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论文)级联式流馈推挽dcdc变换器的研究.pdf_第1页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论文)级联式流馈推挽dcdc变换器的研究.pdf_第2页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论文)级联式流馈推挽dcdc变换器的研究.pdf_第3页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论文)级联式流馈推挽dcdc变换器的研究.pdf_第4页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论文)级联式流馈推挽dcdc变换器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论文)级联式流馈推挽dcdc变换器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a b s t r a c t d u et ot h el o w e rw o r k i n g v o l t a g ea n dl a r g e rw o r k i n g c u r r e n to f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m i c r o p r o c e s s o r t h ev o l t a g er e g u l a t o rm o d u l e s ( v r m ) w i t hi n p u tv o l t a g eo f5 va n d12 va 心n o t s u i t a b l ef o rt h es i t u a t i o n t h u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r a i s ev r m si n p u tv o l t a g et o4 8 vi nt h ef u t u r e i t c a nc u td o w ni n p u tc u r r e n t , h e n c ed i s s i p a t i o no nb u s ,r e s u l t i n gi ne n h a n c i n go fe f f i c i e n c ya n d g r e a t l yr e d u c i n go ft h ev o l u m eo fi n p u tf i l t e r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 l ya n a l y s e s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u s ,c o m m o nt o p o l o g ya n d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v r m ,a n db r i n gf o r w a r dt h ec o n c e p to fc a s c a d ec u r r e n t - f e dd c d cc o n v e r t e rb a s e do nt h o s e f a c t s a n dt h e nt h ed e t a i lo p e r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sa n dw o r k i n gp r o c e s so ft h eb u c ka n dp u s h p u l l c a s c a d ec u r r e n t - f e dd c d cc o n v e r t e ra n dt h ei n t e r l e a v e db u c ka n dp u s h p u l lc a s c a d e c u r r e n t - f e dd c d cc o n v e r t e ra r ei n 仃o d u c e d t h ed e s i g np r i n c i p l e so ft h eb u c ka n dp u s h p u l l c a s e a d ec u r r e n t - f e dd c ,d cc o n v e r t e ra n dt h ei n t e r l e a v e db u c ka n dp u s h - p u l lc a s c a d e c u r r e n t - f e dd c d cc o n v e r t e r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 i rc o n t r o ll o o p sa r ea l s op r e s e n t e d a tt h el a s t ,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r e s u l t so ft w o4 8 vi na n d3 3 w 10 ao u tp r o t o t y p e su s i n gt h e s et w ot o p o l o g i e sa r e p r e s e n t e da n dc o m p a r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 k e yw o r d s :c a s c a d e ,c u r r e n t - f e d ,d c - d cc o n v e n e r ,v r m i i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致谢 本文是在导师马皓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完成的。