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徐世昌出任总统与安福系的盛衰.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徐世昌出任总统与安福系的盛衰.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徐世昌出任总统与安福系的盛衰.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徐世昌出任总统与安福系的盛衰.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徐世昌出任总统与安福系的盛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 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苤盗 重整盘鲎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二b 鞋e t 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并采h j 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 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要 安福国会与徐世昌当选总统均是皖系实施 政治倒冯 方针的产物 尽管安 福国会问世与徐世昌被推举为总统因同出一源在政治上紧紧捆绑在一起 但徐世 昌就任后在国内和平的解决途径 内阁控制权等一系列问题上 与段祺瑞 徐树 铮均无法取得完全一致 与安福国会的关系亦渐行渐远 徐世昌在此后的直皖斗 争中采取不明显偏袒与支持一方的态度 特别是在直皖战争中采取中立立场 成 为皖军败北 段祺瑞被迫下台与安福国会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徐世昌安福国会皖系政治倒冯 a b s t r a c t a n f uc o n g r e s sa n dt h ep r e s i d e n t e l e c tx us h i c h a n ga r e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w a n x i p o l i t i c a li n v e r t e df e n gg u o z h a n g p o l i c yp r o d u c t a l t h o u g hx us h i c h a n g a n dc o n g r e s sb u n d l e dt i g h t l yt o g e t h e ri nt h ep o l i t i c a ll e g i t i m a c y x us h i c h a n gc a n n o tg oa l o n gw i t ha n f uc o n g r e s sb u n d l e do nt h ei d e ao fn o r t h s o u t hp e a c et a l k s t h e t w os i d e sg r a d u a l l y d i v e r g e d x us h i c h a n gt a k e an e u t r a la t t i t u d et oa n f u c o n g r e s s w h i c hb e c o m e s o n eo f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 sf o rt h ec o l l a p s eo ft h ec o n g r e s s k e yw o rd s x us h i c h a n ga n f uc o n g r e s sw a n x i p o l i t i c a l i n v e r t e df e n g g u o z h a n g i i i 引言 一 选题缘起及学术上的准备 1 二 研究方法及思路 3 一 安福国会与徐世昌当选总统均是皖系实施 政治倒冯 的产物 一 袁世凯死后直皖两系的矛盾与斗争 1 二 安福国会的出笼 6 三 徐世昌当选总统 9 二 南北和平问题之争与徐世昌疏远安福系 18 一 南北和平问题之争 1 8 二 徐世昌与安福系渐行渐远 2 2 三 徐世昌的 中立 与安福系的垮台 2 5 一 徐世昌在直皖战争中的 中立 立场 2 5 二 安福国会瓦解与徐世昌的新困境 3 1 结语 3 5 参考文献 0 00000000000 3 7 i v 己l 吉 ji口 一 选题缘起及学术上的准备 北洋军阀史是中华民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在本科时就对此领域特 别有兴趣 曾在完成有关课程的作业时 下了较大功夫编写北洋军阀史的史料目 录 使笔者对北洋军阀史的史料有了大致的了解 进入撰写硕士学位论文阶段后 笔者在导师指导下很快确定以北洋军阀史作 为主要方向 并开始搜集与阅读有关北洋军阀史的史料 笔者首先阅读的是章伯 锋 李宗一主编 中国史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的 d l 洋军阀 1 9 1 2 1 9 2 8 该书1 9 9 0 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共六卷4 8 6 0 千字 该书以北洋 军阀及其控制下的北京政府 1 9 1 2 1 9 2 8 年 的资料为主 书中资料偏重于选录 这一时期政治 军事 外交等方面的文献档案 未刊稿本 政府公报 有关专著 回忆录 文集 以及报刊 外文资料等 书的结尾还附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图 书目录 和 近代史资料 总1 至7 4 号和专刊上关于北洋军阀史料篇目的题解 