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园优化设计研究——以上海豆香园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园优化设计研究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园优化设计研究 以上海豆香园为例以上海豆香园为例 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 郭静郭静 指 导 教指 导 教 师师: 时匡(教授)时匡(教授) 学 科 专学 科 专 业业: 城市规城市规划与设计划与设计 苏州科技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二一二年六月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 on better design for community park based on environment-related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dou xiang park master candidate: jing guo supervisor: kuang shi(prof.) major: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卡罗琳弗朗西期;俞孔坚;孙鹏,王志芳,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的外显行为的一个学科分支。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因此环境行为学也是属 于心理学的一部分的,而心理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已拥有了比较成熟的理 论系统。环境心理学植根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 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2。有关理论可追溯至19世纪,1886年德国 美术史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绪论一书,主要运用“移情论”的 美学观点讨论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设计问题。其后的代表人物有人类学家霍尔 (ethall) ,心理学家巴克(rbarker) ,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klinch) 等。 在世界范围内,环境心理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高潮。 1969年美国开始出版enviroment and behavior期刊,至20世纪80年代,有近30本 专著是研究环境心理学的,为之后的研究环境心理学的学者们开创了先河。 这时期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心理学与环境两者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 主要著作及论文有oskamp的一个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心理学能提供什 么样的帮助? ,howard的适应2l世纪的生活方式 ,stem的心理学和人与环境互 动的科学 ,winter的生态心理学:愈合自然与自我的裂缝等。至今,相关理论 越来越丰富,对心理学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延伸至更加细致的方向,比如将环境行为 学与公园设计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有卡罗琳.弗朗西斯与克来尔.库珀.马库斯共同编著 的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还有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编著的行为 观察与公园设计等。 根据这些理论的研究,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是 具有相互作用的。人们的聚居地不仅要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还要尽可能创造出 一个带给人心情舒畅、空气良好、方便实用的生活环境。社区公园作为居住社区的一 部分,也应当起到这样一种既满足人们生理需要,又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作 用。 国内的相关理论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教材类的有李道增的环境行 为学概论 ,林玉莲、胡正凡共同编著的环境心理学 ,常怀生编译的建筑环境心 理学等,目前也有不少高校师生研究人的行为活动与环境设计关系的论文出现,如 重庆大学孟侠的人性化空间环境的创造关于城市外部空间 就是从人的行为活动与需求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 还有浙江大学马 进军的城市人性化公共空间的整体构建初探 ,同济大学吴欣的一种非设计的设 计观人的活动与公共空间的创生 ,重庆大学建筑系老师徐煌辉在城市公共空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4 间的活力营建等论文和著作,基本都是以研究人的行为为基础的,对本文的研究具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些研究完善了我国相关的理论体系,为新的理论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实践方面,近年来我国社区公园建设日渐兴起,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新建的社区及已 有的老社区中,为健康绿色生活品质的社区增色不少。但目前我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 还不紧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缺少对问题的反馈环节,没有一套专业针对社区公园设 计的理论体系。 1.2.3 国内社区公园的建设情况 社区公园按规模分,可分为居住级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类别,这两种规模的公园 适用于相应规模的社区。当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达到8001000米时,配备的社区 公园的面积基本会在20000平方米以上,此规模的公园除了设置老年人活动区、儿童 活动区、成人活动区等基本功能区外,还需要专门配备200米的小型运动场、停车场 等。 但是,由于许多社区的封闭式管理,社区中的小游园公共性较差,得不到 充分的利用。而且,在现存的城市肌理中,尤其是在老城区,社区级公园绿地 呈现出严重缺失的现象。不过,城市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中的社区公园建设正在慢慢崛起,顺应着时代的 发展要求。 从社区公园的建设风格来看,有中国古典园林式,有欧洲几何式园林,大 多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延续着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习俗3。并与现代社区 中的建筑风格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形成了统一优美的现代社区环境。 从社区公园的设计出发点来看,也正在慢慢地摆脱设计师们拍脑袋进行设 计的陋病,设计师开始考虑到社区公园的使用者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力 图使社区公园的使用率及有用率得到提升。这就需要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分 析居民的行为特点与使用感受,了解他们对社区公园的需求, 在进行社区公园设计时,设计师们需在满足居民行为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各种 造景手法营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 3王凯人性化与地方化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设计思想与方法d重庆:重庆建筑大学,199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环境设计者或研究者所发现研究的问题,终究要落实在实质空间的使用上,即把 文字从纸上落实至实践中。