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doc_第1页
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doc_第2页
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doc_第3页
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doc_第4页
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igj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克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分类号F475.14UDC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陈达伟学科专业 企业管理专业指导教师 杨克斯教jf论文答辩日期2006年6月3日学位授予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左昌鸿教授密级论文评阅人左昌鸿教授 阁世平教授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MODE BASED ONCOMPETITION POSITIONABSTRACTFor the modem enterprises the outer environment has been a dynamic one where knowledge economy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dominant economy. Those original competition models being based on industrial economy now can 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for modem enterprises surviving and developing under the more and more excited competitive conditions. So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gradually became the theme of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But now the KM strategy theory research lacks a systematic framework that neglected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 interior advantages and outer position. So 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the KM strategy tha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 position and bas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We wish this paper could offer some good suggestions to the KM research and practice.This research work of this paper as follows: Firstly, the paper defines the procedure of KM strategy selection so as to offer a direction and steps for the later part of the paper. Secondly, the paper constructs a restraining framework of KM strategy selection and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 KM strategy. Thirdly,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the paper constructs a knowledge chain, which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base for the KM strategy. Fourthly,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model of KM strategy selection under the KM strategic restraining framework. At last, the paper constitutes some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KM strategy.In a word,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construct a KM strategy model by combining knowledge resources positions and bas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attempts to integrate KM with tradi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so as to offer a deeper theory support and maneuverability. We wish this paper will contribute to Chinas KM theory and corporation practice.KEY WORDS: Competition Advantage; Knowledge Resource;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Management Strategy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对各种生产要素 的作用和影响空前提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经济时代中,知识都以不同的程度影响 着生产要素,使它们先后发挥着不同作用。农业经济时代,创造财富的必要条件是拥有 土地和劳动力,劳动力对知识只有很小的需求:工业经济时代机器设备等劳动工具成 为竞争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因素,劳动工具和劳动力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拥有资金 是更新劳动工具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它构成新 的生产要素体系。知识不仅能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且通过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以智 力为主的劳动力逐步替代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同时资金在更 新劳动工具过程中所占据的决定性地位也逐步被科学技术取代。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知 识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通过促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的 利用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的微观运行单 位一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传统企业体制的巨变包括企业文化、领导风格、组 织结构、管理体制诸多方面。这些变化动摇了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理论。在知识经 济时代的企业里,管理制定、管理实施、管理评价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地与 知识有关。传统的以有形产品价值为导向的管理理论己不能顺应知识型企业资本结构和 组织结构转型的要求,因此无法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些知识型企业的管理实践需 要有以知识价值为战略导向的全新的管理理论的指引,也需要在全新的管理理念下进行 引导。因此,随着时代的巨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管理也就在 如下的背景下产生了。1.1.1全球竞争当前各国的经济都离不开国际市场的信息、技术、资源和产品的交换。