这有助于读者收集这一时期史料来进行北洋军阀史研究 此后阅读了来新夏主编 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北洋军阀 全书编选资 料共分五部分 前四部分围绕北洋军阀兴衰各个阶段几个重要问题 选录了包括 档案 传记 专集 杂著 报刊等 共五十万字左右 最后一部分辑录了部分军 阀人物传志 大事记 书目提要 论文摘要与附表等 全书共7 7 5 千字 此外笔 者还阅读了一些上述两部史料汇编没有收录的有关书籍 如杜春和等编著的由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出版的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 全书共分两册 共5 7 8 千字 书中选录了3 4 篇关于北洋军阀各个阶段几个重大问题的回忆录 因作者 都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 对研究北洋军阀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中国 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的 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 料 中华书局1 9 6 2 年出版 徐树铮电稿 中华书局1 9 6 3 年出版 等 由于 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与徐树铮其人与笔者最后确定的选题有密切关系 近代史所 编辑的这两本书专题史料使笔者受益匪浅 在浏览了有关北洋军阀史的基本史料后 笔者便产生了以对北洋 文治派 或者是北洋文治派头面人物徐世昌 梁士诒等的研究作为更具体的研究方向的想 法 之所以产生此种想法主要是因在以往已发表的北洋军阀史的研究成果中 军 人集团之间的斗争与战争 如反袁护国战争 张勋复辟 直皖战争 第一次直奉 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等 较多 但是依附于直皖系的文治派研究则相对薄弱 笔者见到的早期介绍北洋文治派的文章只有彭明的 五四 前后的研究系 五四 前后的交通系 五四 前后的安福系 但文章相对简单 仅 限于介绍北洋文治派 没有进行系统论述 其后贾熟村所著 北洋军阀时期的交 通系 对这一时期的交通系进行系统的论述 书中详细介绍了在北洋军阀时期 交通系的形成 演变以及他们在政治 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和作用 并对这一 集团主要成员作了介绍 此外李新 李宗一主编的 中华民国史 第二编第二 卷 1 9 1 6 1 9 2 0 年 对这一时期的文治派的也有所论述 但是由于有关文治派 的论述仅散见于各章节 无法使读者对依附于北洋军人的文治派有一系统的认 识 张朋园著 安福国会选举一论腐化为民主政治的绊脚石 文章通过对第二 届国会选举的论述 阐明了文治派依附于其它政治力量 文治派也沦为民主政治 的绊脚石 但文章侧重于第二届国会与议员选举等问题 其它几篇为数不多的论 文关于安福俱乐部的文章 如杨德山 安福俱乐部与安福国会 朱勇 论民 国初期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 熊秋良 变异的政党竞选择 以民国第二届 国会选举为例 这些文章都仅限于介绍安福国会 没有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 础上进行细致分析 以北洋文治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笔者只见到贾德威的 试论安福国 会 一文 此文章虽然提到徐世昌 但未深入分析徐被皖系推举为总统后 二 者关系的转化 特别是徐世昌与安福国会关系的变化 彭明 五四 前后的研究系 历史教学 1 9 6 4 年第l 期 罾彭明 五四 前后的交通系 历史教学 1 9 6 4 年第2 期 彭明 无四 前后的安福系 历史教学 1 9 6 4 年第3 期 贾熟村 北洋军蚓时期的交通系 河南人比出版社 1 9 9 3 年版 李新 李宗一 中华氏国史 第 二编第二卷 1 9 1 6 1 9 2 0 年 中华l 弓局 1 9 8 7 年版 张朋同 安福国会选举一论腐化为比土政治的绊脚彳i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 0 期 杨德山 安福俱乐部与安福国会 历史教学 1 9 9 9 年第5 期 咄朱勇 论 心田书u 坶j 议会政治火败的原闪 中国法学 2 0 0 0 年第3 期 熊秋良 变异的政党竞选择 以 屯国第一二届国会选举为例 江苏社会科学 2 0 0 7 年 第lj 取贾德威 试论安祸国会 吉林人学2 0 0 5 届硕十学位论文 2 对于北洋军阀人物 以往大多数研究成果的多集中于袁世凯 对皖直奉三系 首领段祺瑞 冯国璋 张作霖等要人也有若干成果问世 对于徐世昌的研究只有 为数不多的著作 且多将关注点放在徐世昌作为东三省首任总督时的作为 对徐 世昌担任中华民国第二届大总统的事迹与作用缺乏研究 郭剑林的著作 北洋灵 魂徐世昌 一书比较详尽地论述了徐世昌一生的主要事迹 但郭对徐的评价缺 乏历史辩证分析 对徐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正面作用明显拔高了 显得牵强 蒋华林的论文 徐世昌与1 9 1 9 年南北议和 圆文章专注于徐世昌就任总统后 推 动南北和谈以期巩固徐的总统地位 由于军阀利益纷争 最后和谈失败 但缺乏 对徐在和谈中与直皖系军阀之间的微秒关系进行分析 使得研究过于单一 徐世昌与安福系同是文治派 他们在徐世昌担任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时有 了交集 笔者发现至今还没有发现专题梳理徐世昌与安福系关系的研究文章 而 通过对徐世昌就任总统与安福系盛衰的研究 将能够更好的梳理清楚那一段时期 