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俚语证古》及其民俗语汇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俚语证古是近代著名学者丁惟汾诂雅堂丛著之一。它以方言 俚语为研究对象,采用音转原理探求方言词语的渊源,为我们今天探索俗语学 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和线索。全书共十四卷,一千零二十五个词条,其内容 广博,方言俚语资料丰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方言和民俗文化提供了书面材料。 本文前半部分从作者、研究对象、体例、注释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 的分析。并就其体例与尔雅、方言、释名加以对比。由于俚语证古 训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音转原理将古今方言、俗语沟通起来,探寻词语的本 源,所以本文也试图从音转原理入手,分析释词中的双声、叠韵的音转关系,以 此来分析作者的释词思路。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将俚语证古中的具体训释条例视为民俗语汇的语料, 运用民俗语言学及与之相关的多门科学的科学方法,将其置于民俗文化这个大 背景中加以探究,先后从俚语证古中民俗语汇承载民俗要素的方式、民俗 语汇的分类、以及民俗语汇的发展变化和修辞特点上加以阐释,力图从多个视 角对该书进行整体分析,初步建构出俚语证古中民俗语语汇的框架,展现 民俗语汇的特定风貌。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作者及俚语证古的整体评价,分别从价值与可 商榷之处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较为客观地评价了作者释词中的语言思想,作者 不仅注意到了地域观、历史观而且十分重视对雅言体系的考证。肯定了作者可 以从音理学的角度对方言俚语内部的语音变化进行深刻地分析,将古今方言、 俗语沟通起来,具有创新精神,为训示古籍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同时也 进一步论述了过分强调音转原理的弊端,以对具体词条加以例析的形式,对俚 语证古中不适于音转原理的训释进行了大体的论说,试图寻找到词语的源流。 俚语证古无论是作为一本方言词典还是作为一本民俗语汇语料辞书, 其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对于该书并无全面的研究成果,有诸多内容还 值得深入研究。俚语证古是丁惟汾历经数十年的春秋所著的一本以方言俚语 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它保存了大量方言俗语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民俗语 汇提供了文本,尤其是名物方言俗语,使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东西的名 称得以保存,为我们阅读古代文献提供依据。 关键词:俚语证古;丁惟汾:音转;民俗语汇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 l i y u z h e n g g u i so n eo f ( g u y a t a n gc o n g z h u t h a ti sw r i t t e nb y d i n g w e i f e n ,ar e n o w n e ds c h o l a rd u r i n gt h en e a r - m o d e r nt i m e so fc h i n a i ti sa b o u tt h ed i a l e c ts l a n g ,u s i n gt h ev o c a ls w i t c ht os e e kt h eo r i g i n o fd i a l e c tw o r d s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s p r e c i o u sm a t e r i a l sa n dc l u e si nt h e t o d a yi tp r o v i d e su se x t r e m e l y s t u d yo fp r o v e r b s i nt o t a l ,t h e r e a r e1 4c h a p t e r sa n d1 ,0 2 5d e f i n i t i o n so fw o r d si nt h eb o o k i t sc o n t e n t i sv a s t ,a n dt h ed i a l e c ts l a n gm a t e r i a l sa r er i c h i tp r o v i d e st h ew r i t t e n m a t e r i a l sf o ru st og oo n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d i a l e c t sa n d t h ef o l kc u s t o m s f r o mw h i c ht h e yc o m e t h ef i r s th a l fo ft h i st h e s i si sap r e l i m i n a r y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u t h o r , d i a l e c ts l a n g ,s t y l e ,a n da n n o t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ti si nc o n t r a s t t o f a n g y a n 、c