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论文)根祖文化视角下洪洞通背拳技术与思想的双重建构(2).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书分类号图书分类号 g852.17 密级密级 非密非密 udcudc 注注 1 1_ _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根祖文化视角下洪洞通背拳根祖文化视角下洪洞通背拳 技术与思想的双重建构技术与思想的双重建构 金馨瑜金馨瑜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刘定一刘定一 教授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申请学位级别 硕硕 士士 专业名称专业名称 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提交日期 2010 2010 年年 4 4 月月 2626 日日 论文答辩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2010 2010 年年 5 5 月月 28 28 日日 学位授予日期学位授予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论文评阅人论文评阅人 张元河张元河 王琳王琳 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主席 李金龙李金龙 20102010 年年 6 6 月月 3 3 日日 注注 1 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 udcudc的分类的分类 原原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北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其中包本人完全了解中北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其中包 括:学校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括:学校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 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复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复 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签签 名:名: 日期日期: 导师签名:导师签名: 日日期:期: 根祖文化视角下洪洞通背拳技术与思想的双重建构 摘要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全球化的动力来自于日新月异 的技术革新、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各个国家对世界文化的渴求。随着各种文化逐步趋 向于全球化,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失 去了以往的色彩,成为文化全球化的“牺牲” 。承载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技术精华、 人文精神的传统武术也不能独善其身。这一现实直接导致武术文化的技术体系与思想内 涵互相背离。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留住武术文化的根脉,使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与全 球的体育文化相得益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 文章针对传统武术传播过程中思想文化弱化的现状, 以洪洞通背拳与洪洞根祖文化 交互关系为联结点,以洪洞通背拳发展的文化缺失为主题,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洪洞 通背拳发展的建构为重点,运用多学科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文化学、历史 学的层面,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通过对洪洞根祖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地域文化特征 以及洪洞通背拳拳理、技理、技术特点的分析,揭示了洪洞根祖文化的思想内核与洪洞 通背拳技术是洪洞通背拳的文化形态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洪洞通背拳发展中文化缺 失的原因是洪洞通背拳技术之“根”与洪洞根祖文化之“根”的双重失衡。同时,本土 生存的窘境也加剧了洪洞通背拳人亡艺绝的传承悲哀。在此基础上,文章进而探讨了洪 洞通背拳技术存在的强势与思想存在的弱势的价值博弈。研究结果认为:技术与思想的 统一是洪洞通背拳在洪洞根祖文化土壤生存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洪洞通背拳在当代 发展的必然。其建构原则要从文化传承的思想层面坚持传统文化理念,从文化发展的技 术层面融合现代文化思想、创新当代文化体系。首先,要加快整理抢救洪洞通背拳文 化非物质遗产;其次,加强洪洞通背拳的现代教育传承;最后,做好洪洞通背拳的开发 和利用,走向武术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根祖文化,洪洞通背拳,思想,技术,传统武术 on the technique and thoughts construction of hongtong tongbei q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cestral root culture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certain social fact, and its motivity comes from the increasing new technologies, the expansion of world market and every countrys desire for world culture.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various cultures,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culture has gradually lost its original color under the attack from the western dominant culture, and become the sacrifice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technique system and thought connotation of chinese wushu have departed far away. they should go into the same way, but they has gone to different directions. under such social background, it is the necessary problem that we should to solve: how to remain the root of wushu culture and make it harmoniously co-exist with global sport cultures. according to the