在攻读硕士期间,一直得到马老 师的热情关怀和认真指导。马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求实的工作作风, 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在本文完稿之际,特 向尊敬的马老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周雯琪、许飞、张尧、董亮、刘斌、祁丰、胡磊、郜俊、周伟成、贾凌霄等师 兄师姐给我的指导,不仅热情的回答我的问题,而且还给了我不少启发。感谢实验室张辉、 邓嘉、徐晔、李桢、詹仁雄、郑伟锋、严颖怡、刁智海、孙轩、俞宏霞、季悦、陈雪冰以及 浙江大学与美国国家半导体联合实验室的陈首先、赵一、陈燕、陈娜、朱宁等对我的关心和 支持,能够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团结向上的团队中学习和工作我深感幸运,实验室的两年 是我一生难:意的美好岁月。感谢所有曾经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朋友和同学! 在即将结束这么多年的学校生活之际,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和朋友,你们支持和理 解是我生活和学习上无尽的动力。 黄剑峰 2 0 0 8 年5 月于求是园 第一章绪论 本章首先概述了电压调节模块( v r m ) 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着介绍了电压调节模块 ( v r m ) 的分类和几种典型拓扑,并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最后概述了本论文的主 要内容。 1 1 电压调节模块( v r m ) 及其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微处理器、i c 芯片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应用越来越 普及。无论是录像机、智能洗衣机、移动电话等家电产品,还是汽车引擎控制,以及数控机 床、导弹精确制导等都要嵌入各类不同的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是各种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 核心部件。 诸如此类的微处理器、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大多要求在低电压、大电流的状态下工作。 而且,随着芯片集成密度、工作速度的进一步提高,芯片的工作电压将进一步下降,工作电 流将进一步增大。对于这一类特殊负载的供电电源,我们称之为v r m ( v o l t a g er e g u l a t o r m o d u l e s ) ,即电压调节模块n 。 电压调节模块( v r m ) 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着它的输入电压变化而发展的:早期的v r m 一直采用5 v 输入;近年来,从能量供给、效率、成本方面考虑,工业界对c p u 供电电源 的输入电压统一在1 2 v 。并且,随着微处理器对供电要求的不断提高,v r m 呈现出了下列 发展趋势: ( 1 ) 工作电压越来越低。现阶段v r m 的输出电压已经由原来的3 3 v 降低到了1 1 v 左右, 未来其输出电压甚至会低于1 y 。 ( 2 ) 电流越来越大。随着微处理器处理数据量的越来越大,v r m 原有的输出功率已经 不能满足它的要求,必定要求v r m 输出电流成倍增加。 ( 3 ) 负载变化率越来越高。在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微处理器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负载, 这就要求v r m 具有非常好的动态特性,以满足微处理器的要求。 基于以上原因,现有的5 v 、1 2 v 输入的电压调节模块( v r m ) 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微处 理器的要求了,因此把v r m 的输入电压提高到4 8 v 是必然的趋势。这样做能够减小输入电 流从而使得母线损耗减小,有利于效率提高,同时可以大大减小输入滤波器体积。相应的, 采用非隔离式变换器拓扑实现大变比的电压转换不太现实,所以采用隔离式变换器已是必然 3 - 4 1 ,因为原副边的隔离不仅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优化占空比,提高效率和动 l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态响应。 1 2 电压调节模块( 删) 的典型拓扑 根据输入电压的不同,v r m 可以分为5 v 、1 2 v 、4 8 v 输入等不同种类;根据输入与输 出之间是否隔离,v r m 又可以分为非隔离型和隔离型两种。目前v r m 采用较多的是1 2 v 输入电压,但是随着微处理器负载电流越来越大,今后分布式电源中将较多的采用4 8 v 母 线电压给v r m 供电。 下面对几种主要的非隔离型和隔离型拓扑进行简要的综述,并且对其主要特点进行简单 介绍。 1 2 1 非隔离型m 电路m 8 1 b u c k 变换器( 图1 1 所示) 是最基本的非隔离型变换器。它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容易、 成本低等优点。