e r y a 、s h i m i n g t h em a i nf o c u so f l i y u z h e n g g u h i g h li g h t s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a n c i e n ta n dm o d e r nd i a l e c t sb yt h e u s eo ft h ev o c a ls w i t c h ,a n ds oi tc a nb eu s e dt oi n q u i r et h es o u r c eo f w o r d s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s t h e r e f o r e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a t t e m p t st oa n a l y z e t h ea l l i t e r a t i o n a n da s s o n a n c eo ft h e s ew o r d s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t o d e t e r m i n eh o wt h ea u t h o rd e f i n e st h e s ew o r d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f o c u s e so nt h ef o l k l o r i cv o c a b u l a r yf r o m c l i y u z h e n g u ,s e t t i n gt h e mi nf o l k l o r i c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t oi n q u i r e w i t hm e t h o d so ff o l k l o r i c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o t h e rs c i e n c e s s u c c e s s i v e l y t h i sq u e s t i o ni sa n s w e r e df r o ma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a ti n c l u d e sf o l kc u s t o m e s s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 ,t h ef o l k l o r i cv o c a b u l a r y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a sw e l la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c h a n g e a b o u tt h e f o l kc u s t o m v o c a b u l a r ya n dt h e r h e t o r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i sb o o kw a sa n a l y z e df r o mm a n ya n g l e st o c r e a t e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f o l k l o r i cv o c a b u l a r ya n du n f o l dt h es p e c i f i c s t y l eo ff o l k l o r i cv o c a b u l a r y t h el a s tt h e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ac o m p l e t ea p p r a i s a lo f ( l i y u z h e n g u ) , w h i c hh i g h l i g h t st h ev a l u eh i sw o r ka n ds o m ea s p e c t st h a tr e q u i r ef u r t h e r c r i t i q u e t h i se s s a yi sa no b j e c t i v ea p p r a i s a lo ft h ea u t h o r sw o r k , s p e c i f i c a l l yh o wi ta c c o u n t sf o rr e g i o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o r s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ss o m er u l e so fi n t e r i o r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 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a l e c t sa n dp r o v e r b s t h ea u t h o rh a da n i n n o v a t i n gs p i r i t ,a n do p e n e dan e ww a yf o rr e s e a r c h i n ga n c i e n t w o r k s h o w e v e r ,i ts h o u l db en o t e dt h a th eo v e r e m p h a s i z e dt h ev o c a ls w i t c h , a n ds o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d i s