weakening conditions of thought cultures in the spreading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hoosing the cultural shortage of hongtong tongbei quan development as the topic,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wushu and hongtong ancestral root culture as joint poi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que and thought in hongtong tongbei quan as the key poi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ongbei quan, such as local culture, fighting theory, fight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from the views of thought history, the formation history of hongtong ancestral root culture, with the methods of multi-science infusion and knowledge of society,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paper tries to discover that the thought core of hongtong ancestral culture and the techinique of tongbei quan ar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forms of tongbei quan. the paper argues that reasons of causing the cultural shortage of tongbei quan development lies in the double imbalance in tongbei quan root and the ancestral root culture. meanwhile, the local existing embarrassment conditions enhances the traditional inheriting problems in extinct in practitioners and tongbei techniques. then, the paper probes the strong points of tongbei technique existence and the thought values.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ing mode of hongtong tonbei quan is the infusion between tradition protection and the opening integration. the suggestions include: from the thought view of cultural inheriting and the technique view of cultural developing, we should insist our own features, integrate other cultures, and create a new construction. the concrete steps include: speeding up the combing and saving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ongtong tonbei quan culture; enhancing the modern education and spreading of hongtong tonbei quan; with the help of cultural media and outside communication, let hongtong tonbei quan having cultural variety. it is the necessary sustainable developing way of hongtong tonbei quan in the soil of the ancestral root culture. key words: ancestral root culture, hongtong tonbei quan, thought, technique, traditional wushu i 目目 录录 1 1. .绪论绪论 . 1 1 1.11.1 传统武术发展的“千古之变局”传统武术发展的“千古之变局”问题的缘起问题的缘起. 1 1 1.21.2 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2 2 1.31.3 相关研究的综述相关研究的综述. 2 2 1.41.4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5 5 1.4.11.4.1 逻辑方法与社会史相结合逻辑方法与社会史相结合 . 6 6 1.4.21.4.2 区域地理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结合区域地理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结合 . 6 6 1.4.31.4.3 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 7 7 2 2. .技术与思想技术与思想武术文化形态的本源武术文化形态的本源 . 8 8 2.12.1 技术:人类思想之体现技术:人类思想之体现 . 8 8 2.22.2 思想:活着的技术思想:活着的技术 . 9 9 2.32.3 技术与思想:传统武术文化的统一技术与思想:传统武术文化的统一 . 1111 2.3.12.3.1 中国中国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作为思想之镜的文化媒介作为思想之镜的文化媒介 . 1212 2.2.3 3.2.2 中中国传统文化国传统文化武术武术精神气质的思想源泉精神气质的思想源泉 . 1313 3 3. .思想史意义下思想史意义下洪洞根祖文化对洪洞通背拳的影响洪洞根祖文化对洪洞通背拳的影响 . 1616 3.13.1 洪洞根祖文化的概述洪洞根祖文化的概述 . 1616 3.1.13.1.1 千里寻根到洪洞的历史渊源千里寻根到洪洞的历史渊源 . 1616 3.1.23.1.2 洪洞根祖文化形成的环境基础洪洞根祖文化形成的环境基础. 1818 3.1.3.1.3 3 洪洞根祖文化的区域文化特征洪洞根祖文化的区域文化特征. 2323 3.23.2 洪洞通背拳的概述洪洞通背拳的概述 . 2828 3.2.13.2.1 洪洞通背拳的形成与发展洪洞通背拳的形成与发展 . 2828 3.2.23.2.2 洪洞通背拳的基本内容洪洞通背拳的基本内容 . 3131 3.2.33.2.3 洪洞通背拳的拳理洪洞通背拳的拳理 . 3232 3.2.43.2.4 洪洞通背拳的技理洪洞通背拳的技理 . 3636 3.2.53.2.5 洪洞通背拳的技术特点洪洞通背拳的技术特点 . 3838 3.33.3 洪洞根祖文化是洪洞通背拳产生和生存的思想库洪洞根祖文化是洪洞通背拳产生和生存的思想库. 4444 3.3.13.3.1 物我相一物我相一,神人和德的生命认知神人和德的生命认知促成了洪洞通背拳形神相即的精神境促成了洪洞通背拳形神相即的精神境 ii 界和道术合一终极追求界和道术合一终极追求 . 4444 3.3.23.3.2 圆融共在圆融共在,制器尚象的灵性思维制器尚象的灵性思维赋予了洪洞通背拳技术动作、动作命赋予了洪洞通背拳技术动作、动作命 名观物取象名观物取象 立象见意立象见意的精妙和机巧的精妙和机巧 . 