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的文化阐释.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6 6 3 5 0 5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眩不仅是我国最早的按字形编排的字典,也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 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们常常反映着在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 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说文解字中,“字体取象结构,与先民 观念息息相通;字词本义说解,与上古社会若合符节。”许冲上 书称此书“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 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从这个意义上说,说文解字又 可看作是一部从字词训诂出发,映射自然现象、生产劳动、物质文 化、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百科全书。 本文即选取“纺织”这一语义类别,试图会通说文解字全 书,构拟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系统,阐释沉积于其间的纺织 文化蕴涵,勾勒上古纺织文化的全貌。同时,透过先民的纺织生活 及文化心态来揭示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深层次的内容,从 个全新的角度论证说文锯字的语言学价值和文化学价值。 关键词:说文解字,纺织词汇,服用词汇,文化 a b s t r a c t x u s h e n s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说文解字) i nt h ee a s t e r ni t a n d y n a s t yi saf o u n d i n g w o r k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p h il o l o g y i t sn o t o n l yt h ee a r l i e s ti n t e g r a t e dd i c t i o n a r y o fo u rc o u n t r y ,b u ta l s o at r e a s u r e h o u s e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w o r d s c h a r a c t e r sa n dw o r d s a r eo f t e nt h eo u t c o m eo fc u l t u r ep h e n o m e n a t h e yo f t e nr e f l e c t t h er e a l i t yt h a th a db e e ne x i s t e du n i v e r s a l l yb e f o r et h e ya r e b r o u g h t a b o u tt h ef i r s tt i m e i nt e r m s o ft h i s a s p e c t , 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说文解字) i si nf a c ta nc u l t u r ee n c y c l o p e d i a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n a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a ,p r o d u c t i v el a b o r ,m a t e r i a l c u l t u r e ,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 ,d a i l yl i f e ,i d e o l o g y a n do t h e r f i e l d s t h i sp a p e rb a s e so nt h e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o ft e x t i l ea n d t r i e st oc o m p r e h e n dt h e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o fc o n c r e t ew o r d si n 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说文解字) a s aw h o l e t h e nc o n s t r u c t sas y s t e m o fw o r d sf r o m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说文解字) t h es y s t e mj u s tb a s e s o nt h es e m a n t i co ft e x t i l e t h ec u l t u r a l f e a t u r e so ft e x t i l e a n dc l o t h i n ga n do t h e re m p l o y i n gi nr e m o t ea g e sw i l lb es k e t c h e d i fw ec a n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c u