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皮与茎木类药材ppt课件.ppt_第1页
树皮与茎木类药材ppt课件.ppt_第2页
树皮与茎木类药材ppt课件.ppt_第3页
树皮与茎木类药材ppt课件.ppt_第4页
树皮与茎木类药材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厚朴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 根皮及枝皮 1 来源 采收 11 12月间采挖 加工 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 或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 堆置阴湿处 发汗 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 蒸软 取出 卷成筒状 干燥 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 习称 筒朴 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 习称 靴筒朴 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 粗糙 有时呈鳞片状 较易剥落 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 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 2 药材性状 干皮 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 较平滑 具细密纵纹 划之显油痕 质坚硬 不易折断 断面颗粒性 外层灰棕色 内层紫褐色或棕色 有油性 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 气香 味辛辣 微苦 根皮 根朴 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 有的弯曲似鸡肠 习称 鸡肠朴 质硬 较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 枝皮 枝朴 呈单筒状 长10 20cm 厚0 1 0 2cm 质脆 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 饮片 性味 性温 味辛 苦 归经 归脾 肺 胃 大肠经 3 功效 燥湿消痰 下气除满 芳香化湿药 厚朴干皮卷筒样 外色灰棕内紫光 油痕 亮晶 辛香气 行气燥湿平喘良 口诀 杜仲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 1 来源 别名 思仲 丝连皮 扯丝皮 丝绵皮产地 四川 云南 贵州采收 4 6月剥取 加工 春夏两季剥取栽培近十年的树皮 趁新鲜刮去粗皮 将树皮内表面相对层层叠放 严密埋藏于稻草内 使之 发汗 至内皮呈紫褐色时 取出晒干 有的地方采用环剥方法取皮 2 药材性状 本品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 大小不一 厚3 7mm 杜仲 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 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 有的树皮较薄 未去粗皮 可见明显的皮孔 内表面暗紫色 光滑 质脆 易折断 断面有细密 银白色 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 气微 味稍苦 性味 温 甘 归经 归肝 肾经 3 功能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主治 用于肾虚腰痛 筋骨无力 妊娠漏血 胎动不安 高血压 补阳药 黄柏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 1 来源 黄皮树 川黄柏 2 药材性状 川黄柏 呈板片状或浅槽状 长宽不一 厚3 6mm 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 平坦或具纵沟纹 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 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 具细密的纵棱纹 体轻 质硬 断面纤维性 呈裂片状分层 深黄色 气微 味甚苦 嚼之有黏性 关黄柏 厚2 4mm 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 较平坦 有不规则的纵裂纹 皮孔痕小而少见 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 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 体轻 质较硬 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饮片性状 为微卷曲的丝 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 切面鲜黄色 体轻 质脆 易折断 气微 味苦 性味 苦 寒 归经 入肾 膀胱 大肠经 3 功效 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黄柏 清热燥湿药 黄柏 应用 湿热带下 热淋涩痛 苦寒沉降 善于清下焦湿热 湿热泻痢 黄疸湿热脚气 痿证 善于清泄下焦湿热 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的脚气肿痛 痿证 黄柏 4骨蒸劳热 盗汗 遗精 入肾经 善于泻相火 退骨蒸 治疗阴虚火旺 潮热盗汗 腰酸遗精 配伍知母 相须 生地黄等 知柏地黄丸 或配伍熟地黄 龟甲等 大补阴丸 5疮疡肿毒 湿疹瘙痒 既能清热燥湿 又能泻火解毒 治疗疮疡肿毒 内服外用均可 内服配伍黄芩 黄连 栀子等 外用 配伍大黄 共为细末 醋调外敷 治疗湿疹 湿疮 配伍苦参 白鲜皮等 煎汤服用或外洗 亦可配煅石膏为末 外撒或油调擦患处 桑白皮 本经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长而扭曲的板片状 筒状或两边向内卷成槽状 外表面淡黄白色 有少数棕黄色或红棕色斑点 残留栓皮 性状 