4646 3.3.33.3.3 豫立不劳豫立不劳,因势利导的因势利导的生活智慧生活智慧丰富了洪洞通背拳巧力灵活、快速多丰富了洪洞通背拳巧力灵活、快速多 变的运动方法变的运动方法 . 4747 3.3.3.3.4 4 恒久变易恒久变易,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造就了洪洞通背拳注重技击、攻防兼造就了洪洞通背拳注重技击、攻防兼 蓄、多样统一的运动形式蓄、多样统一的运动形式 . 4848 3.3.53.3.5 历久弥坚历久弥坚,习故蹈常习故蹈常的程式惯性的程式惯性决定了洪洞通背拳套路繁多的形成以决定了洪洞通背拳套路繁多的形成以 及形合力顺、气格宏朴的运动形态的彰显及形合力顺、气格宏朴的运动形态的彰显. 4949 3.3.63.3.6 知本知末知本知末,合而成体合而成体的的性格禀赋性格禀赋蕴藉蕴藉着着洪洞通背拳不断体验生命洪洞通背拳不断体验生命,实实 践生活的形体体悟践生活的形体体悟 . 5050 4 4. .洪洞通背拳发展的文化缺失洪洞通背拳发展的文化缺失 . 5252 4.14.1 洪洞通背拳发展的歧路洪洞通背拳发展的歧路:唯技术主义的迷瘴与思想特征的虚设唯技术主义的迷瘴与思想特征的虚设 . 5252 4.1.14.1.1 洪洞通背拳洪洞通背拳传播过程中技术传播过程中技术的突出与思想的消解的突出与思想的消解 . 5252 4.1.24.1.2 洪洞通背拳传播过程中洪洞通背拳传播过程中思想内涵逐渐被同化思想内涵逐渐被同化 . 5353 4.24.2“根”的双重失衡:洪洞通背拳文化缺失的原因“根”的双重失衡:洪洞通背拳文化缺失的原因. 5454 4.2.14.2.1 洪洞通背拳技术之洪洞通背拳技术之“根根”的偏离的偏离 . 5454 4.2.24.2.2 洪洞根祖文化之“根”的深“根”固柢洪洞根祖文化之“根”的深“根”固柢 . 5555 4.2.34.2.3 本土生存本土生存的的窘境加剧了洪洞通背拳人亡艺绝的传承悲哀窘境加剧了洪洞通背拳人亡艺绝的传承悲哀 . 5757 5 5. .技术与思想的双重建构技术与思想的双重建构洪洞通背拳发展的必然洪洞通背拳发展的必然 . 5959 5.15.1 洪洞通背拳的博弈洪洞通背拳的博弈:技术存在的强势与思想技术存在的强势与思想存在的存在的弱势弱势 . 5959 5.1.15.1.1 技术技术境界的理想境界的理想与思想文化与思想文化的的趋同趋同 . 6060 5.1.25.1.2 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背景下存在存在的忧患与自身的忧患与自身生命生命的的终结终结 . 6262 5.1.35.1.3 复杂的多元并存与单一的复杂的多元并存与单一的谱谱系生存系生存 . 6565 5.25.2 洪洞通背拳发展的建构:洪洞通背拳发展的建构:技术与思想的技术与思想的统一统一 . 6868 5.2.15.2.1 加快整理加快整理 抢救洪洞通背拳文化非物质遗产抢救洪洞通背拳文化非物质遗产 . 7070 5.2.25.2.2 加强洪洞通背拳的现代教育传承加强洪洞通背拳的现代教育传承 . 7272 5.2.35.2.3 做好洪洞通背拳的开发和利用,走向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做好洪洞通背拳的开发和利用,走向武术文化的多样性 . 7474 6 6. .结结论论 . 7676 iii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7878 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攻读博士(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 . 8383 致谢致谢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1 1.绪论 1.1 传统武术发展的“千古之变局”问题的缘起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山西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大省,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之一,南部以洪洞县“大槐树”为典型标志物的根祖文化,标记了华夏文明的开端,写 照了中国古人类的起源。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山西地方武术,洪洞通 背拳即是其中一个十分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洪洞通背拳虽以拳称,实际是由一百零八个 不重式动作的母拳套路、数十个子拳套路、对练套路及各种器械套路组成的一个相对比 较完整独立的武术文化系统。百余年来沉淀在根祖文化的广袤大地,洪洞通背拳在理论 上受根祖文化的思想指导,在技术上受根祖文化的行为制约;它既有根祖文化的共同特 征,又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两者交合的洪洞通背拳由此而自然地成为记录思想与民间 生活的考古学文献。但令人颇觉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洪洞通背拳依然作为一个名不见 经传的小拳种藏在深闺人不知,掩藏于浩瀚的根祖文化之中。历经百年沧桑洗礼,拥有 完备文化系统的洪洞通背拳既没有显赫于中国的武术文化,也没有湮没于历史的尘埃, 无疑应引起研究者深深的思考,这也是本选题产生的直接缘起。 伴随华夏五千年文明,武术扎根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浓缩了中华先民的生活哲 学和求生智慧,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以迥异于其他 武技的鲜明特征和广大内涵,与其他民族的技击相区别开来,形成了中国武术的独立技 术体系、完整而系统的武术套路。全球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价值观颠覆 性的汹涌冲击, 丰涵传统文化的武术也无一幸免的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 遇到了 “千 古之变局” ,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在武术文化传播过程 中遇到的重重障碍:我们过多地重视了武术作为一种技术体系的传播,而忽视了其作为 思想文化根本的内在的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武术的运动形式、技术原理、训 练过程和手段、以至于它的拳理、道德规范对技击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无不反映 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光辉和人文精神的精华。 然而, 失去了 “思想” 根脉的武术,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2 如同无根的浮萍柳絮,很难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抵达成功的彼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 下,我们对特定拳种与特定区域文化内涵之间的关联,亦即是洪洞通背拳与它所存在的 根祖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将成为我们对全国传统 武术文化进行深入探求的必然之路。 