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二)[权威精品]_第1页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二)[权威精品]_第2页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二)[权威精品]_第3页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二)[权威精品]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 (二 )-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1 八段锦 “ 八段锦 ” 是由八段动作组成的传统健身功法。谈到八段锦的文献记载,一般都认为最早见于宋代洪迈的夷坚志卷九: “ 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 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 ” 但事实上,不管是 “ 八段锦 ” 之名还是有关八段锦的动作描述,早在此前都已 见其踪影。 “ 八段锦 ” 一名,西晋葛洪的神仙传卷五中已有记载,作者称此为 “ 导引吐纳 ” ,符合八段锦的基本特征。另外,道藏中辑有署名 “ 许逊 ” 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一书。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学界一般认为是宋代道教徒的托名之作,但为厘清后世八段锦歌诀具有一定价值。该书中的 “ 引导诀 ” 与宋明流传的八段锦歌诀非常相近,一些动作也颇为雷同,为了便于比较,不妨将原文引录如下: 仰托一度理三焦(双手极力向上,如擎天状托之,左右各三次),左肝右肺如射雕(先左引,次右引,极力为之如前);东肝单托西通肾(右手握固柱右肾 堂,左手极力托之;左手握固柱左肾堂,右手手极力托之,左右各三次),五劳回顾七伤调(右手抱左肘则左顾,左手抱右肘则右顾,皆极力三作);游鱼摆尾通心脏(双展两臂摆之,数多为妙),手攀双足理于腰(正坐,舒展双足,双手取足心,极力三攀之);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双手紧掩两耳,叩齿三十六下,以第二指敲耳后旁)。 1 近时,有学者 “ 把历代大量散在的、凡属防病治病为特点的功式与套路归纳在一起 ” ,统称为 “ 八段锦 ” , 2就学术研究而言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未免易流于枝蔓不清。因此,本文基于明确记有 “ 八段锦 ” 之名的材料进行梳理。 宋代是古代八段锦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有关八段锦的文献记载增多,并已形成多家功法。除了为人们熟知的郡斋读书志与夷坚志所记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曾慥于绍兴辛未( 1151)仲春所写的 “ 临江仙 ” 一词与道枢 众妙篇中辑录的八段锦功法内容。曾慥,字端伯,号至游子,福建晋江人,南宋初道教学者。他的 “ 临江仙 ” 词,见于修真十书卷二十三,其云: “ 子后寅前东向坐,冥心琢齿鸣鼍。托天回顾眼光摩。张弓仍踏弩,升降辘轳多。三度朝元九度转,背摩双摆扳拿。虎龙交际咽元和。浴身挑甲罢,便可 蹑烟萝。 ”“ 烟萝 ” ,泛指幽静修道之处。从词中的 “ 东向坐 ” 及“ 托天 ” 、 “ 张弓 ” 等词语看,描述的当为坐式八段锦。尤其是曾慥词后的那段 “ 跋文 ” ,更是难得可贵: 钟离先生八段锦,吕公手书石壁上,因传于世。其后又有窦银青八段锦与小崔先生 “ 临江仙 ” 词,添六字气于其中。恨其词未尽,予因释诸家之善,作 “ 临江仙 ” 一阙。简而备,且易行,普劝遵修,同证道果。 文中记录的八段锦已有四种之多:钟离先生八段锦,窦银青八段锦, “ 添六字气于其中 ” 的小崔先生八段锦,以及“ 释诸家之善 ” 的曾慥八段锦。由此足证,宋代的八段锦已 经相当成熟了。除曾慥所记之外,另有修真十书卷十九中收录的托名唐代钟离权所传之 “ 钟离先生八段锦 ” ,其五言总诀云: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浑。漱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脚频。