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论文)基于非牛顿流体的齿轮热弹流润滑.pdf_第1页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论文)基于非牛顿流体的齿轮热弹流润滑.pdf_第2页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论文)基于非牛顿流体的齿轮热弹流润滑.pdf_第3页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论文)基于非牛顿流体的齿轮热弹流润滑.pdf_第4页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论文)基于非牛顿流体的齿轮热弹流润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论文)基于非牛顿流体的齿轮热弹流润滑.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y5 1 8 3 4 8 基于非牛顿流体的齿轮热弹流润滑 摘要 本文在考虑了润滑剂的热效应和非牛顿效应后,对渐开线直 齿轮的弹流润滑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获得了齿轮传动的压力分 布、温度分布、油膜形状和齿面摩擦系数的取值范围及其沿齿轮 传动啮合线的分布规律。 本文采用c 语言编制了大型计算机程序进行数值计算,数值 计算中采用梯度一牛顿联合法求解r e y n o l d s 方程和油膜厚度方 程,采用步进法求解能量方程和热界面方程,获得了满意的数值 结果。本文程序所适用的范围是:无量纲速度参数u 的数量级为 1 0 。2 至1 0 。o 、载荷参数矿的数量级1 0 。至l o 。3 和滑差率s 小于 0 1 ,除了滑差率较小外,前两个参数完全涵盖了工业齿轮传动的 实际情况。从而解决了牛顿法在求解高速、重载条件下弹流问题 时收敛困难的顽症,这是本文的主要成果之一。 应用本文研发的计算机程序,选用齿轮传动的实际参数,先 后进行了5 0 余组的基于非牛顿流体的热弹流润滑计算,所得的主 要结论如下: 1 、当齿轮在节点啮合时,齿轮转速及载荷的变化对压力分布 第1 页 百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油膜形状的影响不大,但对温度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当主动轮 转速一定时,随着载荷的增加,接触区的温升明显增加;当载荷 一定时,随着主动轮转速的增加,接触区的温升却无明显变化; 当模数较小、传动比较大时,转速和载荷的变化对接触区温度分 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但当模数较大而传动比f l 时,转速和载荷 的变化对温度分布影响较小。 2 、当轮齿在节点啮合时,随着转速或载荷的变化,齿面摩 擦系数并非呈单调变化,而是存在极值点;节点啮合处的齿面摩 擦系数很小,其数量级为l o 一,因此在做齿轮强度设计时,忽略 齿面摩擦力的影响是有理论根据的。 3 、在齿轮传动啮合过程中,压力分布和油膜形状无明显变 化,但温升随啮合位置的不同呈显著变化,即温升随着滑滚比增 大而增大;在单、双齿啮合交替处,摩擦系数达到极值,可达o 0 5 。 这就意味着最大摩擦力并非出现在啮入点和啮出点,这是本文具 有创新意义的一个结论。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1 、数值计算中尚未考虑齿轮传动中的动载荷特性: 2 、缺乏实验验证。 关键词:渐开线齿轮;非牛顿流体;热弹流润滑;摩擦系数 第2 页 j 太原璇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g e a rt h e 麟a le l a s t r o d y n a m i cl u b r i c a t i o n b a s e do nn 饼忸w t o n i a nf l u i d 矗马s 彳醛c t t a k i n gi n t oa c c o u n tt h e r m a la n dn o n n e w t o n i a ne f f e c t s o ft h el u b r i c a n t ,t h i sp a p e rh a s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i n v e s t i g a t e d e 1 a s t o h y d r o d y n a m i cl u b r i c a t i o no fi n v o l u t es p u rg e a r s a n d a c h i e v e dt h ep r e s s u r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il ms h a p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t h ev a l u e so ft h ef r i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a n d i t s v a r y i n g l a w a l o n g t h el i n eo f a c t i o n o f g e a r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b y m e a n so fc - l a n g u a g e ,t h e p a p e rh a sd e v e l o p e da 1 a r g e s c a l ec o m p u t e rp r o g r a m ,i nw h i c h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b o t ht h en e w t o n i t e r a t i o na n d t h e g r a d i e n t m e t h o di s i n t r o d u c e dt os o l v er e y n o l d s e q u a t i o na n df il mt h ic k n e s s e q u a t i o n ,a n dt h em a r c hm e t h o di su s e dt os o l v et h ee n e r g y e q u a t i o na n dh e a ti n t e r f a c ee q u a t i o n s ,t h e s a t i s f a c t o r y r e s u l t sa r eo b t a i n e d 。