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 整个社会的经济 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 变化 这段历史时期恰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开端 中国经济开始与全球经济 接轨的开端 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反 映 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这种变化 本文第一章笔者回顾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迁及明朝政府相应的政策调整 自明朝开 国以来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和控制国内经济 相继发行了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宝钞 纸币 并严禁金银等贵金属在市场上作为交易品流通 其后的几位皇帝基本延续了这一 政策 但铜钱面值小又不便携带 宝钞发行不久就因发行量无限扩大而急剧贬值 虽然 官方三令五申严禁金银交易 但从民间的反映来看 白银已经成为可以信赖的商品中介 物 使用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至正统时 政府的货币政策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已经到 了不得不做出调整的程度 政府颁布 米麦折银之令 即农民交纳赋税时不再缴纳粮 食实物 而是将其兑换成白银之后再行缴税 这正是明代中期赋役税收上出现的薪变化 后世称之为 金花银 银禁一开 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白银的流通量也急剧上升 折银之项也由粮食税普及到其他税收项目 如以银代役等等 官员俸禄 军队军饷也开 始支付白银 社会上白银的使用程度空前提高 国家财政审计核算皆以白银为基准 延 至万历初 张居正主持财政改革 推行一条鞭法 这又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大变 革 将繁杂的各税种合而为一 统一征收白银 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种种外部及内部的因素 考察唐宋元以来 白银作为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使用历史 以说明白银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越性 在明代之前已经为统治者和百姓所熟知 但由于当时白银总量的稀少而没有成为大规模 普及的货币 之所以白银货币化能在明代如火如荼的展开 而不是在更早的时代 是由 于明代时期国内流通的白银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在分析了国内白银生产和海外白银流 入的数额之后 发现海外流入的白银 主要是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 构成了中国国内白 银流通的最主要部分 即海外巨额白银的流入从根本上推动了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与此 同时 作为国家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官僚们以及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们面对白银 货币化的大潮袭来时 出于不同角度和目的的考虑 也提出了对这股大潮或推动或反动 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以货币制度史和经济学为主要理论依据 通过考察 明史 食 货志 以及 明实录 等相关原始资料 再现明代货币体系发展和白银货币化的实际情 况 包括大明宝钞贬值和铜币稀缺的根本原因 明朝政府对赋役制度调整的具体措施等 再将整个过程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大背景下 并结合明朝政府内部的其他决定性因 素 本文细致分析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起源 过程与影响 由此试图勾画出明代社会经 济发展的整体特征 关键词 明代社会 货币制度 白银 白银货币化 a b s t r a c t t h em i n 叠d y n a s t yw a sat u r n m gp o h to fc k n e m s t o r y m ep o l m c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栅t u r e so fs o c i e t yw e r eg o i n gt oh a v ead e e p l y 仃a l l s f o 珊a t i o n nw a st l l e 仃a n s f 0 玎n a t i o n 丘o ma n c i e n 奶rt om o d 州t y 趾dt h ec o m l e c t i o nb 帆e nc t l i n e s ea n dg l o b a le c o n o m y t h e d e v e l q m e n to f m o n e t a r ys t e mw h o c o 托w 舔s i l v e fm o n e t i z a t i o n w 船ad i r e c t l yr e s p l o n s e t ot h e 仃a n s f o 衄a t i o n so fs o c i e t y a n d 凡r t h e h n o r e i ti m p c l l e dt l l i s 订a i l s f i o n 撕o ne f r e c t i v e l y i l lc h 印瞳c ro n e w r i t e r1 0 0 k e db a c kt b em o n e t a f ys y s t c mo fm i n gd y n a s 够t oc o r m s p o l l d o ft h e 口o l