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湛《列子注》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湛《列子注》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湛《列子注》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湛《列子注》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湛《列子注》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湛《列子注》哲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东晋玄学是玄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东晋玄学又因为处在新的时期而具有新的特点 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东晋玄学重要文本 列子注 中 列予注 是东晋人张湛所著 列子注 的核心思想是 贵虚论 虚 表现在 自然观中是 太虚 表现在本体论中是 至虚 表现在人生论中是 虚静自然 张 湛以 虚 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哲学系统 这一哲学系统融合了王弼 贵无 论和郭 象 独化论 的思想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本体论 它以 太虚 和 气 为基础的自 然观是对汉人元气说的发展 也不同于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元气说 它的人生论对虚静 自然以及名教的强调则是儒道兼综的必然体现 总之 列子注 为玄学在新时期 东晋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列子注 贵虚论太虚至虚 a b s t r a c t 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sm e t a p h y s i c ss e e san e w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b e c a u s e 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sm e t a p h y s i c si si nan e wt i m e s i th a ss o m en e w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h i c hi se m b o d i e di na ni m p o r t a n tt e x t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 l i e z l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l 1 e z lw a sw r i t t e nb yz h a n gz h a nw h ol i v e di nt h ee a s t e mj i n d y n a s t y t h ec o r et h e o r yo ft h eb o o ki s t h es u p e r i o r i t yo fe m p t i n e s s t h e e m p t i n e s s i n n a t u r a lp h i l o s o p h ym e a n s t h eg r e a tv o i d w h i c h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t h e o r yo fy u a n q ii nh a r t d y n a s t y a n dv i e w sd i f f e r e n t l y f r o mz h a n gz a i s p h i l o s o p h y 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e m p t i n e s s i no n t o l o g ym e t i s t h ea b s o l u t ee m p t i n e s s w h i c hh a si n t e g r a t e dw a n gb i 吐1 es u p e r i o r i t yo fn o n b e i n g a n dg u ox i a n g t h eu n i q u e n e s so fb e c o m i n g t h e e m p t i n e s s i nl i f eo u t l o o km e a n s t h ee m p t i n e s s t h eq u i e s c e n c ea n ds e l f s o n e s s w h i c h e m b o d i e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 t os u mu p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 l i e z lc o n t r i b u t e sal o tt ot h ed e v e l o p i n g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i nt h en e wt i m e s t h ee a s t e r nj i n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 