t h i s p r o g r a mi sa p p l i c a b l ei nt h e f o l l o w i n gr a n g e s :d i m e n s i o n l e s s v e l o c i t yp a r a m e t e r 第3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ub e i n g f r o m1 0 1 2t ol o 一1 0 d i m e n s i o n l e s s l o a d p a r a m e t e rwf r o m 1 0 5t o 1 0 3 ,a n d t h er a t eo fs l i d et o r o l ls1 e s st h a n0 1 ,w h i c h ,e x c e p tf o r s ,c a ni n v o l v et h e 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so fi n d u s t r yg e a rd r i v e s s o ,t h i s m e t h o dh a sc u r e dt h ec h r o n i cd i s e a s e t h ep r o b l e mo ft h e c o n v e r g e n c eb e i n gd i f f i c u l tw h e nn e w t o nm e t h o di su s e dt o s o l v et h ee h lp r o b l e m s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h i g hs p e e d a n dh e a v yl o a d i ti so n eo ft h em a i n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t h i s p a p e r a p p l y i n gt h ec o m p u t e rp r o g r a md e v e l o p e db yt h i sp a p e r a n de h o o s i n gt h er e a lv a l u e so ft h eg e a rt r a n s m i s s i o n ,t h i s p a p e rh a sc o m p l e t e d m o r et h a n5 0s e t so fc a l c u l a t i o n so ft h e t h e r m a l e l a s t o h y d r o d y n a m i c l u b r i c a t i o nb a s e do i lt h e n o n n e w t o n i a nf l u i d 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e u s i o n sc a nb ed r a w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r e s u l t s 1 、w h e nt h eg e a rt e e t ha r ee n g a g e da tt h ep i t c hp o i n t t h ec h a n g e so fb o t ht h eg e a rr o t a t i o n a ls p e e da n dt h el o a d h a v e1 i t t l e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r e s s u r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t h e f i i m s h a p e ,b u tt h e y h a v e l a r g e i n f l h e n c eo nt h ef i l m 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g i v e nt h er o t a t i o n a ls p e e do ft h e 第4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 r i v i n gw h e e l ,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 i nt h ec o n t a c tz e r or i s e s e v i d e n t l ya st h el o a di si n c r e a s e d g i v e nt h el o a d ,h o w e v e r , t h i st e m p e r a t u r er i s e sf a i n t l ya s t h er o t a t i o n a ls p e e do f t h ed r i v i n gw h e e li n c