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吞键曩日期 沙土能 彳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 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磋越导师签名 避日 期 尘型 鼻f 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牟宗三先生是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哲 学家之一 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缜密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牟先生有着非常开阔的哲 学视野 他用康德哲学来消化中国哲学 用康德哲学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 这为 中西哲学的会通以及中国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都做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 智的直觉 这一概念在牟宗三的哲学体系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意 义上它构成了牟宗三哲学的前提和根基 牟先生认为 假若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 不但全部中国哲学不可能 即康德本人所讲的全部道德哲学亦全成空话 因而 真 正理解智的直觉 是理解牟宗三哲学的关键 所以 本文从智的直觉入手 通过分 析牟先生对 人可有智的直觉 这一命题的证成来看他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本文大致从横 纵两个向度展开论述 所谓横的向度 侧重于康德和牟宗三的 横向比较 牟宗三先生基本采用了康德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 并以此作为 自己哲学体系的框架 但牟宗三先生又不能完全赞同康德 他对许多概念做了新的 理解和厘定 赋予了这些概念以新的意义 体现了自己的哲学理解 并在这一过程 中引出了 人可有智的直觉 这一命题 而对于这一命题的证成 牟宗三先生则是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下来进行的 所以本 文从纵的向度 也就是儒学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来看待这一问题 为了揭示牟宗三哲学 与传统儒学 尤其是陆王心学的内在关联 本文从天人关系 心物关系 德性与知识 的关系等角度展开论述 从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方向 以及牟宗三对这种智慧 的继承和发扬 牟宗三先生对智的直觉的证成 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致恿方向 他实 际上是从天人合一 心外无物 德性优于知识的哲学立场出发 使 人可有智的直觉 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 牟先生是从本体论与价值论合一的角度来论证这一问题的 也 只有从这一角度 才能泯除主客 能所 内外等对待关系 实现从道德界向存有界的 跨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德哲学和牟宗三哲学的根本差异 即康德所采取的是认 识论的立场 从这一立场出发 只能建立道德的神学 而不能建立道德的形上学 而 牟宗三先生则通过智的直觉 肯定了 道德的实体即是宇宙的实体 在此基础上 牟宗三先生撑开了 两层存有论 建立了他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牟宗三先生在现代学术背景下 对中西哲学进行整合 对传统儒学进行重铸 体现了儒家哲学正坚定自信地走向现代 走向世界 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无 疑是在维护一种民族性和传统性 但他更为深沉的意义则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关切 和忧患 他以敏锐 深邃的目光穿过感性和物质层面 去寻求超越的 亘古不变的 精神家园和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关键词 牟宗三智的直觉道德的形上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u z o n g s a ni so n eo f t h e p r e s e n tf i g u r e s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 o n eo ft h eg r e a t e s t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e r si nt h e2 0 0 c e n t u r y h ee s t a b l i s h e dab i ga n d d e l i b e r a t em o r a l m e t a p h y s i c ss y s t e m h es h o w e daw i d ef i e l d o fv i s i o ni nh i s p h i l o s o p h y t r y i n gt ou n d e r s t a n d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h yw a yo fk a n t sp h i l o s o p h ya n d t oc o n s t r u c th i so w n p h i l o s c p h i c a ls y s t e r nw i t hk a n t s t h i si sa v a l u a b 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t h e m u t