l l e z i t h es u p e r i o r i t yo fe m p t i n e s st h eg r e a tv o i d t h ea b s o l u t ee m p t i n e s s 引言 一般说来 言玄学 必称魏 西晋 言玄学家 必称何晏 王弼 向秀 裴颁 郭象等 所谓魏晋玄学 经常是指魏和西晋的玄学 东晋玄学往往成了尾声而没有受 到重视o 但历史的事实是 东晋的清谈并未因西晋亡国而玄风消散 东晋之后之宋文 帝又在元嘉十三年时置玄学 官学 o 元嘉十五年时置玄 儒 文 史四学 佞佛 之风大行的粱代 依然有玄儒论辩之盛事 这说明 东晋南朝时 玄学依旧得到重视 玄风依然广煽 玄学并非如一些研究者所认为在郭象这座高峰之后就急剧堕坠而渐无 声息 现代的研究者们 逐渐重视起对唐初道教哲学重玄学的研究 重玄学的思想核心是 对 玄之又玄 的发挥 第一玄是对 有 无 的双遣 第二玄则是对遭的再遣 所以称之为 重玄学 而一般认为 重玄学的这种思维方法 很大程度上受到郭象 遣 之又遗 认识方法的影响 从玄学大家郭象到重玄学大家成玄英 间隔数百年 何乃 仅靠郭象 庄子注 即有成玄英之 庄子注疏 而不顾东晋玄学之承载 上面的简述是耍说明 魏晋玄学 并不只是魏玄学和西晋玄学 还是存在东晋玄学 的 东晋时期玄 儒 佛 道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是南朝佛教盛行和后来唐朝文化繁 荣的基础之一 透过东晋玄学 可以了解玄学本身的发展 也可以了解玄学受到佛教 道教的影响如何 在现实层面上 东晋玄学又表现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 对东晋玄学的研究是有其意义的 但东晋人清谈虽兴盛 著作却不多 传世 著作最有影响者 只有张湛 列子注 本论文即拟尽量透彻分析 列子注 以窥东晋 玄学之一斑 张湛著 列予注 在原文本文意散乱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一贯的有系统的思想 张湛思想的本质是 贵虚论 虚 指 三虚 太虚 至虚 虚 太虚 是 这一点 在冯友兰先生的两卷本 中国哲学史 中表现地尤为突出 冯先生在本书中根本就没有提到东晋玄学 o 宋书 何尚之传 元嘉 十三年 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 上不许 乃以尚之为尹 屯 宅南郭外 置玄学 聚生徒 o 柬书 隐逸 雷次宗传 时圈子学未立 上留心岂术 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 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 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凡四学并建 o 南史 卷七十一 儒林传 戚衮 简文在东宫 召在讲论 又尝置宴集之儒之士 先命道学互相质难 次令 中庶子徐搞驰蛸 义 闻以剧谈 捕辞珊纵横 雉以答抗 诸懦睫气 时衮说朝骋义 与搐往复 衮精采自符 御 符蜘流 筒闻椿加赞赏 返条记载 就是粱胡简文帝萧纲亲自主持的一场玄儒论辩 张湛自然观的核心范畴之一 另一范畴是 气 张湛自然观内容讲 太虚 为纯粹的 时空框架 宇宙无始以来气一物一气往返变化 这种自然观的本质 正是汉人元气说 而太虚非宇宙本源 又不同于汉人元气说 至虚 是张湛本体论范畴 其本体论是王 弼贵无论和郭象独化论的融合 至虚 即是 无 是宇宙之本体 而另一方面宇宙 万物自生独化 这种贵无和独化的融合 是东晋玄学的特性 虚 是张湛人生论的核 心 其人生观以 虚静 自然 为圣境 而人生境界之 虚 也是本体之 至虚 在人生论中的必然体现 张湛的思想体系 并非仅仅是对西晋玄学的完全沿袭 并非 仅仅是照着讲 而是新时期下的接着讲 其 太虚 和 至虚 的区别 使自老予以 来自然观 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构成论 和本体论之间的模糊得到一定程度的疏解 其 对贵无和独化的双举 则熏新恢复了 道 的核心地位 其对人生论的着重地详细地 阐发 则力图为东晋士人构建 个务实的精神世界 也丰富了玄学理论的人生维度 在张湛以后 玄学再无重大刨新 社会上新的思潮只能让位于佛教了 第一章东晋时期的玄学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固然有其内在逻辑及逻辑的发展 但在古代中困 由于学术思想 与社会现实强烈相关 所以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必然在时代哲学思想及其发展上有所 映现 正因为如此 虽然东晋玄学整体上属于玄学的范围 但其内容由于时代环境的 变化与西晋玄学有所不同 更直接地讲 东晋玄学要受到西晋覆亡之后士人们的政治 反思与态度 士风以及学风的影响 东晋玄学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西晋玄学辨 名析理的方法以讨论形上之道的玄远之学 而且也自觉地承载了力图为东晋构建一种 合乎社会需求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探索东晋玄学的渊源 基础和 任务 有助于获得对东晋玄学恰当的认识和评价 第一节东晋玄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就思想史而言 西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时期 在这期间 玄学大家郭象出现 标志玄学理论更加成熟 西晋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在魏晋社会风气变化中所处的微妙 地位 三国时期 无论是正始名士还是竹林名士 他们所代表的士人风气是自然主义 和个人主体性苏醒基础上的放达之风 而到了西晋 由于司马氏是以不忠不义的手段 夺得政权 