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子 后午前后,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明人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活人心法所记坐势八段锦歌诀,全出于此。 “ 钟离先生 ” 即钟离权,也即八仙中的“ 汉钟离 ” 。称此法出自汉钟离,当然不确,因唐代尚未出现“ 八段锦 ” 名称,而且署名钟离权及其弟子吕岩合著的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等文献中,也未见只字提及,或为宋元时的作品。 其次,宋代已经形成了坐式八段锦与站式八段锦。坐式如修真十书中的 “ 钟离先生八段锦 ” 与上面曾慥 “ 临江仙 ” 中的八段锦,站式则见于道枢 众妙篇。文中所记功法未冠名,但动 作内容无疑即是八段锦,其云: “ 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 ” 文中的 “ 左右手以攀其足 ” ,可溯自汉代引书的 “ 右手据左足而俯左右 ” 及 “ 挢左手而俯左右 ” ; 3而 “ 仰掌 ” 、 “ 左肝右肺 ” 等,则可与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 “ 引导诀 ” 一脉相承,只是少了后来的 “ 怒目攒拳 ” 一式。此外,宋元之际陈元靓事林广记 修真旨要中辑有 “ 吕真人安乐法 ” 。 “ 吕真人安 乐法 ”在修真十书中直接记为 “ 八段锦 ” ,该书的卷二十中记有“ 养生篇 ” 八十一章,其第五章曰: “ 吕公八段锦文,更有六字气诀,尽是安乐法门。 ” 吕真人,即唐代的吕洞宾。此法在相传是陈抟的房术玄机中萃纂要亦有引录,其名为吕公安乐功,两者文字基本相同,引录如下: 双手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西肾须单举,元海华池内顾朝;摇头摆手去心病,手扳涌穴理胸腰;每宵如法三度许,方才把火遍身烧;请君子前午后行,管取延年百病消。 4 就其功法内容而言,显然为站式八段锦。并且,清晚期流传的 “ 两手托 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 八句歌诀,与此有明显关系。 还有,宋代已有题名 “ 八段锦 ” 的专著梓行问世。如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 “ 八段锦一卷,不题撰人,吐纳导引之术也 ” ,朱子语类中有提到 “ 别有一书甚少,名八段锦,看了便真以为是神仙不死底人。 ” 5两书都提到了当时有八段锦一书,朱熹说此书 “ 甚少 ” ,说明该书在社会的传播并不广泛。 至明清,八段锦在前代基础上有明显发展,主要反映在三 个方面: 第一是功法内容更为完善,并渐趋稳定成熟。明洪武十三年( 1379),朱权刊行了他的活人心法,其中辑录了“ 八段锦导引法 ” ,该法图文并茂,由八种坐式动作组成。自活人心法的 “ 八段锦导引法 ” 问世后,明人著作如类修要诀、修龄要旨、夷门广牍、赤凤髓、遵生八笺、三才图会等,以及清人著作如寿世传真、颐养诠要、卫生要术等均有收录。并且,此时期正式形成了 “ 坐八段 ” 与 “ 站八段 ” 两种功法形式,各种如按摩、叩齿、漱津、鸣天鼓及搓手浴面等,与八段锦有机结合一起。至于后世为人 熟知的八段锦歌诀,据唐豪先生考证,最早见于光绪初上海同文书局出版的梁世昌易筋经图说中,此诀又见于 1890 年的幼学操身和 1898 年的新出保身图说。 第二是增演出诸如 “ 十段锦 ” 、 “ 十二段锦 ” 及 “ 十六段锦 ”等功法内容。由于受 “ 八段锦 ” 的文化影响,所以明代又出现了名为 “ 十段锦 ” 、 “ 十二段锦 ” 及 “ 十六段锦 ” 等功法。如元末明初冷谦的修龄要旨中已载有 “ 十六段锦法 ” ,胡文焕的格致丛书中辑录的 “ 河滨丈人 ” 所撰摄生要义一书 “ 导引篇 ” 中,也有被后世称为 “ 十六段锦 ” 的十六式导引术。正如篇末的 “ 按语 ” 中 说的那样,其十六式出自 “ 老子导引四十二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十八势,钟离导引法八势,胡见素五脏导引法十二势 ” 。之所以名其为 “ 十六段锦 ” ,无疑亦与宋代以来的 “ 八段锦 ” 影响有关,修龄要旨记述的 “ 十六段锦 ” 功法如 “ 闭目握固,冥心端坐,叩齿三十六通 ” 和 “ 复以两手,一向前一向后,如挽五石弓状 ”等,清楚说明了这一点。清初,尤乘的寿世青编卷上辑有“ 十二段动功 ” ,该功法在稍后冯曦的颐养诠要中称为“ 内养十二段锦 ” 。至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徐文弼编著的寿世传真中正式载有 “ 十二段锦歌 ” 及与此相配的 十二图诀。