从这个意义 来说,知识经济是跨国性的、全球性的经济,生产过程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 而是形成无国界的经济实体。在企业之间、企业集团之间,竞争和合作、交流和限制总 是并存的,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局面。要想在全球竞争的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树立起全 球竞争的意识。1.1.2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知识管理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 出现和发展,给信息和知识的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这些技术扩展了知识转移的区 域,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而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网络技术更使得信息处理的费用 降低,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信息的容量更大,所有这一切都使得知识的创造、储存、学 习和使用方式有了高效实现的可能。1.1.3市场环境变化快速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 环境越来越不稳定,新技术突飞猛进,产品淘汰速度加快竞争对手成倍增长。因此新 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对环境具有快速的反应速度、良好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而传统的管理强调制度、规则和统一,强调命令和执行领导层和执行层关系脱节,领 导和员工之间缺少知识交流和沟通,使得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帮助企业快速和良好地反应。因此,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为了适应快速的技术变 革和全球化的竞争,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无论是先进还是传统的公司都需要尝试着建 立新的管理模式。1.1.4公司个性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司将通过对其知识资产的投资和管理来获得成功,各种职能性的 专业化服务必须融入到对客户有求必应的经营过程之中。各种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的大 批量生产必然被能够适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革新性产品和服务,以及灵活和高质量的供 应所取代。企业必须为获得新的能力而对知识进行投资。基于上述背景,知识管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幵始关注 于这一个新的管理领域。而也正因为如此,本文选择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作为研究的对 象,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参与到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发展进程中去。1.2研究的意义1.2.1研究的理论意义(一)从企业理论的角度看,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决定着企业的垂直边 界、水平边界和多样化边界,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与知识及其运用有关的生 产成本决定着企业的边界,由于知识的隐含性和专业性决定了知识的价值难以在可观察 的和可计算的实际概念上得到准确的评估,也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而得以积聚,因此,知 识无法像普通产品和服务那样,通过市场出售而获得其全部价值,唯有在企业内部,知 识才能进行有效地积聚,并转化为实际的物质财富,是企业边界的最终力量。本文将通 过模型的构建,确定出企业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的竞争位势,从而有助于确定企业的边界, 为企业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二)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看,过去的观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梅森一 贝恩范式”主张的市场结构等因素所外生,或者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点”、“企业 能力理论”所倡导的由企业内资源、能力所内生的。但是本文在通过逐层剥离笼罩在企 业竞争优势根源的外围因素之后,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知识,而且企业的竞 争战略也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因此本文试图为构筑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的实践提供 一定的支持和指导。1.2,2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引入我国的,相关的研究成 果也开始大量出现。但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很多都没有能深刻地了解知识管理 或者开始实行知识管理。而有些开始实行知识管理的企业却没有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管理 的内涵,没有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系统地开发和利用,来增强企业内部知识的存量和 价值,提高企业竞争力。究其原因,除了企业实践中不够重视之外,理论上没有一个可 行的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来帮助企业实的知识管理提供战略方向也是一个关键原因。现 存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型普遍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知识管理战略就是一些知识管理 流程的堆砌,没有结合整个企业知识资源的状况来进行设计;另外一个极端是单纯就知 识资源而谈论知识,没有和整个企业的基本战略以及要取得的竞争优势相结合,脱离实 际,缺乏可操作性。为此,本论题的研究就关注于如何衡量企业的知识竞争位势,即在 一定的知识资源定位和企业的基本竞争优势下,如何规划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提供一 个模型,为企业实行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参考。1.3研究的思路和内容本文根据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的思路,对实施知识管理的企 业的类型和竞争地位进行了划分,并在划分的基础上,借鉴市场结构学派的价值链的思 路,构建了企业知识链,确定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最后根据 企业知识资源的竞争地位和企业的基本竞争优势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约束分析 框架,并针对该框架制定了符合框架要求的知识管理战略。本文总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对知识管 理和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指出其欠缺之处。第三章, 制定出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流程,作为后文战略制定的过程依据。第四章,建立企 业知识管理战略选择的约束分析框架,该框架是在针对以往研究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的各 种模型的缺陷提出的,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的战略分析框架。第五章,企业 知识链的构建。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构建了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知识管理价值活动的分析工具,作为后文提出知识管理战略的基础。第六章,整合 知识管理战略约束分析框架和知识链,提出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这部分也是本文的 最重要的创新之处。