1.2 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研究选取在洪洞根祖文化孕育庇佑下的洪洞通背拳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通 过对特殊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武术拳种文化构成的梳理,重新审视其文化形态的内涵, 提出洪洞通背拳在根祖文化土壤下发展重构的对策,为其如何借助根祖文化从而获得更 多的话语权力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及参考,以唤起更多的研究学者对不同地域武术文 化个体研究的关注,为更多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的武术拳种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一 定的参考。 对洪洞通背拳所在的文化背景洪洞根祖文化的研究,其意义在于通过廓清洪洞 根祖文化在洪洞通背拳长达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洪洞通背拳的文化影响,厘清洪洞 通背拳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脉络,为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进一步探究 中国传统武术与特定区域文化的紧密关联,以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武术文化 的发展与传播提供技术之外的思想作用力,使武术文化的技术与思想两者形成一个合力, 以共同推动中国武术文化的当代进程,同时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滋养下的地方武术拳 种的长远生命力提供理论参考。 1.3 相关研究的综述 近年来,体育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热点,即对武术文化的研究逐渐加重。大多 研究者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观察角度出发,对武术文化的内涵、特征、结构划分、功能 作用及传播途径等做出了详细的阐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互有短长。这些 研究从宏观上为我们描述了武术文化的概貌,可以直观地让我们看到一副关于武术文化 的画卷。但是,武术作为文化的载体,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3 经济、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息息相关,各种思想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武术文化的表达 和发展。 1900 年程志理、谢坚就传统武术的重要性指出: “传统武术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 核的,要真正认识和理解武术的精髓,必须深入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探求浸孕于 其中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意蕴。 ” 1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 有众多研究者置身于对武 术文化精髓的挖掘与探讨之路。先后有张林艳论“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运动的影 响2,冉学东中国传统武术体系裂变的文化价值因素探析3,郭志禹太极豢养 生文化考4,戴有祥等论武术文化中的传统哲理5,庄建国中国传统文化对太 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6等,这些研究将武术文化与其文化属性即武术的价值观念 结合起来,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了价值思维方式对传统武术存在和发展的影响,试图 从中找到一条评判传统武术及其合理发展的路径,正如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所强 调的, “ (文化)是某个民族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这个民族不同于 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 ”从方式论看, “武术之所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不仅 在于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表明了中 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特征,而且还直接地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 部分,直接地渗透到中国人整个日常生活和社会。 ” 7显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武术文化的 认识上升到人类社会学的高度,形成多学科广泛领域的武术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从过程论来说, 武术文化的发展既有时代的变迁, 又有地域的差异, 钱穆先生指出: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 究其根源, 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 而影响其生活方式, 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 8认识到文化史与地理学的关系, 从地域文化史的角度 探讨武术文化的特质成为流行, 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 各抒己见。 如马敏卿、 张艳霞 地 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9,王瑜地域文化对武术 拳种产生与发展的影响10,黎晓勇论巴蜀武术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 11,李成银 齐鲁武术简论 12, 罗宇先生的 梅山武术的挖掘与发展研究13以及韩雪的专著 中 州武术文化研究 14等。这些文献著作在方法上将地域文化史的研究作为分析武术文化 “可持续发展” 的有力工具, 剖析了武术文化的区域特点; 内容上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集合了地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形式上打破了仅从技术史研究的格局,把武术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4 纳入大文化的系统,从整体勾勒出武术文化的全貌。如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 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 体。 ”15 将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方法运用于武术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也为深入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其作用是显而易见。 然而, 单纯从“技 术反映文化”14的角度探讨博大精深的武术,似乎又不足以阐释武术的“博大精深”。 西方学者马克特博姆等似乎比受东方传统教育的中国人更快的发现了这一问题, 他们认为亚洲武术在西方的传播过程中“侧重于技术和理论,而武术所含精神的、文化 的、艺术的内容被忽视。 ”16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 考察一文,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 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 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 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 定因素。 ” 17这一文化的综合定义基本为现代东西方的学术界所认可, 有着广泛的影响。 刘峻骧先生说: “中华武学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技道并重,内外兼修,流派繁多,绚 丽多姿,包蕴丰厚民族文化内涵而卓立于世界的独特风貌,是由于它的技击理论从产生 之起,就在古老而独成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哺乳和规范之下。在武术发展的漫长历史 进程中,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伦理、宗教和艺术、民俗都给了武术以深刻影响。 ”18而 “中国古典哲学、传统伦理、宗教和艺术、民俗”诸因素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本质 有着必然的关系。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反观孔子对于“礼 乐”和“仁”的认识, “礼”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 心和文化的根本。 先人对礼乐的追求, 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 对孔子来说, “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思想。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 核心思想, “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剩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19。我们对传统武 术文化的研究若能通透此意,认识到“思想”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掌握了武术中“最 深的秘密”20,传统武术也就由此而走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对根祖文化的研究尚多,赵世瑜先生的大历史与小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5 念、方法与实践21安介生先生的山西移民史22等都有系统且深入的分析。而关于 洪洞通背拳的研究却很少,造成了其传说纷纭、却又无法考证,资料较少而又可信度较 低等现象。面对该拳种资料匮乏但却流传着大量民间传说的现实状况,本文的研究在尽 可能地深入其根祖文化背景、考察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更多进行的是义理层面的史论集 合。在很多情况下,与其说是发现了洪洞通背拳与根祖文化的实然关系,倒不如说是在 试图弄清它们之间的应然联系。 1.4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学术思路是要针对问题、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等选择和采用的特殊视角、路径或总 体运用和构思。任何社会现象或是事件都不是纯粹的单一体,而是多种因素组成并纵横 错绪交织在一起的繁杂体系”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而,多重视角和方法的 运用是本论文研究的方向。在诸多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的学科理论方法中,思想史的研究 角度是富有自身特色的。将我们的“思想还置于历史之中”24,思索区域文化与武术发 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以更加真切地看到传统武术不断创造和发展的生动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根祖文化视角下的洪洞通背拳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就是以根祖 文化的“根基”之名,探究洪洞通背拳“根基”之实,对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会 通。这就要求我们纵观武术技术特点以及技法原理的外“根”即技术体系,横寻其 思想本源的内“根”即思想体系,以层迭的剖析,探清两者的关联即为本论文整体 构思的核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方法始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科学的研 究方法的选择是依据研究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制定的。对根祖文化下成长的洪洞通 背拳进行研究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多种相关学 科的学术理论和方法。实施途径上,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上,采 取了各学科联合和理论方法融合的办法,形成了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6 1.4.1 逻辑方法与社会史相结合 社会史是 “研究历史上人们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 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组织、社会结构、人口社会、社会生活方式、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 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5中华文 明惶惶五千年,经历了无数朝代更迭,完成了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度,其深刻 的社会变革渗透到包括武术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 洪洞通背拳是在根祖文化的浇灌下成长的,是根祖文化的沉淀与反映,同时洪洞通 背拳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气质和心理。因此,洪洞通背拳在 理论上受根祖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根祖文化的制约,在根祖文化诸因素的 影响中发展,既有根祖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独特的特性。故此,我们依据社会史发 展的理论,探讨洪洞通背拳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 意识形态的变革对其发展的影响是最具说服力的,也是最根本的解决依据。但是,洪洞 通背拳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拳种,其内涵异常丰富,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去脉有一个 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逻辑分析与社会史的理 论结合起来。 