在低压大电流的应用场合中,为了减少续流二极管的导通损耗,通常会采用 同步整流技术,即采用功率m o s 管来代替续流二极管。 r 图1 1b u c k 变换罱 b u c k 变换器的电压变换率为:肘= 矿v o = d 。从公式可以看出,随着输出电压的不断降低, b u c k 变换器的稳态占空比也越来越小。而过小的占空比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 ) 动态响 应差。特别是当负载减小的时候,已经是较小的占空比无法即时有效适应负载的变小。( 2 ) 热设计困难。( 3 ) 主管关断损耗和同步整流管反向恢复损耗相应增加。( 4 ) 输入输出滤波电 容量变大。 图1 2 所示为多通道的交错并联式b u c k 变换器。 2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r 图1 2 多通道交错并联式b u c k 变换器 多通道的交错并联式b u c k 变换器通过n 个通道的b u c k 电路相并联,错开( 3 6 0 n ) k 度相角进行控制,等效工作频率提高了i i 倍。它具有以下优点:( 1 ) 减小了开关管的电流 应力: ( 2 ) 通过各通道输出叠加,有效地减小了电感电流纹波;( 3 ) 具有高的暂态响应特 性。但是它的占空比相对于传统的b u c k 变换器并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在v r m 的应用中受 到了限制。 图1 3 所示为抽头电感式b u c k 变换器: 代1 r 图1 3 抽头电感式b u c k 变换罱 抽头电感式b u c k 变换器的电压变换比为:膨= 鲁= i 丽d j 面。通过设计合理的n 值, 就能得到理想的电压变换比。它有效地增加了电路的占空比。但是由于漏感的存在,使得主 m o s 管q l 会承受较高的电压峰值,需要增加无损籍位电路。 图1 4 所示为有源箝位耦合b u c k 变换器: 图1 4 有源箝位耦合b u c k 变换罱 3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有源箝位耦合b u c k 变换器电压变换比为:m 。老= d + 生n 。它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电路的 占空比,而且通过有源箝位的方法,有效地消除了漏感的影响,减小了主管的应力。但在实 际的电路中,磁件设计复杂,对控制芯片要求较高,籍位电容难以与开关管靠近而使得箝位 效果不佳。 图1 5 所示为耦合绕组b u c k 变换器: 图1 5 耦合绕组b u c k 变换蚤 耦合绕组b u c k 变换器电压变换比为:肘:孚:兰。它是由双通道交错并联b u c k 变换 儿力+ i 器演变而来的,每个通道增加了两个耦合电感。和传统的b u c k 变换器相比,它不仅有效的 提高了占空比,而且有效地减少了开关损耗。但由于采用多绕组耦合,过孔多,磁件复杂, 使得p c b 布线难、附加损耗增加。 除了以上几种变换器外,还有推挽式b u c k 变换器、移相软开关b u c k 变换器等。 1 2 2 隔离型v r m 电路1 川 随着微处理器负载电压越来越低,电流越来越大,今后分布式电源中将较多的采用4 8 v 母线电压给v r m 供电。相应的。采用非隔离型变换器拓扑实现大变比的电压转换是不太现 实的,必须采用隔离型变换器。 1 2 2 1 常用副边拓扑 在低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变压器副边的整流管上的损耗是整个变换器中最主要的损耗。 过去采用肖特基二极管、快恢复开关二极管作为输出整流管,其正向压降约为0 4 v o 6 v , 电流较大时甚至达到l v 。可以想象,当输出电压低于3 v 时,整流管上的损耗与输出功率的 比值将非常大,严重影响变换器的整体效率。所以必须采用同步整流技术,即采用通态损耗 低的功率| 1 0 s 管反接,来代替整流二极管。 4 塑垩奎兰堡圭兰垡垒奎 釜二童丝 _ _ _ - _ - - _ _ _ _ _ _ - i _ - _ - _ _ _ _ - _ - _ _ _ - - _ i _ - _ _ - _ i - - - _ _ _ - - - _ - i _ _ - - _ - _ _ _ _ _ - _ _ _ _ - _ i _ - - _ _ _ _ _ _ - - _ _ _ 。_ 。一 适用于低压大电流输出的变压器副边结构有3 种:半波整流( 正激式) 结构、中心抽头 式结构和倍流整流式结构n 蚴1 。 图1 6 所示为半波整流c i e 激式) 结构。 r 图1 6 半波整流c , - f 激式) 结构 半波整流结构是最传统最成熟的输出级整流结构。它相对于其它两种结构最简单,所以 是常用拓扑。但它的输出滤波电感的工作频率等于开关频率,相应的,所需电感量和滤波电 容容值就比较大;而且,当占空比不为o 5 时,会导致两个整流管电流分配不平均。所以其 在洲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图1 7 所示为中心抽头式结构。 j j - i 上 、ll 土cl 1 q 孓 、, 一 决 墓一 丁it r 图1 7 中心抽头式结构 中心抽头式结构的输出滤波电感的工作频率是开关频率的两倍,因此,所需电感量和滤 波电容容值明显小于正激式。且在初级开关管的关断时间内,它的两个整流管同时触发导通 并进行续流,在大电流情况下,导通损耗小于正激式。但变压器次级需要两个绕组,在大电 流情况下绕制比较困难,次级损耗也比另外两种结构要大。 图1 8 所示为倍流整流式结构。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图1 8 倍流整流式结构 在倍流整流式结构中,负载电流被均分到两个滤波电感中,损耗明显减小,而且由于两 个电感纹波电流的相互抵消作用,输出滤波电容的纹波电流明显减小,则其所需的滤波电感 值也可以被极大地减小。