清咸丰八年( 1858),潘霨在他的卫生要术中把寿世传真中的 “ 十二段锦歌 ” 与十二图易名为 “ 十二段锦总诀 ” 。顺便一提的是,大概由于明代 “ 八段锦 ” 与 “ 十二段锦 ” 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故一些与却病健身并无关系的文学作品也以此为名。如明初朱元璋孙子朱有燉著有杂剧十段锦一书,明正德六年( 1511)状元杨升庵也曾编撰过词语半雅半俚的历代史略十段锦弹词。 第三是与武术发生融合。明代起,武术与气功开始发生文化交融,以致其后有人直言: “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 6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 “ 八段锦 ” 、 “ 十段锦 ” 之名为武术所用。如一份明晚期的易筋经义抄本中,就有 “ 外壮神勇八段锦 ” ,所谓八段者,即提、举、推、拉、揪、按、抓、坠八种练功法; 7浙东黄宗羲之子黄百家1676 年所写的王征南先生传中,曾云其习练的内家拳主要是 “ 六路 ” 与 “ 十段锦 ” ,所谓 “ 十段锦 ” ,乃滚斫进退的拳法。两者习练内容虽与原先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间的文化关系是显然的。 近代以后,由于站式八段锦的盛行,站式八段锦几乎成为 “ 八段锦 ” 的全部,至今依然,就历史原貌而言,这无疑是不完整的。 2 易筋经 易筋经又名 “ 易筋经义 ” ,是本集武术、导引及房中术等多种内容为一书的古代文献。至清代道光年间,由于加入了 “ 十二势 ” 导引功法的 “ 易筋经十二势 ” 逐渐盛行社会,以致后人往往将此十二势直接称之为 “ 易筋经 ” ,加上长期以来武侠故事小说的渲染,更使得人们对易筋经的认识犹如雾中之花、鲁鱼之讹时有发生,几成一个学术公案。以下,围绕该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内容流变三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易筋经的作者为何人,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南北朝时的天竺僧达摩,一为明代天启年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易筋经的作者 是达摩,其论的根本依据就是署名唐代 “ 李靖 ” 者所写的 “ 序 ” , 2000 年,被誉为 “ 达摩祖师所传,在少林寺属于上乘功法 ” 的 “ 易筋经 ” 正式收录于少林武功医宗秘笈中,由中华书局隆重出版发行。然而对于此说,自清乾嘉至近代,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其伪。如清乾嘉时期的凌廷堪在他的校礼堂文集 与程丽仲书中对易筋经的李、牛两 “ 序 ” 进行了逐条举证分析,认为该书 “ 旧传初祖达摩所授,盖依托也 ” ; 8稍后的另一知名学者周中孚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对易筋经一书持相同观点,认为“ 李序 ” 是伪托, “ 以神其授受也 ” 。 9至近代,徐 哲东先生在 1928 年著成的国技论略 辨伪第三中认为 “ 易筋经、洗髓经不出达摩 ” ,该书 “ 盖明清间人为之,而托其传于达摩 ” ;唐豪先生则在他的少林武当考及所编著的行健斋随笔中专门论及易筋经两序之伪及作者问题,他据书中记述的有关房中术内容,提出 “ 是书为羽流者所作 ” 的观点。 10 易筋经作者 “ 天台紫凝道人说 ” ,是自唐豪先生五十年代提出后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目前资料中较早提及“ 紫凝道人 ” 的有三份,一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藏、原由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捐献的明抄本易筋经义,另一为台湾图书馆藏 述古堂钱遵王抄本易筋经,还有嘉道学者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但三份资料都未注明 “ 紫凝道人 ” 为何时、何地人。至五十年代,唐豪言之凿凿提出了 “ 易筋经乃明朝天启四年( 1624)由天台紫凝道人所著 ” 的观点,至今已成为一个 “ 众口一词 ” 的不易之论。但支撑其易筋经作者是“ 紫凝道人 ” 的具体材料是什么?唐先生并无说明。关于紫凝道人,官私典籍不见记载,但言其 “ 天台 ” ,尚有间接材料可证。天台,地处浙江东部,四面环山。