的北洋军阀史 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就此开展专题研究的必要 二 研究方法及思路 历史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史料 这样才能保证历史具有生动真实的内容 这 一专题的资料十分丰富 汇编史料众多 近代史资料 文史资料选辑 近 代史料笔记丛刊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 秘笈录存 等都可以作为笔者研究基 本资料 部分资料也可以在 晨报 申报 民国日报 中找到 历史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对这一 专题的讨论还是依靠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 用历史学基本的与传统的方法进 行研究 所谓历史学基本的与传统的方法即以搜集好整理史料为最基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有二 一是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 二是对下功夫整理搜集来的资 料 努力做到解读准确 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 用实证的方法 做到论从史 出 综上所述 在广泛搜集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对这一专题的进行细致的分析 将 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认识这段历史 对于文章的研究思路 笔者拟以分析在徐世昌就任总统前 直皖矛盾同益激 t 郭剑林 北洋灵魂徐f t i 吕 兰州人学i j j 版社 1 9 9 7 年版 卫蒋华林 徐1 廿 吕与1 9 1 9 年南北议和 贵州文史从刊 2 0 0 8 年第l 期 3 化的背景下 皖系为了对付直系 将安福国会和徐世昌拉上了政治前台 徐世昌 就任总统后 因与皖系在一九一九年南北和谈 内阁等问题上产生分歧 徐世昌 虽然与安福国会在政治合法性上同出一源 但因为双方面对皖系的不同态度同益 疏远 徐世昌在此后的直皖斗争中采取不明显偏袒与支持一方的态度 特别是在 直皖战争中采取中立立场 成为皖军败北 段祺瑞被迫下台与安福国会垮台的重 要原因之一 徐世昌在直皖战争中的中立立场也换取了直奉军阀的谅解 在战后 在曹锟 张作霖的支持下继续担任总统 而安福国会的幕后人物则和皖系一起在 政治前台谢幕 4 一 安福国会与徐世昌当选总统均是皖系实施 政治倒冯 的产物 一 袁世凯死后直皖两系的矛盾与斗争 袁世凯维系统治的主要政治基础当然是来自他一手培植的北洋军人集团 但 这个军人集团并非铁板一块 早有嫡系与旁系之分 至袁氏末期北洋嫡系内部已 出现离心倾向 如段祺瑞把持陆军部培植私人班底等活动 令袁氏非常不满 几 度设法压制 袁氏死后北洋派特别是军队失去最高统帅而又没有一个可以完全取 代的新权威产生 北洋军人集团从分化到分裂乃至解体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首先 北洋嫡系军人分化为以内阁总理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副总统冯国璋为 首的直系 段祺瑞在袁世凯生前即长期坐镇中枢 执掌陆军部多年 并数度出任国务总 理 1 9 1 6 年6 月6 日袁世凯咽气时 段祺瑞与徐世昌一起听取袁氏遗言 黎元洪 继任总统后 段担任内阁总理 总揽大权 麾下有曲同丰 徐树铮 靳云鹏 傅 良佐等在北洋军中资历甚高的四大金刚 皖系军人在地方上还掌控了安徽 浙江 上海 山东 福建 陕西等省区的政权 对外则得到日本寺内内阁的支持 因 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的军政大权 奉系 晋系及西北的的小军阀们开始亦多听 命于段 段祺瑞是安徽合肥人 故以其为首的军人政客集团被称为皖系 袁氏死后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声势上虽稍逊于皖系 但 长江三督 即江苏 湖北 江西三省 连成一气 可抱团取火 军事实力上亦可与皖系相抗衡 二次 革命时冯国璋奉袁世凯的命令率北洋军南下镇压 攻克南京后一直留驻江苏 黎 元洪继位总统恢复旧国会后不久 冯国璋又被国会选举为副总统 冯的势力主要 在长江流域 因所处地域等因素与南方各派始终保持联系 倾向柔性解决南北问 题 对段祺瑞武力统一主张不以为然 冯国璋是直隶河间人 故以其为首的北洋 军人政客集团被称为直系 长期在直隶地区驻扎的能征善战的劲旅北洋陆军第三 师师长曹馄 天津大沽人 与冯则有大同乡之谊 其次 非北洋嫡系的旁系主要有奉系张作霖 晋系阎锡山与手中掌握有一支 辫子军的张勋在袁氏死后各有图谋 与北京政府有离心离德 张作霖在段皖系当 政初期左右逢源 得以称霸东北三省 奉张在皖系大将徐树铮显露觊觎蒙绥地艋 的图谋之前是极力拥段的 奉系地处京畿之北诸地 兵力雄厚 其政治立场的变 化对此后的直皖斗争及结局起了重要作用 晋系阎锡山趁北洋嫡系分化为皖直两 系之际扩军掠地 成为西北部地区势力最大的地方军阀 张勋坐镇徐州 控制了 津浦线中段及沿线的鲁西南 苏北 皖东北地区 在政治上张勋标榜效忠清王朝 得到宗社党与遗老遗少集团的支持 民国成立后他曾两度发动复辟清王朝的活动 均为袁世凯压制下去 袁氏死后他俨然以北洋派盟主自居 数次擅自在徐州召集 北洋各省的督军或督军代表开会 表面上是研讨北洋各省应对时局之策 实际是 宣扬其复辟主张 上述仅为袁氏死后北洋武人势力的大致情形 此外对袁氏身后政局有所影响 的还有在袁氏在世时已经崭露头角的北洋文治派 文治派的领军人物就是徐世昌 语其渊源 则肇始于北洋幕府 真能为袁幕领袖者徐世昌也 后袁跻显位 幕客亦攀附而起 徐氏荐升国务卿 徐世昌貌似谨厚 内多机变 适合袁氏用 人标准 故为北洋官僚之魁 袁世凯死后徐世昌虽仍活动于政坛 却并没有依 附于某一军人集团 而是超脱于各派之上 