徵君年谱 和 莲洋集 四库备要本前附王士祯 所载王士祯 吴徽君天章墓志铭 却云 卒以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七月某 日 缺考 第一章吴雯的生平思想研究 吴雯家境在其父亲去世后急速衰落 吴雯作为长子承担起侍奉母亲和祖母并照 顾幼小弟妹的家庭重任 他自小勤奋好学 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兼济天下 在顺治十 五年 1 6 5 8 补诸生第一后 更加发奋苦读 并在康熙二年 1 6 6 3 客游吴门 作 癸卯岁余吴门作 诗云 两年争一夕 千里羁三吴 入柳风初暖 经梅雪渐无 江云潮翡翠 海月 滂珊瑚 为报东门外 春田近可组 康熙九年 1 6 7 0 吴雯再下吴门 有 将再之吴门四首 其中两首 无端浪迹入吴天 弹指风光已七年 可奈壮游终未已 东南山水又因缘 迢递关门唱五噫 那能佳丽减乡思 可怜也有凌云笔 只与吴侬较竹枝 前首诗描写吴门在岁除时候的独特景色 当时诗人只有二十岁 年轻气盛 仕途还 没有遭遇任何坎坷 所以诗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忧伤情绪 七年之后 诗人再次 浪迹吴门 经历了康熙三年 1 6 6 4 考试的失败和多年四处漂泊的艰难求仕生涯 心境已非七年前可比 表现的是徒有一腔抱负 却壮志难酬 只能和吴侬把弄竹枝 辞赋 心中充满无尽凄凉 这时期 吴雯进行了大量的干谒活动 结交当朝名公官员是其求仕的主要途径 如 寄呈梁大司农 承明曾奉召 玉署喜相存 国士知何忝 尚书道最尊 孤忠通贝阙 素念 托棠村 驻里途方远 鸥鹏翼正骞 愧无将履敬 先得下堂言 荐祢书仍在 投琼语更温 何曾分得丧 端不异寒喧 座席春风接 长途夏雨繁 看花怀画 省 折柳记青门 岂待无相识 方知感旧恩 这首诗是吴雯写给当时在朝中任尚书的梁清标 梁清标 字玉立 号蕉林 河北正 定人 家族世代为官 他是明崇祯十六年进士 康熙五年调任礼部尚书 刑部尚书 户部尚书 后授光禄大夫 保和殿大学士 诗中表现了诗人希望梁尚书能够像孔融 推荐祢衡一样荐举他 流露出其急切的求仕之心 再如 古意柬徐胜力 美人艳南国 颜色如朝霞 咋来耶溪上 妒煞芙蓉花 秦珠随月满 越练 逐风斜 独慕孤高义 今年尚浣纱 徐嘉炎 字胜力 号华隐 浙江秀水人 幼警敏 强记绝人 康熙十八年因户 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列传二百七十一 第四十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7 年 第1 3 3 4 4 页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部侍郎于可托荐 以国子生应试博学鸿词 授检讨 累擢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 充三朝国史及会典 一统志副总裁 这首诗是吴雯孤舟南下途经耶溪时所写 诗中 诗人用西施的貌美来比喻自己的才华 但却因注重自己的操守 所以至今只能沦落 于民间而不受重视 流露出希望徐胜力爱才荐贤 再如 宿吴山寺楼简严灏亭先生 萧萧暮雨急寒榛 独倚高楼少四邻 江上鼋鼍悲鼓角 下方灯火散星辰 梅花何处三更笛 寒食无家万里人 不是相逢严仆射 天涯谁念草堂贫 严沆 字子餐 号灏亭 浙江余杭人 清顺治十二年进士 选庶吉士 先后担任兵 科 吏科 户科 刑科给事中 太仆寺少卿 佥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左副都御史 