u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 p h i l o s o p h i e s 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i nm o d e m t i m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n t u i t i o nj st h ec o n e e 口tt h a tp l a y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m u z o n g s a n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y s t e m i ti ns o m es e n s ei st h ep r e m i s ea n db a s i so fm u z o n g s a n s w h o l ep h i l o s o p h y m ub e l i e v e st h a ti fw ed on o ta c k n o w l e d g eh u m a n s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n t u i t i o n n o to n l yt h ew h o l e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b e c o m e si m p o s s i b l e b u tk a n t se n t i r e m o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m a k e sn os e n s e t h e r e f o r e at r u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n t u i t i o ni st h ek e yt oi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m u sp h i l o s o p h v s oi nm y t h e s i s i 1 1s t a r t w i t h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n t u i t i o na n dt r yt ou n d e r s t a n dh i sm o r a lm e t a p h y s i c ss y s t e mt h r o u g h t h ea n a l y s i so f h i s p r o p o s i t i o no f h u m a nh a s 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n t u i t i o n i 1 1f i n i s h m ya r g u m e n t i nt w od i m e r s i o n s c r o s s w i s ea n d l e n g t h w i s e t h e c r o s s w i s eo n ee m p h a s i z e so nt h e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k a n ta n dm uz o n g s a n m u a d o p t e dk a n t sd i s t i n c t i o nb e t w e e na p p e a r a n c ea n dt h i n gi ni t s e i f a n dm a d e i tt h ef r a l t l e o fh i so w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y s t e m b u tm uc o u l d n ta g r e ew i mk a n tc o m p l e t e l yh eh a d n e w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d e f i n i t i o nf o rm a n yc o n e e d t sa n di nt h ep r o c e s so fw h i c hh e i n t r o d u c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tp r o p o s i t i o nh u m a nc a nh a v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n t u i t i o n h o w e v e r m uf i n i s h e dh i s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t h i sp r o p o s i t i o n i n b a c k g r o u n do f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s oi l l t r yt ov i e wt h i si nt h el e n g t h w i s eo n e t h a ti s t h eg r a n d b a c k g r o u n d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d e v e l o p m e n t b yd i s c u s s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h e a v e na n dh u m a n m i n da n dm a t t e r v i r t u ea n dk n o w l e d g e i mt r y i n gt os h o wt h el n n e r 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m u sp h i l o s o p h y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i sw i l lg i v eu sa c l u eo