l t u r er e s e r v e so ft h e s ew o r d s a t 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c e p t si nh i s t o r yo ft e x t il ec a n r e v e a lt h ed e e p e r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 s ew o r d s t h i sp a p e r e x p o u n d s t h ev a l u eo n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 c u l t u r o l o g y o f s h u o w e n j i e z l ( 说文解字) f r o man e wa n g l e k e y w o r d s :s h u o w e n j i e z i ( 说文解字) ,w o r d s o ft e x t i l e ,w o r d s o fc l o t h i n ga n do t h e re m p l o y i n g ,c u l t u r e 前言 说文解字据形系联,以义相从,词义分析多与词形关涉, 同一义符的字隶属于同一部首,因而使得文字的分类与语词的分类 紧密相联。考察全书五百四十部,可以发现很多与纺织相关的词语。 这些词,有的在一些部首内比较集中,而“糸、衣、巾”三部尤与 纺织服用关涉紧密。统计整理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共得5 7 7 条词目,大致分布在5 6 个部首内。其中,对“糸、衣、巾”三部 作穷尽性归纳,三部共计4 2 5 条词目,约占纺织服用词目总量的7 4 。 文字的意象形成部类,并反映在语义中,构成语义系统。说文 解字中纺织服用词汇的词义说解,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上古纺织生 产状态和先民纺织文化观念,是上古社会客观的佐证。综合许慎的 点描勾稽,又可对上古纺织文化作更深层次的内涵分析。一方面, 它体现着上古社会纺织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科学的思想,是社会生产 力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纺织服用不仅是先民物质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甚至被阶级社会 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武装起来,成为上古社会精神文化的主要标 志之一。构拟说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系统,揭示说文解字 纺织服用词汇的文化蕴含,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壹说文解字纺织词汇类释 一、关于纺织原料 从采集树叶兽皮缝制简单衣裙到逐步认识植物纤维和动物蛋白 纤维的特性并用之于纺织,是人类文明巨大的进步。而最早被利用 的天然纤维便是丝、麻和葛。尚书禹贡日:“厥贡漆、巢、桶、 词条统计的原则是:一般以许慎说文所录一字为- n 。其中有连策为读或说 解文字中指明的双音或多音词,如茅茏、参缝、缮冤、绸! 叠 、绮赀、诸杼、檬怖、蔓秩, 缚农、- 口盘、靛沙、不借缀、槛搂;有二字合说一词者算一词,如繁鼍、抵稠、柱轶;有一 字分说二词者算二词,如祷( 穑翟、祷榆) ;一义两引者仍算一词;一字两义而两引者算二 词,如继、钟、袈、毫畀、褐、棒。详见本文第五部分。 芝,厥篚纤、纩。”当时豫州进贡的纺织品便包括丝质( 纤、纩) 、 麻质( 臬、芝) 和葛质( 黼) 三类。这个事实也反映在说文解字 中。 ( 一) 丝 丝,蚕所吐也。 甲文已有“丝”字,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丝) 象 束丝形,两端则束余之绪也。”可见丝是一种已经过加工的产品。 嚣,任丝也。 蔺,蚕衣也。 礼记月令云:“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养蚕结茧便 可得丝。最早的丝织品出现于中国东南的良渚文化中,大约在五千 多年前,中国已开始驯养家蚕并利用蚕丝进行纺织。相传黄帝正妻 教民育蚕,宋罗泌路史后记卷二黄帝云:“( 黄帝) 元妃 西陵氏曰像( 螺) 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蚕丝柔软、光 滑、吸湿性好,是理想的纺织原料。至春秋战国时,丝织业在国家 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地位。 糸,细丝也,象柬丝之形。 “丝”从二“糸”,“糸”正象一束丝之形。说文从“糸”取 类者凡2 4 9 文。它们多与丝麻纺织相关。 ( 二) 麻 麻,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 说文“麻”正是从其纺织功用加以定义的,麻是茎皮纤维植 物,茎皮的刮治是麻纺织的第一步,“麻”下曰:“与柿( p 6 i ) 同。” 柿,葩( 葩) 之总名也,j j i 之为言微也,微纤为功,象形。 王筠句读:“柿是古麻字。”“林”象麻杆密立之形。“秫”借 表微小的意思,微小纤细是麻的特性,许慎的说解进一步表明麻的 主要用途是获取纤维。段注圆改“葩”作“葩”,说文:“葩, ( ) 中单字表示各本改肇。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文皆引作段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作通训 定声;王萄说文解字句读;l 作句读;徐锴说文解字繁传引作系传;张舜徽 说文解字约注引作约注;陆德明经典释文引作释文或释文。 臬实也。”又列重文“暇”,尔雅释草:“庸,臬实。”诗周南桃 夭“有黄其实”传日:“黄,实貌。”