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一切自然语言都有羡余性,羡余性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征。本文结合大量语 料事实,对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进行考察,对它们在语义和语用平面上的特点 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就其成因、发展规律和演化动因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立足 于具体现象的典型意义,对它们的功能表现作详细描述,并且用形式描写来为深 层分析提供佐证。本文的基本目的是正确阐释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帮助人们 认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不对称背后的深层语用机制,并为语言研究、语言运用 和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提供一些帮助。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总结了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的研究现 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式、目标和原则;第二部分对现代汉语 中羡余现象的表现方式进行描写阐释;第三部分是对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 进行总结概括;第四部分从六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 现代汉语羡余现象语用功能交际 a b s t r a c t r e d u n d a n c ye x i s t si na l ln a t u r a ll a n g u a g e s a n di so n eo f e s s e n t i a lc h a r a c t e r so f l a n g u a g e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f o c u s e so nt h er e d u n d a n c yi nm o d e m c h i n e s ea c c o r d i n g t oa c t u a lu s a g e 1w i l le x a m i n ei t ss e m a n t i ca n d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o n 也eb a s i so f s y n t a c t i ca n a l y s i s a n dd i s c u s si t ss e m a n t i cc a u s ea n di t s i a w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d e t a i l e dp r e s c r i p t i o nc o v e r st h et y p i c a lm e a n i n ga n df u n c t i o n si nt y p i c a la p p e a r a n c e , o f f e r i n ge v i d e n c e sf o rd e e ps t u d y t h eb a s i co b j e c t i v eo f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oe x p l m n t h er e d u n d a n c y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 ,t od r a wl i g h to nt h ea s y m m e t r yb e t w e e nl a n g u a g e f o r ma n dm e a n i n g ,a n dt og i v eh e l pt os u c hf i e l d sa sl a n g u a g er e s e a r c h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t e a c h i n gc h i n e s e a sa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c h a p t e rl ,t h ep r e l u d e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i nt h es t u d yo ft h er e d u n d a n c y , a d d r e s s i n gt h e w o r k i n ga p p r o a c h e s ,g o a l sa n dg u a r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 c h a p t e r2 ,a n a l y z e st h ee x i s t i n g m e t h o d so ft h e r e d u n d a n c y c h a p t e r3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 p r a g m a t i c f u n c t i o no f r e d u n d a n c y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 c h a p t e r4 ,d i s c u s st h ef e a t u r ea n d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 o ft h er e d u n d a n c y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 ,a n dc o m m e n to nt h e i r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p t e