而徐氏以下的其它文治派要角如梁士 诒曹汝霖王揖堂曾毓隽诸人 则无法如此超脱 只能 以依附军阀巨头 谋政治 活动 圆 以上所述是北洋派在袁世凯死后的分化的基本情况 从前期看 段祺瑞长期 掌控内阁 期间虽有时被迫暂辞国务总理 但终究掌握中央政府实权 北洋各派 一时均还能表面听命于他 但自1 9 1 7 年7 月段祺瑞借助张勋复辟以再造共和驱逐 总统黎元洪 迎副总统冯国璋从南京北上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 直系与皖系之间 的争斗就难以化解并愈演愈烈了 段祺瑞在掌控北京政府实权后一直力图用武力统一南方 皖系幕后支持者日 本政府也希望皖系 宜乘此时兵权在手 组织纯粹之强固政府 俟政局大定 然后 再议调和 兼收并蓄 若现在即行迁就 恐非根本解决之道 固并在对南方用兵 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张自身的实力 这就与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因此双方对南方的态度总是相左 首先 直系的地盘在长江三省 处于南北要冲 吴虬 北洋派起源及其崩溃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中华1 5 局 2 0 0 6 年 第7 8 页 吴虬 北洋派起源及其崩溃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中华1 5 局 2 0 0 6 年 第7 8 页 缸章宗祥 尔京之二年 近代史资料 总第3 8 号 中华1 5 局 1 9 7 9 年 第4 6 页 2 不希望见到北洋其他派系的军队进驻长江流域 自己的地盘内兵灾连连 而长此 以往本系的地盘也难保 其次 从历史渊源上看 从护国战争以来 冯国璋就与 西南各省实力派和国民党暗中交接 冯氏能够被选为副总统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 以说是国民党人实行 联冯制段 策略的结果 冯被选为副总统时不仅得到不少 西南各省议员选票 而且得到多数国民党系议员选票 冯国璋当然不希望段祺瑞 独霸中央政府 且始终抱有利用与西南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的关系达到南北妥协 乃至统一的局面 实现总统连任 冯段两人在成为政敌之前私交甚好 据冯的女婿陈之骥所记 冯段初期本极 友好 冯的二哥在前清时曾在段宅任家塾教师 段在续取夫人时还由冯的大 小姐 我的内人 挽亲 张勋复辟 段在马厂亲拟电报致冯 只有四字 四哥援 我 据段祺瑞的一个老仆王楚卿所记 我进段公馆的时候 冯国璋正在南京当 江苏督军 每回进京 都短不了到段公馆里来 我听说他和老段早年换过帖 老 段见面就呼他三哥 两人挺有个近乎劲儿 就拿公馆里的汽车说吧 连车子带司 机都是这位老盟兄送的 在袁世凯准备当皇上的时候 老段曾和冯有电报往还 两个人采取了一致的行动 反对帝制 袁世凯死后 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矛盾 重重 黎的幕僚曾想拉拢冯牵制段 如哈汉章在前清时与冯共事于军咨府 故利 用直派以牵制皖派 然冯段虽两派 而对外仍是一派 府方不知也 但冯 国璋进京后 冯段之间的关系亦随之发生微妙变化 段祺瑞赶跑张勋后 邀冯进京是经过慎重权衡后方作出的政治抉择 因继续 让黎元洪当总统 段在感情上不能接受 而由本系人马独揽北京政府大权 不仅 必然遭到南方军政府的反对 北洋内部其他各派势力也不满 而冯国璋根据地远 在南京 让冯进京担任总统 远离部下 冯到京也只能算个空头总统了 而且冯 国璋作为副总统在黎元洪辞去总统的情况下 代理总统办有法律依据 面对直系 将领联合发表通电要求冯国璋进京任职这种局面 段祺瑞决定力邀冯北上就职代 理总统 冯对是否北上最初也很是犹豫不决 担心此去不仅没有能够成为总统 反而受人挟持 因此冯向段祺瑞提出了北上进京任职的条件 即由江西督军李纯 陈之骥 冯段矛盾的焦点及冯联南议和的经过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未刊稿 干楚卿 段祺瑞公馆见闻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文史资料选辑 第4 1 辑 第2 6 2 页 许田 对德奥参战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5 4 年 第6 8 页 3 接替冯国璋任江苏督军 提升驻北京南苑的十二师师长陈光远接替李纯任江西督 军及将长期由自己统辖的十五师带驻北京拱卫总统府 原计划将顺手牵羊将江苏 纳入皖系的势力范围的段祺瑞对此虽极为不快 但在冯默许由自己的心腹傅良佐 出任湖南督军 妻弟吴光新为长江中下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等交换条件后 二 人还是达成了分享北洋政府大权的默契 但是面对如何解决南北分裂的局面 双方分歧很快就显现出来 综上所述 直系是反对中央政府对南方动兵征讨 但是政府实权在内阁手中 中央政府在段 祺瑞的主持下决定对南方进行武力讨伐后 冯国璋态度消极 北洋军队在湖南战 场出师不利损兵折将 当前线失败消息传来 冯国璋意识到这是一次与南方谋和 转机 他要求政府把战败责任 交给责任内阁 在此局面下段祺瑞被迫要求辞 职 冯国璋不满于段的各项政策已久 在直系督军曹锟 李纯 陈光远 王占远 的发出主和通电后 便贸然下令解除段祺瑞的总理兼陆军部长职务 任命早年和 冯段齐名的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接替段 皖系对此深为不满 彼李秀山 李纯 一械体武人 不足深责 独公然承认责阁 内怀险滑 外表肫诚之聘老 王士珍 对此局面 其亦歉疚于中 而肯认负国负友否耶 尤诧者 院秘书长例由负责任 之总理自辟 聘老乃用河间之灵魂恽氏 恽宝惠 显系府院合手 改内阁制为总 统制矣 池辈之不能隶属恽氏当政固矣 而国人之必不容项城时代之总统制 复 见于今日 圆 段祺瑞下野 