等职务 最后官至侍郎 性退让 虽践九列 不殊寒素 吴雯在南下钱塘 辗转吴山困顿无助之际 得到过严濒亭的收容和慷慨资助 这首诗是四月初诗人在 登临吴山寺楼 看到眼前所呈现的江南萧瑟凄清的清明景色后所写的 诗中有抒发 漂泊异乡的孤苦穷愁之情 也有对严灏亭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也有希求严灏亭像 严武举荐杜甫一样引荐自己的愿望 沈德潜评曰 一句含三层意 从 万里悲秋 长作客 一联悟出 严灏亭也没有让吴雯失望 数作荐祢书 大似孔文举 谓我天下才 不 止赋鹦鹉 o oiig 吴雯 哭严灏亭 可见严曾多次举荐吴雯 严死后 吴雯再 游吴门 作有 吴门逢春感赋 诗中发出 江上久无严仆射 的感慨 这是对严 灏亭的厚爱铭记于心 也是对再无人真正赏识引荐的无奈叹息 诗中还云 江山 日远路日长 况复飘零岁方暮 镇日思归不得归 江南转眼又芳菲 写诗人飘泊他 乡 眼看又是一年 自己却仍然无所作为 思归故乡却归不得的抑郁之情 又云 百岁能胜几浪游 徘徊独倚仲宣楼 丈夫事业须早立 莫使蹉跎成白头 写诗人 徘徊楼上感悟万千 人生不过百年 能禁得起几次这样的千里浪游 面对岁月的匆 匆流逝 不应该再蹉跎时光 应该趁年少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表现出诗人希望早 日实现抱负的急切心情 再如 呈涓翁 十年幕大药 买山香炉峰 还念四天下 恻然多戚容 独善苦非计 匡济道亦同 早曳尚书履 晓趋长乐钟 苍生皆晏然 功德孰汗隆 功成返白云 再骑双茅龙 o 赵尔巽等撰 清史稿 列传二百七十一 第四十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7 年 第1 3 3 2 7 页 o 沈德潜 国朝诗别裁 引自张维屏编撰陈永正点校 国朝诗人徵略 卷九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 0 0 4 年 第7 0 页 o 沈德潜等 清诗别裁集 i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4 年 第5 8 2 页 第一章吴雯的生平思想研究 诗中诗人虽然对隐遁山林的 独善 生活表现出无限神往之态 但 匡济 的理想 始终没有放弃 依然因心系天下而面露戚容 流露着被举荐的渴望 诗末有诗人 功 成返白云 再骑双茅龙 的人生设计 此类还有 寄吴翁 中 不惜齿牙数延奖 其如小子原空竦 是被不吝赏识的 感激之情 时瞻天际生踌躇 近复遭际百不如 是怀才不遇的悲戚之情 租船 高咏谁相识 应待先生荐祢书 是渴望被举荐的急切之情 吴雯通过对别人的登科进仕流露出的发自内心的艳羡之情 反衬自己一无所成 颇多伤感 如 闻阮亭先生由户部郎中改官侍从二首 琅琊家学本无穷 天挺英姿更不同 事业已闻多际会 文章今始见推崇 宫人尽说元才子 天子频迁待侍中 入直那教早归院 金莲尝撤御筵红 频道新恩下九天 相过特地一欣然 敢云贤人五百里 的有才名三十年 从此但栖天禄阁 不须更算水衡钱 由来奖士元晖癖 犹问人间宝剑篇 这是康熙十七年 1 6 7 8 二月 吴雯闻其师王士祯授翰林院侍读时写的庆贺诗 诗 中赞扬了恩师的家学传承和真才实学 并对恩师能得到朝廷的赏识和提拔表示由衷 的庆贺 羡慕之余反衬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悲叹 再如 赠丁参军荷峰 中 鹏运三千搏暝海 才名尺五动京华 对友人才华 给予赞誉的同时 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友人官运亨通的艳羡之情 