r5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w h o l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a l lt h e s ei l l u s t r a t et h a t t h ep r o p e ru s eo f r e d u n d a n c y p l a y s a na c t i v er o l ei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m o d e mc h i n e s e r e d u n d a n c yp r a g m a t i c f u n c t i o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i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论文及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 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日期:巡 :1 2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一切自然语言都有羡余( r e d u n d a n c y 1 1 ) 性,羡余性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征2 1 。 英国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的现代语言学词典似d i c t i o n a r yo fl i n g u i s t i c s a v , 4 p h o n e t i c s ) 认为。“一个特征( 语音的、语法的等) 如果为识别一个语言单位所不 必出现的,就是羡余的”。具体地说,语言中的羡余现象是语言形式超过了所要表 达的意义的需要,是一种语言形式相对于表达意义有所剩余的情形,这种现象在 语言中作为羡余成分表现出来。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传递是其主要任务。一般而言,言语 交际应遵循经济原则,即在不影响表义的前提下,人们倾向于从简编码说话、 写文章都应该避免重复,力求做到简洁明确,应该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来传递 所要表达的信息。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用来表达某一特定思想的语言手段并 不能像电报那样简约,相反,在传递主要信息的时候,常常包含着或多或少的多 余的语言符号。而自然语言之所以能够完善地为人类的交际服务,其中个重要 原因恰恰就是语言中含有许多羡余成分。世界上各种发达语言的羡余信息度都在 5 0 左右,俄语以羡余成分的丰富著称于世,有人甚至计算出英语中有6 7 一8 0 的羡余信息( 钱冠连1 9 9 7 )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也不例外。 从汉语的历史来看,羡余现象存在于上古以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古代汉语 里就存在羡余成分,比如否定词不表示否定的现象,杨树达的词诠、裴学海的 古书虚字例释等虚词著作都对此作了分析和论述。以“不”为例,下面的“不” 就是作为语气助词用于旬首或句中来补凑音节的: ( 0 1 ) a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诗经- 周颂清庙 b 、二三子不助不谷? 逸周书大匡 c 、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为人故也。左传( 襄公23 年) 近代汉语中也有“不”不表示否定的例子,如: ( 0 2 ) a 、公子只随了一个店伙、两个骡夫,合那些客人一路同行,好不凄惨i 1 r e d u n d a n c y 这一术语晟韧源于信息论( i n f o r m a t i o nt h e o r y ) 。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兼通讯工程师香农 ( c e s h a n n o n ) 于1 9 4 8 年创立的- 它对语言学、翻译研究、文艺学、心理学乃至对人类的生活都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r e d u n d a n c y 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存在着比实际需要多的信息 符呼现象。 2 1 伍铁平读三本新出版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自然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生成性特征和羡余性特征小 妨说是近数十年间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中国语文,1 9 8 3 年第2 期。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文康儿女英雄传) b 、要照现在的样子,只学得一言半语,不零不落,这是何苦来呢? ( 李 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 2 回) 现代汉语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 ( 0 3 ) a 、( 鸿渐) 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 钱钟书围城) b 、扬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蛆来对翠翠的母亲 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惟一靠山惟一 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沈从文边城) 由上可见,羡余现象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独特现象,而是存在于上古以来汉语的 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所不同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发生了某些变化。 