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仁义观研究——兼与儒家估比较.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仁义观研究——兼与儒家估比较.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仁义观研究——兼与儒家估比较.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仁义观研究——兼与儒家估比较.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庄子》仁义观研究——兼与儒家估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文摘要 庄子在 庄子 中言及仁义的地方大多是与在儒门学者的对话中 庄子站在 道家之 道 的立场上 对仁义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通过道家的求 道 之方 来否定儒家的仁义之方 用形上层面的大道代替形下层面的仁义 儒道对仁义的 不同态度 其实是理想层面的思考与现实社会境遇之间矛盾的映现 道家以无为 为理论主旨 主张人性的回归 追求虚己以得道的逍遥之境 儒家则以有为之方 挖掘本性 加强身心修养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 庄子 中 道家人物对儒 门圣贤的驳斥 是庄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同时彰显了时代的现实矛盾 从本质上说 儒道都是通过证明仁义与人性的关系来定位仁义的作用和地位 的 庄子笔下的儒家人物 认为仁义是人之本性 据守仁义 以达到理想的圣人 修养境界 庄子批判之 并提出仁义并非人性的内容 而是违背人性的身外之物 其作用是 撄人心 庄子在批判仁义的基础上 提出人性的本真状态乃大道之 境 修养的最高境界乃是虚己以游世 虽然批判仁义是庄子理论的一大特色 但是庄子并不是完全否定仁义 而 是持相对肯定态度 庄子提出 仁义 先王之蘧庐也 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这是站在现实的立场上承认仁义对于古代圣人修养得道的相对价值 庄子认为仁 义的作用是及其有限的 仁义 不可久处 只有通过一翻 心斋 坐忘 的过程 才能达到与道为一的修养境界 庄子在批判和相对肯定的基础上 对仁 义做了内心的理想定位 以 大仁大义 来代替儒家的仁义 于是摈弃了儒家仁 义的价值 并通过借助于 忘仁义 的手段来成就人性回归和得道守道的目标 通过阐述庄子思想的仁义与人性 仁义与道德 仁义与社会等方面的思想 我们可以得出 庄子 中许多思想史料都是来源于儒家学说 或是对儒家思想 的继承和发挥 庄子对仁义的否定和相对肯定 是借鉴孔孟仁义观的基础上 对 儒家的现实境遇和道家的理想追求比较的结果 关键词 庄子 仁义 仁 道 ii abstract z h u a n g z i z h u a n g z i s p e a k i n g o f v i r t u e a n d t h e p l a c e m o s t o f t h e d o o r w i t h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s c h o l a r s i n t h e d i a l o g u e s t a n d i n g t a o i s t c h u a n g t z u t a o o f t h e p o s i t i o n o n t h e v i r t u e a n d c r i t i c a l a n d n e g a t i v e a t t i t u d e h e l d b y t h e t a o i s t s e e k i n g t h e t a o s i d e t o n e g a t e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v i r t u e o f t h e s q u a r e l e v e l r o a d w i t h a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f o r m o f t h e n e x t l e v e l i n s t e a d o f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 t a o i s m o n t h e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o f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a t t i t u d e s i n f a c t i s t h e i d e a l a n d t h e r e a l l e v e l o f c o n f l i c t b e t w e e n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f r e f l e c t e d t a o i s m t o i n a c t i o n a s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u b j e c t a d v o c a t i n g t h e r e t u r n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t h e p u r s u i t h a s b e e n t o a t t a i n t h e v i r t u a l r e a l m o f f r e e d o m c o n f u c i a n s i d e w h i l e a s d i g g i n g w h o m n a t u r e t o e n h a n c e p h y s i c a l a n d m e n t a l t r a i n i n g m a i n t a i n i n g s o c i a l o r d e r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i n t h e z h u a n g z i t h e t a o i s t s a g e s o f p e o p l e o n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s