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南朝丈人集团 论南朝文人集团 研究生 丁国祥 指导教师 高光复教授 学科专业 中圆古代文学 中文摘要 文人集团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 而对于文学较为发达的南朝来说 文人的 集团化又是南朝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我认为文人集团按类型可分为帝王文人集 团和私交文人集团两种 南朝文人集团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帝王文人集团对文坛的 绝对统治 本文主要以帝王文人集团为研究对象 依据史料 从具体成员 文学 与学术活动及其成果 理论贡献等几个方面试图勾画出这些文人集团的原貌 而 对私交文人集团只做基本介绍 本文按时间先后为顺序 依次论述了刘义庆 萧 子良 萧衍 萧统 萧纲 萧绎 陈叔宝七个有影响的帝王文人集团 其中 对 刘义庆文人集团的论述相对简略 在写作方法上 立足于对史实的把握和对各集 团原貌的追求 因此比照议论而亩叙述相对较多 通过这篇文章 我希望能够对 南朝文人集团的基本情况做 个初步的探索 希望本文能够对南朝文人集团的研 究育一点启发和裨益 关键字 南朝 文人集团 文学集团 帝王文人集团 导论 文人集团 由来已久 秦汉时代 士人以宾客的形式聚集在王侯门下 进行文学创作及 著述活动 成为早期文人集团的雏型 吕不韦门客集体编著 吕氏春秋 淮南王刘安集宾客 编写 淮南子 而梁孝王 汉武帝更以喜好辞赋而在身边召集了大量的辞赋之徒 这些都可 以看作早期的文人集团 1 降及魏晋 由魏武的雅爱诗章 和建安时代的一时英杰汇聚 而首先形成了影响巨大的 邺 卜文人集团 由于五言诗在此时的兴盛 邺f 文人集团也成为了划分时代的第一个近代意 义上的文人集团 这之后 又有正始年间的竹林七贤 西晋贾谧二十四友 东晋谢安王羲之 等人兰亭集会等较重要的文人集团 这其中 竹林七贤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新形式的文人集团 这些文人不依附于帝千或权臣 而凭借共同的志趣爱好相交游 并无政治意义上的首领 姑且将其称为私交文人集团 在南 朝这样的文人集团主要有谢灵运的四友集团 任肪的龙门聚 徐伯阳等人的文会之友等等 但同传统的帝王文人集团相比 这种私交文人集团规模较小 随意性较强 而且没有能力进 1 论南朝支人集团 行有组织的编著活动 其影响要远低于由帝王领导的文人集团 尤其是这些私交文人集团现 存史料有限 所以本文只拟讨论传统意义上的帝王文人集团 2 建安文学的繁荣 与曹氏父子的喜好与参与密不可分 上有好之者 下必甚焉 可见在 上者自身的文学兴趣对同时代文学风气的盛衰而言至关重要 而南朝帝王当中 喜好文义者 比比皆是 以他们为中心 文人集团也于此时大量出现 而文人的集团化 更成为南朝文学 的特点之一 有宋一代实拉开南朝文学兴盛之序幕 宋文帝时 于儒学 玄学 史学三馆外 别立文 学馆 宋明帝立总明观 文学为五部之一 这标志着文学摆脱了长期作为经学附庸的身份而 正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史载文帝 孝武 明帝 建平王弘 庐陵王义真 江夏王义恭皆喜 好文义 不过刘宋一代并未形成较有影响的文人集团 而谢灵运 颜延之 鲍照元嘉三人家 更是以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行创作 较少表现出共性 这与宋以后的南朝文学也有很大不同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宗室临川王刘义庆 南史 本传言其 性检索 寡嗜欲 爱好文义 文辞虽不多 足为宗室之表 文帝每与义庆书 常加意斟酌 又畜 招聚才学之士 远 近必至 太尉袁淑文冠当时 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谘议 其余吴郡陆展 东海何长瑜 鲍照 等 并有辞章之美 引为佐吏国臣 所著 世说 十卷 撰 集林 二百卷 并行于世 3 可见刘义庆有一定的文学才能 而现存作品只有诗两酋 文 篇 其 文辞不多 亦信为可 徵 那么这两部著作也必然由他手下的文人集体编著而成 刘义庆文人集团中 鲍照出身寒 微 由贡诗言志而获得刘义庆的知赏 但是尽管鲍照存世作品较多 关于刘义庆的却只有一 篇 临川王服竟还田里诗 可见刘义庆当时虽然招聚了很多文士 但是并未有意识的组织文 学创作活动 其观念依然停留在早期文人集团著书传世的阶段 所以刘义庆文人集团的成就 便只限于 世说新语 一书的流传了 集团内部的创作 尚有何长瑜的 嘲府僚诗 内容为 嘲谑同僚陆展老而染发的事 而何长瑜竟以此遭贬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刘义庆没有正确的引 导众人的创作 其实这也是对文人资源的一种浪费 南齐在四朝中国祚最短 而文学却繁盛一时 这不能不归功于萧子良文人集团的巨人功 劳 南齐喜好文学的君王尚有齐高帝 文惠太子萧长懋 随王萧子隆等人 且都聚集了大量 的文人 形成一定规模的文人集团 但就成就巨大 影响深远来说 仍然以萧子良文人集团 最为杰出 萧子良文人集团一般也称为 竟陵八友 粱书 武帝纪 云 竞陵王子良开阿邸 招文学 帝与沈约 谢胱 手融 萧琛 范云 任防 陆任等并游焉 号 e i j l 友 4 八友 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萧子良文人集团规模之庞大远不止丁 此 南史 萧子良传 云 子 2 论南朝文人集团 良少有清尚 礼才好士 居不疑之地 倾意宾客 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5 又 南史 手僧 孺传 云 司徒竟陵王子良开西邸 j i 文学 僧孺与太学生虞羲 丘国宾 萧文琰 丘令楷 江洪 刘孝孙并以善辞藻游焉 而僧孺与高平徐夤俱为学林 