相对于中心抽头式,变压器次级只需一个绕组,这有利于变压器的 绕制,而且损耗也较小。但因它需要两个输出滤波电感,所以体积上相对要大一些,而且有 相对较多的连结端。但可以利用磁集成技术,使两个输出滤波电感和变压器都集中绕制在同 一个磁芯当中。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副边整流结构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倍流整流式结构是最适合应 用于低压大电流输出的。 1 2 2 2 常用原边拓扑 常见的隔离型d c d c 变换器原边拓扑有正激、反激、推挽、半桥、全桥等。其中反激式 变换器并不适合低压大电流的要求,因为它的输出纹波大,变压器漏感会引起较大的电压尖 峰,功率比较低,变换器效率也不高。 一般来说,对称的原边拓扑都可以和倍流整流式相结合,应用于低压大电流输出。而原 边如果采用非对称控制,整流器的损耗会比对称控制下的大n 钔。所以,不对称半桥和正激拓 扑也不太适合低压大电流输出时应用h “钔。 1 2 2 3 常用拓扑 经过优选,可以选定适合于低压大电流的几种拓扑结构:原边正激式与副边正激式的 组合,如有源筘位正激变换器;推挽式与倍流整流式的组合;桥式与倍流整流式的组合 等等。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常用的拓扑。 6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图1 9 所示为有源箝位正激变换器: 0 2 l q 3 图1 9 有源箝位正激变换罱 前面分析过,正激变换器由于原边采用不对称控制,所以副边整流管的损耗会比较大。 但它也有一些优点:1 可工作于占空比大于o 5 的情况下,这样变压器的匝比就能做得大一 些,由此减小初级电流,从而减小初级导通损耗;2 若变压器的漏感足够大,可实现主开关 管的z v t ,开通损耗小;3 变压器的磁复位由有源箝位实现,无损。它的缺点是:负载突变 时变压器容易饱和,动态响应差,且需较大磁芯。 图1 1 0 所示为推挽变换器: v i h j d “+ j 一 1 l 1 图1 1 0 推挽变换罱 推挽变换器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当原边开关管关断时,变压器的漏感会产生很大的尖 峰电压加在开关管两端,会造成很大的关断损耗。同时,为了防止开关管损坏,必须选取耐 压更高的管子,这就意味着更大的导通电阻,会造成更大的导通损耗。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缓 冲电路来抑制电压尖峰,但这无疑会增加电路的复杂度或影响其效率,所以推挽变换器不太 适合应用于低压大电流输出。 为了克服传统的推挽变换器的漏感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推挽正激拓扑,如图1 1 1 所示: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i - 1 图1 1 1 推挽正激变换器 它有三种工作模式:当q 1 、q 2 都不导通时,电源电压v l n 通过n p l 、c ,、n p 2 形成换路, 为c 。充电,变压器原边绕组短路,副边的整流器处于续流状态;当q l 导通时,电源电压 v 玳通过绕组n p l 传输能量,箝位电容c 。通过绕组n p 2 传输能量;当q 2 导通时,电源电压 v 玳通过绕组n p 2 传输能量,箝位电容c 。通过绕组n p l 传输能量。 相对于传统的推挽变换器,它有三个好处:1 由于箝位电容c 。的作用,原边开关管的电 压应力被限制在2 v 附上,与此同时,原边开关管的电流保持不变,所以开关损耗减少了。 2 由于初级2 个绕组分享了原边电流,所以绕组电流有效值降低了,绕组导通损耗也随之降 低。3 由于输入电流是连续的,所以输入电流有效值和导通损耗降低了,输入滤波器的体积 也可以大大减小。它的缺点是,对开关管耐压要求相对较高( 2v 饿) ;变压器需要2 个初级 绕组,制作相对复杂。 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推挽正激拓扑,将内置输入滤波器的概念引入到 了推挽正激变换器中。这一拓扑比推挽正激拓扑多了一个箝位电容和两个原边绕组,如图 1 1 2 所示: v m f 图1 1 2 内置输入滤波器推挽正激变换嚣 该变换器的开关电流和绕组电流与推挽正激变换器中的相同,但输入电流却几乎是平坦 8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的。这是因为输入电流同时流过2 个绕组,而且两者的纹波相互抵消,所以输入滤波器的尺 寸可以大大减小,而且可以和变换器中的其他磁元件集成在一起,使变换器的效率得到大的 提高。 图1 1 3 所示为对称半桥变换器: l 一: j 岩 l 1 图1 1 3 对称半桥变换器 它的优点在于:1 与有源箝位拓扑相比,在负载突变时,变压器不会饱和,因而动态响 应很好,且可选择较小的磁芯:2 与推挽正激拓扑相比,只需一个初级绕组,对初级开关管 的耐压要求也相对较低。它的缺点是:因为变压器的初级电压只有v 珊2 ,所以在占空比d 一定的情况下,变压器的匝比就不能做得太大,结果会导致原边电流增大,因而会增大初级 的导通损耗。 图1 1 4 所示为移相全桥变换器: - j 岩拇 l 1 图1 1 4 移相全桥变换罱 由于全桥变换器初级的两个桥臂是由4 个开关管组成的,所以开关数目最多,这必然导 致导通损耗的增大。从控制角度来看,它的控制也相对最为复杂。但应指出的是,因它初级 的4 个开关管都能实现软开关,所以开关损耗相对较小,因此在频率很高的变流器中,移相 全桥变换器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9 浙江大学硕: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用拓扑外,还有一些不太常用,或尚未广泛应用的拓扑,如l l c 谐 振式、b u c k 与半桥级联式等等,以及本篇论文将要介绍的一一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流馈 d c d c 变换器。 