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2单元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才之路 地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湘教版 必修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 课时目标 导航 课堂导学 探究 基础训练 达标 能力提升 巩固 1 知道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及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 2 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掌握地表形态成因的分析方法 会判读各种地质剖面图 一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基础梳理1 变化原因 和 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内 外力作用比较 地球内部 太阳能 地壳运动 破坏 堆积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归纳提升1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内力作用 二是外力作用 2 内外力作用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都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二者既有差异 又有联系 具体如下表 特别提醒 1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 引起地表形态 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 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划分的 2 内外力作用的联系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改变着地表形态 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 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 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 一般来说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内外力共同作用下 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 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 3 据科学家计算 两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一共抬升了约两万米 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目前只有8844 43米 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 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 可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和深度基本未变 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珠穆朗玛峰地区在受内力地壳抬升的同时 又受外力的侵蚀作用 但仍以内力作用为主 渤海地区在受外力泥沙沉积的同时 地壳又在不断下降 内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 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基础梳理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岩石圈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消亡 生长 3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如图中a是 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 形成 山脉 青藏高原 如图中b c是 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 形成了深邃的 岛弧 海岸山脉 如图中d是 板块内部张裂地带 形成了 大陆 喜马拉雅 大陆 海沟 陆地 东非裂谷带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地质构造 由 引起的地层倾斜 弯曲 甚是断裂的情形 2 地质构造类型 和 地壳运动 褶皱 断层 褶皱 图中a b处水平岩层发生 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 叫 b处岩层中间 叫 断层 图中c处岩层发生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称为 构造 其中e处叫 常发育成 d处叫 常发育成 3 火山 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1 常见火山地貌 火山口等 2 地震活动 常造成地壳 弯曲 向上隆起 背斜 向下凹陷 向斜 断裂 位移 断层 地垒 陡峻的山峰 地堑 盆地或谷地 火山锥 断裂和错动 合作探究1 读教材p34图2 10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 据图探究以下问题 1 赤道穿过了哪些板块 格陵兰岛和阿拉伯半岛分别位于哪个板块 2 大西洋位于哪些板块之上 大西洋面积在不断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3 喜马拉雅山脉及安第斯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2 读教材p38图2 13 东非裂谷带示意 据图探究以下问题 1 从图中可知 东非裂谷带南起 河口 向北经过 海 绵延到 地沟 2 东非裂谷带属于 地垒或地堑 是 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彼此分离而形成的 3 该裂谷带内火山成群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 1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2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大西洋洋底的海岭是生长边界 处在不断张裂中 3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的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碰撞挤压隆起而形成的 2 1 赞比西红约旦 2 地堑非洲 3 东非裂谷带位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小板块交界处 地壳运动活跃 地球内部的热能易从这些地区释放出来 故多火山 归纳提升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上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 如海岭 海沟等 分割成六大板块 大板块可分为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 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由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组成 每个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如下图所示 图注 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 大洋的范围不一致 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 其他的板块都包含有海洋和陆地 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 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 生长边界是板块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 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生长边界多分布于大洋中部 消亡边界多分布于海陆交界地带 特别提醒 1 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断裂分割成的单元 而不是地壳的单元 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2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冰岛属于生长边界 大型山系 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安第斯山脉 日本 马来群岛 新西兰等地 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 3 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 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4 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5 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 喜马拉雅山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3 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 软流层 之上 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是火山 地震最集中的地带 4 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 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特别提醒 1 可把平面图转换为剖面图 换个角度认识和理解板块运动和相应的宏观地表 如下图所示 2 判断海底岩石新老关系的方法离海岭越近 