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7六国论(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17六国论(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17六国论(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17六国论(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 六国论从容说课六国论是评论史事的文章。中心是论说战国时代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指出赂秦的结果使秦国日益强盛,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弱,并且影响到不赂秦的国家,而终于被秦所吞并。苏洵写本文,表明了他反对赂秦,主张联合六国共同抗秦的观点,实际上他是通过论史来评论时政:对北宋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进行批评。北宋王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妥协苟安。北宋屈辱苟安的对外政策,与六国屈于强权而赂秦,终必自取灭亡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本文正是通过论古来寄托自己的感慨,针砭宋代当时的外交政策的。全文五段,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说明“弊秦赂秦”的道理: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第三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四段),综合上面两段分析作出论断,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第二层(第五段),讽谏北宋王朝。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文章逻辑性强,而且内容衔接很紧凑,富有说明力。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课文分析的重点应放存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开展评论上。因此,要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慎的特点。另外应注重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14个词语的含义。2.归纳:得、非、或、相、势5个多义词的义项。3.掌握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2.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1.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2.理解14个词语及归纳5个多义词,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教学难点1.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的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2.背诵全文。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提问法。对文中简单问题,通过提问法,引起同学的注意。3.讨论法。通过学生广泛讨论,提高同学们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4.比较法。通过同类型文章的比较,加强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扩展阅读视野。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其作品2.整体感知课文3.研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同学们知道他的姓名吗?苏洵(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二、解题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2.背景简介: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之八,原题为六国,是一篇论史的文章。但其意并不在悲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燕、齐)的灭亡。而在借此论宋朝赂辽(契丹)、西夏的不当。其时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农民为了逃税逃役不断进行反抗,进而发展为暴动;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不时对宋进行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退让妥协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虽非割地,亦与割地无异。苏洵凭借他的缜密的观察、精深的见解,见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政策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政策如出一辙,于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方法,作此文以针砭时政。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一、二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并出示“战国地理位置图”和“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地理位置图”投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全文。(二)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读、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2.学生自读,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然后大家推荐一名代表翻译第一自然段。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非兵不利:兵器,名词。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率赂秦耶:一概,全都,副词。盖失强援:原来,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明确: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三)研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段,注意读准字音。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暴霜露p 暴秦之欲无厌bo胜负之数sh 数吕师盂叔侄sh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ng 从散约败zng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是两个单音词。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等意思。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1)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的?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板书具体论证过程:(2)学生顺思路试背第二自然段。(3)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背诵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_和_相比,又用_和_相比,得出“_,_,_”的结论。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_,_”与子孙的“_,_,_”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_,_”与秦国的态度“_”形成对比,从而证明中心“_,_”。参考答案:1.秦以攻取之外所得 战胜所得 诸侯赂秦所亡之地 战败而亡之地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2.暴霜露 斩荆棘 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 明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