6 另据 南齐书 刘绘传 永明末 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 皆凑竟陵王西邸 绘为后进领袖 机悟多能 7 可见 即使同在西邸 文人集团内部也可分为己成名者和后进文士两人部分 前者以朝官和萧子良 的属掾为主 而后者则以年轻的太学生为主 实为当时文坛的新生力量 另外 属于萧子良 文人集团比较重要的尚有柳恽 梁书 本传 齐竟陵王闻而引之 以为法曹行参军 雅被 赏狎 8 柳恽以善抚琴遇于竞陵王 而在文坛上则以 亭皋木叶下 陇首秋云飞 之句著 名 范缜 梁书 儒林传 于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 缜亦预焉 9 范缜以 神灭 论 著名 而此书即为难萧子良之笃信佛教而作 孔休源 南史 休源传 琅邪王融 雅相友善 乃荐之于司徒竟陵王 为茵邸学士 1 0 江革 梁书 江革传 司徒竞 陵王闻其名 引为西邸学士 1 1 等人 当然 所谓的萧子良文人集团的成员 也并非固定不变的 对于其中任何一个文人来说 游于竞陵王西邸 只是其一个时期的人生经历 例如谢胱 就曾先后担任过随王萧子隆镇西 功曹 新安王中军记室 明帝骠骑谘议 晋安王镇北谘议等属官 游于竟陵王两邸在其人生 经历中相对较短 而他有关这一时期的作品也相对较少 竞陵八友当中 在萧子良府中任职 时间最长的是范云 齐建元初 萧子良为会稽太守 云即随王 此后辗转随府 史载范云深 为子良知赏 宠冠府朝 因此在众多文人当中也以范云与萧子良情谊最厚 子良死后 范 云曾于建武年问上表请为其立碑 事未行 而当时的齐明帝与萧子良是政敌 这样做是有一 定风险的 西邸盛时 子良以司徒之尊显赫当朝 天下之士无不争辏焉 而其身后落寞 唯 有范云能够不忘旧思 着实难能可贵 萧子良文人集团的成员中也有同时兼属两大集团的 例如沈约 当对担任萧长懋太子家令 且深为太子亲遇 时竟陵王亦招士 约与兰陵萧琛 等皆游焉 当时号为得人 梁书 本传 1 2 西邸与东富同在京城 且子良与文惠太子为 同母兄弟 又颇相友悌 其所领导的文人集团必然过从甚多 因此如沈约这样同时兼属两大 文人集团的情况出现也成为可能 作为集团的领袖 萧子良本人并不具备文学才能 又因为喜好佛教 故 所著内外文笔 数十卷 虽无文采 多是劝戒 1 3 而他的性格软弱 在政治上也不能有所作为 西邸文人 集团之所以兴盛 全由于萧子良的高官显位和他对招聚文士的热情 考 南史 萧子良传 永明 五年 移居鸡笼山西邸 集学士抄五经百家 1 4 而萧子良薨于郁林王隆昌元 年 那么萧子良文人集团集中的活动时间当在永明五年至隆昌元年之间 即公元4 8 8 4 9 4 年 前后大概六年时间 既然聚集了如此众多的文人 那么大规模的编帖活动就成为可能 萧子良集学士依曹不 皇览 之例编成 四部要略 千卷 更重要的是 作为领袖 萧子良有意识的经常组织手 下的文人进行创作活动 或者命题赋诗 或者互相酬答 虽然这种应制的诗文不容易出现精 品 但是在这种集体创作的氛围中 有利于作家之间的切磋学习 而且像即席赋诗这样的特 殊形式对每一个文人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单从技术的层面来说 这种集团性质的 3 论南朝丈人集团 文学活动对其各个成员文学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且由于作家之间的互相交流 利学习 也容易促成某种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壮大 另外 由丁集团的领袖把文学创作作为经 常性的集体活动之一 这要求每一个跻身其中的士人都需具各起码的文学素养 因此对整个 十人阶层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而言是一个外在的激励 所以 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学来说 文 人集团的作用功不可没 考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萧子良与其文人集体创作的诗歌尚存王融 永明乐十 首 谢胱 沈约同赋 而 南齐书 则作 永平乐 中华柏局 南齐书 乐志 永平 乐歌 者 竟陵王子良与诸文 造奏之 人为十曲 1 5 即席命题作诗的有谢胱 同咏乐 器 琴 王融咏琵琶 沈约咏笛 谢胱 同咏坐上玩器 乌皮隐机 沈约咏竹槟榔盘 谢 肮 同咏座上所见一物 席 柳恢咏同 王融咏幔 虞炎咏帘 同和萧子良诗则有沈约 奉 和竞陵王经刘璩墓诗 谢觥同和i 沈约 和竞陵王游仙诗二首 王融 范云同赋 范云 奉 和竟陵王郡县名诗 沈约 王融 柳恽同赋 沈约 和竟陵王抄书诗 王融同赋 奉命作 诗的还有很多 例如王融 齐明王歌辞七首 应司徒教作 玄畅楼听讲毕游邸园七韵虎司 徒教诗 沈约 奉和竟陵王药名诗 等等 府中如果有人离京 众人往往要赠诗作别 例如 沈约 王融 范云 萧琛等人皆存有 饯谢文学离夜诗 雨谢彤呗日有 和别沈右率诸君诗 萧琛 谢腱 任肪有 别萧谘议诗 而文人之间酬唱的诗留存也很多 如谢膦 和王著作融 八公山诗 范云 吉意赠王中书融 谢肮 阊王主簿有所恩 王主簿指王融 按中华 局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第5 4 6 页 且王融确有 有所恩 诗 等等 1 6 上述只是千年之后仍流传下来的一小部分诗歌 两其中绝大部分为时闼所湮灭者 不可 胜数 那么在当时萧子良文人集团内部的文学活动之繁盛 可以想见 南史 子良传 言 其 善立胜事 夏月客至 为设瓜饮即甘果 著之文教 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 皆发教撰录 1 7 前一句话记载了当时组织文 集会的盛况 而文教则是这种集会的主题 而子良之 善 立胜事 亦可知这种文学集会实在是经常性的 后 句话交代萧子良集团还有意识的收集整 理时人的文学作品 这对于古代篇籍的保存和流传 贡献巨大 提到齐梁之际的文坛 人们酋先会想到永明声 南论的创立 