第七章,提出了要使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得以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二章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综述2.1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2.1.1知识管理的定义自从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达文波特(T.H.Davenport) 1997年所著的营运 知识(Working Knowledge)一书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知识管理 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种相关的理论探讨层出不穷,涉及的内容也很庞杂。 首先我们先看基础理论研究中,各学者对知识管理所给出的不同定义。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 的过程。I奎达斯(P.Quitas)则认为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 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2维格(K.Wiig)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 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 价值。国内学术界的一般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 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 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适当的知识在最适当的时间传递给最适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 做出最好的决策。国内外学者们对知识管理的硏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 知识工程学派和战略管理学派。ssi.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J, Trainings. Development, ,5l(12);25-30Quitas, P. Lafrere and G Jones.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J Range Planning, 1997 30(3):385-391Wiig.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J, Long e Planning, 1997,30(3)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技术学派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 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 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 当中被标识和处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行为学派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进入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 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就是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 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这些人在传统上,要么像是一个心理学家那样 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要么就像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或组织 理论家那样在组织的水平上开展研究。知识工程学派认为: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将知识转化为一种标准的工程技术,从 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知识工程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工程的思想和手段来管理知识并尽 可能使人的智慧变成机器的智能,也就是“人工智能”。学者们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物 理和化学工业工程化,成为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相应地,信息时代应该将知识工程化, 也就是将人和组织中的知识尽可能显性化、标准化,并通过工具保存固化下来使之成 为一种工业工程的流程。战略管理学派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学者们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 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出发,认为知识管理远非仅限于资料的利用、信息的储存和控制它 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管理。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把信息和人连接 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互相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知识管理战略学派研究知识管理大都围绕着组织绩效、组织能力、组织架 构、知识创新和知识流动的关系来展开,强调系统性、竞争性、动态性和过程性是战略 学派的共同特点。总的来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背景出发,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差别是非常大的。 2.1.2知识管理战略理论在知识管理的定义之外,知识管理的战略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一些学者 们从综合和战略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这些框架的创作者试图提供人 们一个关于知识管理的综合理解,这些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基本上代表了目前战略学派 对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也是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的基础。(一)维格的三柱模型 早在1993年,维格就提出了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模型,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的先行 者。在这个理论模型中,维格用三个支柱表示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这些柱子是基于对 知识的较宽意义的理解:知识创新、知识调配、知识运用和知识转移。在维格看来,知 识管理的体系就是在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用三种不同类型知识管理活动共同支撑知识管 理的大厦。维格是较早将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分类,并形成框架模型的学者,他的贡献对 人们进行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框架缺乏蓝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管理知识的调査评估和测首知集成与知识和分类:分r lll I AH有关的活析知识与相识的价值、与动;处埋应关的活动: 推导、编码、知识有关的活用和控制知 识;播动、组织知识动分发知识、 使;It自动化图知识管理的三柱模型(二)组织知识管理的三环模型安达信公司和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三环模型,中间一 环是组织的知识,核心的一环将知识管理可以划分为七个阶段:识别、收集、改造、组 织、应用、共享和创新,而这个知识管理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领导、文化、 技术和测量,这些组成外环,三个环互相支撑,形成组织的知识管理体系。