c u s st h i sp o i n tb ya n a l y z i n gs o m ee x a m p l e s i no r d e rt os e e kt ot h er e a ls o u r c eo ft h ew o r d s ( l i y u z h e n g u ) i sn o to n l yad i a l e c td i c t i o n a r yb u ta l s oad i c t i o n a r yo f f o l k l o r i cl a n g u a g e a tp r e s e n t ,t h e r ei sn o t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 t h i s b o o k , e v e n t h o u g h s o m ec o n t e n t sa r e w o r t h y o f s t u d y l i y u z h e n g u ,w h i c hi sa b o u td i a l e c ta n ds l a n g ,w a sw r i t t e nb yd i n g w e i f e n o v e rs e v e r a ly e a r s i th a sp r e s e r v e dt h em a s s i v ed i a l e c tm a t e r i a l s ,a n d h a sp r o v i d e dt h et e x tf o ru st og of u r t h e rt or e s e a r c ht h ef o l k l o r i c v o c a b u l a r y ,e s p e c i a l l ys o m ed i a l e c t sa b o u tf o l km a t e r i a l st h a th a v e c e a s e dt oe x i s to rs o o nc e a s e dt oe x i s t i tc a ns e r v et op r o v i d et h e b a s i sw h e no n er e a d st h ea n c i e n t1 i t e r a t u r e s k e yw o r d s :l i y u z h e n g u ;d i n g w e i f e n ;v o c a ls w i s h ;f o l k l o r i cv o c a b u l a r 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 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 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 帮助,均己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魏巧参为日期:d 口。7 r 广,。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及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韩形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俚语证古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1 引言 丁惟汾和他的俚语证古,在现代虽然鲜为人知,但是在风云变幻的近现 代中国,丁惟汾可以算得上是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先头人物。热血志士,宦海耆 宿,若水良师,斯世名儒,这些都可以概括丁氏的一生。 丁惟汾,字鼎丞、鼎臣,别号诂雅堂主,人称诂雅先生,为近代著名的文 字、音韵学家,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丁家官庄人。父亲丁以此,清末秀才,教 书为业,对音韵学和文字学颇具研究,著有毛诗正韵等书,流行甚广。丁 惟汾自幼随父读书,研习国学,他聪而颖敏,过目成诵,任举一字即知何部读 何音,脱口而出,对左传、史记等,在父亲的指导下,有过较深的涉猎。 对文字,音韵也是继承祖业的第一人。这为他后来治学卓有成就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青年赴科举,中廪生。1 9 0 3 年入保定留日预备学校,次年留学日本东京 名治大学研习法律。在留学日本期间,一度成为资产阶级反清革命派的骨干人 物。他积极支持、协助孙中山,历任国民党政府高职。正因为丁惟汾对三民主 义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使他最终选择了去往台湾。1 9 5 4 年5 月1 2 日逝世于台北, 终年8 0 岁。即如王献唐在诂雅堂主治学记中评述丁惟汾时所言:“壮岁奔 走革命,舟车戎马之际,未尝一目废书。”丁惟汾非常注重国学研究。他幼年 秉承家训,深研古韵。中年以后与章太炎等往复商讨、析合古韵部类,多有收 获。钻研毛诗、方言、尔雅,皆有著述。王献唐在评价丁氏的学术贡献 时曾列举“四事”:一事,总结了韵律六例,其中递转一例对语音学贡献最大: 二事,以双声通转解释了诗经中本来以为无韵的诗篇;三事,用北方方言 审音正读韵部,具有创造性;四事,区分了之、脂、支这三个难辨别读音的韵 部,并提出“定之部音准如旧,别以脂部各字收音于微”,o “至支部字音,古 与歌通” 具体区分出“之、脂、支”三韵的读音,使段、江以来所未能解答的 问题有了新解。丁先生诂经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柄持在声音,以今之方语求经 王献堂,诂雅堂主治学记 收自丁惟份俚语证古 ,山东t 齐鲁书社,1 9 8 3 年l o 月版:1 页,3 页,3 页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传文字。” 