r e a s e s w h e nt h em o d u l u si s s m a l ia n d r a t i o n a lr a t ei sh i g h ,t h ec h a n g eo ft h er a t i o n a ls p e e da n d l o a dh a v et h e a p p a r e n t 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b u tw h e nt h em o d u l u si sl a r g e ra n dr a t i o n a l r a t en ol a r g e rt h a n1 0 ,t h ea b o v ec h a n g e sh a v en e g l i g i b l e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2 、t h ef r i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a tt h ep i t c hp o i n ti sn o t am o n o t o n i cq u a n t i t yo ft h er a t i o n a ls p e e do rt h el o a d , i j s t e a d o fh a v i n gam a x i m u mv a l u e a n dt h ev a l u eo ft h e f r i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i sv e r ys m a l l ,i t so r d e ro fm a g n i t u d e o n l yb e i n gl o s o ,i ti sr e a s o n a b l et h a tt h ef r i c t i o n f o r c e o nt e e t hs u r f a c e sa r ei g n o r e dw h e nt h eg e a r d r i v e nc o n t a c t f a t i g u es t r e n g t h i sd e s i g n e d 3 、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g e a r t e e t hm e s h i n g ,t h e f j i ms h a p ea n dp r e s s u r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h a v el i t t l ed i f f e r e n c e b u t ,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 sh a v e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c h a n g e sa s t h e e n g a g e dp o s i t i o n i s v a r i e d , w h i c hm e a n st h a tt h e 第5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e m p e r a t u r e sa st h ei n c r e a s ei n t h er a t eo fs l i d et or o l l t h ef r i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i su pt oi t sm a x i m u mv a l u eo fo 0 8 a tt w op o i n t sw h e r e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sf r o mt w op a i r so fg e a r t e e t ht oo n ep a i ra n dv i c ev e r s at a k ep l a c e i tm e a n st h a t t h em a x i m u mf r i c t i o nf o r c ei sa tt h ep o s i t i o n so fn e i t h e r t h ea p p r o a c hn o rt h er e c e s sp o i n t ,w h i c hi sa no r i g i n a l 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 t h i sp a p e rh a st h ef o l l o w i n gd e f i c i e n c i e s 1 、t h ed y n a m i c1 0 a do ft h e g e a r t r a n s m i s s i o ni s n e g l e c t e di nt h en u m e r i c a lc a l c u l a t i o n s 2 、t h er e s u l t so ft h i s p a p e r a r ei nn e e do f b e i n g v e r i f l e db y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s k e yw o r d s :i n v o l u t eg e a r :n o n n e w t o n i a nf l u i d :t h e r m a l e l a s t o h y d r o d y n a m i cl u b r i c a t i o n ;f r i c t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 第6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序言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的重要基础零件,是将速度和扭矩从一个 机器传到另一个机器的有效途径,它以其高效率、高速度、大功 率、大传动比、结构紧凑和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并经久不 衰,随着科学技术和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必将获得更为广泛的 应用。