“暇( 腐) ”、“黄”并通同源, “葩( 暇) ”作“巢实”其义确也。段玉裁说:“麻实名葩,因之麻 亦名麓”。而陆宗达则说:“柿是葩的总名,与葩声亦通,葩训集实, 茎与实是通名。”说文:“葩,荤也。”意为草木之花,而非巢实。 且“株”“葩”双声,声音上亦有相通之处,段注此处改篆的理 由应当是充分的。 麻有许多种类。“麻”在古代既可作为麻类的统称,又特指大麻。 臬,麻也, 芋,麻母也。一日:芋即巢也。 箕,芋也。 大麻是雌雄异株的韧皮纤维植物,雄大麻称“臬”,雌大麻称 “芋”。同时,“臬”又可作为大麻的通称。说文的说解征引尔 雅,不过改“荸”为“芋”。按许慎所收,是芋一名萁( y 1 ) 。又说 文:“苴,履中9 n i ,”似与麻无关。诗豳风- 七月“九月叔苴” 毛传日:“苴,麻子也。”左传襄公十九年“苴短带杖”注云: “苴,麻之有子者。”仪礼丧服“苴短杖”释文日:“苴,有子 之麻。”尔雅郭璞注:“荸,苴麻盛子者。”故玉篇云:“苴, 麻也。”康熙字典:“大麻有实者名苴,无实者名臬。”“芋( 荸) ”、 “羹”、“苴”实三名一物也。 糕,臬属。 。段注日:“类枭而非臬,言属而别觅也。”徐锴系传:“即 瓯昧也。”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襞衣。”“襞”说文 引作“糠”。朱骏声通训定声云:“其质日辣,成衣日裘。”蒜麻、 绩麻现在又称作苘麻,也是麻的一种,原产中国,古代主要用来纺 织衣服,现在主要用来制作绳索。 壤,躲属。 正字通麻部:“磨,即今自麻,多生卑湿处,俗名苘麻。” 依此,“密”“糠”似为一物,但不见于文献,此处无法确定其具体所 指。 聍,棘属,细者为缝,粗者为聍。 诗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 可以沤聍。”麻、持共举。一是大麻,一个则是聍麻。毛传:“聍, 字又作芋”,释文亦作“芋”,现更简省为“苎”。桂馥义证引程 瑶田说:“聍实麻类,今乃以为布名。”苎麻,原产中国,至今仍在 长江和黄河流域广泛种植。在大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陶器底部已 发现印在上面的麻布纹遗迹。麻是当时人们广为利用的植物纤维, 白虎通绋冕云:“冕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工之始,示不忘本。” 说明麻正是纺织起步阶段的重要原料。 ( 三) 葛 葛,黼裕帅也。 葛,说文也是从其纺织功用加以定义的。诗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传云:“葛所以为稀络也。”段注“布”下云:“古 者无今之木绵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已。”麻和葛是上古植物纤维的 主要来源。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滏,为黼为骼,服之无敦。”反映了葛的生长、收获、加工、 服用的情况。葛是一种藤本植物,广泛生长在我国南方各地。其茎 皮纤维可用于纺织加工。 ( 四) 其它 说文糸部;“裰,西胡毳布也。”( 说文毳部:“毳,兽 细毛也。”) “纰,氐人涡也。”毛织品是在葛、麻纺织技术出现以后 才出现的。而且主要在西北地区发展。说文毛部“毯”下日:“以 毳为撩,色如羹,故谓之毯。”毯即橱也。纰、输、毯均是以鸟兽的 细毛为原料的布。 棉花( 草棉) 并非我国原产,直至元代才开始在我国普遍种植, 但至迟在东汉时已有一种名为“檀”的木棉,被用来织布。说文 “袂”下:“一日:江南檀材,其实谓之秧。”徐灏段注笺云:“蜀 都赋:布有檀华。刘逵云:檀华者,树名。檀,其花柔毳,可 绩为布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有梧桐木华,绩 以为布,幅广五尺,洁自不受垢污。”值得注意的是,木棉作为纺织 原料在我国东汉时期已开始利用 总的来说,至许慎时,麻、葛、丝仍然是主要的纺织原料,这 一点在说文收纳的词汇中就可以得到体现。这是因为对毛和木 棉的利用相对较少,而且这两种手工业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所以在说文中关于毛制品的词语较少,而关于棉制品的词语则 更鲜见。丝、麻、葛则得以广泛运用。正如墨子非乐上所说: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衽,多治麻丝葛绸布绔。此其分事也。”纺 织技术也在适应这三种原料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关于纺织操作 由于纤维来源及特性的差异,麻和丝的前处理过程明显地不同。 术,分臬茎皮也。从中,八象臬之皮茎也。 辩; ,分离也: 缉,绩也。 绩,缉也。 紊,积所缉也。 麻茎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剥制加工,将麻皮与麻杆分离,此即“术” 也。“术”是一个整体象形文字。正如“丝”从二“糸”一样。“术” 也是“栋( 麻) ”的取类符号。只不过“糸”为名词,而“术”则被 赋予动作的概念。 剥制后,还必须将韧皮中的胶质去除,并使麻纤维相互分离。 古人发现,胶质的大部分可溶于水,因此就采用沤麻的方法脱胶。 诗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说文:“沤,久 渍也。”久久地浸泡。张舜徽约注“络”下日:“( 麻未沤) 盖谓 生麻也,生麻未沤,其性不柔,不中缉绩之用。”生麻脱胶以后,便 可分散成纤维。苗夔系传校勘记:“以支治柿,分散之也。”“# i ”, 王筠句读云:“经典皆借肉部敞为之,而变为散。”撇”即分散 字也。 “缉”、“绩”二字在说文中互训,可视为同义词。诗陈 风东门之粉:“不绩其麻,市也婆娑。”绩之义本为绩麻。段注 日:“绩之言稹也,稹短为长,稹少为多。”是将分散的麻纤维接续 为麻线的操作。段注“缉”下对麻的以上前处理过程概括得甚为 清晰:“凡麻巢,先分其茎与皮日术,因而沤之,取所沤之麻而柿之, 蛇为言微也,微纤为功。析其皮如丝,而擞之,而剃( y 6 ,接) 之, 而续之,而后为缕,是日绩,亦日缉,亦索言缉绩。”