r e j e c t e d i s a m a j o r f e a t u r e o f z h u a n g z i t h o u g h t a n d h i g h l i g h t s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r e a l i t y o f t h e t i m e s i n e s s e n c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 t a o i s m a r e t h e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a n d h u m a n i t y b y 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 l o c a t e t h e r o l e a n d s t a t u s o f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c h u a n g d e s c r i b e d b y c o n f u c i a n f i g u r e s t h a t v i r t u e i s h u m a n n a t u r e t o r e q u i r e b e n e v o l e n c e a n d m o r a l i t y s a g e t r a i n i n g i n o r d e r t o a c h i e v e t h e i d e a l s t a t e z i c r i t i c i z i n g a n d m a k e v i r t u e a n d n o t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b u t c o n t r a r y t o h u m a n n a t u r e w o r l d l y p o s s e s s i o n s t h e i r r o l e i s s a k u r a p e o p l e z h u a n g z i w a s c r i t i c a l o f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i s p r o p o s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t r u e s t a t e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i s t h e b o u l e v a r d o f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h i g h e s t s t a t e o f c u l t i v a t i o n i s a v i r t u a l w o r l d h a v e t o s w i m w h i l e c r i t i c i s m o f v i r t u e t h e o r y i s a m a j o r f e a t u r e o f c h u a n g t z u c h u a n g t z u b u t n o t t h e c o m p l e t e d e n i a l o f j u s t i c e a n d h u m a n i t y i t h o l d s iii a r e l a t i v e l y p o s i t i v e a t t i t u d e z h u a n g z i t h a t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k i n g s o f q u h o u s e a l s o v i a t h e b e n e v o l e n c e c a r e p l a c e s i n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w h i c h i s s t a n d i n g i n a r e a l i s t i c p o s i t i o n o n t h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o f t h e a n c i e n t s a g e s f o r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v i r t u e a n d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o f t h e r e l a t i v e v a l u e z h u a n g z i t h a t v i r t u e i s i t s l i m i t e d r o l e s e l f l e s s n e s s i s n o t a l o n g t i m e a n d t h e y o n l y p a s s e d o v e r t h e p a g e s o f m i n d f a s t i n g o b l i v i o n p r o c e s s a n d t h e r o a d t o a c h i e v e a s t a t e o f c u l t i v a t i o n z h u a n g z i i n t h e c r i t i c a l a n d r e l a t i v e l y s u r e b a s e d o n t h e h e a r t o f t h e v i r t u e a n d t h e i d e a l p o s i t i o n i n g t o d o w i t h d a r e n r i g h t e o u s c a u s e t o r e p l a c e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v i r t u e s o t o b e l i t t l e t h e v a l u e o f c o n f u c i a n v i r t u e a n d t h r o u g h t h e h e l p o f f o r g e t t i n