众所周知,渐开线齿轮通过轮齿之间的滚动或滑动接触来 传递功率,其基本运动特性致使啮合轮齿间的几何一致性较低, 因此必然在啮合齿面之间产生很高的接触压力。在此条件下,润 滑剂粘度将增加几个数量级,并有很明显的表面弹性变形发生。 因此,齿轮传动的摩擦学研究必须基于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e h l ) 作为摩擦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许多 研究者的青睐。弹流润滑油膜对诸如齿轮、凸轮和挺杆等高副接 触的减磨降摩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并造就了一 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推动了弹流润滑理论的发展。 1 1 齿轮润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齿轮润滑理论的研究是伴随着弹流润滑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的,经历了从古典润滑理论到弹流动力润滑理论的发展过程, 第9 页 f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门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体系。 齿轮润滑的研究是从1 9 1 6 年m a r i n “3 把齿轮齿条的啮合看作 是圆柱在平面上的滚动来求解雷诺方程开始的。当时,他作了一 系列的假设:( 1 ) 不考虑齿面的弹性变形;( 2 ) 油的粘度是恒定 的;( 3 ) 油是不可压缩的;( 4 ) 齿宽是无限大的。这样求得的齿 面油膜厚度与实际结果相差甚远,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由于轮齿 接触区很高的压力使润滑油的粘度巨大增加和接触区的压力产生 的弹性变形使油膜厚度大大增加的双重影晌。1 9 4 9 年,前苏联学 者g r u b i n 首次将r e y n o l d s 方程和h e r t z 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得到了线接触等温全膜弹流润滑的一个近似解。虽然它不能描述 出油膜压力分布和油膜形状的全貌,也没有给出影响润滑状态最 为重要的最小油膜厚度值,但是弹流润滑理论随之诞生,齿轮润 滑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m c e w e e n 。1 求得了齿面间既有滚动又 有滑动情况下的油膜厚度,但在研究中忽略了表面的弹性变形、 粘温效应和粘压效应、接触区的热效应以及齿面趋近的挤压效应 等。a d k i n s 等人。1 根据包含时间变量的雷诺方程和真实齿轮的齿 廓形状以及实际运动条件探究了润滑剂膜厚沿齿轮传动啮合线的 变化,研究中还考虑了齿面弹性变形,但未考虑粘温效应和粘压 效应。1 9 6 6 年,d o w s o n “1 等人基于在整个啮合循环中接触载荷是 一常数的假设研究了油膜厚度沿啮合线的变化,但是没有考虑载 第1 0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荷分配及其变化规律。g u 8 1 通过研究提出了所谓的准稳态假设只 能在接触时间比润滑剂流过接触区的时间大许多的条件下成立, 并基于此假设计算了油膜厚度和赫兹压力沿齿轮传动啮合线的变 化。v i c h a r d “3 以g r u b i n 假设为基础,首次在计算中综合考虑了 载荷、卷吸速度和综合曲率半径沿啮合线的变化,对后继的研究 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c h e n g 。1 等人将v i c h a r d 的分析方法应用 到齿轮弹流计算中,并考虑了渐开线变化所引起的动载效应,所 得出的结论是:挤压效应只影响油膜厚度沿作用线变化规律的相 位,而对最小油膜厚度的数值影响很小。p e t r o u s e v i t c h ”3 和w a d a 。 提出的准稳态完全数值解法,标志着齿轮润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之后,清华大学的任宁“、艾晓岚“在线接触,杨沛然“2 1 在点接 触非稳态问题的完全数值解方面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任宁 和温诗铸“3 1 等人求得了正弦载荷作用下的线接触问题的完全数值 解。张和豪“”综合考虑变载荷、变速度和变曲率的瞬态效应,对 传动比为l 的齿轮传动作了数值分析,但分析中没有考虑流体的 可压缩性;此后卢立新等“5 ”1 考虑流体的可压缩性,获得了一组 瞬态弹流完全数值解。后来他们又综合考虑了齿轮传动重合度对 轮齿载荷的影响、滑动速度和曲率半径随时间和坐标的变化以及 润滑流体的可压缩性,在引入齿轮传动的实际工况参数后,计算 分析了传动比、模数以及中心距等齿轮几何参数对齿轮润滑性能 第1 1 页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影响,得出了沿齿轮传动啮合线的油膜压力、油膜形状以及摩 擦系数的变化规律。