互训同义词往 往可以两两联合成词,进一步凝固化,则构成同义复合型的双音词。 关于缉绩,文献还有另外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下:“彼身织屦, 妻辟缠。”说文:“缱,布缕也。”意即麻线,赵歧注日:“缉绩其 麻日辟。” 所谓“紊”是将麻由单线积为合线的操作。王筠旬读曰:“盖 谓先缉之者,今又绩之也。先缉为单绦,今谓之麻搽,再绩为合橡, 今谓之麻综,故日绩所缉也。” 葛的茎皮纤维特性与麻相似,因此前处理方法与麻亦相仿。关 于葛的脱胶,诗周南葛覃“是刈是漫”传曰:“漫,煮之也。” 可见通过煮练的方式也可脱胶。说文:“灌,雨流雷下。”是别义。 丝要从蚕茧中获得。就必须缫丝。 缫,祥茧为丝也。 绎,抽丝也。 缛,缂理也。 淮南子泰族训日:“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 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说文水部:“滔( h d n ) ,泥水滔滔 也。一日:缫丝汤也。”段注日:“缫丝必用蹭( 沸) 汤,名日滔。” “滔”是煮茧缫丝的开水,沸水可使蚕茧失去部分丝胶并使存留的 部分软化,蚕丝之间的抱合力减弱,丝绪因此得以浮现。一盆沸水 竟有专门的名称,足见古代煮茧缫丝工作的专业性质及其在人们生 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蚕茧经过挑拣,剥去蚕壳,便可缫丝。缫丝 的方法如上所述,必须通过煮茧、索绪才能抽绎成丝。 罱,治也。幺子相乱,受治之也。一曰:理也。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罱据金文字形分析之,认为:“罱 字所从之幺,乃古文糸之省作。”“罱从爪从又者,人以一手持丝, 又一手持互( 收丝之器) 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 故字训治训理也。”郭沫若金文丛考亦云;“罱本象治丝之形。” 由此,“罱”的字形义实际上反映了古代绕丝的操作过程,即把缫绎 而出的丝线经过整治。均匀地绕在收丝器上,以备下道工序的使用。 说文言部:“鞴( 1 u d n ) ,乱也。一日:治也。一日:不绝也。 从言丝。”段注日:“治丝易棼( f 6 n ,乱) ,丝亦不绝,故从丝会 意。”辩之本义即谓言如丝之棼。此词虽与纺织无关,但亦从丝取意, 其三条义项皆与此相关。丝线缫绎整治的工作经过古人的联想隐喻, 成为创造新字新词的线索。 纺,网丝也。 摧,著丝於竽车也。 所谓网丝,是将缠绕在收丝器上的丝绞张套在络丝架上以备络 丝。纺即络丝也。纺车又称为箪车。六书故工事六日:“筚车, 纺车也。著丝於筵,著筵於车,踏而转之,所谓纺也。”通过络丝可 清除断头和粘连,提高丝线质量。 因为织造各种织物的需要,有时在络丝之后还需并丝,以制成 粗细不同的纱线。说文糸部“缣,并丝缯也。”即是由通过并丝 工序的纱线织造的丝织品。纱线在纺制过程中,还须加捻,以保证 一定的强度和张力。说文手部:“j ;l ! ;,执也。”并非纺织的专门 定义,但加捻时,纱线的一端必被手工或器械执持才能完成。 系,繁也。 繇,联微也。 继,续也。 续,连也。 缵,继也。 绍,继也。 锺,增益也。 绝,断丝也。 给,相足也。 j ; i ,止也。 缛,止也。 绕,缝也。 缠,绕也。 缭,缒也。 约,缠束也。 暴,约也。 德,聚束也。 绷,束也。 缚,束也。 堞,合也。 缳,落也。 纲,急引也。 觫,急也。 终,觫丝也。 以上词语,均由纺纱过程中一些操作取义。具体如引丝、接头、 缝束等。许慎用同训、互训、递训的方式陈述了这些反复的过程, 说明了纺织操作的纷繁复杂。 绒,作布帛之总名也。 赣,织绢从糸贯杼也。 瓣,交也。 缏,交集也。 丝纺成后即用于织造,甲文“绒”象在经纱中编进横的纬纱以 织布帛之状,段注日:“经与纬相成日织。”“谁”是织造中引纬 的动作。 “瓣”、“缏”所成不是布帛,而是织组。段注“缏”下:“( 缏) 谓以巢二股交辫之也,交丝为瓣,交枭为缏。”组带在上古也是重要 的服用辅料。 觫,涑缯也。 有时,丝或丝织品还须经过漂练。朱骏声通训定声:“煮丝 令熟日练。”说文水部:“涑,湔也。”段注日:“涑之以去其 瑕,如 潲米之去康棠,其用一也。”涑缯即象淘米一样,使丝织物褪 去杂质,并使之洁白柔软。周礼考工记慌氏:“涑丝以浼水, 沤其丝七日。”除练缯外,也可以练丝。淮南子说林:“墨子见 觫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关于练丝和练缯的方法在周 礼考工记上均有记载。后来,将练过的白色熟绢也称为“觫”。 未练者日生。已练者日熟,生熟制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分别适应不 同的用途,同时也为染色作准备。 染,以缯染为色。 给缯帛上色称之为染,说文“染”从木从九从水。徐铉引徐 锴说:“裴先远云:从木,木者,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 九者,染之数也。”从水,是指染色需要的物质。染色也可分为染丝 和染帛。周礼天官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缥玄, 秋染夏,冬献功。” 绱,五采备也。 给,会五采绣也。 丝织物织成后,根据服用的需要,有时还须经过绘画或刺绣, 以获得美丽的图案。周礼考工记画绩:“画绩之事五采备 谓之绣。”徐灏段注笺云:“盖设色之工备五采者,浑而言之, 皆日绣;析言则画绘为绘,缄缕所觖者为绣也。”论语八佾云: “绘事后素。”绘、绣都是纺织后加工。说文:“鞍( g u i ) ,韦绣 也。”盾汉书乌桓传云:“妇人能制韦作文绣。”皮革亦可根据 需要绣上图案。 辖,治敝絮也。 缝,一曰;以囊絮练也, 用袋子装着丝绵漂洗日“缝”,整治旧丝绵称为“结”,治絮也 是纺织操作的一道工序。古人冬天为抵御寒冷,用丝绵制作冬衣, 整治丝绵的过程即称为治絮。做法是将蚕茧在缫丝处理前剥下外壳, 也可直接使用蚕茧,经过煮练,放在席箔上或囊袋中并浸入水中反 复捶打,使之易于铺开,便成丝绵。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 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数十日。”