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与抵达[权威精品]_第1页
离开与抵达[权威精品]_第2页
离开与抵达[权威精品]_第3页
离开与抵达[权威精品]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开与抵达 -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从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每半个小时就会有一列火车出发,全程只需要一个小时三十七分。但我已经一年没有回过家了。 每次都是妈妈来看我,也不要我去车站接,下了火车换地铁,半个小时以后就站在我家门口了。 才睡了一小会儿就到了,她总是很高兴地说,真的好近。 是啊,好 近,我点点头。 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关于火车的初幼记忆,与济南的那座老火车站有关。赫尔曼菲舍尔设计,亚洲最大的火车站。那座德国人留下的日耳曼风格建筑,若不是再看到照片,已经想不起它是什么样子。只记得有一个绿色圆顶、四面都钟表的塔楼。小时候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远远地看到它,就开始兴奋了。它耸立在灰蒙蒙的楼群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异国情调。而那种异国情调,好像与正要出发前往的那个地方有关,头脑中生衍出各种想象。拎着箱子走进圆拱形大 门,有一种出远门的郑重。它的繁复、典雅、美轮美奂,令旅行充满仪式感。 或许因为太美,才会招来厄运。据说它的存在损害了民族尊严, 1992 年的时候,工人们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个美丽的耻辱拆毁了。然而最近又说要复建。不同时代的负责人,有截然两样的世界观,但他们的愚蠢倒是很相似。知悉这个消息,心里一阵悲伤。死而复生的事是没有的,那座死去的火车站只会在这次复建中再死一次。 那时候去北京,要坐一整夜的火车。清晨被妈妈摇醒,拉起胳膊塞进外套的袖管里,跌跌撞撞地跟在大人身后下了火车,抬头就望见 “ 北京 ” 两个大字。盯着它看,只觉得笔画怪异,越来越不认识了。是因为对这座城市感到陌生,连带着这两个字也变成了一个生词。我嗅着陌异的空气,思忖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去哪里买菜,看什么报纸,有没有像趵突泉那样一个元宵节可以看花灯的地方 说到底,就是无法想象在别处,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吧。身后忽然传来长鸣的汽笛声,颤动心肝。火车缓缓地朝远处驶去,送行的人木木地挥着手,站在大风里,好萧索。月台上总是刮着好大的风。无论什么时节。非要吹得头发蓬乱,衣角翻飞不可,那种狂烈带有某种戏剧 性。大风好像是一件道具。为了离别和重逢。为了给旅人带上一点风尘仆仆的气息。 长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月台上的风不再像从前那么大了。那些风都去了哪里呢?真是一个谜。没了风,旅人也没了风尘仆仆的气息,剩下的只是劳顿的倦怠。月台越建越大,却越发让人感到局促,再也没有从前那种空旷的感觉了。美丽的列车员站在车厢门外,挽着一丝不苟的发髻,歪戴的制服帽子纹丝不动,就像她脸上的笑容。要是看到哪个送行的人在火车还未驶远之前掉头走掉,我就会莫名地恼火,觉得他对这场离别不够郑重。的确不需要多么郑重。就算有些离愁别绪,也完全不必一个人傻傻地站在原地悲伤,而是可以一边朝车站里面走,一边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将你的感受告诉对方。 旧时的送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呆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欢乐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 “ 火车 ” 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 理的命数。 我在济南出生,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春期,直到十八岁读大学才离开。