冯国璋与南方谋和的主张暂时成为北京政府解决南方问题的主 导政策 但是北洋各省的督军们甚至包括曹锟对冯国璋谋和多不满意 湖南战场 丧师失地 北洋军威风扫地 而南方已经数次宣布 自主 脱离中央政府 让北 洋督军们大多对与南方和谈抱有成见 为了安抚南方而让段祺瑞下野 更在感情 上让大多数北洋将领难以接受 这其中以直隶督军曹馄最为典型 皖系就是利用 曹锟对南北和谈不满的心理将曹从冯国璋身边拉走 在直系四督军发表主和通电 后 段皖便通过徐世昌向曹锟表示 从此北洋军人团体解散 皆诸君之过 他同 为人鱼肉 悔且莫追 曹馄随即在主战派的鼓动下于1 9 1 7 年1 2 月2 同 联合 竹毓凭 忆语随笔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第4 0 辑 第1 6 1 页 章伯锋粘理 马风池密报 近代殳资料 总第3 6 号 中华f s 局 1 9 7 8 年 第4 9 页 警k 徐世吕 台湾文海出版社1 9 6 7 年影印版 第3 8 页 4 山东督军张怀芝主持召开奉天 山西 福建 浙江 安徽 陕西 上海 察哈尔 绥远 热河等七省三区督军 都统 会议 会后发表一致通电要求冯国璋明令讨 伐南方 面对督军团会议的逼迫 冯国璋方寸大乱 发出了 这一般督军团是硬 要咱的老命 的感叹 而同时南方军政府也因内部问题率先对驻扎湘北的北洋 军动武 在北洋内部和战不定的情况下 南方联军攻陷岳阳 湖南全境陷入南军 之手 由直系王占元任督军的湖北也处于南军炮火的威胁之下 使得冯国璋在北 京左右为难 他曾试图以要亲自率军 南征 的名义离京 北京 赴宁 南京 汉 武汉 靠拢 长江三督 遭到安徽督军倪嗣冲的蛮横阻拦 只能灰溜溜的 返回到北京 岳阳失守后 南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湖北 面对着南方联军的威胁 湖北督 军王占元大为恐慌 只能求救于主战派 为讨好主战派 王将以前直系长江三督 制定的阻止北洋军过境浦口和汉口进攻川湘的计划泄露 顷子春 王占元 专员 密持确函 来通殷勤 详告苏省主动 密商苏 赣 鄂联合条件 一 北军南行 者 坚拒不许过汉口 浦口 二 苏 赣 鄂有急时 同一动作 三 苏 赣 鄂遇事联防 四 海军第二舰队饷款 由苏 赣 鄂共同担任 以上四条 皆有 三督亲笔签字 子春极愤苏之无状 自言 签字取其不疑 现北军到汉者 仍听 其通行 决无阻挠 我已年近六十 岂肯对于北洋数十年老同人作出不成人格之 事 同志各省但定有妥当办法 一经示及 立即与苏翻脸 云云 又商派员赴津 一同会议 弟以此时我辈办法未经商定 不如由渠打通消息为便 来员极赞同弟 说 已径归矣 这份密约更成为皖系攻击直系的口实 但是皖系开始并没有直 接攻击冯国璋 皖系清楚直系的根本是长江三督 要是能够利用此事成功罢免江 苏督军李纯 总统冯国璋与内阁总理王士珍也就不足为惧了 因此徐树铮密电皖 系各督军 冯公聩聩 尚不足责 足责者厥惟阁之王 督之李 现议由奉省 抽调生力军队 以助战为名 分运京浦路次 强请明令罢李 李去后王必自退 不退再请罢之 固同时引诱奉系张作霖引兵出关 压迫总统冯国璋 在奉军压境 章伯锋整理 马风池密报 近代史资料 总第3 6 号 中华f 5 局 1 9 7 8 年 第4 4 页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 徐树铮电稿 中华 1 5 局 1 9 6 3 年 第 11 页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 徐树铮电稿 中华1 5 局 1 9 6 3 年 第 1 0 页 5 罢免李纯之议迭起的情况下 江苏督军李纯强硬地表示坚决不辞职 并准备不惜 一战 南京久已特别戒严 镇江 苏 扬等处每晚亦特别戒严 在北京的冯国 璋为保留直系的根据地 被迫改变初衷敦请段祺瑞重新出山出任内阁总理 这一 轮直皖斗争的主要牺牲品就是王士珍内阁 面对南军的反攻势头 北洋军调整部署 由直系中善战的曹锟部将吴佩孚率 第三师进入两湖战场 吴佩孚率部进入湖南战场后 南方的攻势得到遏制 1 9 1 8 年3 月 吴佩孚部攻占长沙 但是段祺瑞却将湖南督军位置交给了皖系张敬尧 第 七师师长 引起曹吴不满 曹锟从湖南返回保定 吴佩孚在前线按兵不动 这样 北洋派对南方主战的呼声亦随之降调 而这时皖系徐树铮等也把注意力放到了中 央政府的更迭 特别是总统选举问题上 如前所述冯国璋刚入京代理总统 本希望来京后通过在解决南北问题上有一 番作为 实现总统连任 但随着政局的变化 直皖之间裂痕越来越大 冯国璋罢 免段祺瑞 更使直皖矛盾公开 皖系 交通系对冯国璋总统期间所作所为深为不 满 合肥自讨复辟以后 中外称颂 人心拥护 又得日本借款之助 而南方亦适 值混乱之时 若使北方团结一致 一鼓作气 确有南北统一之可能 合肥谋国家 统一 而冯河问挟一得之见 又不能控制全局 从中阻挠 破坏合肥政策 使统 一终成虚愿 北洋团体从此分裂 谁实为之 孰令致之 冯国璋应尸其咎 固此 时冯国璋还有一年不到的总统任期 而皖系牢记日本人的教诲 政局的安定 关 键在于北洋派的团结一致 故望切勿因重要地位的变动而贻他人以可乘之机 准 备借此时机扳倒冯国璋 并一举搞垮直系 二 安福国会的出笼 如前所述 皖系智囊徐树铮原冀望以对南方用兵不利的罪名扳倒长江三督 特别是江苏督军李纯后瓦解直系中孥力量 但徐等费尽周折 未能如愿 段祺瑞 重新出山任内阁总理后 徐树铮便提议把对直斗争的重点放到实施 政治倒冯 的方针上 所谓 政治倒冯 就是尽快组织新的立法机构 重新选举总统 合法 地把冯国璋从代理总统的位置上轰下去 并推举出一个符合皖系利益的总统 章伯锋整理 马风池密报 近代史资料 总第3 6 号 中华 5 局 1 9 7 8 年 第5 6 页 转引n 贸熟村 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 河南人 心出版礼 1 9 9 3 年 第1 5 7 页 曹汝淼 前汝淼一生之同忆 台北传记文 节i l j 版社 1 9 7 0 年 第1 7 7 页 曲原龟二 曲原借款 乙 近代史资料 总第3 8 号 中华i s 局 1 9 7 9 年 第1 5 3 页 6 张勋复辟解散旧国会后 段祺瑞一直力图组建能够听命于自己的新的立法机 构 最初他采纳研究系首领梁启超的意见 