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a 玎i a g ei s 1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f 锄i l y a i l di ti sa 1 i f ee v e m a l o n g i t h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m 枷a g e i th a sf o m l e das e r i e so fr e l a t e dc u s t o m s t h es o c a l l e di s m 硎a g ec u s t o m s m a h i a g ec u s t o m sa r em u c hr i c h e ri nc o n t e n t i n c l u d i n gm e i n s t i t u t i o no fm 硎a g e m 删a g ei d e a s m a r r i a g ef o 肌s c h o o s em e t h o d sa r l ds t a i l d a r d s n l ea g eo fm a 玎i a g e w e d d i n gc e r e m o n i e s a n ds oo n 1 1 1 e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c 1 1 i n ai sat r a l l s i t i o np e r i o d 舶m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oa m o d e ms o c i e t y t h ed r a m a t i cc h a l l g e sa r em em a i nf e a t u r eo ft h i sp e r i o d s o c i a l c u s t o m sh a du n d e r g o n et r e m e n d o u sc h a j l g e s a n dm 硎a g ec u s t o m sa r eo n eo ft h e i m p o r t a i l t2 l s p e c t s t l l ea r e a so fj i a n g s u z h e j i a n ga n ds h a n g l l a ia se c o n o m i ca i l d c u l t u r a lm o r ed e v e l o p e dr e g i o n s t l l es i t u a t i o nw e d d i n gc u s t o m s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a l s os h o w e da no l da n dn e wc o e x i s t a n dt h eo v e r a ni n t e 盯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a i l d w e s t e mf 宅a t u r e s o nt h eo n eh a n d i nt h en i r a la r e a s t h eo l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l l i n e s e w e d d i n gc u s t o m sa r ei nc o n t i n u i 锣a 芏1 dc h a n g e t h eo t l l e ri i lc i t yf r o mw e s t 锄n e w 删a g ec u s t o m s 踟 ei nr i s e a i l dp o p u l a r t 1 1 i sr e n e c t s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w e d d i n g c u s t o m su n e v e nn a t u r e c o m p l e x i t y a sw e l la s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j c so ft 1 1 et o t a l t h er e a l s o nf o rc a u s i n gw e d d i n gc u s t o m sc h a j l g ei sar e s u l to fn 啪e r o u sf a c t o r s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i n c l u d e t h eg o v e n 埘q e n t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r e l e w m tp o l i c i e s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s t h es o c i o 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c o m i n u o u sp r o g r e s s t h er i g h t sa n ds t a t u s o fw o m e ng e n e r a l l yu p g r a d e t h ec o n c e p to f v e s t e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g r a d u a l l yi n f i l t r a t i o n t h eu p p e rp r o g r e s s i v ep e o p l e sa d v o c a c ya 1 1 d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o fc o u r s e s u c hc h a n g e s o fw 宅d d i n gc u s t o m sa r eav e r ys l o wp a c e a 1 1 db e c a u s eo ff o l kp h e n o m e n as u c ha s w 色d d i n gc u s t o m sh a v et h e i ro w nc o n t i n u