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创作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l i u z a i h u a a p r i l 2 0 11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损雪日期 工j 年岁月2 f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囤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损雪 导师签名笏一 舻节 1 日期 2 口 日期 助 年宁月2j 日 年 月 1 日 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创作研究 摘要 李慈铭为晚清著名学者 文人 他博学宏览 成就斐然 于诗 词 骈文 考据等无所不窥 但目前学界对李慈铭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多集中在对其生活状 况 性格特点的探究上 对他作品的研究 也主要集中在诗 词部分 本文以李 慈铭骈文理论及其骈文创作为研究对象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 考察李慈铭的人 生经历 交游情况 立足于李慈铭的具体作品 梳理其骈文理论的脉络体系 界 清其作品的创作年限 总结作品的主要内容 并归纳其风格特征 力求还原其骈 文在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 绪论简要介绍李慈铭生平 作品概况 对其研究情况和研究意义与本文的研 究方法等 第一章李慈铭骈文观 本章分为两节 分别研究李慈铭的骈文理论与骈文 史论 本章探讨了李慈铭所依归的学术阵营以及李慈铭在骈散关系上的立场 李 慈铭从文体起源上为骈文正名 肯定骈文的表述功能 推举骈文作家 严骈散之 辨的同时 也不废散文 同时 本章也对李慈铭的骈文史论进行梳理与归纳 第二章李慈铭骈文的主要内容 本章以李慈铭的人生经历为线索 分为三 节 分别探讨了李慈铭滞寓京师 南返故乡 重回京师三个时期的骈文作品 结 合李慈铭的生平 分析其不同时期的骈文在内容与风格上的区别 第三章李慈铭骈文的艺术特色 本章分为三个章节 探讨了李慈铭骈文在 声律 形式 用典上的特点 归纳出李慈铭骈文所具有的两种风格取向 清刚劲 健与凄艳哀切 指出这两种文风 均根植于李慈铭矛盾的个性与复杂的人生经历 之中 都是李慈铭最真实的感情流露 结语部分探析李慈铭的师法取向 肯定李慈铭在骈文史上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 李慈铭 骈文 骈文理论 硕上学位论文 a bs t r a c t l ic ir u i n gi saf a m o u ss c h o l a ro f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h i sk n o w l e d g ei sv e r y g o o d a n dh i s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s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 h i sa r e a so fi n t e r e s tr e l a t e d t op o e t r y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t e x t u a la n do t h e ra r e a s b u tn o w t h es t u d yo fl ic im i n gi s s t i l lal i t t l ew e a k m o s t l yc o n c e n t r a t e di nh i s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 h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fh i sw o r ka l s of o c u s e do nh i sp o e t r y i nt h i st h e s i s i m a k et h et h e o r ya n dw r i t i n go fl ic ir u i n g s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a s 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b a s i n go nt h es p e c i f i cw o r k so fl ic im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e x p l o r e st h el ic i r u i n g s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f r i e n d s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c l a r i f y 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o fl ic ir u i n g s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i d e n t i f yt h ew r i t i n gt i m eo fh i sw o r k s u mu p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h i sw o r k a n dc o n c l u d et h e i r s t y l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r