就汉语的范围而言,汉语的各个要素中也都含有羡余现象。字形羡余方面, 如“莫”本来就是日没草中,暮也。后来由于文字系统的发展,“莫”的本义磨损 了,于是在下面再加上“日”来指示它的语义范围,这样“暮”最终代替了“莫” 的本义。许多古今字、分别字都有羡余成分的影子,如“然”和“燃”、“要”和 “腰”、“昏”和“婚”。词汇羡余方面,同义复用是汉语中能产性强的格式,同义 语素组合成词、同义词组合成短语,是比较常见的,汉语词汇的复音化和同义( 或 近义) 词语的大量增加为同义复合词和同义词连用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而当 两个同义成分共现于某一语言片断中,其中一个往往就是羡余成分。从同义复合 式双音复合词到同义并列式四字格成语到同义连用的短语结构呈现出一种有规律 的演变:羡余程度逐步增大,粘合程度逐步减弱。这种羡余的语言形式在汉语中 能产性很高,具体分析详见下文。语法羡余方面,如“全体同学们”、“诸位先生 们”,有人认为这种用法是不规范的,但是如果这样分析:“们表示的是集合量、 模糊量,数量名表示的是累计量、确切量。这两种表达法不可混淆使用。 但如果名词前所带数量是不确定量或指论群体的,允许加们,因为这时表达的 意义不在于确切计量而在于统括论群。”即是规范的。修辞羡余方面,如博喻、 反复、顶真、回环、断取等辞格就是积极利用羡余信息的结果。 从以上例证中可以看出,虽然从总体上说,汉语的羡余现象比印欧语等语言 要相对少些,但是特定的需要也使汉语的羡余现象永远不可避免。杨明义( 1 9 9 7 、 1 9 9 8 、1 9 9 9 ) 曾分别对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内部组构和汉语的连谓结构、状之于动 结构的羡余现象作过考察,他发现,在现代汉语中,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成分, 戴昭铭叠架形式和语言规范,语言文字应用1 9 9 6 年第2 期。 圭塑盔堂亟圭堂焦笙塞一 在特定的语境中能传递其他符号无法替代的信息,对思想表达有显化、强化的效 果。 这些研究使我们对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与现代汉语 其他层面的研究相比较,对于羡余现象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 面的不足: a 、关注这种现象的人还不多,研究的文章也不多,且主要是集中在现代汉语 羡余否定现象的研究上,而对现代汉语中其他羡余现象目前尚缺乏专门的具体的 研究: b 、研究大多停留在分类描述的层面,深入分析的不多; c 、研究大多是零星的、个体的,只注重单个旬式、现象的分析,缺乏对整体 的观照。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拟在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语言材料为依 据,主要从类型、语义信息、语用功能以及发展规律和演化动因等方面对现代汉 语中的羡余现象作进一步的描写与阐释。 羡余性虽然是一切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但在各种不同语言间的表现形式及 程度却不是相同的。对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的探讨和研究,揭示它们的性质特点 和句法表现,不仅对我们更好地指导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大有帮助,而且对我们 更全面地认识语言的全貌也大有帮助。 1 、语言研究:语言有羡余性,可以为某些语言规律的概括总结提供一定的理 论说明。例如,话语中重读的词一般提供新信息,信息中心往往成为调核。反过 来,羡余信息的负载者在不少情况下就成为非重读了。针对这一特点的研究也许 能为汉语语调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就语法而言,用语言的羡余性来研究倒 装、省略等等,也许会有一定的启发。另外,可以用语言具有羡余性为线索,来 观察语言的某些变化发展的情况。我们知道,汉语构词上的“子”尾缀是语言历 史演变的结果。杨明义( 1 9 9 7 ) 也从羡余性角度对汉语的双音节变化趋势作了说 明。英语在很多场合下也是加上词尾缀来表示某些语法意义。这些特点都是语言 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备的。 2 、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就是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用来表达某一特定思想的 语言手段会随语境因素而变化,信息对不同的接收者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 价值和效能,主要表现为信息量是否恰当,是恰如其分还是羡余亦或不足。所以。 按照语言信息发出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所处语言环境来选择和组合语言素材,是语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言运用的中心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限制( 甚至避免) 羡余现象的形成,与语言的 运用风格、受话对象、交际场合、旬式安排,还有语音的强势节奏等都有关联, 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在语用研究日益繁盛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 3 、语言教学;话语的理解和生成是自然语言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大难 题。现代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如何获得交际能力,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有 效的交际。交际能力当然不仅是对语言系统和语法规则的了解,因此教师在组织 教学时,把语言形式规则以外的交际规则传授给学生是必要的,语言交际中的动 态羡余特性应属于这种语言规则范畴。