这个模型将 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和知识管理的支撑条件分解开來,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个模 型并没有说明知识、知识管理的过程以及知识管理条件的特性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论证 也缺乏根据性。(三)野中的组织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型曰本学者野中和竹内用了两个绳度:认识论炜度和本体论练度,塑造了一个组织知 识创新的螺旋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野中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由社会化、合作化、外 部化、内部化组成的知识转换的螺旋型模型,这个转换模型是周期性螺旋上升的,在这 个上升的过程中,组织的知识不断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又不断得到显性化;广igj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克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个人知识转换为组织的知识,个人又从组织中学到新的知识,经过几个过程的相互作用 和相互转换,知识得到更新,组织的竞争能力得到加强。 (四)知识生命周期的五阶段模型魏嘉兴在研究跨国公司制造系统中知识共享问题的时候,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框架模 型。这个模型认为知识的生命周期共包括五个阶段:知识创新、知识获取、知识存取、 知识扩散应用、知识的淘汰更新,并且知识的获取、存取和应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这个知识的循环过程始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文化、工具和技术、 测量和评估系统。魏嘉兴认为,虽然很多IT技术很重要,但是,一些“软”的环境, 如组织的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魏嘉兴将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分为 “硬”和“软”两部分显然是非常有意义的。图1 一2知识生命周期的五阶段模型 (五)核心能力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哈佛大学巴顿教授试图从知识管理入手,来阐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构建战略技术能力和企业日常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巴顿教授的这个模型包括四个知识 创建活动和四类企业核心能力系统,这些对基于知识的组织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 个模型中,四个知识创建活动有三个是内部的:1、共享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为 了当前的产品);2、完善、集成新方法和工具(为了强化内部操作);3、正式与非正式 的实验(为了将来积蓄能力)。另一项活动是外部的:4、从外界吸收专家,获取知识。 巴顿教授说:“知识创建活动创造了核心能力,但是这些活动又依赖于核心能力”。 4她在模型中,将核心能力划分为四个互相联系的讳度:1、物理技术系统,技术的竞争Kai Mertins.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力不仅在人的头脑中积累下来,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物理系统中沉淀下来,形 成数据库、机械系统、软件程序;2、管理系统,雇员中积累起来的知识需要引导和管 理,担负此角色的是公司的教育、奖励、激励系统。这些系统形成了知识被接触和流动 的渠道,同时,他们也限制了不必要的创新的幵展;3、员工的技能和知识系统,这是 核心能力最显而易见的层次;4、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决定了何类知识将受到支持, 何类知识将被容忍或者鼓励,所以价值观所扮演的是知识蹄选和控制的角色。对上述五个框架模型进行总结和比较后,可以发现,五个知识管理的战略框架对知 识管理活动和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及其成果对本文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 研究的背景不同,这些框架又都有各种各样的缺陷:第一、这些模型的研究范围有宽窄之分,研究的系统性也有区别。宽的模型试图涵 盖知识管理现象的方方面面,例如APQC的知识管理的三环模型、魏嘉兴的五阶段模 型等,相比较而言,他们对知识管理某一方面的概括和分析较为全面,但是重点不突出; 窄的框架则只注重对知识管理中某一方面的研究,如野中的知识创新螵旋上升循环模 型,其仅仅关注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模型中,很少有将战 略的观点、系统的观点、过程的观点和竞争优势的观点整合在一个模型中的。第二、研究的重点和目的不同。有的模型侧重于研究知识管理的过程,有的模型重 在研究知识管理的内容,有的模型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还有的模型从知识周 期的角度来研究等等。由于研究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因此这些理论框架的使用范围也不 一样。有的模型是适用于咨询公司,有的适用于跨国制造型企业。总之,上述的模型无法满足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广泛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的要求,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模型框架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理论2.2.1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0年到1990年之间发表了他的经典之 作一一 “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揭开了竞争优势 研究的新篇章。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部著作主要研究企业竞争优势。其中竞争战略 一书确定了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力分析五要素模型。波 特认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 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拥有的 两种基本竞争优势为: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 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可产生在企业所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三个基 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变形,即成本集聚和差 异化集聚。5竞争优势阐述了企业可以选择和推行一种基本战略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 法,并以价值链作为企业連立竞争优势的基本分析工具,阐述了企业在实践中将上述三 种竞争战略付诸实施,以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阐述 了竞争优势的类型和企业如何能够获取它们,并讨论了行业的竞争情况及其对竞争优势 的影响。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主要环节,波特创造性 地以竞争优势为中心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任何战略的核心所 在,实施竞争战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寻求、维持、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2. 2. 2资源学派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资源差异会导致竞争优势的差异,公司的竞争优势 取决于其拥有的价值的资源。只有公司拥有了预期业务和战略最相匹配的资源,该资源 才具有价值。