反衬自己的一事 无成 内心的伤感不言而喻 再如 秋日简阮亭先生 写恩师 先生金粟身 方绾 紫丝绶 而自己却 文字得闲居 神龙困蝌蚪 空有一腔抱负而无处施展 仕 途的巨大差距反衬出诗人的抑郁之情 同时 吴雯对在官场失势的友人抱以同情和安慰的同时 也是为自己的不遇而 叹 如 潭州遇李屺瞻前辈 夫子罢官久 高怀人不知 相逢湖水上 同过落花时 世事只如此 天涯 何所之 犹能藏斗酒 醉读屈原辞 李念慈 字屺瞻 号劬庵 陕西泾阳人 喜游 好吟咏 顺治十五年进士 以 河间府推官改知新城县 后官天门知县 康熙十八年 荐博学鸿儒科 但未被录用 后遭罢官 两个沦落之人在落花时节于潭州不期而遇 吴雯感概万千 其中有对当 赵尔巽等 清史稿 列传二百七十一 第四十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7 年 第1 3 3 5 5 页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政治世事的慨叹 有对前辈怀才不遇的悲叹 同时也有对自己不幸命运的喟叹 尾联在看似不再过问世事的 夫子 放荡不羁的行为举止中隐藏着一颗忧国忧民的 高怀 之心 作品在写 夫子 遭罢官的背后也包含着吴雯本人对于历史 现实 人生的一种深刻的感受和领悟 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真实境遇呢 诗歌浅中有深 足以令人咀味无穷 吴雯 平生好仙释 有空诸所 有仰青云 睹白同之意 国 在他四处游历时 与僧人 隐士 道士等都有往来 这是他性本自然 崇佛爱道的表现 也是用以弥 合求仕逆境中所造成的心灵创伤 给自己寻找暂时的心理慰藉 可以说 佛道是吴 雯为其落魄人生际遇找到的暂时调适和宽慰的灵丹良药 从中也可窥见诗人的归隐 之念开始萌生 如 摩诃庵 钟声出林表 日上群鸟飞 松际幻空色 花龛影微微 幽人坐煮茗 山僧 朝启扉 欲问无生义 难同中上机 这是吴雯早岁入京游览北京西山所作 庵里的钟声在旭f i 初生时敲响 惊起了林中 栖鸟 微弱的阳光给松林披上幻色 倒出微微的花影 幽人在烧煮茗茶 僧人在开 启庙门 一派富于禅趣的景象 诗人不奢笔墨地对佛寺中独特晨景给予详尽的描写 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寺庙宁静优美景色的赞美和安静闲适生活的神往 另一方面也 表现了诗人疲惫身心找到了暂时的休憩之地 吴雯本性喜好佛道 自然在游览寺庙时少不了留寺听佛 寺院留宿 僧话亦 缕缕 客心方闲闲 始逐钟声去 仍逐钟声还 龙泉庵 我们可以看到吴 雯对佛禅的痴迷 听僧人讲禅可以使诗人暂时忘记烦嚣尘世 心灵获得片刻平静 再如 宿香山寺 浮桥蔓茑萝 空香满风磴 洄洄泉溜滴 坐对前峰暝 松覆阶下石 花坠 云中径 高轩方偃眠 泠泠度独磬 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寺院独特的黄昏幽静之景 诗人对山暝坐 衬托出其心境 的澄清宁静 吴雯这时候的生活方式 俨然一个看破红尘 遁入佛门的僧者形象 再如 圣感寺 中 诗人 陟岭冥心坐 益觉世缘累 感到 人生受驱策 如 马制衔辔 领悟到 岂知万不同 本原但一致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潜意识里已经 王士祯 吴徽君天章墓志铭 引自钱仲联主编 广清碑传集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 第3 3 9 页 0 0 k 一 