虽然传统上都将此发明归功 于沈约 周颐 王融诸入 但正如前文所说 正是由于文人集团提供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活动 平台 才使某种具有共同创作倾向或理论主张的文学流派的产生成为可能 虽然并非所有的 萧子良文人集团成员都是永明体诗人 但是几乎所有重要的永明体诗人都属于萧子良文人集 团 而且如果没有集团的这种熵增效应 永明体也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文坛形成如此重人 影响 南史 庾肩吾传 云 齐永明中 王融 谢胱 沈约文章始用四声 以为新变 1 8 南齐书 文学传歉 永明末 盛为文章 吴兴沈约 陈郡谢胱 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颐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以此制韵 不可增减 世呼为 永 明体 1 9 南史 陆厥传 云 约等文皆用宫商 将平上去入四声 以此制韵 有平 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 音韵悉异 两句之内 角徵不同 不可增减 世吁为永明体 2 0 南史 周额传 曰 颞 始著 四声切韵 行于时 2 1 钟蝾 涛品 序 云 齐 4 论南朝丈人集团 有王元长者 王融 尝谓余云 宫商与二仪俱生 自古词人不知之 常欲进 知音论 未就 王元长创其首 谢跳 沈约扬其波 三贤或贵公子孙 幼有文辩 于是十流景慕 务 为精密 襞积细微 专相凌驾 2 2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 云 周颛好为韵语 因此切字 皆有纽 皆有平上去入之异 永明中 沈约文辞精拔 盛解音律 遂撰 四声谱 时王融刘 绘范云之徒 慕而扇之 由是远近文学 转相祖述 而声韵之道大行 2 3 由此可见 永明 声律论主要的理论家为沈约 周颓 王融等人 沈约王融固然属于萧子良集团 而周颓实为 萧长懋集团的成员 前文提过 子良与文惠太子关系极好 太子在东宫器物多过制度 而子 良为其隐瞒不奏 太子死后事泄 武帝因此迁怒于子良 而子良也因此丧失了继承帝位的机 会 所以萧子良集团和萧长懋集团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也无法将周颛截然划分在萧子良文人 集l 羽之外 而以创作实践弘扬推广声律论的作家沈约 王融 谢胱 范云 刘绘等人 更无 一不是萧子良文人集团豹成员 因此把永明声律论的提出作为萧子良文人集团的贡献之一 合隋合理 陆时雍 诗镜总论 云 诗至于齐 情性既隐 声色大开 2 4 声 盖指声律 而色 即指诗歌的辞藻和用典 2 5 诗歌用舆的风气 始自颜延之 张戒 岁寒堂诗话 云 诗以 用事为博 始于颜光禄 2 6 丽至永明诗人这种倾向进一步加强 诗晶 序 言 至于 吟咏情性 亦何贵于用事 颜延 谢庄 尤为繁密 于时化之 故大明 泰始中 文章 殆同书抄 近任防 王元长等 辞不贵奇 竞须新事 尔来作者 寝以成俗 2 7 南史 手 僧孺传 言其 少笃志精力 于书无所不睹 其文丽逸 多用新事 人所未见者 时重其富 博 又言 初僧孺与乐安任防遇于竟陵王西邸 以文学会友 其为士友推重如此 2 8 那么 王僧孺 任舫 王融所领导的文坛上多用新典的风气 当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 也与 他们在竞陵王西邸的共同活动有密切关系 王僧孺 任晴 都是当时的藏书名家 南史 僧 孺传 言其 好坟籍 聚书至万余卷 率多异本 与沈约 任防家书相埒 2 9 而硝邸文人 率多参加大型类书 四部要略 这一巨著的编撰 也为他们掌握熟悉大量的新奇典故奠定了 基础 可见 多用新典这一文坛潮流同样与文人集团的活动密切相关 当然 对于用典 即 使同在集团内部 也有不同的看法 颜氏家训 文章篇 记载 沈隐侯日 文章当从三 易 易见事 一也 易识字 二也 易读诵 三也 3 0 沈约也主张用典 不过他希望作 品最好能够通俗易懂 所以反对使用生僻的典故 其实 王僧孺等使用新典 走的是精英文 学的道路 至少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内是能够为人理解的 而沈约的主张是大众型的道路 有利于文学的普及 可以说双方各有道理 似乎不应该对某一方妄加否定 对丁声律和用典 很多评论者往往对永明新体诗持批评态度 例如钟嵘批评卢律论 使 文多拘忌 伤其真美 又抨击当时用典的风气造成 拘挛补衲 蠹文已甚 的后果 诗品痒 3 1 但是 声律和用典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能因为这种探索初期的不成熟而否定它的 价值 如果没有永明新体诗的积极尝试 近体诗的出现也许还会滞后很多年 所以 尽管永 明诗歌在艺术上并非上乘 但仍要肯定其在文学史上的积极意义 芙于集团领袖萧子良 还需要特别提到他对佛教的信仰 其实刘义庆也信佛教 南史 临 川烈武王道规传附义庆传 言其 历任无浮淫之过 唯晚奉1 j 沙门颇致费损 3 2 j 翔j 义庆的 5 论南朝文人集团 信奉佛教还属于他自己的个人行为 而萧子良之信仰佛教则对他领导的整个文人集团造成一 定影响了 南齐书 萧子良传 称其 义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 甚相友悌 子良敬信尤笃 数于邸同营斋戒 大集朝臣众僧 至于赋食行水 或躬亲其事 3 3 7 这属于一种宗教集会了 参与者不仅有众多的官员文人 也有僧人 在这种场合下 很可能会感染或煽动更多的士人 信仰佛教 而竞陵八友之一的萧衍就很有可能是受到了这种影响 萧衍早年参与萧子良文人集团 后来自己起事作了皇帝 他即位之后所发布的一系列诏 书 最频繁出现的主题就是慎于刑狱 减轻刑罚 而且一再的大赦天下 这与一般的皇帝首 先考虑举荐人才 兴办学校 轻徭薄赋有所不同 可见萧衍深信佛教虽在晚年 但是他具有 佛教思想的倾向在他作皇帝之初即已出现了 究其渊源 