i t y s o m eo l dw e d d i n gc u s t o m sw i l lm a k ei t d i 伍c u l tt ob er a d i c a lc h a i l g e e v e ni nt h ec i v i l i z e dt o d a vi ts t i l lr e t a i n e ds o m eo ft h e w i n d h o e v e r w em u s tn o td e n yt h a tt h em a i t i a g ec u s t o m sc h a n g e si nj i a j l g s u z h e j i a n ga n ds h a n 曲a i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p e r i o dh a v e 黟e a t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i l i f i c a l l c e i tp l a y e dat r a n s i t i o n a lr 0 1 el i r 止b e t w e e nm e p a s ta n d 矗n u 汜 a 1 1 di ta l s op l a y e dam o d e l r o l ei no t h e rr e g i o n so ft h es 锄ep e r i o do ft h em a m a g ec u s t o m sc h a l l g e s t h i sp o i m s h o u l dn o tb ei g n o r e d t h em 枷a g ec u s t o m sc h a j l g ei sn o tt h o r o u g h l ye x p l a i n e dt h a t c h a n g i n ge x i s t i n gh a b i t sa i l dc u s t o m si sal o n g t e ma n da r d u o u st a s k w en e e dt om a l e u 1 1 e m i t t i n ge 丘b n s k e yw o r d s m e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c l l i n a t h e 盯e a so fj i a i l g s u z h e j i 锄ga n d s h a n g h a i w e d d i n gc u s t o m s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1 2 一1 9 4 9 三 i 上 j l 日i j吾 婚俗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 它以有规律性的 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 婚俗的约束力 不依靠法律 也不依靠科 学的验证 依靠的是习惯势力 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 俗 在中国这个幅员广大的民族大家庭里 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异彩纷呈 绚 丽多彩的婚姻习俗 川 本人选择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作为研究的论题 是 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 现阐释如下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民国既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 生活水平普遍比 较低下 又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 恶习的清除 良俗的倡导是这一时代风俗发 展的总趋势 乜3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剧变时期 革故鼎新是 这一时期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而有个人终身大事之称 的婚姻正是家庭形成的基础 在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 婚姻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 义 于是围绕着婚姻产生了一系列的婚姻习俗 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婚俗内 涵丰富 广义看来应包括婚姻制度 婚姻观念 婚姻形式 择偶方式与标准以及 婚礼仪式等方面的内容 江浙沪地区 作为全国沿海地区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处 于领先地位 其婚俗变革的进程显然比内地其它地区要快得多 它起着一种开风 气之先的示范作用 可以作为了解全国其它地区婚俗状况的一面镜子 或者说是 一个窗口 然而婚俗自身的延续性又决定了其变革的不彻底性 许多陋俗在文明 的今天依然一定程度的保留着 有鉴于此 研究这一时期这一区域的婚俗状况就 显得不仅有历史意义 而且颇有现实意义了 二 国内研究现状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和民国史研究的起步 有关社 会风俗史的民国史研究也硕果累累 方兴未艾 相继出现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专 鲍宗豪 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6 年版 第1 页 心1 徐杰舜 周耀明 汉族风俗文化史纲 广两人民出版社 2 0 0 4 年第2 版 第4 6 0 页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1 2 1 9 4 9 三 所以选择民国时期 1 9 1 2 一1 9 4 9 年 江浙沪地区的婚俗 作为研究重点 只是希 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从地方志和当时的报刊杂志中挖掘收集更多的资料 把民俗学和历史学结合 