g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m e a n s t o s u c c e s s r e t u r n o f h u m a n n a t u r e a n d m o r a l s u p p o r t f r o m c o n s e r v a t i v e t a r g e t s z h u a n g z i t h o u g h t t h r o u g h e l a b o r a t e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a n d h u m a n i t y v i r t u e a n d m o r a l i t y v i r t u e a n d s o c i a l a s p e c t s o f t h i n k i n g w e c a n c o n c l u d e t h a t z h u a n g z i m a n y i d e a s a r e d e r i v e d f r o m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d o c t r i n e o f h i s t o r i c a l d a t a o r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 p l a y z h u a n g z i o n t h e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o f t h e n e g a t i v e a n d r e l a t i v e l y p o s i t i v e l e a r n f r o m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k i n d n e s s t h e o r y i s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j u s t i c e t h e r e a l i t y o f t h e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d e a l o f t h e t a o i s t p u r s u i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r e s u l t s k e y w o r d s z h u a n g z i r e n y i r e n d a o r u 引言 1 引 言 庄子 约公元前 3 6 9 年 公元前 2 8 6 年 战国之蒙县 今安徽蒙城 人 1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并称 老庄 庄子最初担任漆园吏 后 来辞官隐居 从小生活清苦 但具有独立的个性特点 贬低功名利禄 保持个体 的独特人格 庄子的实际生活境遇 在 庄子 一书中的如下记述中不难看出 庄周家贫 故往贷粟与监河侯 2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正絜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 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 贫也 非惫也 3 庄子著书 庄子 其思想内容广泛 立足道家主旨 同时吸纳儒家思想 庄子 著作共十余万字 主要以寓言方式表达其哲学思想 内容博大精深 写 作洋洋洒洒 是中国 哲学史上的奇葩 其学说和言辞方式 是自始至终的恣纵 奇谲和罗曼蒂克 在哲学上 它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 中国哲学史 上的主要论题和基本观念 不少是引发于庄子 无疑的 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 上 庄子思想对后人亦起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在消极或是富有启发的一面 关于 庄子 其人其书 从古到今 为数众多 主要是从其宇宙观 生命哲学 人生 哲学 政治哲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此处不作具体介绍 本文主要研究庄子的仁义 观 阐述庄子对儒家仁义这一核心思想的态度 庄子 与 老子 最大的不同 就是在于通过编造儒家人物与道家人物的 对话 来批判儒家仁义礼乐思想 并对儒家的仁义观作了相对的肯定 庄子 中出现大量儒家人物 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 如子贡 子路 颜回 曾参 原宪 等 庄子 中人物对话的安排和寓言设计是别有用心的 也是当时社会发展和 儒道两派斗争的体现 庄子以儒家人物的言谈来批判儒家 目的是贬低儒家思想 宣扬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与老子不同 庄子思想中包含了有儒家思想的颗粒 在仁义观上 与儒家思 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但是其思想主体还是归于道家思想 众所周知 儒家以仁 义为思想核心 道家以道为至高无上 那么 庄子仁义观就成为庄子批判儒家思 1 孙以楷 陆建华 刘慕方 道家与中国哲学 先秦卷 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2庄周 庄子 外物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庄周 庄子 山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庄子 仁义观研究 2 想的重要部分 庄子只有对儒家仁义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 才能找出其不合 理之处 从侧面论证道家的正确性 因此 庄子 中多次提到儒家仁义思想是 必然的 也是必要的 毫无疑问 仁义一词并不是庄子提出来的 仁义思想是儒 家思想的核心 与庄子同时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无疑是仁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提 倡者和最坚定的维护者 故本文在阐述归纳 庄子 书中仁义思想的同时 也兼 与孟子仁义思想作比较 