父母也都是在那里长大的,爷爷家和外公家相隔只有几条马路。所以除了它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以称之为故乡的地方。 可是我对这座城市似乎毫无感情。或许有,却不在我可以感知的范围内。 无论多久不回去,也不会想念。不想念那里的马路,不想念那里的食物,也不想念那里的方言。遇到济南来的人,不会觉得亲切,听到别人夸赞那里,也并不感到骄傲。看全国城市天气预报,听到它的名字,也不会想知道那里的天气是怎样的。对于那座城市,没有 丝毫的归属感。 就算是在梦里,也绝少会回到那里。当然会梦到童年的事,很多,但在那些梦里,故事的背景都是架空的,孩子们在没有名字的街道上奔跑,周围的楼房面目不清。如同幼时的剪纸,人形被沿着边线挖拓出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或许是扎根太浅的缘故,没有太多勾连与绞缠,以致后来那些根须是如何一点点离开了泥土,也完全不知道。只是从未觉得痛。 回想起来,那些年的成长里,似乎一直有一种去故乡化的倾向。或者说,去的不是故乡,而是地域性。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已经开始试图摆脱故乡留在自己身上的印迹。首先是摆脱方言。那是八岁那年的事。在此之前,我一直讲的是济南话。那一年,跟随在大学教书的父亲搬进大学家属院,转入附属小学。那里的小孩都讲普通话。这让他们感觉自己有别于那些 “ 社会上的孩子 ” 。 而刚来的我,就是 “ 社会上的孩子 ” 。 “ 你在说什么啊?我听不懂。 ” 当我无意用了方言里的某个词,同桌就故意流露出一脸费解的样子。我则红了脸庞,羞愧难当。后来对开口讲话就变得很警惕,每次先要在头脑中拣选一番,确保每个词都是标准的。那些方言里的词语,被我拣起又丢掉,扔得越来越远。因为废置太久,最终离 开了我的字典。想来因为羞耻而做出的改变,大抵都会有矫枉过正的倾向吧。 那座大学坐落在城市的最东边,当时周围还很荒凉。要坐很远的车才能到市中心,只在周末的时候我们才偶尔会去。大多数时间,我们几乎不离开那座大学校园。一切都在里面了。我的家、我的小学、邮局、银行、医院、游泳池、图书馆、公共浴室,还有放映电影的社会礼堂 那座校园是一个城中城,隔绝于喧杂的市井。如果说我真的有一个故乡的话,我的故乡应该是那个校园。它是孑然孤立的存在,无法被视作是那座城市的一部分。 搬进那里的时候,激扬、绚烂的上世纪八 十年代过去了,理想虽然已经被扑灭,但商业时代还未到来,九十年代初的大学,像一座末世的花园,尚有一点罗曼蒂克的气息逸荡在空中。穿着粗毛呢裙子的女学生捧着诗集穿过校园,傍晚的图书馆前面,三两个男生坐在草地上唱歌、弹吉他。假日的回廊里,挤满了诗社的人,念着我听不懂的华美诗句。父亲教中文,担任某个班级的辅导员,曾经把他们的毕业纪念册带回家来。我翻看着那些学生的照片,他们渺渺地站在山谷里和溪涧边,迎着灼目的阳光,一脸的憧憬。在那些深情的留言里,被提到最多的词语是 “ 梦 ” 、 “ 风景 ” 和 “ 远方 ” 。我喜欢他们,因为他们看起来不 太真实。剔透、纯真,没有烟火气,像书里走出来的人,两只脚悬在空中。我无端地牵挂着这些完全不认识的人,想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我幻想着自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迟早会的,我以为,等我长大了就会变成他们。谁知我在走,时代也在走。我没有成为他们,而他们也不再是他们了。那本毕业纪念册一直被我放在床头柜里。不知道是否把它放得近一点,他们的梦和远方,就会也和我有关。我把自己的梦织进了他们的梦里。那些应该深埋在故乡的根须,或许也都扎根在了他们的梦里。 没有熙攘的街道。没有喧杂的市场。没有小市民的智慧与蒙昧。那座大学校园 就像一只巨大的钟形罩。我在其中生活了近十年,蓄养出一副耽于梦想的性情,日后走到现实里去,如同曝露在太暴烈的阳光里,始终无法睁开眼睛,将眼前的一切看清楚。 此外,还有另外一股力量,将残剩的根须拔离出那片土地。九十年代初,出国成为一种潮流。班里有同学的父母,趁着因公出访的机会跑到美国,在那里留下来。还有人的父母下了海,去莫斯科做生意。虽然只是极少数,却给这座闭塞的校园带来一丝不安分的空气。那时候,有个女生的妈妈在日本,给她寄回印着玫瑰花的太阳裙和镶满碎珍珠的发卡。体育课上,她站在正午的太阳底下,那只发 卡里的每颗珍珠都像一只小碗,溢满了阳光。她带我们去她家玩,用镂着金线的骨瓷杯子喝茶,拿出梳着栗子色麻花辫的洋娃娃给我们看。后来同学当中盛传,她妈妈在日本做的是不正经的职业。我也是流言的传播者之一,对此毫不怀疑,或许是出于一种阴暗的嫉妒心理。