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忽必烈改制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改制取得的效果及其原因。1.重点: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特点和深远影响。2难点:理解忽必烈改制为蒙古族的发展做出的努力以及改革中面临阻力下的灵活性。知识点一立志变通创新和“汉法”与“旧俗”之争1立志变通创新(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即位诏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2)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2“汉法”与“旧俗”之争(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3)试验:治理邢州收到显著成效。知识点二政体更新1方案:“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2具体内容(1)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2)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3)实行兵民分治,“各有所司,互不统摄”,并废除世袭。(4)其他: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负责传递上下公文,提供来往使臣生活所需及交通工具。知识点三转变立国之本1向农耕经济转变: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2重农举措(1)颁发诏令: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把黄河南北荒田分给蒙古军耕种,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2)建立农业机构:在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3)完善农业法规: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4)重视技术指导:编成农桑辑要,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3对忽必烈改制的总体评价(1)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2)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3)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影响: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深度点拨对忽必烈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的认识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又保留大量蒙古的旧制,使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难以弥合,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元朝走向衰落。主题一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史料探究】史料一(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史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思考(1)史料中的“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史料中的话加以说明。(2)史料二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蒙古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2)颁布农桑辑要,设劝农官。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史论归纳】1忽必烈继位后对地方控制的加强(1)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2)首次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3)亲自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2忽必烈转变“立国之本”(1)含义:指的是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2)标志: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农桑立国方针。(3)结果: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立国的国策得以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主题二忽必烈改制的历史意义及成功原因【史料探究】史料恩格斯指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思考以忽必烈改制为例,你如何理解“征服者为被征服地区先进文明所征服”这个观点?答案从效果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于北方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入主者接受汉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以中原汉族为主体的农业文明,使元朝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在中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史论归纳】1忽必烈改制的历史意义(1)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3)在促进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2忽必烈改制取得成功的原因(1)建立中央集权,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2)忽必烈“尽得天下豪杰而用之”。(3)在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4)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必烈个人的因素。1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说明他要()A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革C实行南北汉蒙分治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信息。“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所以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结论。2忽必烈即位后进行了政体更新,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纠察百官宣政院行使宰相职权ABCD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元代宣政院是管理宗教和西藏事务的,故错误,排除含的选项,B项符合题意。3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地方设劝农官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桑之制”A BCD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以农桑立国的国策的基本内容,均正确。4右图为元世祖出猎图。在他统治时期,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答案D解析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5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疆域辽阔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各民族交往密切新的民族出现ABCD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揭示了元朝疆域辽阔,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但并未表明这时出现了新的民族。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忽必烈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在利用汉法改革蒙古旧制的同时,又在政治文化的许多方面保留了蒙古旧俗。所以,忽必烈吸收汉法是有保留的,是以不危及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忽必烈时期的政治文化政策带有明显的蒙汉二元性。这种二元政策,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内蒙外汉”的形式表现出来。草原旧俗为代表的蒙古制度相当多的占据了忽必烈政治文化政策的核心部分,汉法制度则往往居外围或从属地位。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本的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2)政治: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 民族关系: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经济: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基础巩固1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A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文化差别不大B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C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D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答案C解析“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意思是说:把北方草原看作是统治的中心,言外之意就是“把中原地区看作是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2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制定的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C推广先进的科技D农桑兴废答案D解析忽必烈重视农业发展,在中央设立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并且制定完善有关法规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3元世祖至元年间,“家给人足”“民庶晏然,年谷丰衍,朝野中外,号称治平”,关中粟麦已“盛于天下”。元代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有效体制的建立法规制度的形成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桑立国的实施ABCD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以上四项皆是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故均选。4“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ABCD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表明行中书省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而“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仿中书省建制”则说明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不是确保地方的独立性,说法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他的主要措施有()保护临安等城市,使之不毁于战火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粉碎顽固派的挑战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ABCD答案A解析题中所述内容均是忽必烈“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的主要措施,故选A。6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D落后民族最终被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所征服答案D解析题目反映了元朝统治政策的变化。回答问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体现政策的变化,二是揭示变化的实质。元朝统治政策的变化,是不得不适应对汉族地区统治的需要。因此,从本质上说,是元朝不得不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能力提升7下列表述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D元朝的民族融合答案A解析B、C、D三项属于政治范畴,首先排除;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蒙古贵族被迫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8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A改行汉法B工商立国C游牧经济D农耕文明答案D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汉族文化,即农耕文明。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朝疆域图材料二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元朝最后征服的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材料三农桑,王政之本也。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1)据图和所学的知识,指出忽必烈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和地方各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说明忽必烈确立了什么立国方针?答案(1)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派遣官吏开发云南。特点: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2)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3)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课中思考】(教材第44页)1请思考,“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提示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2蒙古葬俗平地深埋,无地面标志。此墓的形制与中原地区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文化内涵?(教材第44页)提示不同:这一墓葬在地面上有考究的建筑,说明它受到汉族丧葬文化的影响,突破了蒙古传统的葬俗;另一方面,地面建筑具有蒙古建筑的特色,与汉族的墓葬建筑有所不同,说明它继承了蒙古葬俗文化特点。文化内涵:这一墓葬体现了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3请思考,如何评价忽必烈既改行汉法又维护蒙古贵族利益的做法?(教材第45页)提示这种做法一方面肯定了先进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4想一想,从元史记载的这些史料中,能够得到哪些历史信息?(教材第45页)提示(1)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恢复、保护农业生产。(2)忽必烈转变了立国方针。5分析一下,导致这一数字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教材第46页)提示忽必烈吸收“汉法”,认识到农耕经济的重要性,切实推行了一系列重视和保护农桑的措施,使被战火破坏的农耕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阅读与思考】(教材第47页)请思考:为什么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征服?提示因为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对具有先进文明的民族进行统治时,必须借鉴这些先进文明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而先进文明对较为野蛮的民族也有着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感召力。【解析与探究】(教材第47页)1为什么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提示(1)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生产。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次结构施工合同协议书范文
- 2026届山东省济宁市二中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天津市静海区第四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甘肃省古浪县二中高三上化学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省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26届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高级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上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桂林市重点中学化学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重庆市梁平实验中学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合阳县黑池中学2026届高三上化学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防控知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安全主题教育
- 汽车美容承包合同(标准版)
- 管道设计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新交际英语(2024)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河北省廊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2025年内蒙古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兵团基层两委正职定向考录公务员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铍铜棒线材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物业公共维修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