i c ya d i l l s t s i n c eh eh a df o dt l 屺n a 廿o l l z h u 恤1z h 姐gp u b l i s h e dh o n gw u c o p p e rm o n e ya n dd am i n gb c h a 0n d t c s a n d 耐c n yf b r b a d e 廿a d i i l gg o l d 趾ds i l v c ra t t l l em a r k e t a 位r v a r df o l l o i n ge m p e r o r sc o n d n u e dt l l i sp o l i c y b u tt h ec o p p e rm o m yv a l u e w a sd l e a pa n di n c o n v e n i e n tt o 诅k e a l s ot h en o t e sd e p 赡d a t e d o n l yb e c a u s eo fm e o v e r f l o w i n gp 1 j b l i 妇雠t f r o mf o 墩s n e c t i o 也t h es i l v e rk l da l r e a d yb e c 锄e 也et r l i s to f m e r c h a n d i s e su s a g es c a i e sa l s oi n 擘譬a d u a le x t e n s i o n w l l i l ez h e n gt b n gd y n a s t y c o m 如磊t h em n n e t a r yp o l i c yo f 鸳o v e r m n 锄tk c 锄ed i s i o i n t e d 谢血s o c i a lr c a l i 吼t h eo r d e r o f r i c ew h e a ti ne x c h a l l g ef i o rs i l v e r i l a i n e l y 矗 m l e rd i dn o tp a y 也er e a lo b i e c tf b rt l l ef 妇 t a x 舭de x c i s et a xa yl o n g e r b u te x c b a n g j n gf 0 rs i l v e rt op a y t h j sw a se x a c t l ym en e w v 撕e t yo fm i n gd y n 衄t ys e r v i c ef e v e i l u e i t v a sc a l l e d j i nh u ay m a 船ra b 趾d o d 吐1 c o r d e r0 fs i l v e rf o r b i d d e n t l l eg o v e m m 锄庀f i n 锄c ei i l c o m ei r i c r e 豁e d s i l v e rc x c h a r l g i n gm a d e w i d e l ya v a i l a b l e 丘o mf h 姗t a xt oo t l l e r s o 任l c i a l s s a l a r y m i l i t a r yp a o ua l s op a i ds i l v e l j 钳 t h eb e 叠h 1 证go fw a nl id y n 脚 z h 孤g 沁z l 地n 叠跳kc h a r 窑eo fe n a n c er e f o r mt o p r o m o t e d 也ey i 砸a 0b i 锄l a w t l l i sw a sa n o m e rp e a tr e f 0 mo ft a xa n ds e r v i c es y s t e mi n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t 1 1 a tu m t e dc o 瑚噼l i c a l e d 协xk i n d sa so n et 0c o u e c ts i l v e lt h es i i v e rb e c o m e s o n l yc u r r c n c yt l l a th a v eaf m lc 峭n c y t a l e n t h lc h a p t e r 旧 i tw o m dm a i n l ya n a l 姐et h ee 曲e r i o f sa l l di n n e ff k t o 璐t op u s ht l l es i l v e r m o n e t i z a t i o ni nm 访gd y n a s 竹 b yt h ei n v e s 廿g a t i o no ft a n g s o n ga n d1 a nd y i m s t y s i l v e r a sam o n e t a r ya n ds u p e r i o rh a da l r e a d yb e 雠触i l i a rb ym l e ra i l dc o m m o np e o p l e b e ca l 糯 f h es m a ns c a r c i t yo fs i l v e rt o t a l l ya m o u m t td i dn o tb e c 黜eal a 理e s c a l e 锄du i l i v e r s a l c 峨r l c ya tt h a t 廿m e s i l v e rm o n c t i z a t i o nc o m dl a u n c hi nm i n gd y n a s t y b e c a u s em ep e r i o d d o m e s t i cc i r c u l a t eo fs i l v e rt o t a l 锄 吼tw 勰f 缸a b a v ee x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a l y z c dl o c a ls 主l v 盯 p r o d u c t i 叩a l l do v e r s e a ss i l v e fq u a n t i t y t l l es i l v e m a i f l l ya m e r i c as i l v e r 她dj a p a n e s es i l v 神 t h a td i s c o v 蜘 e do v 盯s e a sc o n s t 曲王t e dk a ls i l v e rc i r c t l i a