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复习课第二章 v0 at 2ax at2 面积 纵坐标 斜率 斜率 纵坐标 重力 v gt v2 2gh 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分析技巧1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技巧 2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步骤 1 分析题意 确定研究对象 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分析加速度的方向和位移方向 2 选取正方向 并根据题意画出运动示意图 3 由已知条件及待求量 选定公式列出方程 4 统一单位 解方程求未知量 5 验证结果 并注意对结果进行必要的讨论 典例1 一个物体以v0 8m s的初速度沿光滑斜面向上滑 加速度的大小为2m s2 冲上最高点之后 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 则 a 1s末的速度大小为6m sb 3s末的速度为零c 2s内的位移大小是12md 5s内的位移大小是15m 标准解答 选a c d 由t 物体冲上最高点的时间是4s 又根据v v0 at 物体1s末的速度为6m s a对 b错 根据x 物体2s内的位移是12m 4s内的位移是16m 第5s内的位移是沿斜面向下的1m 所以5s内的位移是15m c d对 变式训练 2013 武汉高一检测 在某地地震发生后的几天 通向灾区的公路非常难行 一辆救灾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刚运动了8s 由于前方突然有巨石滚在路中央 所以又紧急刹车 经4s停在巨石前 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速 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1 a2 1 2b 加速 减速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a1 a2 2 1c 加速 减速中的平均速度之比v1 v2 2 1d 加速 减速中的位移之比x1 x2 1 1 解析 选a 由a 可得a1 a2 1 2 选项a正确 b错误 由可得v1 v2 1 1 选项c错误 又根据x x1 x2 2 1 选项d错误 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包括v t图像与x t图像 能直观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与特征 在应用时应首先明确x t图像与v t图像的区别 其次还要根据图像得出正确的信息 1 x t图像与v t图像的应用 2 利用x t图像 v t图像判断物体是否相遇 1 在x t图像中 图像相交 表示两个运动质点在此时位于同一位置即相遇 所以可根据两个图像是否有交点判断两个物体是否相遇 以及判读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2 在v t图像中 判读物体是否相遇 需先根据题干信息 确定两个质点的起点距离 再根据v t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判断质点的位移 然后再判断物体是否相遇 典例2 2013 昆明高一检测 如图是甲 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图像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 第1s末甲和乙相遇c 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同d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小 标准解答 选a 由图可知 甲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a正确 第1s末甲 乙速度相等 无法判断是否相遇 b错误 根据v t图像的斜率可知 甲 乙加速度方向相反 且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c d错误 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为v t图像 t2 2t t3 3t1 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图像表示出来 下列四幅图像中正确的是 解析 选c 根据v t图像可知 在0 t1时间内物体以速度v1沿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则其运动位移满足x1 v1t 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在t1 t2时间内 物体静止 位移不随时间而变化 静止在正方向离原点x1处 在t2 t3时间内 速度大小等于v1 但方向与v1反向 物体返回出发点 因此 选项c正确 三 追及相遇问题1 追及问题 1 特点 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 2 满足的位移关系 x2 x0 x1 其中x0为开始追赶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x1表示前面被追赶物体的位移 x2表示后面物体的位移 3 临界状态 v1 v2 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 可能出现恰好追上 恰好避免相撞 相距最远 相距最近等临界 最值问题 2 相遇问题 1 特点 在同一时刻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 2 条件 同向运动的物体追上即相遇 相向运动的物体 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3 处理 追及 相遇 问题的三种方法 1 物理方法 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 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2 数学方法 由于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是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 我们可利用判别式进行讨论 在追及问题的位移关系式中 若 0 即有两个解 并且两个解都符合题意 说明相遇两次 0 有一个解 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 0 无解 说明不能够追上或相遇 3 图像法 对于定性分析的问题 可利用图像法分析 避开繁杂的计算 快速求解 典例3 甲车以加速度3m s2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乙车落后2s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 以加速度6m 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 求 1 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 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 2 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 此时它们离出发点多远 标准解答 1 两车距离最大时速度相等 设此时乙车已开动ts 则甲 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v1 3 t 2 m s v2 6 tm s 6tm s 由v1 v2得 t 2s 由x 知 两车距离的最大值 x 2 设乙车出发后经t s追上甲车 则x1 x2 x1 x2 代入数据求得t 2 s 将所求得的时间代入位移公式可得x1 x2 70m 答案 1 12m 2 2 s70m 变式训练 如图所示 a b两物体相距s 7m 物体a以va 4m 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 而物体b此时的速度vb 10m s 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2m s2 那么物体a追上物体b所用的时间为 a 7sb 8sc 9sd 10s 解析 选b b物体能运动的时间tb 5s 此时b的位移xb 25m 在5s内a物体的位移xa vatb 4 5m 20m xb 所以在b停止运动之前a不能追上b 所以a追上b时 vat xb s t 8s 故b正确 1 2010 天津高考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图像如图所示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 则该质点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 0 25m s向右b 0 25m s向左c 1m s向右d 1m s向左 解析 选b 由图线可知0 3s内的位移为 x1 3 2m 3m 方向为正方向 3 8s内的位移为 x2 8 3 2m 5m 方向为负方向 0 8s内的位移为 x x1 x2 2m 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0 25m s 负号表示方向是向左的 故b正确 a c d错误 2 2010 广东高考 如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1 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 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 2 a b c 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 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 从图中读出a b两点间距s c点对应的速度是 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 1 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即打点的频率也为50hz 则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t 0 02s 2 方法一 读a b两点数值 1 00cm 1 70cm 毫米刻度尺精确到1mm 估读到0 1mm a b两点间距 s 1 70cm 1 00cm 0 70cm 方法二 由sbc sab scd sbc得 sab 2sbc scd 0 70cm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可知 vc 0 100m s答案 1 0 02s 2 0 70cm0 100m s 3 2011 新课标全国卷 甲 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 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 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 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 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 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求甲 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 解析 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 时刻t0 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x1 加速度为a 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x2 由运动学公式有 v at0 x1 x2 设汽车乙在时刻t0的速度为v 在第一 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分别为x1 x2 同理有 v 2at0 x1 x2 设甲 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x x 则有x x1 x2x x1 x2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甲 乙两车各自行驶路程之比为答案 5 7 4 2010 新课标全国卷 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m和200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 他的成绩分别是9 69s和19 30s 假定他在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 15s 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 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 200m比赛时 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100m比赛时相同 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 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100m时最大速率的96 求 1 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