其先后著有诂雅堂丛著6 种5 0 万字( 毛诗解故、毛诗韵律、 尔雅释名、尔雅古音表、方言音释、俚语证古) 。其中齐鲁书社于1 9 8 3 、 1 9 8 4 、1 9 8 5 年出版了俚语证古、毛诗韵律、方言音释3 种,对研究古 音韵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其中在俚语证古中,丁先生力主“每以今日之方言俚语,求古代之经 传文”。,“求音义于己身”o ,“于书证之外,为研经者别增口证,与旧途之外, 为治学者别辟新途。”。纵观全书我们就可以看到丁氏力图从音转原理入手来探 寻方言词语的本源,先列出与被释词相关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并进一步阐释了 原词语与这些词语之间的音转变化关系。作者释例秉持在声音,阐释重点在于 以今寻古,以雅正俗,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创见。 目前俚语证古的版本只有一种,就是根据台湾省一九七五年的一个印 本,详加校订,于一九八三年手写影印的。这本汇聚了作者几十年心血的著作 终于在丁氏死后第三十个年头与人们相见了。根据王献堂诂雅唐治学记中 对丁氏的学术成就的评价来看,大体可以推之此书是在1 9 4 4 年前后截稿的。俚 语证古这本书的编纂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经历了几十年的仔细推敲而终成卷 书的。在古雅唐治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生读诗,复以韵谱纸,续得六 例,成毛诗韵律。继治尔雅,成尔雅释今。又治方言,成方言 音释。更以今言求古语,为俚语证古。” 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说“先生精 力萃于毛诗、尔雅、方言三熟,而其结穴则在俚语证古” 了。正 因为作者已经对这三本开山之作都有过很深得钻阅,所以才能以尔雅体例 为模本,“以音为经,以义为纬,即音求义,由义证音”。,又可以熟练地运用 毛诗、方言来为其溯源提供基础。丁氏认为方语“古今虽异,而脉理相 通”。,所以他在释词的时候,就一改清末经学研著的模式:“清儒之精旨者, 或直薄两汉,然亦仅能与汉儒晤言,不能与周秦撰述者共话。” 直接越过两汉 “进身为周秦之人,读其文字,犹今人读今人文字,聆其语言,犹今人聆今人 语言。”9 力图做到“不为古今所囿,而自辟户牖”,0 为训释之途另创新径。这 种不为当时经学研究方法所缚的精神是值得赞赏和借鉴的。也正因为如此,才 使得俚语证古中的语料选取的视角更深地植于民问,寻求口语中词汇的源 o 王献堂。诂雅堂主治学记收自丁惟份俚语证古,山东;齐鲁书社,1 9 8 3 年l o 月版:5 页,5 页。1 页,4 页。4 页,5 页。6 页,6 页,6 页 丁惟份,俚语证古 中的出版说明山东:齐鲁书杜,1 9 8 3 年1 0 月版 2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头,保存了大量的民俗语汇。 中国迄今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俗语汇辞典,在学术史上对民俗语汇的 研究也仅是从训诂学角度出发进行一些收集、辑录和考释的工作,它更多地侧 重于占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使用儒家的经典及其注释。而这些 资料绝不应是历史文化研究的全部,我们还应该去关注民间的语言现象。从这 个角度上来看,俚语证古等保存民俗语汇的书籍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所 以本文的后半部分重点在于分析俚语证古中的民俗语汇。 民俗语言的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 民俗语言文化调查的实践,并且形成专门制度,进入上层文化。周秦时代因辨 风证俗政治需要所形成的采风制度,便属显证。考八方之风雅,通九洲之异同, 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住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以利安邦治国。中国历代的辞书、 歌赋、典籍史志的有关部分,都可以看书古人对民俗语言研究方面的实践和成 就。再有传统语言学的名物训诂、方言研究也都十分注重民俗流变的因素。可 惜的是这些研究只是单一零散的研究尚缺乏必要的系统理论阐释和思辨性的概 括,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方言可以算得上是第一部方言民俗语汇比较的词典。杨雄在答刘歆 书中说:“其不劳戎马高车,令人君坐帷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他第一 次对语言与民俗进行了综合的考察,是中国民俗语汇研究的源头。俚语证古 也正是追随了杨雄的思想,试图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异俗之语。 我国迄今己知的俗语辞书可达百种,主要是唐代以来所编辑的,这些文献 都是语言学、民俗学研究的珍稀文本。明代陈士元在其俚语解一书自序中 说:“乡俗常语,多有证据。听者玩熟而茫无考辨尝读方言与今时所言 颇不类,而通俗文并释常谈等书,又指引不广,余暇日著俚语解 六百八十八章。”o 中国古代对民俗语汇的研究,多以考释“风俗之变迁,方言 之有自”( 清朱硅为土风录所作的序言) 为要旨。明清时期的学者做了很多 有关归纳整理的工作,正如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所说:“明清时期,文人 学者做了许多归纳民俗语言的工作,连钱大昕、郝懿行这样的著名学者都参加 进来,撰写了恒言录和证俗文等著作。他们经过亲自调查,记录和保 存了一批当时活在群众口头的民俗语汇,为后人研究前代语言民俗的传承情况 。参见明陈士元,俚语解序) ,据明万历刊本归云外集 卷五六、五七 3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俚语证古正是收录了那一时期民俗语汇,为我们今 天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俚语证古的收词主要来源于方言俚语。