f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sd i r e c t i o nt o w a r d sw i s d o ma n dm u si n h e f i t a n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i sw i s d o m h i s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n t u i t i o nj u s ts h o w e d t h i sd i r e c t i o n w ec a ns e et h eb a s i c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k a n t sa n dm u sp h i l o s o p h i e s t h a ti s k a n t s t a r t e df r o me p i s t e m o l o g y w h i c hc a no n l y1 e a dt om o r a lt h e o l c l g y n o tm o r a lm e t a p h y s i c s m u z o n g s a na f f i r m e dt h es u b s t a n c eo f m o r a li st h es u b s t a n c eo ft h eu n i v e r s eb yt h e c o n c e p t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n t u i t i o n a n dt h e n e s l a b l i s h e dh i sm o r a lm e t a p h y s i c ss y s t e m i i l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m o d e m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m uz o n g s a nc o m b i n e d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a n de x p l a i n e d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an e ww a m w h a th ed i d s h o w e db st h ea c t i v ea t t i t u d eo f c o n f u e i a n i s mp h i l o s o p h e r sa n da n n o u n c e d t h em a r c h i n go f 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o w a r d st h em o d e mt i m ea n dt h ew o r l d m u sm o r a lm e t a p h y s i c s 1 s d e f i n i t e l yp r o t e c t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t r a d i o n a l i t y y e ti t sd e e p e rm e a n i n g i sc a r ea b o u t h u m a n se x i s t e n c e h ei ss e a r c h i n gf i o rl l l en e v e r c h a n g i n gs p i r i t u a lh o m e l a n da n dt h e u l t i m a t em e a n i n go f h u m a ne x i s t e n c eb e y o n dt h ep e r c e p t u a la n d m a t c r i a lw o d d k e y w o r d s m u z o n g s a n i n t e l l e c t u a li n t u i t i o nm o r a lm e t a p h y s i c s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论 牟宗三先生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入物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从张申府 先生治西方哲学 后长期追随当代新儒家的开山熊十力先生 为熊氏在港台的三大 弟子之一 牟宗三先生一生从未离开过讲学与著述 是一位职业的哲学家 他曾在 华西大学 中央大学 金陵大学 浙江大学等校任教 讲授逻辑与西方哲学 1 9 4 9 年后 在港台两地多所大学任哲学教授 导师 讲授逻辑 知识论 西方哲学 中 国哲学 牟先生一生笔耕不辍 有数百万言的作品传世 而且他的思想深刻 敏锐 堪称当代新儒家学者中最富原创力的学者 关于牟宗三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建树 各方学者都撰文讨论 有赞扬 拥护 之声 也有批评 质疑之声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如何给牟宗三先生的哲学一个 恰当的定位 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牟宗三先生的哲学博大精深 让人面对他时 真有万仞宫墙之感 本文不可能涉及到牟先生哲学的全部 而只能就其中 智的直 觉 点展开讨论 并进而对儒家 道德形上学 进行一点思考 一 牟宗三哲学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提到 智的直觉 就不能不提到牟宗三哲学和康德哲学乃至西方哲学的关系 牟先生早年曾主攻逻辑 对罗素 怀特海的 数学原理 用力甚勤 这种学术训练 对他后来的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书条理清晰 思维缜密 对于概念的厘定和 义理的通贯较传统哲学都有突破之处 当然 对牟宗三先生一生影响最大的 还要 算康德哲学 牟宗三先生对康德有着相当高的评价 他说 故念西方哲学 古代的哲学由古希腊起到康德以前的哲学都汇归到康德 处 康德以后的哲学都由康德开出 