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离海岭越远 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 或者说离海沟越近 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 离海沟越远 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3 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 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 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 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 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解释火山 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 地震活动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 加勒比海岛国海地首都太子港 19 n 72 w 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16时53分发生了里氏7 3级大地震 海地损失惨重 50人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已奔赴海地进行救援活动 据此完成 1 2 题 1 此次地震活动是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 地壳运动属于的地质作用是 a 外力作用b 火山喷发c 内力作用d 搬运作用 典例剖析 2 海地首都太子港所在的板块为 a 南极洲板块b 美洲板块c 太平洋板块d 印度洋板块解析 第 1 题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它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等 第 2 题 海地属于拉丁美洲 其首都太子港位于美洲板块 答案 1 c 2 b 读板块示意图 回答 1 2 题 1 图甲中 段板块界线中 与其他三段板块界线类型不同的是 a b c d 2 图乙属于板块交界处的一种类型 箭头表示板块的运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台湾岛的形成过程与图乙相同b 图乙表示板块的生长边界c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过程与图乙相同d 图乙所示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解析 第 1 题 图中 段板块界线中 为生长边界 为消亡边界 第 2 题 图乙表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形成岛弧 台湾岛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屿 答案 1 d 2 a 2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具体如下表 特别提醒 1 地质构造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研究地质构造可有利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是地壳运动的 足迹 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表现形式 3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形态 新老 巧断背 向斜a 根据岩层形态判断 当岩层形态完整时 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和地形 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b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当岩层不完整时 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 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注意新老关系的对比是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的 如图所示 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 两翼岩层新 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 两翼岩层老 所以a为背斜 b为向斜 断裂 位移 巧断断层构造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张裂 二是看它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3 火山 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火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 通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特别提醒 1 在板块交界处因地壳活跃多有火山 地震分布 世界上形成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带 2 火山喷发的影响 不利方面有破坏田园 村镇 引起地震 建筑物倒塌 漂浮的火山灰会导致大气污染加剧 能见度降低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有利方面是会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和丰富的硫黄资源 某校高一 2 班同学在实施野外考察时 发现了某山地地貌的地质构造如图所示 完成 1 3 题 典例剖析 1 形成该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壳运动b 流水侵蚀c 风力沉积d 海浪冲击 2 关于图示地貌正确的描述是 a 处地貌反映的是 背斜成谷 b 处地貌反映的是 地堑成山 c 处地貌反映的是 地垒成谷 d 处地貌反映的是 向斜成山 3 图示地质构造中可能储存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是 a b c d 解析 第 1 题 该地区为褶皱山系 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 2 题 读较可知 处地貌反映的是 向斜成谷 处地貌反映的是 背斜成山 处地貌是 地堑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 处地貌反映的是 向斜成山 因此d项正确 第 3 题 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藏构造 图中 是向斜构造 是背斜构造 是断层构造 是背斜构造 因此a正确 答案 1 a 2 d 3 a 读下图完成 1 2 题 1 图中 两处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关系 正确的是 a 处是断层成谷b 处是背斜成山c 处是向斜成谷d 处是向斜成山 2 图中 处成为谷地 主要是因为受到外力 a 侵蚀作用b 堆积作用c 固结成岩作用d 搬运作用 解析 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可以看出 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 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从地表形态看 处为谷地 处为山地 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 被侵蚀成为谷地 答案 1 d 2 a 一 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 其中c为沉积物 b f g为沉积岩 a 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 e为变质岩 读图完成1 2题 1 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a b c d 2 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a a d g b fb b e d a fc g b a e dd g f b d a 解析 第1题 图中有沉积岩 故有外力作用 岩层褶皱变形为地壳水平运动所致 a为岩浆岩 有岩浆活动 e为变质岩 有变质作用 第2题 沉积岩地层下老上新 形成顺序g早b晚 岩浆穿透沉积地层g b 形成岩浆岩a 变质岩e是岩层受热形成的 在岩浆岩a形成之后 又有新的岩浆穿透变质岩形成岩浆岩d 答案 1 c2 c 下图为 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运动示意图 据图回答3 4题 3 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 m半岛位于 a 亚欧板块b 太平洋板块c 非洲板块d 印度洋板块4 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a 陆地区域边界b 板块生长边界c 海洋区域边界d 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 第3题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上 m半岛位于该分界线东侧 故m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第4题 图中所示边界为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 红海面积逐渐扩大 故b项正确 答案 3 d4 b 下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 在考察过程中发现甲 乙岩层中存在同一时期的古生物化石 据此回答5 6题 5 该地质剖面景观图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a 背斜b 向斜c 断层d 褶皱6 下列地形与图中右侧乙岩层所在岩块成因相同的是 a 渭河平原b 华北平原c 华山d 富士山 解析 第5题 结合材料 甲 乙岩层中存在同一时期的古生物化石 可知甲 乙应为同一岩层的岩石 后发生断裂 并产生显著的位移 为断层 第6题 乙岩层为地垒 应形成陡峻的山体 如华山 富士山为火山喷发形成的 答案 5 c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