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述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也是中国近现 代杰出的思想家 他的一生著述甚丰 并在众多社会科学领域都颇有建树 本文所要探 讨的是李大钊的宪政思想 全文从五个部分对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作系统论述 第一部分 阐述了其宪政思想的缘起 第二部分剖析了其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了李 大钊的宪政实践活动 第四部分论述了其宪政思想的转变 第五部分是对其宪政思想的 客观评析 虽然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 系统的思想体系 也存在着许多不 足之处 但其却顺应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潮流 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宪 政的渴求与思考 为后来的民主宪政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仅如此 认真总结 李大钊的宪政思想 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李大钊 宪政思想 实践 转变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f o u n d e ro ft h e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o fc h i n a l id a z h a ow a sn o to n l yag r e a t p r o l e t a r i a nr e v o l u t i o n i s t b u ta l s oa no u t s t a n d i n gt h i n k e ro fr e c e n ta n dm o d e mc h i n a h eh a d m a n yw r i t i n g sa n dg a i n e d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m a n yf i e l d so fs o c i a ls c i e n c ei nh i sl i f e t h e p a p e rm a i n l ye x p o u n d sl id a z h a o st h o u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e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s m i ti n c l u d e s 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t a l k sa b o u tt h eg e n e s i so fh i st h o u g h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a n a l y s e st h e c o n t e n ta n de s s e n c e t h em i r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h i sm a j o r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s ma c t i v k i e s t h ef o u r t h 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c h a n g eo fh i st h o u g h t t h el a s tp a r ti so b j e c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t oh i st h o u g h t a l t h o u g hl id a z h a o st h o u g h t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s md i d n tf o r mi n t e g r a t e ds y s t e ma n dh a d s o m el i m i t s i tc o n f o r m e d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r e n do ft h et i m e sa n d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p a r t s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t ot h et h i n k i n ga b o u t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f i s m i tp r o v i d e d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t h e l a t e rd e m o c r a t i cm o v e m e n t s m o r e i th a s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s o c i a l i s t p o l i t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s u m m a r i z i n gl id a z h a o st h o u g h to f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s mc a r e f u l l y k e yw o r d s l id a z h a o t h o u g h to f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s m p r a c t i c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r 寸1 作者签名 皇 堂 臼期 2 