造成政失准的 士无特操 士风也由放达逐渐走向放荡无制 这时的名士 被称为元康名士 他们的代表是胡毋辅之 胡毋谦之 谢鲲 阮放 毕卓 羊曼 桓 彝 阮孚 王尼 王澄 庾凯 光逸等 这些人或狂饮烂醉 或调人妇女 或对弄婢 妾 或散发裸裎 无所不用其极 世说新语 德行 中刘注引王隐 晋书 魏末阮 籍嗜酒荒放 露头散发 裸坦箕踞 其后贵游子弟阮瞻 王澄 谢鲲 胡毋辅之之徒 皆祖述于籍 谓得大道之本 故去巾渍 脱衣服 露丑恶 同禽兽 甚者名之为通 次者名之为达也 戴逵亦言 若元康之人 可谓好遁迹而不求其本 故有捐本徇末 之弊 舍实逐声之行 是犹美西施而学其颦眉 慕有道而折其巾角 然竹林之为 放 有疾而为颦者也 元康之为放 无德而折巾者也 从正始 竹林到西晋元康 晋书 藏瞳忙 放达非道呤 追求精神自由已经堕落到纵欲之禽兽行了 而西晋也在这颓废纵荡之中覆亡了 西晋亡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非常凄惨和屈辱的一幕 晋怀帝和晋悯帝二主相继被匈 奴俘杀 中原沦陷 中原人民惨遭蹂躏 这些剧烈的政治变动 必然引起士人们的反 思 太尉王衍身为大名士 又屡居要职 然最终被羌人首领石勒 后赵开国皇帝 俘 虏并活埋 临死前悔叹 呜呼 吾曹虽不如古人 向若不祖尚浮虚 戮力以匡天下 犹可不至今日 并州刺史刘琨亦有类似的总结o 而当时的镇东行参军事陈颓的认识 甚是确切 中华所以倾弊 四海所以土崩者 正以取材失所 先白望而后实事 浮竞 驱驰 互相贡荐 言重者先显 言轻者后叙 遂相波扇 乃至凌迟 加有庄老之俗倾 惑朝廷 养望者为弘雅 政事者为俗人 王职不恤 法物坠丧 陈颓的总结有二层 第一是清谈之风引起的 取材失所 第二是玄虚之风导致的不务实事 陈颗在检讨西 晋的灭亡中把原因归结到政治效能和士人的态度上 而最终的原因还是浮虚之风 值 得注意的是 陈稂这些话是对东晋开国丞相王导说的 而王导个人 面对众人新事垂 泣之态 亦有壮语 当共戮力王室 克复神州 何至作楚囚相对 回这在很大程度 上说明 从名士到东晋执政者都对西晋尚虚之风的后果有痛切的认识 而他们面对东 晋初建百废待举又有建功立业之心 这种态度 必将影响到东晋士风的转变 并进而 影响到东晋玄学 影响东晋玄学的文化因素还有南北学风的差异和融合 玄学作为一场思想革命 就 思想本身而言可以追溯到汉魏之际依附于荆州牧刘表的荆州学派 荆州学派以宋忠 一 作衷 字仲子 綦毋闽 司马徽 王粲等为代表 他们体现的是 删划浮辞 殳除烦 重 o 的清通简易之学 并l l k l l 学派后又因政治变动北附曹魏 在那里直接哺育了讨论形 上之道的玄学 成就了魏国时期正始玄学的繁荣 但玄学在产生之初本身只是一种名 士风尚 流行于上层社会之中 西晋乱亡 永嘉南渡 玄学玄风也随士人们落户于江 南 江北大体上又重新归于旧汉学术学风 玄学随士人南下 必然与当地的学风有差 异有融合 事实上当地的学术在玄学到来之前也基本上是旧汉经学 体现在士人精神 上是仁礼之风 这样一来 玄学和当地的旧汉家学融合的结果就是玄礼双修 儒道兼 4 晋书 王衍传 刘琨在 答卢谌书 中写到 昔在少壮 末尝俭括 远幂老庄之齐物 近嘉阮生之放旷 怪厚薄何从而生 乐何由而至 自倾辅张 困于逆乱 国破家亡 亲友凋残 负杖行吟 则百忧俱至 块然独坐 则哀 贲两集 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 嗣宗之为妄作也 文选 第二十五卷 4 晋书 陈馥怙 世说新语 言语 4 全三圉文 卷五l 一六 土l l 镇南碑 综 而这种融合又势必影响到东晋玄学的特性 转变和融合的过程都是艰难的 就士风而言 因为元康名士大部分身跨两晋 他们 所附的放纵之风积重难返 南渡之后在东晋前期亦有所表现 但这仅限于东晋前期 并且此时士人们已开始了不断地反思 士风的艰难转变已经开始 至东晋中期 放纵 之风已大大收敛微乎其微了 就学风而言 这种玄礼双修的倾向直到南朝才逐渐稳定 下来 但这种方向在东晋已经确定了下来 并且反映在东晋士人们的行为和风格中 事实上 东晋名士应阻东晋政权安定后在江左成长起来的一代为代表 他们有殷浩 孙盛 谢安 王羲之 刘恢 王漾 王坦之 桓温 谢尚 阮裕 许询等 这些名士 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风格 才是东晋士风的主流代表 才是东晋玄学的真精神所 在 o 这些名士所显现的士风 与西晋士人尤其是元康名士相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东 晋的士风 是对宁静闲逸心态的向往 对潇洒从容风度的追求 对山水审美雅趣的转 向 名士们虽依然祟尚老庄 赞赏玄远 但已经从物质生活任诞中收敛到精神生话的 安雅之中 这一方面因缘于前述的士人们在西晋亡国之后对虚诞的痛切反思 另一方 面则跟东晋的偏安心态 秀美的山水 佛道的盛行强烈相关 东晋当权者基于政局不 以收复江北为己任 o 偶有因政治斗争意欲北伐者又不受众多士人们赞同 全国上下不 可避免走向一种偏安的局面 这种心态下 士风不可能发展成为建安时期的慷慨悲歌 豪情壮志 而极易走向对生活本身的享受 江东明秀的山水又让士入们发现了一片人 间天堂 在山水审美中培养的雅趣从而代替了物质生活的享乐 而佛道的盛行进一步 开辟了精神生活的空间 同时也为士人们的生活行为增加了一些宗教伦理的教条 这 无形当中又避免了放诞之风的产生 王羲之是当时名士的代表 他一方面走入仕途 但忠于职守 身体力行 具有标准的儒家经世态度 另一方面又笃信道教 道家 在 世俗生活中又沉浸于自然山水 体现出飘逸潇洒的名士风度 他具有东晋士人典型的 儒玄兼综 的士人品格 o 这种士人品格是东晋玄学的现实文化土壤 并微妙地影响 关于学风的内容论述参见t 中国学术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上 第1 8 3 5 页 王志平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以及唐长孺先生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稿 中的 南北朝学风的差异 一章 