汉语中的许多羡余现象长期被视为“习惯 用法、特殊现象”,这使得对它的研究很不充分,母语是汉语的人对这种客观存在 于汉语里的现象往往视而不察或察而不疑,母语非汉语的人却常常感到迷惑不解 或疑虑重重。找到汉语羡余现象的一些规律和成因,从现象的普遍性及其潜在的 作用方面做出适当的解释,不仅可以说明汉语发展变化的特征,还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效果,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在本文以下的讨论中,假设语言交际都是理想的,对羡余信息的判断和利用 也是理想的。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力求以以下四个原则为指导: a 、描写和解释并重。描写是前提,解释是目标。首先要对现代汉语中的羡余 现象进行充分的描写,在描写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b 、参照历时演变来分析共时现象。语言的共时演变是历时演变的反映。要描 写进而解释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就不能不把共时研究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 从历时的演变中寻找汉语羡余现象的答案。 c 、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分析羡 余现象就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句式( 个性) ,也要注重共性考察,由个性上升到共性, 在共性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的本 质。 d 、融动态分析于静态分析之中。本文以功能主义的语言观,从语言的功能、 人的认知方式和汉语的特点入手,试图挖掘出隐藏在汉语语言形式背后的语义和 语用特征。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的表现形式 语言作为信息载体,其质与量直接影响交际效果。羡余现象违背语言经济性 的原则,说者或作者总是要给出比实际需要更多的羡余信息,是一种对语言规范 的有意偏离。在这种有意的偏离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有时会复现,而有时则是 蕴涵的。所谓信息的复现是指同一个语言单位、同义单位、近义单位、共指单位 的重复出现。复现的单位所负载的信息,一般说来,其内涵或外延大体相同。而 信息的蕴涵,则是指一个表达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实际上包含了另一个表达单位 所负载的信息。同信息的复现相比,这一类型中两个有关的信息,一般说来,其 中一个的内涵或外延,要比另一个所包括的范围大一些。信息的复现和信息的蕴 涵为现代汉语中的羡余现象的存在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些羡余现象有的是现代汉 语体系本身所固定存在着的,也有的是在言语活动中与其所处的某一具体语境的 意义比照中显现出来的。 l 、现代汉语中固定存在着的羡余现象 语言体系中所固定存在着的羡余现象,人们往往习焉不察,而且是把这种羡 余成分作为语言单位中一个传递信息最小需要量的固有的部分来看待的,久而久 之,这些被视为语言单位中固有的成分有的甚至被认为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构成 部分。 l 。1 词汇中的羡余现象 羡余成分常作为语素,以构词方式出现在某些复合词中。如: a 、爹爹 哥哥常常仅仅偏偏每每 明明稍稍自白 b 、蹲路搴冷 尘埃笨拙途径治理汇集甘甜 关闭 c 、质晕县弟 国家窗户人物忘记动静干净 好歹 d 、目睹事语 心想山峰火灾涉水 鸵鸟熄火 e 、啤潭卡事卡片 戈壁滩芭蕾舞卡通画 车胎酒吧 f 、硒尸感盐零冰 阜雪罢夜自银 蚕丝红霞触摸 构成a 组复合词的两个语素,语义上完全重叠,二者互为羡余,从语法关系上看, a 组为重叠式复合词,所构成词的词性为名词和副词。b 组中的两个语素在古汉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中分别是单音词,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组合后生成的新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 义,与两个语素的原义基本相同,两个结构项分开来看各自的意义仍然相同,意 义上完全并列,是互相补充注释的关系 词的词性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有时 因此可认为它们之间互为羡余,所构成 两个语素构成复合词后,其中一个语素 的义项得到充分发展,而另一个语素的义项却很少使用,这就使得整个词的义项 偏向了前者,使后者完全成为羡余,羡余成分所负荷的语义信息对要传递的信息 的最少需要量完全不起作用,c 组中的加点字就是这样的羡余成分。d 组的语素 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一类复合词语在文字上的特点比较直 观,即其中的羡余语素是另一个语素( 多为形声字或会意字) 的形符或义符,如 “睹”、“想”等形声字和“涉”、“灾”等会意字,其形符或义符已表示了原词所 指的意义范围,但后来又重复义符并作为一个独立构词成分与原词构成复合词, 形成原词与新加语素意义部分重合的羡余现象。在d 组中,加点的语素的意义被 包含在另外一个语素的意义中,在语义上其不仅属于羡余成分,而且在文字形体 上也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语义和文字上的双重特殊性是与汉文字的特点和 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分不开的。e 组是半音半意式的借词,即音译加表类别语素的 外来词,这类借词一结构项为外来词汉化译音,为了适于汉语使用者的辨别,叉 加上了表示意义类别的汉语附加语素。而实际上,译音己包含了汉语附加语素的 意义,如“戈壁”是蒙古语“沙滩”的译音,汉语附加语素“滩”实际上是羡余 成分,但它给闯入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外来陌生者一个表示意义类别的标志,而且 对于一些单音节的音译外来词,如b a r 、b e e r 、c a r 、t i r e 等,如果去掉汉译“酒吧”、 “啤酒”、“车胎”中的“酒”、“车”等羡余成分,将很难被汉语使用者理解和接 受。