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Ts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的本征动力学.pdf_第1页
CNTs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的本征动力学.pdf_第2页
CNTs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的本征动力学.pdf_第3页
CNTs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的本征动力学.pdf_第4页
CNTs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的本征动力学.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 2卷 第 6期 2 0 1 4年 6月 燃料化学学报 J o u r na l o f Fue l Ch e mis t r y a nd Te ch no l o g y Vo 1 4 2 NO 6 J u n 2 0 1 4 文章编号 0 2 5 3 2 4 0 9 2 0 1 4 0 6 0 7 5 8 0 5 L a C o Mo N C NTs 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 的本征动力学 赵朝 晖 邹汉波 林 维明 广州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广东 广州5 1 0 0 0 6 摘要 以 L a C o Mo N C N T s 为催化剂 对氨分解制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N 浓度 H 浓度 N I I 浓度以 及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采用幂指数方程描述反应动力学 确定了本征动力学参数 推导出了本征动力学方程 得到 反应的活化能为9 3 9 4 8 k J mo l 同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认为 L a C o Mo N C N T s 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遵循 T e m k i n P y z h e v 机理 即表面氮原子的结合脱附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关键词 负载型金属氮化物 催化剂 氨分解 制氢 反应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O 6 4 3 文献标识码 A Re a ct io n kinet ics o f a mm o nia deco mpo s it io n o ve r La CoM o N CNTs cat al y s t ZHA0 Zh a o hu i ZOU Ha n b O LI N W e i mi ng S ch o o l o fC h e m i s t r y a n d C h e m i c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u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0 0 6 C h i n a Abs t r act Th e r e a cti o n k i ne ti cs o f a mm o nia d e co mp os it io n o v e r La Co M o N CNTs ca t a l y s t we r e s t ud i e d Th e e f f e ct o f N co n ce n t r a t io n H co n ce n t r a t io n NH co n ce ntra ti o n a n d r e a ct i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o n t h e r a t e o f a mmo n ia de co mp os it io n we r e in v e s t ig a t e d Acco r d in g t o the e x p e r ime nt a l d a t a the co r r e l a t iv e ki ne ti c pa r a me t e r s we r e de t e r min e d b a s e d o n a n e x p o n e n t ial e q u a t i on Th e in t r in s ic k in e ti c e q u a ti o n wa s o b t a in e d Th e a cti v a ti o n e ne r g y of t h e r e a ct io n wa s 9 3 9 4 8 mo 1 Th e r e a ctio n me cha n is m wa s a l s o d is cus s e d The r e a ct io n r a t e o f a mmo n ia de co mpo