对这一时期这一区域的婚俗研究作一些尝试 尽可能地 把该论题论证得全面完备一些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是封建礼教承认的唯一合法的婚姻成立方式 只有经过明媒正娶的女子才能成 为别人的妻子 而这种妻子只能有一个 聘娶婚需要经过一套完整而繁杂的程序 包括成婚前所谓的 六礼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请期 亲迎 举行婚礼时及与完婚后相连的其 它一些风俗习惯 如闹房 回门等等 民国年间 江浙沪地区采用旧式婚礼的人 们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程序进行的 只是根据各自情况有所删减而已 且名目也 有所变化 呈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性 如江苏盐城阜宁县 荐绅之家不失古礼遗 意 始议婚 以红笺索女氏八字 即古之纳采 问名也 议定行聘 礼物丰俭各 如其分 请媒氏至女家 日 送日子 即古之请期 纳徵也 既聘 而娶期前一 日 男拜诸亲 日 告成婚礼 宴戚友 为 催妆酒 至乡曲齐民索重聘 觊厚奁 婚必责财 浮文末节 忌避尤多 积习相沿 未易尽革 由此可见 聘娶婚 从议婚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 尽管其并没有经过法律允许 但 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广大民众心中已具备合法的意义 以 六礼 为标志的聘娶婚涉及到许多财物问题 如男方需要准备聘礼和聘 金 女方则需要准备嫁妆 不论丰厚或简约 这些财物在婚姻嫁娶中是必不可少 的 所以 在农村或偏僻落后的地方 一些人为结婚花费需要准备好多年 甚至 是一辈子 聘娶婚这种婚姻形式 对富裕的人家来说 可谓一次炫耀家财的机会 而对贫寒之家而言 则无异于一场劫难 凡娶一妻 均先讲一猪仔价 至少聘金 三四百大元且有私加其原订价至近千元 其余酒食费 媒妁费二三百元 其婚姻 费用浩大可见一斑矣 心1 由于聘娶婚的财力负担并非每个家庭都可以承受 所以民国年间 在这种主 流婚姻形式之外 江浙沪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的婚姻形式 如抢婚 童养婚 入赘婚 冥婚 典妻婚和冲喜婚等 抢婚民国年间 许多地方都存在着这种婚姻形式 浙江地区尤为突出 抢 1 1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5 4 2 5 4 3 页 幢1 立法院编译处编 中华民国法规汇编 第四编内政第六类礼俗 改良婚姻制度令 中 华书局 1 9 3 5 年版 第7 8 7 页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1 2 1 9 4 9 婚一般发生在下层社会 许多人家为了省钱和防止赖婚 便采取抢婚形式 抢婚 基本上都是男方瞒着已聘女子 私底下操作的 当时报刊上有描述此种婚俗的说 抢亲多行于乡间 盖贫苦之家 既聘而无力迎娶 每集邻友多人 闯入女家 将女抢回成婚 可免种种费用 甚简捷也 然往往有闯出抢错女之姊妹 或舅嫂 种种之笑话 且有未得女家之同意 而酿成殴斗者 抢婚之所以存在的一个最 主要原因是政府在法律上并未加以禁止 使其有生存的土壤和气候 如载 抢亲 则男家以无力迎娶 纠众负妇归 负时 以被单蒙妇首 群拥而去 法律所不禁 也 皿1 值得一提的是 该地还有这样一种习惯 如果男家派人到女方家抢亲没 有成功 绝不能空手而归 如果抢不到已聘女子 x 1 0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女儿总归是人家的 女子无继承权 地位极低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 导致 童养婚这种婚姻形式在民国江浙沪的某些地区还占有一席之地 入赘婚俗称 倒插门 是男子到女家为婿的婚姻形式 民国时期江浙沪 的某些地区依然保留着这样一种婚姻形式 在浙江杭州 入赘时会举行一定的婚 礼 成婚日 女家要备四人轿抬新郎 俗称 抬郎头 或提前一天将新郎接至女 家 第二日再抬新娘兜喜神方一转 好像男家迎娶 也有新娘不坐花轿的 届时 只是男女拜堂成亲的 男子到了女家 一般所生子女也跟女家姓 采取这种婚 姻形式的 大多数是女方家没有男子 而男方家经济条件也比较差 冥婚又叫 鬼婚 是男女家双方或其中一方为已死的子女联姻的婚姻形 式 即人们常说的为死人找配偶 冥婚陋俗在民国时期的江浙沪地区仍时有所闻 浙江月刊 载陆汉斌著 浙江偏远地区的冬至趣谈 说 浙江安吉 孝丰二县 边境的林边 洋沟和连坑 烙城等几个乡镇的居民 年届十六岁以下的姑娘不幸 夭折时 她父母要替她请媒人找一个 冥婚夫 找到冥婚夫之后 才能收敛 惟愿意应征做她冥婚夫的 大都是贫穷子弟 因弟兄多 恐日后没钱结婚 此外 还有就是双方子女生前有婚约 但不幸两人皆去世 于是两家父母便商量 给死去的子女举行婚礼 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以获得夫妻的名分 或者是一方死 亡 而另一方仍活着 这时 男女不平等表现的尤为突出 若男子死去 未过门 的女子就要为其守活寡 但若是女子死去 男子照样可以再娶 这样看来 冥婚 这种婚姻形式 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和野蛮落后的色彩 典妻婚俗称 借婚 指丈夫将自己的妻子作为物体临时性的典给别人的 婚姻形式 民国初年 南京临时政府曾颁布 禁止典雇妻女 的法律条文 以期 废除这种陋习 但某些地方典妻婚依然十分盛行 有报纸载 穷乡僻壤间时有租 妻者 吾人每闻而嗤之不谓 素称文明之上海 此事竟亦屡发现 口1 柔石也曾以 典妻 为题材创作了小说 为奴隶的母亲 揭露了 典妻 的悲惨命运 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 民国年间 有人纳妾 多妻 就必然有人无妻 只好典妻 1 浙江民俗学会 浙江风俗简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 9 8 6 年版 第4 1 页 幢1 马之骗 中国的婚俗 岳麓书社 1 9 8 8 年版 第1 6 2 页 旧1 上海 竞有租妻育子者 晨钟 1 9 1 7 年4 月2 3 日 1 2 一 扬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许多地方志中不乏这样的记载 如上海 金泽小志 婚配必择门户 n 1 江 苏扬州 瓜州续志 男女议婚 首重门第 次在择人 乜3 淮阴 泗阳县志 婚用媒妁 