故没有一个读哲学的不读康德的 不管 你赞成与否 了解与否 了解到什j l 程度 都非读康德不可 因为在康德的 哲学内 一切哲学的问题 哲学的论点都已谈论到 你需要有哲学常识 知 道有哪些哲学问题与其采龙去脉 康德以前如何思考 康德以后如何思考 知道了以后才能继续前进 故读哲学的人都可由康德处得到启示 也有 人说过 通过康德哲学不一定有更好的哲学出现 但不通过康德的哲学则只 会有坏的哲学 故读哲学的人一定要读康德 否则是胡思乱想或落入旁枝偏 枝 而得不到学习哲学的正确途径 o 由此可见康德哲学在牟宗三心目中的地位 这也可帮助我们理解康德对于牟宗 三的影响之深 牟宗三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9 电东大学硬 攀钕论文 率宗三先生以 人之力完成廉德三大批判的译注工作 但这并不是他工作的全 部 锻更突出豹灵漱 或者说特魏是毯对索德露学豹游纯秘吸收 牟宗三先生麸疆 五十警代起就梅藤 写作 认谈心之批判 六 七十年代x 先后出版了 智的直 觉与中国哲学 现象与物自身 等书 前一部书主要写知性 后两部粥则主要写 智的藏觉与物自身等概念 但总的来说 牟宗三先生都是储对康德提出的概念的诠 器 袭这是邑熬羲学愚恕 毽褒壤德 惑簸器 与 餐愚器 麓分豹痘发 彰嘀下 建构了他的 两魇存有论 并以此反观中国哲学传统 从这个角度上讲 是牟宗 三先缴用康德哲学来消化中国哲学 也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 康德化 当然 这 神 康德纯 更多的是形式上的 也就是说 牟宗三先生怒罔康德式的模式和框架 来浚释中莺哲学 懿在耩秘实矮上 牟宗三巍爱霆更契合镥统哲学 劳藏 牟宗三 先生对康德哲学仍有许多不满意之处 他曾说 我们由中国哲学传统岛康德哲学 之相会合激出一个浪花来 见到中国哲学传缆之意义与价德以及其时代之使命与新 生 势见弼康德鬣攀之不是 o 缝试图臻中潮踅学智慧麓秀向影响和改造康德蓠 学 献这个角度讲 可称为康德褥学的 中溅纯 总之 牟宗三先生掰锨的工俸 就是以康德哲学为桥梁 实现中西哲学的会通 尽管对牟采三先生的 康德学 也 有一般批评的声音 但不可否认的是牟宗三吸收和消化康德的致思方式对于今天的 中嚣爨擎寿重要懿痿发意义 瑷谯孛蓬霉学熬建立是一令故麓熬过程 葵中一令重 要的邵节是如何鲶邂中国传统静攀与西方哲举的关系 牟寨三先生的 麓德学 在 这方硒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朔探索 他以威德为桥梁会邋中西哲学的模式将依然 会对米来的中国嚣孥产生影响 二 智的鸯觉在牟宗三褥学串的作两蕊鬣义 镏的直觉在牟祭三先生的哲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能肯认人可 有键的誊觉 则肇寒三先生豹道德的形上学嚣从建立 颜煺整教授指出 牟宗三 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的建立是疆德行优先予躲鼋廷 入虽膏瓣褥胃无隈 入骞餐韵壹 觉遮三个命题为前提的 圆道德的形上学怒牟宗三哲学的基础与核心 而 入有 智的意觉 这个命题又构成了邀德的形上学的前提 目前 针对牟宗三先生的 道 德魏形上学 熬涎论奶在继续 毽在诲谂 遂德熬形上学 避 蟹豹壹觉赞阚题是 不能也不应回避的 因而 无谂是赞同还是否认 道德的形上学 都赢对智的直觉 有所了解 否则作出的一些批评或质疑往往鼹不相应的 在牟宗三先擞看来 智黪豢皴确乎有者非常重要的慧义 他说 静幕学人不承弧人类这有限鹩稳在可骞帮秘盏觉 剡姨窳穗辑说的 这种直觉也意义与作用 不但全部中国哲学不可张 即康德本人肝讲 仝 奄寨兰强蕞与匏自巍 台j 匕掌生豢两 1 辨 謦 攒崩嚣牟寨三学术辩稳爹孵毫j 蘸l 裳鬻纂壤匿麓圣k l 然2 2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部道德哲学亦会成空话 这非吾人之所能安 如若真地人类不能有智的直觉 则全部中国哲学必完全倒塌 以往 几千年的心血必完全白费 只是妄想 这所关甚大 我们必须正视这个 问题 o 牟宗三先生在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现象与物自身 两书中反复论述的就 是 人是否有智的直觉 以及 智的直觉如何可能 在牟宗三看来 如果不承认 人可有智的直觉 则道德与道德的形上学均不可能 他认为康德虽然伟大 但仍处 于西方传统中 仍不能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 牟宗三先生试图在康德哲学的基础上 更进一步 充分极成智的直觉之圆满义与现实义 他认为 在中国哲学中智的直觉 有着充分的展现 中国儒释道三教都肯定人可有智的直觉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 儒 家讲 性智 道家讲 玄智 佛家讲 空智 这都是智的直觉之不同展现形式 智的直觉可以展现为本一i l 仁体 性体 良知 也可展现为心斋 灵府 还可展现 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牟宗三先生长期致力于中西哲学的会通工作 但会通之中仍有分判 如果我们 从智的直觉的角度切入 就可对中西哲学的分类处有所了解 也可以说 智的童觉 在一定意义上凸显了中西哲学的差距 通过对智的直觉的不同理解的考察与分析 我们或许可以对康德哲学 牟宗三哲学乃至中西两大传统有 更好地了解 牟宗三先生在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的序言里指出 本书的意义在于 就中 国哲学抉发其所含的智的直觉之意义 而即在其含有中以明此种直觉之可能 可使我们与中国哲学相接头 使中国哲学能哲学地建立起来 并客观地使康德所 不能真实建立者而真实地建立起来 固 所以本文大致从横 纵两个向度来论述牟宗三先生的智的直觉与道德的形上 学 所谓横的向度 是指通过牟宗三先生对康德的疏解中看康德哲学对牟宗三哲学 的影响 以及牟宗三先生是如何在康德哲学的框架下引出了 智的直觉 这一概念 的 而所谓纵的向度 是把牟宗三先生对智的直觉的证成放在儒学发展的大背景之 下 从天人关系 心物关系 德性与知识的关系等角度来看智的直觉 凸现牟宗三 先生对孟子和陆王一t l 学的继承与发展 接下来牟先生由智的直觉的证成而撑开了两 层存有论 从而建立起了他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可以说这种横与纵向度的连接基本 代表了牟先生的思路 使康德哲学与中国哲学相接头 进而使 使中国哲学能哲学 地建立起来 牟宗三 