实质的空间与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息息相关,使用者与空间 相互影响,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行为发生的场所,诱使或阻碍行为的产生,塑造了活 动的行为模式。 相对的, 活动赋予空间生命力, 使人们对空间产生认知, 并改造空间, 通过各种实际的研究方法让设计师们在现实的环境中学习,改善下一次的设计,并进 行总结,使环境行为学更广泛更贴切地运用到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社区公园设计中 去,并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环境设计的研究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曾在anatomy of a park (公园的剖析)中指出“在设计中 应该充分考虑人的习惯,但这一点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还不多见。”这是因为很多常 见的行为在进行公园设计的时候被忽视了,设计师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创造优美的环 境”,还应当注重其功能价值。因此,要求设计者利用环境与行为心理的互动关系, 真正考虑到人性化的需求到底有哪些, 最大限度的改善环境质量, 获得地方场所精神。 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性别、身份的不同,行为习性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有的 行为习性还互相冲突,因此在设计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某些行为习性,做到合 情合理即止。并且指导设计的原则不会变,那就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进行设计。 同时,也要尽量考虑到特定习性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在设计前进行调研和使 用后的评估,以便为建设和改进已建成项目提供行为的资料,为优化该环境设计作好 前期准备。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 由于它研究的问题是人们生存的环 境问题,已经越来越被认知和被纳入环境设计中了。但由于此学科产生的时间还是不 长,在实践过程中,环境行为学对设计的指导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很多理论仅仅是出 现在书本上,并没有被运用到实践中去,设计完成后,也没有及时反馈问题,使理论 指导实践, 实践检验理论的系统变得残缺。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环境行为学理论的学习, 用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出一些能优化社区公园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并结合实例 进行分析,验证本文研究的理论。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6 1.4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4.1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在60年代兴起,它被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但是其范围比环境 心理学范围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 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4。它主要是研究人在城市各种空间环境中的活动 和对这些环境的反应,再将人们的反应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达到 从使用者出发,做到以人为本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简单地说,环境行为学 主要就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环境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概念,进行观察与实 验法、相关法和描述法,通过访问面谈、回答问卷、画认知地图、时间支配报 告、行为场所观察等搜集资料。其研究任务主要是将大量的定性的内容,通过 科学研究手段,达到定量化分析,以提供科学的环境设计所需要的环境质量依 据5。 环境行为学要求从使用者即人的行为出发,分析什么样的环境才是最适于 使用者行为需求与心理需求的环境,故首先应先将注意力放在研究人的心理与 行为需求上,可以认为,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 也是研究基于环境行为学研究社区公园设计的基础。 将环境行为学与社区公园设计结合在一起,则是设计师把对环境的体验与 感觉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再反应到设计中去,可能启发出更好的设计 规划思路,对规划、设计方法上将有可能进行改进,对已建成的环境进行优化。 1.4.2 社区公园 (1)社区 “社区”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 1887 年在其著作社区与社 会 (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提出来的。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一个整体性的氛 围,其中的社会关系是富有人情味的,它在一定地域内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不仅在进行自身理论完善与创新,还与其它相关学 科进行互补渗透,由此,社区的概念就被引入到城市规划中了。我国城市绿地 4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国豪等编,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4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7 分类标准中对社区公园的解释时也特别强调了“社区”这一概念。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理念也在不断 地发生着变化, 而且由于人们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人口的增多导致住房用地的紧缺。 城市中的住宅由以前的分散状态变得越来越集中,因此使用“社区”的概念,可以将人 们的单纯的居住用地联系成一个拥有精神文明的体系。 辞海中对社区进行解释时, 提到了四大基本要素,即一是有一定的地域,二是拥有一定的人群数量,三是存在一 个有一定组织形式与行为规范的管理机构, 四是能满足其中的组成成员物质和精神需 求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因此,“社区”的概念与“居住用地”的概念基本上是吻合的6。 但在此要说明的是社区与居住区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 更加强调地域的概念,它体现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空间环境。而社区不 仅强调地域概念还强调一种社会关系的概念,它关注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还关 注其中成员的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精神文化、社会活动等。 (2)社区公园的概念 社区公园是现代社区中必须具备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功能的角度看,它实际上就 是公园的一种,是园林绿地中的一种类型,因此在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时,必然要首先 认知公园的概念。从字面上解析公园的概念,公是指公共的,园则表现园林,因此公 园就是指供大众使用的公共的开放的园林。公园设计规范中将其解释为:公园是供公 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 化环境的公共绿地7。 