f 组中的两个语素为偏正关系,前面的语索修饰限制中心成分,但是中心成 分的语义显然已隐含了修饰成分,修饰成分是中心成分的一个典型特征,这使得 修饰成分成为羡余成分。例如,说到“盐”,人们马上会想到它的典型特征就是咸, 但是很多人习惯上却说“咸盐”,重在强调“盐”这种物质的典型特征。上述双音 节复合词在使用时正如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在谈“双字同义”、 “两字对待”时说:“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 字,其辞气稍觉浑厚。”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如: ( 0 4 ) 你明明知道,我没有诗才,不但不敢写诗,而且连诗也不敢读。( 钱钟 书围城) e 1 马氏文通第3 8 页,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9 月版。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你明知道,我没有诗才,不但不敢写诗,而且连诗也不敢读。 ( 0 5 ) 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鲁迅孔乙己) 一一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例句中“明明”比用“明”语气要强得多,而“每每”在语义的表达上,也比单 用“每”更能表现出频率之高,程度之深,情态之切。 固定词组或成语的组成部分中也有大量的羡余成分,如: a 、家喻户晓谨小慎微左邻右舍玉液琼浆贪官污吏心满意曼 坚持不懈坚定不移通行无阻半生不熟从容不迫停滞不前 参差不齐绰绰有余卓尔不群刚愎自用迥然不同彬彬有礼 碍手碍脚昕之任之大模大样必恭必敬不瞅不睬不明不白 b 、流连忘返避难就易貌合神离无独有偶有名无实方兴未艾 这些四字格成语都是并列式的,都可分为两个音部,为二二结构,前后两段的汉 字从语义上来看有两种关系:一是a 组,前后两部分内容含义基本一致,后一部 分是对前一部分作解释。前后两段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两段的整体意义基本i 样,互为羡余,两段合组实际上是一种重复性的强调。如成语“家喻户晓”。明显 地分为“家喻”、“户晓”两段,且没有前后主次的分别,在意义上,“家喻”就是 “户晓”,是对同一意义的加强。再看其他格式,“不懈”就是“坚持”,“不移” 亦即“坚定”,并且还是对“坚持 坚定”的补充解释。而“参差不齐”中,“参 差”和“不齐”含义相同,但“不齐”比“参差”更通俗。二者结合起来,有力 地表达那种长短交杂、高低错落的情况。再如“寥寥无几”,“寥寥”表示稀少, 其实也就是“无几”的意思,但“无几”更易懂,所以用它来配合“寥寥”表义。 a 类中的义素多为同义义素相对使用,其扩展形式是用两个数词代替同义义素, 如“千方百计”、“三更半夜”、“三年五载”、“四分五裂”、“说三道四”、“吆五喝 六”、“七嘴八舌”等;或是重复使用同一义素,如“碍手碍脚”、“自轻自贱”等。 二是前后两部分内容含义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后一部分的语义暗含于前一部 分,因而成为羡余成分,是前一部分的补充或延伸。如“流连忘返”,“流连”是 游来转去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忘返”义已暗含其中,但补充上“忘返”二字,语 意就更加充实,更加明朗。又如“避难就易”一词,“避难”在某种程度上已包含 着“就易”的意思,而从事情进展的顺序上说,“避难”在前,“就易”在后,“就 易”是“避难”的合理伸延。 上述成语是词与词的固定组合,具有结构上的固定性,音义结合上的凝固性,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它的意义具有双层性,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富有意趣。“在多数情况下,表层的字 面意义是表现某种可感知的事物现象,这意义比喻地把深层的真实意义烘托出来, 因而深层意义表现得生动、形象而有趣。” 1 l 另外,和成语相仿,四字格习语中也有大量的羡余成分,都是并列式的,其 义素的构成及语法关系上与上述成语基本一致,亦可分为两类: a 、敬业爱岗招商引资旺销热卖自给自足粗制滥造凡夫俗子 b 、扫黄打非吟诗作画地广人稀兵多将广价廉物美手疾眼快 a 类的前后两段说的基本上是同一事物,互为羡余,是一种重复的强调;b 类的 前后两部分语义上是相关的,但说的两种事,由于二者紧密联系,说前者就会想 到后者,所以后者也可视为前者的羡余。这种并列式四字格习语,结构上的凝固 性不是很强,前后两段设置可以互换,每一段可以单独使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如“招商”、“引资”,“自给”、“自足”等等。大多数的习语都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即具有离合性。如“不敬业不爱岗”、“物不美价不廉”,“有理而又有据”等。在 意义的表达上是单层的,其含义体现为反映一类事物的普遍概念而非反映个别事 物的单独概念,意义不是含蓄隐晦、处于深层的,仅通过字面就可以明畅地表达 出来。 通过对上述例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 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那么,羡余成分的积极利用在这一方面就起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如果汉语大多数成语是由四个音节构成的,那么,羡余成分的积极利 用就是构成四个音节的成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并列式四字格结构中, 无论是成语还是习语,其音节不节约、意义上有羡余信息,显然违反了语言表达 上所遵循的经济原则和足量原则,但它们却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所以在交际中 为人们所青睐。 1 2 语法中的羡余现象 现代汉语体系中固定存在着的羡余成分,有的以语法形式出现,它们都有具 体的语言形式作标志,如: ( 0 6 ) 这次展出的年画,不但数量多,而且题材新颖、形式风格多样。 一这次展出的年画,数量多,而且题材新颖、形式风格多样。 ( 0 7 ) 老年人的热情尚且都那么高,何况我们青年人呢? 一一老年人的热情都那么高,何况我们青年人呢?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第1 2 8 页,商务印书馆1 9 9 5 年版。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0 8 ) 天气虽然这么冷,但是我身上还在出汗呢。 一一天气这么冷,但是我身上还在出汗呢。 ( 0 9 ) 很多人尽管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可是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 一一很多人尽管讲起来一样头头是道,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 ( 1o ) 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一一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 1 1 ) 只有春天到了,才能见到这种鲜花。 一一春天到了,才能见到这种鲜花。 ( 1 2 ) 如果不互相尊重,那么爱就难以持久。 一一如果不互相尊重,爱就难以持久。 ( 13 ) 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一一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 - - j 人家的长处。 ( 1 4 ) 宝石哪怕混在垃圾堆里,也仍然晶莹夺目。 一一宝石混在垃圾堆里,也仍然晶莹夺目 ( 15 ) 因为( 由于) 他是中文系毕业,所以与我这个爬格子的人有许多共同 的语言。 一一他是中文系毕业,所以与我这个爬格子的人有许多共同的语言。 ( 16 ) 他之所以错失良机,是因为优柔寡断。 一一他错失良机,是因为优柔寡断。 ( 17 ) 既然产品质量又好又适用,那么就一定畅销。 一一既然产品质量又好又适用,就一定畅销。 ( 1 8 ) 他曾经去过北京三次。 一一他去过北京三次。 ( 以上例子均选自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下册) ) 以上的例子中,“不但”、“尚且”、“虽然”、“可是”、“只要”、“只有”、“那么”、“即 使”、“哪怕”、“因为( 由于) ”、“之所以”、“曾经”等词都是具体的语法标志,主 要是用来表达语法意义的,去掉以后原句仍然成立,它们的使用已经超出了传递 信息的最少需要量,因而是羡余成分。但是缺少这些羡余成分的句子在语义的表 达上明显弱于原句,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把它们作为 语言交际中的一个固有成分来看待,这些羡余成分就渐变成汉语中的习惯用法。 由特定场合下的语用用法经过反复运用和最终凝固化变为较稳固的语法现象,是 占堂盔兰塑主堂照堡塞 语言发展中的一个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汉语中的这类羡余成分也是一 个渐变的语法化过程。 1 3 羡余否定 羡余否定在现代汉语的羡余成分中是最明显的,羡余否定就是一些句子某一 成分的前边,些短语的前边或中间,加与不加“没”、“没有”、“不该”、“不”、 “不要”、“别”等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意义完全相同。这种羡余现象在现代汉 语的羡余现象中被关注、研究得最多,近年来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各自所提及的旬式也不尽相同,他们在研究的文章里谈到的各种羡余否定旬式可 综述如下表: 黄盛璋( 没有) 以前、差一点( 没) 、靠不住靠得住、非( 不可) 、 ( 1 9 5 9 )好( 不) 容易 好( 不) 容易好( 不) 热闹、差点儿( 没不) 、就差( 没) 、难免 吕叔湘 ( 不) 、小心( 别) 、怀疑( 不) 、除非才( 不) 、( 没) ( 1 9 8 5 ) 以前 毛修敬好( 不) 、差一点险些( 没) 、小心看( 别) 、( 不) 一会儿、后悔, ( 1 9 8 5 )怪( 不该) 、难免( 不) 、( 没) 以前 石毓智好( 不) 、差点j l 几乎险些( 没) 、小心( 别) 、难免( 不) 、( 没) ( 1 9 9 2 )以前、( 不) 一会 郑剑平 别( 不) 是、差一点( 没) 、难免( 不) 、险些( 没) ( 1 9 9 6 ) 沈家煊 ( 不) 一会儿、除非、差点儿( 没) 、好( 不) ( 1 9 9 9 ) 黄盛璋( 1 9 5 9 ) 在讨论词的习惯用法时提到上面5 个句式,他说语言里有时 用肯定形式跟用否定形式意思一样,从逻辑上看有问题,从语言上看是习惯认可 的说法,这就是语言跟逻辑不一致的地方。吕叔湘( 1 9 8 5 ) 则在讨论否定的语意 时把这种现象称为“否定作用的模糊化”。毛修敬( 1 9 8 5 ) 称这种现象为“对立格 式”。石毓智( 1 9 9 2 ) 首次使用了“羡余否定”的名称。郑剑平( 1 9 9 6 ) 称这种句 式为“兼用肯定否定性结构的副词”。沈家煊( 1 9 9 9 b ) 则把它们列为否定的不对 称现象。可以看出,羡余否定句在现代汉语中确实被大量使用,具体例证如下: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9 ) 一股子臊臭味差点没把他熏得闭过气去。( 老舍四世同堂) 一一一股子臊臭味差点把他熏得闭过气去。 ( 2 0 ) e l 本人差点没把他的脊梁骨打折了。( 老舍“四世同堂) 一一e l 本人差点把他的脊梁骨打折了。 ( 2 1 ) 我听人说是那中寨人为女儿作嫁妆的东西,好不阔气。( 沈从文边城) 一我听人说是那中寨人为女儿作嫁妆的东西,好阔气。 ( 2 2 ) 那位大帅留的菱角胡子,就像仁丹广告上移植过来的,好不威武。( 钱 钟书围城) 一那位大帅留的菱角胡子,就像仁丹广告上移植过来的,好威武。 ( 2 3 ) 即使我很小心地换档,但在加速与刹车之问,我们难免不会有些碰触。 ( 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 一一即使我很小心地换档,但在加速与刹车之间,我们难免会有些碰触。 ( 2 4 ) 小心别把身体一扭两段。( 钱钟书围城) j 、心把身体一扭两段。 ( 2 5 ) 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鲁迅呐喊) 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 26 ) 但是过了不一会儿,就会有人在对面车间里拼命地敲管子。