t i o n t h eh u 蟹eg u mo fo v e r s e a ss i l v c r p u s h e d 曲l es i l v e rm o n e t i z a t i o n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m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l l eg o v 朗n m c n t b u r e a u c m t sw h oh a de s t a b l i s e da n dp e o n n e dt h en a t i o n a lp o l i c y 趾dt l l es o m ef h r s e e 血g t h i n k e r sf 砬e ds i l v e rm o n e t i 朋t i o na n dp f o c e e dt h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矗o md i 丘b r e n t 肌2 l e a l s op u t f o l w 川t os o m ev i e w so fa g r e e m to ro p p o s i t i o n t h i s 懈t 咖kt h eb i s t o r yo fm o n e 协r ys y s t 啪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 sa s 也em a i nt h e o r i e s b a s i s t o 揩s e a r c h 也e p r o b l e m b ye x p l 谢n g 脚豫鳓f 砌f m d 动f a i l d 胁豫册 三 r e l a t e do r i g i n a ld a t a i tr c 印p e a r c dm ea 咖a lc i r c u m s t a n c em a tm o n e t a r ys y s t e m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s i l v e rm o n e t i z a t i o n i n c l u d i n gt h eb a s i cr e a s o no fd am i l l gb a oc h a od e p r e c i a t i o na i l d t h ec o p p e rc u r r e r 圮ys p a r s 畸a n d 也es e r v i c es y s t e ma d j u s 仃n e n t s p l a c e dt h e 埘1 0 l e 似o c e s si n m e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w i mb a c k g r o u n d 锄dc o m b i n eo t h e rd e c i s i v ef h c t o r so f 留o v e n 衄e n t i n n e rp a r t t h i st e x td e a c ya n a l y z e dm i n gd y n 晒斟s i l v e rm o n c t i z a t i o no ft h eo r i 匦n s p m c e s s趾di n n u e n c e t r i e dt 0d e l i n e a t eaw h o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o c i a l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m i n gd y n 晒够 k e yw o r d s s o c i e t yo f m i n gp e r i o d m o n e t a l ys y s t e m 让屺s i l v e r s i l v e rm o n e t i z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 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弦这一日期 幽 簦 里堡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j 也指导教师签名 趁塑 日 期 生望垡么蜘日期 型 z 学位论文作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型 7 黪邮编 臣竺 引言 明代 尤其是晚明时期 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新的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产生 城镇市民阶层的出现 无不昭示着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社 会在一潭死水的表象之下其内部发生的巨变 发生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即是白银 的货币化和白银货币在中国市场上的广泛流通 白银冲破政府的禁令 由民间的小范围 使用扩大到绝大多数变易领域 并逐步取代了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 另一方面 白银 的使用也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国内 国际贸易的繁荣 可以说 白银问题已经涉及了经济 史 社会史等多个领域 因此 对其进行研究是一项综台性很强的工作 也是十分具有 学术价值的 早在明清之际 白银问题就已经引起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等人的极 大关注 他们的著作中都涉及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 并提出了关于废止金银流通的 一些主张 近代以来 明代白银货币化 这一命题逐渐为史学界所重视 2 0 世纪3 0 年代国内学者在对明代自银的研究方面 梁方仲先生于1 9 3 9 年发表的两篇文章 明代 银矿考 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 