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 平滑 有细纵纹 有的纵向裂开 露出纤维 体轻质韧 难折断 易纵向撕裂 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 气微 味微甜 桑白皮 本经 药性 甘 寒 归肺经 功效 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 应用 1 肺热咳喘 本品性甘寒性降 主入肺经 能清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 2 水肿 用法用量 煎服 5 15g 泻肺利水 平肝清火宜生用 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止咳平喘药 牡丹皮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本品呈筒状或半筒状 有纵剖开的裂缝 略向内卷曲或张开 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 有多数横长皮孔及细根痕 栓皮脱落处粉红色 性状 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 有明显的细纵纹 常见发亮的结晶 丹皮酚 亮银星 质硬而脆 易折断 断面较平坦 粉性 淡粉红色 气芳香 味微苦而涩 性状 药性 微寒 药味 苦 辛 归经 归心 肝 肾经 功能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主治 用于温毒发斑 吐血衄血 夜热早凉 无汗骨蒸 经闭痛经 痈肿疮毒 跌扑伤痛 清热凉血药 口诀 牡丹根皮圆筒形 外红内白有小晶 质脆粉足香气浓 凉血清热散瘀凝 肉桂 药用部位 树皮产地 广东 广西 海南 1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桂心 刮去栓皮 表面较平滑 红棕色者 通称桂心 桂通 官桂的商品名 指用5 6年生树干皮或粗枝皮 不经压制 自然卷成筒状者 企边桂 用10 15年生的树皮 板桂 用20年生以上的树皮 规格 2 药材性状 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 外表面灰棕色 稍粗糙 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 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 内表面红棕色 略平坦 有细纵纹 划之显油痕 官桂 质硬而脆 易折断 断面不平坦 外层棕色而较粗糙 内层红棕色而油润 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 气香浓烈 味甜 辣 企边桂 药性 大热 药味 辛 甘 归经 归脾 肾 心 肝经 功能 补火助阳 引火归源 散寒止痛 活血通经 主治 用于阳痿 宫冷 腰膝冷痛 肾虚作喘 阳虚眩晕 目赤咽痛 心腹冷痛 虚寒吐泻 寒疝 奔豚 经闭 痛经 温里药 香加皮 1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 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 少数呈不规则的块片状 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 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 易剥落 2 药材性状 内表面淡黄色或淡黄棕色 较平滑 有细纵纹 体轻 质脆 易折断 断面不整齐 黄白色 有特异香气 味苦 香加皮丝 常用量 5 10g 性味 性温 味辛 苦 归经 归肝 肾经 3 功效 祛风湿 强筋骨 主治 用于风寒湿痹 腰膝酸软 心悸气短 下肢浮肿 祛风湿药 地骨皮 本经 来源 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别名 杞根 地骨 枸杞根 枸杞根皮 红榴根皮 本品呈筒状或槽状 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 粗糙 有不规则纵裂纹 易成鳞片状剥落 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 较平坦 有细纵纹 性状 体轻 质脆 易断 断面不平坦 外层黄棕色 内层灰白色 气微 味微甘而后苦 药性 寒 药味 甘 归经 归肺 肝 肾经 功能 凉血除蒸 清肺降火 主治 用于阴虚潮热 骨蒸盗汗 肺热咳嗽 咯血 衄血 内热消渴 清虚热药 复习3 1 断面角质样 具有明显放射状纹理的药材是 A党参B葛根C白芍D黄芪E甘草2 红参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 A 药用根B 表面红棕色 半透明C 蒸后干燥D 断面淡黄白色 粉性E 主根下部有2 3条扭曲的支根 3 味连的特征为 A 多分枝 聚成簇 形如鸡爪B多单枝 较细小 弯曲C 多单枝 较粗壮 过桥 长D 长圆柱形 外皮易脱落 断面粉性E 长圆柱形 有分枝 表面环节明显 味淡4 具有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功效的药物是 A 菊花B 麻黄C 川贝母D 杜仲E 板蓝根5 具有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功效的药物是 A 紫草B 玄参C 生地D 熟地E 黄芩 多选题 1 味极苦的药材是 A 山豆根B 苦参C 北沙参D 黄连E穿心莲2 甘草的性状特征为 A 圆锥形B 外皮红棕色 暗棕色或灰褐色C 横断面纤维性 有裂隙D 具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E 气微 味甜而特殊 A 肚脐眼 B 过桥 C 金井玉栏D 怀中抱月E 芦长碗密枣核艼 紧皮细纹珍珠须1 黄连 2 天麻 3 川贝母 4 黄芪 5 山参 A 人参B 北沙参C 巴戟天D 当归E 麻黄6 属于补血药的是 7 属于补气药的是 8 属于补阴药的是 9 属于补阳药的是 复习 1 皮类药材的入药部位是指 A周皮B木栓形成层以外的部分C形成层以外的部分D落皮层E韧皮部以外的部分2 厚朴酚具有哪种作用 A镇静B抗菌C解痉D退热E镇痛3 川黄柏 来源于芸香科哪一种植物的树皮 A黄檗B酸橙C橘D黄皮树E川椒 4 水浸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的药材是 A秦皮B合欢皮C牡丹皮D厚朴E桑白皮5 厚朴来源于 A芸香科植物B木兰科植物C木樨科植物D桑科植物E樟科植物 6 纤维性强 难折断 