1 皇年 鱼月上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 在 年 月 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酣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王垒盟 导师签名 三年 生乏筵二 日期 銎2 年 月土日 日期 兰 兰年 l 月 兰里一目 前言 一 刖吾 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仅是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 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精研过中西文化 涉及政治学 法学 哲学 史学以及文学和图书馆学等多种学科 并在众多社会科学领域都颇有建树 其中 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作为其博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 发人深省的灼见 李大钊的宪政思想经历了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由对资产阶级宪政思 想的追求到通过思想变革接受马克思主义 主张政治变革以实现更广泛的人民民主 从 而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内容 深入探讨研究李大钊的宪政思想 不仅有助于 了解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发展变化过程 而且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有着重要 意义 然而史学界对此研究还很薄弱 学术著作中论及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有朱成甲的 李 大钊早期思想和近代中国 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版 书中提及李大钊宪政思想中 的部分内容 但对其整个宪政思想却没有进行系统论述 学术论文方面专门列题进行研 究的也仅有以下几篇 即 郑贤君的 李大钊宪政思想初探 法学杂志 2 0 0 1 年第 5 期 王敏 张继良的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 1 期 以及翁有为 张季的 清末民初李大钊宪政思想的演变 1 9 0 7 1 9 2 1 首都师 范大学学报 2 0 0 5 年第1 期 这些研究对李大钊的宪政思想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开拓 但不可讳言的是其主要限于对李大钊宪政思想某一层面的考察 尚未出现全面系统地研 究其宪政思想的论著 鉴于此 本文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对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作 全面系统的论述 以便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李大钊整个思想的发展历程 力求能从先辈 的思想遗产中吸取精华 总结经验教训 为我们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有所裨益和借鉴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缘起 一 时代背景 1 8 8 9 年1 0 月2 9 日 阴历十月初六日 李大钊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l j 他生长的年代正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加速走向灭亡的时期 帝国主义的侵略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经 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城乡手工业 另一方面 则促进了中国城 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使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开始萌芽 从而也促进 了其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想方式的不断变化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日渐加深 中国 人民为了挽救国家危亡 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 结果是包括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 动这样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遭到了失败 而康有为 梁启超等发起的戊戌变法这种资产 阶级改良运动也遭到了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而最终失败 但是 这些斗争却强有力地动 摇了中国延续两干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1 9 0 i 年 清政府为了应付内外压力 宣布实行新政 陆续颁布丁诸如调整官制 改 定法律 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兴办学校等措施 1 9 0 5 年 慈禧太后派出端方 等5 位大臣分别出访欧美 日本等国考察宪政 次年9 月 军机处以皇帝 上谕 的名 义转发了太后根据5 位大臣的报告提出的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 的 懿旨 其中说道 西方之国所以富强 实由于实行宪法 取决公论 君民一体 呼吸相通 博采众长 明定权限 以及筹备财用 经画政务 无不公之于黎庶 又兼各国相师 变 通尽利 政通民和有由来矣 口1 清政府的这一举动受到戊戌以来一直主张改良的那些官 僚士大夫的欢迎 并由此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立宪运动 