重门户 1 浙江宁波 镇海县志 士大夫家缔姻多重门第 h 1 舟山 会稽县志 婚 必择门第 随3 由这些记载可以发现 在民国时期江浙 沪地区的广大农村或中小城镇 婚姻门第观依然可见 影响颇大 2 天命观 婚姻天命观表现为 合婚时找算命先生算算婚配的两人生辰八字是否相合 属相是否相克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姻缘是前世注定 上天安排好的 民 国时期的婚俗大多秉承传统 传统的婚姻天命观在文明开放程度相对高的江浙沪 地区仍然影响较大 传统婚姻中有一道程序是要 合八字 如江苏南京地区 男 家方面的婚俗记载中就有 发草八字 一项 具体言之 凡男女两家 愿结朱陈 者 先将女宅年庚 用红纸书就 由冰人成双交男宅 压灶前香炉下 三日内家 中平安 然后持就星家合婚 三日内尚有碎碗破甄之事 谓之不详 即托言不合 将草八字退还 1 另外 还有 送日子 这项内容 男家欲迎娶 先将男女八 字送星家诹吉 必使无冲犯 无刑克之良辰 以全红柬上记新人沐浴宜何时 水 倾何方 新人上轿何时 合卺何时 避忌何人 谓之送日子 川7 1 男女双方家长在 议婚之前 必定先将二人八字即出生日期给算命先生合计一下 看看是否相克 若不合则绝无成婚的可能 这就在无形之中扼杀了不少姻缘 一切归上天安排带 有迷信色彩 是极不科学 不理智的 n 1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4 9 页 瞳1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4 9 3 页 旧卜j 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5 3 l 页 j 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中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第7 8 5 页 隋 r 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中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第8 2 3 页 阳1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 下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1 9 8 6 年版 第1 3 4 1 3 5 页 n 1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 下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1 9 8 6 年版 第1 3 5 页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1 2 1 9 4 9 旦 3 贞节观 贞节观泛滥于南宋 是封建社会对女子单方面实行性禁锢的一种道德观 民 国后 虽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被彻底摧毁了 但贞节观念却延续了下来 1 9 1 4 年3 月 袁世凯政府颁布了 褒扬条例 其中包括 妇女节烈贞操可 以风世者 褒扬办法是由县知事考查事状 报地方长官复核 内务部审定 最后 由 国务总理呈请大总统给予匾额 题字并金质或银质褒章 川 上有所好 下必 所从 此后社会上标榜贞节烈女的报道层出不穷 而江浙沪地区更是居于风气之 先 如上海市议员江确生之女江黛钰在未婚夫胡某病死后 原欲以身殉节 经其 亲族劝慰始允缓死 惟誓不二夫 即抱木主成亲 亲操井臼 上待太姑 下抚嗣 子 含辛茹苦 得到不少赞扬 江苏省长送江女士匾额日 崇迈世教 瞳1 又 江 苏之丹阳尚有节操之妇 足为后世传者 烈妇柳姓闺字素娟 年十八 归袁 氏 顾其夫已病入膏肓 乘人不备 即在卧室内投环以殉 口1 烈女们的 守贞 行为在江浙沪一带是受到社会高度颂扬的 如1 9 1 8 年的陈 烈女追悼大会就非常引人注目 轰动一时 陈烈女 名婉珍 浙江绍兴县人 年1 7 字沪绅王远甫四子 1 9 1 8 年3 月 王氏子病卒 卜至 女神色惨沮 适天气骤炽 呼婢汲汤水更衣沐浴 左右不疑其有他 未加防范 讵意女早蓄殉 夫之志 至是潜自仰药 拥衾涕泣 呼姊与诀 及既觉察 仓阜施救 已无及 女乃泣然日 儿志早决 生虽未获见夫 殁或相从地下 言讫而逝 h 3 此事发生 后 上海县知事给予 贞烈可风 的匾额 并请江苏省长援例褒扬 申报 等还 大肆报道 有关人士登报声明将 一 编纂陈烈女事略 二 征求表扬文件诗 词歌咏等件 三 征求追悼陈烈女发起人 以上海有名女界为宜 四 登报征 求各界表扬文件 等等 拍3 8 月4 日 陈烈女追悼大会在上海举行 男女来宾约有 2 0 0 0 余人 有人发言 陈烈女殉夫为难能可贵 于世道人心大有关系 追悼会 褒扬条例 申报 1 9 1 4 年3 月1 6 日 女士贞1 了可风 申报 1 9 1 8 年4 月1 8 日 烈妇殉大 x 1 4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本意盖欲鼓励社会高洁之道德 由此可见 传统的贞节观仍严重束缚着人们 的思想 民国时期的江浙沪地区 旧的婚姻观念如门第观 天命观和贞节观仍有很大 的市场 尤其是贞节观 讨论盛极一时 这表明 观念一旦深入人心 是很难改 变的 需要经历一段长时期的洗刷和冲击 旧婚姻观的存在是民国婚俗表现的一 个重要方面 不能忽视 四 婚礼仪式去繁就简 但花费颇为奢靡 婚礼 是指男女为确立婚姻关系而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 是婚姻社会性 的表现形式 古代的婚礼 程序繁琐 花费较高 而进入民国以后 由于百废待 兴 婚礼仪式去繁就简的趋势开始加强 尽管旧式婚礼在农村中依然是主流 但 许多繁琐的仪式已部分删减 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展 如古礼中 亲迎 这一项 在民国时期的江浙沪地区已经被不同程度地省略 了 据上海 宝山县续志 亲迎礼 久已不行 州2 1 江苏南京 新京备乘 古 婚礼以不亲迎为讥 今则亲迎者绝少 惟姑自往迎之 女家款以茶果 1 可见 亲迎 这一程序在一些地区的婚礼仪式中已经删去 在江苏淮阴地区 据 泗 阳县志 载 近来文明嫁娶之仪盛行 为家长者苟取而参用之 则从前减饭 送 房诸陋习当一扫而空矣 h 1 浙江嘉兴地区 乌青镇志 载 今之婚礼与旧制略 同 第渐趋简单 凭媒议婚 问名 纳采 请期 速戒 迎娶 庙见之礼 今犹 如昔 惟风气渐趋时俗 