1 3v r b l 涉及的相关技术心妇 随着v r m 向着高功率密度、高效率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v r m 设计所涉及的技术越 来越多了,如图1 1 3 所示,包括:电路拓扑( t o p o l o g i e s ) 、高开关频率( h i g hf r e q u e n c y ) 、 磁设计( m a g n e t i c s ) 、软开关技术( s o f i s w i t c h i n g ) 、同步整流技术( s y n c h r o n o u s r e c t i f i c a t i o n ) 、并联技术( p a r a l l e l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 、热处理技术( t h e r m a lm a n a g e m e n t & p a c k a g i n g ) 、电磁兼容技术( e m im i n i m i z a t i o n ) 等,因此v r m 的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技 术。 图1 1 3 删设计相关技术 1 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代微处理器的工作电压越来越低,工作电流越来越大,负载变化率 越来越高,对于电压调节模块( 蝴) 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的5 v 、1 2 v 输入的v r m 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微处理器的要求了,因此把v r m 的输入电压提高到4 8 v 是必然的趋势, 这样做能够减小输入电流从而使得母线损耗减小,有利于效率提高,同时可以大大减小输入 滤波器体积。 本课题在详细研究了v r m 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于b u c k 与推挽级 联式流馈型d c d c 变换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它具有适合宽输入电压范围、效率高、功率密 度高、易于实现多路输出等优点。接着,具体分析了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i ) c 变换器的原理、 工作过程、存在的缺陷以及解决的方法;分别介绍了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流馈d c d c 变换 1 0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器、双通道交错并联型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流馈d c d c 变换器及其控制回路的建模和设计 方法,并给出设计实例。最后,给出了用这两种拓扑结构制作的两台4 8 v 输入、3 3 v 1 0 a 输出的样机的实验结果,并对两者进行了一定的比较,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原理分析 第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原 理分析 2 1 主电路拓扑分析1 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压馈型d c d c 变换器如图2 1 所示。 它是由一级b u c k 电路和一级推挽电路级联组成的。其中推挽环节两个开关管的占空比 各是百分之五十左右,相当于是一直导通的,而电压调节主要靠b u c k 环节来实现。理想情 况下,输出电压为: 2 糕 其中d 为b u c k 环节主m o s 管的占空比,以j 为推挽变压器的电压变比。 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宽输入电压范围的拓扑。因为有前级b u c k 电路的调压作用,使得 在一定输入电压范围内,推挽环节的输入电压几乎保持不变。同时这也便于实现变压器、副 边同步整流器的优化设计。这种拓扑由于变压器的输入端接的是一个电容,相当于是电压源 输入,所以又称为压馈推挽结构。 由于推挽环节两个开关管占空比各是百分之五十左右,相当于是一直导通的,所以可以 把原边的电容和副边的电感去掉,相当于把2 个l c 环节简化为1 个l c 环节,如图2 2 所示。 这样做可以简化电路结构,提高效率和动态响应,尤其是在低压大电流输出的情况下,副边 的电感需要用较粗的导线或者铜皮绕制,制作比较困难,而且体积比较大,采用简化后的拓 扑可以有效减小电路板的面积,提高功率密度,而且更容易实现多路输出。这种拓扑由于变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原理分析 压器的输入端接的是一个电感,相当于是电流源输入,所以又称为流馈推挽结构。 图2 2 级联式流馈推挽变换器 除此之外,流馈推挽结构还有以下几个主要优点:一是推挽环节两个开关管的电压应力 等于2 。勉,副边的两个整流管的电压应力等于2 。都与输入电压无关。这样,在选 取元器件的时候就能更加优化。二是由于在任何负载和母线状况下,两个整流管始终平分负 载电流,导通损耗较小。三是由于有前置b u c k 环节的调压作用,适合于宽输入电压范围。 