o u g ht h e s es t u d i e s 1w a n tt om a k es u r et h a tl ic ir u i n g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i n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i n t r o d u c t i o ns e c t i o nm a k e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l ic im i n g sl i f ea n dw o r k s o v e r v i e w i n t r o d u c et h e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a tt h i ss t a g e i nt h i ss e c t i o n ia l s od e s c r i b e s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s t u d y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c h a p t e ri l ic im i n g sc o n c e p to f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t h i sc h a p t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 s e c t i o n s l ic i m i n g st h e o r yo fp a r a l l e la n dt h ec o n c e p to f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sh i s t o r y t h i s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w h i c ha c a d e m i cc a m pl ic i m i n gb e l o n g st oa n dh i sa t t i t u d ei n t h ed e b a t eb e t w e e np a r a l l e lp r o s ea n dp r o s e l ic h im i n gp r a i s e dp a r a l l e lp r o s eb y e x p l o r i n gt h eo r i g i no ft h ea r t i c l et y p e l ic im i n ga g r e e dw i t ht h en a r r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 o f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c o m m m e n d e dt h ep a r a l l e lp r o s ew r i t e r s h ed i dn o to p p o s et h ep r o s e t h es a m et i m e t h i sc h a p t e ra l s os t u d i e st h ec o n c e p to f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sh i s t o r yo fl i c ir u i n g c h a p t e ri i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o f l ic im i n g s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a c c o r d i n gt ol ic h i m i n g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i sc h a p t e r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t h i sa r t i c l e e x p l o r e st h et h r e ep e r i o d s o fl ic ir u i n g sp a r a l l e lp r o s ew o r k s i n c l u i n gt h et i m eh e l i v e di nb e i j i n g c o m eb a c kh o m ea n dl i v e di nb e i j i n gt h es e c o n dt i m e t h i sa r t i c l e a l s oa n a l y z e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c o n t e n ta n ds t y l eo ft h et h r e ep e r i o d s c h a p t e ri i i t h ea r t s f e a t u r e so fl ic im i n g s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t h i sc h a p t e ri s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t h i s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c im i n g s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o nr h y t h m f o r m s t o r y t h i sc h a p