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版 王晓毅先生把张湛及其以前的东晋士人大致分为三代 第一代为身跨两晋的士人 第二代为永和名士 第三代为 永和名士的子弟们 张湛及其父亲分属第三代和第二代 本论文认为这种划分很科学 正是第二代尤其是第三代名 士代袭了东晋的士风 王晓毅先生的观点请参见论文 张湛家世生平与所著 列子注 考 东岳论丛 2 0 0 4 年第 六期 3 王导的政治目标主要是使东晋皇室稳定于江南 具体则是用 宽恕 简易 之政 七说新语 政事 刘注引徐 广 历纪 中说到 导阿衡三世 经纶夷险 政务宽怨 事从简易 故重遗爱之誉也 平衡南北方士族之间的 矛盾 他并没有以收复江北为意 4 关于王羲之的人生品格特点请参见 王箍之评传 第二章 政治思想 第四章 美学思想 郭廉夫语 南京大 学m 版社1 9 9 6 年版 s 着东晋玄学的内容 第二节东晋玄学的具体变化 世说新语 文学 中有这样一条记录 王丞相过江左 止道声无哀乐 养生 言 尽意三理而已 然宛转关生 无所不入 学术界把这三理叫做玄学三理 通过对玄学 三理的分析 可以发现东晋玄学出现的微妙变化 王导身为名士 清谈领袖 但更为丞相 他处心积虑扶建东晋王室 想方设法稳定 东晋政局 他的一些看似荒唐的行为事实上都渗透了很大的用 d 所以他提倡的玄学 三理必非心血来潮之想法 也非普通的清谈主题 如果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王导的用 心良苦之处 史料没有王导的关于玄学三理的详细记录 但这三理实际上在魏和西晋时已经开始 了讨论 因而可以通过分析那时的具体论文以发现其中的奥妙 竹林名士嵇康有关于 养生思想的著名论文 养生论 答难养生论 两篇 在这两篇文章中嵇康阐发了他 系统的养生思想 他的养生思想总的原则是 诚知性命之理 因辅养以通也 o 而性 命之理就是形与神的相互依存 养生即是养形与养神 具体措施则是 修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 爱憎不栖于情 忧喜不留于意 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有呼吸吐纳 服 食养身 使形神相系 表里俱济也 嵇康在谈到 智用 性动 和养生的关系时 又讲 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 欲以逐物害性 故智用则收之以恬 性动则纠之以和 使智止于恬 性足以和 然后神以默醇 体以和成 去累除害 与彼更生 可以看 出嵇康养神的核心是 体气和平 实际上是老庄精神的现实生活化 养身则包括很多 方面 除了呼吸吐纳 服食等技术技巧性的方法以外 还要勿放纵 啬精保气等等 极有意义的就是这一养生思想反对纵欲 饮食不节 以生百病 好色不倦 以至乏绝 风寒所灾 百毒所伤 中道天于众难 世皆知笑悼 谓之不善持生也 而世未之 悟 以顺欲为得生 虽有厚生之情 而不识生生之理 故动之死地也 联系到西晋 后期元康放达派纵酒 露丑恶 调人妇女等种种丑行 王导继嵇康之后提倡养生的意 世说新语 政事 中说 承相来年 略不复省事 正封策诺之 自叹日 人言我愦馈 后人当复思此愦愤 磋康 养生论 w 同上 糕康 菩难养生论 械康 养生论 1 椭糜 售难养生论 图是很清楚的 其实 声无哀乐 言尽意 两个命题也都渗透了纠正西晋末放纵浮虚之风的目 的 西晋人欧阳建著有 言不尽意论 他认为 名 和 言 皆因 物 和 理 而 立 而 物 理 是客观方面 名 言 是主观方面 它们构成一种 形影 式的反映关系 但二者这种 形影 关系一旦确定 则一定的 名 言 必然能够 表达一定的 物 理 二者是 不二 的 因此能够 言无不尽 即言能尽意 如若不然 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成问题了 事实上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分析 言尽意论 和言不尽意论并不是完全针锋相对的 因为言不尽意论并不是说 所有的任何命题都 是言不尽意 言尽意对于言不尽意的批判的着重之点 也不在此 言尽意论所反对 的 是王弼何晏所说的 无名之域 有了这个 无名之域 大家就可以为自己的 浮虚远事作论证 为自己的荒诞不经找基石 王导利用言尽意论也正是要反对 无名 之域 要把士风从玄虚拉回现实 嵇康 声无哀乐 的主体思想是 声无哀乐 哀乐在心 即音乐 声音本是自 然音 不可把听者主观的情感说成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声无哀乐 思想的重要 性在于嵇康的引申 他立于此思想论述先王制乐以移风易俗时认为 乐之为体 以心 为主 故无声之乐 民之父母 至八音会谐 人之所悦 亦总谓之乐 然风俗移易 不在此也 固这一段话是说 制礼作乐固然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但其内在的实质 并非音乐的直接功能 移风易俗是要靠 心 的变化来完成的 音乐只是一个中介 其本在于 心 而嵇康理想的心就是 和心足于内 和气见于外 嵇康把音乐和 移风易俗之间的联系和实质揭示她十分明白 而其对 心 以及以 心 为基础的人 格建设的注重 和他的养生思想是一贯的 一个健全的人 一个健全的社会 必具其精神生活 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或社会是无 法想象的 也极易使人的自然性流荡无制 元康放达派在一定程度上就证明了这一点 南渡以来 江左的清谈玄风更加炽盛 亦足见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而王导自己就 是清谈领袖 出于政治的考虑提倡玄学三理 可谓无形当中有引导士风的作用 玄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册 第5 0 6 甄 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2 同上 o 嵇康 声无哀乐论 o 同上 o 嵇雁 声无哀乐沦 东晋自墟膝至永和 前后二十条年 