在距县城西南近四十里地方,据说有一山因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在此经常颂经而使紫云环护,故取名曰 “ 紫凝山 ” ,天台山方外志中又记为“ 紫凝峰 ” ,该地目前设有名曰 “ 紫凝 ” 的行政乡。据笔者调查,该地原先僧、道两教香火很旺,尤盛道教,祖辈上就有“ 千僧万道 ” 之说。据此,在 “ 紫凝道人 ” 名前加 “ 天台 ” 二字,并非空穴来风。但天台紫凝道人是否为明天启年间人,以及其俗名是否叫 “ 宗衡 ” ,目前尚无任何材料佐证。 关于易筋经的成书年代,史料中缺乏直接记载。然而,国家图书馆藏西谛本易筋经义中李靖 “ 序 ” 所云 “ 各逞己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技艺 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长,是得此径之一斑也 ” ,透露出了有关其成书年代的重 要历史信息。据史料可知,自少林寺建寺迄元代,并未有薪火代传的习武活动,大概从明中期开始,少林寺才逐步成为天下的 “ 武中道场 ” ,以致有了 “ 夫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 ” 的美誉。 11西谛本云少林寺僧 “ 各逞己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技艺 仅以角艺擅长 “ 云云,自然与这一时期少林寺以武名扬天下有关。如此,易筋经成书自然不会早于此前。因而,诸如健身气功 易筋经一书中曾断言的 “ 少林寺僧侣改编的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 ” ,实为毫无史料支撑的臆测。 尽管自清晚期以来易筋经之名已广为人知,但它的内容究 竟是什么,答案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是部 “ 导引养生专著 ” ,而有人则说它是 “ 武功秘笈 ” 。然而,就目前所掌握的易筋经文本来看,不同时期的易筋经文本,其内容也有所不同,总体上是一个逐步增演、不断丰富的过程。此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明末至清嘉庆年间。就目前掌握的文本而言,这时期的易筋经全为抄本,如国家图书馆藏的晚明时期的西谛本易筋经义,台湾中央图书馆藏的清初述古堂本易筋经,以及浙江省图书馆藏的嘉庆年间的浙图本易筋经等。其中西谛本上、下二卷,共二十七则内容,述古堂本增加一则,为二 十八则,其数与清嘉庆学者周中孚在他的郑堂读书记中所提到的抄本易筋经义“ 其书凡二十八则 ” ,完全相同。浙图本易筋经与前两本稍有异,但出入不大。就内容而言,三份抄本基本可分三大部分:一是旨在强身延年的导引功法,二是旨在克敌制胜的武术功法,三是旨在可鏖战求嗣的房中术。其中,归属第一部分的导引练气功法占了很大比重,如在 “ 膜论 ” 中明确提出了 “ 修炼之功,以气为主 ” 的观点。其次,具体练功方法也有所介绍,如 “ 内壮论 ” 所云的 “ 须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舌气,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存想中处,先存后忘,渐渐至于 如如不动,是名曰守 ” ; “ 揉法 ” 中记有 “ 其则有三 ” 的自我按摩法;还有如 “ 日精月华 ” 中的 “ 宜初出时,登高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令满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 ” ,以及诸月行功法等,但无后来广为人知的 “ 易筋经十二势图 ” 。 第二阶段是从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此时期的易筋经多为刻本,如有道光三年( 1823)刊刻的傅金铨本易筋经,稍后的来章氏本易筋经,以及咸丰八年( 1858)吴县人潘霨刊印的卫生要术等。在内容上,傅金铨本易筋经与西谛本与述古堂本基本无异,只是多出了托 名 “ 慧可 ”序的洗髓经。洗髓经在此前的诸本中均有提及,但未见内容,首载洗髓经,则是傅金铨本易筋经。来章氏本易筋经分上、下卷,未有具体的镌刻年代,该本除了有洗髓经外,因第一次出现了 “ 易筋经十二势图 ” ,故唐豪在解放初期所写的嵩山少林传习的和汇辑的体操中认为是清 “ 道光年间出版 ” 。 12关于 “ 易筋经十二势 ” ,章氏本清清楚楚记曰 “ 此功昉自释门 ” ,故唐先生关于来章氏本刊印时间的判断,并非毫无原由。