t e rs u m m e du pt h et w os t y l e so fl ic i r u i n g s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s t r o n ga n dp o i g n a n t t h i sc h a p t e r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t w ok i n d s i i i 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创作研究 o fs t y l ea r er o o t e di np e r s o n a l i t yc o n f l i c t sa n dc o m p l e x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b o t hs t y l e s o fa r t i c l ei sl ic im i n g st r u e s tf e e l i n g s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a n a l y z e sw h oi st h er o l em o d e l so fl ic ir u i n g t h ep a p e re n d o r s e dt h a tt h el ic h im i n gh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k e yw o r d s l ic im i n g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 p a r a l l e lp r o s et h e o r y i v 硕上学位论文 目录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i 摘要 i 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绪论 1 第一章李慈铭的骈文观 4 第一节李慈铭的骈文理论 4 一 关于骈文正统地位与骈散关系的论述 4 二 李慈铭对骈文文体特征的认识 9 第二节李慈铭骈文史论 1 0 第二章李慈铭骈文的主要内容 1 3 第一节滞寓京师时期的骈文创作 1 3 第二节回归故乡时期的骈文创作 1 5 一 感时忧世之作 1 6 二 倾吐愤恨之作 1 6 三 表现亲情与友情之作 1 7 四 叙志抒怀之作 2 1 第三节重返京师时期的骈文创作 2 2 一 日常应酬与应用之文 2 2 二 文人之文 3 0 第三章李慈铭骈文的艺术特色 3 3 第一节李慈铭骈文的音乐美 3 3 第二节李慈铭骈文之用典 3 5 一 不尚繁典 与用典丰赡 3 5 二 借典故抒写性情 寄寓无穷的身世之感 3 6 三 典故体现出李慈铭浓厚的儒学思想和强烈的人伦观念 3 9 第三节李慈铭骈文之文风 3 9 结语 4 5 参考文献 4 7 致谢 4 9 v 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李慈铭 1 8 2 9 n 1 8 9 4 初名模 字式侯 后改今名 号莼客 晚署越缦老人 浙江会稽 今绍兴 人 晚清著名学者 文人 他博学宏览 成就斐然 于诗 词 骈文 考据等无所不窥 造诣精深 著作等身 在近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蔡元培将其誉为 旧文学之殿军 钱仲联也视之为近百年诗坛的 旧首领 据 清史稿 李慈铭传 记载 慈铭为文沉博绝丽 诗尤工 自成一家 性 狷介 又口多雌黄 著有 越缦堂文 十卷 白华绛跗阁诗 十卷 词 二 卷 又 日记 数十册 不管是他的生平 阅历抑或文章著述 都有颇多可考 查之处 但目前对李慈铭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多集中在对其生活状况 性格特点 的探究上 对他作品的研究 也主要集中在诗 词方面 对李慈铭其人其事的研究 主要成果如下 张德昌的 清季一个京官的生 活 固以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 中所记录的日常收支状况和生活状态为切入点 展现出一个时代的官员经济情况和政府的财政状况 张峰的 清代学人的仕途之 路一一以李慈铭为中心 以李慈铭的仕途之路为个案进行分析 折射出封建科 举制度的积弊 卢敦基的 从李慈铭看十九世纪江南士绅的日常文学生活 与 李文海 赵晓华的 晚清官僚士人群体的人际交往 结合李慈铭 整体分析了 晚清时期的官僚士绅的文学活动与人际交际 董丛林的 论晚清名士李慈铭 描 述了李慈铭在科场 官场 情场与文场上的得失 透析处于晚清这个社会转型时 期的文人 名士心态 颇具说服力 此外 上世纪6 0 年代 陈仲瑜编有近四万字 的 李慈铭年谱 刘再华校点的 越缦堂诗文集 后附有其编纂的 李慈铭年谱 简编 一部 另有傅振照刊于 绍兴学刊 2 0 0 6 年第一期与第二期的 李慈铭年 谱 内容止于李慈铭二十岁 复旦大学2 0 0 9 年张桂丽的博士学位论文 李慈铭 年谱 这些著述对李慈铭的性格 仕途 日常生活以及交游情况进行了考察与分 析 多角度地展现出在风雨飘摇 内忧外患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个性格狷狭 思 想保守的晚清 名士 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对李慈铭的作品和诗论 词论的研究 著作如下 刘再华的 李慈铭及其诗 赵尔巽等著 清史稿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7 1 3 3 4 0 o 张德昌 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 9 7 0 o 张峰 清代学人的仕途之路一一以李慈铭为中心 华夏文化 2 0 0 9 年l 期 5 8 5 9 西卢敦基 从李慈铭看十九世纪江南士绅的日常文学生活 浙江学刊 2 0 