恐怕与萧子良的大型集会宣扬佛法 不无联系 而萧衍的迷信佛教 更直接导致萧统对佛教的信仰 这其中确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也许因为皇帝的特殊身份 文学史上较少把萧衍作为文人集团的领袖来看待 但是考虑 到萧衍与其朝臣有共同的活动时间和地点 而萧衍又经常性的组织他们进行文学活动和编著 活动 所以以萧衍为首以他的朝臣为成员的确组成了 个文人集团 但是 n 由于皇帝这 一最高统治者的特殊身份 n 由于四十八年的漫长统治时间 也许比很多文人的寿命都要 长 所以萧衍文人集团的组成比较复杂 泛言之的话 在都下任职的官员 只要经常参加萧 衍组织的聚会活动 都可以算做萧衍文人集团的成员 而详加区别的话 首先这些文人在时 间上可能前后相去很远 不属于同一时代 即使同一时代的人 也可能在朝廷的不同部门工 作 除了参加聚会之外 难有联系 所以研究萧衍文人集团的时候 一定要明确这一集团的 特殊 陛 参加聚会的不一定是朝廷的官员 也可能是东宫的官员 所以广义的说 萧衍文人集团 同时也涵盖了萧统文人集团和太予时期的萧纲文人集团在内 例如徐摘 公认为属于萧纲文 人集团 但是后来也为萧衍所亲遇 梁书 本传载 高祖甚加叹异 更被亲狎 宠遇日隆 领军朱异不说 谓所亲日 徐叟出入两宫 渐来逼我 须早为之所 3 4 出入两宫 晗 好说明了这种同时属于两大集团的情况 如果把萧衍文人集团的成员按照时代先后来划分的话 大致可以分为三代文人 首先是 由齐入梁的老一辈作家 以萧衍的西邸旧友们为主体 竟陵八友中 除了王融 谢胱先己谢 世 其余入梁诸人都得到了萧衍的礼遇 梁书 范云传 记载 云 尝侍宴 高祖谓临 川王宏 鄂阳王恢日 我与范尚书少亲善 申四海之敬 今为天下主 此礼既革 汝宜代我 呼范为兄 二王下席拜 与云同车还尚书下省 时人荣之 3 5 梁书 萧琛传 载 高 祖在西邸 早与琛狎 每朝宴 接以旧恩 呼为宗老 3 6 在这一代人中 范云 沈约 任 防 江淹都可称为一代文宗 而任舫更是领导了 龙门之游 或称 兰台聚 的小型私交文 人集团 3 7 粱书 文学传序 云 其在位者 则沈约 江淹 任防 并以文采 妙绝当 时 至若彭城到沆 吴兴丘迟 东海王僧孺 吴郡张率等 或入直文德 通宴寿光 皆厉来 6 论南朝文人集团 之选也 3 8 可知到沆等代表了第二代文人 这两代人的划分 基本以年龄为届 梁书 文 学传 刘苞 云 高祖即位 引后进文学之士 苞及从兄孝绰 从弟孺 同郡到溉 溉弟 恰 从弟沆 吴郡陆任 张率并以文藻见知 多预宴坐 虽仕进有前厉 其赏赐不殊 3 9 其中陆倭虽身列竟陵八友之一 但此时仍被目为后进文士 又按 梁节 张率传 张率 与同郡陆佳幼相友狎 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 适值任吭在焉 约乃谓防日 此二子后进才 秀 皆南金也 卿可与定交 4 0 可知陆侄虽名列竟陵八友 而按年岁实为晚辈 因此梁 人仍将其视为后进文士 属第二代文人 属于萧衍集团第二代文人的还有裴子野 周舍 刘 显 刘之遴 吴均 何逊 萧子显等人 第二代文人中裴子野 刘孝绰 吴均对当时文坛都 有相当的影响 梁书 孝绰传 言 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 世重其文 每作一篇 朝成暮 遍 好事者咸讽诵传写 流闻绝域 4 1 梁书 文学传 吴均 言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 好事者或学之 谓为 吴均体 4 2 而以裴子野为中心更是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后文再 表 从萧纲被立为太子之后 徐陵 庾信这一代后来进 新朝的文人应该算作第三代文人 而此时 由于萧衍年事渐高和沉迷佛教 文学的中心也由萧衍逐渐转移到了萧纲的身上 之所以能把如此众多复杂的文人归聚在一起称为萧衍文人集团 主要的原因即在于他们 的确有菇周的文学活动 作为领袖的萧衍 不遗馀力的大力提倡和领导手下文人的涛赋创作 关于活动的情况散见于 南史 梁书 各传当中 南史 文学传序 云 于时武帝每所 临幸 辄命群臣赋诗 其文之善者赐以金帛 是以缙绅之士 咸知自励 4 3 南史 文 学传 丘迟 时帝著连珠诏 诏群臣继作者数十人 迟文最美 4 4 粱书 文学传 到 沆 时高祖宴华光殷 命群臣赋诗 独诏沆为二百字 三刻使成 沆于坐立奏 其文甚美 4 5 梁书 文学传 谢徽 时魏中山王元略还北 高祖饯于武德殿 赋诗三十韵 限三 刻成 徵二亥4 便就 其辞甚美 高祖再览焉 4 6 梁书 到洽传 御华光殿 诏洽及 沆 萧琛 任防侍宴 赋二十韵诗 以洽辞为工 4 7 梁书 刘孝绰传 高祖雅好虫 篆 时因宴幸 命沈约 任防等言志赋诗 孝绰亦见引 尝侍宴 于坐为诗七首 高祖览其 文 篇篇嗟赏 由是朝野改观焉 及高祖为 籍田诗 又使 徐 勉先示孝绰 时奉诏 作者数十人 高祖以孝绰尤工 4 8 梁书 褚翔传 言 中大通五年 高祖宴群臣乐游 苑 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 限三刻成 翔于坐立奏 高祖异焉 f 4 9 1 组织文人的聚会 而把诗赋创作作为这种聚会的主要内容之一 实在是当时的日常情形 由上述诸文又可知 当时的诗赋活动对字数 用韵 用时都有一定的要求 并非是文人们随兴而发 倒往往是有 一套竞赛的规则机制在其中约束和激励文人们的创作 除了在宴会上主持竞赛作诗之外 日 常生活的各种场合武帝都有可能点名令臣下进行创作 梁书 柳恽传 云 至是预曲宴 必被诏赋诗 尝奉和高祖 登景阳楼 中篇云 太液沧波起 氏杨高树秋 翠华承汉远 雕 辇逐风游 深为高担所美 当时成共称传 5 0 梁书 萧子显传 子显尝为 自序 其略云 天监十六年 始预九日朝宴 稠人广坐 独受旨云 今云物甚美 卿得不斐 然赋诗 诗既成 又降帝旨日 可谓才子 5 1 粱书 文学传 周兴嗣 言 其年 河南献舞马 诏兴嗣与待诏到沆 张率为赋 高祖以兴嗣为工 5 2 梁书 陆佳传 云 高袒雅爱佳才 乃敕撰 新漏刻铭 其文甚美 又诏为 石阙铭记 奏之 5 3 吟诗作 