o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 明代银矿考 中 作者考察了有明一代开采银矿的历史及经营的方式 指出中国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 但在海外白银流入之前 国内工商业不甚发达 市场对于银的需要无论在货币上或制造 上都比较薄弱 因此本国银的生产在整个供给上也显得比较重要 同时作者依据详细的 数据研究了整个明代的银课收入 痛陈明代官办矿业尤其是万历时期肆虐民间的矿监税 使对老百姓的盘剥之重 在 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 一文中 作者依时间顺序将 明代的国际贸易分为两个时期 即 郑和下西洋前后的贡市时期 和 欧人东来以后的 海舶贸易时期 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和海外白银的流入 为白银的货 币化提供了基础 梁方仲先生文章的特点是条理清晰 数据详细 从7 0 8 0 年代开始 史学界呈现大繁荣景象 货币研究尤其是白银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为国内外众多 学者所重视 其中研究最深入 成就最卓越的是全汉升 他对明代太仓银 宋明银价变 动尤其是美洲白银输入问题的研究上均有突出的成绩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 r 矗y h n g 是海外研究明代财政问题的权威人士 他所著的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 税收 1 缸a t i o na n d9 0 v e m m e n t f i 脚c e i ns i x t e e 玎n 1 c e n t l 珂m i n g c l l i l l a 是其明代财政 史研究的代表作 在书中 他以 明实录 和 明史食货志 为基础 结合西方的史学 研究方法详细解析了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组织 政府的财政问题 税收及财政管理 等方面 虽然没有宜接涉及到白银货币化的问题 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德国学者贡德 弗兰克 a n d r eg d e rf 1 k 的 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时代 德国学者贡德 弗兰克 a n d r eg m d c rf r a i l k 的 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时代 参见粱方仲 粱方仲经济史论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9 年版 参见黄仁宇 r a y h u 龃g 著 阿风等译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殛d l 加们d g 口坩m 船月 衲册卯拥 姗8 小删 栩f 埘怄c 阳 c 舭出订 铲u 8 嘲 p 嘟 1 9 7 4 北京7 三联书店 2 0 0 1 年版 的东方 r e o 出n t t h eg l o b a le c o n o m yi n t h ea s i a n a g e 一书代表了西方对中国明代 白银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思潮 作者在书中坚决的断言 自中古以来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 方国家一直是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而依附于这个体系的落后欧洲国家只能 依靠向东方国家输出美洲白银作为平衡贸易的手段 白银资本 中的观点不可谓不惊 世骇俗 但其基本史实和史料分析方面尚有待商榷 东北师范大学赵轶峰教授于1 9 8 4 年 1 9 8 6 年分别发表论文 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 试论明代货 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 圆 文中主要分析了明代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的体制转变 及其与封建社会结构的矛盾 并提出了 货币白银化 这一与 白银货币化 相对应的 概念 就明代一朝的历史来讲 此概念似乎更能说明明代财政体制变化的过程 吴承明 在其文 1 6 世纪与1 7 世纪的中国市场 中指出 白银货币化以及海外白银的输入是判 断1 6 1 7 世纪中国经济出现现代化因素的关键条件 但可惜没有深入 万明结合之前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连续撰写了数篇文章来分析此命题 如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 初步考察 2 0 0 3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2 0 0 3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 迁 2 0 0 4 等 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程和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其所著诸文中 于基本史实与货币体系变迁方面自是集诸家之长于一身 论述颇多 却 对 白银货币化的动因 部分仍有意犹未尽之处 且也末将海外白银的流入与国内货币 制度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详加考察 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余地 目前来讲 学界争论的 焦点大致有两处 首先 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是何时 以何种方式展开的 其次 白银货 