智舶直觉与中犀哲学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 9 7 1 序 2 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 序 3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序 3 固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序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现象与物自身划分下的诸概念之分析 牟宗三先生曾在 现象与物自身 的序言里写道 本书内容以康德的现象与物 之在其自己之分为中心 而以中国的传统哲学为说明此问题之标准 现象与物 自身 或者说现象与物之在其自己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特色 牟宗三先生将其 看为全部哲学系统的两项预设之一 他说 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 甚至其哲学 的全部系统 隐含有两个预设 1 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 2 人是有限的 存在 人之有限性 第一预设涵蕴第二预设 第二预设包含第一预设 牟宗三先生论述智的直觉和建立道德的形上学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以现象与物 自身的超越区分为前提的 他并没有直接创造自己的哲学系统 而是以康德的超越 区分为其入路 通过对康德原文的疏解表达自己的哲学理解 并进而使康德哲学与 中国哲学相接头 从一定意义上说 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是康德哲学的背景和 框架 也是牟宗三哲学的背景和框架 牟宗三哲学中一些概念的真实意蕴必须放到 此划分下才能被理解 因此 我们不妨顺牟宗三先生的思路 在现象与物自身超越 的区分下厘清诸概念之意义 以及明了此划分之意义 一 知性的分解 牟宗三先生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对知性做一超越的分解 他指出 知性有两层纯 粹先验概念的设置 第一层称之为逻辑的涉指格 l o g i c a l r e f e r e n c e s c h e m e 第二层是康德所说的范畴 称之为存有论的涉指格 o n t o l o g i c a l r e f e r e n c e s c h e m e 逻辑内在于知性的认知活动中 是纯理自己随认知活动而展现 是知性 的认知活动所必须凭借以使之成为认知活动的虚架子 这种由纯理自己展现所直接 显现的虚架子只是逻辑的 不能有其他任何的增益 因而称之为 逻辑的涉指格 在逻辑的涉指格中有范畴的设立 但这里的范畴不同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康德 讲的范畴 因为他们讲的范畴都是基本的存有论的概念 而这里的范畴则只有认知 中逻辑的意义 而没有存有论的意义 牟宗三先生将逻辑的涉指格中范畴的应用称 为 超越的运用 而不称为 超越的决定 牟宗三指出 在他早年的 认识心之批判 一书中曾以为此系统可代替康德之 所说 但这时他认为康德洞见有很重要的意义 应该承认知性的存有论的涉指格 存有论的涉指格 也就是康德据说的范畴 是一种设准 p o s t u l a t e 因而 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 序 1 牟宗三j 孤象与物自身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 l l l l l l l i l 一i l 一 不是来自感觉经验 而是先验的 也就是说 范畴 先验 地落在知性上 或者说 知性自身先验地提供存有论的纯粹概念 但是知性自发地先验地提供这种纯粹概念和自由意志提供道德法则是不同的 牟宗三先生接下来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 意志之自给是真自给 它先验地自给法 则 是命令吾人依此法则而行 即 引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意志有创造性 如果没有意志的自律这种行为也许根本不能出现 即没有存在 行为的革故生新即 表示意志之创造性 意志之自给法则是真自给 是真内出 它毫无假借 只是它自 己之自愿 所以意志之自给法则是凭空的 真是所谓 从天而降 国 但是知性自发地先验地提供纯粹概念则与此不同 牟宗三认为 知性虽然有自 发性 但是没有创造性 知性并不能按自给之法厦 来创造自然或实现自然 它只能 依自给之法则来综合直觉中的表象 杂多 它只能了解或判断存在 而不能创造存 在 另外 牟宗三指出 知性之依其自给的法则来综合直觉中的杂多还需要一种超 越的推述 使之落实下来 具有客观妥实性 这里可以看出意志之自给法则与知性之自给法则不同 由此也可让我们对康德 所说的知性为自然之法有一正确的认识 牟宗三认为 经验之所以可能 那些先验 的提供者之所以能落实 是主体逼显客观的性相 由知性之能的要求 提供 虚拟 推证来逼显 牟先生把它看作知性所先验地提供者如何能落实 能应用的问题 他 认为康德把它说成知性为自然立法 是容易使人产生误会的夸大 牟先生还认为康德所说的 先验综合判断 也有问题 他认为康德混淆了综合 与统思 统摄的区别 康德从知性处说的综合应是以一般意义的概念 即经验的概 念来表示综合的作用 也就是说 特定的综合判断是用来成就经验知识 而统思综 涉则是综涉一切现象而思之 所形成的综合判断是原则 因而综合 综摄层次不同 意义也不同 但康德在此未加检别 将统思 统摄 统涉 统就一律说为综合 说 是判断 因而不免造成混淆与误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牟宗三先生首先傲的工作是对知性概念进行了厘清 我们可以大致得到这样的印象 知性不同于感性直觉 感性直觉所揭露的仅仅是事 相 而知性所揭露的是事物的性相或体相 是不能由感觉经验而得到的 知性也不 同于自e h 意志 它不能凭空地制造法则 而自由意志却可以毫无假借地为道德行为 确立道德法则 因而牟宗三先生说 意志是创造性原则 而知性不是创造性原则 意志是垂直的 纵贯的 而知性则必是横列地对立的 圆我们也就明白了所谓知 性为自然立法实际上就是以先验的 自发的 超越的形式的施设活动来逼显自然的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1 