仿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召开临时参议院 办法 重新召开临时参议院并制定 修j 下国会组织法 和 修正参议员选举法 修正众议院选举法 而组织新国会选举并非易事 段一度打算仿民国初年故事 以临时参议院长期代行国会职权 但仅在研究系政客帮助下炮制的临时参议院 不仅南方不承认 北方内部梁士诒为首的 旧交通系 和以曹汝霖为首的 新交 通系 亦不买账 皖系内部亦有很多人对研究系政客极为反感 屡屡作梗 鉴于 上述多重因素 段祺瑞最后采纳靳云鹏等意见 于1 9 1 8 年初将制造新国会提上日 程 2 月1 7 日北京政府公布 修正国会组织法 和 修j 下参议员选举法 修正 众议院选举法 嗣后徐树铮便迅速组织皖系的议会党 3 月8 日安福俱乐部在北 京西单在安福胡同梁 梁式堂 宅成立 主持者王揖唐 曾云沛诸人 徐树 铮谋政治上竞争 以巨款收买议员 王揖唐为贩客老手 即以安福胡同梁宅为收 罗场 于是安福胡同内 车如流水马如龙 人如蚁赴 门如市 极一时之盛 俨 然成一党之机关部 此次皖系政客组党 有意缩小舆论上的影响 避用政党名 义以聚会地点命名为安福俱乐部 世称安福系 安福俱乐部成立之初 段祺瑞对其能否发挥政治能量还有些担心 曾征询北 洋各省意见 是否可由北洋各省督军出面支持临时参议院代行国会职权选举新总 统 但遭直系各省督军婉拒 直隶督军曹锟出面表示 选举总统 不可不依法所 定 以示慎重元首 并减少反对者口实 而徐树铮 王揖唐等亦认为由安福系 出面控制新一届国会议员选举 确有十分把握 惟经费无从出耳 君苟以巨资畀 余 可反掌而成也 为了解决新一届国会议员选举的竞选经费 皖系大将徐树铮在组织安福俱乐 部同时 还找到政治上失意的财神爷梁士诒 答应帮助梁氏重新出山 梁也希望 利用这个时机混水摸鱼 因此一拍即合 安福俱乐部成立之初 小徐即以三百万 元委托某政客包揽一切 而此项包揽费 实取给于梁大财神 梁为巴结老段 敷 衍小徐起见 不得不解囊相助 以冀他同之出人头地 除了梁士诒的帮助 安 南海胤子 安福祸国记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中华 5 局 段总理在汉议会内容 晨钟报 1 9 1 8 年4 月3 0 日 濑 l 浊物 商皖战争始木记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7 号 濑江浊物 直皖战争始术记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7 号 7 2 0 0 6 年 第1 9 2 1 页 中华1 5 局 1 9 6 2 年 第l l 页 中华1 5 局 1 9 6 2 年 第2 0 页 福部之经费 赖有曹汝霖等向同本借得数万万之外债 以为包办政党之用 徐 树铮又拉拢奉系张作霖 而小徐于梁氏助款之外 复私取奉军军费以为挹注 圆 安福党人还利用手中权力倒买倒卖大做投机生意乃至贩毒取利 安福部与某 国联合组织国防军后 虽极形活动 而经济不支 颇处困难境地 乃于参战借款 外 另发明一种筹款方法 改用商人名义 按月采办 以二三十万石为限 此 外更以参战处名义 购运军米若干万石 运赴北方出口 于是米禁虽严 而安福 部所贩之米 仍得畅通无阻焉 以后又被查出 安福部之费用如此浩大 党中 经济渐觉不能支持 乃不得不用收买存土再售之策矣 而禁烟事业 且将因此 而尽被破坏 皖系就是凭借着这些经费包括不义之财包办选举 每月支出十二 万元矣 且此仅为普通之津贴 且夫包办选举之各党员 则复每月另给三四百元 以酬其劳 固 5 月下旬 新国会议员选举开始 冯国璋虽亦曾经暗中筹资1 0 0 余万元 交给 研究系作竞选经费之用 但与皖系徐树铮等的组织力度和财力投入均相差甚远 国会议员正式选举开始前冯国璋已知此次选举早已被徐树铮等做了充足准备 宣 布将不参加竞选下届总统 7 月底 各省选举结束 除粤桂滇贵川五省抵制 安福 系大胜 由徐树铮此时致山西督军阎锡山的秘电可见安福系暗中包办选举已达无 所不用其极 徐氏电日 此次选举 顷由一堂 誉甫诸兄 约同田君子琮 李君 芬圃公同商酌 就贵省人才 各举所知 备兄参考 参 按即参议院 拟田应 璜 贾耕 祁景颐或曾纪纲 陈钰或刘懋赏 解荣辂或张瑞 候补拟梁万春 张 友桐 冯司真 樊振声 兰承荣 众 拟冀宁道属 李庆芳 祁景颐 郭象升 吴淞 冀贡泉 常赞春或李友莲 裴宝棠 候补王学伊 林孚 赵丙燮 任应春 雁门道属 耿臻显 狄麟仁 邢殿元 蓝钧 刘械或梁济 候补马晋 庞士俊 穆郇 陈毓沂 兰承荣 河东道属 郭德修 高时臻 杨柏荣 李道在或庞全震 刘培泽或张集义 候补许拮 郭沛 仇元涛 张承绪 王禄勋 各员乡望素孚 宗旨纯正 特请鉴定 惠予揄扬 如蒙鼎力扶持 幸得入彀 于国于晋 两俱裨 濑江浊物 直皖战争始末记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7 号 呜濑江浊物 直皖战争始末记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7 号 濑 i 浊物 直皖战争始末记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7 号 濑江浊物 直皖战争始末记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7 号 页 濑江浊物 商皖战争始末记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7 号 8 中华1 5 局 1 9 6 2 年 第1 2 页 中华f s 局 1 9 6 2 年 第2 0 页 中华f 5 局 1 9 6 2 年 第2 2 页 中华f 5 局 1 9 6 2 年 第2 1 2 2 中华f 5 局 1 9 6 2 年 第2 1 页 益也 再如当时黑龙江省 全省共分两个复选区 即龙江道和绥兰道 各复选 区监督由各道道尹兼任 当时绥兰道道尹谷芝瑞是直系曹锟有关的人 对于安福 俱乐部活动选举 是个很大的障碍 而黑龙江督军兼省长鲍贵卿以他军政长官之 地位 却全力支持安福系 在选举前夕 北京国务院假辞调谷晋京有所谘询 在 谷离职期间 道尹和复选监督由该道首县县长常谷香代理 