币化究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明代白银问题在自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二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多有涉及 但 学生坚持认为 首先一定要以 明实录 中的史料为基础 立足于原始材料 才能从中 发现问题 增加论文的独创性 其次要更加广泛地涉猎相关的文献专著 以期发现新观 点 新材料 最后要注意跨学科 跨领域的综合 既然是做关于经济史的研究 那么就 适当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与理论 从另一个视角剖析中国传统的经济制 度 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此外 本人还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 搜集了更多的资料 来充实论文的写作内容 基本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参见安德列 贡德 弗兰克 批g 嘶曲ff r a n k 著 刘北威译 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r p 西招埘 g f 曲甜d d h o 叼7 加腩口加协姆 u n i v e r s 时o f c a l j f o m i a p 化话 1 9 9 8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 0 0 0 年 9 参见赵轶峰 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8 5 年第4 期 试 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史研究 1 9 8 6 年4 月 参见吴承明 1 6 世纪与1 7 世纪的中国市场 吴承明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 0 0 2 年 参见万明 明代自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中国经济史研究 2 0 0 3 年第2 期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暨 南史学 第二辑2 0 0 3 年第1 2 期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杜会变j 壬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 0 0 4 年第2 期 2 第一章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相比较其他朝代 明初货币制度表现出了一种非稳定态和随意性 这从明代国家大 规模强制推行纸币 不几时便迅速贬值的史实中可见一斑 而明代日益繁荣的社会经济 却急需大量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硬通货币 正如马克思所说 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 地方的限制 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 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 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 即转到贵金属身上 白银货 币化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 也是国家货币政策为了适应社会现实需要而不断调 整 修正的必然结果 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观念变化 制度微调的过程 下文将会详细介绍明代自建国以来货币制度与货币种类的变化 以及 白银逐渐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一 大明宝钞的盛衰 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之前 曾于元至正二十一年开始铸造铜币 太祖初置 宝源局子应天 铸大中通宝钱 与历代钱兼行 以四百文为一贯 四十文为一两 四文 为一钱 到洪武元年时 即位 颁洪武通宝钱 其制凡五等 日当十 当五 当三 当二 当一 当十钱重一两 余递降至重一钱止 各行省皆设宝泉局 与宝源局并铸 而严私铸之禁 洪武四年改铸大中 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 铜币 圆形方孔钱 是 中国自古以来各种货币中使用历史最悠久的种类之一 朱元璋选择在王朝草创之时推行 铜币 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惯性思维 但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元代纸币政策的破产 大多数人已经拒绝使用严重贬值的纸币 在当时推行铜币是有利于市场稳定和社会安宁 的 在这段时期 明政府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的 但据历史记载 也兼用白银 绵布等 物 洪武四年七月 上以北平 山西馈运之艰 命以自金三十万两 绵布十万匹 就 附近郡县易米 以给将士 及辽东军卫乏马 发山东绵布十万匹 贳马给之 另外 在户口食盐税中也有收银的情况 洪武三年十二月 殿中侍御史唐铎谓 福建户口食 盐 每引收银十两或钱一万二千 民艰予办纳 请自今以土产物代输为便 由此可见 明初的货币系统还是比较混乱的 国家需要一个统一和稳定的货币制度来控制经济 然而 没过几年 铜币的缺点便逐渐暴露出来 即面值太小 重量大 不便大量携 带 商贾转易 钱重道远 不能多致 颇不便 实在不利于大额商品交易 而且原 材料铜的供给也遇到了困难o 因此 在国内商品经济逐渐从元末大规模战乱的破坏中 马克思 资本论 第l 卷 人民出版杜 1 9 7 年 第1 0 7 页 明史 卷8 1 食货五 钱钞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6 i 页 明史 卷b l 食货五 