资源是公司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 的组合。它是企业所控制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质、信息、知识等等, 是由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效率和效益而用来创造并实施战略的基础。这些资源可以分为 三类分别是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当然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对 企业的竞争有所贡献,只有那些有助于企业创造并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资源以 及不能完全模仿和不能替代的资源才有助于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一个企业 要获得最优绩效,就必须对资源进行鉴别、培育、保护与配置,开发出一系列独特的具 有竞争力的资源并将其配置到拟定的战略中去。5迈克尔波特.竞爭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2.3核心能力学派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是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新进展,企业核心竞争 能力的概念最早由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提出的, 此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就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能力中最核心的部分,即能为企业在市场竞争 中创造竞争优势,并进而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在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过程 中,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和综合运用是最关键性的因素,关系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核心能力既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战略的广度和深 度。作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能力必须有如下特征:一是价值性;二是异质性; 三是难以复制性;四是不可交易性;五是难以替代性。这种无形的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幵发新市场和新产品,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发挥着关键 性的作用。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 个层面一起参与竞争。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源泉,而竞争优势来源 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竞争,其本质上却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竞 争。企业要充分重视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以获取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从而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2. 2. 4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在知识管理的时代,我们认为上述传统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特别是认为 竞争优势是企业内生的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学派的观点都可以被认为属于知识创造的 竞争优势之下。因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 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出及市场力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同时,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 必须通过具有路径依赖性的积累过程才能获得并发挥作用,成为企业决定未来知识积累 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得以持续下去。而由企业知识决定的企业认知学习能力, 是企业开发新的竞争优势的永不枯竭源泉,因此,可以认为知识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 源。广西大学fijij:丨:学位论文基于竟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通过对上述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到,探究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经历 了市场定位一企业资源一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认识逐步深化。其中的企业资源和企业 核心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阐述的特性的观点可以包含于知识优势之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无论是资源优势、核心能力还是包容性 概括性更强的知识优势,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可操作性不强,无法确定 的给管理实践工作指明一个努力的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向。因此,我们在坚持企业竞 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坚持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知识优势的同时,必须回归到波特所 提到的企业所能拥有的两种基本竞争优势:标歧立异和成本领先。因为这个观点实际上 是从顾客的价值观点來表述的,具有深刻的客户导向,可以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实施确 定一个努力的方向,因此也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在制定企业的知识管理战 略时,必须以企业的两种基本竞争优势:标歧立异和成本领先为最终的指导方向。第三章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流程3.1知识管理战略的原则3.1.1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传统的战略管理对战略本质的综合认识是:战略是竞争形势的一种定位、是一种经 营模式、是企业高层领导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是企並的一种行 动计划,这种对战略本质的认识虽然已经包含了知识的成分,但还不能称之为以知识为 基础的竞争战略。另外,人们在定义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时也是泛泛地认为, 核心能力是有价值的,不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具有独特性的、具有延展性的等等,并 没有将能力的本质明确界定为知识。而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必须从知识是核心能力和 战略的本质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必须以此为原则。知识管理战略认为,企业的能力就是企业对作为资源的“知”和作为过程的“识” 的综合运用能力,如果这种能力区别于竞争对手,并且为企业带来价值,则这种能力就 称之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知识不一定是核心能力,但是核心能力则一定属于企业 知识资源范畴。知识管理战略就是指企业尽可能将自己的知识以及运作知识的能力转化 成核心能力的战略,它强调将最适当的知识在最适当的时间传递给最适当的人,以便能 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最适当的决策,使得整个组织运营效率得到提高。