0 5 年6 期 1 0 6 1 1 4 李文海 赵晓华 晚清官僚士人群体的人际交往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 0 0 3 年6 期 1 1 8 1 2 4 董丛林 论晚清名士李慈铭 近代史研究 1 9 9 6 年5 期 1 6 3 7 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创作研究 歌创作 着重对李慈铭其人其诗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李慈铭诗歌的四大内容 将李慈铭视为江左诗派的代表人物 肯定其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陈桂清的 晚 清学者李慈铭的词学思想 对李慈铭的词学思想作了研究与分析 上海大学周 容的2 0 0 6 年的硕士学位论文 百家深蕴悉我有一一李慈铭诗学思想初探 较为 系统地介绍了李慈铭的诗学观点 2 0 0 9 年博士学位论文 论李慈铭与樊增祥的诗 歌理论及其创作 阐发了李 樊二人在诗学领域的传承关系 将二人的传统诗学 观念置于中西学碰撞的背景之下 探究晚清诗歌的发展态势 马强的 谈 霞川 花隐词 中的 愁 与田欣欣的 李慈铭山水田园诗论析 是对李慈铭具体 词作意韵和诗作的类型进行的分析 值得指出的是浙江大学2 0 0 6 年吕双伟的博士学位论文 清代骈文理论研究 第一次客观地对李慈铭的骈文理论进行概述 条理清晰 评点精到 但限于篇幅 不能苛求详尽 山东大学2 0 0 9 年姜云鹏的硕士学位论文 李慈铭 文章 观及 文 章 创作 对李慈铭的文章观及文章创作进行了分析 但不是专门针对李慈铭骈 文进行的研究 对李慈铭的骈文理论与具体创作也未能认真深入地分析下去 作为一代学者与文人 李慈铭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 但李慈铭处 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 其性格狷狭 偏激 思想却顽固守旧 在众多学者将视线 投入西方 希望以西学改革时弊时 李慈铭仍坚守旧学 企图以光大儒家思想来 挽救国家倾颓之势 他人不逢时 仕途蹭蹬 长期困顿 文 也不逢时 在新文 学号角吹响之时 作为 旧文学殿军 旧首领 的他必然难逃被忽视的命运 他的作品也自然被扫入了历史的故纸堆 再加上历来便多有文人 学者批评骈文 繁缛华丽 重文轻质 典故用词艰涩难懂 新文化运动中大力提倡白话文 骈文 更因其 贵族文学 的身份为学界不屑 故李慈铭的骈文被理所当然地压在了最 底层 但是 文学形式与内容本就应是多元的 只有百花齐放 方能各擅胜场 骈 文的存在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 文章语言常常 肤浅贫乏 枯淡寡味 骈文含蓄 凝练 华美的美学特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 随着学者们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骈文这一文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逐渐被认同 就李慈铭来说 他现存骈文多达四卷 而他个人也对骈文极其重视 他的骈 文创作及理论自然更加不能被忽略 而他所处的同光时期 也是骈文家辈出的年 代 所以 对他的骈文观与骈文创作进行研究 确定他在骈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 必要的 国刘再华 李慈铭及其诗歌创作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 0 0 7 年4 期 2 7 3 0 圆陈桂清 晚清学者李慈铭的词学思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9 年4 月 2 4 2 9 马强 谈 霞川花隐词 中的 愁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术版 2 0 0 9 年7 期 1 2 9 1 3 0 田欣欣 李慈铭山水田园诗论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6 年3 期 1 9 9 6 年3 期 1 1 3 1 1 8 硕士学位论文 值得指出的是 骈文与赋的关系问题以及骈文与骈散融合之文的界定问题历 来便多有争议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 立足李慈铭的骈文集本 将赋归于其骈文进 行研究 此外 对其骈文作品的界定都是从李慈铭的骈文集出发 依据李慈铭自 身的看法进行探析 本文以李慈铭骈文理论及其创作为研究对象 立足于李慈铭的具体作品 梳 理其骈文理论的脉络体系 界清其作品的创作年限 总结作品的主要内容 并归 纳其风格特征 同时 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 结合 越缦堂日记 的原始文本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考察李慈铭的人生经历 交游情况 探究其性格特征与创 作心理 力图还原李慈铭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刨作研究 第一章李慈铭的骈文观 第一节李慈铭的骈文理论 李慈铭没有系统的骈文理论著作 但其文集与日记中有不少关于骈文发展 骈散关系的论述 对骈文作家也有独到的点评 且不乏真知灼见 从中可以见出 他本人的骈文理念 一 关于骈文正统地位与骈散关系的论述 乾嘉时期 考据学兴盛 汉学成为当时学术思想的主流 汉学家们不满于宋 学学风的空疏简陋 对代表宋学道统的古文也大加抨击 在重释儒学的过程中 长期以来受道统思想影响而处于边缘化地位的骈文 因其征实重典的文体特征 倍受汉学家们的欢迎 被忽视已久的骈文重新进入学术界主流的视线 成为汉学 家们展示才学 润色鸿业的载体 经历了骈散文激烈角逐的乾嘉时期 到晚清 两派之间剑拔弩张的火药味逐 渐消退 