第一章吴雯的生平思想研究 流露出留恋方外之意 再如 宿圣感同霁仑上人茗坐 写霁仑上人虽然隐居寺庙 过着 饭共野人吃 的生活 但 名仍圣主知 诗中流露出对霁仑上人的羡慕之情 从中可以看出 诗人在向往隐居生活的背后 仍然是一颗热血沸腾的建功立业之心 吴雯与道士也有交往 赠道者四首 其中二首 独坐空山草木香 云深鸡犬听微茫 闲居便可消尘劫 岂但仙家日月长 山色依然太古时 高松亦有万年枝 不知采药人何处 定在溪南又看棋 诗中描写了山林的幽静和道人逍遥自在的闲适生活 在诗人仕途屡次失意之后这种 幽静隔世的自然山林最能引起诗人的无限神往 刘勰在 文心雕龙 情采 中云 志深轩冕 而泛咏皋壤 志深轩冕 指的 是热衷于功名利禄 泛咏皋壤 指的是空吟隐居诗句 全句是指虽然热衷官宦仕途 却违心地高抒隐逸之情 但吴雯并非如此 求取功名和隐居遁世一直是吴雯人生轨 迹的两条主线 其两种情怀皆是指向那建功立业的忠君爱民之心 他怀有 丈夫重 此生 自比山岳高 江皋夕感 的雄心壮志 博闻默识久知名 岂识胸中武库 兵 心铁更同干镆利 从来难料是书生 又题一绝 这是对唐代名士张巡的赞 美 但何尝不是自己真实心迹的流露 为凡夫止酒 中的 莫道胸中多垒块 文章 何足尽功名 表明诗人不甘一生囿于修饰文句之中 而是希望有所功业成就 父亲的早逝使吴雯无门荫庇护 在考取功名无望的情况下 只能寄希望于频繁 的干谒请托 以期可以登第为官 一展经纶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总体而言 吴 雯这时期的主导思想是求官进仕 建功立业 虽然喜爱佛老 时有出世之心 但那 只是受创伤后的心理慰藉而已 二 归心1 3 增报罢后仕意渐淡豪游中 这一阶段是吴雯博学宏辞报罢 开始漫游祖国河山的阶段 这一时期 吴雯在 少年不得志 生计苦随人 少陵悲旅食 杯炙潜酸辛 寒岗作 的坎坷经历 中 求仕之心渐渐变得淡泊 隐居避世的思想开始强烈 出世之念逐渐加深 康熙十八年 1 6 7 9 吴雯应试博学鸿儒报罢 进仕的希望又一次化为泡影 心 中产生了强烈的隐居之念 在同年所作 己未暮春读清凉志遂示皈依之愿 中就表 现了这种倾向 长安久作客 韦曲花无数 懵腾倦游览 闭门类结住 写诗人似 乎已经厌倦四处求仕的漂泊生活 此生纵顽钝 安能但驰鹜 写诗人认识到以自 己顽钝的性情根本不适合跻身官场 菩提不误人 采药中台去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的皈依避世之愿 应考结束后 吴雯就决定归家隐居 在 留别阮亭先生六首 中 有 得失本一致 陶然返旧林 知己期簪绂 闲人爱薜萝 也知无旧业 且复 爱吾庐一 栖岩精舍在 争与习初禅 等 诗中处处表现诗人回归田园之意 再如 贻洪防思 云 不耐悠悠世上名 薜萝深处有谁争 能通彼我间千古 绕着成亏恨一生 广汉何妨贫拆象 壶山窃愿隐樊英 年来真见忘机好 非借云林寄不平 洪舁 字舫思 号稗畦 又号南屏樵者 清代戏曲作家 诗人 浙江钱塘人 传奇 长生殿 作者 吴雯自入京后 常和洪异讨论诗书 因其深谙官场 所以常劝洪 界少言 二人往来甚密 诗中写了诗人希望可以像后汉的樊英一样隐居壶山 远离 尘世不问世事 表现出决计寻返永乐镇隐居之意 洪界也有 赠别吴天章归永乐隐 居五首 送之 其二云 达人异流俗 得失不关心 偶尔应明昭 飘然归旧林 从友人送别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吴雯已经决计归隐山林的坚定意念 康熙十九年 1 6 8 0 夏吴雯因家境贫困 出外漫游以求故旧友人资助 游食于燕 赵齐鲁吴越秦楚 足迹几半天下 在这期间 吴雯写下了许多诗作 其中流露的 厌世归隐之念处处可见 