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榆林文化的边塞特色 张俊谊陕北文化是地域文化,陕北文化的中心即在榆林的绥德、米脂、清涧、子洲等地。曹颖僧先生也如是说:“今者自清涧以上绥米各县,地居陕北腹里,风俗礼教,尚存当日之旧习,堪称文化的中坚。”(延绥揽胜)榆林的地域文化有三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即九曲黄河,万里长城,万里长征第一站。九曲黄河,榆林位于黄河中游,黄河从其东境流过,她的文化底色应该是黄河文化,也就是黄土文化。万里长城,榆林有秦代长城遗址、隋代长城遗址、明代长城遗址,也就是说榆林自古为边防要塞。万里长征第一站,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站即在榆林的定边南部。李子洲等革命先辈在榆林中学和绥德师范传播革命火种,陕北最早的共产党支部即在榆林成立,1927年10月,发生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第一枪,1928年4月,在子洲南丰寨召开了陕北第一次党代会,使陕北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榆林大部分地方属陕甘宁边区,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主要在榆林。榆林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红军长征的落脚地,八路军抗战的根据地,全国解放的转折地。因此,榆林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榆林在中国革命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天下之势在九边,而秦有其三;三边之甲劲天下,而榆林居其首。”(延绥镇志序)榆林位居陕西之北,榆林乃明代的九边重镇之一,且位居首要,天下驰名。榆林文化有边塞特色。从历史上讲,榆林就是边关重镇。这里是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前沿。金戈铁马,强弓劲弩,在这里各民族上演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剧目。商代,这里是鬼方部落居住之地,鬼方非常强悍,易经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周代,这里居住着严允,严允和周王朝常有战事,诗经有多篇描述,其中有“不遑寝息,严允之故。”春秋时是狄人居住之地,狄人也是游牧部落,非常强悍。战国、秦汉为匈奴族驰骋往来的地盘,蒙恬镇守上郡,李广镇守上郡,都是为的抵御匈奴。三国时期,这里干脆被匈奴占据,南北朝时,北方“五胡乱华”, 少数民族在榆林等地十分活跃,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今榆林地盘建立了大夏国,后修建国都统万城,显赫一时。隋末,突厥族梁师都称帝与夏州。榆林也是安置少数民族的地方。汉代,曾把龟兹国的余部安置在榆林,唐代,曾安置了吐谷浑和党项族,唐末,党项族在榆林发展壮大,和朝廷分庭抗礼,到宋代,建立西夏,成了北宋的心腹之患,杨家将戍守麟州、永乐大战等都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所以,范仲淹有麟州秋词。明代榆林为延绥镇治所,成了九边重镇之一,抗击鞑靼入侵,皆是人人熟知的历史。昭君和番、文姬归汉、苏武回国都经过的是榆林,就连抗日战争中,成吉思汗灵榇迁移也走的是榆林。古诗中有多少边塞诗说的是榆林。 “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中人。”即是其中之一。榆林的长城历代都有,说明榆林的重要战略地位。清代,榆林仍是被朝廷看重之地。民国年间,设立陕北道,后来井岳秀为陕北镇守使,也驻地榆林,二十二军驻扎榆林,可见榆林的重要。同为边塞,榆林为塞上,延安为塞下。榆林是边塞重镇,是多民族活动的地方,也是封建王朝发配罪犯的地方,不少文官武将被发配此地。因此,此地是“胡搅汉,汉搅胡”的地方,也就是说,这里的居民的骨子里流淌着多民族的血液。从地域上讲,榆林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接处,在这里有多种文化的集合,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及其他文化的统一,农耕文化是主导文化,游牧文化有很大比重。地近沙漠,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和连年的战争,又造成了榆林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榆林文化也是一种边缘文化。因为榆林历史、地理原因,也就产生了其边塞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边塞文化是榆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而其主要有如下特点:其一,榆林文化多元共存。榆林邻近内蒙,地处边塞,榆林既有农耕文化,又有游牧文化。榆林是各方人士来往之地,尤其是在明代驻扎了从南方来的不少武人及其亲属,还有,榆林曾有谭吉璁和刘厚基两名江南官员主政,所以,既有北方文化,也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榆林有从北京来的官员,明武宗曾驻跸榆林,带来了京都文化,号称“小北京”,因此榆林既有本土文化,又有京都文化。这样,榆林就形成了多元文化。其二,榆林人种的显著特点。独特的生存环境,边塞的地域环境,造成了陕北榆林人种,榆林人骨子里流着多民族的血液,受五谷杂粮的哺育,受黄土地太阳的照耀,这里的人种也有显著的特点。榆林人身材较高大,体型为中型,体魄一般很健壮舒展,结构也很匀称,皮肤偏黑,头型偏平,额头较宽,眼睛较大,且多为双眼皮,睫毛较长,鼻梁挺直,鼻根处多有凸骨,说话声音洪亮嗓门较高,且鼻音较重。榆林女人俊美而灵秀,男人健壮而聪慧,米脂婆姨绥德汉,即是对榆林人的赞美。三,榆林风俗独特。由于长期处于边关,是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前沿,这里文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形成独具特色文化。文化是独特的,民情风俗也是独特的。尤其自宋代以来,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封闭地区,许多古老的文化和习俗还有断片的残存,榆林的方言里也有不少军旅文化的遗存。比如说打架是斗阵,叫应付差事为应卯,说鲁莽为岑彭马武等。