清未预备立宪的直接目的就是 缓和社会矛盾 消灭革命 而一些争取立宪的人们更是试图通过立宪 通过调和的方法 来解决中国社会当时的各种矛盾 以期实现中国的稳步发展 避免激烈的动荡和战祸 为促使清政府加快立宪步伐 立宪派掀起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 当时身为北洋法政专 科学校学生的李大钊也投身于速丌国会的和平请愿运动中 他回忆说 时当宣统二年 立宪派打算全体往北京请愿 要求政府丌国会 本校同学在东大讲堂开会 激扬民 气 那种悲惨激昂的光景 我终身不能忘 l i 青末立宪运动及其改良思想都对李大钊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大钊救国必须立宪的观念首先也是在清末的立宪动动中产生的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大钊救固必须立宪的观念首先也是在清末的立宪动动中产生的 一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缘起 这种观念直到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 都表现得很突出 以1 9 1 6 年9 月至1 9 1 7 年2 月 这段时间为例 他所写的关于宪政问题的文章就有8 篇 占同时期所写的1 4 篇文章的 一半以上 其中著名的就有 制定宪法之注意 省制与宪法 宪法与思想自由 孔 子与宪法 等 李大钊在这些文章中强调 有善良之宪法 始有强固之国家 4 1 吾 人苟欲为幸福之立宪国民 当先求善良之宪法 5 他说 宪法者 现代国民自由之证 券也 宪法者 中华民国国民全体无问其信仰之为佛为耶 无问其种族之为蒙为回 所资以生存乐利之信条也 6 李大钊的这些思想都明显地与清末的立宪运动具有密切的 关系 清末立宪运动使李大钊受到初步的民权思想的启蒙 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宪政 运动的内容和精神 如破除君主个人独裁和绝对权威 建立议院制度和责任内阁制 废 除人治 实行法治 在宪法的基础上把一切设施都纳入法律的轨道 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实现政治清明 用法律保障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规定人民的义务 提高人民的政治认 识与政治能力 其中包括自治能力 议政与监督政府的能力等 清末宪政运动这种宣扬 民权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对李大钊产生振奋和鼓舞的作用 李大钊曾说 吾 人不幸 沉郁于专制厄运 彼其时辄以 民权 民权 之声浪 流动于抑塞冥晦之空 气中 口于斯 耳于斯者 莫不有愉快之感 7 在各种力量的巨大压力下 1 9 0 8 年 清政府被迫抛出了旨在维护皇权的 钦定宪法大纲 但这并没有延长清王朝的存续 相反却更加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本来面目 在国内 各种矛盾迅速激化的形势下 终于爆发了1 9 1 1 年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于多 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制定颁布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共和国性质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总之 清末所发生的这些革命或改良运动 无论是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还是清末立 宪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民新的民族观念 国家观念 培养了人民的团结力与组织力 激励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 李大钊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 纷繁复杂的时代 正如美国学者莫里斯 迈斯纳所说 即使一个被培养成信奉 命运 是不可改变的 年幼的孩子 也根本不可能不去注意命运实际上已被深刻地改变了 8 李大钊在经受了这种政治运动的洗礼后 才使他其后对于政治运动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与 热情 并积极投身到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实际行动中去 为他日后宪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学贯中西 李大钊的幼年是不幸的 在襁褓中即失怙恃 既无兄弟 又鲜姊妹 为一垂老之 祖父教养成人 9 在祖父的精心培育下 经过几年的私塾学习 李大钊有了较扎实的旧 学根底 1 9 0 5 年 1 6 岁的李大钊到永平府参加科举考试 正当考试进行期间 府中接 到了清政府取消科举入仕制度的谕旨 李大钊遂转入河北省卢龙县永平府中学读书 1 0 李大钊入学这年 该校改为官办学堂 校内开设的课程除传统的经学 文史之外 还有 英文 数学 外国地理和历史 格致学 外国浅近政治学等 新学 科目 l l 这为李大 钊接触和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和不久后报考高一级的学校准备了条件 1 9 0 7 年 李大钊毅然选择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寻求救国之路 正如他说 钊感于 国势之危迫 急思深研政理 求得挽救民族 振奋国群之良策 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 专门学校 他日e 洋法政专门学校创办于1 9 0 6 年1 2 月 它的建立是为适应清末新政的 需要 它的宗旨是 造就法政通才 养成审判人员及律师与地方自治人员 l3 j 李大钊 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的六年中 进一步地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 并系统地学习了西 方的思想文化 初步掌握了日 英两f q t 语 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正科的课程设有政治学 