3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2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则 这恰好极成了范畴的必然性与客观性 例如 使原因与结果在对象中必然地 相连结 二 有限心 与 无限心 之区分 牟宗三先生在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一书的序言里提到 他写此书的动机是 因为读了海德格尔的 康德与形上学问题 与 形上学引论 两书而做的 因而牟 先生在此书中用了很大篇幅引述和分析海德格尔论述康德的思想 海德格尔和牟宗 三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康德专家 他们首先是哲学家 有着自己的哲学视野 因而 在对康德哲学的解读中有时能取得共识 有时又不尽相同 海德格尔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 他首先注视人的有限性 人的认知理性的有 限性 也就是纯粹知性或它的统觉作用的有限性 即康德所说的 表象自身并不能 产生它的对象 康德所说的表象实际上就是 先验的综合表象 海德格对此做了 注解 我们的认知模式不是经验地创造的 它本身并不能把存在物带到它自身面 前 o 在这里不管是海德格尔还是牟宗三先生 都承认了存在物是外在的 它来自于 接受的直觉 直觉中的表象由于是隶属于感性主体的 因而是主观的 因而就 需涉及一客观的对象化活动而获得客观意义 牟宗三先生认为 知性的先验综合表 象就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 是对象先验的决定者 这也就是开显一超越域或超 越层 而超越层的结构即是统觉的对向化的活动 指向的活动 牟宗三先生由此引出的实际上是人的认知理性 也就是 有限心 在牟宗三 先生看来 所谓认知心 是有限存在的人类的有限的认知心 有限的认知心必须有 存在物为其对象而形成认知活动 有限的知识必须预设主客体相对应这对偶性的 这一点众所周知 不用多加论述 与此相对照 牟宗三先生提出了 无限心之活动 无限的认知或绝对的认知 是没有对象的 从根本上超越了主客对应的对偶性 有限的知识才有对象 无限的 知识则没有对象 我们甚至不能说 对象 是在无限知识的直觉中被创造的 对 象 只能对于有限的知识而言 对于无限知识 牟宗三先生用了一个词 出生自在 物 从静态的角度讲 也就是 物之在其自己 牟宗三指出 在西方 无限心 是属于上帝的 即所谓神心 神知 而人则只是有限心 有限的认知活动 而在中 国 人即可有自由无限心 牟宗三先生将这一差别称为东西方最高智慧最根本的差 别 关于自由无限心的作用 牟宗三先生也有论述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3 m 牟宗兰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3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它直觉之即创生之 但却不是对偶性预设下的对象 它是无对的 因此 它无知相义 这是摄物归心 只是一心之朗现 心朗现 物即如如地自来自 在 这不是对偶性的对列的心 而是垂直的本体性的心 本体性的心之觉润 觉之即润之 润而生之即自来而自在也 此时的存在物不是对象的形态 而 是无对的自来自在之其自己的形态 心寂物亦寂 心动 有觉之活动 物亦 现 此是即寂即动 寂动一如的 心之遍照而无一照即是心之创生的朗润 故无认知义 亦无对象义 o 牟宗三先生在这里讲的 自由无限心 实际上也就是智的直觉 但牟先生在此并 未展开论述人何以有自由无阻心 而只是将有限心与无限心做一界定 我们由此也可 得到以下的启示或者说结论 首先牟宗三先生是承认有限的认知心的 对于有限的认 知心说 存在物确实是外在的 有限心只具有接受性而不具有创造性 其次 无限心 是另 层面上的认识 它必须破除我们习惯思维模式中的主客对立模式 如果在主客 对立模式下来看待心的创生性 当然会觉得这一提法很荒唐 我们有时也可以昕到批 评牟宗三先生自由无限心的声音 但这些声音往往是在认知意义上评价无限心 这样 的批评可以说是不相应的 因为牟先生的无融b 根本不是在认知意义上讲的 但这种 自由无限心是否能够成立 以及人是否能有这种自由无限心 我们会在后面进行论述 三 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 我们将康德的哲学称为批判哲学 这里批判即含有省察 思考的含义 康德的 纯 粹理性批判 即是对人的认知能力进行审察 确定人的认知能力的范围 康德不同于 独断论 也不同于 怀疑论 而是将世界分为 感触界 与 智思界 或者说 分为 现象 与 物自身 这是康德给人的认知能力划定的界限 人只能知现象 而不能知物自身 康德的知识论把人类知识分成两部分 感性和知性 两者有不同的 功能 感性提供直观对象 知性则以概念思考对象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在康 德看来 若要成就认识 必须对此有直观能力以及先验知识范畴 而人类的直观则必 须有时空先天形式 康德认为可以设想一种不依赖于时空的直观形式 称为智性的直 观 也就是牟宗三先生说的智的直觉 但这种直观形式不是人类所能具有的 康德 说 又若吾人不以时间空间为一切事物之客观的方式 则自必以之为吾人内外 直观之主观的方式 此种直观 名为感性的 亦即为此故 此直观非本源的 即非由其自身能与吾人以对象存在之直观一一此一种能与吾人以对象存在之直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j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观 就吾人之所能判断者 仅属于第一存在者所有 这里康德实际点明了两种不同的直观形式 不同的直观形式又对应着不同的对 象 现象是感触界的对象 物自身则是纯智界的对象 现象可以由感触直觉而给与 而物自身则只能由纯智直觉而给与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康德所说的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是超越的区分 康德认为莱布 尼兹的混浊知觉与清明知觉的分别只是逻辑的 而洛克的 第一性质 和 第二性质 的区分只是经验的 而他的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则是超越的 在莱布尼兹那里 知觉可分为混浊知觉与清明知觉 混浊知觉表象世界 清明知 觉表象上帝 