章易程“7 1 等人考虑了齿轮传动中的动载荷特 性,采用梅雪松和谢友柏“”提出的快速求解算法,分析了齿轮传 动的非稳态等温弹流润滑的研究,结果表明弹流润滑研究中考虑 非稳态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上述研究均未考虑润滑剂的非牛顿特性对润滑性能的 影响,1 9 9 7 年,r o l a n dl a r s s o n “”在雷诺方程中引入有效粘度和 齿轮传动的非稳态项,对直齿轮传动的弹流润滑作了分析,但在 研究中没有考虑热效应。 基于众多学者对齿轮润滑详细而深入的研究,s n i d l e 等人啪1 提出齿轮弹流润滑的研究应综合考虑热效应、瞬时非稳态效应、 润滑剂的非牛顿特性和表面粗糙度以及端泄等因素。简言之,齿 轮润滑应该是三维非稳态热弹流润滑问题。 1 2 啮合齿面摩擦力及摩擦系数的研究现状 1 9 8 6 年,e v a n s 等人“”对矿物油等流体的弹流润滑特性作了 研究,得出了包括牛顿、e y r i n g 、粘弹和粘塑四个区域的摩擦力 线图,并提出了相应区域的润滑流体本构方程,基于非牛顿流体 计算所得的最大摩擦力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 卢立新“3 等人综合考虑齿轮传动的重合度、滑动速度等非 第1 2 页 f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稳态因素,采用非线性粘塑性流体模型得出了沿齿轮传动沿啮合 线的油膜压力、油膜形状以及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 很多学者对齿轮传动啮合过程的摩擦系数及功率损失的影响 因素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作了较深入的研究。s h o j i 等人“2 2 33 研究了 斜齿轮传动中不同螺旋角、载荷和转速对摩擦损失的影响,通过 实验得出轮齿温升和摩擦损失的关系。实验发现斜齿轮摩擦损失 随螺旋角、齿高和载荷的增大而增大。w o r k e l 等人”指出随着接 触区平均压力的升高,摩擦系数减小。朱东和胡元中。”基于点接 触问题统一数值法和实际测定的三维粗糙度开发了一个功能齐全 的软件,能够仿真从全膜弹流润滑、混合润滑直到边界润滑的全 过程,该计算能够覆盖膜厚比从无穷大到零的全部范围。基于非 牛_ 顿流体模型,应用该软件算得了摩擦力和瞬时温度,并绘出了 摩擦系数、油膜厚度和最大温升与滚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j a c o d 等人哪! 以e y r i n g 非牛顿流体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光滑等 温椭圆接触的全数值仿真计算,得出了的适用范围较广的摩擦系 数的预估公式万= s i n h 。1 阮5 ) 。6 e li n k 等人。7 1 考虑表面粗糙度效 应,基于接触区总法向载荷由动力润滑油膜和表面峰接触共同承 当的假设,采用e r i n g 流体模型,给出了摩擦力和摩擦系数的有 关计算公式。 在非牛顿流体润滑研究方面,杨沛然和温诗铸。“等人采用 第1 3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 o e l a n d s 粘度方程,研究了五种流体模型的线接触稳态热弹流润 滑问题,结果表明如果选择r o e l a n d s 粘压粘温关系式,当f 。取 值合理时,在大多数工况条件下,按照r e e e y r i n g 流体模型计算 的弹流油膜压力、膜厚、温升等都与按照牛顿流体模型所得的结 果差别不大,这说明润滑油的流变性质对于稳态弹流油膜的影响 不大,但在重载及小滑滚比的条件下,润滑油流变性质对摩擦系 数有重要的影响。s e l d ag u n s e l 。2 1 认为在诸如凸轮和齿轮传动的 高压非一致性接触的弹流动力润滑中,摩擦力决定于润滑剂的高 压流变特性,如极限剪应力。 迄今为止,有关非牛顿流体的弹流润滑油膜的研究已有很 多,c o n r 等人。以e y r i n g 非牛顿流体模型为基础,推导出了一 种新的研究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雷诺方程。l i v o n e n 和 l l a m r o c k 。“提出了直线非牛顿流体模型,在假设稳态和光滑表面的 前提下,研究了载荷和滑动速度对油膜形状和压力分布的影响。 h u a n g 和r o d k i e w l c z 以幂指数非牛顿流体模型为基础,通过计 算与分析得出在热弹流动力润滑中,滑动速度存在临界值,当滑 动速度超过该值继续增加时,油膜的承载能力降低。杨沛然。“3 5 等引入等效粘度,推出了普遍形式的雷诺方程,并给出了基于非 牛顿流体的线接触非稳态热弹流润滑的数值计算结论,对齿轮润 滑研究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1 4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难看出,上述理论计算,均以诸多假设为基础,实际上, 齿轮的工作状况相当复杂,这样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因此计算结果应该通过实验验证。目前在齿轮润滑的实验研究中, 多采用一对滚子模拟齿轮传动,因此,在比较试验结果与理论计 , 算结果时,应注意齿轮传动与滚子试验之间的差别, w i l k i n s o n 和o l v e r 。”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以下因素应予以考虑: ( 1 )齿轮传动中滑滚比是变化的,但滚子试验的滑滚比是 固定值,所以滚子试验只能模拟齿轮传动周期中的某 一啮合点的情况。当量半径也如此。 ( 2 ) 不同的制造工艺导致了粗糙度、材料响应和硬化深度 的差异。 1 ( 3 )动载荷。 ( 4 )齿轮轮齿弹性变形引起轮齿间的延伸接触。 ( 5 ) 齿轮啮合的不连续性和以及附加的润滑作用。 ( 6 )磨粒效应。 