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 互换饰物 再挽冰人 行传红 纳采之礼 川5 3 浙江湖州市 德清县新志 载 婚礼 今则删繁就简 有 借明伦堂行文明结婚礼者 证婚必延达尊为之 而媒介与家长旁列也 去鼓吹炮 陈烈女追悼大会祥记 申报 1 9 1 8 年8 月5 日 馏卜丁 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6 9 页 口卜j 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3 4 9 页 h 卜j 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5 3 1 页 晦卜j 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中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第7 0 9 页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1 2 1 9 4 9 烛 用奏乐唱歌 来宾致颂词或演说 主人答谢毕 男女家就堂筵宴 n 1 从这些 地方志记载中 足见婚礼仪式去繁就简这一事实 民国时期的江浙沪地区作为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尽管在婚礼仪式上有 所简化 但婚礼的花费依然较为奢靡 如 上海市 紫堤村志 往时婚嫁 俱 从简朴 后来殷富之家竟尚奢华 次户效之 至有争索聘礼 簪必金珠 衣必锦 绣 笙箫鼓乐 结彩张灯 邻里亲族筵宴累日 如此浮费 将何所止 有识者宜 思节省之 口3 又 川沙县志 载 光绪初 民间纳采只用银饰 亦有以银圆四 枚 六枚为代者 聘金 节礼 婚仪等 至多不足百金 贫家无论矣 近则侈靡 日甚 富厚之家黄赤无足奇 聘金等礼动至数百金 筵馔珍羞 无美不备 小康 者竭力效之 甚至贫户亦以朴陋自惭 娶妇者典贷无余 遣嫁者需索不餍 女子 过门 质变殆尽 致贫之道 此其一端 川3 3 这些地区婚嫁之事趋向奢华 逐渐形 成一股风气 人们争相效仿 使得贫穷人家为此负债累累 生活困苦不堪 五 婚龄虽有提高 但早婚现象依然可见 中国封建社会普遍盛行早婚 越是贫苦人家的子女结婚也愈早 然而民国年 间人们的婚龄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 南京国民政府曾于1 9 2 9 年公布 民法 规定 男子未满1 8 岁 女子未满1 6 岁不得结婚 未成年人结婚 应得法定代 理人之同意 h 1 在法律上规定这样的结婚年龄是很适当的 它 合乎生理 满 足生活的欲望 适合习惯 啼1 法律的颁布也的确产生了一些影响 浙江台州地 区 路桥志略 载 现行律以男满十八岁 女满十六岁方得结婚 吾乡男女结婚 年龄亦大率如是 近年稍以早婚为戒 如从前指腹割襟诸陋习无闻焉 3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中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第7 4 l 页 怛1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1 2 页 1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2 3 页 4 1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政治 一 江苏古籍 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第4 3 0 页 怕 王中任 结婚的年龄问题 妇女杂志 1 6 卷3 号 1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中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第8 5 6 8 5 7 页 1 6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而从当时江浙沪一带的相关记载中却也能看到不少早婚的现象 上海 川 沙县志 载 贫家子多早聘 盖恐年长无肯与婚者 往往在襁褓即为聘定 或过 门童养 至十六七岁为之成婚 又如浙江 绍兴人是主张早婚的 所以结婚的 年岁大多在十五六岁 有的竞只有十三四岁 迟的也不过十七八岁 川羽尽管民国 法律对结婚年龄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但是这种婚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却没能够得 到很好的执行 婚龄虽有所提高 但在民国整个历史时期的江浙沪大部分地区 仍然可见早婚现象的存在 由此也证实了传统观念一旦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就 很难改变了 第二节新式婚俗的兴起与流行 民国年间 在江浙沪地区与传统旧式婚俗并驾齐驱的是源自西方文明的新式 婚俗 婚礼是婚俗的重要方面 新式婚礼既有传统婚姻礼俗的喜庆色彩 又有近 代社会文明的合理内涵 民国后 传统的婚姻观念 婚姻媒介与择偶方式等也发 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愈来愈多的知识分子开始猛烈抨击封建色彩浓厚的旧式婚俗 大力宣扬和提倡西方文明的新式结婚 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浙沪沿海地区的 大中城市里 新式婚俗伴随着历史文明进程的演进而逐渐兴起并流行起来 一 婚姻自主权逐步加强 出现恋爱自由 结婚自由 中国传统婚姻是经媒人撮合 由父母家长做主 在 门当户对 观念指引下 缔结的 婚姻当事人则毫无发言权 任人摆布 然而 自民国以来 在自由 民 主和人性的旗帜下 人们的个性逐渐被焕发出来 一些青年之士为争取婚姻自主 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他们提倡自由恋爱 反对父母家长包办 提倡男女自由交 往 反对授受不亲 在民初的江浙沪地区 恋爱自由 婚姻自主这股风气 其影 响是非常深远的 如南京 欧风渐于中国 一切趋于简易 乃有所谓 文明结婚 不由父母 媒妁 先相结以情爱 然后订婚 互易约指 3 上海这个大城市 平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上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2 