s i t io n o v e r La Co M o N CNTs wa s co n t r o l l e d b y t h e co mbi na t io n d e s o r p t io n o f ni t r o g e n o n the s u r f a ce o f t h e ca t a l ys t Ke y wor ds s u p po r t e d me t a l l ic n it r id e ca t aly s is a mm o n ia d e co mp o s i t io n h y d r o g e n p r o d u ct io n r e a ct i o n ki n e t ic 近年来 氨分解制备无 C O 燃料电池用氢气技 术逐渐成为催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氨分解作为 合成氨的逆反应 是一个逐步脱氢 的过程 在排除 传质过程影响的前提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 先是氨气在催化剂表面活性位发生化学吸附 吸附 态氨分子 N H 发生 N H键断裂 然后逐级脱氢 生成 N 和 H 最后 N 和 H 分别结合并脱附生成 和 具体过程如下 NH 3 g NH 1 N H3 NH H 2 NH 2 HN H H 3 N H N H 4 2 H HH2 2 5 2 N N 2 2 6 目前 研究中存在的争议主要是无法对氨分解 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形成统一认识 大量的实验和 计算结果表明 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随反应条件以 及活性组分 的不 同而改变 通常认为 步骤 2 或 6 或上述两者都可能为速率控制步骤 而其 他几 个基元步骤为 拟 平衡状态 T s a i 等 5 考察 了在 P t 上氨解反应 的机 理 指 出当温度在 4 7 0 5 8 0 o C 时 氨第一步解离 即步骤 2 是反应 的速率控制步 骤 C h o u d h a r y等 6 研究了 I r 基催化剂上的氨分解 动力学过程 提出步骤 6 即表面氮原子 的结合脱 附是反 应 的速率 控制 步 骤 T s a i 等 7 考察 了 R u 0 0 1 面上的氨分解反应动力学行为 发 现反应 的 速率控制步骤随温度发生 变化 当反应温度低 于 4 0 0 oC 时 氮结合脱附即步骤 6 为速率控制步骤 当反应温 度高于 5 0 0 o C时 氨第一 步解 离 即步 骤 2 为速率控制步骤 对 于 R u基催化剂 的氨分解 反应 很多研究表明 表面氮原子的结合脱附是反应 的速率控制步骤 2 Ga n l e y等 研究 了 A 1 O 负 载的R u N i I r C o R h P t P d 等催化剂上的氨分解 动力学过程 得出在 F e co和 N i催化剂上氮结合 脱附即步骤 5 为速率控制步骤 而在 R h I r P t P d 和 cu等催化剂上氮氢键断裂即步骤 4 为速率控 制步骤 O y a ma等 1 和 Wis e等 分别研究了 VN 和 Mo N上的氨分解反应动力学 结果发现 过渡 收稿 曰期 2 0 1 3 1 2 0 3 修 回日期 2 0 1 4 03 2 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0 8 0 6 0 1 7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1 0 1 5 1 0 0 9 1 0 1 0 0 0 0 0 9 联 系作者 赵朝 晖 1 9 7 6 一 女 博士 高级实验师 E ma i l z z h 1 2 3 g z h u e d u cn 第 6期 赵朝晖 等 L a C o M N C N T s 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7 5 9 金属氮化物上氨分解反应的动力学与 P t 和 F e等催 化剂上相似 这也佐证 了过渡金属氮化物的表面性 质和催化性能类似于 族金属 目前 关于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上氨分解反 应动力学 的基础数据还较少 实验拟通过本征动力 学实验研究 建立 L a C o Mo N x C N T s 催化剂上氨分 解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为过渡金属氮化物上氨分解 反应 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实验部分 1 1 催化剂的制备 参照文献 1 采用等体积浸 渍法 和程序 升温氮 化法制 备 催 化 剂 将 一 定 量 的 N H MO O 4 H 2 o C o NO 3 2 6 H 2 O和 L a NO 3 3 6 H 2 O溶液 等体积浸渍碳纳米管载体 制得氧化物前驱体 所有 样 品金属组分 的负载量 均为 1 0 质量分数 以金 属氧化物计 氧化物前驱体经过程序升温氮化反 应 即可制得氮化物 程序升温氮化过程如下 通人 氮气和氢气混合气 氮氢体积 比为4 1 在 6 0 min 内将温度从室温升到 3 0 0 o C 然后 以 1 o C m in的升 温速率将温度升到 5 0 0 oC 再以4 m i n 的速率升 至 6 5 0 o