7 论南朝丈人集团 赋的当然不止集团内部这些普通的成员 身为领袖的武帝同样是作诗的好手 冈而君臣之间 的交流 亦往往以文学的形式进行 如 梁书 张率传 率又为 待诏赋 奏之 甚见称 赏 义侍宴赋诗 高祖乃别赐率诗日 东南有才子 故能服官政 余虽惭占音 得人今为盛 率奉诏往返数首 5 4 梁书 江革传 云 时高祖盛于佛教 朝贤多启求受戒 革精信 因果 而高祖未知 谓革不奉佛教 乃赐革 觉意诗 五百字 g g 而臣下以能文为武帝所 赏识 抑或献诗贡赋邀赏于帝的情形 也比比皆是 如 梁书 文学传 袁峻 高祖雅好 辞赋 时献文于南阙者相望焉 其藻丽可观 或见赏擢 六年 峻乃拟扬雄 官箴 奏之 5 6 梁书 文学传序 诣阙庭而献赋颂者 或引见焉 5 7 梁书 文学传 周兴嗣 高祖革命 兴嗣奏 休平赋 其文甚美 高祖嘉之 5 8 梁书 萧子晖传 子晖 尝预重云殿听制讲 三慧经 退为 讲赋 奏之 甚见称赏 5 9 粱书 u 千规传 天 监十二年 改构太极殿 功毕 规献 新殿赋 其辞甚工 6 0 从这些史料可以窥见当时 萧衍所领导文学活动的兴盛情形 而由于时主的喜好时人对文学更是趋之若骜 文学在社会 中的地位已经超过经学了 正如 梁书 王承传 所言 时膏腔贵游 咸以文学相尚 罕 以经术为业 6 1 故 南史 文学传序 有云 自中原沸腾 五马南度 缀文之士 无乏 于时 降及梁朝 其流弥盛 盖由时主儒雅 笃好文章 故才秀之士 焕乎俱集 6 2 义 南 史 粱武帝本纪 云 自江左以来 年逾二百 文物之盛 独美于兹 6 3 良非虚言 纵观各史传 可知萧衍举办宴会的场所基本都在文德殿 寿光殿 华光殿和宫内其他几 处地方 而萧衍集团的文人主要被安置在文德省和寿光省 这两个机构的日常工作就是抄书 和待诏 其中的文人是典型的帝王御用文人 而这二省数殴就是萧衍文人集团主要的活动场 所 粱武帝集团文学活动的形式尚有联句诗一种 今存武帝 清暑殿效柏梁体 一诗 分别 由武帝 任睹 徐勉 刘泛 柳惯 谢览 张卷 王峻 陆果 陆侄 刘洽 江葺众人联句 而成 五字叠韵诗 由武帝 刘孝绰 沈约 庾肩吾 徐摘 何逊等人联句而成 6 4 参 与萧衍集团文学活动的 有时还不止他手下这些御用文人 南史 曹景宗传 记载 景宗 振旅凯入 帝于华光殿窭饮连句 令左朴射沈约赋韵 景宗不得韵 意色不平 启求赋诗 帝日 卿技能甚多 人才英拔 何必止在一诗 景宗已醉 求作不已 诏令约赋韵 时韵 已尽 唯余竟病二字 景宗便操笔 斯须而成 其辞日 去时儿女悲 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 路人 何如霍去病 帝叹不已 约及朝贤惊嗟竟日 6 5 曹景宗为一代名将 而席间赋诗 丝毫不逊文人 可见当时作诗在社会上已经普及 正如钟嵘 诗品 序 中所说 今之十 俗 斯风炽矣 才能胜衣 甫就小学 必甘心而驰骛焉 6 6 而参与萧衍集团文学活动的 已经不仅限于单纯的文学之士了 领导一个如此庞大的文人集团 不仅文学活动极为兴盛 萧衍对学术著作的大规模编写 也颇具野心 梁书 萧子显传 载 高祖雅爱子显才 又嘉其容止吐纳 每御筵侍坐 偏 顾访焉 尝从容谓子显日 我造 通史 此书若成 众史可废 6 7 史书如此 经学方 面以武带名义编写的著作更是无所不包 单 梁书 武帝纪下 所记载的就有 制旨孝经义 周易讲疏 十四卦 二 系 文言 序卦 等义 乐社义 毛诗答问 春秋 答问 t 尚书大义 中庸讲疏 孔子正言 老子讲疏 等各种经义二百余卷 礼学方 8 论南朝文人集团 面 则在天监初敕何佟之 贺蓓 严植之 明山宾等撰吉凶军宾嘉五礼 凡一千余卷 佛学 方面 又制 洱盘 大品 净名 三慧 诸经义记 复数百卷 类书方面 有武帝为 了与刘峻的 类苑 一争高下而命人编撰的 华林遍略 6 8 南史 文学传 何思澄 记载 天监十五年 武帝 敕太子詹事徐勉 举学七入华林撰 遍略 勉举思澄 顾协 刘杳 王子云 钟屿等五人以应选 八年乃书成 合七百卷 t 6 9 1 梁书 文学传 刘杏 也记载 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 遍略 书成 以本官兼廷尉正 7 0 华 林遍略 在规模上的确远超 类苑 显示出了萧衍作为皇帝的气势 萧衍不仅在类书 史捧 的编纂上要高人一筹 在经学解释上也以权威自居 尤其到晚年之后 在群下的阿谀面前 更是大搞个人崇拜 其经学著作由普通的读本上升为学院的授课内容 梁书 萧子显传 载 中大通三年 子显 以本官领国子博士 高祖所制经义 未列学官 子显在职 表霞 助教一人 生十人 其年迁国子祭酒 又加侍中 于学递述高祖 五经义 7 1 又 梁 书 张绾传 载 是时 大同十年 城西开士林馆聚学者 绾与右卫朱异 太府卿贺琛递 述 制旨礼记中庸 义 7 2 又 粱书 朱异传 载 大同 六年 异启于仪贤堂奉述 高祖 老子义 救许之 及就讲 朝士及道俗听者千余人 为一时之盛 时城西又开十林馆 以延学士 异与左丞贺琛递日述高祖 礼记中庸义 7 3 又 梁书 简文帝纪 高祖所 制五经讲疏 纲 尝于玄圃奉述 听者倾朝野 7 4 可见萧衍的经学研究成果在当时学术 界盛行一时 南朝文学总的发展趋向是追求新变 即萧子显在 南齐书 文学传论 中所说的 在乎 文章 弥患凡旧 着无新变 不能代雄 7 5 而在萧纲入主东宫之前 萧衍文人集团的文学 取向偏于复古 在整个南朝文学长河中如一个洄流 溯于永明体与宫体之间 作为集团的领 袖 萧衍本人对文学的态度是比较保守的 其领导文人集团的大方向 也是如此 萧衍本人 虽也列为竟陵八友 但并未参加永明体诗歌的创作 梁书 沈约传 载 约 又撰 四 声谱 以为在昔词人 累千载而不寤 而独得胸衿 穷其妙旨 自谓入神之作 高祖雅不好 焉 帝问周舍日 何谓四声 舍曰 天子圣哲是也 然帝竞不遵用 c 7 6 又 梁书 萧 子云传 载 梁初 郊庙未革牲栓 乐辞皆沈约撰 至是承用 子云始建言宜改 敕日 郊庙歌辞 应须典诰大语 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 而沈约所撰 亦多舛谬 子云答敕日 谨依成旨 悉改约制 惟用五经为本 其次尔雅 周易 尚书 大戴礼 即是经诰之 流 愚意亦取兼用 7 7 这次对郊庙歌辞的改革 并非完全针对沈约 