( 王小渡王 小波作品选) 一但是过了一会儿,就会有人在对面车间里拼命地敲管子。 ( 27 ) 教授讲学是印刷术没发明以前的应急办法,( 钱钟书围城) 一教授讲学是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应急办法, ( 2 8 ) 他那么敌视我,就差没把我打回农场养猪了。( 王小波王小波作品选) 一他那么敌视我,就差把我打回农场养猪了。 ( 2 9 ) 刘先生直怪太太不该提起昆明做媒的事。( 钱钟书围城) 一刘先生直怪太太提起昆明做媒的事。 ( 3 0 ) 我不走,非要把事情弄明白不可。( 王小波王小波作品选) 一一我不走,非要把事情弄明白。 上举各例中否定词虽然不具有语义否定的作用,但同相应的肯定旬相比,大 多数羡余否定句在语气上能更精细地传达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它们对语言规范 的有意偏离,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根据情感意义进行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有 的是为了表达强烈的语气,如例( 1 9 ) 、( 2 0 ) 、( 2 8 ) 、( 2 9 ) ;有的是受到交际中的 “礼貌原则”( 用言语描述和评价事物时,尤其是评价人的社会行为时,对好的要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说得充分,对坏的要说得委婉) 的限制,这也使得“不”和积极性词语结合紧密, 和消极性词语结合松散,如例( 2 1 ) 、( 2 2 ) 、( 2 3 ) ;有的是为了特别提醒对方注意 的,如例( 2 4 ) :有的为了突出强调,如例( 2 5 ) 、( 2 6 ) 、( 2 7 ) ,需要解释的是,“一 会( 儿) ”和“不一会( 儿) ”都表示时间极短,但“不一会( 儿) ”往极小处说, 体现说话人对某一时间的主观判断和特别强调,而“会( 儿) ”主要是客观上的 叙述和概括,语气略显平淡;例( 2 7 ) 中的“没”是为了强调事情“没发生前” 的这一段时间,而使用了否定词否定事情发生后的状态的。需要注意的是,例( 3 0 ) 中的“不可”在“非不可”里不是羡余否定,因为“非不可”是基本式, “非”是省略式。此类句式现代汉语里还有“( 不) 管”,这一类的基本 句式比省略句式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再如: 她气得只差哭了。( 没哭) 她气得只差没哭了( 没哭) 谈判顺利,就差签字了。( 没签字) 谈判顺利,就差没签字了。( 没签字) 好悬迷了路= 好悬没迷路 好悬把钱丢了= 好悬没把钱丢了 险些误了大事= 险些没误了大事 险些丧了命= 险些没丧了命 难免被人误解= 难免不被人误解 难免被人议论= 难免不被人议论 ( 以上各例均出自贾甫田现代汉语中形式上的否定和语义上的否定不一致 的几种情况,汉语研究第一辑,南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19 8 6 年5 月) 通过对这一类语言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羡余否定旬式的地位并非相 等,有的是较典型的羡余否定句式,如“差一点( 没) 、好( 不) ”,次典型的句式 是“难免( 不) 、小心( 别) 、( 不) 一会、( 没) 以前”,其他如“别( 不) 是、 就差( 没) 、几乎险些( 没) 、后悔怪( 不该) ”是较不典型的羡余否定句式, “怀疑( 不) 、靠不住,靠得住”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句式( 羡余否定性极弱) , 而“非( 不可) ”不是羡余否定,而是空缺否定。这些羡余否定句式在语义和 句法上也都要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并不是字面意义的临时组合,这些限制主要 有: a 、能构成羡余否定句式的词语大多本身具有语义否定的作用,如“差点、 险些、几乎、以前、就差、别是”等,有的虽然不具有否定作用,但词语含 有消极性意味,也容易形成否定羡余,如“后悔,怪、难免、靠不住”等。 b 、羡余否定旬式大多修饰谓词性结构。除了“别不是、就差没、不一会”, 一1 一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他否定羡余的句式一般都要求修饰谓词性结构( 这也可能受否定词本身修饰成 分的限制) 。如“小心别”不可以后接名词( + “小心别汽车”) ;“没以前”也 不修饰名词( “没1 9 9 9 年以前”) 。 c 、羡余否定句式大多修饰消极性成分。构成羡余否定句式的词语很多本身就 有一种消极性:另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也造成了否定与消极性成分难以亲 近,因此容易形成否定羡余,“差一点、几乎、险些、好、难免、小心”都具有这 个特点。“好( 不) 、别( 不) 是、就差( 没) ”虽然积极性和消极性成分都可以修 饰,也都是否定羡余,但在实际使用中,修饰消极性成分比修饰积极性成分更为 普遍。 d 、否定词虽然不具有语义否定的作用,但是它们并非是个完全多余的成分。 同相应的肯定旬相比,大多数羡余否定句子语气上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能更精 细地传达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根据g r i c e 担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 人们在言语活动中一般应该首先遵守“量”的准则:l 、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 所需要的信息:2 、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如果说话人想传达某种特 别意义,暗示和强调某种交际意图,可以通过违反量的准则来达到目的。而说话 人选择使用这种句式,突出多余信息,来达到渲染烘托语言情境的目的。羡余否 定旬式也一样,虽然否定词失去了语义否定的作用,但与没有否定词的表达相比, 它们对语境的渲染烘托作用还是十分明显的,对意思表达有显化、强化的效果。 