钱钞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6 l 页 太祖实录 卷6 7 洪武四年七月乙亥 o 太祖实录 卷5 9 洪武三年十二月癸酉 o 太祖实录 卷9 8 洪武八年三月辛酉 o 明史 卷8 1 食货五 钱钞 是时有司责民出铜 民毁器皿输官 颇以为苦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6 2 页 3 恢复过来的时候 又遇到了货币瓶颈 这时 甚至元末的纸钞又死灰复燃 在市场上流 通 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 多不便用钱 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同时也出于 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考虑 于是在参考借鉴元代纸币的基础上 他决定颁行名为 大 明宝钞 的明代纸币 洪武七年始设宝钞提举司 开始发行纸币前的准备工作 洪武八 年 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 命民间通行 以桑穰为料 其制方 高一尺 广六寸 质青 色 外为龙文花栏 横题其额日 大明通行宝钞 其内上两旁 复为篆文八字 日 大 明宝钞 天下通行 中图钱贯 十串为贯 其等凡六 曰一贯 曰五百文 四百文 三百文 二百文 一百文 每钞一贯 准钱千文 银一两 四贯准黄金一两 但大明 宝钞发行以后 即严禁以金银与实物进行交易 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 违者罪 之 以金银易钞者听 官员的俸禄和军队的军饷都发给宝钞 此种单向货币政策 使得大赐宝钞在事实上成为了不可兑换的货币 无本无额有出无入之不兑现钞乃复现 于明代 国 明王朝凭借国家权力 通过财政支出这种单一的渠道 强制将大明宝钞投放到市场 流通中 具有很大的政策随意性和强制性 至洪武二十七年 连铜币也被收缴禁用 上 谕户部尚书郁新日 国家造钞令与铜钱相间兼行使 本以便民 比年以来 民心刁诈 乃以钱钞任意亏折 行使致令钞法不行 甚失立法便民之意 宜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宫 依数换钞 不许更用铜钱行使 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者 罪之 大明宝钞成为 市场上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 从此明代货币体系进入了 大明宝钞时代 但是 由于明代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和封建帝王个人的敛财贪欲 使得大明宝钞的发 行既没有实物货币作为准备金 又没有对发行量做任何科学的统计和预算 造成了发行 不久就失去信用大幅贬值的恶果 货币流通量是要与商品流通量相适应的 这是货币流 通的普遍规律 商品价格总额 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这个规律是酱遍适用的 9 大明宝钞的过度无节制发行和恶性贬值正是从反面印证了这 一规律 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朱元璋给户部尚书赵勉的上谕中提到 今闻两浙市民有以 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者 距大明宝钞发行仅过十五年 部分地方的钞值已经贬至 官方定价的四分之一 洪武二十七年 两浙之民重钱轻钞 多行折使 至有以钱百六十 文折钞一贯者 福建 两广 江西诸处大率皆然 由是物价涌贵 而钞法益不行 至 宣德十年 大明宝钞发行恰己六十年 纸钞对白银的市场比价降至一千贯抵银一两 已经贬值千倍 遂为一贯之钞法 值银一两者 而仅折银二 三厘不等 前文曾提到 大明宝钞颁行之后 朱元璋三令五申严禁民间以金银为交易手段 并 明史 卷8 1 食货五 钱钞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6 2 页 明史 卷8 1 食货五 钱钞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6 2 页 另 有明一代 大明宝钞皆采用 洪武 年号 明史 卷8 l 食货五 钱钞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6 2 页 吴晗 记大明通行宝钞 读史割记 北京 三联书店 l 粥6 年 第3 0 3 页 太祖实录 卷2 3 4 洪武二卜匕年八月丙戍 马克思 资本论 第l 卷 人民出版社 1 9 7 5 年 第1 3 9 页 太祖实录 卷2 0 5 洪武二十三年冬十月戊辰 太祖实录 卷2 3 4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戍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 卷l l 钞 明 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 卷3 8 户部 1 钞法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杜 1 9 9 2 年 第2 4 5 页 4 为之制定了严厉的刑罚 但金银的流通却并没有因此商中断 甚至明朝政府官方制定的 部分税收还要直接征收金银或者以实物折征金银 史载 太祖洪武间令各处官田粮折收 纱 绢 金 银 绵 苎布及夏税农丝折绢俱解京库收支 o 又载洪武十八年 令各 处鱼课 皆折收金银钱钞 国 洪武十九年三月 诏岁解税课钱钞 有道里险远难致者 许易金银以进 同年五月 诏户部以今年秋粮及在仓所储 通会其数 除存留外 悉 折收金银 布 绢 纱 定输京师 洪武三十年 曾定 自二十八年以前 天下逋 租 咸许任土所产 折收布 绢 棉花及金银等物 回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白银等贵金 属仍在一定范围内充当税收 那么所谓 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 的禁令 在某种程度上 已成具文 无法贯彻执行 自银作为民间真正使用的可靠货币 正渐渐地在商品流通交 易的渠道中崭露头角 到了后世永宣年间 明朝政府为了保证宝钞的正常流通 又一次次颁布禁银令 