即 汉来此制 不 全用经典 约之所撰 弥复浅杂 看来窑酣卤之歌的浅杂由来已有时日 而至此一并改革恢复 占制了 正如并非萧子良集团的文人都属于永明诗派一样 萧衍文人集团的成员们也并不都是复 古派 只不过 有复古倾向的文人在此集团中较有影响 能够代表该集团大的方向而已 而 代表这一阵营的领军人物是裴子野 梁书 裴子野传 载 子野为文典而速 不尚丽靡之 词 其制作多法占 与今文体异 当时或有诋诃者 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裴子野继任畴之后 执掌朝廷文笔 且深得武帝赏识 凡诸符檄 皆令草创 7 8 j 1 j 么他对文坛产生重人影响 亦当在此之后 以裴子野为中心 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士 在萧衍文人集团的内部形成了 9 论南朝文人集团 一个较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梁书 子野传 子野与沛国刘显 南阳刘之遴 陈郡殷芸 陈留阮孝绪 吴郡顾协 京兆韦棱 皆博极群书 深相赏好 显尤推重之 7 9 这一流派的 共同特点是以博古为能 以学问为尚 为文多用古体 与当时追求新变的文学风气不同 梁 刘显传 载 显与河东裴子野 南阳刘之遴 吴郡顾协 连职禁中 递向师友 时人 莫不幕之 显博闻强记 过于裴 顾 8 0 梁书 刘之遴传 言 之遴笃学明审 博览 群籍 时刘显 韦棱并强记 之遴每与讨论 成不能过也 又云 之遴好属文 多学古体 与河东裴子野 沛国刘显常共讨论书籍 因为交好 8 1 按刘显曾为尚书仪曹郎 刘之遴为 尚书起部郎 刘孺为尚书殿中郎 裴子野为尚书比部郎 刘显又有 发新林浦赠同省诗 可 见这些人很有可能曾经共同在尚书省任职 既为同僚 在文学上又志趣相投 因此在萧衍文 人集团当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复古的流派 裴子野的文学观点 主要体现在 雕虫论 一文中 据考为其所编 宋略 的逸文 参 看 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 第4 6 1 页 裴于野对当时 淫文破典 斐尔为功 无被乎管弦 非止乎礼义 的浮华文风提出批评 而主张文学的功用应该为政治服务 即 既形四方之气 且彰君子之志 劝美惩恶 王化本焉 8 2 裴予野对文学的态度仍旧是传统的重儒轻文 企 图依旧把文学作为儒学的附庸看待 这在文学自觉的南朝当中 是偏于保守的 但是在当时 的都f 裴子野所领导的复古派还是居于领导地位 直到萧纲由荆州入主东宫 这种情形才 得以改变 四 在萧衍诸子当中 昭明太子 简文帝 元帝在文学上都有一定的成就 而他们兄弟三人 也都相继领导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人集团 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以时序而肓 萧统 文人集团的活动时期较早 萧统本人卒于中大通三年 而萧统又有 宴阑思旧诗 其中追忆 了已经故去的明山宾 到洽 陆僵 殷芸等营日僚属 因此萧统文人集团的集中活动时间还 要在中大通三年之前 8 3 昭明太子笃好文义 梁书 本传言其 引纳才学之士 赏爱无倦 恒自讨论篇籍 或与学士商榷古今 闲则继以文章著述 率以为常 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 名才并集 文学之盛 晋 宋以来未之有也 8 4 萧统文人集团的主要成员 据 梁书 王 锡传 所云 时昭明太子尚幼 武帝敕锡与秘书自日张缵使入宫 不限日数 与太子游狎 情 兼师友 又敕陆佳 张率 谢举 王规 王筠 刘孝绰 到洽 张缅禺学十 十人尽一时之 选 8 5 王锡笛十学士当为萧统文人集团的核心成员 十学士当中又以刘孝绰最为昭明太子 所亲遇 成为十学士当中的核心 梁书 刘孝绰传 记载 时昭明太子好士爱文 孝绰与 陈郡殷芸 吴郡陆僵 琅邪王筠 彭城到洽等 同见宾礼 太子起乐贤堂 乃使画工先圈孝 绰焉 太子文章繁富 群才咸欲撰录 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 8 6 刘孝绰在众人当中所受 的优待丁仳可见 包括十学士在内先后参与过萧统文人集团的文人为数更多 按照曹道衡的 钩稽 仅 梁书 与 南史 中所记载的先后参加过萧统集团的文人就有 沈约 徐勉 剑 溉 到治 到沆 明山宾 殷钧 陆襄 刘孝绰 刘孝稚 刘孝陵 千筠 张缅 谢举 乇 1 0 论南朝文人集团 规 千锡 王训 刘勰 何思澄 周舍 陆倭 张率 刘怀珍 殷芸 手承 萧子范 萧子 显 萧子云 刘苞 庾於陵 庾仲容 何胤 陆果 王泰 萧孝俨 等三十五人之多 见 中 古文学史料丛考 第5 8 1 页 可见萧统文人集团堪称人才济济 而臣主之间的日常活动 又以幺圃之游为其代表 梁 f 5 于筠传 记载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 常与筠及刘孝绰 陆倭 到洽 殷芸等游宴玄圃 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口 所谓左把浮丘袖 右拍洪崖肩 8 7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 集及 诗苑英华 书 中也谈到 又爱贤之情 与时而笃 冀同市骏 庶非艮龙 不如子晋 而事似洛滨之游 多愧子桓而兴同漳川之赏 漾舟玄圃 必集应阮之俦 徐轮博望 亦招龙 渊之侣 校核仁义 源本山川 旨酒盈基 佳肴溢俎 曜灵既隐 继之以朗月 高春既夕 申之以清夜 并命连篇 在兹弥博 8 8 可见良辰美景 对酒吟诗 玄圃游宴也是东宫文人 的一大胜事 萧统与其手下文人的唱和活动也银额繁 据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所 载 其 钟山解讲诗 当时的陆倭 萧子显 刘孝绰 刘孝仪等多人都有奉和之作 萧统又 作 大言诗 细言诗 