如“差一点没、好不、难免不、小心别、就差没”等羡余否定的使用在语言里都 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e 、在时态上,羡余否定句式一般叙述过去或现在的事情,较少叙述将来,如 “差一点( 没) 、几乎( 没) 、险些( 没) 、后悔怪( 不该) 、好( 不) 、别( 不) 是、就差( 没) ”等旬式羡余否定时都不叙述将来的事情,“( 不) 一会、难免( 不) ” 叙述将来的情况也很少见。 此外,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涉及到”、“以为是”、“诉诸于”、“来自于”、“介 乎于”、“就在于”等固定的羡余表达。这些羡余否定由于频繁出现,人们司空见 惯,习焉不察,易于为语言社会所认可,在语言交际中就约定俗成下来。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现代汉语中临时出现于言语活动中的羡余现象 现代汉语中临时出现于言语活动中的羡余成分主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显现出 来的。语境是言语交际的基础,它不仅为话语建构行为提供参照,同时也为理解 话语提供解释系统。语境既包括狭义的语境如上下文、说话的前言后语,也包括 广义的语境,如交际的时间、场合、目的,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互相关系以至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准则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广义语境下语言表达中的羡余现象, 所关注的是羡余信息的动态意义,它们基本上属于临时显现的性质,其形成有一 定的自由度。羡余成分与在语法和语义上处于聚合关系的词语基本上能够相替换, 这样的羡余现象在语言运用中更普遍、更丰富,而且具有能产性、重演性。这种 临时出现于言语活动中的羡余成分有的是以同一个语言单位在语境中的复现出现 的,有的是以同义单位的复现出现的,有的是近义单位的复现,也有共指单位的 复现,而大部分羡余成分是以信息蕴含的方式出现的。 2 1 同一语言单位的复现 ( 3 1 ) 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 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 钱钟书围城) ( 3 2 ) 像你们父子兄弟,为本地方增光彩已经很多很多。( 沈从文边城) ( 33 ) 老马兵原来跟在她的后边,因为他知道女孩子心门儿窄,说不定一炉 火闷在灰里,痕迹不露,见祖父去了,自己一切皆已无望,跳崖悬梁, 想跟着祖父一块儿去,也说不定! ( 沈从文“边城) 上例中加点的“高上去”、“细得”、“很多”、“说不定”都是同一个词在句中复现 而造成的羡余,例( 3 1 ) 用羡余成分表明方鸿渐打呼噜这一动作的持续和延伸的 过程,具有凸现动作过程的作用,生动地描写出赵梓楣在这呼噜的打扰下无法入 睡的焦躁心情。例( 3 2 ) 则强化了老船夫对顺顺父子的评价,例( 3 3 ) 的羡余成 分则强化了老马兵对翠翠行为的判断。这些羡余成分在主观上是对信息传递中常 规平行的打破,使主观与客观失去了平衡。而在某一时间点内事物的客观属性是 稳定的,这样一来,就明显突出了个体的主观心态,从而使羡余成分在表意上主 观性增强,具有强化作用,表现在度量上,特别是在情感度和礼貌度上,如果原 语句的色彩是肯定的、褒扬的、礼貌的,羡余成分复现后更肯定,更褒扬,更礼 貌,如例( 3 2 ) :如果原语句是否定的,贬斥的、不礼貌的,羡余成分复现后更否 定,更贬斥,更不礼貌,如例( 3 1 ) 。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同义单位的复现 ( 3 4 ) 看起来,她一径都是温温柔柔的,不多言不多语。( 白先勇玉卿嫂) ( 35 )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 沈从 文边城) ( 3 6 ) 扬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来对翠翠的母亲唱 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 人,不由得不苦笑。( 沈从文边城) ( 37 ) 他竭力寻出话来跟辛楣说,辛楣不理他,鸿渐无抵抗、无求援地让痛 苦蚕食虫蚀着他的心。( 钱钟书围城) ( 3 8 ) 翠翠自己守船,心中却古怪的快乐高兴( 沈从文边城) “不多语”与“不多言”、“成人”与“长大”、“唯一信托人”与“唯一靠山”、“虫 蚀”与“蚕食”、“高兴”与“快乐”在句中表达的意义内涵与外延相同,所以构 成了羡余信息,它们的使用更多是为了凑足音节,而不是传递信息。 2 3 近义单位的复现 ( 3 9 )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 皆可以计数。( 沈从文边城) ( 4 0 ) 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怜悯与同情意思,心里酸酸的,忙把身子背过 去拉船。( 沈从文“边城) ( 4 1 ) 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 钱钟书围 -。i 城) ( 42 ) 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 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 钱钟书围 城) “透明”是“清澈”的表现,“同情”包含在“怜悯”义中,“一个个该各归各, 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孤独”的解释,“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是对“声 气”的重复描述,这些加点字在句中都超过了传递信息的最少需要量,是羡余成 分。 2 4 共指单位的复现 ( 43 ) “玉妹。你再想想看,我表哥总不会亏待你就是了,你下半辈子的吃、 穿,一切包在我身上,你还愁什么? ”( 白先勇玉卿嫂) ( 4 4 ) 于是我仍然写作,你挣你的钱,我写我的字。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5 )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 年的气象来( 鲁迅祝福) 例( 4 3 ) 中的“表哥”和“我”同指一人,从信息的传递来看,“表哥”属于羡余 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