这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广泛用银的社会现实 洪武末年 时杭州诸郡商贾 不论 货物贵贱 一以金银定价 由是钞法阻滞 公私病之 成祖即位之后 为了阻止宝 钞贬值 一方面采取货币回笼政策 如税粮课程赃罚均折收宝钞等 一方面重申 禁用 金银交易 犯者准奸恶论 至仁宗时 又下令增门摊课程 以通钞法 同时禁止民 间以金银交易货物 民间交易所使用的白银 最初是以首饰形式出现的 据宣德三年十二月徽州的一件 契约文件记载 三大房议定每年共备籼谷一百七十五秤 其谷不拘贵贱 每二十五秤 作花银首饰一两 o 明初虽禁金银流通 成祖却规定 惟置造首饰器皿 不在禁例 这无意中为白银在民间的流通交易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宣宗朝也屡次颁布禁银令 宣德初 定 凡以金银交易者及匿货增直者罚钞 后 来 户部言民间交易 惟用金银 钞滞不行 乃益严其禁 交易用银一钱者 罚钞千 贯 赃吏受银一两者 追钞一万贯 但在税课方面 仍在使用白银 宣德六年六月 浙江温州府知府何文渊谓 近虽蔡使银 而商税课仍征银 巡拦网户 陪纳甚艰 政府政令如此自相矛盾 禁银之令又如何能贯彻到底 这段时期在民间交易中 用银已经非常普遍 宣德四年六月 户部奏 比年巨商 富民 并权贵之家 凡有交易 俱要金银 以致钞不通行 仁宗皇帝即位之初 欲通钞 法 许官员军民以钞中盐 贪利者竟以昏烂之钞中纳 一人动以于计 及支盐发卖 专 o 续文献通考 卷4 田赋考 o 明会典 卷3 6 户部 2 3 课程 5 o 清 顾炎武 日知录 卷 o 明史 卷7 8 食货二 赋役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8 9 5 页 o 太祖实录 卷2 5 l 洪武三十年三月甲子 o 明会典 卷3 i 户部 i 8 钞法 汪姓祖产祭祀簿 与永新卫军合同 转引自傅衣凌 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一文 见 明清社 会经济史论文集 第2 4 8 2 4 9 页 明史 卷8 l 食货五 钱钞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6 3 页 明史 卷8 l 食货五 钱钞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页 又见 宣宗实录 卷4 8 宣德三年十一 月乙丑 o 宣宗实录 卷8 0 宣德六年六月甲辰 5 要金银 钞愈不行 同年七月 监察御史罗享信日 在外州郡城市 多有豪猾军民 居货在家 一如塌坊 或就船向与交易 俱要金银 这说明当时社会对白银作为商 品中介物的优越性已经非常认可了 二 宝钞退出市场 白银货币化兴起的过渡时期 这段时期是白银货币化的一段熏耍的扩展过渡时期 大致从正统初年持续到嘉靖初 年 为了防止大明宝钞的进一步贬值 在洪熙朝之后 政府再次大力执行宝钞回笼政策 回笼货币阻止贬值本是金融调控的正常手段 但明朝政府既没有足够的商品投放市场拉 动币值反弹 又不愿以贵金属金银回购大明宝钞 明朝政府的办法只是增加税种 税 额和各式各样的罚款名目 这种短视的政策自然不会让已经僵死的宝钞起死回生 史称 时钞法久不行 甚至积至市肆 过者不顾 大明宝钞已经无异于废纸 只是 由于国家仍然大量用来赏赐 支俸 采购 并且坚持在某些税种上征收宝钞 才得以保 留货币的地位 明英宗即位之后 由于白银在民间流通中已经占据优势地位 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开 始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 遂减诸纳钞者 而以米银钱当钞 弛 用银之禁 朝野皆用银 其小者乃用钱 惟官俸用钞 钞壅不行 所谓 米麦折银 之令 正是明代中期赋役税收上出现的新变化 政府后来逐渐将其制度化 称之为 金 花银 明代白银货币化自民间开始 经历了自下至上的发展过程 最重要的展开方式 便是赋役折银 赋役折银的经济政策是明朝政府在宝钞流通不畅 铜币不堪大用的窘迫 情况之下 不得不依据民间普遍使用白银作为流通手段的现实所做出的制度性调整 这 反映了当时明朝政府经济政策与社会现实的严重脱节 以及经济发展对政府政策制订所 起到的巨大的反作用 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这一新变化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田赋历来以实物税为主要形式 直至明 代前期 这种状况一直未曾改变 但在明初史料中已有关于田赋折征货币的记载 如洪 武十七年 命苏 松 嘉 湖四府以黄金代输今年田租 在洪武十八年 三十年 永乐十一年 宣德四年 政府都曾更定过钞钱金银折纳米的比价 o 但此时货币田赋在 总税收中所占比重甚小 洪武十四年 岁征麦米谷豆共计二千六百 十万斤 钞钱二十 二万二千三十六贯 如按照明初钞一贯折米一石的比价来计算 折成货币税的米麦仅 占全年田赋总额的百分之零点八五 正统初年 由于 金花银 的出现 大大加速了田赋货币化的进程 同时货币税在 田赋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大增加了 o 宣宗实录 卷5 5 宣德四年六月庚子 o 宣宗实录 卷5 6 宣德四年七月乙卵 正绕时少保黄福曾建言 宜量出官银 换购旧钞 但户部不纳其言 见 续文献通考l 卷1 0 钱币考 宪宗实录 卷2 7 成化二年三月辛亥 o 骈史 卷8 1 食货五 钱钞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6 4 页 o 太祖实录 卷1 6 3 洪武十七年秋七月丁巳 o 明会典 卷2 9 户部 1 6 征收 太祖实录 卷1 4 0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庚辰 关于明韧货币税占总税额比率之低 唐文基先生已有详尽之研究 奉人在此仅直接引用其数目字 详见唐先生 明 代 金花银 和田赋货币化趋势 一文 6 那么 究竟什么是 金花银 昵 为什么会出现 金花银 呢 这主要得从明代的 财政分配制度说起 明初 胡蓝之狱 后 勋臣武将恐受猜忌 纷纷将钦赐的土地交还 政府 改领禄米 而这些禄米 皆于浙西苏松等府官田内拨赐 而在明政府迁都北 京之后 武臣须从北京到江南领薪 路途遥远 花费巨大 甚至超出将要领到的薪俸 官员们不胜其苦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铨 江西巡抚赵新等先后上疏建言 赵新说 江 西属县 有僻居深山 不通舟楫者 岁赉金帛于通滓之处易米 