根据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见图1-1) ,社区公园 是属于城市公园的一个小类型,被设为中类,依照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 计规范gb 50180,社区公园可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小类,服务半径分 别是0.5-1.0公顷和0.3-05公顷。可见,社区公园是被归入城市公园类别中的,是服务 于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拥有一定服务活动设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与住宅开 发配套建设,合理分布的城市公共绿地。 6cjj 48-92,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cjj 48-92,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8 图 1- 1 我国城市公园分类表(部分) 资料参考: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j 185-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2. 本文参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城市公园的分类,进行梳理后将把社区公园 放在城市公园系统(见图1-2)这个大背景下,将之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公园作比较来 进一步寻求与明确社区公园的概念。 图 1- 2 城市公园系统图 由图可见,公园规模越往外越大,越往里越小;公园数量越往外越少,越往里越 多;公园容量(每个游人占有公园的面积)越往外越高,越往里越低;距离越往外越远,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9 越往里越近;游览花费越往外越多,越往里越少;公园使用率越往外越低,越往里越 高;游憩体验越往外越感开放,越往晕越感私密;游人心理越往外越有好奇感、探索 感, 越往里越有归属感、 安全感。 社区公园在各级别公园中属于规模较小, 数量较多。 游人容量最低,距离市民最近,使用率最高,能令居民产生社区归属感的公园绿地。 由表格和模型图可见,综合公园规模较大,社区公园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功能相 对较单一;而且,综合公园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场所,其使用者则是所有的人,相较 而言,社区公园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社区的所有居民,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因此本文提出社区公园的定义: 处于社区内的, 主要服务于社区范围内的居民的, 拥有必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满足居民进入游览、休憩、健身、文化娱乐需求的、环 境优美的公共开放式集中绿地。其中的物质环境主要由绿地、环境艺术小品、广场、 步道、公共服务设施构成。 (3)社区公园的构成 社区公园的环境构成要素很多,在对物质环境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提出 了自己的分类方法。本文按照会影响到使用者行为的物质环境的特征将其分为 以下三大类: 外部空间: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提到外 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 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 有意义的空间”8。本文中,外部空间是指社区公园中的广场空间、绿地、水域、 道路等室外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种公共空间承载了居民户外交往活动,拥有一 定的精神文化内涵,可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丰富其业余生活,增强对社区的 认同感。 绿化:主要是指社区公园中的湿地、草坪绿地、绿化植物种类和配置方 式等,这些绿化环境都会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或使不同人群有某些相似的行为 趋向和不同的行为趋向,比如人们在炎热的夏季总是趋向于在绿荫下面乘凉和 聊天,年轻人群喜爱亲水平台,儿童们喜欢在草地上嬉戏,老年人们则喜欢在 树丛边上下棋。 场地与小品:社区公园规模虽小,却也应五脏俱全,环境艺术小品点缀 在各个场景中,不仅能作为必要的服务设施,还能丰富环境景观,带给人们新 奇感。而各种活动场地更是社区公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承载了各年龄 层人群的行为活动。场地与小品设置的合不合理,都会影响到使用者的行为趋 8(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0 向。 (4)社区公园的服务对象 社区公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中的居民,其中的主要使用者按年龄层次分,可 分为老年人、家庭主妇、儿童,而工薪人员由于白天忙于工作,进入社区公园的时间 是比较少的。除了这些比较固定的使用人群外,还在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相领近社 区的居民等少数人群。可见社区公园的服务对象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社区公园与其它类型的城市公园的最大区别就是服务对象的针对性, 这种明确的 针对性使在设计师们设计社区公园时有更明确的目标。 在分析社区公园中的使用者行 为时,可以从居民的年龄构成、生活习惯、休闲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还应 考虑到社区的文化背景与周围的整体环境。比如,如今的大城市中,高档社区总是处 在商业办公圈中,一些购物人群和上班族也可能会进入社区公园中,这时这些人群的 行为特点也需要在设计时被考虑到。 1.5 课题研究的对象界定 1.5.1 相关问题研究对象 将社区公园作为整体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公园使用者行为活动的研究,得出社 区公园构成要素对使用者行为活动的影响, 进而得出对社区公园优化设计的要素与策 略,使社区公园能更好的服务于使用者,提高社区生活品质。 1.5.2 具体问题研究对象 将上海“豆香园”这一颇具人气且自带有一定主题的社区公园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规划设计建设现状、使用者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使用者对社区公园的需求, 检验本文所提到的优化设计要素与策略, 进而得出针对豆香园优化设计的相关具体策 略。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6.1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设计实践的动态,并提 出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对社区、 社区公园、 环境行为学、 行为等概念进行界定, 明确研究对象,提出课题的研究重点。 (2)通过对环境行为学理论中相关理论的学习,对这些理论研究进行梳理综述,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并对实践中已有的运用方法进行研究。 (3)对社区公园的特点进行解析,明确社区公园设计的目的,并通过观察研究社 区公园中使用者行为活动的特点与类型, 此章着重研究社区公园的物质环境要素设计 与使用者行为活动的相互关系,为基于环境行为的公园优化设计的策略提供基础研 究。 (4)从环境行为学角度出发,明确社区优化设计的原则与目标,从各个层面综合 系统的对社区公园设计中影响使用者行为活动的空间设计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归纳 出社区公园优化设计的要点与策略。 (5)借助完成的理论成果,对上海豆香园进行分析探讨,印证优化设计的要点, 提出建议。 (6)总结存在问题与创新点。 