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师说9教案 粤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师说9教案 粤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师说9教案 粤教版必修.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师说9教案 粤教版必修.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师说9教案 粤教版必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 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B、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4多媒体投影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幻灯片放映)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让学生看过投影后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幻灯片放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 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三、文体简介 我们来看一下题目,师说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呢?(提问学生)“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四、朗读课文1、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读准字音并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愚(y)句读(du)谀(y)经传(zhun)郯(tn)苌(chng)聃(dn)蟠(pn)巫(w)3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一)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着重讲解的字词:之助词,的; 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之代词,指道理; 固本来; 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 无不论,不分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二)、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 焉之于(向他);下低于; 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 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 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 小学小的学习方面; 族类; 不齿不屑一顾; 欤语气词;语法: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第三、四段重点字词常固定; 攻学习研究; 已罢了; 通普通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六、知识归纳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 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3、一词多义 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5、特殊句式: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课后练习。第二课时分析第一段1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背诵第一段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板书 结果 圣人众人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世大夫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再如下列三句: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