文中“漂”即漂絮。 综上所述,说文词汇分别概括了前处理、纺、织、后加工等 有关纺织操作程序。虽然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纺织工艺流程,书中还 有许多方面没有涉及,比如织前准备、后整理等。但说文并非 纺织词汇专著,许慎也非纺织专家,作为一本字书,说文在这方 面自然有限,可是,在这有限的篇幅内,也足以勾勒上古纺织生产 中人民的工作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说文的文化价值。 三、关于纺织工具、材料和工匠 ( 一) 养蚕设施 茁,蚕薄也。 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说,曲,蚕薄也。 薄,一日:蚕薄。 蔟,行蚕蓐。 蓐,一日:蔟也。 蚕薄,是一种养蚕的工具,杨雄方言卷五云:“薄,宋、魏、 陈、楚、江淮之间渭之酯,自关而西谓之薄。”薄、蓝即是蚕 箔,古时多用苇、竹编成,形状象筛子。茁,古文作曲,象蚕薄之 形。 簇是供蚕蠕行作茧的草蓐。古文苑杨雄( 元后诔) 有:“娜 导群妾,咸循蚕蔟。”章樵注曰:“蔟,竹器,以茅藉之,承老蚕作 蚕。”蓐本训陈草复生,引伸为蓐席之蓐,故许慎蔟亦呼蓐。方言 中还列举了当时各地对其它一些养蚕设施的不同称呼,可以参见以 补充说文。 ( 二) 收丝器 笠,可以收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手所推握也。互,笠或省。 前文已有提及,笠( 古文作互) 是一种绕纱工具,许慎云“可 以收绳”者,亦可以收丝矣。上文引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罱 中对此收丝器的形制有所描述。 ( 三) 络丝车及其部件 簦,收丝者也。 屎,簦柄也。 桶,络丝桶。 箢,擎也。 筵,摧丝筅也。 竽,筵也。 方言卷五:“簦,榱也。”郭璞注日;“所以络丝也。”簦是 络丝车上卷绕收丝用的框架。簦又可写作蔓、筑、筻。“屎”是络丝 车上的摇把。尿又写作棍,“所以转络车者”( 段注) 。“捅”即“今 络丝架子”( 段注) 。“筅”,朱骏声通训定声:一名筵,苏俗 谓之簦头,列梃如栅而圆,所以绾丝于其上者。”“筵、篼、竽”辗 转递训,同指络丝的竹管。络丝时,备络的丝绞张套在一个框架上 ( 桶) ,框上有柄( 尿) ,丝缕牵引出来,通过悬在上面的导纱钩或 横置的导纱杆,再绕到簦上,簦上收丝的小竹管( 筵、筅、簟) 被 均匀排列成环形,丝端便缠绕其上。一手摇动屎,一手转动簦,便 可络丝。 说文双部:“用,腿期,犹靡腌也。”林羲光文源据甲 金文日:“实桶之古文,络丝架也,象形。下象丝之纠绕。”存参。 ( 四) 纺车及其部件 鞋,纺车也。 喜,一日:枣,纺軎。 甲文“尊”本象用手转动纺尊之形,纺毒即纺锤,是纺绩纱线 时加捻的工具。诗- ,j 、雅蜥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传日:“瓦, 纺埤也。”释文本又作辱。上古时代的纺枣,应为陶土烧制而成。说 文缶部:“嚼,瓦器也。”广韵廿二霰:“磺,纺锤。” 纺车又称鞋车。 ( 五) 织机及其部件 横,主发谓之横。 滕,楗持经者。 杼j1 搬之持纬者。 梭,攒持缯者。 综,横缕也。 说文“横”排列在“桶、膦、杼、梭”之间,且下文有“横 持经者”、“横之持纬者”等表述。可见,说文“横”的本义是织 布机。滕”是织布机上夹持经纱的部件。王筠句读:“此器以竹 为之,其比如节,经贯其中,以木为框。”“杼”是织布机上握持纬 纱的部件。上古时没有梭,使用的是刀状的杼,内中包含纬管,既 用于引纬,又可以打纬。“梭”是织布机上卷持缯帛成品的部件,亦 即布轴,用于卷布。王筠释例:“楦以圆木为之,两端多为通孔, 卷缯之后,以直木辖孔中,使之不动。” “综”,段注日:“玄应书引说文:机缕也,谓机缕持丝 交者也。”徐灏段注笺云:“经有综线,持之及能交错开合以贯 杼。”现代普通织机上仍有类似的部件,称为综片,经纱从中穿过, 织造时,综片上下持带经纱使之交错开合,梭子便携纬纱来回穿过。 综片的作用很大,不仅便于提经引纬,完成不同的组织结构,而且 可以控制机上经纱的密度,织造疏密不同的布帛。 织机的构造其实相当的复杂,且各代都在不停地改进之中,许 慎在说文中只选取主要的构件加以陈述解说。 ( 六) 漂絮的工具 箔,澈絮箦也。 说文水部:“澈,于水中击絮也。”水中击絮即漂洗丝绵。 丝绵用竹篑承托,放入水中击打。“箔”就是古人漂洗丝棉的工具。 ( 七) 染色工匠名 嘛,设色之工,治丝练者。 周礼考工记有慌氏篇,集韵亦作慌。“慌”是负责 配色染色的工匠,治练丝帛的人。它是说文中唯出现的纺织 工匠名。可见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c a ) 植物染科名 古代使用的织物染料主要有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两类。矿物染 料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矿石,常用的有丹砂、石黄、空青、赤铁矿等。 如说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植物染料由提取植物所含 色素而制成。植物染料大多来源丰富,易于收集。说文也以明确 其染色功能作为一些植物名称的定义。 蓝,染青3 l n | i 也。 “蓝”是染青色的草。苟子劝学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即之谓也。王筠句读:“有蓼蓝、大蓝、槐蓝、菘蓝、马蓝、 吴蓝、木蓝。”从蓝草的叶子中可提取染料。 壤,9 i i l i 也。可以染留黄。 茈,茈舯也。 薮,茈卿也。 菜,王刍也。 蔷,辨也。 郝懿行尔雅义疏:,“獒兼紫绿二色。上云i 蒙,王刍,即绿 奠也。此云簸,茈草,即紫麓也。”山海经”西山经“劳山多茈 草”郭注目:“一名茈奠,中染紫也。”尔雅义疏又日:“然则奠草 即荩草,荩草即莱,以可染绿,因而名绿。绿菜字通也。綮菜 又一声之转也。”“藐”即尔雅“藐”。钮树玉说文校绿:“貌 即藕之古文。”