3 3 5 3 5 6 研究耆盾翼明先生称之为 麓普清谈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这段 i j 汝高潮姗模之选人数之多超过rl f 始 j 无康 三理的背后 是以平和淳美的心体为追求 平淡节制的生活为基础的一种生活方式 它虽然仍有老庄之风 但绝不走向无制放纵 而这就是王导的用心之处 是王导的言 谈意图 透过清谈复盛和王导的引导这些现象 可以发现东晋社会呼唤一种玄学理论 作为自己的意识形态 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王导是个政治家 理论水平有限 只能有选择地利用旧有的玄学主题来试图完成这一时代任务 但是 玄学三理已经为 后来的理论构建者提供了现实的启示 即社会对一种极具养生意味的 平和 的人生 观的需要 东晋时期真正在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士人们除了张湛之外还有韩康伯 孙盛 王坦之 戴逵等 他们的著作有韩康伯的 易 系辞注 易 说卦注 易 序卦注 易 杂 卦注 孙盛的 贤圣同轨老聃非大贤论 老子疑问反讯 王坦之的 公谦论 达 庄论 戴遗的 放达非道论 等著作或论文 但这些作品除了韩康伯的 周易注 还 有可鉴之处外 其余理论水平不算高 论点也无创新之处 作为玄学研究文本价值不 大 但透过这些作品可以窥见东晋玄学的一些倾向 韩康伯注 易 系辞 易 说卦 易 序卦 易 杂卦 本为完成王弼未竟之 业 而其理论的渊源 也与张湛相仿 亦是直接吸收了王弼贵无论和郭象独化论 并 把二者融合到了一起 简言之 韩康伯的思想可以分为道论和体道论 言道则以 道 无 神 三范畴为核心 道即万物之宗主和本体 夫物之所以通 事之所以理 莫不由乎道也 o 可见道为保障万事万物顺通成功的总原则 道亦是无 道者何 无 之称也 无不通也 无不由也 况之日道 o 王弼贵无论有以 无 代道的倾向 韩 康伯吸收了这种思想 但同时亦赞同郭象的独化论 认为道只是本体 而绝非宇宙本 源 亦非天帝 万物生化实乃自然而生 自然而化 故他说 原夫两仪之运 万物之 动 岂有使之然哉 莫不独化于大虚 焱尔而自造矣 造之非我 理自玄应 化之无 主 数自冥运 故不知所以然 而况之神 o 总而言之 万物自生独化正是万物以道 为本的必然表现 韩康伯这种融合贵无与独化的思维路数与张湛完全相同 在本体论中韩康伯对 神 大加发挥 神有二义 一 道的无穷妙用 这是指客 观情形 二 对道的无穷妙用的体察j 此是指主体方面的认识 韩康伯着重发挥了第 一义 以为无则无矣 则不可知 必薹于有而显无之功用 有之无穷奇妙生化 即是 1 补廪 臼 周易 系辞蛙 r 4 4 b 康悄 周易 系辟注 神 亦即是道之所显 可见 神是对万物生化奇妙的一种形容 而正是透过这种形容 可得知道的妙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 韩康伯道论中基本范畴实为 道 和 无 而 神 是对 道 之妙用的描述 就道论而言 万物以无为本而自然生化 天地易简 万事 万物各载其形各成其功 圣人应体道以为用 无为而遍通天下之物 使各遂其生 各 顺其为 这就是无为而成大业 也就是体道论 韩康伯之体道论实建立于道论之上 这种思维倾向也是沿袭了道家和玄学的一种定式 总而言之 韩康伯的思想体系不显 得庞大 但很清晰 其道论不涉及生成论 只论本体 而本体论又融合了贵无论和独 化论 基于本体论又建立了圣人品格的体道论 言约而要 孙盛是东晋清谈名家 与名士殷浩相颉颃 他的作品留存的不多 有哲学意味的只 有两篇 贤圣同轨老聃非大贤论 老予疑问反讯 在这两篇论文里孙盛阐述了他 认为的圣人圆通境界 他说 余以为尚无既失之矣 崇有亦未为得也 道之为物 惟 恍与惚 因应无方 惟变所适 值澄淳之时则司契垂拱 遇万动之化则形体勃兴 o 孙 盛认为有无只是一偏 执于无或偏于有都不是圆通的体道者 圣人应该乘时而化 惟 变所适 根据时机条件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反应 而不应该以虚静终时或勃兴一贯 孙 盛不以为老子为大贤 就是因为他认为老子偏于无而不知有 更勿论有无圆通了 这 种说法其实正始时期的王弼就已经提出来了 王弼说 圣人体无 无又不可以训 故 不说也 老于是有者也 故恒言无所不足 o 王弼认为老子不是真正的体无者 老子 一偏之无只是 有者 王弼似乎以体无为胜 表面说法与孙盛不同 但实质上王弼之 体无是着眼于有的 即崇本举末有无圆融 本质上和孙盛的主张是一致的 孙盛和王 弼都批评老子偏执于一端而不务于实事 而孙盛在东晋又老调重弹 提出有无圆通 是对玄虚之风的一种批判 一种否定 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要求入世的倾向 至于王坦之 戴逵等名士的作品 如果用辨名析理的方法来讨论 有无关系 自 然名教关系 主题的思潮来定义玄学 那么此类作品已非玄学 只能看作了解时人生 活态度的文本而已 总而言之 我们可以发现 在东晋由于西晋中后期玄远之风走向浮虚无用 成为国 家衰乱覆亡的助因 士人南渡后 出现上下一致的反思 而执政者王导力倡玄学三理 导浮虚于实事 挚无形于养生 再加上东晋佛道更进一步盛行 其生命关注之内容强 烈影响东晋名士 更影响当时玄学代表作 列子注 是以各种文化因素包括士风等炙 广 弘l 州集 卷五之 贤圣州轨老啪非人贤论 疆忐 钟会传 裴松之t 引何渤 干弼传 为 列子注 的现实基础 张湛于 y i j 子注 中不但阐述了自然观 本体论 而且极 为关注人生论的构建 就玄学而言 道论经 无 有 嗣i 自然 独化 等多角度 阐发已无余地 而张湛进一步构建出系统的人生论 一办 是对玄学的贡献 另一方 面也完成了玄学的任务 使玄学各领域得到充分的阐发 如果社会思潮再发展 就只 能让位于佛教的新观念新思想了 第三节张湛 列子 列子注 一 张湛 张湛 宇处度 东晋人 生卒年月不详 其主要生活年代在晋孝武帝 公元3 7 3 3 9 6 年 前后 正史无明显的事迹记载 杨伯峻先生在其著 列子集释 的附录一 张湛 事迹辑略 中对张湛的事迹和文迹有很全面的收集和介绍 张湛的事迹有以下几点值 得注意 湛祖嶷 正员郎 父旷 