年版 第2 3 页 妲1 绍兴的旧式婚俗 妇女杂志 1 4 卷7 号 阳 王焕镜编纂 首都志 下册卷十三 礼俗 民国丛书第五编 上海书店据正中书局 1 9 3 7 年版影印 第1 1 2 1 页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1 2 1 9 4 9 旦 等自由 欧化输文明种子 嫁娶订于睹面 不烦媒妁之传言 川 自由恋爱成为一 种时尚 一些封建卫道士却将其视为伤风败俗之举 明明吊膀子 而美其名日 自 由结婚 可恶 2 3 此外 民国年间 还有不少知识界人士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婚礼 在订婚 结 婚时只是分别在报纸上刊登一个订婚 结婚启事 宣告婚姻关系的确立和缔结 以示公开和文明 这也体现了文明自由的新风气对婚姻观念的影响 二 婚姻媒介与择偶标准有所改变 因传统婚姻的缔结是靠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男女青年毫无自主择偶权 到了民国以后 上海 南京 杭州 苏州等大城市的青年男女 在结婚方式上逐 渐摆脱了传统婚介形式的束缚 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种是由别人介绍 然 后征得父母同意 二是自己相识相爱然后征得父母同意 三是父母挑选征得子女 同意 四是通过报刊广告征婚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第四种形式 早在1 9 0 2 年 一 署名 南清志士 的男青年就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 堪称惊世骇俗之举 民国年间采用报刊征婚的人越来越多 开明人士浙江绍兴人蔡元培在续弦时通过 报纸提出了自己择偶的五项标准 最终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士为伴 同样 著 名思想家浙江余姚人章太炎也是通过报刊登征婚启事寻觅到自己的人生伴侣 虽 然在当时的中国 封建礼俗仍占主导地位 然而这些先进人士的举动 已成为婚 介形式变化最为独特的方式 在中国封建旧婚俗的这潭死水中 搅起了一层波澜 婚姻媒介发生变化的同时 人们的择偶标准也跟着发生改变 民国以后 青 年男女择偶时 更多关注的是性情 志趣 品格 学业 才能 容貌 体格 健 康 血统等个人条件 当时的报刊不乏这样的介绍文章 是否有优良之道德学业 有无危险之疾病 家业是否清白 有无不正当之嗜好 其胞兄之性情道德如何 有无j 下当之职业 是否明了家政 年龄是否相当 川卯此外还有人从四个方面专门 谈了关于择妻的条件 一 学问 二 性情 三 体质 四 容 戏拟某法院判决某医士诉讼书 申报 1 9 1 2 年1 2 月2 4 日 印秋 苏州十可恶 申报 1 9 1 2 年1 0 月2 1 日 川问月 关于择婚之常识 申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貌 传统的婚姻媒介和择偶标准被进一步打破 在民国年间呈现出一种新的变化 和取向 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 婚姻契约化和法律化倾向加剧 封建社会婚姻的缔结 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的认可 即只要是通过 明媒正 娶 就是 合法 夫妻 根本不需要经过法律上的任何程序 然而 民国后的婚 姻 契约化和法律化的色彩不断加重 民国年间倡导婚姻自由 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一种契约性质 法律对于婚姻 自由的规定 应该适用对于契约自由的规定 因为婚姻也是一种契约 契约 有缔约自由 解约自由 所以婚姻也有订婚自由 离婚自由 瞳3 这就是说 民国 时期婚约的成立更加倾向于法律上的规定 1 9 1 5 年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可说是 契约结婚 的典范 他们的婚礼由牧师举行 在婚礼上也宣读了一系列契约 这就表明婚姻已由过去那种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的封建家长制包办形态愈益 走向自由和文明 在江浙沪地区举行的文明婚礼 虽保留了一定的旧礼俗 但愚 昧 迷信的色彩大为减弱 由证婚人宣读官定婚书 新人用印 主婚人训词 互 致颂词和谢词 这些仪式己具有现代婚姻的契约性和法律性 三四十年代兴起的 集团结婚 就更体现了婚姻的这种法律性 婚礼上有政府官员做公证人 宣读 誓词 并颁发结婚证书 由专门的民政部门签发 显得比较郑重 缔结的婚姻不 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还得到了法律的保护 婚姻缔结趋向契约化 法律化 表明一种文明进步之风正在慢慢地渗透于婚 俗之中 同时 这也是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表现之一 四 集团婚礼的出现 集团结婚 也称 集团婚礼 它是清末民初出现的 文明结婚 的合乎逻 辑的发展 是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人们改革婚礼的一大成果 采用新式婚礼的多 n 1 凌寒室主 我的择妻观 申报 1 9 2 2 年4 月9 日 馏1 炳文 婚姻自由 1 9 2 0 年2 月5 日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 三联书店 1 9 8 1 年版 第2 3 4 页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1 2 1 9 4 9 旦 为上层人士 文明结婚 对一般民众而言 仍有费时费钱费力之缺憾 加上当时 社会物资匮乏 为弥补这些不足 在南京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推动下 集团结 婚 这种更新的婚姻方式便应运而生 它首先兴起于3 0 年代的上海 1 9 3 5 年 上海市社会局公布了以简单 经济 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办法 规定凡本市市 民举行婚礼 得申请参加集团结婚礼 集团结婚每年二月 四月 六月 十月 十二月第一个星期三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 由市长及社会局局长证婚 参加者应 向社会局申请核准 