融通汉宋的倾向渐成学术界的主流 在处理骈散文关系的问题上 文人 学者也越为越多地倾向于兼采两家 骈散兼容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李慈铭 一生穷经索史 其治学方法从学派依归来看 主 要属于汉学的阵营 在他看来 古未有形声 训诂之不明而能通经者 未有名物 象数之不讲而能知学者 宋明以来 解 六经 四子书者 往往有文义不顺 近于害理传教 国朝诸儒深 研古义 旁通形声 多所是正 显然 汉学i j l i 诂 考证的研经方式与李慈铭的治学理路是一致的 他甚至将汉学 上升到维系国家安危 天下兴亡的高度 一名物之沿讹有极害于政道 一音诂之 失正有诒害于人心 学术不明 遂致畔经离道者 国家之所以不亡 而中夏 之所以不胥化为夷者 正以高宗纯皇帝昌明正学 大阐群经 士子服教畏神 弦 当代学者对骈文与赋的关系有多种阐述 清代时 赋被许多作家直接收入骈文集 可见清人承认骈赋 律赋的骈文属性 李慈铭的骈赋 律赋也收入了其骈文集中 本文也将李慈铭的骈赋 律赋归作骈文 进 行探讨分析 圆李慈铭 书沈光禄起元题水西书屋藏书目录后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2 0 0 8 9 0 0 9 0 l 国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2 0 7 4 硕十学位论文 诵仡仡 老死相守 故一切新奇曼衍荒忽杳冥之说 不能偏浃于人心 而世之妄 人 尚谓近日之乱 由汉学太盛不讲心性之故 何其愚而无忌惮哉 君子追原祸 始 王 何之罪 浮于桀 纣 虽举宋以后语录诸书 尽投之烈火可也 但李 慈铭对汉学家也有颇多批判之处 他指出汉学家的通病在于 盖汉学诸家爱博之 过 往往以多为贵 不肯割弃 有宁令人讥其杂 不可令人议其漏者 圆可谓中 的 他对乾嘉以后的汉学家亦有过中肯的批评 乾嘉以后 为汉学者 固多流蔽 无论阮氏诂经精舍及学海堂中诸子 不免依附剽袭 即如常州之臧氏镛堂 庄氏 述祖 徽州之程氏瑶田 汪氏婴莱 俞氏正燮 虽涂径各别 皆博而失之琐 密 而失之晦也 亦非吾之所取也 一针见血地指出汉学家依附剽袭 繁琐细碎的 流弊 同时李慈铭并不囿于门户之见 他能以更理智的眼光看到宋学的可取之处 承认宋儒解经有时亦胜汉儒 至谓宋儒解经亦尽有是处 尤见持平折衷 鄙人尝 细读 诗 之欧 本义 朱 集传 书 之苏传 蔡传 其议论亦间有较胜汉 儒者 并且 李慈铭注意到宋儒在道德教化和封建伦常上的 守道 之功 予 尝谓自程 朱生后 天下气象 为之一变 束发之儒 耻事两姓 曳柴之女 羞 蘸二夫 尤其明效大验 故虽雅不喜读宋儒经说 尤厌其语录 而从不敢非毁之 盖汉儒守经之功大 宋儒守道之功大也 丛以上可以看出 在治学理路上 李慈铭更倾向于汉学家考据 征实的研经 方式 而在立身之道上 他又尤重伦常与教化 即做到以汉学 治经 和以宋学 治心 的统一 以汉学为主的思想促使李慈铭在文学创作中更倾向于选择重典征实的骈文 在文学理论上 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文体意识 与同时代大多数对骈散相争持调和 态度的文人学者不同 李慈铭仍秉承阮元 凌廷堪等人的观点 将骈文视为文章 正统 重视骈文与散文的区别 但相较于前期阮元 今人所便单行之文 极其奥 折奔放者 乃古之笔 非古之文也 的看法 他对散体文的态度已明显宽容很 多 李慈铭对骈文的推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从文体起源上为骈文正名 凌廷堪因韩愈化偶为奇而将其文目为文章别派 日 盖昌黎之文 化偶为奇 戛戛独造 特以矫枉于一时耳 故好奇者皆尚之 然谓为文章之别派则可 谓为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 2 0 0 0 4 7 7 o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6 1 4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0 2 6 o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8 3 8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0 8 3 固阮元 擎经室续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5 1 2 8 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创作研究 文章之正宗则不可也 阮元发展了这一观点 从文体起源和经典著作中考察 文 的本质 演绎出文的两大要素 即 韵 与 偶 孔子于 乾 坤 之言 自名日 文 此千古文章之祖也 为文章者 不 务协音以成韵 使人易诵易记 而惟以单行之语 纵横恣肆 动辄千万字 不知 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 论难之语 非言之有文者也 非孔子之所谓文也 文言 数百字 几于句句用韵 不但多用韵 抑且多用偶 凡偶皆文也 于物两色 相偶而交错之 乃得名曰 文 文即象其形也 然则千古之文莫大于孔子之言 易 孔子以用韵比偶之法 错综其言 而自名日 文 何后人之必欲反孔子之道 而 自命日 文 且尊之曰 古 也 圆 李慈铭激赏凌廷堪与阮元这种 文必本韵偶 的观点 盛赞他们 卓识雄论 自 超前哲 他本人承继他们的观点 提出 惟文之有偶与有韵 同皆文章本质 事 由天造 认定骈文为文章的本质与起源 同时 利用人们的尊古心理 以溯 源方式将骈文的肇始推到先秦典籍那里 纪载之作 尚书 最古 今文所传已 多偶句 左氏 国语 遂沿其原嗣 而先秦碑铭 两汉诏诰 皆于浑噩之中寓 裁琢之巧 事实上 李慈铭非常清楚骈文容易引起的流弊 盖骈丽之弊 诚 多芜滥 但正是因为认为 而音节有定 终始必伦 便将骈文推到了至高无上 的位置 再加上他思想守旧 喜依古法 自然对化骈为散这种 违背 天造的新 变大为不满 不惜大加抨击 痛斥 既破偶为单 化整以散 古法尽亡 恶札日 出 二 对骈文表述功能的肯定 肯定骈文具有与散文相同的表述功能 是维护骈文文体地位 推动骈文创作 的重要举措 