上纳南京 设遇米贵 其费不赀 今行在官员俸银于南京支给 往返劳费 不得实用 对此 周铨提出的解 决办法是 于浙江 江西 湖广 南直隶不通舟楫之处 各随土产 折收布绢自金 赴京充俸 朝廷内部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 决定按照周铨等人建议 将 浙江 江西 湖广 南直隶 两广 福建起运的税粮 按米麦每石折银二钱五分的比价 折收白银 煎销成锭 委官赉送赴京 依原收价值放支 这就是 金花银 其后 概行于天下 自起运兑军井 粮四石牧银一两解京 以为永例 诸方赋入折银 而仓廪 廪之积渐少矣 同时 明朝政府于正统七年专设太仓储银 各直省派剩麦米 十库 中绵丝 绢布及马草 盐课 关税 凡折银者 皆入太仓库 籍没家财 变卖田产 追 收店钱 授例上纳者 亦皆入焉 专以贮银 故又谓之银库 正统年间的金花银法 在江南得到巡抚周忱的有力贯彻 周忱的派征原则是 七 斗至四斗则纳金花 官布 轻赍折色 二斗 一斗则纳白粮 糙米等本色 因田则轻重 而为损益 因为只有官田才可能亩征四斗以上 所以周忱是把金花银派与重赋的官 田耕种者承纳 江南官田是国有土地 耕种者缴纳的名为赋 实为租税合一 因此 正 统时期江南官田所缴纳的金花银 是货币地租和货币税的合一 到了嘉靖时 江南各地 相继实行官民田一则起科的田赋制度改革 金花银也就从先前单派与国有官田 扩大到 所有税田 金花银的性质转化为单纯的货币田税了 这些经济政策上的调整 对提高白银在流通领域的地位十分有利 而明朝政府的财 政收入也随之大大增加 之后 明朝政府继续采取这类政策 进一步促进了白银主导地 位的巩固和发展 首先是逐步扩大征银范围 其主要途径有开中纳银 税役征银等 开 中纳银始于户部尚书叶淇在任期间 史载 弘治五年 商人困守支 户部尚书叶淇请 召商纳银运司 类解太仓 分给各边 每引输银三四钱有差 视国初中米直加倍 而商 无守支之苦 开中纳银使政府银库储藏骤增 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万 税役征银较突 出的是成化时的两税征银 户部尚书李敏在大同时 见饷从山东河南转运 途远费大 乃会计岁支外 悉令支银 因此 民轻赉易达 将士得以赢治军装 交通有余则召 籴以备军兴 帝从之 自是北方二税皆折银 由敏始也 在南方 这时也有夏税折银 诸司职掌 户部 民科 转引自唐文基 明代 金花银 和田赋货币化趋势 注9 英宗实录 卷2 l 正统元年八月庚辰 英宗实录 卷2 3 正统元年十月辛已 明史 卷7 8 食货二 赋役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8 9 6 页 明史 卷7 9 食贷三 漕运仓库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2 7 页 清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 原编第7 册 常镇 明史 卷8 0 食货四 盐法茶法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3 9 页 明史 卷1 8 5 李敏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4 8 9 4 页 7 的现象 成化十年 令浙江严州府建德等县 夏税农桑二绢 每匹折银六钱 另外 在盐钞中 弘治十六年 运解南京户部的江西 福建 湖广三省部分地区的盐钞开始折 银 在匠役制度中 成化二十一年 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根据自愿原则 出银代役 此即 班匠银 圆另外 政府还逐步增加了白银的支出途径 其中最主要的是官俸折银 官 俸是大明宝钞最主要的发放途径之一 即使正统开银禁之后亦是如此 随着宝钞的急剧 贬值 官员的俸禄实质上已经大大缩水 成化时 减在京文武官员折俸钞 先是米一石 折钞二十五贯 后因户部裁省定为十五贯 至是尚书马昂又奏每石再省五贯 从之 以十贯钞折俸一石则是斗米一钱也 小吏薄俸 无以养家 莫甚于此 使得大部分 官员怨声载道 以银支俸的呼声高涨 景泰三年七月 命在京文武官员吏俸钞 俱准 时值给银 每五百贯给一两 以钞法不通 故欲少出以为贵之也 军俸支银在这时也 开始实行 弘治元年 令山东沿海卫所富军月粮 上半年支本色 下半年折色 每石 折银二钱五分 五年题准 将蓟州库贮银内折给 布 匹折银二钱五分 花一斤折银 七分 给军自买 十五年议准 辽东米贵 军士月粮折银 每石加银三钱五分 共放银 六钱 至次年七月 照旧关支 这时 政府以银雇人服役的现象也时有出现 景泰四 年 召人自通州仓支米赴独石 每石给脚银六钱 马营五钱五分 农业赋税征银日益普遍化 官吏俸钞折银也在增多 白银的使用量呈现稳步发展的 趋势 傅衣凌先生在 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一文中统计 自正统至弘 治年间的徽州祁门地区一百一十三份土地买卖契约中 用银者占七十九份 占近百分之 七十o 这与 明史 食货志 关于正统以后 朝野率皆用银 的记载相印证 我们可 以看出 正统以后 民间流通中自银的使用 起码在经济发达地区 已占据主导地位 白银货币化的进程至此已经全面展开 三 白银主币地位的确立 金花银 是白银成为正赋之始 从而确定了它的法定支付手段的地位 时人也认 为白银的普遍使用是必要的 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 且耗日多而产日少 米与钱 贱而不便大用 钱近实而易伪易杂 米不能久 钞太虚亦复有混烂 是以白金 银 之 为币长也 成化年间进士陆容说 国初惩元之弊 用重典以新天下 故令行禁止 若风草然 然而有面从于一时 而心违于身后者数事 如洪武钱 大明宝钞 是已 洪武钱民间全不行 予幼时曾见之 今复不见一文 盖销毁为器矣 宝钞 今为官府行 之 然一贯仅值银三厘 钱二文 民间得之 黉之无用 这证明到了成化年间 宝钞 虽贱 但钞法仍在 丽洪武钱已经退出了流逯领域 为什么铜钱会从流通领域消失呢 明会典 卷2 9 户部 1 6 征收 明会典 卷1 8 9 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 每名每月 南匠出银九钱 北匠出银六钱 免赴京 转引自 畴史 卷7 8 食货二 赋役 校勘记 一七 北京t 中华书局 1 9 7 4 年 第1 9 1 2 页 o 宪宗实录 卷2 7 成化二年三月辛亥 英宗实录 卷2 1 8 景泰三年秋七月丙申 o 明会舆 卷4 1 户部 2 8 经费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