政治学史 经济学史 比较宪法 比较行政学 地方自治论 大清会典 中国法制史 选举制论 大清律例 警察学 商业通论 民法要义 外交通义 外国贸易论 刑法总 论 财政学 经济学原理 应用经济学 货币论 银行论 外交史 最近世界政治史 社会学 中外通商史 国际公法 国际私法 统计学 外国语等 每周课业达3 6 小时 学生刚入学即由外籍老师用外语讲课 日语每周第一学年1 2 小时 第二学年9 小时 第三学年6 小时 1 4 l 这些课程的学习使李大钊初步掌握了法政方面的基本知识 开阔了 视野 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不仅如此 清王朝通过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对 李大钊思想体系和思想方法上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广泛的 深远的 如在社会历史观上竭 力强调进化过程中渐进与保守一面的重要性 反对激进的 彻底的改良和改革等 这些 都对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使他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宪政观念 如 他在北洋法政学校读书时的教材 法学通论 中所做的批注所说 立宪政体的优点在 于 依照法律可以修正变更命令 而依照命令修正变更法律则是宪法绝对禁止的 因法 律须经议会的协赞 而命令则不过是行政委任的结果 换句话说 应依照舆论的指向 行使统治权 这与求得立宪制之美果 有极大的关联 1 5 又如 使司法独立于立法 一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缘起 行政之外 可防止统治者滥用权力 以完整地保障被统治者的权利 这是立宪制的又一 优点 1 6 可见 当时的李大钊就已经开始肯定立宪政体 认为它有优点 自北洋法政学校毕业后 李大钊在汤化龙 孙洪伊的资助下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正规的学习时间仅为一个学年 到了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即1 9 1 5 年 的下半年 他就没有正规上课 而是投入反袁斗争 1 9 1 6 年2 月2 日 即第二学年下学 期开始正式地退了学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科第一 二学年开设了国家学原理 帝国 宪法 经济学原理 近代政治史 民法要论 刑法要论 政治 经济 国法学 行政法 泛论 政治学史 财政学 货币及信用论 社会学 文明史等课程 早稻田大学教员 的讲义里 也倾注着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 1 7 虽然其中一些课程因李大钊参加 反袁活动而学得不多 但还是加深了他对西方政治 法律 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对 他研究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为其宪政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文化条件 提 供了有益的素材 使他具有了基本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李大钊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 统文化的同时 吸取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中的精华 去除其糟粕 为他宪政思想的形成奠 定了一定的基础 所有这些都使李大钊的宪政思想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国 特色 三 章士钊等人的影响 民初宪政思潮对于法学科班出身的李大钊的宪政思想的影响非同一般 其中 李大 钊受进步党人粱启超 汤化龙 孙洪伊等人的宪政思想影响较大 据章士钊回忆 据吾 所知守常 李大钊 初从汤济武 化龙 孙伯兰 洪伊 游 谈政臭味 与进步党相近 1 8 1 但是 对李大钊影响最大的还应属章士钊 章士钊 字行严 笔名黄中黄 秋桐等 湖南善化县 今长沙 人 生于1 8 8 1 年3 月 曾于1 9 0 7 1 9 1 1 年留学英国 专攻法律 政治与逻辑学 是在这一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一位学者 章士钊以 甲寅 为阵地 提倡 讲究科学 尊重客观 注重说理 调和宽容的风气 其 影响于当时以至于现在作者不 少 l l g l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章士钊 章士钊后来曾追忆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情形 1 9 1 4 年 余创刊甲寅于日本东京 图以文字与天下贤豪相接 从邮件中突接论文一首 余读之 惊其温文醇懿 神似欧公 察其自署 则赫然李守常也 余既不识其人 朋友 i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亦无知者 不获已 巽言复之 请其来见 翌日 守常果至 于是在小石林町一斗室 中 吾二人交谊 以士相见之札意而开始 以迄守常见危致命于北京 亘十有四年 从 无间断 2 0 1 李大钊与章士钊相识不久便进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科 开始广泛地接 触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他经常到章士钊的住所讨论各种问题 而谈的较多的则是如何把 中国的传统学说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联系起来 研究李大钊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可以明 显看出其学术性逐渐增强 如 民彝与政治 政治对抗力之养成 之使命一 青春中华之创造 青春 省制与宪法 等都是学术性文章 其中很多方面是受到章 士钊观点的影响 如调和立国论 养成政治对抗力 反对好同恶异以及对西方民主政治 的崇尚等等 从 民彝与政治 开始 李大钊明确赞同 英伦宪法之美 世称为最 2 1 1 的观点 他多次称道英伦的自由 称道英人善于自然演进 善于调和 