2 2 工作过程分析 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工作过程中的主要波形如图2 3 所示: itt 1 l;il- l - t _ l i- 一 i t 一j 1 t i _ 一 zu i 广 i+ j r p 。一 r卜 kkkt kkbkk ,k 图2 3 级联式流馈推挽变换器主要波形图 1 3 瓯 岛 岛 皿 b h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原理分析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级联式流馈推挽变换器的工作过程。 假定t o 之前,q 、q 4 导通,b u c k 环节处于续流状态,通过推挽环节的q t 支路向副边输送 能量,电感电流i 。线性下降;副边d 3 导通。等效电路图如图2 4 所示。 l i 。:一gl ov o u t 圈2 4t 作阶段0 【t o 之前】 t o t t :t o 时刻,岛导通,推挽环节进入共同导通时间,两个支路平分电感电流i t , = o v ;q 2 继续续流,但由于电感上几乎没有压降,所以电感电流i 。几乎保持不变;原副边之 间没有能量传递,输出电流由输出电容c 提供。等效电路图如图2 5 所示。 l l 一 图2 5t 作阶段1 【t 一t ,】 t - 一t z :t t 时刻,q 关断,电感电流i 。通过q 的寄生二极管继续续流。输出电流由输出 电容c ,提供。等效电路图如图2 6 所示。 i l i s :胃5 v o u t = 图2 6 工作阶段2i t - - t z 】 t 。一t s :t z 时刻,q - 导通,由于= 0 v ,电源电压完全加在b u c k 环节的电感上,电 感电流i 。迅速线性上升。输出电流由输出电容c ,提供。等效电路图如图2 7 所示。 1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原理分析 l l v o u t = : 图2 7 工作阶段3 【t :- - 1 :。】 t 。一t t :t 。时刻,q 4 关断,电感电流i 。全部通过儡,电压重新建立,踟= 。 通 过推挽环节的q 3 支路向副边输送能量,电感两端压降为( k 。一) ,电感电流i 。线性上升; 副边导通。等效电路图如图2 8 所示。 图2 8 工作阶段4i t s t 】 t 一t s :t 。时刻,q ,关断,电感电流i t 通过q 的寄生二极管续流。电感电流i 。线性下降。 副边继续导通。等效电路图如图2 9 所示。 圈2 1 0 工作阶段6i t 。一t 】 1 5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原理分析 t 。一t ,:t 。时刻,q 4 导通,推挽环节进入共同导通时间,两个支路平分电感电流i 。, = 0 v :如继续续流,但由于电感上几乎没有压降,所以电感电流i 。几乎保持不变;原副边之 间没有能量传递,输出电流由输出电容c 。提供。等效电路图如图2 1 1 所示。 i l r y - y 1曩口:l i p :并g :h 8 v 0 u t 图2 1 1 工作阶段7 【t 一t ,】 t t t 。:t t 时刻,q 关断,电感电流i 。通过q 的寄生二极管继续续流:输出电流由输出 电容c 。提供。等效电路图如图2 1 2 所示。 l l r 7 y 、 胃口:i p :葺s :胃g v 0 u t = = 图2 1 2 工作阶段8 【t 7 - - t 。】 t 。一t 。:t 。时刻,q 。导通,由于f p r = 0 v ,电源电压k 。加在b u c k 环节的电感上,电感电 流i t 迅速线性上升。输出电流由输出电容c ,提供。等效电路图如图2 1 3 所示。 i l v i nq 1 r r y 勋:i p :1 1 9 :1 1 s v o u t = 图2 1 3t 作阶段9 【t 一t 】 t 9 一t i o t 9 时刻,鹞关断,电感电流i 。全部通过q t ,电压重新建立,脚= 。甩,通 过推挽环节的q 4 支路向副边输送能量。电感两端压降为( 一踟) ,电感电流i 。线性上升; 副边d 3 导通。等效电路图如图2 1 4 所示。 1 6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原理分析 i l l o- v o u t 图2 1 4 工作阶段1 0 【t 。一t 。】 t m t n :t 。时刻,q 。关断,电感电流i 。通过q 2 的寄生二极管续流。电感电流i 。线性下 降。副边d 3 继续导通。等效电路图如图2 1 5 所示。 j l 。 i ov o u t 图2 1 5 工作阶段1 1 【t ”一t 】 t 一t 。:t 。时刻,如导通,电感电流i 。通过q 续流。副边d 。继续导通。等效电路图如 图2 1 6 所示。 i ov o u t 图2 1 6 工作阶段1 2 【t 一t - 。】 至此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开关动作,其中推挽环节运行了一个周期;而b u c k 环节运行了 两个周期。 从以上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电路简化的同时会引入新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输出电容的 e s i 造成的输出电压尖刺问题。 因为在q 3 、q 4 的共同导通时间内,y n = 0 v ,变压器原副边之间是没有能量传递的,再 1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交换器的原理分析 加上副边没有输出电感的续流作用,此时的输出电压完全由输出电容来维持,这时,输出电 容的e s r 就会产生一定的压降,造成输出电压的大幅跌落。这种现象在低压大电流输出时更 加明显。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改善,一是通过调节各个开关管的驱动波形,使得 推挽环节的共同导通时间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小,二是通过多个电容并联的方法来减少 e s r ,以改善输出波形的质量。 