常一切听命于鲍 安 福系自可颐指气使 为所欲为 安福系就是采用了各种卑劣手段包办选举 并 在新国会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大获成功 两院4 7 2 席 安福系获得3 3 5 席 高达7 1 研究系仅得2 1 席 不足5 交通系5 席 1 而已 正是由于这一届国会选举是由安福系一手包办的 中华民国成立以来的第二 届国会在史书上多称之为安福国会 安福系在新一届国会选举中大获成功 使得 皖系力量在北京中央政府中又一次扩张 安福系在政治亦走入鼎盛时期 其幕后 操纵者徐树铮更是飞扬跋扈 嚣张一时 但是安福系即使在其大获全胜之时 亦有两个政治难题无法解决 一 由于 西南五省抵制国会议员选举 安福国会的政治合法性先天不足 并成为皖系的政 治软肋 二 安福系无法公开的 合法的 把自己的领袖选为总统 安福系的实 际领袖徐树铮无论从资历还是权威方面讲均不具备当选条件 皖系内部靳云鹏等 对徐树铮抱有敌意 最高领袖段祺瑞虽有资格作总统候选人 但冯国璋下台后 总统府与国务院完全由皖系一派控制 直系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三 徐世昌当选总统 安福俱乐部顺利实现了控制国会的目标 新一届国会成立后第一件大事即是 选举总统 安福系的灵魂 段祺瑞的心腹大将徐树铮等最初是力主把段氏本人推 举为总统 但是 段系内部意见 并不一致 有的主张段 有的主张选徐世昌 举段一派的理由是 我们费尽气力 办成新国会 就应当选举我们的首领当大总 统 而且想要搞政治 就得亲自去搞 不能假手他人 选徐一派的理由是 北洋 派已经分为直 皖两系 现在直系首领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职务 假如举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辑 徐树铮电稿 中华1 5 局 1 9 6 3 年 第 2 0 5 页 刘振生 安福系的形成及其内幕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 一f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年 第6 0 6 1 页 t tj v 同 安祸国会选举一论腐化为比土政治的绊脚4 i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3 0j i 1 9 9 8 年 第1 8 5 页 9 段而不举冯 势必迫使直皖两系之分裂愈形变化 徐世昌为北洋派元老 无人反 对 他既无实力 而又接近我们 必能为我们所用 段祺瑞本人决定采纳后一种 意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皖系内部派中有派 徐树铮与安福系还不能完全代 表皖系 徐世昌最终能被皖系各派一致认可作为总统候选人与皖系内部的矛盾 特别是靳云鹏对徐树铮的牵制有很大关系 冯国璋因国会议员选举无望取胜 宣布不参选下届总统 段祺瑞因派系色彩 太浓 直系不可能接受也宣布不参选 这时徐世昌就成为北洋各派能接受的唯一 人选 直皖争斗之初 老奸巨猾的徐世昌采取了亲皖疏直的策略 在冯国璋北上 就任总统后 徐对于政坛不即不离 虽几度出来充当说客 化解府院之争 但坚 持不出任内阁总理 而段祺瑞重新得势后 他又多次表示赞成南北和平妥协 有 意与段祺瑞 徐树铮唱一些反调 徐世昌深知 直皖双方在政坛上短兵相接 使 得北洋派面临分裂的危险 必须有一具备 调入 地位者出面维持 方能使直皖 在政治上的冲突有缓冲的余地 而在安福系看来 徐世昌在各方面亦基本符合作 为皖系政治代理人的条件 即有北洋派元老身份 又在冯段府院之争中持亲近皖 系的立场 还与新旧交通系及研究系诸首领均有深厚交情 直系诸将本来寄希望 冯国璋能够连任 但新国会议员选举已使此望落空 便转而求其次即不让总统总 理两职全落入皖系囊中 而由徐世昌出面号召北洋派团结 主张南北和平 同意 总统内阁总辞职 冯国璋的面子上过得去 日后政局也有转圜余地 因此对推荐 派系色彩较淡的徐世昌作为总统人选 直系大多将领 吴佩孚除外 并不反对 北洋其它派系对徐世昌当选也没有异议 此时张作霖还被徐树铮蒙在鼓里 期待着早同选出总统后 他好在安福系的支持下当选副总统 且徐世昌曾经在清 末做过第一任东三省总督 作为徐的部属 张对徐抱有好感 在新国会选举时与 安福俱乐部结成同盟的交通系 对徐的当选也抱着支持态度 这不仅是徐与梁士 诒在早在袁世凯幕下结下厚谊 更是双方急需互相利用 梁士诒在袁世凯死后 因参与洪宪帝制成为通缉犯 虽然梁门路甚广不可能成为阶下囚 但是他的政治 生命也可能就此完结 对此梁是极不甘心的 袁世凯死后 段祺瑞提拔曹汝霖等 人占据财政交通诸部门要职 形成了在政界财界均可与梁士诒旧交通系对抗的新 刘振生 安福系的形成及其内幕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 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1 年 第6 l 页 1 0 交通系 更是使梁产生时不我与的危机感 因此在徐树铮拉拢他参与新国会选举 中 他便为安福俱乐部参选提供了三百万元的资助 此举无疑增加了安福俱乐部 的胜算 徐树铮投桃报李 安排他出任安福国会参议院议长 但徐树铮对梁始终 抱有戒心 安福系 对于解囊慨助之梁士诒 虽至总统选出以后 亦未肯授以重 权 盖小徐慑于梁氏之雄才伟略 不敢轻授以柄 致有太阿倒持之害 故于酒后 尝语其亲信日 梁老手腕之辛辣 项城尚畏之 今项城已死 目中更无余子 我 辈之亲近彼者 不过欲彼充个冤老斗耳 梁士诒看到徐世昌在上台前大力宣扬 南北和平 觉得有机可乘 因梁士诒与南方军政府七巨头之一的唐绍仪交谊深厚 他希望冯段下野之后 通过徐的当选 他充当南北和谈的中介 为他以后的复出 作铺垫 因此他和他领导的旧交通系议员也积极支持徐世昌当选总统 这在以后 的副总统选举中表现更加明显 徐世昌作为元老 他年轻时即于袁世凯交谊深厚 直接参与了北洋新军的编 练 在北洋各派中人脉极广 他能当选为总统 也绝非偶然 如前所述 他得到 皖系的支持 