除了 “ 易筋经十二势图 ” 外,来章氏本中还有不少内容为前代所无,如上卷中的 “ 搓膀腕法 ” 、 “ 挞炼手足 ” 、 “ 炼指法 ” 和下卷中的 “ 玉环穴说 ” 、“ 骨数 ” 、 “ 筋络 ” 等。潘霨的卫生要术是一本记录了诸如 “ 十二段锦 ” 、内功静坐气功图说、易筋经及却病延年法等多种功法的养生典籍。其中的 “ 十二段锦 ” 、“ 分行外功诀 ” 等取自乾隆年间的寿世传真,而 “ 易筋经十二图势 ” ,则取自来章氏本易筋经。但是,有关其十二图势的来源,两书不一:来章氏本中曰 “ 此功昉自释门 ” ,而卫生要述则将此附会是 “ 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 。对于“ 十二图势 ” 的具体文字注解,两者也存在有较大区别,来章氏本中有的图势有注,有的则无,而卫生要术则通 篇为或四、或五、或七言韵文,尤其在文末卫生要术增加了以下内容: “ 厥功维备,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侯,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 据此,唐豪曾在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文中提出: “ (易筋经)十二势的附会达摩是从公元 1858 年开始的 ” ,也即由潘霨的卫生要术开始的。就来章氏本的“ 易筋经十二势 ” 而言,不少动作应是在吸取了前代导引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其中的 “ 饿虎扑食势 ” ,与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辑录的 “ 五禽戏 ” 中 “ 四肢距(据)地 ” 的 “ 虎戏 ”非常相近;其 “ 打躬 势 ” 在汉代的引书中有类似记录:“ 两手据地,前后足出入閒(间) ” , 13并与宋明时期站式八段锦中的 “ 双手攀足 ” 十分相近;其 “ 三盘落地势 ” 要求的 “ 睛瞪口裂 ” ,与养性延命录 “ 五禽戏 鸟戏 ” 中的“ 扬眉鼓力 ” 可谓异曲同工。即便其 “ 十二 ” 之名,也很可能是受明清时期 “ 十二段锦 ” 、 “ 十二导引法 ” 的影响所致。 第三阶段是从清光绪年间至近代。此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易筋经文本有:王祖源光绪七年( 1881)在卫生要术基础上刊印的内功图说,光绪十年( 1884)重刻的易筋经义服气图说,光绪二十一年( 1895)周述官编印的 17 卷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以及 1917 年由上海大声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 1920 年席裕康的内外功图说辑要等。其中的 17 卷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因有“ 少林真本 ” 四字,故被收于 2000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少林武功医宗秘笈之中。总体上,自来章氏本之后,易筋经基本沿着两个内容体系发展。一个体系是在原来基础上辑录了更多的导引养生内容,如王祖源的内功图说、易筋经义服气图说及周述官编印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等。其中的易筋经义服气图说干脆将易筋经之内容 全部演编为导引养生,该书开宗明义以 “ 吞气为行功最为紧要 ” ,通篇是六十四式导引图势。另一个体系是逐步突出易筋经武功方面的意蕴。如 1917 年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不仅把 “ 易筋经 ” 直接更名为 “ 少林拳术精义 ” ,而且其书中内容也有较大变动,增加了属于排打功法类的 “ 打功 ”训练,并将原属房中术的 “ 下部行功法 ” 改名为 “ 铁裆功 ” ,其目的为 “ 功足气坚,虽曰隐处,亦不畏椎梃也 ” ,显然在练功的价值取向上两者发生了差异。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如果说易筋经的导引养生方面内容是以知识阶层为主要群体,而武功方面内容,则长期来在广大民 众间产生了强烈文化影响,尤其被冠以 “ 少林 ” 名号后,这种影响就更为显著,这对后来武侠小说将其作进一步的铺张演义,提供了创作素材。 参考文献 1高鹤亭主编 .中华古典气功文库,第 4 册 M?郾北京出版社, 1991. 2王卜雄等 .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