在实验方面值得一提的是w o r k e l 等人乜9 3 设计出了一种新的 测定装置,该装置可测高达4 g p a 压力作用的固化润滑剂的摩擦 系数,研究发现随着接触区平均压力的升高,摩擦系数减小。 第1 5 页 日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现行的齿轮接触强度的设计理论以赫兹接触理论为基础,该 理论仅仅适用于干接触。但是,随着齿轮的设计尺寸越来越小, 而所要传递的速度和载荷越来越高,其润滑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齿轮的失效形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失效,包括: 表层压溃、弯曲疲劳和轮齿折断。另一类是润滑失效,包括:齿 面磨损、点蚀、塑性流动和胶合。结构失效通常是由于材料缺陷、 意外过载和设计不当所引起,因此,应通过改善材料和改变齿轮 几何尺寸和外形来解决。润滑失效则主要由于齿面间润滑膜过薄 和接触区温度过高等因素造成。因此,应通过改进工作参数和控 制润滑条件来提高润滑性能,以降低轮齿摩擦进而延长接触寿命。 正像其它任何一个研究课题一样,在齿轮润滑研究中,数学 模型的正确建立相当重要。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既要考虑各种相关 因素,以接近实际情况保证合理性,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简化,以 利于问题的理论研究。就齿轮润滑而言,在轮齿的整个啮合过程 中,曲率半径和载荷都是变化的,并且是不稳定的,存在冲击振 动,此外由于加工制造的原因,表面不是理想的光滑表面,而是 存在相对于加工工艺的粗糙纹理结构。所有这些对于润滑油膜的 形成均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本文的研究 第1 6 页 i j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工作是基于如下假设进行的: 1 不考虑轮齿的弯曲变形; 2 不考虑轮齿润滑的端面效应; 3 不考虑轮齿的粗糙度对润滑性能的影响,即轮齿处于全膜 弹流润滑状态: 4 不考虑齿轮传动的振动和冲击,即假定载荷是稳态的。 本文以非牛顿流体模型为基础,通过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数 值计算,旨在寻求齿轮传动的油膜分布、压力分布、最高温升、 摩擦系数等要素与齿轮传动参数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在轮齿啮合 过程中上述要素变化规律。 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线接触非牛顿 热弹流润滑理论公式的推导;第二部分是线接触热弹流润滑的数 值解;第三部分是齿轮热弹流润滑分析。 第1 7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非牛顿线接触热弹流润滑理论 引言 随着弹流润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弹流应用的逐渐推 广,非牛顿弹流润滑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非牛顿流体是普 遍存在的,或润滑剂的非牛顿特性是普遍的,因此研究非牛顿弹 流润滑很有必要。由于非牛顿流体在流变状态上的差异使它的本 构方程和雷诺方程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研究起来很困难 较大。 非牛顿热弹流润滑问题有两种:其一是润滑剂在通常的压力、 温度、剪切率和作用时间的条件下表现为牛顿流体的性质,在弹 流润滑的情况下,由于受到高压和大剪切率的作用,由于温度的 急剧变化,由于响应时间短暂,却表现出某些非牛顿特性。其二 是润滑剂在常规条件下就是非牛顿流体。 杨沛然和温诗铸咖,3 ”等人采用r o e l a n d s 粘度方程,研究五种 流体模型的线接触稳态热弹流润滑问题,计算表明如果选择 r o e l a n d s 粘压粘温关系式,当f 。取值合理时,在大多数工况条件 下,按照r e e e y r i n g 流体模型计算的弹流油膜压力、膜厚、温升 等都与按照牛顿流体模型所得的结果差别不大,这说明润滑油的 流变性质对于稳态弹流油膜的影响不大,但在重载荷和大滑滚比 第1 8 页 目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条件下,润滑油流变性质对摩擦系数有重要的影响。s e l d a g u n s e l 。“认为在诸如凸轮和齿轮传动的高压非一致接触弹流动力 润滑中,摩擦力决定于润滑剂的高压流变特性,如极限剪应力。 迄今为止,非牛顿流体特性对润滑油膜的形成及分布、压力 的分布、温度分布、摩擦系数等的研究已有很多,c o n r y 等人。” 以e y r i n g 非牛顿流体模型为基础,推导出了一种新的研究线接触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雷诺方程。l i v o n e n 和h a m r o c k 。3 1 提出了直线 非牛顿流体模型,在假设稳态和光滑表面的前提下,研究矩形接 触等温弹流动力润滑中,载荷和滑动速度对油膜形状和压力分布 的影响。h u a n g 和r o d k i e w i c z 。”以幂指数非牛顿流体模型为基 础,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在热弹流动力润滑中,滑动速度存在临 界值,当滑动速度超过这值继续增加时,油膜的承载能力降低, 从而得出了非牛顿特性对润滑的影响程度和规律。但在研究中没 有提出基于非牛顿流体润滑计算的简单、可行的方法。杨沛然。“删 等引入等效粘度,导出普遍形式的雷诺方程,并给出了基于非牛 顿流体的线接触非稳态热弹流润滑的数值计算方法,这对齿轮润 滑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根据齿轮传动的特性,润滑剂表现为非牛顿特性,因此齿轮 的润滑属于非牛顿热弹流润滑。