李慈铭对骈文表述功能的肯定主要体现在他对以骈文入史的认可上 不少史论家对魏晋以来以骈文俪旬编撰史书的作法非常不满 如刘知几就认 为 自兹已降 史道陵夷 作者芜音累句 云蒸泉涌 其为文也 大抵编字不只 o 凌廷堪 校礼堂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8 2 9 0 圆阮元著 邓经元点校 犟经室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3 6 0 5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0 9 5 园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2 4 3 捶句皆双 修短取均 奇偶相配 故应以一言蔽者 辄足为二言 应以三句成文 者 必分为四句 弥漫重沓 不知所裁 其立言也 或虚加练饰 轻事雕彩 或体兼赋颂 词类徘优 文非文 史非 史 譬夫乌孙造室 杂以汉仪 而刻鹄不成 反类于骛者也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 刘知几对 晋书 以骈文入史的文风大加抨击 大唐修 晋 书 作者皆当代词人 远弃史 班 近宗徐 庾 夫以饰彼轻薄之句 而编为史 籍之文 无异加粉黛于壮夫 服绮纨于高士者矣 作为举足轻重的史论家 刘 知几的批评可谓影响深远 而李慈铭却针锋相对 从当时具体的时代背景出发 指出 骈骊行文 自六朝至五代 诏策诰诫 无不出此 是当时所尚 即为史体 矣 安见论赞之必须为散文乎 值得指出的是 李慈铭并没有忽视以骈文写 作史书容易引起的种种弊病 他多次提到 白晋宋齐梁以下诸史 繁文浮怕 叠 矩重规 饰伪崇诬 良为可厌 至盛唐以降 骈体益弱 六朝家法 无复存 者 但并没有因为这些流弊而全面否定以骈文入史的作法 他在对 史记 汉书 等以散文手法写成的史书推崇备至的同时 对被刘知几贬责的 晋书 也评价极高 余尝谓作史固不忌骈体 然首推 晋书 诸论赞 华而切事情 秀 而有骨力 一 对同样以骈文写成的 隋书 也不吝赞美之辞 隋书 稍加简择 较有体裁 其传论诸篇 虽承用偶俪 而辞意质直 杀而不繁 此房 魏诸公浮 华渐扫 其功不可没也 可见 李慈铭对史书优劣的评价更加公允 这里也隐 约可以看到他认为一部好的史学作品并不取决于采用何种风格或使用何种文体 而是取决于是否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即在内容上要 切事情 在语言上要 有骨 力 三 对骈文作家的推举 骈文长期因其轻浮靡艳的风格 被很多文学家所鄙夷 徐庾的骈文即被视 为 齐梁小儿语 自宋以来 受理学思想影响 骈文更是被视为重文轻道 文道 相离 而处于边缘化位置 骈文作家也陷于失语状态 清代乾嘉年间 骈文中兴 刘知几 史通 沈阳f 辽宁教育出版社 1 9 9 7 5 3 o 刘知几 史通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 9 9 7 5 5 o 刘知几 史通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 9 9 7 2 4 o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2 5 7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2 9 9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3 2 2 o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3 2 2 面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2 9 9 1 一 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创作研究 大有超越散文之势 但随着桐城一派的崛起 嘉道之际开始 散体文作家重新处 于文学创作的主流位置 另一方面 为骈文争正统的声音也逐渐被骈散交融的现 实所替代 骈文作家相较于散体文作家仍然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李慈铭不仅 不轻视骈文创作 还大力推举从事骈文创作的作家 以此来提高骈文的地位 他 认为 王渔洋尝欲选陆宣公 李卫公 刘宾客 皇甫浞 杜牧 孙樵 皮日休 陆龟蒙之文为八家 予欲以刘 皇甫 杜 孙 皮 陆 更合元次山 独孤及 李习之 李观 欧阳詹 刘蜕为十二家文 而以陆宣公 李卫公合王子安 杨盈 川 张燕公 权文公为六家 盖皆以骈体见长者也 他不认同王士稹在选本中 不区分骈散文的做法 李慈铭同时推举骈文家与散文家 在将两种文体区别对待 的同时 赋予两类作家同等的地位 以仆论之 当去侯储刘三人 而补以姜西溟 毛西河 胡石笥 龚定盒为十贤 所举适皆浙产 毛胡二氏 又以博学骈体 掩 其古文 恐来反唇之讥 无当折衷之怕 推举擅长骈文的毛奇龄与胡天游 并 讽刺了时人重古文而轻骈文的观点 四 维护骈文体式的纯净 严骈散之辨 从嘉庆末年开始 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 文体上也走向了骈散融合 这种融 合不仅体现在将骈文和散文视为一体 还表现在文章内部将俪句与散句有机结合 起来 不拘骈散 但这显然与李慈铭的文论观相违背 李慈铭严骈散之辨 首先 表现在文体上 他仍然将两种文体严格区别对待 正如曾之撰所评 继见稿内 与 陈昼卿书 自举著述之目 亦以骈文散文分编 乃知先生因不从阮氏之说 屏散 文于文外 亦不从李氏之例 置散文于骈体中 李兆洛因不满姚鼐 古文辞类 纂 尊崇古文而鄙薄骈文 遂在 骈体文钞 中收录 报任安书 出师表 以 溯源的方式表示古文与骈文乃同根同源 借两者的并举 以凸显骈文的地位 而 李慈铭却十分反对这种作法 认为 然文章自有体裁 既名骈体 则此二篇皆单 行之辞 自不得厕之俪偶 且由老 韩推之 则 尚书 周易 亦有近骈体者 申耆何不竟取 禹贡 尧典 等篇 以冠卷首乎 显然 骈文的地位在李 慈铭这里又大大地增强了 李慈铭还非常反对在同一文章内部兼用骈散的作法 据周星誉说 他曾斥 赤壁 秋声 两赋 