镇军司马 湛仕至中书郎 世说新语 任诞篇 注引 张氏谱 张湛好於斋前种松柏 时袁山松出游 每好令左右作挽歌 时人谓张 屋下陈尸 袁 道 上行殡 世说新语 任诞篇 初 宁尝患目痛 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 湛因嘲之日 得此方云 用损读书一 减思 虑二 专内视三 减外观四 旦晚起五 夜旱眠六 凡六物 熬以神火 下一气 蕴於胸中 七日 然后纳诸方寸 修之一时 近能数其目睫 远视尺捶之余 长服不已 洞见墙壁之外 非但明目 乃亦延年 晋书 范宁传 高平张佑 以吏材见知 佑祖湛 晋孝武帝时以才学为中书侍郎 光禄勋 宋书 良吏 传 于此可见张湛不但身为世家子弟 自己也是朝廷官员 并且以 才学 闻名 张 湛异于常人于堂前种松柏 说明他行事风格有些许任达之风 而更重要的是张湛懂医 懂养生 并且看他给范宁建议的 药方 他还受到了道教养生术的影响 张湛既以才 学闻名 著述本为不少 但保存至厶约只有 列予注 乒外的著述则全部散佚 二杨伯峻在其 列子集释 中收集资料言 黄 垂t 二 晋书艺文志云 柳学 二四 叉三十七 文选注 二卜一 叉五卜二 御览 二十九 又三十一 又八芒三一九 又八百四十一 又 三三均引存 伯峻案 汤用彤 k 几三一一九六皿 读道藏札记 云 养生廷三是享 谓 余因止观微瑕 夏披览 养生耍集 其集乃钱彦 擐湛 道林之徒 挂平 黄山之辈 f 是好事 寻 志在宝育 云云 可互王主壁集 或为张湛录当时诸家之说 1 1 l j 量 又j 养生延命录巷j 二舔几 何张湛t 毛三亳l 芊 又说到 传再 文选 辨命论 李善往 f 腰子 二 张湛与 列子 张湛与 列子 的关系让人感到很是迷惑 因为 列子 虽然见录于 汉书 艺 文志 但其后湮没无闻 至永嘉南渡后经张湛之手忽然和其 列子注 并出现 于 是后人疑今本 列子 为伪书者 相当一部分认为张湛就是最大的作伪嫌疑者 事实 上 细致考察之下 基本上可以排除张湛作伪的可能 主要原因有二 一 张湛有不 理解 列子 字句或校订原文的地方 比如在 列子 仲尼篇 孤犊未尝有母 句下 注到 未详此义 又如 黄帝篇 原文 而帝登假 张湛注为 假 当为 遐 如果 列子 是张湛伪作 回是不会连自己也不懂原文并故意造一些错字的 二 张 湛的思想与 列子 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这一点 在对待 放达肆任 的人生态度 上及其明显 列子 有 杨朱篇 一味抨击礼法宣传放诞纵欲 而张湛在养生思想 老庄思想和列子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虚静自然的人生观 这是完全不同于一味放 纵的 比如他在注 列子 杨朱篇 中 子产相郑 那一段故事 对故事主人公疯狂纵 欲大肆嘲笑仁义之士的行为甚为不然 说 此一篇辞义太迳挺抑抗 不似君子之 音气 然其旨欲去自拘束者之累 故有过逸之言者耳 可以看出张湛根本就不赞同 原文的肆情 他只是注重肆情所包含的自由精神 张湛的人生论思想主体还是 自然 清虚 而并不认同于 列子 中一味放达的思想 基于以上两条理由 可以判定张 湛没有作伪的嫌疑 但即使 列予 不是张湛所作 根据一些研究者的观点 列子 可能是晋朝时人的作品 这样一来 仅仅把 列予注 作为玄学研究文本是不舍理的 因为这种情况下 列子 也是玄学背景下产生的作品 也是值得研究并给予评价的 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 列予 的真伪及其意义 三 列子 的真伪问题 对 列子 的真伪问题进行考察 首先要清楚真伪的意义 先秦子书有两种情况 需要注意 第一 称 某子 者 并非就只是某子的作品 而通常是某子学派的作品 其中有某子的观点 也有某子后学的发展 第二 文本在流传转抄过程中多有散轶增 补 不可避免已失原样 从这个角度讲 可以说无书不 伪 只是 伪 的程度如何 基于此 来看 列子 真伪 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 有没有列子其人 其学派 张湛注 文廷式 补晋书艺文志 因l 胃张湛有 庄子注 又自疑之 汤用彤 读 道藏 札记 谓 养性延命录 引 庄子 达生篇 皆有张湛之注 可知张湛曾注 庄子 又据商务印书馆影宋六臣注 文选 卷一 十三 仆一 三十六 州十 五 一 五 三俱曾引t t 子 及张湛注 文廷式困谓张湛有 文子洼 关于张湛控订原文的地方 n r 以参见严灵峰三生在其 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 之 张湛州原文文字之拨订 一 节 其中收集很全面 有没有早期的原本 列子 第二 如果有 那么原本 列子 是完全散亡了 而到张 湛手里才突然出现 所以确实为伪书呢 还是残缺不全而后人不断依傍此残本而附益 此以成书呢 关于列子其人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有两处 战国策 韩策 中记载 史疾为韩使楚 楚王问日 客何方所循 日 治列子国寇之言 日 何贵 日 贵正 王日 楚国多盗 正可以圉盗乎 日 可 有鹊止于屋上者 日 请问楚人 谓此鸟何 日 鹊 日 谓之乌 可乎 日 不可 今王之国有柱国 令尹 司马 典令 其任官置吏 必日廉洁胜任 今盗贼公行 而弗能禁 此乌不为乌 鹊不为鹊也 另外的记载是 吕氏春秋 不二 老聃贵柔 孔子贵仁 关尹贵清 子列子贵虚 陈骈贵齐 阳生贵己 孙膑贵势 王廖贵先 儿良贵后 吕氏春秋 一书的史 料价值通常是研究的基点 是值得信赖的 钱穆在其 先秦诸子系年 中由 列子贵正 而认为列予是 盖亦承儒家正名之 绪 一变而开道法刑名之端者 又由 列子贵虚 认为列子的主张是 盖其道因名贵 实 无为而治 如史疾所言即是也 可以得出列子确有其人 并且是作为道家向法家 发展的前期人物而出现的 他的主张一方面是体道之 虚 另一方面是 正 名 循 名责实 而治世 既然确有列子其人 那么先秦有无 列子 其书昵 一般来说 根据 汉书 艺文 志 记录有 列子 八篇之目 可以说古本 列子 是存在的 并且怀疑今本是伪书 者 也都认为古本是存在的 只是亡佚了 这样 