1.6.2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阅读与分析、 实例调查研究分析、 分析总结等几种研究方法: 文献阅读与分析 本课题将通过互联网和相关学术著作、论文、期刊,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 资料,特别关注国内外社区公园建设新动态和环境行为学在公园设计上应用,了解国 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总结社区公园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实例调查观察分析法 研究使用者行为活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法,因此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还通 过实地调研了解国内已经建成的社区公园,对公园的各类使用者进行观察和交谈,以 便了解不同类型的人员对社区公园的需求。 在分析使用者活动时通常用五w法, 即时间要素when-活动人群各类与人数who- 活动场所 where-活动目的 why-活动内容 what,分析使用者的行为活动的主要是为了 了解使用者的使用特点,生理和心理需要,并此基础上分析其设计优缺点,提出优化 设计的策略,增强课题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分析总结法 分析整理实地调研的结果,在已整理出的理论基础上,归纳已建成的社区公园设 计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2 (2)技术路线 确定题目 收集资料文献分析 实例研究 现状调查与基础资 料搜集 问卷及观察使用者 行为 优化设计建议 意见征求 论文修改 定稿 理论总结 图 1- 3 论文技术路线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3 1.7 课题研究框架 图 1- 4 课题研究框架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综述 14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对人、行为、环境三大主体的研究 2.1.1 人、行为、环境相互关系的论点 人是处在空间环境中的,人的各种行为也是在环境中才能发生,环境会刺激人的 心理反应,进行影响人的行为。可见环人、行为、环境是境心理学中主要研究的三大 主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以下几个主要论点。 (1)人、行为与环境是一个完整体系 心理学家 proshansky 说:“只有整体环境,人只是其中一个组成要素,与其它要 素具有一定的联系从理论上看, 除了从人体本身出发考察他与其他组成部分的关 系, 并不存在环境与人的区分”9。 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人是环境中的一个客体, 他不仅受到主体环境的影响,还会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可以说人与环境是处于一个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因此人、行为与环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2)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相互影响和塑造 w.ross.ashby 说:“一个有机体,它的环境是被定义为那些周围的可变因素,这 些因素的变化,既影响着这个机体,也被这个机体的行为所改变”10。机体与环境都是 一个复杂的体系,各有特性,两者之间的联系杻带是行为。 任何行为都是在物质环境中产生的,不同的物质环境对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而 人的行为是具有目的性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尽 量适合该环境的,正常情况下,各种行为是不会在不适合此行为发生的环境中出现。 但是环境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承载人的行为活动的一个容器, 丘吉尔曾针对环境与人的 关系有过一句名言“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环境也会随着人的行为活 动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甚至会出现连锁反应,它是行为模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 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人的行为处在环境中,而环境也被包含在行为模式中,它们能相 互影响与塑造。 2.1.2 人的基本需要 (1)马斯罗(maslow)的层级论 罗斯罗通过对人的基本需要的内驱力进行研究后, 将人的基本需要排成梯级层次 9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综述 15 来表现需求的高低,以下是他将人在城市中的基本需要分为的六个层级: 生理的需要,如饥、渴、冷、暖等; 安全的需要,如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 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如情感、归属于某个团体或亲密关系等; 尊重的需要,如自尊、被尊重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习与美学的需要。 图 2- 1 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曲线 在人的发展中, 首先需要满足的是最基本最低层的生理需求, 之后是安全的需要, 当具有安全感后才会产生情感的需求,而当情况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才会追求被尊 重。这前四层的需要达到后,在正常的情况下,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对美的追求才会达 到高峰(见图 2-1) 。 (2)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 人类能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条件便是安全,也是对聚居地的第一需求,此外,人 类对聚居地还有下面五大方面的因素需要得到满足。 与外部世界中的各种信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接触, 以方便人们与外界的交流与 联系; 要具备最省时间、最省精力、最省消耗的方式满足需要; 拥有在何时何地都是受到保护的空间,即既要满足各人群的领域性,又要满足 私密性; 处在与外部各要素都能保持最佳联系的通信网络中; 将以上四点的需要进行平衡,在小尺度范围内,物质环境要适应人的需要,而 在大尺度范围内,人造的物要适应自然条件。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相关研究综述 16 2.1.3 行为的空间层次研究 (1)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也可被称为个人空间, 可以被看作是机体身体周围围绕自己的一个无形 空间,当这个无形空间受到别人干扰时,该机体会立即产生下意识的积极防范心理。 它会随着人的身体移动而跟着移动,并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自我调节,表现为具有 伸缩性。 (2)中观环境 中观环境指的是比个人空间范围更大的空间,属半永久性,由占有者防卫。可能 是个人的,也可能是群组的、小集体的、属于家庭基地与邻里。在此领域内大部分时 间用于食宿等日常生活11。 (3)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则是指机体离家外出活动的最大范围,它属于公共空间。城市的交通越 方便,宠观环境的范围就越大。但是每个个体在城市中都有一定自己活动的范围,不 会遍步城市所有地方,因此,宏观环境其实通常是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的。 2.2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反映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唤醒理论、环境应激理论、适应水平理 论和行为约束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每一种理论都有其 适用的领域,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完全地解释所有的环境行为关系。 2.2.1 唤醒理论 神经生理学认为,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由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从而 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加脑力活动和人们身体的自主活动。