1.4.2 区域地理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结合 历史研究借鉴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就是要从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来考察和研究某一 区域的社会历史发展, 突显该区域在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中的独特性。 艾萨得的 区 域科学导论说: “区域科学应是研究存在于有确切意义的区域和区域系统内的社会、 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26区域学的研究, “包含了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人类文化心理(行为)等与研究区域开发与发展相关联的内容,并认为区域 系统的研究是区域科学的核心。 ”27采用历史考证,就是采用判断的方法查明目前所说 的哪一部分能够确实为历史所承认。 根祖文化下孕育成长的洪洞通背拳研究,是研究和认识中国武术文化全貌的基础之 一。中国疆域广大,民族众多,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面貌和经济社会,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7 武术形态的发展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异。如果单纯进行全国性的武术整体研究,常常难以 深入特殊拳种准确把握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将区域历史作为研究武术文化的一种理论 和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武术通史研究的前后左右、条缕分析的横向状态,增加了自 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纵向坐标,开辟了分析拳种与地域社会关系的空间,可以更好地认 识区域武术文化的有机结构与发展变化。 1.4.3 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文献梳理就是对相关的科研资料文献进行检索、收集后,经鉴别、整理、分析并研 究的过程。本论文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洪洞通背拳的相关典籍、拳谱、拳谚和根祖文化 地域下的社会史料 (包括散见于地方史志、 文集笔记、 轶文野史、 戏剧小说、 诗词歌赋、 民族地区俚语、家谱族谱、墓志碑文以及社会考察和民俗调查中的资料)以及与本课题 有关的方法论和学科理论。此外,对洪洞通背拳技术背后以非文本形式存留于当地生活 之中的众多要素,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去当地实证。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要求 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28通过拜访名家拳师,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相结合,深入到具体调查点与受访者面对面 交流,结合“深度访谈”的有关方法论要求,亲自完成调查访谈,并做好纪录,在记录 过程中做到忠实记录、认真记录。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还应采用“参与法”,参与到当 地群众的生产活动中,和他(她)们同吃同住,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 的事情,并且与老拳师一同习练洪洞通背拳;通过探查文化遗址、参观历史文物等实地 调查,增加对当地文化宗族、民风民俗、基层组织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感受,收集极为丰 富的民间文献,例如族谱、碑刻书信、账本契约、民间唱本、宗教书籍、日记笔记等; 并且可以听到大量关于流派传承、技法拳理和种种神话传说,从而有助于我们站在传统 的本来立场上达到对它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表达。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 8 2.技术与思想武术文化形态的本源 文化的发展,固然繁花似锦,万般纷呈,但究其根源,都有一个共同的脉络,只是 文化表达的形式有所区分。葛兆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思想史导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真正绵延至今而且时时影响着今天生活的,至少还有两种东西:一是几千年来不断增 长的知识和技术;一是几千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思想。”葛兆光先 生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清晰的道出了构成文化形态的本源即技术和思 想。在此基础上,葛兆光指出:“前人的智慧和辛苦积攒了许多生活的知识和技术,使 后人可以现成享用,也使后来人可以把前人的终点当起点,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向前 延续; 多少代人苦苦追寻的宇宙和人生的意义, 多少代人费尽心思寻找有关宇宙、 社会、 人生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影响着今天的思路,使今天的人依然常常沿着这些思路思索这 些难解的问题,正是在这里,历史不断重叠着历史。”29追溯人类运用技术的历史,人 类似乎从原始时代到石器时代就学会了使用工具,与人类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药材买卖合同范本及风险提示
- 物流运输服务合同书及风险控制措施指南
- 个人房屋院落租赁协议
- 商业推广合作广告协议
- 2025-2030饮用水净化技术升级与设备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 2025-2030餐饮服务行业市场格局及数字化转型与连锁扩张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食品行业直播带货市场运营模式及消费者行为与投资回报研究报告
- 2025-2030食品广告品牌年轻化转型与Z世代沟通策略分析报告
- 2025年晋江市晋兴职业中专学校秋季编外合同教师应聘意向摸底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人员培训合同书
- DB2104∕T 0011-2022 地理标志产品 清原龙胆
- 《电动汽车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技术规范》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安全注射》
- DL-T-5759-2017配电系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2024年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开学季饮品店促销方案(2篇)
- 布病脊柱炎影像学表现
- 房屋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防范措施清单
- 钢管及配件报价单
- 成功学习方法助你事半功倍
- 河北盛都温泉假日酒店有限公司盛都地热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