庄子 书在反对仁义的同时 也提出了道家更为高层 次的仁义观 尽管 庄子 各篇具体出于何人之手 形成于何时 以现有的材料尚难确切 考定 但它奠立于庄子 具有自身主导的哲学观念和基本的学术立场 故本文 仅从 庄子 书所涉及到仁义观念予以归纳和阐述 不考虑此书中对仁义态度是 否出自庄子一人的思想还是后学发展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 仁义 的角度对 庄 子 书中所提到的仁义思想进行了梳理 力图阐释庄子对儒家仁义思想的否定及 相对肯定的地方 并以此表述庄子对仁义的诠释 第一章 庄子 对仁义的否定 撄人心 3 第一章 庄子 对仁义的否定 撄人心 一 仁义撄人心 仁义 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 道德 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两者在理论内涵上 可以说是相对立的哲学概念 儒家标榜仁义 以仁义来修身 治国 仁义是社会必备的道德品质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规范 道家崇尚道德 这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 仁义则是人 类自己的造作 因此儒道两家在仁义上争论不休 儒道对仁义的态度 本质上是 有为与无为的争论 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反对儒家仁义 认为仁义是 有为 违背人类本性 主张消灭仁义 重使人性回归大道 庄子通过分析仁义规 范的消极影响入手 论证了君子修德 无为而治的必要性 1 庄子的心逍遥 庄子 书的第一篇为 逍遥游 逍遥游 可以说是 庄子 的总论 这篇主旨就是讨论人如何通过遗物返性 达到精神上的绝对逍遥 表达了庄子对 个人修养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游世者 象征着无拘无束 自得自由的状态 简言 之 庄子主要是在讨论人通过精神解放而得到自由的过程与境界 所以庄子的逍 遥其实是向精神世界的内化 是个体在精神领域的独来独往 在阐述人与天地万 物的关系时 庄子提出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4 但这主要不是指 宇宙论层面上 我 与万物共生 同在 而是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建构相联系 我 把天地外物看作是与我合一的存在 人是肉体与精神的结合体 肉体上的 生命是有限的存在 而只有精神才能得到无限的自由 庄子以 我 与天地万物 的合一为人生的理想状态 外部世界收归于个体之中 个体存在本身又内在于统 一的精神世界 二者相互结合 彰显了人的统一的精神境界 而在人融入万物的 过程中 人同时又游于 逍遥之虚 逍遥作为人生自由的精神之境 同时又是 以自我 个体 万物为的主体或承担者 后者决定了个体的不可消逝性 独与 天地精神往来 5 概括了庄子哲学的理论特色 与天地精神往来 表现了精神 逍遥的境界 强调了要达到精神的逍遥要以自我为主体 故庄子认为 作为个体 4庄周 庄子 齐物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5庄周 庄子 天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庄子 仁义观研究 4 的意义 精神世界具有无所不及 不可限定的特点 精神四达并流 无所不极 上际于天 下蟠于地 化育万物 不可为象 6 四达并流 表明精神可以到 达不同的领域 无所不极 则意味着精神能超越有限的事物 二者通过空间的 类比而肯定了精神的自由性质 上际于天 下蟠于地 着重指出了其 通 贯 通天地 的性质 化育万物 体现了追求精神世界的意义 精神超越对象的过 程 同时也是对象进入精神领域 对个体呈现独特意义的过程 不可为象 则 表现了精神对万物的作用过程具有无形无限的特点 也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与修 养的逍遥之境的同一性 庄子对精神活动及精神世界的描述 无疑具有形而上思 辨的特点 但其中又蕴含着对现实个体的承诺 庄子的逍遥首先是与人的存在价值的取向相联系 其根本之处在于超越外物 有形和有限 使人的内在之性重归无限 正是在逍遥中 人性化的存在达到了理 想的形态 庄子认为 大鹏击水三千 扶摇九万里 列子御风而行 看似自由无 待 但事实上并不是完全的自由 因为 有所待 所待 的条件一消失 自 由亦随之消失 故在 逍遥游 中 心是毋庸置疑的主角 心使人成为真正人的 东西 才是 游 的根源 因为形体必须与外物相协调 迁就这个世界 与物相 联 而心可以将一切事物化于无形 则人可以游于无穷 在没有任何限制 没有 任何阻碍的世界中 人性的自由畅游在无穷无尽的宇宙中 这里只有 你 没 有任何与你相对的东西 这就是无待 人不需依赖外物 心无所牵挂 也无所凭 借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所以在形体上 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 赖外物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 人之所以不能逍遥 是因为精神经常受到 形骸 官能的约束 终身役役而不得休歇 而逍遥无己的境界则不然 能摆脱身 心之诸种执着 而忘怀一己之存在 逍遥游 篇 庄子提到 至人无己 从字 面的表层意义上来看 无己 是在说消解自我 完全的否定自我 如果是那样 逍遥本身就有问题 没有自我 逍遥的主体就无处去寻 不复存在 逍遥之境又 如何能得以实施 其实 无己 就是凭着本然之心 畅游于广袤的精神天地中 间 2 仁义不属于人性 6庄周 庄子 刻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第一章 庄子 对仁义的否定 撄人心 5 逍遥游是庄子的哲学的总纲 是庄子对人生理想和精神自由的追求 只有达 到心逍遥才是庄子所说的 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境界 故 庄子 书中对儒家 仁 义 的提出给予了抨击和否定 认为 仁义 之词乃是 骈拇枝指 附赘 县疣 那么何谓 仁义 无疑 仁义 一词并不是庄子提出来的 仁义思想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就孔孟而言 其实是有一个从孔子的仁智到孟子的仁义转变 的过程 表现为道义论的突出和自然性的表达 于庄子同时代的孟子以仁义等同 于道德 开始了对道德的探索 孟子的仁义观可分为抽象的仁义和具体的仁义 一般意义上的仁义即道德 