王锡 刘遵 殷钧等人都有应令奉和之作 就文学创作而言 萧统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要比萧纲 萧绎都要小很多 萧统集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还是在他名下 所编成的 昭明文选 一书 但是按照日本学者冈村繁在 文选之研究 一 当中的考证 昭明文选 是在萧统染病之后主要由刘孝绰个人在短暂的时间内编选而成 它所采用的资 料基本都取材于在其之前即已成书的沈约 集抄 十卷 丘迟 集抄 四十卷和萧统自己组 织文人编写的 诗苑英华 二十卷等选集 并没有太大的开创意义 在当时 文选 的影响 远不如 诗苑英华 成书之后时人对其评价不多 而且其中体现刘孝绰的个人意志较多 很 多诗人作品的取舍有他个人恩怨的因素 详见 文选之研究 第一章 文选 的编纂实况与 当时对它的评价 因此这里姑且仍将 诗苑英华 又名 文章英华 作为萧统文人集团 的主要成就 而把 文选 视为其次要成就 萧统在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 诗苑英华 书 中 提到了自己的文学取向 即 夫文典 而累野 丽贝4 伤俘 能丽而不浮 典而不野 文质彬彬 有君子之致 吾尝欲为之 但恨未 逮耳 又说 又往年因暇 搜采英华 上下数十年间 未易详悉 尤有遗恨 而其书已传 8 9 可见萧统本人对文学的态度依然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丽和典之间取折中的路线 而他对齐梁之际的新体文学基本持肯定的态度 他组织编写 诗苑英华 和 文选 也是从 欣赏的角度对当时的优秀作品进行搜集整理 可以说萧统的文学观念还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大 体继承了永明诗歌的审美理念 既无明显的复古 也没有趋向艳丽更进一步的新变 也因为 其维持原状没有新变 所以他的文学理念对当时文坛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反映了与萧统相类 似文学观念的还有刘勰和他所编著的 文心雕龙 刘勰曾为萧统东宫通事舍人 梁书 文 学传 刘勰 称 昭明太子好文学 深接爱之 9 0 虽然 文心雕龙 是由刘勰个人编写 而成 但是其中体现的文学观点 与萧统文人集团的文学态度 是基本一致的 论南朝文人集团 五 继萧统之后而领导文坛的是他的弟弟萧纲 萧纲对丁文学的爱好 比其兄更加有过之无 不及 尝白序其诗集云 余七岁有诗痞 长而不倦 梁书 简文帝纪 9 1 又 答张 缵谢示集书 言 纲少好文章 今二十五载矣 9 2 义 粱书 本纪言其 六岁便属文 高祖惊其早就 弗之信也 乃于御前面试 词采甚美 高祖叹日 此子 吾家之东阿 9 3 其对丁当时文士 更是赏爱有加 而按照萧纲一生经历而言 其领导的文人集团也应该分为 三个阶段 即藩王时期 太子时期 即位之后这三个阶段 即位之后 由 丁 当时时局险恶 缺少文学活动的政治环境 大部分文人逃往e 游相对安定的江陵 文学中心也随之上移到江 陵的萧绎那里 此时作为傀儡皇帝的萧纲领导的文人集团影响反而不人 所以这里考察萧纲 文入集匿主要就着跟于藩镇和东宫这两个时期 萧纲文人集团的成员 以徐 庾父子为其骨 干 而萧纲和徐 庾父子也向来以同为富体诗人被视为一个整体 其他成员 考诸史传 有 梁书 文学传 庾肩吾 所载 初 太宗在藩 雅好文章士 时肩吾与东海徐摘 吴郡 陆果 彭城刘遵 刘孝仪 仪弟孝威 同被赏接 9 4 又有 南史 庾肩吾传 所云 简 文开文德省置学士 肩吾子信 徐摘予陵 吴郡张长公 北地傅弘 东海鲍至等充其选 9 5 其中刘遵是萧纲集团比较重要的文人 梁书 刘孺附刘遵传 云 遵 累迁晋安王宣惠 云麾二府记室 甚见宾礼 转南徐州治中 王后为雍州 复引为安北谘议参军 带b b 县令 中大通二年 王立为皇太子 仍除中庶子 遵自随藩及在东宫 以旧思 偏蒙宠遇 同时莫 及 9 6 萧纲在与刘孝仪令中也回忆刘遵云 吾昔在汉南 连翩书记 及忝朱方 从容坐 首 良辰美景 清风月夜 鹚舟乍动 朱鹭徐鸣 未尝一日而不追随 一时而不会遇 酒兰 耳热 亩志赋诗 校覆忠贤 榷扬文史 益者三友 此实其人 9 7 其余先后参加过萧纲集 团的文人尚有孔休源 萧子云 江革 刘之遴 王规等多人 梁书 孔休源传 出为宣 惠晋安王府长史 南郡太守 行荆州府州事 复为晋安王府长史 南兰陵太守 别敕专 行南徐州事 休源累佐名藩 甚得民誉 王深相倚仗 军民机务 动止询谋 常于中斋别旖 一榻 云 此是孔长史坐 人莫得预焉 其见敬如此 9 s 梁书 萧子云传 子云 累迁北中自口外兵参军 晋安王文学 9 9 粱书 江革传 复出为云麾晋安王长史 寻 阳太守 行江州府事 1 0 0 粱书 刘之遴传 之遴 迁平南行参军 尚书起部郎 延陵令 荆州治中 太宗临荆州 仍迁宣惠记室 n 1 梁书 王规传 晋安王纲出为 南徐州 高选僚属 引 规 为云麾谘议参军 中大通二年 出为贞威将军骠骑晋安王 长史 1 1 2 依据 梁书 简文帝纪 萧纲被封为晋安王之后曾依次到过南充卅 荆州 江州 南 徐州 雍州 扬丹l 等地担任刺史等地方大员 随着萧纲的屡迁任所 他手下文人集团的成员 变动也应该比较频繁 而相对比较稳定较有影响的就算在雍州时的高斋学十集团 萧纲生下 天监二年 其出镇雍州担任宁蛮校尉 雍州刺史时为普通四年 已满二十岁 上e 当成年 如 果说以前萧纲还是把手f 的文人作为师友主要向他们学习的话 那此时他已经可以独立的作 为一个集团的领袖来领导他手下的文人集团了 因此可以认为高斋学士集团是萧纲文人集团 1 2 论南朝文人集团 趋丁稳定和成熟的开始 南史 庾易附庾肩吾传 这样记载 肩吾字慎之 八岁能赋诗 为兄丁陵所友爱 初为晋安王国常侍 王每徙镇 肩吾常随府 在雍州被命与刘孝威 江伯 摇 孔敬通 申子悦 徐防 徐摘 王囿 孔铄 鲍至等十人抄撰众籍 丰其果馔 号高斋 学士 1 1 3 高斋学士的主要任务是抄撰众籍 与南朝绝大多数文人集团一样 组织这样一个集团的 最初目的都是为了编书 南史 陆果附陆罩传 记载 初 简文在雍州 撰 法宝联璧 