李大钊的这种变 化和章士钊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也正是在章士钊的引荐下 1 9 1 8 年 李大钊进入北 大 开始担任图书馆主任 李大钊进入北大是他生命征途中极其关键的转折点 也是他 一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 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从此有条件有机会结识了当时全国的一大批 知名人士和当时及后来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青年学生 有可能与陈独秀合并参与 新青年 每周评论 有时间和空间来研究并宣传马克思主义 并成为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我们甚至可以说 在李大钊前进的道路上 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像 章士钊那样给予他那么多 那么大的影响和帮助 吲 二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对西方宪政的基本认知 宪政是以宪法存在为前提 以宪法的不断完善和宪法在国家生活 社会生活中的真 正实现为基本标志和基本内容的政治制度 2 3 1 近代意义上的 宪政 是西方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后的社会产物 它渊源于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 说 融合了历史上众多相关的理论和思想 有着丰富的内涵 口羽它在消灭封建君主专制 推进人类社会文明方面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李大钊对西方资产阶级宪政理论的认识是建 立在深入研读 法学通论 的基础上而展开的 法学通论 是涉及法学各部门并阐述 法学各部门之梗概的一门学科 一般地说 一门学科惟有先掌握其梗概 然后才可以更 详细地探究它的具体内容 因此 欲学法学者 须先学通论 1 2 5 法学通论 系李大钊 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预科第三年所用教材 原文为日文 李大钊在阅读 使用该书 时 分别用中文 日文 个别用英文做了大量批注 并标有各种符号 如横线 双横线 虚线 浪线 点 圈 双圈等 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对法学学习的专注和对西方宪政思 想的渴求 李大钊对法学的系统学习为其宪政理论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使其对宪 政的基本理论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 正是由于李大钊自身的特殊经历及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使他对政治局势的发展 特 别是对制宪活动十分关注 而他对民国建立以后的政治局面始终是不满意的 在李大钊 心目中 最适宜之政治就是 惟民主义为其精神 代议制度为其形质之政治 2 司也就 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 纵观李大钊各时期的政论文章 可以看出其对宪政的认 识有以下几点 1 宪法至上原则 李大钊认为 夫宪法乃立国之根本 尊严无上 1 2 7 1 1 园为宪政是以宪法为基础的 没有宪法就没有宪政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 宪法处于首要地位 是根本法 是其他法律 的源泉 2 8 在北洋法政学校读书期间 他就在当时使用的教材 法学通论 的 宪法 一章第一节 宪法的种类及性质 中划下了这样一段话 宪法与一般法律区别的要点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宪法非拥有立法权者不能制定 其他法律则可由依照宪法具有 立法权的机构制定 二 在修正方面 虽说因国家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一般通例为 7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一般法律 由政府或议会提出修正案即可 而宪法的修正则必须由国家元首提出动 议 三 在法律效力方面 宪法在其他诸法律之上 相应地 与宪法相违背的法律当 然视之无效 2 9 李大钊认为国家元首应和臣民一样共同遵守宪法 因为宪法规定了国 家统治权及其作用等内容 因此 即便是国家元首 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 也必须遵守 宪法 口田说明了宪法的至高无上地位 李大钊还论述了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 他指出 宪法之与法律所以异者 以其为根本法 居至高地位也 而其所以葆其至高之尊严 则必有其特殊形式以隆之 其特殊形式 恒表征于其制定之机关及其程序 机关既别 形式自殊 程序不同 效力乃异 高下强弱之分所由起也 口i 由此 李大钊详细说明 了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以及宪法所享有的至高地位 2 实行政党政治 民国初年 各派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和组合 政党林立 除原来的同盟会及以 后的国民党外 其他党派也相继成立 如中华民国联合会 统一党 共和党等 但这与 西方的多党制不同 中国形成的党派不是分别以不同的社会阶级为基础的 而是模仿西 方形式党派对抗 借以实现其不同政见 或为单纯争权夺利而仓促成立 3 2 所以党派的 斗争与倾轧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的一大问题 由此而发生许多怪事和丑闻 例如 挂名党 籍成为一种时髦 3 3 1 国会选举时 各党派为争取多数席位 彼此争斗 不惜借用行政力 量干预 选举中浮报人数 拉票 抢票时时发生 甚至 列名指定 李大钊对此十分 不满 他指出 试观今之政党 争意见不争政见 己至于此 且多假军势以自固 则将 来党争之时 即兵争之时矣 3 4 李大钊虽然对民国初年政党活动提出批评 但他并未 因此否定政党的必要性及政党政治对巩固民主共和体制的重要性 而且 李大钊非常重 视政党在立宪国家中的作用 主张实行政党政治 