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张湛的注解所 依托的 列子 是否伪书 围绕这个问题 学界有各种观点 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严灵峰 今本 列子 不是伪书 但古本 列子 多经散佚增补 刘向所见本 己非原本 张湛所注本又非刘向所见本 但它们都有一贯的原本基础 2 梁启超 主张今本 列子 全伪 真实情况是 列子 乃东晋张湛 即 列 子注 的作者 采集道家之言 凑合而成 真 列子 八篇 汉书 艺文志 尚存其 目 后佚 o 3 马叙伦 魏晋以来 哥事之徒 聚敛 管子 晏子 论语 山海经 墨予 庄子 尸佼 蓦非 吕氏春秋 韩诗外传 淮南 说苑 新 参见严灵峰先生所箸 列子 辩诬 三 0 思想 籀一奄 列子 成书年代及其流传 参见杨们峻 引子 集释 之附最三 苎伪文字辑屿 2 一 序 新语 之言 附益晚说 成此八篇 假为向 序 以见重 4 严北溟 陈战国 牟钟鉴则一致认为此书伪成于西晋 事实上 不管是主张 列子 不伪的严灵峰 还是第四类确信 列子 成书于西 晋的学者们 都承认今本 列子 都即有真 列子 的残篇 也有汉人和魏晋时人的 文笔 这样看来 大家各执一端都可成理 二者的分歧关键之处在于魏晋时人是以真 列子 残篇而增益成书 还是魏晋时人依据自己之思想而用真 列子 残篇而又旁 采诸家以成书 二者的实质和意义完全不同 如果是前者 则今本 列子 基本上还 是体现了古本 列子 的哲学思想 此书就不能作为反映魏晋思想的文本 如果是后 者 则体现的是魏晋造书者的哲学思想 它虽采集诸家 但因为有其统一的思想 是 能够作为玄学文本的 而我个人认为 根据思想内容来判断 列子 大量渗透了西晋 放达思想 是可以看作西晋玄学文本的o 四 列子 的哲学思想 列予 中存在列子学派的主张和后人增补的非列子学派的各种主张 而列子学派 在当时的社会 春秋晚期和战国 即使有一定影响 但流传下来的记载和形之于书籍 的资料甚少 比如有关列子本人思想的历史记载只有 贵虚 和 贵正 所以在研究 列子 中 在原本多经散轶变乱增益的情况下 准确把握列子学派思想是很难的 当然 在 列子 中梳理出列子学派的思想并不是本论文的目的 所以这个难题并不 足以为难 更应该注意的是 在张湛的眼中 列予 基本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文本 有其整合一致的思想 所以为了研究 列子注 在这里也以张湛的眼光回眸 把 列 子 看作一个统一的文本 整合起来进行思想建构 这种研究的努力 目的并不是把 列子学派的思想构建起来 而只是考察张湛哲学思想阐述所依据的文本基础 但因为 列子 在文字的表现上确非一人一时一派之观点 所以即使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 依然可以看到各种思想之间的矛盾 一 列予 的宇宙观 列子 的宇宙观比较复杂 天瑞篇 第一节从概念上分宇宙为 生者化者 不 生者不化者 两个层次 并且 不生者不化者 自身不生不化 却能生生化化 生者 同上 严北溟先生之说参见 到子 译往 第4j 严北溟 严捷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6 年版 际战国先生之说参见 魏晋玄学史 第 c 4 0 1 贞 窜钟器先生之说参见 中国哲学发展史 蜒晋南北朝卷 之 列子 与 列子缝 章 托 中暇哲学史南北朝之玄学 上 中 三复兰先生也院 列子 一书 为魏曾时代人之作曲 j l 中有弛摊 的唯物论 机械论 及快乐主义 化者 生者化者 一方面依据 不生不化者 另一方面又是 自生自化 自形自色 自智自力 自消自息 那么 由此可以得出明白的结论时 生者化者与不生者不化者 的关系是由之宗之的关系 而并不是从不生者不化者生出化出的关系 这明显不是宇 宙生成论的思想 讲的不是宇宙如何形成 生成以及由什么构成的问题 而是这个世 界生化的形式是如何的 但这种思想是否达到体用不二的本体论层次 这里的证据不 充分 需要进一步分析 这一节引用了 老子 的 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 若存 用之不勤 这句话 透出 列子 在宇宙观上的水平 冯友兰先生在 中国哲 学史新编 第十一章中对 老子 的宇宙观进行了分析 认为其有 两个重要范畴 有 无 和相关的三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是 带有原始宗教性的说法 就是 老子 在这种层次中 用女性生殖器的形象化比喻来说明 有 生于 无 无 在这时还 没有抽象出来 只是被理解为一个 中空 无物的东西 谷神 玄牝 它能生出万物 很明显 老子 在用这种说法时 基本上是宇宙生成 构成 论的意味 需要注意的 是 列子 既然引用了 老子 的这句话 那么就会造成也继承了 老子 这种宇宙 生成论的事实 即不生者不化者象 谷神 玄牝 那样是实存的 是中空的 这样一 来 不生者不化者和生者化者的关系就不能说完全达到了体用一如的本体论层次 如 果要达到这个层次 列子 就需要把不生者不化者抽象为 无 而不是一个实有的 和 用 分离的 谷神 这就需要另外的说明 但 列子 全书中再无提及 所以总 地看来 列子 关于宇宙本体的思想很难说已达到了体用不二本体论的层次 即明白 提出了 有 无 并且 有 以 无 为本 无 y 不在 有 外 但 列子 确 实存在关于本体的思想 而这些思想与宇宙生成论相比又确实是有所不同的o 天瑞篇 第二节则介绍了宇宙生成 构成 论 这一节和 易纬 乾凿度 同文 一整段就是说明天地万物如何产生的 它以 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 为宇宙从 无 到 有 的四个阶段 太易 就是生成意义上的 无 太初 太始 太素 则对应 于 气 形 质 由之而化生出天地万物 如果再结合第四节 万物皆出于机 皆 入于机 则可以说 这里的宇宙生成 构成 论有两大范畴 一是 太易 可称为 可以发现 列于 关于本体思想的特点 1 不生不化者 还没有抽象到 无 的水平 2 生肴化者 小但 由 宗 不生不化者 而且自身是 自兰自化 的 由第一点可以看出 列子 的本体思想足不彻底的 