奠草有二种,一名绿莫,一名紫奠。说文即绿奠。 亦称菜草、荩草。用于染绿。留黄即绿色,也作流黄。紫奠也称茈 草、茈奠草、菝草,用于染紫。染料均从根部提取。 茏,茅菟,茹麓。人血所生,可以染绛。 茜,茅冤也。 茴,卅也。 茅蔻,亦称茹麓。尔雅释草“茹麓,茅蔸”郭注日:“今之 蓓也,可以染绛。”经典释文:“蓓,本或作茜。”又本草纲目 云:“茜,一名地血。”地血即茴,桂馥义证:“类篇:茴,地 血,蓓也。”红色的染料来自茜草,又名茹麓、茅蓖、蓓草、地血, 茜也可染绛。染料从根部提取。 桅,黄木。可染者。 玉篇“桅”作“栀”,即今之栀子树,果实可作染黄色的染 料。 栋,一日:染也。 正字通术部:“橼,或日雀梅。实小黑而圆,皮可染绿。” 四、关于纺织工艺特征 布帛以经、纬相成。 经,织也。 纬,横丝也。 镡,纬也。 “经”当依段注:“织之从丝谓之经。”王筠句读:“从 同纵。”太平御览引说文趴“经,织徒丝也。” 说文川部:“至,水脉也。一曰:水冥圣也。”吴大潋古 籀襦:“古文以为经字。”认为“圣”的字形象史前一种简单的织机, 这种织机由两根平行杆支承经纱,一根固定,另一根开合以绷紧经 纱。如此,则“圣”、“经”为古今字。 说文糸部:“绺,纬十缕为绺。” 妊,机缕也。 缋,织余也。 段注日:“上文机缕为机头,此织余为机尾。绩之言遗也, 故训为织余。织余今亦呼为机头,可用系物及饰物。”一匹布在开始 织造和完成织造的地方,由于外力集中的影响,断头、疵点和污损 往往较多,为了保持整匹布的完整与美观,布匹下机后往往要去掉 机头机尾。 幅,布帛广也。 稷,布之八十缕为稷。 礼记王制日:“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 鬻) 于市。”关于布帛精粗、广狭的数量概念,古已有之。说文“稷”, 也作“艘”,仪礼丧服称“升”,是布质精粗的计量单位。汉 书食货志日:“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孔颖达礼记疏亦云: “布广二尺二寸。”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 书中“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迁表”,周代一尺相当于今2 3 厘米,则二 尺二寸之布幅约合5 0 厘米。“布之八十缕为稷。”即在一定宽度布幅 内容纳八十根经纱为一稷。以布幅5 0 厘米计。则l 稷相当于1 6 根 厘米,这就是古代的经密单位。祓数越多,布帛越是精细。国语鲁 语“妾衣不过七升之布”,史记孝景本记“令徒隶衣七缨布”, “七升”“七缀”均指在二尺二寸的幅内有5 6 0 根经纱,亦即经密1 1 2 根厘米,属于粗糙的织物。 匹,四丈也。 段注日:“四丈之上,当有布帛二字。”王筠句 读:“古之布帛,自两头卷之,一匹两卷,故谓之两,汉谓之匹也。”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帑锦二两,缚一如璜,适齐师。”杜注: “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杜预道明了“匹”之本义, “匹”是布帛下机包装和流通的长度,一匹布的定长为四丈。淮南 子天文训:“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之。”一匹布刚好够一 个中等身材的人做一件衣服。 姚,绮丝之数也。汉律曰:“绮丝数谓之姚,布谓之德,缀 组谓之首。” “跳”是计丝的单位。类似的计数单位还有一些,许慎未收。 诗召南羔羊有“素丝五铊”“素丝五缄”“素丝五德”。王引 之经义述闻日:“五丝为铊,四纯为缄,四缄为德( 忽) 。”关于 绶组,段注则日:“凡先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 首。” 五、关于纺织材料特性 说文中有一些词,它们大多是名词或形容词,在今天看来, 许慎对它们的说解不是特别明确,但这些词语从各个方面刻画了纺 织的某些特性却是事实。这些特性,有的是纺织材料本身所具有的, 有的则是在加工过程中人为造成的某种状态。此处笼统地将它们逐 一归类,以期使许慎的原意更为明朗。 l 、级,丝次弟也。 纥,丝下也。 此为丝的等级描述。 2 、缎,细也。 细,微也。 缅,微丝也。 谐,大丝也。 此为丝的细度。 3 、缢,参缮也。 缩,乱也。 紊,乱也。 缁,冕( 冤) 也。 此为整齐度。其中“缁”下王筠句读“冕”作“冤”,缁冤, 杂乱之意。 4 、辕,不均也。 此为均匀度。 5 、缀,散丝也。 此为离散度。 6 、缫,丝色也。 此为丝的色泽。 7 、结,缔也。 缔,结不解也。 精,结也。 器,或以为茧;茧者,絮中往往有小茧也。 额,丝节也。 融,桷颓也。 睾医,丝滓也。 缝,茧滓缝头也。 此为棉结、粗细节和丝滓。 8 、燃,丝劳也。 绐,丝劳即绐。 此为劳损度。 9 、纳,丝湿纳纳也。 此为湿度。 1 0 、纡,一日:繁也。 觯,直也。 轸,转也。 此为平直度。 1 1 、紧,缠丝急也。 雒,缓也。 徒,偏缓也。 楹,缓也。 纾,缓也。 瓣。鞭也。 鞭,瓣也。 此为松紧度。 1 2 、j 5 i l ,丝曼延也。 此为其它。 这些词语,均不是定量的物理指标,而是定性的概括描述。因 为上古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还无法对这些纺织特性一一 用数量来表达。但人们在生产中发现并掌握了这些特性,并将它们 用文字词汇记录了下来。许慎的解说,则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这些 概念,才使我们对纺织生产获得更清楚、更全面的了解。 六、关于纺织半成品和成品 ( 一) 麻类半成品 蒸,折( 析) 麻中袜也。 葭,麻蒸也。 腋,麻蘸也。 蕉,生臬也。 耱,未练治缠也。 缡,布缕也。 絮,麻一岢也。 绸,缪也。 缪,臬之十絮也。一曰:绸缪。 绵;绋也。 绋,乱系也。 “葭”、“廒”音同义同,实为一词。尔雅义疏云:“齐民 要术引黄作鹰,尔雅释文赓本或作簧。磨本或作黄,廒或本作 藏,其意一也。“蒸、菠、廒”同指析取茎皮的麻杆。又尔雅释 草:“藏,小叶。”尔雅义疏云:“邵氏正义引管子地员篇 谓:麻之细者如蒸细,即小也。菠为小叶之麻,所以别为山麻。”