混浊世界之所以为混浊是因为这是感触的直觉 具有物质性 广延性 所以说它表象世界 混浊知觉的知识也就是经验知识 清明知觉则是纯形式的知识 但康德认为 这两种知觉虽有层面之异 有本质的差别 但这种差别仍是逻辑的 而 非超越的 而洛克所说的 第一性质 也就是 那本质地附着于现象的直觉中 而 且在一切人类的感觉上皆成之者 实际上也只具有经验意义 而不是物自身 因为 洛克这里所说的 第一性质 仍是在感觉世界里的 而在感觉世界里 无论如何深入 地研究对象 得到的仍是现象而不是物自身 康德在此举了一个例子 在太阳的反射中 虹可以叫做是一纯然的现象 而雨是 物自身 如果雨 这概念只取其物理的意义 则此看法自是正确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经验概 念自其一般特性而视乏 而问他是否表象 一对象之在其自身 则关于表象对 于对象的关系这一问题顿时即变成是超越的 而超越的对象则总不被知于我 们 通过以上的区分我们可以看出 康德对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划分还是相当严格的 感触直觉不能及于物自身不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而是根本方向的问题 即感触直觉永 远 或根本不能及于物自身 这里我们还应注意物自身与 超越的对象x 之间的差别 对此 牟先生根据康 德的论述而予以厘定 超越的对象x 不是存在物 也不是绝对的虚无 而是使对象成 为对象的超越根据 也就是事物的道理 因而是可思而不可感的 而物自身则是有实 义的自在物 物自身虽不能为感触直觉所觉 却可为智的直觉所觉 牟宗三先生将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现象与物自身之分是超越的 主观的批判方法上的 2 物自身不是彤而上的实体 3 物自身不是超越推进中所说的 超越的对象4 x 康德 纯粹理性批爿 蓝公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 6 0 7 1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嗣哲学 1 0 2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物自身只是一物之不与感性主体发生关系 5 物自身既不对应感性主体而现 它根本不是经验知识的对象 它根本无 对象 义 它是无对自在而自如 它是知识外的 它超绝于知识 四 物自身的价值意味 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 康德有一段话牟宗三先生非常欣赏 也经常引用 康 德认为 物自身之概念与现象之概念间的区别不是客观的 但只是主观的 物自身不 是另一对象 但只是就着同一对象而说的表象之另一面相 这里康德的意思即是说 物自身不是现象之外另外的实体 而是说同一对象对感性直觉或者说有限心来说为现 象 而对于智的直觉或者无融i 来说则为物自身 在这段话的基础上 康德还提出了 物自身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他说 如果物自体 n o u m c n o n 我们意谓一个东西当它不是我们的感触直觉之一 对象 因而也就是抽去我们的 直觉之 e a 奠式时 这便是 物自体 一词之 消极意义 如果我们理解它是一 非感触直觉 的一个对象 则我们因此就预 设一待种的直觉模式 即 智的直觉之模式 此种直觉不是我们所能有的 而 我们甚至也不能理解它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物自体时 这便是 物自 体 一词的积极意义 o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在牟宗三先生看来 物自体与物自身或物之在其自己 基本表示同样的内涵 这几个词可经常换用 在这段话中 康德所说的物自身一词的 消极意义实际上是为人的认知能力进行的划界 人的感性直觉无法作用于物自身 因 而对于人来说只具有消极意义 但康德承认感性直觉不是唯一的直觉方式 他又设想 出另外一种直觉形式 即智的直觉 智的直觉可以作用于物自身 因而是积极的 从 这个角度讲 智的直觉 的概念没有自相矛盾 但康德认为 仅仅从概念的不矛盾是 不能推出事实一定可被证明的 他说 一物之可能性从不能只从 它的概念不自相矛盾 这事实即可证明 但只 有通过它的为某种相应的直觉所支持始能被证明 因此 如果我们一定要想把 范畴应用于那不视之为现象的对象上去 则我们越须要假设一种不同于感触直 觉的直觉 而这样 则对象必是一积极意义的物自体 但是 这样的直觉 即 智的直觉 并不形成我们的知识机能之一部分 所以范畴的使用从不能越过经 验的对象以外 实在说来 确有与感触物相对应的理智物 也可以有理智物 我们的感触直觉机能对之无任何关系 但是我们的知性之概念由于只是为我们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1 0 6 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 1 s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1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感触直觉而效用的思想之形式之故 所以它们决不能应用于那些理智物 因 此 我们所名日 物自体 者必须理解为只是消极意义的 康德虽然承认感性直觉外可有一种智的直觉 但他认为人不能具有这种智的直 觉 因而物自身对于人来说只具有消极意义 牟宗三先生则不同意康德的这种观点 他认为以中国哲学为背景 不但可以理解智的直觉 而且可以承认我们人类这有限的 存在可有这种直觉 这样 对于人类来说 物自身就不仅是一消极意义的限制概念 而是获得了积极意义 在康德看来 智的直觉只能为上帝所有 物自身是上帝的智的直觉所创造 上帝 只创造物自身 不创造现象 这样 对于同一个对象 对于上帝的智的直觉来说它是 物自身 对于人的感性直觉来说则为现象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 即物自身究竟是有 限的 还是无限的 因为上帝的智的直觉是无限的 而物自身属于上帝的无限心 因 而应当是无限的 但它毕竟是上帝所创造的 同上帝的无限性相比 它又应该是有限 的 这样 物自身在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摇摆 不能稳住 因而牟宗三先生指出 我 们必须承认虽有限而可以具有无限之意义 