2 3 双通道交错并联型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流馈d c d c 变换器 及其工作过程分析m 1 前面提到过,v r m 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负载变化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v r m 有非常好 的动态特性。通常我们用负载突变时变换器的电流变化率来衡量其动态特性。对于b u c k 电 路而言,影响其电流变化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滤波电感。当负载突变时,由于输出电 感的存在,阻碍了电源到负载的能量传输,而只能靠输出电容来提供或者吸收能量,从而造 成过渡过程中输出电压偏离允许的范围。而如果我们通过减小电感量来获得高的电流变化 率,则会造成稳态时的纹波电流增大。 提高电流变化率的一个重要技术是交错并联。它主要有3 个优点: ( 1 ) 减小开关电流 应力;( 2 ) 通过各通道输出叠加,有效地减小了输出电流纹波;( 3 ) 具有高的暂态响应特 性,这是因为一方面n 个通道交错并联,相当于频率翻了n 倍,响应速度是单通道的n 倍, 另一方面,因为电流纹波较小,所以可以采用较小的电感,进一步提高动态响应特性。 在级联式流馈推挽拓扑中,我们也可以引入交错并联的技术,即采用双通道交错并联型 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的拓扑,如图2 1 7 所示: 卜 b 图2 1 7 双通道交错并联型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流馈d c 变换嚣 双通道交错并联型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流馈d c d c 变换器的主要驱动电压和电感电流波 1 8 浙江大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二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原理分析 形如图2 1 8 所示: q , 岛 岛 q l 1 ; : t ll ; i ;: 厂l i i : i ;l- i : 7 t 0 广广下: 、jo k - 卜 一 l : t ll i l l _ i t : :。i : l 。j 1 。,j 。1 1 ,j 1 j 。j i ,j _ l l li kkk lkkb 毛k i 。 k “ k 图2 1 8 双通道交错并联型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流馈d e d e 变换器的主要波形 其中q l 、q 3 波形为两路b u c k 电路的主m o s 管的驱动波形,它们是交错并联的,彼此之 间错开1 8 0 度。i 、i 也分别为2 路b u c k 的电感电流,i 。是b u c k 环节的输出电流,它相当 于i u 、i l z 之和。由图中可以看出,2 路b u c k 的电流纹波相互抵消,使得输出电流的纹波大 大减小。 q 5 、q 6 为推挽环节的2 路驱动波形,它们是互补的占空比约为5 0 的两路信号。可以 看出,在两路b u c k 电路的主m o s 管驱动信号的每一个上升沿,q 5 、q 6 之间都实现一次换路。 之所以这么设置,是因为在两路b u c k 驱动信号的上升沿时,b u c k 环节的输出电流最小。 1 9 浙江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设计 第三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设 计订 3 1b u c k 与推挽级联式流馈d c d c 变换器的设计 电路主要指标如下: 1 输入直流电压的范围:3 6 v 7 2 v ,额定电压4 8 v 2 输出直流电压:3 3 v 3 输出电流:0 - - - ,1 0 a 4 输出电压纹波:1 0 0 m v 5 工作频率:2 5 0 k h z 3 1 1 主电路参数设计亿伽 首先确定变压器的变比。 令输入电压为4 8 v 时b u c k 环节主m o s 管占空比为0 5 ,则b u c k 环节输出电压约为2 4 v , 又因为输出电压为3 3 v ,且推挽环节是一直导通的,所以变压器的变比应取为: 丝:丝:7 2 7 = 一= , 札 3 3 取整数二二旦= 8 。 n s 则额定输入电压( 4 8 v ) 时b u c k 环节稳态占空比d 约为: d :3 3 x n p n s :o 5 5d = = o 5 5 4 8 在设计b u c k 环节的电感的时候,为了减少电感的磁芯损耗,应确保电感电流的纹波峰 峰值的最大值不超过电感电流有效值的1 0 。 当输入电压最大( = 7 2 v ) 的时候,电感电流的纹波峰峰值最大,此时的占空比为: 珑钿:3 3 x n p n s :0 3 7叱= _ f = 0 3 7 由于满载时输出电流厶为1 0 a ,换算到变压器原边,b u c k 环节的输出电流有效值,即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设计 感电流有效值五为: 根据: ,:j l :1 2 5 a n ,| ns v t n 厶- v 乞x d t = 半x d t = 0 1 t 其中厶为最小电感量( h ) 。 三,:z , , , - v o ”, n , , n sx d t - 7 2 v - 3 3 v x 8 o 3 7 x 4 1 0 巧s :5 4 0 “h 0 1 i ,0 1 1 2 5 a 所以电感取5 4 0 1 a h 。 