唤醒在行为上的表现 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变化,此表现为一种连续变化的过程。 柏莱恩(berlyne)针对审美问题,研究认为个人被特定的刺激唤醒引起注意时, 有可能会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对环境产生探索行为。他认为当环境中的复杂性、新奇 性、意外性、不和谐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应该是最美的,这在环境评价方面得到了部分 验证。而雷切尔 卡普兰和斯蒂芬 卡普兰(r kaplan 卡罗琳 弗朗西期;俞孔坚;孙鹏,王志芳,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 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6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 7 白德懋编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8 (丹麦)扬 盖尔,拉尔斯 吉姆松著.何人可等译.新城市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 (丹麦)扬 盖尔著.何人可等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美)凯文 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1 (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12 (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3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4 刘滨谊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5 任仲泉.城市空间设计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16 时匡,(美)加里赫克,林中杰.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7 (加拿大)艾伦 泰特著.周玉鹏,肖季川,朱青模泽.城市公剜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山版社,2004. 18 (美)诺曼 k 布思著.曹礼昆,曹德鲲译.孟兆祯校.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1989. 19 (美) 亚历山大 加文, 盖尔 贝伦斯等著.李明, 胡迅译.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m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0 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杜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21 孟刚,李瑞冬,李岚.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2 (美)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3 杨公侠编著.视觉与视觉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4 郑宏编著.广场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5 夏祖华,黄伟康编著.城市宅间设计m.南京:东南火学出版社,199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66 2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7 徐苏宁.城市设计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8 albert j rutledge,a visual approach to park design,1985. 29 ann breen, dick rigby. the new waterfront: a worldwide urban success story.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6. 30 c alexander. 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1 david g,maria c g.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urban design. greta britain: wiley-acadmey, 2003. 32 hill kim quaile, kermeth r mladenka.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american states and cities. ca: brools/cole publishing co, 1992. 二、学位论文:二、学位论文: 33 刘智能.公园开放空间与大众行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34 朱黎霞.社区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35 纪芳华.社区公园设计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6 沈涛.社区公园设计与居民行为方式的相互影响的研究以太原市汇丰苑小区社区公园为 例d: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7 37 董欣.行为意识水平与街块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38 陈苹.人与广场的对话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三、期刊杂志:三、期刊杂志: 39 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6.5. 40 孔祥伟.被遗忘的角落关于公共空间的探讨j.景观设计,2007.1. 41 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42 李承承;郭高燕;李先源.浅谈社区公园的功能和特点j.南方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事业单位衢州市开化县定向培养粮油储检人员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河北沧州市审计局事业单位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养猪场工人合同范本
- 占地建设协议书模板
- 养生馆代理协议合同
- 出售门市房屋协议书
- 枯死树木移栽协议书
- 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招考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校医合作签约协议书
- 广东江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5年下半年招考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幕墙创优工程汇报材料
- 矿区生态修复后期管护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船用阀和执行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厂房电力系统安全评估报告
- 农业银行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四川地区
- 电力三种人安全培训课件
- XX县XX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工作实施方案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试卷题库及答案
- 垃圾运输车安全培训课件
- 携手共进+圆梦高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家长会
- 宋夹城体育公园市场化运营模式可行性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