方言词语的背后常常包含着当 时某种复杂的民间风俗习惯,如果不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就不能理解这些方言 词语的含义,相反通过这些词语也可以追根溯源,了解当地的习俗。方言民俗 没有造作,没有藻饰、凭胸直臆,形象生动,是最自然、最原始的语言。通过 方言俚语,人们可以从最近的距离观察到下层社会的精神状态。方言俚语又是 了解地方民俗差异的绝好标本。方言语音的差异又为语言学家提供了追寻方言 迁徙的标本,由此可以追溯出人口迁移的轨迹,同时也为不同地区间民俗的渊 源关系提供线索。因此对于俚语证古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还具有着社 会意义。 曲彦斌教授提出:“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以及其相关科 学的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管制等民间文化现象密切关联的形态( 即 民俗语言文化) 、性质、源流以及生成、传承、变异的机制、运动的规律等,进 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从而给与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 本文 也试图从民俗语言学角度分析俚语证古,使其已经消失或是正在消失或是正 在使用的民俗语汇得以再现色彩。 2 俚语证古的研究对象 从俚语证古的书名来看,是对俚语的分析,但它与我们一般理解的汉 语俚语有所不同。汉语的俚语一词出现的较早: 尚书无逸某氏传“俚语日谚。” 三国志昊书孙奋传“里语日: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汉书王嘉传“俚谚日:前人所指,无病而死” 而且光俚语这一名称就有很多种写法,如俚语、俚言、里言、里语、里谚、 迩言、鄙语等等。 辞海( 1 9 9 9 ) 对“俚语”的解释是,“俚:鄙俗;不文雅。汉书- 司 马迁传赞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俚语:通俗的口头词语。俗语的一种, 常带有方言性。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l 版:4 1 0 页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1 2 月出版;1 3 页 4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人日: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俚语:语言中流传于口头的带有粗俗性的词语,很多具有明 显的方言色彩如:脓包,土包子,窝囊废、那鸭子上架 俚语表义爱憎分明,形象生动,有的还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恰当的 选用可以更加鲜明的传情达意但由于它的粗俗性和方言性,一般不 宜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 葛本义,1 9 9 3 ) ( 现代汉语词典( 2 0 0 5 ) 中这样解释:“俚语:粗俗的或通行面 极窄的方言词如北京话里的撒丫子( 放开步子跑) ,开瓢儿 ( 脑袋被打破) 。” “习惯上认为,里语是一种口语性、通俗性极强的粗话从文化 审美的观点看她不是文学语言不过,她仍然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颇有地方色彩”( 曾聪孙,2 0 0 4 ) 以上各家都给俚语下了定义,也都肯定了其粗俗性和方言色彩。虽然对俚 语的涉及范围略有不同,但对其性质还是比较趋于一致的。俚语与俗语、谚语 略有不同,俚语的中心词是一个“俚”字。“俚”的意义就是鄙俗、不文雅,所 以俚语本身就突现出它的俚俗气质。而俗语则往往是具有固定结构,表达完整 意思的独立的一句话。如:“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兔子不吃窝边草”、“三天不 打上房揭瓦”等等。而谚语虽然也是来自于民间,但它往往是简练通俗而富有 意义的语句,是成语的口语化表现形式,“寓教于文”,“俗而不俚”。如:“人心 齐泰山移”。当然三者之间也决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互相都有重合的部分。 可见汉语的俚语正如我们前面的分析,很难给出一个标注的界说。从口语 性和通俗性来说,它很像俗语,从惯用性来看,它又像惯用语;从形式特点、 民间流行上来说,它又和歇后语接近,有时也与成语、行话、方言交织在一起。 但就广义的俚语范围来看,它应该包括两个子类:一类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 俚语,是流行于现代人口头上的,不文雅的语言单位。( 也是现在一般理解的俚 语) 另一类应该是指方言性的俚俗词,而俚语证古正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在俚语证古自序中丁惟汾认为郭景纯氏在评述杨雄方言时所说 的“考九服之佚言,标六代之绝语”o 中的“佚言”是指当时的方言,“绝语”就 是指唐虞以后的古语,并认为“佚言”与“绝语”统称为“离词”。“离者,二 也,一语而古今异说,远近异称。”。具体说来,“佚言”是“远近异称”,即方 言。“绝语”就是“古今异说”,即古语词。丁惟汾又进一步说“郭氏所谓佚言, ( d 丁惟份,俚语证古 ,山东;齐鲁书社,1 9 8 3 年l o 月版;7 页 s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即予之所谓俚语,郭氏所谓绝语,即予之所谓古语” 他将郭氏所谓的“佚言” 谓之俚语,所谓“绝语”谓之古语。