成为孟子进行道德教诲 包括教育一般人与教育君主 治国 的阵地 他力图让人在立身 国家在治理上都以仁义 道德 为根本原则 具体的仁义就是抽象道德准则转化为处理现实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 现实的仁义 在孟子这里主要指向他认为的当时最重要的两大社会关系 父子和君臣 在孟子 的学说里 仁义既指向家 又指向国 只不过在指向家时仁与义分别指向父子和 兄弟 在指向国家时仁与义分别指向君民和君臣 作为处理两种社会关系的根本 准绳 当父子与君臣一致时 孟子主张以孝治天下 认为父子与君臣是人必须要 处理好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对不重视父子与君臣的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当父 子与君臣关系不一致时 孟子认为父子是内 大 先 要被放在优先的地位 并 且被孟子严格贯彻 抽象的道德原则是现实道德规范运行的理论依据 现实的道 德规范则是抽象道德原则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孟子与庄子不同 孟子将仁义作 为人性的内容加以考察 由人的恻隐之心 是非之心 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这 四 心 引伸出仁义礼智 四端 而庄子认为仁义是外在规范 不属于人性范畴 庄子认为仁义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道家所讲的自然本性 就是曲者不是因为弯 钩而变曲 直者不是因为准绳而变直 圆的不是因为圆规而变圆 方的不是因为 尺矩而变方 粘在一起的东西也不是因为胶和漆而相粘 天下万物都是自然而生 长和发展 而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各得其所而不知其所以得 所以 用钩绳 规矩约束的东西 是削其性也 用绳索胶漆来固定的东西 是侵其德也 以礼乐 仁义 来劝慰天下之心者 此失其常然本性也 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 易其性矣 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 大夫则以身殉家 圣人则以身殉天 庄子 仁义观研究 6 下 故此数子者 事业不同 名声异号 其于伤性以身为殉 一也 7所以 道德没有废弃 仁义就不会出现 如今毁灭道德以仁义代之 是圣人引导的过错 庄子 天道 篇中通过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庄子对于儒家的仁义观提出了 诸多的抨击 老聃曰 请问 何谓仁义 孔子曰 中心物恺 兼爱无私 此仁义之情也 孔子仁义的实质是正心 无私 老子批判之 认为孔子的仁 义其实是有所偏私的 不是真正的无私 天道 篇中孔子认为仁义为人性的内 容 老子反对之 提出仁义违背人性 孔子指出 君子不仁则不成 不义则不 生 仁义 真人之性也 老子批判之 夫子亦放德而行 循循而趋 已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义 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意 夫子乱人之性也 孔子认为仁 义是君子自我修养的根本 是君子成长的根据 君子离开了仁义 便不能成长 无法达到理想的圣人境界 老子通过论述仁义并非人性的内容 只是身外之物 世界万物应该自然生长 人不应借助外物来约束事物的成长 相反 这只能破坏 事物的本性 损伤事物 儒家孔子以标榜仁义处世 恰恰是在扰乱人的本性 又曰 仁义 人之性邪 8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 而侈于德 附赘县疣 出乎形哉 而侈于性 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 列于五藏哉 而非道德之正也 是 故骈于足者 连无用之肉也 枝于手者 树无用之指也 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 淫僻于仁义之行 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 9 骈拇 即大拇指与其他指没有分 开而连生的畸形指 枝指 是指于五指并生的第六指 它们都是人身上本来不 应有的东西 是超出正常人体的多余 侈 多余之意 多方 意过滥 显然 庄子认为 仁义 是人心的多余 什么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 那就是顺应自 然 合乎人情的东西 主张听任自然 顺应人情的思想 就是庄子反对仁 义的一个理由 庄子 骈拇 篇说明了智慧 仁义和辩言犹如人体上的 骈 拇 枝指 和 附赘县疣 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 接下来庄子着力 批评儒家的仁义和礼乐 指出天下真正的正道 是 不失其性命之情 即保持本然之真情和特性 而 仁义 和 礼乐 犹如骈拇 是外在于人 的东西 是 有为 不属于人的内在本质 无为的内容 它们只会使 天下人迷惑 庄子 骈拇 中还进一步指出标榜仁义是乱天下混乱的根源 7庄周 庄子 骈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8庄周 庄子 马蹄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9庄周 庄子 骈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第一章 庄子 对仁义的否定 撄人心 7 从因外物而殉身这一角度看 君子和小人都 伤生害性 因而是没有区 别的 庄子得出结论是一切有为都不如不为 从而阐明了不为仁义也不为 淫僻的社会观 庄子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 只要是一个回归本然的心 一颗虚静的心 即心 里面没有任何的东西 宅心与无 没有自己 也没有外物 仁义之说即是外物之 说 怪诞之词 只有在虚心的状态下 世人生活在这个世界 却可以不为这个世 界的声名所动 没有所谓的功 也没有所谓的名 能鸣的时候则鸣 不能鸣的时 候则止 没有任何固定的应世之钥 也没有任何要执着的救世之方 仁义之方 有的只是与时俱化的不得已 以本然之心的生活 虽有迹而无迹 陶渊明诗云 心远地自偏 这也是深的庄子之意 心远了 地无论如何的熙熙攘攘 也是 偏的 虚心为正 仁义固然为偏 反之 地再偏 如果心离这个世界很近 也总 会是熙熙攘攘的 但是庄子并不是主张避世式的绝迹 避世容易 逃避于一个偏 