C 并在 6 5 0 下恒温 2 h 随后在氮气 气氛 中冷却至室温 即得 到新鲜态 的负载金属氮化 物催 化剂 1 2实验方法 氨分解反应在天津先权仪器有限公司的 WF S 一 3 0 1 0型催 化 剂评 价 装 置上 进行 石英 管 内径 为 7 mn l 原料气 为 N H 和 N H 混 合气 作 平衡 气 尾气组成采用 G C 9 8 0 0气相色谱仪进行在线分 析 采用面积校正归一法 由氢平衡计算氨转化率 在反应温度为 6 0 0 o c 原料气配比为 1 0 Nil 9 0 A r 通过改变反应 空速考察外扩散阻力对 反应 的影响 通过改变催化剂粒径考察粒 内传质阻力对 反应 的影响 消除内 外扩散影响后 确定反应条件 为常压 反应温度 6 0 0 o C 空速 3 0 0 0 0 h 催化剂 用量为 1 0 0 mg 粒径为 2 0 4 0目 2 结果与讨论 2 1 N 浓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体系保持气体空速 G H S V为 3 0 0 0 0 h 体积分数为5 H 体积分数为5 6 0 0 oC 时在 动力学条件下考察 了 N 浓度对 氨分解反应速 率的 影响 N 体积分数 为 1 0 2 0 3 0 4 0 5 0 实验结果见 图 1 由图 1可知 氮气 分压对反 应速 率没有影响 这表明 N 的反应级数为 0 bD g 图 1 N 浓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Fig u r e 1 Ef f e ct of N2 co nce nt r a ti o n o n t he r a t e o f a mmo ma d e co mp os iti o n 2 2 NH 浓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体 系保 持气 体空速 G HS V为 3 0 0 0 0 h N 体积分数为 5 H 体积分数为 5 6 0 0 o C时在 动力学条件下考察 了 NH 浓度对氨分解反应 速率 的影响 NH 体积分数为 5 1 0 1 5 2 0 实验 结果见图 2 由图 2可知 反 应速率 随氨气分压升 高而升高 表 明 N H 的反应级数为正值 图 2 N H 浓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F ig u r e 2 Ef f e ct ofNH co n ce n t r a ti o n on the r a t e of a mmoma d e co mp os iti o n 2 3 H 浓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体系保持气体空 速 GH S V为 3 0 0 0 0 h N 体积分数为 5 N H 体积分数为 5 6 0 0 o C时在 动力学条件下考察了 浓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 影响 H 体积分数为5 1 0 2 0 3 0 4 0 实 验结果见图 3 由图 3可知 反应速率随氢气分压 升高而降低 表明H 的反应级数为负值 2 4 温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图4为 4 5 0 6 5 0 o C L a C o Mo N C N T s 催化剂 上氨分解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 由图 4可知 反 7 6 O 燃料化学学报 第4 2卷 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大 随着温度的升高 氨 分解反应速率不断增大 这是由于氨催化分解反应 是吸热反应 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增加反应速率 H2 co n ce n t r a t io n w d 图 3 H 浓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Fig u r e 3 Ef f e ct of H2 con ce n a ti o n o n t he r a t e o f a mmo nia de compos iti o n 图 4 温度对氨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Figu r e 4 Effe ct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on the r a t e of a mmo n ia de comp o s iti o n 3 N H 分解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 在动力学研究中 一般采用指数形式来表述反 应的速率表达式 即 r NH 3 a p Hb p 7 式中 a b C分别为 N H H N 的反应级数 k 为反应速率 常数 由于 L a C o Mo N C N T s 催化剂 上氨分解反应速率不随氮气分压的变化而变化 即 c O 因此 可以将指数形式的速率表达式表示为 r N H p b 8 反应速率常数 k与温度 遵循 A r r h e n iu s 定律 忌 e 盯 9 r N H k o e e J R p 1 0 l n 一 E a n 1 1 