支离软滑 兼坏赋体 实则正是因为两赋吸取了散 文的笔调和手法 打破了骈文对句式 声律 对偶等方面的要求而引起李慈 铭的不满 而对胡天游散文中夹有骈句的作法 李慈铭也予以否定 惟散文终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1 8 0 圆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6 3 9 囝曾之撰 越缦堂骈体文叙例 引自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5 5 1 固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0 9 5 周星誉 鸥堂日记 引自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5 6 3 硕上学位论文 嫌有骈俪蹊径 李慈铭在骈散文体式是否纯净的问题上持论之严可见一斑 但 李慈铭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并不统一 这在后文将作进一步论述 五 推崇骈文 不废散文 李慈铭并不反对散文 他承认散文中同样有许多优秀作品 他对 史记 汉 书 的评价极高 然学者但能蕾畲经训 沉浸 史 汉 则所作自高古深厚 不落腔调小技 亦非必自骈体入手也 圆同时 李慈铭也推崇中晚唐时期的散文 他为韩愈正名 认为韩愈的散文尚存秦汉榘镬 非空疏简陋之文 对柳宗元的散 体文也推崇备至 李慈铭自己的文章中也多次引用柳宗元之文 他盛赞刘禹锡的 散文 阅刘梦得 中山集 中山序记诸文 简洁刻炼 于韩 柳外自成一子 其 祭昌黎文 谓子长于笔 我长于论 以矛御盾 卒莫能困 王厚斋笑其不自 量 未为知言 他高度评价杜牧的文章 将其推为晚唐第一 樊川文章风概 卓绝一代 其学问识力 亦复如是 予向推为晚唐第一人 固论其文日 予自 己酉冬于 唐文萃 中读牧之文数篇 不过谓其生峭便学 如孙樵 刘蜕之徒 今日复之 乃知才学均胜 通达治体 原本经训 而下笔时复不肯一语犹人 故 骨力与诗等 而气味醇厚较过之 并且李慈铭身体力行 创作了两百多篇散文 正如曾之撰所言 继见稿内 与陈昼卿书 自举著述之目 亦以骈文散文分编 乃知先生因不从阮 氏之说 屏散文于文外 o 这就表现了他相对比较公允的论文 态度 李慈铭论文章 虽重文体 但更重视的是支撑文章创作的学术根柢以及行 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风骨与识见 这与他的汉学学风取向是一致的 二 李慈铭对骈文文体特征的认识 一般认为 骈文文体特征应包括四个基本方面 对偶 用典 声律 辞藻 李慈铭对这四方面认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首先 李慈铭非常重视声律和对偶 将偶与韵视为骈文的本质 认为 惟文之有偶与有韵 同皆文章本质 事由天造 也正是因为对对偶和声韵的重视 李慈铭才视骈文为文章正宗 李慈铭服膺 汉学 学识渊博 各种历史掌故随手便可拈来 运用也十分老道 他自己的骈文 作品中的典故比比皆是 对由宋学而引起的空疏简陋的创作风气他也予以批评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0 1 2 圆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0 9 5 固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4 回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8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7 见李慈铭 复陈昼卿观察书 病中颇料检箸述 骈文亦检得百五十首 名日初编 惟散文分内外篇 约二百首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1 4 9 o 曾之撰 越缦堂骈体文叙例 引自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5 5 l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0 9 5 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创作研究 人不知学 所为骈俪 芜杂鄙陋 人习空言以便枵腹 伸纸纵笔遂成文章 必排比为功 征引为博 需指出的是 李慈铭虽重视骈文 但绝不提倡辞藻 靡浮艳 这与汉学崇实尚朴的学术风气相一致的 他多次指出骈文在六朝之时 崇尚华藻 而导致的波靡递下 甚至认为文风靡艳是导致骈文被后来的文人学 者轻视批判的原因 第二节李慈铭骈文史论 李慈铭对骈文的发展有所涉及 他意识到先秦典籍中的骈辞俪句为骈文的滥 觞 纪载之作 尚书 最古 今文所传已多偶句 左氏 国语 遂沿其原嗣 但清楚知道这并不是骈文 他激赏这时的文字 皆于浑噩之中寓裁琢之巧 固 从中也隐约可以看出他崇尚天然的骈文文风的取向 总体来说 李慈铭对六朝骈文的态度是十分欣赏的 李慈铭对其中的优秀作 品及风格有过高度的评价 盖六朝人整炼者如百战健儿 流丽者如簪花美女 其 气息神韵 均不可及 又能不见堆垛之迹 如徐熙画梅 无一瓣复衍 也对六 朝过分重视词藻华丽而导致的华而不实 绮艳浮靡的文风作了批判 并认为这是 导致骈文被后来的文人学者轻视批判的原因 他指出 流及六朝 愈尚华藻 波 靡递下 乃有风云月露之讥 西魏及隋 已矫议变之 狃于风气 卒不能革 东晋以后 从而靡之 遂以月露紫白 为世所轻 而后人至薄骈体不屑为 这样的观点是比较全面与公正的 李慈铭对初 盛唐骈文的评价大不如前 但大致上还是肯定的 初唐四子强 调为文要有 骨气 提倡 刚健 之风 崇尚 气凌云汉 字挟风霜 的风骨 骈文在他们手里开始出现刚健清新之风 李慈铭评道 王杨四子稍滞矣 然如王 谢子弟 挥麈谈笑 总饶俊逸 盛唐张说 苏顾二公以散行之气运偶俪之词 改华从实 气味深厚 笔力沉雄 师法汉人 李慈铭已对他们骈散结合的写法更 加不满 但还是从气格上给了他们一定的肯定 燕 许二公更弱矣 而短衣劲服 犹有古装 李慈铭 书凌氏廷堪 校礼堂集 