3.1.2知识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资源状况相匹配知识管理战略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其将战略管理的内容和 内涵都进行了延伸,不再只局限于企业传统的流程,而是将企业作为一个知识的集合体 来进行考察,是对传统战略思想的根本性的变革,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上都进行更新。因此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与企业当前的资源状况相匹配,而不能脱离企 业的实际状况。这里所说的资源状况特指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现状,包括与竞争对手相比 较的地位以及企业的知识资源的发展方向等。只有这样,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才可能拥13广ffl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有可靠的制定和实施的基础。3.1.3知识管理战略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它不是将注意力聚焦于具体的知识管理活动和细节上,而是关注对企业知识资源的 全局性的规划。它根据企业内外部竞争状况、行业市场和技术知识的变化趋势,决定企 业自身要达到的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一系列知识管理模式和手段等。一个 企业来用一种知识管理战略后,必然要求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 术管理、企业文化、领导方式等与之配套,知识管理战略对企业职能管理起到指导和规 划作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及层次性。一个企业的知 识管理战略牵涉到企业知识管理的上中下各个层次,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过程中各 个层次的担负的角色是不同的,有的企业注重上下两层,而有的注重中层,但是,无论 依赖于哪一个层次,知识管理战略的正确实施都依赖于各层次之间的协调。3.1.4相对稳定性虽然技术及市场的环境变化呈现加速趋势,但是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还是具有相对 稳定性,不会朝令夕改,这是战略与策略的不同之处。一旦企业采取了某种知识管理战 略,那么这种战略将是企业相对较长时间的行动纲领,在大战略框架下,不断更新。从 这一方面讲,知识管理战略又具有风险性,因为战略的相对稳定性和环境的迅速变化永 远是一对矛盾,对环境的重大变化反应迟钝必然为企业带来全局性的损失。3.1.5超前性这就要求知识管理战略目标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所帮助,与公司的长远战略规划相 适应,要求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结构或技术,是公司为实现长远规划而釆取其他 行动和策略的基础。3.2企业知识管理战略选择框架本文中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是基于企业的知识竞争位势的战略管理方式,需要指出 的是,本文所指的竞争位势并不是单一的研究企业的知识资源与市场中的竞争对手相比 处在怎样的位置是落后还是领先等,而是还包括企业已经获得和欲获得的竞争优 势。在这里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竞争地位和企业欲获得的竞争优势相结合进行分析的知识 管理战略就称为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要设计符合上述原则和要求的知识管理战略,必须依照一定的战略流程来分析和制 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过程主要包括:辨识企业的知识基础:分析企业要取得的基本 竞争优势和知识的竞争地位,从而明确企业的知识现状和知识链,最终制定和选择适配 的知识管理战略。这样一个框架就是以企业的知识资源为基础,同时涉及到企业知识管 理各方面和各种支持因素的分析过程,既联系实际,又能有全局性和一定的超前性,因 此是符合知识管理战略制定的原则的有效工具。图3 1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框架3.2.1辨识企业的知识基础为了制定成功的知识管理战略,首先需要辨识企业的知识基础,下面列出的三个标 准有助于对企业核心知识进行准确的判断。15广igj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克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这三个标准第一个是知识的价值性问题。企业一般是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或 者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来实现企业的价值的。因此识别企业的知识资源对企业的价 值创造的作用对识别企业的知识竞争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是稀缺性问题。在其他 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许多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同样的知识,则这种知识不能为其中 任何一个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同质的,有价值的知识,至多能够保 证企业在竞争中不至于处于劣势。因此,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知识,必须是企业 特有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知识。第三是不可模仿性问题。有价值的、且为企业特有的 知识在短期内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但是如果其他企业可以轻易地模仿这些知识,那么 这些知识则不再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发展和培育出难以模仿的知 识。只有难以为其他竞争者模仿的知识才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上面三个标准是辨识企业的知识状况和基础的核心标准,是辨识企业知识资源的标 杆,也是我们在下一步企业的知识资源定位时所需要依赖的标准。根据上面三个标准并 结合下一步骤来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企业目前的知识状况。3.2.2企业知识资源定位分析传统的战略管理分析工具SWOT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企业清楚地把握自己的优势、 弱点以及面临的机会、威胁。同样,企业在某些方面拥有的特有知识能够形成自己的竞 争优势;而企业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欠缺也会导致自身的弱点;拥有某些方面的知识可以 帮助企业把握住市场出现的机会,并且避免可能的威胁。因此,制定成功的知识管理战 略就必须对内外部的知识环境进行SWOT分析,确定企业知识的战略性位置以及企业 知识差距分析,为后面确定企业的知识战略提供基础。3.2.3企业基本竞争优势分析在前文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综述中我们己经指出,企业的基本竞争优势以知识优 势为基础,向外部体现为企业价值链内部创造的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的优势,这两种优 势其实也是知识的价值性的体现。上述两种竞争优势的观点影响深远,已经成为大多数 企业制定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的基准,因此基本竞争优势作为一个企业的发展的目标和 直接推动器,作为企业价值实现的最基本的方向,始终是一个企业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的 出发点和结合点。广ffl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第四章知识管理战略选择的约束框架分析4.1企业知识资源的辨识为了实施知识管理,辨识企业的知识基础,确定企业的知识竞争位置,利用企业的 知识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需要研究知识的特性方面的三个问题:价值、稀有性和不可 模仿性。