因此他的俚语证古中的“俚语”二字, 是指杨雄所说的“佚言”,即现在常说的方言,那么其研究对象自然定位于方言 范畴。在俚语证古的自序中丁氏也说:“其所谓考所谓标者,皆为予俚语证 古之衣钵也。故予之俚语证古继杨子方言而作也。”o 可见俚语证古这本书 是继承扬雄的方言而作。 方言即地方语言,它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某一地区的方言与全民族语 言总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同时各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 的差异。语言又是民俗等文化的载体,作为民间口头语言的方言尤其是最直接、 最基本的民间文化材料。“言为心声”,方言等民间1 2 1 头语言尤其如此。o 方言性 和俚俗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流传于某个方言区的通行面较窄的说法往往 带有明显的俚俗性。所以俚语证古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方言俚语,本文也会 对俚语证古中民俗语汇方面词语的训释情况进行研究。 3 俚语证古的体例 俚语证古共十四卷。正文前有序文两篇:一篇是王献堂为庆祝丁惟汾 七十寿辰所写的诂雅唐主治学记一文,对丁氏学术成就及本书写作价值给 予了详细地介绍。另一篇是丁氏本人为这本书所写的自序,其中简单扼要地说 出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收词范围。正文十四卷的具体分布为:卷一天,卷二地, 卷三形貌,卷四声容,卷五饮食,卷六衣服,卷七家宅,卷八器用,卷九草, 卷十木,卷十一鸟,卷十二兽,卷十三虫鱼,卷十四语丛。 “俚语”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针对错综复杂的内容,作者采用了按内容 性质分门别类的编纂手法。这也是自尔雅而下,中国辞书编纂的主要手法 之一,依类归卷,井然有序。全书十四卷,共一千零二十五条训解,卷一、二 是对有关天地自然物的俚语说解,占全书的8 ;卷三、四是关于人形貌和声容 方面的俚语,占全书比重的5 0 6 ,其中卷三整卷就有词条4 2 3 条,占4 1 ;卷 五、六、七、八则是解释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的俚语,充分体现出 地域色彩。卷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是有关动植物名称的说解;卷十四是 对日产生活口语中具有鲜明方言土语特征的俗语的训释,体现出以雅证俗,以 。丁惟份,俚语证古,山东:齐鲁书社,1 9 8 3 年1 0 月版:7 页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1 2 月出版:1 4 1 页 6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今证古的特点,这一卷的收词也很多,占到全书的2 0 。 下面我们就以尔雅、方言、释名这三本不同时代的辞书为参照, 与俚语证古做一下简单的比较。首先是从目的、对象、方法上的对比: :茹茹尹n 尔雅)方言) 释名) 俚语证古 时间战国末年西汉东汉近代 目的训释典籍通古今方俗之语 探求事物命名的 以今言释古语 由来以雅言释方言 对象古籍经传中的字古代的方言百姓日常用语方言性的俚俗词 词汉时不同地域的 方言 训释方法义训为主义训为主声训声训寻求语源 从上表来看:俚语证古在编写目的上继承了尔雅的编写思路,以雅 证俗,以今日之方言俚语,求古代之经传文字。在对象的选择上他秉承方言, 正如他本人在自序中所言:“郭氏所谓佚言,即予之所谓俚语,郭氏所谓绝语, 即予之所谓古语。其所谓考所谓标者,皆为予俚语证古之衣钵也。故予之俚语 证古,继扬子方言而作也。”从训释方法上来看,它继承了释名的声训原 则,“以音为经,以义为纬,即音求义,由义证音。”。 下面再从编排体例上将它们进行一下类比: 尔雅篇名( 1 9 篇)方言篇名( 1 3 卷)释名) 篇名( 2 7 篇)俚语证古篇名( 1 4 卷) 释诂释日常词语卷一、二、三、六、释言语语丛 释言释日常词语七,十多是一般词语 释训释日常词语 释亲无释亲属释长幼无 释宫释宫室释道释家宅 释器释服饰释用器释首饰释衣服释器用 释器皿、家具、农释衣服释床帐 具释采帛释兵 释车船、兵器释车释船 叮惟份,俚语证古,山东z 齐鲁书社,1 9 8 3 年l o 月版;7 页 毒王献堂,诘雅堂主治学记 收自丁惟份俚语证古 ,山东:齐鲁书社,1 9 8 3 年1 0 月版:6 页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释乐释乐器无 释天释天释天 释地 无 释地 释州国 释地 释丘释丘 无 释山释山 释水释水 释草无 释草 释木释木 释虫 释昆虫 释虫鱼 释鱼 无 无 释鸟释鸟 释兽 释动物释兽 释形体释形貌 释姿容 释声容 释饮食释饮食 无 无 释书契 释典艺 无 释疾病 释丧制 四本书都收录的部分当属对日常词语的训释。方言有关这部分的词语收 录最多,十三章中有六章都是关于一般词语的解释。另外在有关器物的解释上, 四本书也都有所关照。只是释名与其它书的分类相比较为细化。在对自然 地理方面的解释上,除了方言其余三部书都有专章对其进行说解,而在对 动植物的解释上,除了释名其余的三部书都有所涉猎,特别是尔雅和 俚语证古不仅分类详尽而且词条收录也较为丰富。总体上来看,尔雅作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训诂工具书和语言学著作,对后世辞书具有深远的影响。直 到近代的俚语证古,其编排体例上仍然模仿了尔雅的体例,即根据其内 容和性质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由于俚语证古一书的词条大都根植于人们 的生活,所以它的具体内容必然涉及到人们的吃、穿、住、行,这与释名 的内容又很相近。虽然作者以方言为模仿的蓝本,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 还是跟方言有所不同的,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方面。 