式中 E 为反应的活化能 k 0为 A r r h e n iu s 关系 式中的指前 因子 l al n p 3 b l n p H 1 1 2 为了得到反应中 NI I 和 H 的反应级数 根据 图 2和图 3所得 的实验数据 分别 以两种物质浓度 的 常用对数 I n n 为横坐标 反应 速率 的常用对数 l n r 为纵坐标作图 可以得到 6 0 0 o C时反应中 NH3 和 H 的反应级数 结果见图 5和图 6 线性关系 良好 线 性回归系数 R 大于 0 9 9 可以得 出 NH 的反应级 数 a为 0 8 4 6 H 的反应级数 b为一 1 2 6 8 图 5 N H 反应级数的确定 Figu r e 5 Re a cti o n or d e r o f NH3 f o r a n uno n ia d e co mpo s iti o n 一 1 4 一 2 一24 3 0 图6 H 反应级数的确定 Figu r e 6 Re a cti o n or de r o f H2 f or a mmon ia de co mp os iti o n 反应速率常数 k与温度 遵循 A r r h e n iu s 定律 图 4测得 了 4 5 0 6 5 0 o C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速率 的变化 以温度的倒数 为横坐标 以氨分解速率 的常用对数 l n r 删 为纵坐标 由1 n r 一 r 斜率即可 求得反 应 活 化 能 E 结 果见 图 7 由图 7可 知 1n r N H 一 r 基本上呈线性关系 直线的斜率为一 1 1 3 x l 0 直线的截距为 1 1 3 3 即 1 1 3 1 0 1 3 得 到 E 为 9 3 9 4 8 k J mo l k o为 1 5 3 9 4 一 I l l 暑 l一 目 第 6期 赵朝晖 等 L a C o M o N C N T s 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7 6 1 1 0 mo l g h a rea 由此 可以获得氨催化分解 反应动力学方程式 为 r 删3 1 5 3 94 1 0 e X p 9 R 3 9 4 8 8 p0 NH 3 8 4 6 H 2 1 2 6 m l g h 1 4 图 7 氨分解反应速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 Fig u r e 7 Ar r he n ius pl o t s f or a mmo ma d e co mp o s i tio n o v e r L a C o Mo N C NT s ca t a l y s t 4 L a C o Mo N C N T s 催化剂上氨分解反应 机理探讨和动力学方程式的验证 目前 关于过渡金属氮化物上氨分解反应主要 有 T a ma r u和 T e mk in P y z h e v两个机理模型 1 T a ma r u机理见式 1 5 和 1 6 N H3 g 2 N H H 1 5 2 N N2 g 2 1 6 T a ma r u机理在假设 N H 吸附和 脱 附共 同为 反应速率控制步骤 的条件下 得 到了反应速率方程 为 r k p p Hb p Nc k 是常数 1 7 反应通常对 N 和 H 来说是 0级反应 因此 反 应速率仅与氨的分压有关 反应速率方程可写为 印N Ha 1 8 T e mk in P y z h e v机理见式 1 9 和 2 0 2 N H3 g 2 m 2 N 3 H 2 g 1 9 2 N N2 g 2 2 0 T e m k i n P y z h e v 机理在假设表面氮原子的结合 脱附为反应速率控制步骤的条件下 得到了反应速 率的动力学表达式为 车 辜 2 1 p p k e e J R 2 2 式中 括号中的第一项为氨分解速率 第二项为 逆反应即氨合成速率 在研究所选取的实验条件下 平衡度 总是小于 0 0 0 3 因此 逆反应 的速率可以 忽略不计 T e m k i n P y z h e v可简化为 卢 和卢是常数 2 3 PH 2 可以看 出 在 T e mk in P y z h e v机理模型中 对 氨分解产生了强烈的抑制作用 而在 T a m a r u中H 则无此影响 结合前 面 的动力 学实 验结果 可 以初 步认 为 L a C o Mo N C N T s催 化 剂 上 的 氨分 解 反 应 遵 循 T e mk in P y z h e v机理 使用 T e mk in P y z h e v速 率表 达式对动力学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 即可得 到 常数 E 9 4 0 3 1 k J mo l 0 4 2 3 如图 8所示 实 验值与计算值吻合 良好 线性回归系数 为0 9 9 这表 明 T e mk in P y z h e v机理 可 以较 好地 描 述 L a C o Mo N C N T s 催 化剂 上 的氨分解反 应 动力 学行 为 同时也说 明 对于在 L a C o Mo N C NT s 催化剂 上进行 的氨分解反应来说 表 面氮原子 的结合脱 附 是速率控制步骤 r xJ m o l rm g q h 1 图 8 氨分解反应速率 实验值与 T e m k in P y z h e v表达式计算值比较 F ig u r e 8 Cor r e l a ti o n b e t we e n t he e x p e r ime n t al a nd e v alu