并缴纳婚礼费2 0 元 市政府印发结婚证书等 此外 为整 齐划一起见 还对结婚礼服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 新郎须着白袜 黑素缎白布底 鞋 新娘须用白手套及礼服同色之鞋袜 鞋用素缎制成 后跟不得过高 新娘 不得散发 结婚时 新娘手捧花球花草 拖长及地 川幻1 9 3 5 年4 月3 日下午3 时 全国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上海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 上海实行集团结婚之后 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南京 杭州等地也纷纷 仿办 甚至一些边远地区也尝试举行集团婚礼 抗战爆发后 集团婚礼在一些地 区曾暂时中断 但报纸上仍有记载 1 9 3 9 年 浙江 宁波旅埠同乡会昨日午后二 时举行第三届同乡集团结婚 参加新人共计十八对 由虞洽卿 乐振葆证婚 三 时半成礼 始摄影而散 口1 抗战胜利后 各地再次掀起了举办集团婚礼的热潮 1 9 4 5 年1 2 月2 5 日 上海市社会局举办了抗战胜利后第一届集团结婚 接着于1 9 4 6 年3 月3 日 1 0 月1 0 日 1 2 月1 2 日和1 9 4 7 年4 月4 日举行了第二至第五届集 团结婚典礼 此后 包括市郊较为偏僻的浦东高桥之2 1 区等地也举办了此类婚礼 1 9 4 7 年下半年 上海市民政处升格为民政局 集团结婚改归其主办 于是筹备中 的市社会局第六届集团结婚更名为 市民政局首届集团结婚 此外 1 9 4 6 年1 0 月1 0 日 南京新生活运动会与市社会局合办了国民政府还都后的首届南京集团结 婚 到1 9 4 7 年1 2 月为止 南京已举办了6 届 参加者达7 0 0 多对 集团结婚 的流行 表明当时有很多人在追求这种文明 简约而隆重的婚 1 第一屑集团结婚典礼 中报 1 9 3 5 年2 月7 日 2 1 新生活集团结婚须知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 编文化 一 江苏占籍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第4 5 7 页 昨三届集团结婚 申报 1 9 3 9 年2 月3 日 2 0 一 扬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姻仪式 民国年间 源自西方的这种新式婚俗已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欢迎和支持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 这种简约的形式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成为一种新的 风尚而被人们提倡和采用 五 离婚再嫁日益自由 封建时代只允许男子休妻 而绝对不允许女子自动提出离异 法律 法规和 习惯都严格限制这一点 民国后 婚姻观念的变革带来了自由结婚 同时离婚也 变得愈加自由 在婚恋观发生变化的前提下 不少人不再勉强维持感情破裂的婚 姻关系 绝然离婚以解除痛苦 各地离婚现象遂逐渐增多 浙江遂安县 近自妇 女解放声起 离婚别嫁 亦日益见多 上海 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 晗1 近 来法庭诉讼 男女之请离婚者 实繁有徒 此皆前此所未有 川3 1 据当时的离婚判 例档案 在主动要求离婚的人中 妇女竟占了一半 这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 它的产生也进一步说明在离婚方面出现了由传统走向现代 由不自由走向自由的 转变 这种婚俗变革是一种时代进步性的体现 至五四前后 西方文明的影响空 前加强 离婚风气更加盛行 胡适曾在1 9 1 8 年的某次演讲中说到 近年的留学 生吸了一点文明空气 回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离婚 为此 民国时期的离婚率就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 离婚成为民国时期婚姻制 度变革中最为惹人注目的一个问题 在3 0 年代的大城市 许多离婚案是由女方首 先提出的 据调查 上海市1 9 2 8 年8 月到1 9 3 4 年8 月的离婚案件中 女性主动 提出离婚者有4 8 0 件 而男性仅为4 5 8 件 h 1 可见 一直被传统婚姻制度束缚的 女性此时已经觉醒 并能采用法律武器来解除不幸婚姻所带来的痛苦 维护自己 的权益 长期以来 寡妇必须守节的观念深入人心 寡妇再嫁被视为一件可耻之事 然而 民国年间 观念大新 寡妇再嫁也同益自由 据潘光旦的调查 当时有6 2 9 丁世良 赵放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华东卷 中 书目文献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第6 3 1 页 自由谈话会 申报 1 9 1 3 年1 月1 3 日 闲评二 人公报 1 9 1 3 年9 月1 5 日 h 1 沈登杰 陈文杰 中国离婚问题之研究 东方杂志 3 2 卷1 3 号 冀援萎 貅辩黼臀苘鞴 鐾赫裂薹霉羹终妻彪jj 筻 z 掣 型 差 雕一卿婴割靳柚塾崭潞 斯爱f 副陋囊刘秘谨罐蕴汔管 氍势割墅墅蓉蕊 糌臻 鬻甥g 强鞲霎事辑鞘明终结砖j 漭德确瀚琵磊 薹戡斟墅囊争薹雾搬戳嗣铧雾厦 登鞘繇蓁薷蕈塾萋 既磊骄郓f 表饕纠 j i 驵麴蝴 必妥謦裂磊耸 滔绱湖磐 笼基雨器隋再 帕拜口福静菲 稿礤壤罐 稻 彰郴 葫舔醛剪囊蓠萎 妻盟囊 鋈囊纛鋈篓j 更集辇秀珂蓁 萋辄两 薹雾蠢娑蓁篓 x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1 2 1 9 4 9 触及到封建婚姻礼制的核心 达到了制度变革的领域 在民国婚俗变革较为明显的 1 9 1 2 和1 9 1 3 这两年里 舆论界大量报道了自由恋爱 自由结婚或离婚的情况 但是1 9 1 3 年秋 二次革命 失败后 民主革命思潮日渐消退 婚俗变革在此也停 滞不前 甚至还有些倒退 袁世凯掌权期间 封建的伦理道德重新得到提倡 1 9 1 4 年3 月 袁世凯政府倒行逆施 提倡封建贞节观 颁布了 褒扬条例 它鼓励妇 女从一而终 甚至自杀殉夫 宣扬 三从四德 的封建道德 这与妇女解放 婚 姻自由 男女平等的时代进步潮流完全背道而驰 从民国最初两年婚俗发生显著 变革到1 9 1 4 年后的停滞乃至倒退的事实 