模糊的 水平是低于王捌的 由第二点可以看出 列于 的作萏是处于 贵无 向 自生独化 发展序列中的 所以两者 的思傅郡有 牟钟鉴先生正凶此判断 勋亍 是 贵砝 向 自生独化 转化的中间一环 这很有道理 但是 列 了 的哲学思维水平足怄于同时1 j 玄学k 象的 它的奉f 思想是不清晰的 而这有待于张湛的址 步发胜 帆 即几 细微的物质 旨气 依严二 溟所著 刈子译往 上海古籍出版社 9 8 6 年版 14 无 不是指本体之 无 而是气生成之前的阶段 一是 气 太易变为后三个 阶段后 还存在不存在 语焉不详 但气则是存在的基本物质 万物由其变化而成 离散后又复归於气 所以说 万物皆出于机 几 皆入於机 几 可以看出在 列子 天瑞篇 中已经有了两种宇宙观 一个是宇宙生成 构成 论的 一个是关于本体思想的 严格地讲 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问题 本体思想不涉 及宇宙是如何生成的 由什么组成的 它只是用哲学思维把宇宙分成两个层次 一个 是 不生不化者 一个是 生者化者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而不是 生成的关系 宇宙构成论正好是讲宇宙如何生成的是由什么组成的 它基本上是科学 的思维和领域 因为二者是不同层次的问题 所以并不构成矛盾冲突 又由于万物本 体是无关于时间空间的 所以它实可以涵摄宇宙生成 构成 论 因为在宇宙形成的 各个阶段都可以谈本体 在 列子 中涉及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 但并没有讨论这 二者的关系 只是并排放着 这样一来 只能定性为 列子 的宇宙观是宇宙生成 构 成 论和本体思想的混合 二者之间如何相处并没有说明 可以说是一种二元的思想 在本论文的第二章可以发现 张湛继承并发展了这两种思想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 体系 二 列子 的人生观 列子 的人生观包括其生死观 它的形上基础是宇宙观中形气转变不息的思想 天地万物都是一气之聚散变化 从无到有 是自然之道 从有到无 也是自然之道 任其自然则无所措心於其间 又由于天地自然生化 无有造物主控制 亦非人力所能 为 所以 列子 有命定论的思想 基于此宇宙观而有两种人生态度 一种是 静虚 另一种则走向 逸乐 主义 静虚 表现为对于身外之事的态度是任天地万物自然化生而无所容心 对于身内之 事则是在齐同是非利害的基础上达到一种混沌状态 心凝形释 骨肉都融 不觉形之 所倚 足之所履 随风东西 犹木叶千壳 竟不知风乘我耶 我乘风耶 这是 心 静神虚 的极端化 消解了是非同异而走向纯粹的混沌无知 列予 中的 逸乐 思想表现在 杨朱篇 中 它同样以 任自然 作为自己 的理论基础 但是不同于上述的最终走向卷静的心灵自由 而是在命定的前提下 利 用一切机会尽量享乐 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 知死之暂往 故从心而动 不违自然所 7 列于 黄帝篇 好 当身之娱非所去也 故不为名所劝 从性而游 不逆万物所好 既生 则废 而任之 究其所欲 以俟于死 将死 则废而任之 究其所欲 以放于尽 很明显 这是一种纵欲主义思想 它没有把自然归结为虚静 而是归结为逸乐欢娱之性 这种 人生观表现的是人生的放达无制 和虚静走向了相反的路途 这也说明 列子 一书 由于掺杂了各个时期的著作而表现出理论上的矛盾 五 列子 与 列子注 本篇论文的目的是研究哲学思想 对于考证基本上采用前人之说 即使 列子 是玄学文本可以完全成立 那么它也是西晋玄学的文本 体现了玄学在西晋的发展 而本篇论文只是以 列子注 为文本 而前面之所以简述 列子 的思想 因为它是 列予注 直接的文本基础 由之可以看出从 列子 到 列子注 的发展 另有一种观点o 认为 列子注 并不能完全代表张湛个人的思想 试图把 列子 注 的思想划分为直接吸收 列子 的思想和张湛超越了 列子 的思想 这种观点 在研究张湛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 列子 的思想时 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是 这种划 分 并不能推翻众多学者们对 列子注 的研究 因为 不管是把 列子注 看作是 玄学之尾声 还是玄学之第四阶段 研究者所关注的实质只是 列子注 整体 而非 仅仅是张湛对 列予 有所超越的思想 事实上 对社会发生影响地也正是形诸于文 字的 列子注 它既包括张湛对 列子 的吸收 也包括了张湛对 列子 的超越 而非仅仅第二部分 所以 我个人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 列子注 看作一个系统 的文本 它由张湛创作 一方面继承了 列子 的一些思想 一方面表现了张湛超越 列予 的思想 但这些思想是统一的 由张湛所系统化综合形成的 也正因此而在 玄学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所以 本论文将不严格分清张湛超越原文本的思想和继 承原文本的思想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 列予 杨束篇 鍪见h k 肿 仑 列子泞 与张湛三驾 哲学研究 1 9 9 9 年第一期 第二章 列子注 哲学思想 列子注 哲学体系比较庞大 它除了探讨玄学基本主题 有无之辩 和 自然 名教之辩 以外 有无之辩附属于本体论 自然名教之辩附属于人生论 还有自己独 特的宇宙论和认识论等 但 列子注 繁而不乱 这也是张湛注重运用逻辑推理之功 张湛身处东晋中后期 是时佛教已经开始大行 理应受到佛学影响 但这只是大环境 具体到 列子注 并不明显 这些内容都将在下面一一详述 第一节 列子注 的宇宙论 一 列子注 宇宙论思想介绍 列子 天瑞 第二节与 易纬 乾凿度 同文 本来是讲宇宙形成的阶段 天地 产生的过程 纯为生成论的意义 但张湛于注时做出了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