我还很嫉妒前排的一个女孩。假期和父母出去玩的时候,她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个丹麦少年,彼此留下联络方式,后来一直通信。圣诞节的时候,那个少年寄给她一本硬壳童话书,还有一块巧克力。很快,各种舶来品涌进我们的生活。韩国文具、美式快餐、意大利冰淇淋。我努力学习,只为换得它们中的一两件 作为奖赏。我喜欢被它们包围着的感觉,令我觉得好像生活在别的什么地方。是的,生活在别的地方而不是故乡。 我对那座中庸、沉闷、寡趣的城市早已不耐烦,一心只想快点离开。 悬在半空中的不真实的校园,舶来的物质,这一切离间着我和故乡的感情。上大学那一年,我去了新加坡。坐上飞往热带的航班的时候,我深深地吐出一口气。终于是离开了。 从此,繁华的大都市很快将我淹没。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光怪陆离的夜色。我抽着舶来的香烟,听着世界音乐,用那只国际胃消化着各种奇怪的食物。乐不思蜀。谁还 记得故乡在哪里呢? 这样过去许多年。直到某一天,穿过过街天桥,站在熙攘的路口,跟随行色匆匆的人群穿过人行横道。毫无预感,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感觉自己是一团异物,格格不入。我怎么会在这里?大梦初醒般的惊觉。 大都市那张绚烂的脸已经褪尽了油彩,变得苍白而狰狞。我想离开,但铁笼的门已经降下来。就算历尽千辛万苦逃出去,我又该去哪里呢? 没有故乡的人,是没有退路的。 他们都说,这和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终有一天会听到故乡的召唤。我腾出耳朵,在寂灭的黑夜里仔 细地听着。我一直等着,等着它来找我。像个站在十字路口迷路的孩子,等着他的母亲远远地出现,唤他说,该回家了。 那一年春天,我租下朝阳公园东面的一套单间小公寓,用墨绿色的法兰绒做成窗帘。窗帘很厚实,密不透光。可是房间朝东,似乎能感觉到太阳升起的热度,清晨总是会醒过来。惶惶地坐起身,一时不知自己是在哪里。暖气刚停,寒冷的空气长满棱角,如同幼细的兽齿啃噬着我。屋子里黑漆漆的,那块幽绿的法兰绒悬垂在眼前,如同即将拉开的人生大幕。它的四周镶着一道渺远的金边,好像昭示着什么神秘的希望。 那是 2005 年。我还在新加坡读大学。学业并没有结束,可我已经与那座城市交恶,几乎一天也呆不下去,不断旷课逃回国内。不过回国以后,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因为不想回爸妈家,就一个人呆在北京,住在旅馆里写小说。到哪里不都是一张书桌吗?我的朋友问,他很不理解为什么我非要回国。事实上,旅馆的桌子还要更小一些,几乎是局促的,可是这却能令我感觉到自由。 晚上走很远的路去买一盒牛奶、几个水果,好像非得往那只镶嵌在电视柜里的小冰箱里塞点什么东西,才能让那间太过标准的标准间有一丝家的气味。 为了不再像一个过客,为了 让自己有一个真正的去处,我租下了这套公寓,买来沙发和落地灯,将纸箱里的书一本本放在书架里。当咖啡机隆隆地响起,洗衣机滚筒飞速旋转,送水的人按响了门铃,它看起来真的有一点像个家了。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家。 社区很新,后面有一些楼还没有造好。周围一片荒凉,不远处就是堆满沙石的工地。出租车很少到那里去,大门外泊着一排黑车,后视镜上挂着鬼森森的红灯。司机伏在方向盘上打瞌睡,等待着夜晚的来临。天黑以后,人们才陆续出门。 在那座社区, “ 正常 ” 好像是一种罪过。住在里面的人昼伏夜出,以健康生活为耻。他们都很 年轻,当中有尚未走红的小演员,还有歌手和模特。 有时候晚上下楼散步,就能看到她们,那些穿着纤细的高跟鞋在街头踯躅前行的女孩们,浓冶的妆,一身亮闪闪的衣服,欲望像夜风一样撩拨着裙裾。那一截露在寒冷空气里小腿,微微地战栗着,却又如此坚定,好像真的知道它们该往哪里去似的。 那和下午遇到的她们完全不一样。中午过后下楼,就能看到女孩们穿着肥大的连帽衫,随意挽起蓬乱的发髻,睡眼惺忪地瑟缩着肩膀,站在春寒料峭的风里遛狗。素一张乏暗的脸,戴着大大的黑框眼镜,她们的样子都很像,有时候要靠手里牵着的小狗来区分。 泰迪和比熊,小心翼翼地走过彼此,保持着令它们的主人感到满意的距离。大风扬起来,灰鸷的天空里布满沙尘,新栽的树迟迟没有绿。我裹紧外套,穿过楼群中央的石子路,去唯一一间小卖店买烟。 第一次见到小夏,就是那样一个下午。我买完烟回来,上了电梯,就看到一个女孩站在对面的门口,弯着腰,长发遮脸,正稀里哗啦地翻着一只硕大的拎包,寻找开门的钥匙。对面的房子一直空着,她大约是新搬进来的。