远山区或是隐居深林 如伯夷和叔齐 但是人终究是要在地上行走 重要的不在 于形体 形体的逃避总是相对的 受限制的 心灵的空寂与虚无才是关键 在孟子那里 一直强调的是道德的修炼和仁义的实行 心的超越需要借助于 道德仁义才能够实现 完成 仁义也许相当于庄子这里所说的 翼 或 风 然而庄子认为仁义作为 骈拇枝指 附赘县疣 是一种 多方 在庄子看 来 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自然本心 遵从自然本心是最高尚的人格 按照自然本 性行事是最高尚的品质 所谓的自然本心就是人一生下来自然而然的性能和由此 表现出来的自然而然的需要 自然而然的行为 自然的情感等 庄子认为 一切 出于自然的东西就是自然本心的反映 一切出乎于人为的东西都是背离自然本心 的 在许多有悖于自然本心的东西中 仁义是特别的突出 创造仁义的出发点可 能是好意 是想要用仁义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于是把 仁义太高到了及其神圣的位置 达到了至仁就可以成为圣人 但是结果却恰恰相 反 仁义之说不但不能促进人们的道德 反而成为本心上的肌瘤 仿佛是在一个 正常的五指手上长出了第六个手指一样 给世人造成痛苦和哀愁 所以庄子批判 从人的内在情感中所生出骈拇 枝指 仁义之说 其实是泛滥于人世而有损于德 性的仁义之行 是滥用人的聪明所导致的结果 庄子 仁义观研究 8 庄子认为 人生的正道不是仁义 而是不失本心的真情 故曰 彼之正着 不失其性命之情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 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1 0 所谓的正道 就是不失其本心的真情而已 只要合乎本心 骈不为骈 枝不为枝 长不为长 短不为不足 在此庄子提出了衡量正道的标准就是 不失其性命之情 不背 离其自然本心 所以用此标准来衡量正道 当然仁义是不合乎正道的 人们不能 自然而然的生活 就必然会给人带来无止尽的忧愁和烦恼 仁义不是人性内容 多行仁义 会伤害本真 庄子否定仁义为人性内容之后 用 道 代替仁义来定位和拯救人性 用形上层面的道 代替形下层面的仁义 更具有至上性和根源性 庄子认为 道是无处不在的 并赋予万物本性 道内在 于人性之中 道生万物 并主宰万物 万物的本质就是道 道的本质是虚静 寂 寞 无为 人的本性亦是虚静无为 3 仁义对人心的损害 仁义并称应始于孟子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 认为仁义为人之本性 仁之于 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 智之于贤者也 圣人之于天道也 命也 有性焉 君子不谓命也 11在孟子这里 仁义既是人的内在伦理道德规范 具 有强制性 又是人内在的本根 根植于人心 仁义礼智根于心 12 孟子将仁 义定位为人心的内在要素 从而认为仁义道德规范是人生修养所不可缺少的内 容 庄子则批判之 认为仁义不是根植于人心 而是与人心相背 甚至扰乱人心 不可用外在的仁义来约束人心 庄子认为仁义扰乱人心 与肯定个体精神的独来独往相联系 庄子借老子之 口指出 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 尧舜于是乎股无胈 脛无毛 以养天下 之形 愁其五藏以为仁义 矜其血气以规法度 然犹有不胜也 仁义之不为 桎梏凿柄也 1 3 所谓 撄 即触动人心 扰乱人心 只要不撄人心 不挑起 人的欲念 就可保持本心并可以维持社会的安宁 孟子的以道德标准为内容的仁 义观实质是人心的桎梏 对人心的束缚 天下脊脊大乱 罪在撄人心 故贤者 伏处大山嵁岩之下 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桁杨者相 10庄周 庄子 骈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11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上 下 中华书局 1988 年 12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上 下 中华书局 1988 年 13庄周 庄子 在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第一章 庄子 对仁义的否定 撄人心 9 推也 形戮者相望也 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意 甚矣哉 1 4 撄 有伤害 扰乱之意 撄人心 就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伤害 这里将 儒墨 与 桎梏之间 联系起来 儒墨之 攘臂 暗指不同的是非之辩 桎梏 是 外在的束缚和强制 对庄子而言 在相互杀戮 战争不断的时代 今世 人们已普遍处于桎梏之中 而儒墨仍在以是非之争争强斗胜 扰乱人心 这样 儒墨的地位似乎具有两面性 它们既自身处于束缚之中 又试图以各自的意见和 观念束缚他人 撄人心 的实质内涵具体引申为对人心的束缚和禁锢 是非之 分本来以自由思考为前提 但它一旦演化为各是其是而各非其非 就容易导致将 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从而成为禁锢和束缚的手段 如果说 撄人心 与 桎 梏 的联系意味着对思想的束缚 那么 在反对 撄人心 的背后 则似乎蕴含 着思想自由的要求 人心一旦被束缚 往往就会形成某种思维定势 有了 成心 所谓的 成 心 其实是一种固定的思维取向 与反对 撄人心 相联系 庄子提出了 解心 释神 的主张 解心释神 莫然无魂 万物云云 各复其根 各复其根而不 知 1 5 解 与 释 都是消除 解构的意思 所解所释的 心 和 神 则 是已有的精神和思维的固定模式 各复其根 的意思就是向本源的回归 从它 与人心或是精神的关系来看 就是指回归本然的精神状态 本然之心就是自然之 心 是指尚未受到束缚 所以回归自然与摆脱束缚就表现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而表现了自然与自由 摆脱一切束缚的逍遥 的相关性和统一性 所以脱离孟 子的仁义观 即是摆脱人心的桎梏 解心释神 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庄子认为 人的自然本心是不能雕刻的 心一旦被雕刻 就会使它脱离自然 而然的状态 就成为了一种人为的 虚假的东西 这种虚假的东西 不管以什么 形式显现出来 用所谓的善行仁义表现出来也好 或是用所谓的恶性盗窃表现出 来也罢 都是无益于人世 性情的 所以世人应该遵循自身本心之本性 顺其自 然 无所作为 而万事万物就会自然成就 