目前常用的非牛顿流体模型有: 第1 9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髓n g 体弘删嚣 洲 h e r s c h e l b u l k l e y 模型:f = t o + 加” 线性粘弹模型:祟:婺+ 玉 0 2u,7 蹦r w t n e r 模型:老号- n ( 一三 ,7if ,j j 曲n s 。n t e v a a r w e r “模型:瓦o u = 軎+ 号s ;血( 詈 伽蛔姚警= 詈s ;n n 灯if j 2 1 基本方程 2 1 i 非牛顿r e y n o l d s 方程 考虑到各模型的复杂程度、模型的准确性以及数值计算的可 行性,本文选择r e e e y r i n g 非牛顿流体模型。 一维r e e e y r i n g 非牛顿流变模型本构方程为 老= 詈s t 血 , 其中“,f ,仉2 o 分别是润滑剂的速度、剪应力、粘度和e y r i n g 流体的特征剪应力;z 膜厚方向坐标。 线接触的运动方程 第2 0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空( 2 2 ) a z瓠 其中,p 为油膜压力,x 为沿速度方向的坐标。 等效粘度方程 拱s ;n h ( 知t ,e i 。, 将( 3 ) 式代入( 1 ) 式,本构方程可转化为 娑= ; ( 2 4 ) 必打 将( 4 ) 式代入( 2 ) 式,运动方程转化为 鲁( 刁+ 警 = 罢 c z s , 利用速度边界条件,即z = o ,“= “。和z = ,“= “:,将上式对 积分两次整理得速度方程, “= “+ 考 r 手出一薏一f 亭如 + 丛等趔f c z e , 式中 去= 丢r c z 一, 寿= 古r s , 其中,h 为油膜厚度。 若忽略齿轮传动中端泄量,则流量方棵为 第2 i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q = , u d z ( 2 9 ) 其中p 为润滑剂密度。 将( 2 - 6 ) 式代入( 2 9 ) 式,整理得到: q = 一鲁( 号 。警+ p 矗虿 c z 一- 。, 其中 地 ) ( 2 _ p = l 彰仉0 2 一“。+ p e u 。】玎 ( 2 1 2 ) p t = 毛l p d z ( 2 - 1 3 , 咖嘉巾纠出 浯 咖嘉眯纠出 沿 订= 0 l + “2 ) 2 ( 2 1 6 ) 粘性流体定常流动的连续方程为 塑:o( 2 1 7 ) 苏 将( 8 ) 式代入( 9 ) 式,整理即可得基于r e e e y r i n g 流体模 型的稳态线接触雷诺方程 黝。矗3 小2 玎掣 第2 2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2 油膜内剪应力方程。6 1 式中 f q z 孚 c 。c 铲曲 也粤 铲讪 比唑挚 曩= r 号c 。s h 寺罢 出 e = r 吉s 扯匕砉 出 2 1 3 油膜厚度方程 ( 2 1 9 ) ( 2 - 2 0 ) ( 2 - 2 1 ) ( 2 2 2 ) ( 2 - 2 3 ) 线接触弹流润滑中,任一点处油膜厚度由刚体中心膜厚、初 始间隙量和弹性变形三部分组成,即 矗g ) = + 矗一去e p g ) l n g s ) 2 出 ( z z a ) 其中,h 。为待定常数;x 。,x 。分别为计算区域始、末点:r 为当量曲率半径,去= 击+ 击:f 为综合弹性模量, 第2 3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专= 丢( 等+ 鲁 珥e 2 和v i 、硝肭两齿轮材料的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s 为所假定x 方向上的附加坐标,表示任意 线载荷p 0 ) 凼与假定坐标原点的距离;p g ) 为载荷分布函数。 2 1 4 润滑剂粘度方程 在热弹流研究中,必须把润滑油粘度同时作为压力和温度的 函数。润滑油粘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关系有很多种,目前最常 用的有三种 郑绪云粘度方程:野= 仉e x ( a p + 争一鲁+ 予 b a r u s 粘压关系和r e y n o l d s 粘温关系组合而成的粘度方程: 玎= 卵。e x p o p p ( r 一兀) 】 r 6 e l a n d s 粘度方程: 刁p ,r ,= 叩。e k p o n r o + 9 6 7 ) 一+ ( 1 + 5 1 x l o - g p ,- ) = 、( 。t 。- 一1 3 ,8 。,i 一“ 其中,i ? o 为润滑剂在环境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粘度,p 。j : p 为压力;t 为温度;r o 为入口油温度:s 0 , z ,口,y 为实验测 定参数。 在第一种方程中含有三个实验参数,确定其数值比较麻烦, 所以使用不方便;第二个方程中参数测定容易,形式简单,在轻、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载荷弹流润滑的研究中应用广泛,然而在重载条件下使用会带 来较大误差;第三个比较准确。一般来说,粘度越高,弹流油膜 厚度越大,而过高的粘度值会引起弹流润滑数值计算过程的不稳 定性,所以本文中无论是从符合实际情况的和保证安全,还是从 加强数值计算稳定性考虑,都应选用r o e l a n d s 粘度方程。 2 1 5 润滑剂密度方程 试验表明:在通常压力下,润滑油密度是压力的弱函数,但 弹流润滑中,接触区的压力很高,润滑油密度随压力的变化是比 较大的,润滑油的密度是温度的强函数。本文采用如下粘度方程: 如归风( + 志+ 。