至于输出电容,前面分析过,由于其e s r 会引起输出电压周期性的电压尖刺,所以尽量 选用e s r 小一些的电容。这里采用多个钽电容和多个瓷片电容并联作为输出电容。因为瓷片 电容的e s r 非常小,但一般容值也比较小,而钽电容的e s r 和容值都相对大一些,采用两者 并联既可以达到良好的滤波效果,又可以尽量的减少e s r 。 3 1 2 控制芯片l m s 0 4 1 及有关参数设计阻1 l m 5 0 4 1 是一款专为级联式d c d c 变换器设计的控制芯片,由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生产。 它可以输出4 路驱动信号,同时驱动b u c k 环节的2 个m o s 管和推挽环节的2 个m o s 管,并 且可以为推挽环节的两路驱动信号设置一定的死区时间( 对于压馈推挽) 或共同导通时间( 对 于流馈推挽) 。l 9 5 0 4 1 内部含有启动电压调节模块,可以接受的安全输入电压范围在1 5 v 到 i o o v 之间,适合于宽输入电压范围时应用。它采用电流峰值模式控制,并且提供了两种过 流保护模式。此外,该芯片还具有欠压保护、过热保护、p w m 斜率补偿等功能。l m 5 0 4 1 的内 部功能框图和典型应用电路如图3 1 、图3 2 所示: 2 l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设计 颤鬻,- 瞄 s h 带i 留db r o c k 饼口陷m - - 。_ w 糖耀5 l q l 龇黼一 一一 鬯。| 南h 。抵 眩 1 i 甲v i l 。篡丝 l 掣 ,c “ i岬l 鹂 p 啪i 髓雌鳓 l 托r 玎b 护r k1 u 0 臼c 罨一 譬苗 i 一士 扩甲 l h 删转引t d 洲 一 t i ii 崮= 目蒌峰 图3 1u 屋5 舛l 内部功能框图嗍 圈3 2u 咀5 舛l 典型应用电路叭嘲 其中推挽环节可以直接由l h 5 0 4 1 驱动,而b u c k 环节需要通过一个具有自举功能的驱动 芯片,如l h 5 1 0 1 等来驱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设计 此外,l m 5 0 4 1 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级联式变换器,如b u c k 与半桥级联式、b u c k 与全桥 级联式等。 下面介绍该芯片的功能以及在本项目中的有关参数设计: v i n 引脚直接接输入电源,再通过电阻r l 、组成的分压网络接到u v l 0 引脚。u v l o 为 欠压保护引脚,电压阈值为2 5 v 。当u v l 0 引脚上的电压达到2 5 v 时,芯片开始启动,同 时芯片内部一个2 0 衅的电流源也开始工作,向u v l 0 引脚提供电流,该电流流经r z ,使得 n l 0 引脚上的电压略微的提高( 2 5 v ) 。这样就提供了一定的滞回功能,防止由于外界的 干扰信号而导致芯片的误关断。在本项目中,为确保当输入电压高于3 6 v 时芯片开通,低于 3 4 v 时关闭,即滞同电压。- - - - 2 v ,可得: 尼:监:旦:1 0 0 1 d l 1 2 0 衅2 0 p a 见:兰:! 兰墨:2 5 v x 1 0 0 1 d l 7 4 6 m 。( ) m i 。一2 5 v 3 6 v - 2 5 v r t 引脚通过电阻r t 接地,用于设置芯片振荡器频率( 2 5 0 k h z ) : 岛:等掣q=20彻82 。 lx 1 0 1 。 其中b u c k 环节驱动信号的频率和振荡器频率一样,而推挽环节驱动信号的频率为振 荡器频率五的一半。 t i m e 引脚用于设置推挽驱动信号的死区共同导通时间。如果它通过电阻尼耵接地,提 供共同导通时间细;如果它通过电阻脑接r e f 引脚,则提供死区时间细。推荐厮取值范 围为1 0 m 1 0 0 1 d ) 。 t o t = 3 6 6 x 姑+ 7 t o t = 3 6 9 x k + 2 1 其中脑单位为l d ) ,细和细单位为n s 。 本项目中设置共同导通时间为6 7 n s ,即t i m e 引脚通过1 6 5 k q 电阻接地。 c s 为电流采样信号输入引脚,且可以提供过流保护功能。当c s 引脚的电压超过0 5 v 时,将提供逐周期的过流保护;当c s 引脚的电压超过o 6 v 时,软启动电容将被完全放电, 随后芯片将会重新启动。可通过电流互感器采集电流信号,经过r c 滤波以后送入c s 引脚, 如图3 3 所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级联式流馈推挽d c d c 变换器的设计 图3 3 电流采样网络 其中r 舳为复位电阻,用于完成电流互感器的磁芯复位,这里取1 0 i q ;m c s 为采样电阻; r f 、c f 为滤波环节,主要滤除高频干扰。电流互感器和采样电阻的设计见3 1 3 3 。 v c c 为启动电压调节模块输出引脚,可通过o 1 心l o 心电容接地,芯片正常工作时该引 脚电压为9 v 左右,可以作为电路启动过程中的辅助电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v c c 引脚还 需要外接辅助电源,因为l m 5 0 4 1 一般提供不了足够大的电流。外接的辅助电源必须高于 9 3 v ,以关断启动电压调节模块,减少控制芯片的功率损耗。 s s 为软启动引脚,该点电压与b u c k 环节主m o s 管的驱动信号的最大占空比成正比。可 通过一定电容( 如0 1 心) 接地。当芯片启动时,内部一个1 0 衅的电流源给该电容充电, 使得s s 引脚电压缓慢上升。正常工作时该引脚电压为0 4 5 v 0 5 v 。 r e f 为5 v 参考电压输出引脚,同样应通过一定电容( 如0 1 心) 接地。 f b 、c o m p 分别为芯片内部误差放大器的反向输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