释 文作“芤( z h 6 ) ”,:黄焯汇校以作“葭”为是,引黄侃日:“鼓之为 小叶,犹鲰之为小鱼,又犹椒之为小木,又犹雏之为小鸟。”均 以藏为小叶麻。本文同意许慎的解说,说文释义征引尔雅, 如有改作,应已经过仔细推敲。将“藏”群为析取茎皮纤维的麻杆, 纤维微小,存小义,亦存取义。 茎皮剥下,经过整理,即为“蕉”,“蕉”是未经沤治的生麻, 生麻沤治脱胶遂成麻缕。象丝一样,要具备可纺性,麻缕还须经过 进一步漂练。段注“罄”下:“觫者涑也。涑者滴也,汰诸水,漂 澈之也。已涑日缱,未涑曰馨。” 许说“絮”为一束麻。“绸”、“缪”同为十柬麻之义。“绸缪” 合用为别义。诗唐风绸缪“绸缪束薪”即合用例,紧密缠绕 的意思。 段注改“绋”下“乱系”作“乱臬”。王筠句读亦日: “元虑引云:媪、绋,乱麻也。 ( 二) 麻布类 布,臬织也。 觞,细布也。 鲍,输赀,布也。 德,细疏布也。 缌,十五升布也。 聍,棘属。细者为缝,粗者为聍。 缝,细布也。 “布”的本义是麻布。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麻丝并称,布帛对举,布即为麻布。由于麻布是上古最为普及的布 料,所以到后来,凡纺织品都可以用布去指称。小尔雅广服: “麻、芋、葛曰布。布,通名也。”至王夫之四书稗疏论语:“古 之言布者,兼丝、麻、集、葛而言之。” “锡”有或体“稿”,是一种细麻布。司马相如子虚赋:“郑 女曼姬,被阿锡,揄纶缟。”“输赀”,急就篇第九章:“服琐输蒂 与缯连。”颜师古注:“绚觜,锡布之尤精者也。” 仪礼丧服云;“德衰四升有半”“小功十升,若十一升”, 传日:誓德衰者何? 以小功之德也。”什么意思昵? 郑玄注云:“治其 缕如小功而成布四升半。细其缕者,以恩轻也:升数少者,以服至 尊也。”德,即是以十升、十一升麻缕之粗细,织四升半麻缕之数, 此即说文“细疏布”之意也。段玉裁说:“德,惠也。齐入谓凉 为惠,言服之轻细凉惠也。盖缕细而布琉,故轻凉。” 仪礼丧服传日:“缌者,十五升抽其半”,即以十五升麻 缕之粗细,织七升半麻缕之数。“缌”比之于“缒”又细疏轻凉许 多。郑注日:“谓其缌者,治其缕细如丝也。” 聍、缝为对义词,分别指称粗细不同的芋麻布。 ( 三) 葛布类 裕,粗葛也。 编,细葛也。 镯,缔之细也。 诗鄢风君子偕老“蒙彼绉缔”疏云:“黼者以葛为之, 精曰黼,赢曰络,其精尤细靡者绉也,言细而缕绉。” ( 四) 其他布名 瞰,布,出东莱。 蟓,南郡蛮夷责( c 6 n g ) 布。 辫,蜀细布也。 耕,氐人殊缕布也。 以上为不同地方特产的布名。 “i 豉”,段注:“地理志、郡国志,东莱郡皆有眩县,盖 以布得名也。”到底是以布名地还是以地名布,还可进一步推查。 “惊”为税布,徐锴系传:“汉制名赋夷布为橡,犹中国言 税也。” “港”谓细布,辫之言彗,如德之言惠也。 “耕”,段注:“盖殊其缕色而相同织之,耕之言骈也。” 钳,布也。一日:粗触。 耀,冠织也。 “缓”是专为冠而设计的织成品,不必经过裁剪加工便可制冠。 纰,氐人鞴也。 输,西胡毳布也。 毯,以毳为榻,色如冀,故谓之毯。 纰、输、毯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纺织的毛布。张舜徽约注: “今俗称毛织品为哗叽,当以纰繇为本字。”法文有b e i g e ,是一种 组织结构类似的棉织品。 ( 五) 丝及其部分名称 纯,丝也。 统,纪也。 纪,丝别也。 绪,丝嵩也。 论语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纯即丝也。“统、 纪、绪”均为丝头之称。 ( 六) 生丝 绡,生丝也。 繁,生丝缕也。 丝未练日生。许说“绡”为生丝,实际上是生丝织成的丝织品。 “繁”今作“缴”,是经过并合加捻的生丝线。淮南子说山:“好 弋者先具缴和赠。” ( 七) 丝织品 帛,缯也。 缯,帛也。 缯、帛互训,都是丝织品的总称,也常以累言缯帛称之。 绸。缯也。 骼,帛也。 绸为缯之别名。觜本为缯帛之名。礼记曲礼下:“瞥日量帑” 注:“帑,帛也。”上古时,缯帛是贵重的东西,因此,帑常用于赏 赐馈赠。尚书召诰:“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觜,乃复入,锡周 公。”后来,帑更泛指一切礼品。 缟,鲜色( 卮) 也。 豹,白约( 莉) ,缟也。 缚,白鲜色( 支) 也。 素,自擞缯也。 纨,素也。 辣,素属。 黎,素属。 以上缟、素之类,均为白色( 即本色) 无纹的丝织品。其中“祷”, 钱坫斟趁日:“今之绢,古之搏也。” 毅,细缚也。 綮,擞( 致) 缯也。 绫,东齐谓布帛之细日绫。 以上均为细薄的丝织品。 绨,厚缯也。 疆,粗绪也。 蠡由,大丝缯也。 以上为或粗或厚的丝织品,“糸由”是绸缎之“绸”的本字,蔡邕 独断:“飞矜以缇触广八尺,长拄地。”“缇触”即红绸。 缣,并丝缮也。 释名释采帛:“缣,兼也,其丝细皴,数兼于绢,染兼五 色,细敏不漏水也。”所谓“并丝缯”,即丝线经过并合,但未加捻, 因而织成的布非常细密,与“缌”之“十五升抽其半”正好是相反 的效果。 绢,缯如麦祸。 绿,帛青黄色也。 缥,帛青白色。 精,帛青经缥纬。一日:育阳染也。 觫,纯赤也。 撩,浅绛也。 绌,绛也。 绛,大赤也。 绾,恶也( 色) 绛也。 缙,帛赤( 白) 。色。 缩,赤缯也。以茜染,故谓之缩。 缇,帛丹黄色。 螈,帛赤黄也。一染谓之塬,再染谓之趣,三染谓之缫。 紫,帛青赤色。 红,帛赤白色。 稳,帛青色。 绀,帛深青扬赤色。 解,帛苍艾色。 1 缲,帛如绀色。或日:深缯( 绀) 。 缁,1 帛黑色也。 缝,帛雀头色。一日:微黑色,如绀;缆,浅也。 捌,帛骓色也。 皱,帛戾辨染色。 引文中 表示各本补脱。 以上均为采帛名。 说文色部:“艴,缥色也。”说文糸部;“繁,一 日:赤黑色缯。”说文黑部:“像,青黑缯缝( 发) 白色也。”三 词均与采帛有关。 缦,缯无文也。 “缦”是没有花纹的丝织品。 锦,襄邑织文。 绮,文缯也。 绚,诗云:素以为绚兮。 编,缯采色。 解,会五采缯色也。 缛,繁采色也。 以上是些彩色有花纹的丝织品名称。说文糸部又有: “续,白( 帛) 文鬼,诗曰:矮兮斐兮,成是贝锦。”即是形容 丝织品有花纹的样子。这类以绮、锦为代表的华丽的丝织品,说明 我国很早就具备提花织造的高超技艺。 组,缓属。其小者以为冕缨。 纂,似组而赤。 圳,圜采也。 修,扁绪也。 皴,候属。 绲,织带也。 微,采彰也。一日:车马饰。 缝,微属。 “组”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纺织品。朱骏声通训定声:“织丝 有文,以为绶缨之用者也。阔者日组,为带绶:狭者日条,为冠缨; 圆者日刎,施辑与屦之缝中。”组是用来制作带绶的带状编织物。 “钏”的外观呈圆形。急就篇颜注:“圳,缘履之圆绦也。”段 注日:“圜采,以采线瓣之,其体绦也。”圳用彩色丝线编织而成, 用于衣衾或鞋子的镶嵌拼缝。“绦”即说文“候”的简体。汉 书贾谊传:“今民卖僮仆者,为之绣衣丝屦、偏诸缘。”颜师古注: “偏诸,若今之织成,以为腰襻及裸领者也,古谓之车马裙,其上 2 2 为车马骑从之像。”“偏诸”即“扁绪”。绦织有图案,多用作腰襻、 衣领和衣缘。具有车马饰的还有“被”,急就篇颜注:“微,织鲧 为之,一名车马饰,即今之织成也。”说文“微”的解释并非有二 个义项,“车马饰”只是“被”的别名而已。今天的织带就多为古代 车马的图案,这便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遗风。组、修类不须裁剪的 或带状或绳状的编织物,一般都作为装饰用。 ( 八) 丝绵 絮,敝躲也。 络,絮也。 皱,絮也。 繁,蘩辗也。一日:恶絮。 辍,蘩辍也。一日:维( 缝) 也。 繁,一日:敝絮。 以上五词,均为丝绵之称。丝绵古称“絮”。王筠句读云: “敝败之躲,不可织者,乃用以褚衣耳。”丝绵被用来制作冬衣。“蘩 辍”是叠韵连语,王筠句读:“原本益云:繁辗,恶絮。,”说文 “繁”下引易既济六四爻辞:“需有衣繁。”也指破旧的丝棉。 ( 九) 线缕 绕,艘也。 缠,缝也。 线是纺出的成品。线、缕互训同义,段注“繁”下日:“凡蚕 者为丝,麻者为缕,丝细缕粗,故纠合之丝得佴缕。”“簇”下又日: “此本谓布缕,引申之丝亦名缕。”线、缕一般经过单纱多股并合, 加强捻,以保证强力,多用于缝制加工。 ( - t - ) 其它 椽,残帛也。 “憬j ,是残破的帛。说文巾部又有:“牝( b i ) ,憬裂也。” 形象地表现了残帛被撕裂的过程。 贰说文解字纺织词汇的文化阐释综述 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前言”中指出,“文 化”一词有多种用法、多种含义。其中一义可理解为“指每个民族 为了生存和发展,积年累代,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体力和 脑力劳动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成就的总体而言。包括物质文化和精 神文化。”纺织工艺同农业生产、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一样,被包括 在这一文化泛称之内。“昼出耘田夜绩麻”,纺织是先民们最基本的 生活方式,是上古时期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稼穑而 食,桑麻以农”,纺织又是先民物质生活的基本内涵。它创造物质文 化,并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系联起来。前文对说文纺织词汇 的分类总结,不仅描摹了上古纺织工艺的动态,涉及了纺织生产的 方方面面,而且寄托了纺织文化的其它含义。 第一,说文) 纺织词汇体现得最多的是其技术意义。 首先,它包括了刮治、绩麻、养蚕、缫丝、络丝、纺纱、织造、 练染、治絮等纺织生产的全部过程。可以构拟完整的纺织操作流程, 即原料一前处理一纺一织前准备一织一成品各道工序,这一流程仍 然是现代纺织的基础和依据。 其次,一些词语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已逐渐发展了一些实用的 规格和标准,如布帛的幅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用软件服务协定文本
- 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监管策略评估
- 2025年钳工实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烟草企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基本功考试题及答案(五)
-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脑外科护士考试题及答案
- 泌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习题及答案(八)
- 电大考试企业信息管理试题及答案
- 仓储管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药理学》课件-第1章 绪言
- 成都七中高2026届高三10月月考(阶段性检测)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plc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吉林省珲春市辅警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招聘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工商业燃气用户需求特征与定制化服务模式报告
- 2025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公开招聘人员(17名)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疆博物馆课件介绍
- 2025贵州金控集团特需人才引进4人(第二批次)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企业IT系统故障排查及处理手册
-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高级中学重点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