仃一r o ) ( 2 - 2 6 ) 其中,风为环境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润滑剂的密度;彳和曰为 密压系数,d 密温系数,对于工业齿轮传动中常用的润滑油,一 般取4 = 0 6 x 1 0 - 9 m 2 n ,b = 1 7 x 1 0 9 m 2 ,d = 一0 , 0 0 0 7 k m ”。 2 1 6 能量方程 轮齿啮合传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滑动,产生较多的热量, 使得润滑荆的温度、粘度和密度发生明显变化,因而需要进行能 量方程的计算,在齿轮的弹流润滑中,采用如下能简化形式的二 维能量方程: 即豢= k 窘p 望o t “望o x + 西考) 2 z , 。j 敏a z z 8 zj 第2 5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7 热界面方程 求解能量方程时,需要根据齿轮的热传导性能来确定油膜与 齿轮轮齿接触面上的边界条件。界面上温度的确定,与齿轮的热 传导性能有关。对于弹流接触问题,接触面的温度计算可以归结 为具有移动热源的半无限大体的热传导问题,其基本方程简化为: 删哪c 乱击 协z s , 删却c :e 乱去( 2 - 2 9 ) 舯c t 2 蠹杀c := 矗杀,矽i f l 鼻甜l ,2 巳岛“2 式中k i 为润滑剂热传导系数;局,, 0 2 、1 7 1c 2 和l ,女:分别为大 小齿轮的密度、比热容和热传导系数;,“:两轮齿表面相对于接 触点的速度。 2 1 8 载荷平衡方程 假定齿轮润滑为全膜润滑,即忽略粗糙度的影响,则施加在 轮齿上的外载荷完全由油膜承担,在整个接触区内对油膜压力积 分必定与载荷完全相等: e p g 炳= w ( 2 3 0 ) 其中,w 为轮齿单位齿宽上所承担的载荷。 2 1 9 压力边界条件 第2 6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入口处,p i 2 0 : 在油膜破裂处,p k 。= 卺k 。= o ( 2 书d 2 1 1 0 摩擦力方程 两轮齿的摩擦力是润滑油膜与接触体轮齿界面上剪切应力 的总和,其数学表达式为 只= 【r 。螂 对于线接触而言,两齿轮润滑表面上单位摩擦力可表示为 e 广e 出( 2 - 3 2 ) 2 1 1 1 摩擦系数的计算 ,:幽 。 w 第2 7 页 ( 2 - 3 3 )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非牛顿线接触热弹流润滑的数值计算 引言 弹流润滑属于薄膜润滑状态,通常润滑膜厚度为o 1 3 肋, 而润滑膜中的压力可达1 g p a 以上,且膜厚越小,压力越大。此外 在r e y n o l d s 方程中包含膜厚的三次方项,所以膜厚的大小和变化 对压力的数值影响极大,这种压力对膜厚微小误差的敏感性往往 是造成弹流润滑求解困难的重要原因,基于这种情况,对弹流润 滑问题数值求解方法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 弹流润滑问题数值解方法优劣的评价是基于工程设计的实用 性、数值迭代过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准确性、计算速度高效性、 宽参数范围的适应性以及算法的易编程性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 的。直接迭代法在压力相对高时,由于润滑油粘度对压力的高敏 感性,使得解不易收敛。逆解法虽可以在重载工况下的到收敛解, 但在计算过程中,压力的调整取决于计算者的经验,使得迭代过 程不易自动进行。多重网络法“3 1 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方法,其 基本原理简单,计算速度快,但对于不同类型的边值问题,需要 不同的多重网络算法,因此对于实际工程摩擦设计,这种方法操 作起来非常困难。 1 9 7 7 年,日本学者小野京石将牛顿法和有限差分法结合起来 第2 8 页 i 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解线接触等温弹流润滑问题,1 9 8 2 年o k a m u r a 和k o s t r e v a 对 于小野京石的算法作了进一步发展。随后,h o u p e r t 和h a m r o c k 对牛顿有限差分法作了改进,使之适用于重载线接触弹流计算。 近年来,国内学者艾晓岚将牛顿有限差分法与下山法相结合,取 得很好的效果,其基本数学原理为:先将积分形式的r e y n o l d s 方 程用有限差分法离散,求得关于各节点压力、中心膜厚和油膜终 点位置或终点处膜厚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然后用 n e w t o n - r a p h s o n 法求解。这种算法数学严谨,迭代收敛速度快, 易于掌握“。因此本文选用此种方法进行弹流润滑数值计算。 3 1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为了便于计算,本文引入下列无量纲参数 沿运动方向和膜厚方向无量纲坐标x :三,z :罂 bb 。 无量纲压力参数p :旦 p m 无量纲油膜厚度参数日= 矿h r 无量纲温度参数t :三 f 0 无量纲粘度参数万= 旦 第2 9 页 口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量纲密度参数万= 卫 p o 无量纲速度参数u = 丽7 0 u 无量纲载荷参数:二 e r ( 孙( 乳( 鲁 ,厅- * = r r o ( 3 - 1 ) 式中,p 。、b 分别为最大赫兹接触应力和接触半 舢。= 百g t 厚,6 - r 俘“为吲齿轮综俳眭膜量, 吉= 吉( 半+ 警 。 利用上述参数,可以将上一章的方程化为下列无量纲形式: 非 。日3 斟4 掣 其中 a 。= 1 2 e u r 3 ( p b 3 ) ( 乱地瓴肭;) 万+ = l d :仇( u :一u 。) + 以u 。】u 手= 扣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