不难发现 社会政治环境的保守或进步 与风俗习惯的变革难易有着重要的关系 1 9 1 4 年以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之前 出现的大量贞节烈女的事件和报道 显然与当局的提倡有着密切且深刻的联系 之后的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 自然伴随着种种文化革命 其中之一就是 要废除各种野蛮落后的习俗 恢复人的地位与尊严 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与法令 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益于婚俗朝着文明方向变革的 但同时由于大的社会政治环境 没有改变 因此婚俗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也未能从根本上得以铲除 1 9 2 8 年 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 婚礼草案 其中规定 各种聘礼一概免除 所有礼品一概革除 并具体规定了 结婚礼节 的2 1 项程序 在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下 简化婚礼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般来说 从议婚到成婚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订婚 纳聘和成婚 当然 各地婚 礼删繁就简的情况不一样 但 三礼 或 四礼 已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比起传 统的 六礼 少了许多繁琐的程序 抗战时期 物资缺乏 人民生活困难 于是 本着节约的宗旨 国民党政府在1 9 3 5 年倡导新生活运动 婚姻礼俗中便出现了仪 式简单而隆重的 集团婚礼 其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就可说是由政府倡导的结果 1 9 3 0 年 国民党政府公布了 民法 在其 亲属编 中规定男女平等 这 对结束中国几千年来不平等的婚姻关系起到不可估价的作用 民法 亲属编 9 7 2 条日 婚约由男女当事人自己订定 川u 这一规定明确将婚姻当事人的意愿放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政治 一 江苏古籍 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第4 2 9 页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婚姻缔约的首位 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男女双方在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时 二 者地位是平等的 并且也排除了他人干涉 体现出较强的个人本位主义倾向 对 自古以来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的封建婚姻是一种强有力的抵制 但9 8 2 条规 定 结婚应有公开之仪式及二人以上之证人 乜1 换句话说 只要具备这个条件 即使婚姻是出于当事人的意愿 也属合法婚姻 反之 无此条件 即使当事人双 方是自愿结合 婚姻也属非法 在此 婚姻的自主性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此外 民法 亲属编 9 8 0 条说 男未满十八岁 女未满十六岁不得结婚 乜1 这一条规定了结婚年龄的下限 对古代流传已久的早婚是有抑制作用的 也从 法律上禁止了童养婚等婚姻陋俗 但9 8 1 条又说 未成年人结婚 应得法定代理 人之同意 口3 这里并没有明确规定 未成年人 的年龄界限 其实就是说婚姻 只要取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就算低于法定婚龄结婚也并不违法 而且1 0 8 6 条还 规定 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 h 3 这在事实上又承认了父母家长强 迫 包办和变相买卖婚姻的合法化 通过这些条款可以看出 由于法律规定的不 明确性 结婚年龄的规定和成年年龄的界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所以在当时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早婚现象 总的看来 民法 亲属编 是有一定进步作用的 它对于结束中国旧的婚 姻关系 对于抑制旧中国的早婚等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同时 也应看到它是那个 时代政治的产物 由于婚龄规定的不明确 导致早婚 童养婚等陋俗依然存在 这一点也是应该注意到的 因此 从民国婚俗的种种变化可以看出 政府的行为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当 政府颁布一些政策与法规并付诸实施的同时 民间婚俗的某些方面也相应地发生 了一些调整和变化 政治力量是民国婚俗变革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进步 1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政治 一 江苏古籍 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第4 3 0 页 同上 同上 h 1 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政治 一 江苏古籍 出版社 1 9 9 6 年版 第4 4 2 页 姚舞艳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 1 9 囊 妻冀霞 薹薹芝醐蔼劢幕氨蔷虿窘挚雾叫型一f 彰蓬勃 囊划一攀匿雾鸭尉 燃溺捧瓣 泳强国静j 刽璺雾善窟 罾黟驯碧薯 箬譬 娶 添剽裂如墼雾j 磊洲蓁殊基酾引徘龄露囊鞴糟袖鳊 梢 蔼气砀渊i 疆珏幅是箕 辐裕薹霪笛鞭i 臻挥雾羹私囊文 垡璺尘i 兹蓁鞭翻耋鳋 弱锚封雏剿毵粥摧战萋j i 霸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