在徐世昌的刻意钻营下 安福系把他当成总统的不二人选 段合肥 无意竞选总统 而徐树铮窥段无意 而又不愿拥冯 遂推戴徐世昌出任总统 时 大徐小徐之说 几乎妇孺皆知 政治之望风承旨者 莫不以徐东海为目标 各方 面捧场者多 议员资格以官僚为最合格 地方有力者次之 中央拨给竞选秘密费 不敷时 大多数由各省督军分任 东海所以笼络徐树铮又无微不至 时招小徐在 晚晴移论诗文 盖认其为文武全才也 直系对徐当选意见不一 但获得了冯国 璋的首肯 认为 而谋大局统一 非东海登台不可 徐世昌标榜文治 也一刷北洋督军团在国人眼中的武夫形象 部分民众如一 些学生表示 虽然并 不知徐世昌是何许人也 但知道他是翰林 是文人 美国 总统大多是文人 现在中国文人居然也可以做总统 当然是可喜的现象 文人 总统当然是主张和平的 因此我们对徐世昌的印象好极了 濑 l 浊物 直皖战争始木记 近代史资料 总第2 7 号 中华 1 5 局 1 9 6 2 年 第2 1 页 曾毓隽 宦海沉浮录 近代史资料 总第6 8 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8 年 第3 8 3 9 页 冯段卜 野之各方情势 中报 1 9 1 8 年9 月3 日 转引臼罗忠田 八个月乐观 的幺j 灭 再阴前夕十人心态与政治 历史研究 2 0 0 6 年 第4 期 第1 1 7 页 张j 1 j 同等 郭廷以先生访 u j 记录 中研院近代史所 1 9 8 7 年 第8 2 8 3 页 1 9 1 8 年9 月4 日是国会选举总统之同 徐树铮亲自到会坐镇 安福部特派议 员李庆芳专司稽查不出席者 特备汽车十辆 往来于各招待所之间 敦速劝驾 检票员检票 数得四百三十六票 与投票人数相符 依票唱名 徐世昌得四百二 十五票 超过出席人数四分之三 依法当选为大总统 于是安福部十月胚胞 之总统 遂呱呱坠地 1 9 1 8 年1 0 月1 0 日 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 亦即安福国会 选举出的总统徐 世昌在中南海怀仁堂宣誓就职 徐世昌上任当天便显露出老牌政治家的手腕 发 出的第一道命令即是免去段祺瑞的内阁总理职务 徐氏于此时下此令当然不是一 时性起 早在8 月7 日吴佩孚在新国会即将开幕之际即通电指斥 此次新国会选 举 政府以金钱大施运动 排除异己 援引同类 因之被选议员 半皆恶劣 此 等国会不但难望良好结果 且必以立法机关受行政指挥 卒以政府不受法律约 束 伪造民意 实行专制 圆这封电报不仅把矛头直指安福系 而且指向总理段 祺瑞 2 1 日吴佩孚又通电公开要求冯国璋下令主和 长江三督立即响应 并进一 步提出先解决时局 再选举总统的主张 2 4 日段祺瑞电斥吴佩孚狂妄 吴氏毫不 示弱 坚持表示应当先实现陆海军大元帅 即冯国璋 力主南北和平统一愿望 再选新总统 直系此时提出缓选总统就是要以保留冯的总统地位对抗段内阁 坚 持要求冯段同时下野 而9 月4 日总统选举后 皖系中亦确实有人出来放出风声 称徐世昌不打算更动内阁 对此 一向低调的曹锟也于1 4 同致电徐世昌 声称自 己赞成举徐是 为大局策万全 非为一方徇私意 为亿兆谋幸福 非为一人谋禄 位 吴佩孚则更强硬地建议徐世昌不就总统 仅充当 调人首领 面对直系 的强烈反弹 皖系连夜召集会议 靳云鹏认为 非速退无以自全 段祺瑞考虑 再三后于1 0 月9 同向徐世昌递交辞呈 徐世昌作为老牌政治家很清楚他得以上台 的主要因素是以冯直与段皖不能相容 他借助冯国璋段祺瑞双双下台这个时机上 台 只有造成直皖势力均衡的局面 方能给自己营造更大的政治生存空间 由于民国成立以来总统走马灯似的更换 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 由 南海胤子 安福祸国记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中华 5 局 2 0 0 6 年 第2 4 页 父佩乎 致江苏拿督军电 中报 1 9 1 8 年8 月2 1 日 曹仲珊义一寒电 中报 1 9 1 8 年9 月2 0 日 请石 吴佩乎 之通电 晨钟报 1 9 1 8 年9 月1 6 日 专电 中报 1 9 1 8 年9 月1 7 日 1 2 山入城 由城而陂 下联 由陂而河 由河而海 横批 每况愈下 山指的是孙 中山 城指的是袁世凯 因其原籍是河南项城 陂指的是黎元洪 其原籍是湖北 黄陂 河指的是冯国璋 他的原籍是河北河间 海指的是徐世昌 因其号东海 此联影射民国成立以来的先后五位总统 在徐世昌之前的四位总统任期都不是很 长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成功后从海外返回国内 1 9 1 2 年元旦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 二月孙中山接受南北议和条件 在2 月1 2 同清朝溥仪争帝发布退位诏 书的第二天辞去总统职务 1 9 1 2 年3 月1 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 凯上台后依靠列强和北洋军队的支持 加强专制统治 刺杀宋教仁 镇压二次革 命 解散同盟会 修改宪法和大总统选举法 最后逆天下大势企图复辟称帝 遭 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1 9 1 6 年6 月6 日袁世凯在人们的唾骂中突然死去 袁世 凯死后 段祺瑞以袁世凯的遗命继承人身份 安排黎元洪继承总统职位 他自己 担任拥有实权的内阁总理一职 就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 总统与总 理不和闹起府院之争 黎元洪在幕僚的怂恿下 罢免段祺瑞 电请军阀张勋入京 调解 谁知道引狼入室 张勋入京后解散国会赶走总统黎元洪 扶清废帝溥仪复 辟 黎元洪被迫辞去大总统职位 如前所述段祺瑞欲借此时机重振北洋团体由皖 系统一各派 从南京接副总统冯国璋到北京代理总统 但冯进京任职后对段祺瑞 很多措施不满 造成新一轮府院之争 冯国璋代理总统仅一年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