自然作为 因为天地 万物 人 都 有自己的天性 依照各自的天性去生存 去生活 就很好 就是幸福 甚至就是 最高境界 即庄子所说 夫子亦放德而行 遁遁而趋 已至矣 1 6 不用人为 14庄周 庄子 在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15庄周 庄子 在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16庄周 庄子 天道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庄子 仁义观研究 10 地再去制定什么规则 人为地 强制性地去规定 去规范 反倒乱了真性情 不 但仁义如此 一切人为的 刻意的事情 都是祸害 庄子 马蹄 说 马 它 的蹄可以踏霜雪 毛可以御风寒 饿了就吃草 渴了就喝水 高兴了就撒欢 这 就是马的真性情呀 此马之真性也 可是来了个伯乐 说自己会驯马 又是钉 马掌 又是套缰绳 这马就死了三分之一 然后又训练它立正稍息齐步走 令行 禁止 服服帖帖 这马就死一半了 伯乐如此折腾 即使马得了冠军 也不会快 乐 因为它的生活既不真实又不自由 二 乱世生仁义 1 庄子的理想社会 庄子 骈拇 篇中说 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 断之则悲 他认为合乎自然是最好的 不要以各种理由来进行矫正 对于个体来说 不要以 物易性易心 小人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 大夫以身殉家 圣人则以身殉天 下 在庄子看来 无论对错善恶 小人圣人 其殉一也 都是 残生损性 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庄子的观点是 绝圣弃知 保持原始社会的样子 庄子 一书 充分体现了庄子的理想社会模式 庄子的 至德之世 就是 民结绳而 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乐其俗 安其居 邻国相望 鸡狗之音相闻 民至老死 而不相往来 1 7 庄子 马蹄 篇 也描述了庄子的理想社会 故至德之 世 其行填填 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 山无蹊隧 泽无舟梁 万物群生 连属其 乡 禽兽成群 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 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 之世 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 同 乎无欲 是谓素朴 庄子的 至德之世 没有政治与仁义道德规范的约束 它是一种原始的 自然的 亲切的生活状态 没有生活的负累 更没有政治 没 有战争 人的精神世界是原始的 朴实无华的 从庄子对 至德之世 的描述我 们可以极其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现实政治的厌恶 乃至对政治本身的憎恶 可以看 出 庄子之理想虽是保守的 复古的 但此复古体现了对原始素朴 自然而平等 民众幸福的渴望 就其本质来说 蕴含着积极进步之思想 2 仁义与乱世 17庄周 庄子 胠箧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第一章 庄子 对仁义的否定 撄人心 11 庄子为何会产生这种理想 理想是现实的反衬 春秋战国时相互争伐 窃国 乱民的现实令他失望 他在思考造成这种现实的根源 他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尧舜 这样的圣人 认为他们倡导仁义 从而扰乱了人的内心 失去了人的本心 在庄 子看来 纯朴不残 塾为牺樽 白玉不毁 孰为圭璋 道德不废 安取仁义 性情不离 安用礼乐 五色不乱 孰为文采 五声不乱 孰应六律 夫残朴以为 器 工匠之罪也 毁道德以为仁义 圣人之过也 1 8 以仁义礼乐来教化百姓 恰恰使百姓脱离了无知无欲的素朴的本性 其结果就如被伯乐调教的马一样 反 而变得狡猾起来 仁义不仅会使人变得狡猾 而且以仁求贵 与大盗无异 有人孜孜不倦的修 养仁义之性 其实就内心而言 并不是在自觉地追求名声 追求富贵显赫 但是 其结果其行为却是一直在做着所谓的仁义之事 而世人乐此不疲的也是这种追求 的结果 然而庄子认为这些所谓的高贵的东西都是卑下的 这些徒有虚名的人 不仅不值得尊重而且应该铲除 因为他们与盗贼没有什么差别 即使区别 也是 他们比盗贼更可恶 盗贼的恶行显于表面 人皆知之 人皆恶之 而这些人的恶 行却是用华美的外表掩饰着 人们不但看不出 而且还相当羡慕 甚至赞美 之 所以会有此现象那是因为这些人不仅盗窃了天下的财富 而且还盗窃了天下的美 名 由此可见 他们实则是可恶至极 仁义之道是大乱之本 与乱世相共存 爱民 害民之始也 19为仁义而 制止战争 是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根本原因 仁义 二者皆不足以使民生丰 厚 而百姓求利心切 必致子杀父 臣弑君 大白天作贼 正午头盗窃 何足怪 哉 所以 大乱之本 必生于尧舜之间 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千世之后 其必有 人与人相食吞也 20 这里是继承老子的思想 老子 十八章 的说道 大 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老 子思想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天下大乱 统治秩序难以维持 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 倡导者 孔子不得不制定出仁义礼乐来约束人的行为 而不是因为孔子推行仁义 后天下才大乱 仁义是儒家拯救乱世的方法 而不是出现乱世的根源 18庄周 庄子 马蹄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19庄周 庄子 徐无鬼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20庄周 庄子 庚桑楚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庄子 仁义观研究 12 庄子 盗跖 中 通过盗跖与孔丘 子张与满苟得 无足与知和三组人物 对话 抨击了争名夺利的世风 倡导了养命保性的主张 全篇采用寓言的方式 揭露了儒家提倡的仁义德行与养命保性之间不可调和矛盾 以及争名夺利对养命 保性的严重伤害 在世俗看来 强盗是不讲什么仁义礼教的 杀人掠夺 奸人妻 女 无所拘制 为所欲为 