中 书唐文粹文后 文后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2 4 3 o 同上 李慈铭 书凌氏廷堪 校礼堂集 中 书唐文粹文后 文后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2 4 3 同上 毒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8 李慈铭 书凌氏廷堪 校礼堂集 中 书唐文粹文后 文后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2 4 3 o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0 9 5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掌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8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8 硕士学位论文 李慈铭对中晚唐混淆骈散之别 尊散文而贬斥骈文 以气行文的方式极为不 满 所以 他基本上是否定中唐骈文的 他认为 要之中唐以降 骈偶鼽骸 谓 为文章之衰则可 谓非为文章之体则不可也 唐文以奇代偶 通人之蔽 意过 其通 迄今八九百年 文章流别 卒莫能正 可喟也已 并将这种源头追溯到 元结那里去 次山首变六朝之习 昔人推为韩 柳若蚧 然其命题结体 时堕小 说 后来晚唐五季以古文名者 往往俚率短陋 专务小趣 沿至宋明 遂为山林 恶派 追原滥觞 实由次山 圆同时 他指出 盖骈丽之弊 诚多芜滥 而音 节有定 终始必伦 雕饰铺陈 不能率尔 既破偶为单 化整以散 古法尽亡 恶札日出 仍是从重视韵偶的角度将骈文推到一个崇高位置 对破坏这种 古 法 的行为大加斥责 陆贽改造骈文 使骈文由注重形式之美向注重经世之用转 变 李商隐更是发展了陆贽骈文的内容 以华丽之辞叙事说理 且擅长于作祭文 李慈铭对陆贽 李商隐也是十分反对的 至陆宣公 李樊南全以气行文 大开宋 人门径 如法师参禅 武将赋诗 时露山野气 风云色 但对李商隐的看法 在晚年已有改观 他对韩 柳骈文的评价也不高 唐代韩 柳崛起 竞成大家 河东集 中尚多偶体 限于工力 远逊散文 但同时应看到 他并不否定二 人的散文创作 受理学思想影响 五代宋朝的骈文少用典而多散句 这无疑与李慈铭的的骈 文观相悖 故李慈铭十分反感五代 宋朝的骈文 本着 文必本韵偶 的文章观 他批判 五季宋初 人不知学 所为骈俪 芜杂锚陋 规范莫存 厌弃者众 因为学识渊博 他又看不惯空疏简陋的文风 指出 子京 永叔 倡言复古 大 放厥辞 天下翕然矣 由是苏 曾继起 道学踵兴 人习空言 以便枵腹 伸纸 纵笔 遂成文章 不必排比为功 征引为博 雌黄枚 马 毛疵庾 徐 以齐梁 人为小儿 呼南北史为秽籍 谬种沿袭 大言不惭 也可以从对苏 欧的评价 看出他对此时骈文的态度 四六丛话 作者孙梅十分推崇欧 苏骈文 认为欧阳 修变骈为古 足以超越三唐 争胜古人 认为苏轼的四六有意摆脱隋唐五代骈文 的蹊径 工丽绝伦 为骈文开辟意境 有古文之风 而李慈铭直指其非 其论四 六 推重欧 苏而薄徐 庾 其序以骈行之 亦不工 盖非深知此事者矣 对于清朝的骈文 李慈铭高度认可洪亮吉与汪中 阅 卷麓阁诗文 予于 李慈铭 书凌氏廷堪 文后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2 4 3 圆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3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3 回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8 9 8 李慈铭 书凌氏廷堪 校礼堂集 中 书唐文粹文后 文后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2 4 3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2 4 3 o 李慈铭著 刘再华校点 越缦堂诗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8 1 2 4 3 李慈铭著 由云龙辑 越缦堂读书记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 0 0 0 1 2 2 0 李慈铭的骈文理论及其创作研究 近人最喜北江 汪容甫两家文字 不特考据精博 又善言情变 其处境亦多与予 同也 高度评价二人骈文善于考证 情感丰沛的特点 而李慈铭本人的骈文亦 与他们一脉相承 对于胡天游 李慈铭认为 阅胡稚威文集 造句炼字 独出奇 秀 惟散文终嫌有骈俪蹊径 然吾乡究推出一头地 未肯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用车制造项目实施方案
- 牛仔裤改牛仔裙的做法
- 2025年康复学事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江苏烹饪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工作分析考试题目及答案
- 惠州健康养生知识培训课件
- 情景朗读课件
- 乳腺癌考试试题及答案
- 张店数学中考试卷及答案
- 机关初级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2
- 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讲中英版
- 《七大营养素》课件
- 农业基因资源发掘于种质创新利用取得了新进展
- 愿你慢慢长大
- (完整word版)高中英语3500词汇表
- HND商务文化和策略
- 小班-社会语言-懂礼貌的好宝宝-课件(互动版)
- 超高层带伸臂结构巨型环桁架施工技术总结附图
- 2022年中石化污水处理工应知应会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