如 宋观察牧仲过悔人早春倡和诗依韵赋赠 虬 乙昔少 年尚驰骋 头颅四十愧朝请 已知不是宰官身 自分常依居士岭 此诗作于康熙 二十三年 1 6 8 4 诗中吴雯年少时建功立业的志向已随着年岁的不断增大和宦途的 屡屡失败而荡然无存 他认清了世事 对官宦仕途已经不抱任何幻想 治国之心和 经世之志变得淡漠 高蹈避世之意变得强烈 再如 简方山先生 浮名久为累 悠悠究何成 因之河山阳 买田事躬耕 春雨苦不足 泽雁 纷纵横 始知饥驱缘 难与造物争 再作京洛游 朱门羞将迎 僻居守寂寞 岂日全坚贞 夫子独爱我 始终无世情 惟此冬秋月 蜻蚓时一呜 骑马特相 过 喜趁今朝晴 大药本无术 至道思乃精 吾欲溯元化 同奏缑山笙 谢重辉 字千仞 号方山 又号匏斋 山东德州人 康熙初年 因被荫而封为中书 舍人 后官刑部郎中 公清节既著 复以直谅多闻 为渔洋推重 名在康熙十子 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 卷六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4 年 第7 3 8 页 o 该诗中注 客春雨中阮翁约看花善果寺 吴雯有 暮春雨中阮事先生招同诸公集善果寺得曲字 作于康熙二 十三年三月 一 f o o 第一章吴雯的生平思想研究 中 有 杏村集 谢重辉和吴雯友善 并极力予以荐举 使吴雯可以应试康熙 十八年的博学鸿词 诗中表达了诗人已经为浮名所累 决定回归田园隐居 却因饥 饿驱使而不得不再作京洛之行 对谢重辉的真心相待表达了感激之情 最后透露出 诗人将要隐居田园潜心学道的想法 再如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 第3 3 9 页 逐流 那 要 师 世 去过 即纯洁之 心 这也注定他会选择性情相投的 素心 之人与之交 如 年来倾素心 警策仰高步 送元彦南归 同客复同好 天涯见素心 春日赠陆文生 传闻又向长安去 为见琅琊道素心 答子文赞府三首 素心人不远 谷口 酗目望 镁春日过访五先遂呈养吾山人二首 其一 今值素心来 或可资舟航 闻鲁庵移关中 为对素心人 陶然畅夙秉 张子招同诸子园饮 先生素心人 大隐托朝缨 筒叶切庵先生 试访素心人 白云更深处 送田雨来编修使中州 从上面列举的诗句中不难看出 素心 之人 其实就是指品行高洁 淡泊名利的 高隐之士 吴雯之所以愿意结交这些高隐之士 是因为吴雯也具有这样可贵的 素 心 品格 共同的性情志趣使他们彼此可以倾心吐胆 以诚相待 三 求知若渴虚怀若谷 吴雯在 与秋谷 西谷两史氏论书 中云 论诗取心声 论书取心画 中声无元气 此中久盘结 从事四十年 岂谓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7 级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一识 眼前有二谷 各持甚深说 问之不以告 似欲自珍秘 余意在积久 百炼纯钩铁 天机自浑成 何待更添设 梅子有熟时 众论汤沃雪 赵执信 1 6 6 2 1 7 4 4 字伸符 号秋谷 晚号饴山老人 青州府益都县 今属山东 省 人 官至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先生诗绝去雕饰 有初日芙蓉 之目 居京师时 朝贵皆愿纳交 而先生性傲岸 耻有所依附 落落如也 故 才益著 望益高 忌者亦益多 圆 康熙二十八年 1 6 8 9 赵执信因在佟皇后服丧 期间观看 长生殿 遭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