儒家是仁义礼教的倡导者 规劝人们循规蹈矩 克己 复礼 孝亲忠君 信友慈人 文中塑造了两个代表人物 盗跖和孔子 分别代 表着强盗和儒家两个方面 进行了一次盗儒观念的论辩演示 按照本篇孔子说话 的逻辑来推理 不难看出 盗跖具有壮美 聪明 勇猛之三德 说是三德具一 可南面称王 但是却没有成王 其原因 在于做了盗贼就违背了仁义 因此 要 由盗变王 根本途径就是放弃强盗的行为而回归于仁义的范畴 由此可见 在孔 子看来 仁义是为王的前提 仁义是富贵的依据 文中借盗跖之口 揭开了仁义 虚伪的面纱 以历史发展教训为鉴 上从尧舜 大禹 商汤 文武说起 下到比 干 子婿 尾生 子推为止 依照仁义行事者没有善终 所以说仁义不但无用而 且害于人生 背于人性 遗祸于百姓 早乱于世人 仁义之论是一种虚伪的说教 仁义之行是一种欺骗的行为 它的功用就是沽名钓誉 求取富贵 正是如此 遵 从仁义的人不如盗贼 以仁义求富贵与人的德性和人格相违背的 文中之所以用强盗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观点 非赞赏强盗掠夺杀生的所为 而是用一种极端的手法来揭示仁义的虚伪性 从而强调了自然本心的重要性 反 衬出作者观点与仁义的相反性 庄子认为 仁义的行为连强盗都不如 庄子认为 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如 庄子 胠箧 篇中所言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 则是重 利盗跖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 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为之权衡以称之 则并与权衡 而窃之 为之符玺以信之 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为之仁义以矫之 则并与仁义而 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 彼窃钩者诛 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 非窃仁义圣知邪 故逐于大盗 揭诸侯 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 虽有轩 冕之赏弗能劝 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 是乃圣人之过也 以仁求贵 不是到达人格的尊重 仅仅是人世的富贵 而这种富贵其实与盗贼无 异 或更甚于盗贼 庄子看来 此说具有理论的可证性和历史的实在性 之所以 说具有理论的实证性是因为仁义只是个虚名 人皆可取之 有权者可取之 有钱 第一章 庄子 对仁义的否定 撄人心 13 者可取之 有力者可取之 有技者可取之 它的历史实证性 就是历史上头顶仁 义桂冠而实为窃国大盗者历历可数 庄子 仁义观研究 14 第二章 庄子 对仁义的肯定 先王之蘧庐 仁义的产生不逢时 从而成为名利的护身符 这是仁义变得虚伪的原因之 一 仁义是拯救社会的重要工具 儒家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制定仁义等社会规范 的 仁义是社会衰败的表现 这是道家的观点 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 道家反 对仁义的存在 从而主张消除仁义 其实 仁义本身没有错 也不是社会渣滓 而是一种正确的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人的发展的道德规范 其本身对人和社会 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功能的 但是道家为什么要灭仁义 这是因为仁义的本 来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相反 仁义被人利用之后 成为邪恶行为和追名逐利的 护身符 很多人在举着仁义的旗帜 高喊仁义的口号 去行使不仁不义的行为 从导致仁义变得虚伪 人性也变得异化 仁义早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仁义 庄 子是相对肯定仁义的作用的 其作用原本是存在的 只是社会没有发挥它应有 的功能 庄子进一步分析得出 仁义衰败也就主要体现在人性的异化上 那么 要拯救社会就必须从拯救人性 恢复人的本然之性入手 道家认为 人性淳 朴 人心清静才是人的本来面貌 只有淳朴之性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 处 使社会长治久安 因此 儒家仁义不是维护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长久之策 儒家以仁义礼乐等社会规范为主 主张孝敬 爱人 利人等 但是这些伦理内 容长期以来是以一种固定的理论形态而存在 不具有永恒价值 以往的研究侧 重于对庄子的仁义观采取千篇一律的判断 大多数几乎都认可庄子是绝对摈斥 儒家的仁义学说 其实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 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个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2 1 与儒家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人伦责任 宣 扬积极入世 在政治 教育 文化方面进行革新有所不同 道家则通过否定的 方法 否定知识 名教 甚至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 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 化 解人生的困扰 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 反对外在情欲 人对外在 物欲 功名利禄追求的过程 就是被外物和物欲所主宰的过程 破坏了人的真 正自由 无法实现得道的境界 因此庄子要用 道 这种具有 自然而然 的 特性的形上本体来代替儒家的仁义 实现人和社会的回归 在庄子那里 道 21庄周 庄子 齐物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第二章 庄子 对仁义的相对肯定 先王之蘧庐 15 成为最高准则和最后目的 庄子 让王 篇又说明了庄子对仁义的相对肯定 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