始能稳住物自身的概念 但是虽有限而可 无限如何能够证成 牟宗三先生认为 这就要赋予物自身以价值意味 他说 如果它们只是事实问题 我们将没有一个显明的标准可以断定我们所知 的只是现象 而不是物自身 光说这样事实的感性与知性 即这样在一定样 式下的有限性与独特性的感性与知性 而不能再进一步加以价值意味的封 限 则我们不能知我们所知的是只是现象而不是物自身 o 如果我们肯定它是决定的有限物 因而它是一事实概念 则由于其无 时空性 我们又如何能保住它是有限物呢 无时空性 而又说它是决定的有 限物而在其自己 当作一事实概念看 这 在其自己 除是一个空洞的概 念外还能有什么呢 因此 如果真要肯定它无时空性 它之为有限物而在其 自己决不是一个事实概念 而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 只有在此一转上 它 始可不是一决定性的有限物 因此 始可于有限物上的说无限性或无限性之 意义 o 通过这两段话可以看出 牟宗三先生一定要赋予物自身以价值意味 前一段话 是说 如果物自身只是一事实概念 则现象与物自身便没有了一明确的区分标准 也就是说现象与物自身超越的区分便不能成立 后一段话则说明如果物自身只是一 事实概念 没有价值意味 那么物自身只能是决定的有限物 而不能通向无限 这 样 牟宗三先生所理解物自身就不再是 一个认知上所认知的对象之 事实上的原 牟宗三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1 1 9 卑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 1 1 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 1 1 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样 之事实概念 而是一个高度价值意味的概念 应该说牟宗三先生赋予物自身以价值意味这一提法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康德第 一批判 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的重点是限制理论理性在知识范围中的运用 但如他 所宣称的那样 限制了知识的范围 是为了给信仰留下地盘 信仰的地盘属于他的 道德形而上学 也就是实践理性所开辟的领域 康德能够于事实世界外开辟一价值 世界 这不能不说是一重大理论贡献 这对于对抗理论理性的无限扩张 反对 科 学一元论 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康德不承认人有无限心 有智的直觉 则价值 世界对于人来说仍是 漆黑一团 就也是只可思而不可感 牟宗三先生不同意康 德的观点 他认为康德这样建立的形而上学是虚而不实的 他要做的工作是在康德 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使康德虚歉不实的道德形而上学虚而实之 牟先生所采取的方 法是以道德为入路 建立形上学 所以他认为物自身不能仅限制在认识论范围内 不能仅理解为 事实上的原样 而应使之转化为一价值概念 或伦理概念 只有 这样 现象与物自身之间超越的区分始可证成 而牟宗三先生更为深沉的意义是以 此来凸显价值主体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因为物自身一旦获得了价值意义 则世界即 被分为了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 而价值世界对于人来说要想不为空 则必须有一价 值主体 这个价值主体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德性之知 牟宗三先生依康 德的思路 将其称之为自由无限心 或智的直觉 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说 物自 身具有价值意味 构成了 人可有智的直觉 这一命题的前提 而 人可有智的直 觉 对于物自身概念的证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牟先生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 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下证成 人这一有限的存在何以具有智的直觉 这一命题了 由 此不难看出 牟宗三先生实现了康德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接头 牟宗三 现象与物自身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 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与智的直觉的证成 牟宗三先生是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之一 关于新儒家之为新 颜炳罡教授曾 有精辟的论述 在思维方式上 当代新儒家之所以为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代售商品合同范本
- 湖北住房租赁合同范本
- 通州学位租赁合同范本
- 银行住房代款合同范本
- 销售矿山锚具合同范本
- 电脑购销英文合同范本
- 私人土地互换合同范本
- 购买按揭房子合同范本
- 租车电车租赁合同范本
- 船艇转让协议合同范本
- (青岛2024版)科学二年级上册2.6 春夏秋冬 课件(新教材)
- 彩虹 第一课时 课件
- DB63-T 1921-2021 交通运输专业空间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
- (完整版)铝合金门窗施工方案
- 宽带基础培训知识课件
- 2025年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毕业生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茶叶与咖啡混合饮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节点评审管理办法
- 来华留学生管理办法
- GJB2489A2023航空机载设备履历本及产品合格证编制要求
- 盘扣支模架工程监理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