他认为 党非必祸国也 且不惟非 祸国者 用之得当 相为政竟 国且赖以昌焉 又不惟国可赖党以昌 凡立宪国之政治 精神 无不寄于政党 是政党又为立宪政治之产物矣 3 5 这里 李大钊不仅说明了政 党政治的性质和作用 指出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而且阐明了政党政治 相为政竞 的特点 李大钊认为党派的争论是必要的 但须坚持公开的原则 他认为文明国家之政 争 皆在演说台上 反对政治活动中的幕后交易 在竞争公平公开的基础上 李大钊是 肯定多党制的 他说 立宪国均有二大党以上之政党 相砥相砺相监督 更迭而撑其 政局 议院制的内阁 同时又为政党内阁 甲党在朝 乙党在野 甲党一有失败 乙党 8 二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必攻击之不遗余力 政府既为舆论所不容 其内阁立即倾倒 乙党即起而代之 断不容 其恣睢暴戾 为所欲为也 3 6 1 3 选举制度问题 李大钊认为 立宪政治之精神 权舆于选举制度 3 刀也就是说 选举制度是实行 宪政的最基本要求 为此 李大钊研究了欧洲国家的选举制度 其中 法兰西 德意志 瑞士 瑞典四个国家是平等 普通 直接选举 英吉利一个国家是限制 直接选举 西 班牙 丁抹 丹麦 二个国家是普通 直接选举 普鲁士一个国家是等级普通间接选举 奥地利一个国家是等级普通选举 挪威一个国家是普通间接选举 比利时一个国家是普 通复数直接选举 总起来说 这些国家仅规定一定条件的男子有选举权 年龄限制最小 的为2 l 岁 晟大的为3 0 岁 凡是非等级选举的国家 一般无财产 教育 宗教信仰等 限制 拥有选举权的人数约为总人口数的2 0 一3 0 而当时中国第一届正式国会的选举 法则是比较严格的 基本上是限制 间接的选举 如 众议院议员选举法 第四条规定 选举人的资格必须具备下列之一的条件 即 一 年纳直接税2 元以上者 二 有 值5 0 0 元以上之不动产者 但于蒙藏青海得就动产计算 三 在小学校以上毕业者 四 有与小学校以上毕业相当之资格者 l a g 李大钊对此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 苟 为立宪国家选举制之适宜与否 其国治乱安危之枢也 又乌容忽 顾选举权扩张之准的 因国而异 圳李大钊认为选举制应该是首先根据本国的国情 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国家 的选举制度 他说 神州旧制初更 新猷未建 其于选举制 究当何取 国情先例 两相鉴衡 庶或无失 i 舯 同时 他认为世界各国选举制的发展趋势是普选制 谛审世 界政潮之倾向 要不得不谓之日向普通选举之域 并辔以进 4 1 李大钊指出在民主政 体下 最大多数的选举人在农村 只要农民理解和拥护选举制度 民主政治就能够在中 国发挥作用 在中国 实现民主的希望是那些以唤醒农民为己任的城市青年 因此 他 呼吁道 立宪的青年呵 你们若想得个立宪政治 你们先要有个立宪的民间 你们若 想有个立宪的民间 你们先要把黑暗的农村变成光明的农村 把那专制的农村变成立宪 的农村 4 2 1 他认为只有这样 农民们才不会放弃他们的选举权 不会滥用他们的选举 权 才能选出能够代表他们心中意愿的人 这样的民主主义 才算有了根柢 有了泉 源 这样的农村 才算是培养民主主义的沃土 4 3 问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宪法衡平论 国内容许不容许有合法的政治对抗力 这是封建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最根本区别 而 政治对抗力的系统表现 法律表现主要就是代议制 如果消灭了代议制 实际上也就必 然从根本上消灭了国内的政治对抗力 李大钊对此认为 吾人今日之责 惟在阐明政 理 若者宜自敛以相容 若者宜自进以相抗 但期保持衡平 勿逾乎正轨 以求各方储 有政治能力之分子 无论朝野仕学 笥不自外于政治关系 继兹各当率其良知之真 断 然为决顿之觉悟 李大钊认为良好的政治必须要有良好的宪法 而好的宪法必须是 衡平的宪法 谓宪法之善 在乎广被无偏 勿自限于一时一域 勿自专于一势一体 彼柔性之宪法 学者颇主张之 而 盖衡平之宪法 成于对抗之势力 自两力相抵以 维于衡平而外 决不生宪法为物 有之则一势力之宣言 强指为宪法者耳 为存与存 为亡与亡 更何遵守之足云 更何治安之能保 更何幸福之克享也 由是言之 吾民不 欲享治平幸福 斯亦已耳 如欲享之 则不可不求衡平之宪法 然则对抗势力之养成 其首务矣 4 5 指出要想求得衡平之宪法 养成政治对抗力是其首要条件 并提出了养 成政治对抗力的四大希望 一 希望有力者 自节其无极之势力 容纳于政治正轨内 发生之异派势力 幸勿过事摧残 致政治新运 斩绝中途也 4 6 1 希望从前因甲派 势力勃兴 专恣武断 遂致迎附乙派势力 以图抵制者 今当以绝大之觉悟 应时势之 要求 至少须不拒正当异派势力之发生 稍进更宜自振独立之精神 以指导专断或暴乱 之势力 舍迷途而趋正轨也 4 刀 三 希望畴昔滥用其势力 致遭败覆 仍欲以零碎之 血 快意气报恩仇者 至是当以绝痛之忏悔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速内其力于正轨 勿任狂奔横决 不知自反 以摧国命而躬蹈自杀也 4 8 l 四 希望社会各方人士 正义 所在 勿受势位利禄权威之驱策 致为绝盛之势力所吸收 而盲心以从同也 4 明 李大钊认为 要实行宪政 必须将各种势力都纳入政权之中 在制定宪法时 既要 考虑到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 冲突 又要注意照顾 调和各方面利益 才能制定出一个 人人都能遵守的宪法 制宪之事 有不可失之律二焉 一即调和 一即抵抗是也 夫 调和与抵抗 其用相反 其质相同 宪法实质之备此二用者 惟在平衡 但宪法之实质 必如何而能致平衡之境 则征之各国通例 制宪之际 必将各方之意思情感 一一调剂 之 融和之 俾各得相当之分以去 而各种势力 亦均知遵奉政理 而能自纳于轨物之 中 则法外之势力 悉包涵于宪法 而无所于不平 宪法之力 乃克广被无既 以重于 1 n 二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永久 5 0 l 而且 李大钊认为 制宪者须知今日制宪虽采成文主义 而不可尽背不文主 义之精神也 居今日而言制宪 莫不采成文主义 此无待论 愚谓不文主义之特长 乃 在性柔而量宏 此种特长 虽在今日成文主义时代 亦为制宪者不可蔑弃之精神 5 l l 他反对宪法条文纷繁复杂 条文愈繁 法量愈狭 将欲繁其条项以求祥 必为琐屑事 项所拘蔽 反不能虚其量以多所容受 愚以为与其于条项求备 毋宁于涵量求宏 较可 以历久 而免纷更之累也 5 2 因此 他认为纂定宪法应以简要为主 规定大体而不以 繁缛求功 