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各位老师: 教材解读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每位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如何解读教材?不妨看一看长春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白树民先生讲座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白树民 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解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了,作为一名专业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 二、怎样解读教材?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 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 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 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 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 3.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三、文本解读 教好语文首先要感悟好文本。于永正老师说过:“最好的备课是感悟好课文”小学语文是以一篇篇文章为载体,教材的选文经过细细斟酌,可以说选文经典,这些文章蕴含着激荡饱满的感情,有着丰富多彩的意境,千锤百炼的语言,美如音乐的旋律。要感受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老舍怜爱的乖巧、淘气、古怪、温柔的猫。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亮的形象来。那么如何感悟、解读,我想最基本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文本思路 一般来说,一篇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有时我们把思路成为“文脉”。一篇文章畅通无阻,不中断,不阻塞,或承接,或转换,或开合,一线贯穿,一脉相承。课文先后有序,条理分明。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的纵横交错。因此要摸清思路,这样理解教材才透彻,遵路识真。 (二)感悟文本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既掌握丰富、活泼的语言,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文章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 优秀的文章语言极其准确,往往字字斟酌,煞费苦心,所以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用五战士,一个“壮”字,表现出战士的威武雄壮,杀敌志“壮”,卫国气“壮”,献身悲“壮”。“壮”字,切人、切事、切情。 2.明晰。 好的文章语言明晰,绝不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如:倔强的小红军,原来的题目是“马背上的小红军”,“马背上”让人琢磨不透,是小红军骑在马背上,生病了,走不动,还是让人抱在马背上,令人费解,显然表意不明。“倔强”,做到了“意明”(题意明确),“眼明”(题眼清楚),“情明”赞颂了小红军倔强的性格。3.生动。 生动的语言往往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丰富内涵,使人产生联想。如燕子一课写道:“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这里的“痕”用得好,刚下过雨,电线细而高,天空淡蓝,“痕”显得那么朦胧淡远,若有若无。如用几“根”,则显得坐实,缺少韵味。 (三)明确文本立意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活动,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无“意”之作。“意”在文章中起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此,读文本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过表面找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内涵。要找得准,理解得透。如去年的树虽然写的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实际上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品德。其中小鸟的那种诚信守诺,以及通过执著的追踪寻找表现出来的她对朋友的笃厚深情,是重要的主题。寇准咏华山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近红日,回首白云低。”这首诗表面写华山,实际透示了诗人“自我”,仿佛是人间第二人。当时他是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四)体会文本的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审美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许多的美的内涵,是小学语文领域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 1.自然美。 自然景物自然景物是多种色彩、各样的形态和多样的声音和谐构成。包括形态的美、色彩的美、声音的美等。 (1)形态美。如火烧云中的这段描写:“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这段描写写得富于变化,富于动感,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 (2)色彩美。如可爱的草塘中的这段描写:“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小河为镜,映出绿的苇草、蓝的天空、白的云朵,以清凌凌的亮色为主,它与其他的多色达到了和谐。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 (3)声音美。如观潮中的:“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描写动人心魄,令人鼓舞。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听来那样熨贴,那样的舒心。 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有事物的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包括情感美、节操美和智慧美等。 (1)情感美。如难忘的八个字中老师伦纳德说的八个字:“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像一缕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苦糖中的母亲,知道我把糖偷吃,“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 这些细腻的描写,透露出亲人、朋友间的疼爱、友爱、亲情。 (2)节操美。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由,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革命烈士陈然的不屈精神。狱中联欢中江姐等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在与敌人的斗争中的得到了烘托。他们高尚的节操广为流传。 (3)智慧美。司马光砸缸是智慧,乌鸦喝水也是智慧,捞铁牛怀丙和尚的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是智慧,长城同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创造出世界史上伟大的奇迹。 四、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编排 人教版、长春版教材都是以主题板块为单元进行编排,每组有两到三篇主体课文,借“题”发挥,安排了相关的综合学习活动、表达等。人教版教材一般安排8组,长春版一般安排11组。选文一般在30篇左右。 (二)教材的特点 1.全面、准确落实语文学习目标。在教材编排中,首先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如 “课标”提出了默读速度的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五年教材在第六板块中编排了童话快乐王子等,文章较长,有利于训练默读,在教材中明确地提出了默读要求。 2.主题板块式结构,围绕主题精选课文既考虑传统课文,又有新选文章,课文内容丰富,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语言规范。 3.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习的拓展与运用。每课都设计了“拓展与运用”练习栏目,目的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拓展语文学习资源,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操作实践。 4.注意系统性和规律性。如教材在课后的练习上都有比较完整、系统的设计,每课设有“朗读”、“思考与交流”、“拓展与运用”、“积累”四个基本栏目。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内容,学会学习。 5.加强了语言积累。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这是语文素养的基石。因为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和提高表达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 教材充分体现了加强积累的思想。比如,在课后练习中通过“读读写写”加强词、语积累;通过背诵加强段落、篇章的积累等。 6.“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如“汉字家园”的编排是长春版教材一大特点,体现了汉字文化。教材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教材安排了古诗、成语故事、谚语、俗语、三字经、对子、春联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教学设计提示 (一)课堂提问设计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 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可见提问十分重要,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是应认真研究的,那种千篇一律地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不假思索地回答 对或不对和是或 不是的提问方式早已被淘汰。 1.提问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发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提进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过程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既是解决问题的材料,又是解决问题的结果。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一般总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思维过程及思维水平的发展。 