纤维层易成片地纵向撕裂 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 该药材为 A秦皮B桑白皮C牡丹皮D合欢皮E肉桂7 折断时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的药材是 A肉桂B厚朴C杜仲D桑白皮E秦皮8 秦皮来源于 A木犀科B芸香科C五加科D茄科E木兰科 9 地骨皮来源于 A桑科桑的根皮B木犀科白蜡树的根皮C萝摩科杠柳的根皮D茄科枸杞的根皮E五加科细柱五加的根皮10 石细胞胞腔中含胶丝团块的中药材是 A黄柏B杜仲C厚朴D秦皮E肉桂11 厚朴加工方法是 A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外皮后晒干B沸水中微煮后 堆置土坑里 发汗 至内表面变紫褐色C按各种规格修整或置 桂夹 内压制成型D剥下树皮内表面相对层层叠放 堆置草内 发汗 至内表面呈紫褐色E剥取一部分树皮 晒至半干 压平 多选题1 产地加工需 发汗 的药材有 A厚朴B玄参C太子参D杜仲E生地黄2 皮类药材中内表面可见发亮的小结晶的药材是 A厚朴B黄柏C肉桂D牡丹皮E杜仲 3 内表面为紫色 紫棕色的药材是 A黄柏B杜仲C秦皮D厚朴E牡丹皮4 肉桂的商品规格有 A桂皮B桂碎C板桂D企边桂E桂通 第二节茎木类中药 茎类中药 包括 药用木本植物的茎 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藤 药用草本植物的茎 则列入全草类中药 如麻黄 石斛等 茎藤 鸡血藤 青风藤等 茎枝 桂枝 桑枝 桑寄生 钩藤等 茎刺 皂角刺 茎髓 灯心草 通草等 木类中药 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内的部分 通称为木材 一般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 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 边材 含水分较多 颜色较浅 心材 由于蓄积了较多的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 颜色较深 质地亦较致密而重 钩藤 茜草科植物钩藤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带钩茎枝 1 来源 2 药材性状 茎柱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 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 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 或仅一侧有钩 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 钩略扁或稍圆 先端细尖 基部较阔 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 质坚韧 断面黄棕色 皮部纤维性 髓部黄白色或中空 无臭 味淡 性味 甘 微寒 归经 肝 心包经 3 功效 清热平肝 息风止痉 主治 肝风内动 惊痫抽搐 头晕 眩晕 用法用量 煎服 0 15g 平肝息风药 鸡血藤 别名 血风藤产地 广西 加工 除去枝叶 切片 晒干 1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 2 药材性状 茎呈扁圆柱形 表面灰棕色或红褐色 横切面可见小形的髓偏向一侧 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 与淡红色木部相间排列呈3 8轮偏心性半圆形的环 气微 味涩 本品为椭圆形 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 栓皮脱落处显红棕色 用法用量 内服 煎汤 10 15g 大剂量30g 或浸酒 或熬膏 性味 温 苦 甘 归经 归肝经 3 功能 补血 活血 通络 主治 用于月经不调 血虚萎黄 麻木瘫痪 风湿痹痛 补血药 1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 通草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 表面白色或淡黄色 有浅纵沟纹 体轻 质松软 稍有弹性 易折断 药材性状 断面平坦 显银白色光泽 中部有直径0 3 1 5cm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 纵剖面呈梯状排列 实心者少见 无臭 无味 性味 性微寒 味甘 淡 归经 归胃 肺经 功效 清热利尿 通气下乳 主治 用于湿热尿赤 淋病涩痛 水肿尿少 乳汁不下 常用量 2 5g 通草 利水渗湿药 沉香 本品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 沉香树含有树脂的木材 1 来源 别名 蜜香 沉水香药用部位 含有树脂的木材产地 白木香主产于广东省 沉香主产于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柬埔寨及越南等国 我国台湾亦有栽培 采收 全年均可采收 加工 割取含树脂的木材 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 阴干 2 药材性状 本品多呈盔帽状 棒状 或片状 外形极不规则 表面褐色 常有黑色与黄色交错的纹理 平滑光润 质坚实 沉重 难折断 用刀劈开 破开面呈灰褐色 多不沉于水 国产木香 或能沉于水或半沉于水 进口沉香 有特异香气 味微苦 燃烧时发浓烟及强烈香气 并有黑色油状物渗出 清沉香木笔筒 药性 温 药味 辛 苦 归经 归脾 胃 肾经 功能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 纳气平喘 主治 用于胸腹胀闷疼痛 胃寒呕吐呃逆 肾虚气逆喘急 理气药 沉香 桑寄生 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1 来源 常绿寄生小灌木 常寄生在桑科 山茶科 山毛榉科等植物体上 2 药材性状 茎枝呈圆柱形 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 具细纵纹 有多数细小凸起的棕色皮孔 质坚硬 皮部红棕色 木部色较浅 叶全缘 性味 苦 甘 平 归经 归肝 肾经 3 功效 祛风湿 益肝肾 强筋骨 安胎 主治 风湿痹痛 腰膝酸痛 养血益肝肾 胎漏下血 胎动不安 常用量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