丁氏在内容上虽然力图做到井然有序,但他过于刻意模仿古书的分类条目, 8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没有继续细分子类,在加之方言俚语本身的特点,在各卷中都有些不尽入意的 分类条目,使整本书细细推敲起来,显得有些分类过于庞杂,不便查找。就以 收词条目最多的卷三形貌为例,其收词4 7 3 条。就“形貌”二字来看,“形”本 义形象,形体。易繁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来引申为形状,容 貌。所以这一卷应该是对有关样子、容貌的词语的说解。但是从具体收词来看: 有表示亲属称谓的,如:娘,爸、哥、嫂、姐、弟、老婆;有表示动作的,如: 牢记、理发、阿嚏、打跟头;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如眼弹子、夺洛骨、牙 婆、丑鬼、泪;也有一些是真正表示形貌的,如粲白发、都卢脸、瓦孤脸、蚂 蚱眼等等,使整卷看起来有些混乱,同卷中的词条没有什么联系。再则虽然全 书以义相聚,分门别类进行收词,但关于系联下属词目的再分类,没有很好的 解决,所以查看具体卷章时,容易使读者产生疑惑。尽管如此这种分门别类的 方法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全书初级分类显得井然有序,毕竟作者所收词目大 多来自方言俚语,在民俗学分类不发达的当时,模仿经书古籍的分类在一定程 度上是值得肯定的。 4 俚语证古的训释方式与特点 4 1 训释方式 在被解释部分先列出被解释词语,然后再列若干个音近义同的词语,最后 一般都用“也”字足句。音近义同的词语多则九个,少则一个。 斗,峻绝也 琉璃,球琳也,璎琳也,玻璃,壁流璃也。 作践:蹊践也,作登,町疃也,径也,窜登,蹈腾也,箍楞, 冯陵也。 在具体释词内容中,解释部分在上,被解释部分在下,多以“解释部分+ 谓 之+ 被解释词语”的形式出现。 苏石,泐石也。石质松散者谓之苏石。 石喝缝,石罅也。石裂之缝谓之石喝缝( 读去声) 火信潮,火荩潮也。盛夏之时海水夜汐带有小火万千谓之火信潮 在下文述说音近义同词语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使用“被解释词+ 为+ 音近义 同的词语+ 之双声叠韵”的形式。有时也会出现“又谓之”、“故谓之”来引出音 近义目的词语。 呼为哮之初文,涌为沱之双声音转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洮字为毙之叠韵音转 按:亵衣因近污垢而污垢,故谓之润泽 泷涿濑滞双声,又谓之沥拉,沥拉为蒙盏之双声音转 4 2 释文特点 4 2 1 规范的释词模式 正如前面所说,纵观俚语证古全书,其训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音 转原理,将古今方言、俗语沟通起来。训释的一般模式是先列出被解释的方言 词,在它后面相应的会列出一个或多个与其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并在下文的 叙述中说明原词语与所举词语的音转关系,或是双声音转,或是叠韵音转,即 雅俗古今之名,不论同词异名,或异类同名,字音字义都是双声叠韵互相牵连 的关系。例如对“落索”的释训: 落索,丛脞也、娄琐也。做事细碎谓之罗索。罗索为丛脞之音转。 书皋陶谟:“元首丛脞哉,股肱隋哉,万事堕哉。”传云:“丛脞 细碎无大略。”释文:“丛,总也。脞,小也。”丛脞音转义为委( 古 音读碎) 琐。史记司马相如传:“委琐龌龊。委琐即琐碎。落索罹 也。” 又如:作践:蹊践也,作登,町疃也,径也,窜登,蹈腾也,箍楞,冯陵 也。伤害禾稼谓- e _ 4 乍践( 读去声) 。作字当做蹊( 古音读作) 。左传宣公十一 年传:“牵牛以蹊人之田。”杜云:“蹊,径也。”按:径为町疃之合声,即蹊践 也,作践亦谓之作登,作为町之双声音转。登为疃之叠韵音转。诗豳风东 山篇:“町疃鹿迹也。”又谓之窜登,窜为蹈( 古音读豆) 之双声音转。登字当 作腾,登腾古同声。淮南原道训:“蹈腾昆仑。”又谓之艋楞。盘为冯之双声 音转。楞为陵之叠韵音转。左传襄公八年传:“冯陵我城郭。”町疃,蹈腾、 冯陵皆为音转,町蹈双声,腾陵叠韵。 从中可以看出“落索”词条共列出两个音近义同的词语,“作践”共列出九 个类似词语,下文就他们之间的语音关系开始论述。 在训释过程中作者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音转关系,引经查考说明意思。所 列举的词语往往是前人古籍中使用过的词语,然后再说明它与被释词的音转关 系,以此来为被释词语寻找语源。这一模式贯穿全书,体现出本书释词模式的 规范性和严格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方言词语和民俗语汇都可以凭史料和音变 考究清楚,所以在探求民俗语源时难免有因作者主观臆断而得到的孤立或静止 的结论。 4 2 2 引典探源的释词思路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俚语证古中的训释多以考据俗语词源为要旨,这正是汉学研究中传统 小学、训诂学、考据学等学术思想对俗语学和俗语辞书史的历史影响的体现。 传统词源学方法就是以文字资料为本,凭字词音形义推究语源。在解释过程中 作者引经据典,对方言词的历史演变加以考证,甚至在对某些民间俗语语源的 探究上也尽力在古籍中寻到些只言片语,忽视了其他因素。丁氏也采取了传统 词源学方法,在训释过程中引经据典寻找古代文献中例证,还多处引用方言、 诗经、释名、左传中的语词作为佐证,其中引诗经5 3 1 处,方言 2 2 5 处,尔雅2 1 0 处,释名4 2 处。详细说明了原词语的语音演变情况。在 探源时常用的注释词语如:“初文当作”、“某字当作为某字”或是直引方言 如:方言三,某某为某某、方言六,某某为某某等等。例如对“窠拉”的解释: 窠拉,屦履也。织屦粗草谓之窠拉窠拉为屦( 古音读窠) 履 ( 古音读类) 之音转方言四:“履,粗者谓之屦。”粗履为屦履, 即以织屦粗草委屦履。关东人以苞屦为恶拉,亦屦履之音转。 