教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动因。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较多来自于个体以外的刺激。 (3)调控教学过程。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这种反馈的信息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即便是学生答错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学生如何回答问题,教师事先不可能完全估计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 随机性,而不能置学生答题情况于不顾,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按照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刻板地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方案,迅速抉择调整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个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4)引起无意注意。如果教师的提问巧妙、新奇,或者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符,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当学生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如果教师不继续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任务完成,无所事事,也就容易分心。这一点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突出。教师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就容易稳定保持了。 (5)引导思路定向。恰当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能起思维桥梁作用或思维定向作用。定向思维是指问题的发出要求从一定的角度对教材的理解做定向的思考,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思考问题,具有控制学生思路的功能。教师若不为学生的思维设置路标任其自由驰骋,学生就容易被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新奇刺激干扰 。教师恰当的提间就可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 (6)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2.提问的要求。 适度、适时、适量。 3提问的原则。 科学性、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层次性、开放性。 4.提问案例。 例1:薛发根教学妈妈的账单问题设计。 教师问: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学生1:小彼得和妈妈都写了一份账单。 学生2:他们账单的内容写得不一样。 学生3:孩子与妈妈之间也要写账单吗? 学生4:妈妈为什么在最后写零芬尼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2:窦桂梅教学晏子使楚问题设计。 教师问:通过预习,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1:非常聪明。 学生2:很有口才。 教师问:你是从什么事上看出来的? (这个问题问在了课文的重点处,把全文的线索紧紧连在一起。) 例3:蝙蝠和雷达问题设计。 教师问: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雷达。我们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1:人们看到了鸟在空中飞,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 学生2:人们看到了鱼在水中游,受到了启发,发明了鱼雷 (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延伸,将说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4:将相和问题设计。 教师问: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 例5:坐井观天问题设计。 教师问:“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 例6:再见了亲人问题设计。 教师问:“这篇课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向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景。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 5.教师在课堂提问注意的问题: (1)忌浅。“是不是?”“能不能?”或“故事发生在何地?何时?写了哪几个人?”等,这类选择式或填空式提问,由于过分简单、肤浅,即使学生对答如流,也无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2)忌深。问题深奥难答,学生往往会被问得发愣,只能噤若寒蝉,哑口无言。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对,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答出来,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 (3)忌空。“这一课的作者是谁?”“你从本文中学习什么”这类问题空泛、笼统、大而无当,学生不知所对,难以回答。提问还要避免琐屑不堪,如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让学生说出后半句,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出,只留下一点点要学生说出来。 (4)忌滥。有些教师误认为提问越多越能启发学生思考,一堂课内发问如连珠炮,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难以招架。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问题”满天飞,多而滥的提问,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并不能进行认真地冷静的思考,提问的积极意义实际上被取消。 (5)忌呆。课堂提问不能停滞在“是不是”“对不对”的浅层,绕圈子,搞循环。而应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二)课堂导入设计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导入就好像整台戏的序幕,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教师要声情并茂地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导入要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疑”为手段。关注“情”、“趣”、“疑”四个字。 1.情。 导入时教师要有激情,能吸引孩子,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赢得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绘声绘色,神态、语气、表情都要富有感染力。要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同时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些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课堂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孩子相应的情感。 2.趣。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幼儿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幼儿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让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中来。 学生学习会有兴趣,会集中注意地听。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谈话导入、悬念导入、目标导入、背景导入、叙述导入法等等。 导入举例 例1:游园不值导入设计。 师:“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腿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朱自清爷爷写的一篇文章叫春的一个段落。写得美吗? 生:美! 师:喜欢的读一读。 (自由读这段话) 师:这几句话赞美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与朱自清爷爷笔下的春天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 (这个导入巧妙地将朱自清的文章引入,还有利于学生比较。) 例2:秋天的怀念导入设计。 课件出示合欢树片段。“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生: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师:对。21岁的史铁生突然病重瘫痪,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一直用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对母亲怀念的文章秋天的怀念。 (这个导入,即拓展了阅读材料,又创设了情境。) 例3:月光曲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钢琴曲。(播放月光曲)你们刚才听到的是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的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 (这个导入用音乐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下贝多芬,也渲染一下环境。) 例4:小壁虎借尾巴导入设计: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小壁虎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沙石供应合同范本6
- 中介租赁车合同范本
- 豆制品生产合同范本
- 2025山西临汾汾西县社区专职人员选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中等职业学校招聘1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意大利门窗定制合同范本
- 青贮玉米收购合同范本
- 日本买卖汽车合同范本
- 厨房吊顶施工合同范本
- 刮大白工程合同范本
- 硒鼓基础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心脏猝死教学课件
- 子宫内膜病理课件
- T-CITSA 57-2025 高速公路基础设施主数据标准
- 质量风险预警系统-洞察及研究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星图研究院】2025中国RFID无源物联网产业白皮书
- (2025)全国辅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湖北省中考数学真题试题(含答案解析)
-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的幼儿体育“家园社”协同共育模式研究
- 2025年全国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