罩与群贤并抄掇区分者数岁 中大通六年而书成 命湘东王为序 其作者有侍中国子祭酒南 兰陵萧子显等三十人 以比王象 刘邵之皇览焉 1 1 4 可见萧纲文人集团在高斋十学士的 基础上 此时已有数十人之众 可以算是声势浩大了 法宝联璧 二百余卷虽然成书于萧纲 为太子的中大通六年 但其主要编写时间仍是其镇抚雍卅i 之时 而署名的第一作者萧子显并 未到过雍州 中大通三年萧子显为侍中领国子博士 五年迁吏部尚书侍中如故 均属朝廷要 员 并非东宫属官 想来不会有太多时间替萧纲编书 他所作的估计是后期的一些审核性工 作 萧纲之所以把他算作主要作者此举缀有可能是有意要结交萧子显 梁书 萧子显传 云 然太宗素重其为人 在东宫时 每引与促宴 子显尝起更衣 太宗谓坐客日 尝闻异 人间出 今日始知是萧尚书 其见重如此 1 1 5 同时因为萧子显在学界声望较高 将其引 为 法宝联壁 的首要作者 也是为了提高该书的声价 因此仍然应该把 法宝联璧 作为 高斋学士集团的主要学术成果来看待 除了编书之外 日常的文学活动也必然是高斋学士集 团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 只是现在难以确定哪些诗歌作于这一时期 萧纲被立为太子之后 其文人集团的影响更大 具体表现在他们所新创的宫体诗风在当 时的朝野风靡一时 宫体诗歌实由萧纲集团的徐摘所首创 梁书 徐摘传 云 搞幼而好 学 及长 遍览经史 属文好为新变 不拘旧体 起家太学搏士 迁左卫司马 会晋安王纲 出戍石头 商祖谓周舍曰 为我求一人 文学俱长兼有行者 欲令与晋安游处 舍日 臣 外弟徐摘 彤质舾小 若不胜衣 而堪此选 高祖日 必有仲宣之才 亦不简其容貌 以 摘为侍读 1 1 6 可见徐摘在跟随萧纲之前已经形成了这一新颖的诗歌体式 只不过还没有 一个固定的名目而已 而徐摘为武帝所选定作为萧纲的启蒙老师 适值萧纲出戍石头的天监 八年 正是萧纲后来自称 余六岁有诗痞 的六岁那年 可见萧纲诗痞的产生 与这位诗人 老师的教导关系甚切 而孩童时期的萧纲 对老师新体诗的思想自然也是全盘接受了 萧纲 成年之后 在雍州领导高斋学士 其集团的整体文学风格已经在新诗体这一方面渐趋统一 因此萧纲才会在重返京师时发出 比见京师文体 懦钝殊常 的感慨 与湘东王书 1 1 7 而 梁书 徐摘传 又云 王入为皇太子 搐 转家令 兼掌管记 寻带领直 搞文体既 别 春坊尽学之 宫体 之号 自斯而起 1 1 8 春坊为魏晋以后东宫的别称 而宫体这一 名称也从此时正式确立起来 由雍州把新体诗的影响带到东宫 徐搞仍然是这一创新运动的 核心人物 只不过 因为萧纲是这个文学集团的领袖 所以人们也往往将宫体的创制算到他 的名下 如 梁书 简文帝纪 云 简文作诗伤于轻艳 当时号日 宫体 又史臣论曰 帝王之位 天下之重职 文武之道 守国所常遵 其于行用 义均水火 相资则可 专任 成乱 观夫有梁诸帝 皆一之而已 简文文明之姿 禀乎天授 粤自支庶 入居明两 经国 论南朝丈人集团 之算 其道弗闻 富体所传 且变朝野 南史 卷八 1 1 9 究其本源仍然要以徐摘为其真 正的开创者 宫体诗最初之得名 是从诗歌形式而来的 擒文体既别 春坊尽学之 宫体 之号 自斯而起 文体之 体 自然指的是诗歌形式 正如王瑶在 中古文学史论集 中所 主张的 宫体诗之所以成为一种新体诗歌 是就声律和隶事两个方面来说的 1 2 0 梁书 文 学传 庾肩吾 云 齐永明中 文士干融 谢胱 沈约文章始用四声 以为新变 至是转 拘声韵 弥尚丽靡 复逾往时 1 2 1 可知在声律方面 宫体诗是在永明声律论基础上的进 一步发展 并非自己横空独创 而高斋学士的抄撰众籍 也为宫体诗人的用典隶事进行了充 足的学问储备 而这种出于对典故的重视来编纂类书的活动 在齐梁时代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从 四部要略 到 类苑 华林遍略 再到高斋学士的抄撰众籍 都是一脉相承的 可见 无论从声律还是从用典这两大诗歌的主要形式看 宫体诗都是对永明体的继承和发展 并非 突兀出现 只是因为在经历了裴子野 懦钝殊常 的复古文体统治京师文坛之后 萧纲集团 所带来的宫体诗才会显得异常新颖 给时人的感官造成较大冲击 至少在当时 宫体诗的出 现的确是由于其形式的新颖9 1 人注目 而观其内容 宫体诗所描写的妇女题材在当时早已经 司空见惯 算不得什么发明创造 就算当时流行的南朝民歌 对妇女题材的描写也要比宫体 诗走在前面 但是从唐代开始 人们认识富体诗 就逐渐的将着眼点转移到其内容上 如 隋 书 经籍志四 说 梁简文之在东宫 亦好篇什 清辞巧制 止乎枉席之间 雕琢蔓藻 思极闺闱之内 后生好事 递相仿习 朝野纷纷 号为宫体 流宕不已 迄于丧亡 1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贷款借款合同书范本
- 2025电子产品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楼道扶梯工程合同范本
- 宠物无偿领养合同范本
- 2025股权转让合同示范范文
- 2025标准购房合同协议书写才有效
- 装修换租房合同范本
- 2025汽车租赁合同及车辆安全管理规范
- 易装修合同范本
- 铁矿购销石合同范本
- 2025年匹克球裁判试题及答案
- 2025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审计中心社会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初中必读名著导读:《水浒传》核心知识点与深度解读》
- 深圳微利房管理办法
- 诊断学血管检查
-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2024
- 生产安全会议纪要
- 哪个团队收益大+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 智慧校园建设“十五五”发展规划
- GB/T 17622-2008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