突出概括性 原则性的特点 而不能一味地追求繁琐详各 二 针对中国局势提出的宪政主张 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政局变幻莫测 混乱动荡 袁世凯窃夺政权后 把 临时约法 中的民主精神毁坏殆尽 并且变本加厉的阴谋复辟帝制 最终在众叛亲离和唾骂声中死 去 袁世凯死后 皖系军阀重掌政权 重新召开国会 继续玩弄假立宪真专制的伎俩 尽管这只是欺骗人民的一种手段 但对于那些满怀爱国热情 迫切希望中国迅速摆脱落 后 走向民主富强的中国人来说 往往会被其假象所蒙蔽 进而积极参与其中 试图找 到适合中国的治国良策 当时的李大钊便是其中之一 在爱国心的驱使下 他不断努力 辛勤探索 针对中国的局势提出了自己的宪政主张 1 裁都督 辛亥革命以后 各省纷纷宣告独立 建立军政府 一时间都督林立 军阀割据 中 国无法形成统一的局面 李大钊说 一载以来 南北都督之举措 往往轶乎法范 暴 戾恣睢 飞扬跋扈 论功则拔剑击柱 抗命则叱咤狂呼 盗贼强藩 阴谋窃国 祸机不 杜 立招分崩 是则都督一日不裁 国权一日不振 民权一日不伸 养痈贻患 嗟何及 哉 他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自己主张裁都督的理由 一 解除军法不可不裁都督 二 拥护宪法不可不裁都督 三 巩固国权不可不裁都督 四 伸张民权不可不裁都督 五 整顿吏制不可不裁都督 其中李大钊从宪政的角度讲到裁都督的必要性 夫宪法乃立 国之根本 尊严无上 倘或加以摧折 效力消失 而国以摇 所关讵为浅鲜 今人不察 徒断齿斤于中央之是防 而不知跳梁违宪者 实不在总统 而在都督也 不在中央 而在 地方也 且政府违宪 制以都督 都督违宪 又将耐何 吾民不欲拥护宪法则已 如欲拥护之 当斯之际 舍首行裁都督 其将奚为 5 4 李大钊认为实行宪政 必须遵 河北大学历史学碗士学位论文 守宪法 拥护宪法 必须裁撤都督 都督一日不裁 则宪政一日不能真正实现 为此 李大钊还提出了裁都督的时机和方法 认为 宪典昭示之日 正式政府成立之日 即都 督罢权解职之时 李大钊认为如果姑息迁就都督专权 则跋扈骄横之武夫 日以激 动政潮 煽起兵争为能事 政潮高涨之会 即干戈四起之时 宪法尊严 扫地以尽 狐 鼠纵横 神州终将于割裂之局 5 6 由此 他提出裁都督的具体方法 首先 由 中央 收回军政实权 大权一揽之中央 5 7 1 达到真正的集中统一 第二 由中央重新任命 省尹 以收统治实权 李大钊认为 为了杜绝后患 曾任都督者 暂不得授以 省尹 曾由都督设置之省尹 急宜更调 5 9 1 第三 打破省界 划分军区 划分军区 之目的 纯在消泯都督专政之弊 6 0 他主张将全国分为五大军区 分别驻军 第四 废除都督名义 总之 李大钊认为裁都督是由军法之治过渡到宪法之治 真正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必要前提 但遗憾的是他末看到都督专权的深刻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 在督都专权的 背后 既有北洋系中央统治集团与地方军阀的斗争 又有代表封建专制势力的袁世凯集 团与代表国民党革命派势力的南方数省地方政权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在此情形 下 裁都督虽可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但却会给把持着制宪工具的袁世凯独裁野心的实现 提供更大的便利 2 实行省制及联邦制 1 9 1 6 年国会制宪期间 在关于省制问题上 研究系主张省制不入宪法 以普通法律 定之 商榷会则主张省制大纲应在宪法上规定好 并坚持省长民选 6 1 议员们为此而展 开激烈争论 李大钊从学理 历史和中国的现实出发认为省制应该列入宪法 一 李 大钊考察了省制的渊源以及中国历史上地方分权之趋势 指出中国历史上 外重内轻之 倾向多 内重外轻之倾向少 6 2 所谓 外重内轻 就是地方过分分权 所谓 内重外 轻 就是中央过分集权 李大钊认为 从历史发展趋势看 中国已实际上形成地方分权 的趋势 晚清督抚之权 且逾于联邦之首长 庚子之变 元首蒙尘 雨地方不至瓦解 者 职是之故 光宣之交 各省权力愈见膨胀 中央发号施令非得各省承诺则不能推行 有效 甚至兵权 财政 造币权悉操之于各省 1 6 3 这种地方分权的状况 对于革命的 胜利与其后护国战争的胜利都发生过很大影响 李大钊说 此则史迹昭然 谈省制者 所不容忽视者也 6 4 1 二 李大钊通过对于历史上集权论与分权论的综合比较考察 11 二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赞成 天下事之分得简则治精 不简则不精 的观点 认为 分简治精之理确正不刊 6 5 李大钊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 郡县之争到今天已告结束 但是 统一联邦之辩由今 肇始 理或有同 势则相异 m j 今日谈论集权与分权 其出发点与条件都已与历史上 的情况不同 因为在民主共和的条件下有可能更好的解决地方分权的问题 三 基于 近代世界历史的经验 李大钊认为联邦制 为达于统一之捷径 而且有利于建设现代 国家 他批评国人害怕联邦之名 指出 联邦绝非与统一相背而驰 且为达于统一之 捷径也 6 7 1 他批驳了有人认为联邦制防害统一的观点 认为有的人 身居割据之实 拒联邦之名 那只是 掩耳盗铃之统一 他以美国 德国为例 指出美 德未统一之 前 各州首长各自为政 实行联邦以后 终于实现了统一 并且成为世界上少有之强国 有人认为中国地广民众 必须实行中央集权 不能实行联邦制 李大钊认为 以事实考 之 世界广土众民之国 若英 德 美莫不带联邦之采色 而皆以富强著称 德意志以 一强敌天下之雄 尤足使人咋舌 独俄国以行集权专制之政而日就削弱 屡为强敌所摧 凌 即以吾国历史论之 周末群雄并立 俨然有联邦王国之观 而其时学术文明最为发 达 此可知分权之优于集治 无古今中外一也 6 8 四 符合云南宣言之精神 李大 钊认为 宪法均有渊源 而云南宣言就是中国宪法的渊源 他充分肯定了云南宣言的如 下精神 一日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 使帝制永不发生 二曰划定中央 地方 权限 图各省民力之自由发展 三日建设名实相符之立宪政治 以适应世界大势 6 9 五 实行省制 符合近代文明之精神 李大钊把地方分权与从体制上反封建的民主精 神联系起来 他说 近世文明之特质惟在解放 吾国以专制之余 凡其自体具有权威 者 罔不遭君主之束缚 其不独个人已也 即省亦何不独不然 李大钊指出 中央之 力势所难达 而又不令其自伸其权 自展其力 则省之权既不在中央 又不在人民 且 更不在各省 惟有销沉湮灭于相防相制之天矣 7 0 1 这样做的结果是 上不足以强国 下不足以育民 