4.1.1价值创造问题企业一般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或通过差异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企业知识 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使用所掌握和所获取的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所要问的第 一个问题是:知识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为企业增加收入?许多企业通过加快知识在 企业内部的共享和流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一个好处是通过降低知 识获取的成本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因而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入。通过知识的创新, 企业可以创造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也形成自己的标歧立异优势.4.1.2稀有性问题其它条件相同,如果许多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同样的知识,则这样的知识不能为其中的任何一 个企业创造宽争优势。相互竞争的企业拥布同质的、有价值的知识,至多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不至 于处于劣势。所以,如果企业拥有的知识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则这样的知识必须是企业特有的、 独特的、有价值的知识。许多企业都善于积紧和创造知识,但很少有企业能确保将自己所掌握的知 识派上场。如果企业要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能发展出具有独特的、企业所特有的 知识,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能够识别出对 自己最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真正稀有的知识。4.1.3不可模仿性问题17广igj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克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有价值的、特有的知识在短期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如果其他企业可以模仿这些 知识,那么这壁稀有的知识不再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发展和培育 出难以模仿的资源,如独特的企亚文化和企业观念。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独特的企业文 化和历史,而企业文化就正是其它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由于知识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 因此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把企业视为知识积累的集合体时,不仅意味着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知识接力过 程,而且由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人员特征、分工特征以及管理手段等不同,造成了不 同企业之间所积累的知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进而决定了企业之间不同的知识优势,这 也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4. 2企业知识资源定位的分析框架企业的知识基础辨识将能够帮助企业对自身的知识状况、知识的性质和质量有一个 清楚的认识,可以作为知识性质识别的一个标准,但是该认识只是停留在对企业的内部 认识,还没有能够使企业对自身的知识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足够了解,而且上述的 知识辨识阶段也没有能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知识竞争地位识别的解决方法,因此对企业知 识的定位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竞争对手的知识资源状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企 业在知识资源上的竞争地位。具体思路是以上文提到的知识资源的辨识为基础,通过辨 识企业的知识性质来识别企业具有哪一种类型的知识,在与竞争对手的知识竞争中处于 落后还是领先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个位置以及所具有的知识类型,通过SWOT分析来 判断企业的知识缺口和战略缺口,指出企业应该做什么的方向,最终确定出企业在行业 竞争中是属于何种类型的企业,应该如何发展和定位,以适应企业的知识资源定位和企 业的知识内外部环境。4.2.1知识竞争位置识别分析企业的知识资源,可以根据上述辨识知识基础时所参考的几个特性将知识进行 分类。据此,知识可分为核心知识、领先知识和创新知识。核心知识是企业生存所需的最小范围和最低限度的知识。核心知识具有基本的价值 创造作用,但是不具备稀有性和不可模仿性,基本上为产业内多数生产厂家所享有,因 而不能形成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但其构成了相对于产业外潜在进入者的竞争优势。例 如胶卷行业,化学胶片技术对于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都属于核心知识的范畴。领先知识可构成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这类型的知识具有较高的价值创造性和 稀有性,但是不具备很强的不可模仿性。在实践中看,即使企业的知识在水平、范围、 质量上与其竞争对手不相上下甚至更优,由于具体的知识结构不同,企业之间也会产生 知识差异,这种知识差异必然通过产品或服务市场体现出来,拥有某种知识结构的企业 必然会凭借这种知识差异而略胜一筹。知识差异通过市场差异的积累形成竞争优势。柯 达公司丰富的全球营销知识和经验使得柯达公司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幵拓上总是比富士 公司略胜一筹,令对手富士公司“学不胜学”。6但是这些知识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 行学习和模仿的,因此不算一种创新的知识。创新知识是企业远远领先于其所在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使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严格 区分开来的知识,具有很强的价值创造、稀有性和难以模仿性。创新知识令企业改变行 业的游戏规则,使产品的生产、服务的提供发生质的飞跃。例如,柯达(Kodak)公司对 电子成像技术和化学胶片技术都非常擅长,它将这两种技术成功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胶 片光盘,给胶卷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于仅仅擅长电子成像技术的佳能和仅仅 擅长胶片技术的富士而言,柯达公司拥有领先于同行业企业的创新知识,并且成功地改 变了游戏规则,在变革中形成了短期内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通过对自己与竞争者相比,具有上述三种类型的知识中的哪一种,来判断 自己在知识资源的竞争中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根据互相之间地知识情况,企业一般是 处于五种不同地位置:创新者、领导者、竞争者、滞后者和危险地带。具体可以参照下 图4一1来分析:6李浩.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广ffl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竞争位势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研究竞争对手所具有的知识 图4_1企业知识竞争位置识别系统4.2.2知识“差距”分析识别了 “竞争知识位置”后,企业要进行“差距分析” _即外部环境决定的为保 持竞争位置企业必须做什么和企业内部能力决定的企业能够做什么之间的差距(称作战 略差距),战略则是这些“必须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之间的制衡。一般可以用知 识的SWOT矩阵来识别企业的知识缺口和战略缺口。创新知识领先知识核心知识核心知识 领先知识 创新知识本企业所具有的知识通过对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和能力的考察,组织可以决定需要开发和获得哪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