a t e d r e a cti on r a t e s d e r iv e d f r o m t h e T e ml d n P y z h e v e x p r e s s i o n 5 结论 通过对 L a C o Mo N C N T s 催化剂 上 的氨 分解 反应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建立 了其本征动力学方程 为 r Nl t 3 1 5 3 9 4 1 0 e x p 9 3 9 4 8 p NH 0 8 4 6 1 2 6 8 mo l g h 同时 在所选定的实验条件下 验证了氨分解反 应遵循 T e mk in P y z h e v机理 即表面氮原子 的结合 脱附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7 6 2 燃料化学学报 第 4 2卷 参考文献 1 Y I N S F X U B Q NG C F AU C T Na n o R u C N Ts Ani g y a ctiv e a n d s t a b l e ca t a l y s t f u r t h e g e n e r a tio n o f C O f r e e h y d r o g e n i n a m mo ma d e co mp o s itio n J A p p l C a t a l B E n v i r o n 2 0 0 4 4 s 2 3 7 2 4 1 2 L O R E NZ U T B MON T I N I T BE VI L AC Q UA M F OR N AS I E R O P F e Mo b a s e d ca t a l y s t s fur H 2 p r o d u ctio n b y NH3 d e co mpos i tio n J Ap p l Ca t a l B En v i r o n 2 01 2 1 2 5 4 0 9 41 7 3 P L A NA C A R ME NI S E S MO NZ O N A G AR C A B O RD E J I A E Ni o n a l u mi n a co a t e d co r d i e r i t emo l l o l i t h sf o r i n s i re g e n e r a tio nfurC O f r e e H 2 fr o m a m m o m a J J C a t al 2 0 1 0 2 7 5 2 2 2 8 2 3 5 4 Y UZ A WA H MOR I T I T OH H Y OS HI DA H R e a ctio n me ch a n is m o f a mmo n i a d e co mp o s i tio n t o n i t r o g e n and h y g r o g e n o v e r me t a l l o a d e d tit a n iu m o x i d e p h o t o ca t a l y s t J J P la y s C h e m C 2 0 1 2 1 1 6 6 4 1 2 6 4 1 2 3 5 T S A I W V A J O J J WE I N B E R G W H I n h i b i tio n b y h y d r o g e n o f th e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 d e co m p o s i tio n o f a m m o ni a o n p l a tin u m J J P h y s C h e m 1 9 8 5 8 9 2 3 4 9 2 6 49 3 2 6 C HO UD HAR Y T V s A D A RA YA NA C G OO DMA N D W C a t a l y t i c a mmo n ia d e co mp o s i tio n C O x f r e e h y dro g e n p r o d u ctio n fur f u e l ce l l a p p l i ca tio n s J C a t a l L e t t 2 0 0 1 7 2 3 4 1 9 7 2 O 1 7 T S A I W WE I N B E R G W H S t e a d y s t a t e d e co m p o s itio n o f a m mo m a o n th e R u 0 0 1 s u r f a ce J J P h y s C h e m 1 9 8 7 9 1 5 3 0 2 5 3 0 7 8 H AS H I MO T O K T O UK A I N De co mp o s i tio n o f a mmo n ia o v e r a ca t a l y s t co n s is t i n g o f mthe ni u m me t a l and ce r i u m o x i d e s s u p por t e d O n Y f o r m z e o l i t e J J Mo l Ca t al A C h e m 2 0 0 0 1 6 1 1 1 7 1 1 7 8 9 G A NL E Y J C T HO MAS F S S E E B A U E R E G MAS E L R I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