在释义过程中作者不仅转引了方言中关于屦履的内容,而且还提到了 东北方言中“乌拉”一词。又如: 快,汩也,期也,蹶蹶也。疾行谓之快。快字当作汩( 古音读 快) 汩字为水旁日,从日得声,故本音读快,后世伪日为日,读为密“ 音,而本音遂迷失矣。方言六:“,汩,疾行也。”南楚谓之汩。郭 云:“汩汩,急貌也。”汩本为水疾行之名,引伸为疾之通名,汩与期, 通左传文公十六年传:“楚子乘朝”杜云:“阴,传车。”传车 为快车,故谓之骊。重言为汩汩。汩汩声借亦作蹶蹶。诗唐风:“良 士蹶蹶”传云:“蹶蹶,动而敏于事。” 这一个词条就先后引典于方言、左传和诗经来说明音近义同词 的关系,并以此来说明此词古已有之,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语音在流传中的发展 变化,追溯其本音。 虽然作者并没有改变传统文人“避俗”的思想,通篇尽力以雅证俗,但他 所引的历史文献中的众多典籍和俗语辞书、笔记杂志对俗语词源的考释、辑录 为我们今天探索俗语学提供了极其珍贵而又极为有限的资料和线索,成就辉煌, 不容忽视。 4 2 3 音转原理的运用 俚语证古训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音转原理将古今方言、俗语沟通起 来,探寻词语的本源。音转即语音的转化,或语音的流转。音转是语言本身的 问题,是指“汉字音随着意义分化或方音差异而产生变化,从而在书写上改用 l l 俚语证古) 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另形的现象。”它着眼于词的音义关系,属于训诂学范畴。汉代杨雄在方言 一书中首创“转语”一词。他所谓的转语是指“方言词和古今音变的词语,后 来的学者把转语当作同源词的代名词。”o 丁氏也不例外,他也试图利用音转关 系寻求词语的源头。索绪尔( 1 9 8 0 ) 曾经说过:“词源学首先是通过一些词和另 一些词的关系的探讨来对他们进行解释的。所谓解释,就是找出他们跟一些已 知的要素的关系,而在语言学上,解释某一词就是找出这个词跟另一些词的关 系”;“词源学并不以解释一些孤立的词为满足;他要研究词族的历史。” 也就 是说,他要解决的是词语的音义来源问题,就两个具有音义关系的词而言,则 属同源关系。“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固音近 属于音转的性质,而同源词中具有音转关系的占了绝大多数,所以语源的研究 与音转具有密切的关系。清代训诂学家所谓“转语”、“语之转”、“一声之转”, 所指称的绝大多数就是同源现象,他们所致力于的音义关系问题,大部分也就 是语源问题。清代古音学盛行,段王诸人对音义关系、音转现象都有了较为科 学地认识,这一时期研究音义关系的人数最多,所用音转术语也最多。王念孙 疏广雅,往往用“声近义同”、“声转”、“声之转”、“一声之转”来说明音转 现象,郝懿行疏尔雅将音转现象明确地概括为:“凡声同声近声转之字,其 义多存呼声。” “声同”是指“古本音相同,或今变音相同。” 可看作同音现 象。“声近”指叠韵,声母相近;“声转”指双声,韵都相转。到了近代,以章 太炎、黄侃为代表的学者们又对音转理论进行了发挥。章太炎在其成均图 中分出了正声和变声两类。黄侃师承章太炎,除了承用双声、叠韵之外,后来 将章氏的韵转术语概括为旁转和对转,并进一步将“声近”改为“音近”,调和 了“音”、“声”、“韵”部分的混沌局面,而且承认了“异类声母相转”的语言 事实,使清人只承认同类声母相转的现象有了新的发展。 丁惟汾也受到了同时代学术思想的影响,加之“时与往来商讨者,余杭张 炳麟太炎,仪指刘师培申叔,蕲春黄侃季刚,皆邃於古音韵者也。”o 所以在其 音韵理论方面必然与上述音韵大家略有苟合之处。就其训释条例来看,先列出 。王宁,( 音转原理浅谈,戴淮清汉语音转学附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8 6 o 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年1 月第一版;2 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版;2 6 5 页 。吴泽顺,汉语音转研究。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年1 月第一版:1 3 页 。郝壹行,尔雅义疏释诂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1 0 页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1 6 3 页 。王献堂。诂雅堂主治学记收白丁惟份俚语证古,山东:齐鲁书社1 9 8 3 年1 0 月版:i 页 俚语证古及其民俗语汇研究 被释词语,然后在它后面相应的会列出一个或多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居间销售服务合同范例
- 修剪树枝清算合同范例
- 内贸租船合同范例
- 出租钢管吊篮合同范例
- 使用物业合同范例规定
- 刚签购车合同范例
- 乙方终止房屋合同范例
- 制冷店设备维修合同范例
- 制造汽车合同样本
- 公共关系的跨平台传播研究试题及答案
-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试题及答案
- 车位租赁协议书范本
- 无废城市知识培训课件
-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
- 2025煤炭矿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服务合同书
- 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共建共享协议
- 中考科创班试题及答案
- 五金产品购销合同清单
- 202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四川预赛)试题含答案
-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空调安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