她手里牵着一只咖啡色的泰迪犬,看到我朗朗地叫了几声。脖子上的项圈太大,它不费力地甩了几下就挣脱掉,朝我这边奔过来。 薄荷 ,薄荷,女孩唤了几声,气急败坏地冲过来,拎起围着我的腿乱转的小狗。我们看着彼此,点了一下头。这样,我和我的新邻居就算认识了。 她是那种让人难忘的漂亮女孩,有一双空净的大眼。 隔天傍晚出来倒垃圾,又看到她在门口找钥匙。这次包里的东西全部被倒出来,摊在地上。唇膏、睫毛膏、粉盒、梳子、药盒、隐形眼镜盒、黑色丝袜,缠成一团的长珠串首饰和一个记事本。她蹲在一旁,有气无力地拨拉着那堆东西,好像已经忘了要找什么。 这次小狗在房子里面,隔着门呜呜呜地哀哼。 她抬起眼睛看看我。一副别管 我,就让我一个人呆着的表情。我拎着垃圾袋走进电梯。 她总是很晚才回家。凌晨一两点,高跟鞋叮叮踩过门外的廊道。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关门的声响。在当中那段间隔的时间里,我猜想她大概又在找钥匙。好几次在睡梦中,我总是听到哗啦哗啦拨弄钥匙的声音。也许是幻听。 她叫小夏。湖南人,喜欢白辣椒和腊肉,刚来北京一年。她有很多衣服,两只衣柜塞得满满当当。但在家里却常常什么都不穿,光着身子在没有拉上窗帘的屋子里走来走去。除了睡觉的时候,她从来不拉窗帘,可以透过大片落地窗随时看到外面,虽然外面什么也没有,除了 灰蒙蒙的大片工地。她通常睡到中午才醒,翻看桌上的一摞送菜单,给外卖打电话。晚上匆匆化好妆,才出门去。 她在夜店上班,做女侍应。她在努力赚钱,梦想是自己开一家小咖啡馆。她还在学英语,教材摊开放在床头柜上,永远是开头的那几页。 我知道这些是因为钟点工王姐。她一三五的下午呆在我家,二四六的下午会去小夏那里。她最初对我讲起这位美丽的邻居,是因为觉得她很怪。有一天下午她正在小夏家干着活,小夏忽然对她说,别干了,坐下来,陪我聊一会儿吧。工钱我照旧给你。王姐从沙发上坐下来。自始至终,她几乎什么也没有说 ,都是小夏一个人在说。小夏讲了一些自己的事。有个男人在追求她,说是要养她,给她钱开咖啡馆。她不知道是否应该答应。她说有时会忽然一阵心慌,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末了叹气说,或许根本就不应该来北京。 从那之后,王姐工作的时候,常常被小夏打断,请她坐下来陪她聊天。确切地说,是听她倾诉。王姐不喜欢把听来的一肚子话关在心里,觉得那是负担,就常常要对我讲出来。我虽然好奇,却觉得这样不好。但后来发现,她应该也会对小夏讲起我。或许没有那么详尽,但大抵的情况总是会说。因为再在楼下遇到小夏的时候,她对我微笑了一下,好像 我们已经认识了。 作为公平的交换,我也开始向王姐讲起一些我自己的事。比如我千方百计地逃避学业,躲在这里写作。我猜这些小夏很快也会知道。后来我们再在社区里遇到,就会点头微笑,好像已经很熟悉。 多奇怪的交情。靠一个钟点工连接着。在那些王姐来我家的日子,我总是会问,这两天小夏还好吗?如同是在问一位老朋友。我想她是我到北京认识的第一位朋友。 后来小夏辞去了工作,长日呆在家里。一个男人时常来看她。但是咖啡馆却成了没影的事。那个男人离开她之后,另外一个男人开始常常在晚上来找她。她变得很少出 门,除了带小狗去医院。那只小狗总是在生病。她变胖了一些,已经不再学英语了。 因为婆婆死了,女儿无人照看,王姐决定回四川老家。她离开的时候我很难过。对着她挥手,告别的却好像是小夏。我和她那层虚弱的交情,大概从此就要断了。 从那之后,我和小夏好像忽然不在一个频道上了,廊道、楼下、大门外、小卖店,在从前所有遇到过的地方,我们都没有遇到过彼此。她究竟是几时搬走的,我也不知道。只是有一天在走廊里,看到有人搬着一张沙发向那扇门里走,才知道有新人搬进来。我一阵失落,重重地关上了门。我恋旧,对新人没有兴 趣。 我果然再也没有见过小夏。 当然,没过多久,我就有了很多新朋友。有了很多是实实在在的友谊。晚上我们常常去巷子里的酒吧喝酒。那时候,后海还没有彻底没落,烟袋斜街的几家酒吧尚有一点灵魂。南锣鼓巷的巷子还很窄,没有如织的游客。我们出了酒吧,走到寂黑的大街上。整座城市好像还很空旷,正等着那些新来的人用发烫的欲望将它填满。 看到过一些回忆北京从前时光的文章, 1980 年代的北京, 1990 年代的北京, 2000 年的北京,无论是谁,都觉得自己追忆的那段是北京最好的时光。这大抵因为有自己的青春 在里面。最好的时光有很多,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在里面。所以对我而言, 2005 年可能也是北京最好的时光。城市陷于疯狂建设之中,到处是施工的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