让我们摘抄几段古籍中有关陕北风俗的记载:“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心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汉书.地理志)“朔方、榆林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也。”(隋书.道志)“地接边荒,劲悍善战,多将才,有节气”(大清一统志)。“僻近边陲,风俗淳厚,人尚气节,重质朴,衣服礼节,不事繁华。居民率以苦力度日,稍行惰慢,即衣食不给。人性多急公好义,有无常相贷,不以贫富相耀。”(陕西省续通志) “俗骄悍,善功利,习骑射,尚忠勇。”(延绥镇志)“习弓马,好战斗。”(榆林府志)“水甘土厚,风气冲和,民尚勤朴,多善射猎,不尚纺织,文武士大夫颇尚气节。”(神木县志)“地近边陲,俗尚强悍,男苦耕稼,女不织纺,士习儒雅,英才辈出。”(绥德州志)“地僻山陡,风刚士劲,民性朴鲁,不事侈华,河东多事商贾,而吴专农桑,大率气勇尚义,多诚少诈。”(吴堡县志 “尚气概,先勇力,厚重质直。崇俭约,勤稼穑,多畜牧,少盗贼。”(清涧县志)榆林的社会像黄土那样质朴,像窑洞那样厚实,像小米那样纯洁。榆林的社会是质朴的,榆林的村落是质朴的,榆林的家庭是质朴的,榆林的群众是质朴的。可以说,质朴是陕北民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榆林民俗的一个显著特点。黄土地养育了榆林人,也造就了榆林人的特殊性格。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眷恋故土,不肯远徙,安于故习,不善经商。忠厚善良,勤劳俭朴,待人诚恳,好客守信,平素极能吃苦,也极能忍耐,坚韧不拔,敢于斗争。尚武重义,正直豪爽;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兴衰。其四,榆林人崇尚鬼神,敬道拜佛,榆林受儒家文化影响相对薄弱。因为榆林地处边塞,武人多,文人少,儒家文化传播少,清末王培芬说“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不是遗漏,而是鞭长莫及。榆林有众多佛道庙宇,不少地方香火旺盛,相对而言,榆林的道教文化比较发达,因为道教的民间色彩浓厚,故更被榆林群众看重,白云山道观的香火旺盛说明这一点。其五,榆林文化的主流是民间文化,榆林的民间文艺独树一帜,也有边塞特色。榆林文化是大气磅礴的文化,有一股阳刚之气,清新之风。信天游,信天而游,信口而出,顺天而游,自信自豪,诚信守信,豪爽粗犷;陕北阳歌(榆林旧时叫秧歌为阳歌,多部地方志有这样的记载),刚健有力,魅力无穷;榆林的石雕大器古朴,风格独特;榆林的剪纸飘逸浪漫,粗野新怪;榆林的说书语言丰富,感情真挚;而榆林的唢呐、腰鼓应该是军队鼓乐的遗存,更有边塞特色,榆林人把元宵观灯叫转九曲,也叫九曲黄河阵,也可以看到军旅文化的影响。榆林,保持着中华民族的元气,是一块民间文化的沃土。美国记者斯诺说过,走进陕北,才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也就是说,走进榆林,才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其六,榆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榆林文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榆林文化历史悠久,榆林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据考古发现,榆林有多处旧石器遗址,新石器遗址更多。商周时期,榆林文化也很发达,秦汉时期设上郡,是上上之郡,畜牧为天下饶。东汉的汉化像石出土,证明榆林的文化之灿烂。全国有重大事件,在榆林均有反响。北朝时,榆林有大夏国之建立,隋末,梁师都在夏州称帝。五代,党项族割据,到宋代建立了西夏。明末,榆林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清末,榆林顺应形势,发生了杨昆山响应武昌起义的壮举。历史上榆林的武将多于文士,四库全书里,榆林只有少数几本著作录入,比如,绥德韩彦直的永嘉橘录、马汝骥的西元集和清涧白乃贞的勑斋存稿等。而清代开始,榆林渐渐平定,没有战争,因此文化渐渐有了发展。到民国年间,榆林的文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民国二十年的创修长春楼碑记中说,“陕北各中学得以先后成立,莘莘学子同归陶铸,陕北文化,竟为全省之冠。”中国共产党在陕西最早的党支部就在榆林建立,刘志丹、谢子长、高岗、马文瑞、刘澜涛、安子文、马明芳、贾拓夫等陕北革命名人都在榆林上学,可以说明榆林文化走在时代的前头,走在陕北的前头,因此,榆林才成了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张季鸾、柳青、路遥都是榆林人,也可以说明榆林文化在陕北乃至陕西的地位。有人说,陕西地图是跪着的秦俑,榆林即是其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建筑工程监理委托合同
- 2025股权转让合同
- 初三学生国旗下演讲稿《轻装上阵迎中考 志存高远勇拼搏》
- 运维服务管理优化汇报
- 模拟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流程
- 脓胸的护理常规
- 2025年环境监测测验试题
- 公司财务报销费用培训
- 2025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知识点总结模版
- 新质生产力日报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信息管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完整版)CAD考试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4年广西中考化学真题【附答案】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期末(试题)-2023-2024学年英语六年级下册
- 健康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教案】
- DB11T 3034-2023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服务规范
- 2022年辽宁省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II)附答案解析
- 2024年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三套)
-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 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