而成麻木不仁之象 乌有向上发展之途 李大钊指出 今者文明潮 流之所荡激 个人解放之声日高 地方之对于中央又焉能长安其钳制也 7 1 因此 他 主张将省制写入宪法 但是省制问题是一个争论激烈且极为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到各个 政治集团的切身利益 各个政治集团 因各时期所处地位不同 切身利害不同 对于省 制问题所采取的态度也就随之不同 总体上说 凡是掌握了中央权力的政治集团及其拥 护者 都反对地方分权 而把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作为首要任务 反之 没有掌握中央 1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权力 在地方有基础 有势力的政治集团 则又主张地方分权 以抵制或减少中央对自 己的控制 7 2 李大钊对于省制及联邦制问题的看法 是从学理上苦心思考的结果 试图 适应世界民主潮流 解决中央与地方关系 是他探讨中国出路问题的一项重要思想成果 目的是为了使国家从根本体制上彻底脱离历史上封建专制国家体制的基本框架 以利于 国家建设和防止封建帝制的复辟 3 实行一院制 近代以来 西方大多数立宪国家都实行二院制 当时中国也有不少人主张模仿西方 的政治体制 李大钊虽推祟英美政体 但他并不主张盲目效仿 他认为 二院制乃英 伦历史上之遗物 迄今已成强弩之末 7 3 1 他指出 英伦挽近政局 随社会革命之大势 其上院几为告朔之羊 而无丝毫之力足与众院相颉颃 则英伦今制 形式上虽为二院制 实际上则为一院制 然则此制发源之祖国 且将蜕其历史之遗 仿效之者 尚不知所自 返 其为附势之说所炫 已属泛适不知所从 矧我初建新仓q 之民国 而亦盲从无所特立 不愈为英伦三岛所窃笑耶 7 4 他反对盲目照搬西方政治体制而忽视中国的国情 因为 从国民状态来说 李大钊认为 吾华近于平民政治 往昔己然 欧美儒者亦所公认 统察社会 实无阶级之可言 较之欧美大有殊异 益以共和告成 五族平等 天赋人权 理论固不容有所轩轾 平民政治制度更不容特设阶级 则此说不容于民国 勿俟喋喋矣 7 5 1 关于一 二院制议政慎重说 李大钊认为二院制虽有慎重的优点 但也有迟滞的缺点 一院制虽有轻率的缺点 但却有迅速的优点 因此 利害得失 适相平均 决非二院 制独优 一院制独劣也 且吾华人性素迟缓 一事之败 败于轻率者少 败于游疑者厘 多 与其防轻率之弊 不如防延缓之弊之为愈也 最后 就一 二院制调和冲突来说 李大钊认为 与其袭过渡之二院制 毋宁采其议院制的内阁 较为得宣 7 6 但是 李 大钊所主张实行一院制是与当时的选举制度相关联的 他说 吾虽主张一院制 而与 选举法殊有关联之处 以吾民今日之普通程度 决不足与图共和之治 故一院制之初行 必与选举制度之间接选举 限制选举相佐辅 若贪企共和国之公例 骤欲行直接普通选 举 则吾愿宁牺牲所主张之一院制 转取二院制 庶于国体前途尚减多少之危险也 1 7 4 宪法公布权当属宪法会议 1 9 1 3 年 制宪国会成立后 在宪法草案拟定过程中 袁世凯不择手段地逼迫国会于 二 李大钊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宪法制定以前先行选举他做了正式大总统 因为袁世凯自身最厌忌法律束缚 所以极力 争夺对宪法制定过程的控制权和宪法公布权 对制宪工作进行干预 声称 所有之法令 均须经大总统公布 始能有效 7 8 意在凌驾于宪法和国会之上 其独裁野心暴露无遗 李大钊认为 要想正确解决宪法公布权的归属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宪法与一般法律之间 的区别 就广义的法律而言 宪法自然也包括于众法之内 是其中的一种 就狭义的法 律而言 宪法是超乎其他法律之上的根本法 他说 宪法之与法律所以异者 以其为 根本法 居至高地位也 而其所以葆其至高之尊严 则必有其特殊形式以隆之 其特殊 形式 恒表征于其制定之机关及其程序 机关既别 形式自殊 程序不同 效力乃异 高下强弱之分所由起也 故宪法者制定于特殊隆重之程序 力能变异法律 而法律者 则制定于普通简易之程序 不容抵触宪法 今之入忽于此 辄以广义法律释 约法 内 之 所谓法律者 而谓其含宪法于内 毫末之差 法理之乖 自此远矣 7 9 1 把宪法视 同普通法律 用广义的法律解释 约法 这是一些人认为总统可以公布宪法的第一个 理论错误 李大钊列举了 约法 第十九条 第五十九条 第三十条之规定 说明 大 总统之权能公布者 法律也 非宪法也 8 0 是早已明确的规定 接着 李大钊分析了 制宪与普通立法相区别的缘由 首先 他认为宪法与法律相区别的原因是由于制定程序 不同 宪法之制定或修正其权基于国家主权之活动 至高无限 毫不受他机关之拘束 是日造法 而普通法律之议决则是基于宪法的规定 需要在一定限度内进行 称为立法 立法权各国概畀诸议会 造法权则因国而异 议会之有立法权者不必兼有造法权 其 有造法权者则必兼有立法权 论者乃欲以立法程序绳之 不知造法与立法之辨也 s q 这是一些人认为总统可以公布宪法的第二个理论错误 最后 李大钊指出拥护总统有宪 法颁布权的人不懂得宪法团体与立法机关的区别 宪法的制定机关是宪法团体 法律的 制定机关是立法机关 由此可知 造法者宪法团体之所有事 立法者立法机关之所有 事也 立法之结果为法律之议决 造法之结果 为宪法之制定 自包括公布权于内了无 庸疑 且宪法团体 既为主权之所寄 权力万能 何所不可 宁独至于公布权而靳之 于是李大钊得出结论说 然则宪法公布权 不属之大总统 而属之宪法议会 证之法 理 昭然若揭矣 9 2 这样 李大钊从法理的角度论述了宪法的公布权是属于宪法会议 而不是大总统 维护了法治的原则和宪法的尊严 是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的一种反叛和挑 战 而且 李大钊为了进一步说明宪法颁布权问题 又进一步讨论了法律颁行程序与元 15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之间的关系 李大钊将世界各国国家元首与议会之间在法律颁行过程中的职权范围分 为三种 裁可权 批行权和不裁可权 裁可权指国家元首虽对议会不同意的法案不能裁 可使之成为法律 而对议会同意的法案则有绝对的权威 可以使它成为法律或不成为法 律 批行权是指国家元首对议会通过的法案在公布前证明该法律是依照宪法所规定的正 当程序而制定的 对法案的内容却没有裁可的权力 而不裁可权是指 议会议决之法律 案 咨请元首公布 元首不置允诺 得于公布期内 声明理由 咨回议会 请其复议 是即不裁可权 8 3 3 李大钊指出不裁可权有三个特色 一 对于同一法案 行使不裁可 权 可一而不可再 二 对于议会可决之法案 仅能为暂时之妨害 不能废抑之 使永 不为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